小儿发烧4个误区
小儿发烧4个误区
误区1:孩子感觉发热就是发烧了
宝宝喊热,妈妈一摸确实体温很高。但这就是发烧了吗?其实孩子感觉身体发热的原因很多:用力的玩、哭,以及刚从温暖的被窝中出来,或在热天处于户外等,但在这些情况下,孩子的皮肤温度在10—20分钟内就能恢复正常,所以发热的孩子不一定是发烧了哦!
但如果孩子仍是感觉发热不舒服,妈妈可以先通过孩子手心和颈后的温度,初步判断体温是否正常。当然,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可以最准确的判断孩子是否发热:通常用肛表测量直肠温度,尤其是对小婴儿会较为准确(正常体温为37℃--38℃);也可测量腋下或颈部的温度(正常体温为36℃--37℃)。学龄前宝宝最好不要用口表测量体温,以免发生意外。
误区2:发烧对身体有害
宝宝发烧了,肯定是病毒入侵导致感冒了!这是很多父母第一时间的想法。实际上发烧并不都是对身体有害的。发烧会启动身体的免疫系统,是身体保护机制之一。普通发烧(37.8—40℃)可以帮助生病儿童抵抗体内感染,通常是对身体有好处的。当然啦,宝宝发烧虽然并不是坏事,但父母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要好好照顾好小宝哦。
误区3:发烧会烧坏大脑(发烧超过40℃是危险的)
宝宝发高烧了,会不会烧坏脑子的。相信很多父母都曾听说过这样的说法,所以当宝宝烧到39℃以上时,爸妈都用尽法宝想要把宝宝体温降下来。事实上,发烧合并感染并不会对大脑造成损伤,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不用担心宝宝会烧坏脑或者落下什么后遗症。
但是当体温高于42℃时,发热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并且只有当身体处在极端的环境温度下时,体温才会高到这种程度(比如在热天把孩子关在封闭的车里)。当宝宝发高烧时相信大部分爸妈都已经坐不住要把宝宝往医院送去了,在医生的照料下,宝宝体温肯定不会高到那种程度,所以爸妈不必太过担心。
误区4:孩子很容易因发烧导致惊厥
宝宝发烧引起惊厥,是3岁以下宝宝常见的急症,因为他们的大脑功能还未发育熟。如果宝宝在家中突然发生惊厥,妈咪一定不要惊慌,也不要拍打、摇晃或大声呼唤宝宝,更不要把宝宝紧紧搂抱。
事实上,只有4%的儿童会发生热性惊厥。专业儿科医生指出,即便没有药物治疗,大部分孩子的抽搐也可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所以正确的做法是:父母最好不要随意搬动孩子,注意保持孩子头部侧向一边,避免口腔中的黏液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同时将宝宝的衣领解开,以免过紧影响呼吸。
小儿发烧用药的注意事项
对于普通感冒这样的自限性疾病,需要耐心等待几天,让烧自己慢慢消灭。妈妈们不需要一发烧就紧张惶恐,也不是每次的发烧都需要去医院。一般发烧2-3天后情况会开始好转,通常不会超过1周。
如果持续发烧超过1周,则一定要重视,需要到医院检查,让医生帮你查找发烧的原因,及时进行治疗。
小儿发烧用药注意事项1、病因不明不用药。
小儿发烧用药注意事项2、短期低烧免用药。
小儿发烧用药注意事项3、暴发高烧慎用药。
小儿发烧用药注意事项4、小儿发烧早诊治。
小儿发烧用药注意事项5、服药期间多饮水。
小儿发烧用药注意事项6、必要时辅以物理降温。
退烧药必须慎重使用,基本原则应该是能不用就尽量不用,小儿发烧不宜用阿司匹林
小儿发烧避免这些误区
人们通常认为选用酒精或冷水擦浴可以起到迅速退热的作用。
实际上,这种方法往往会事与愿违,因为当孩子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会引起小儿的血管强烈收缩,引起小儿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小儿的缺氧出现低氧血症。有的家长用酒精的浓度过高,如用95%的浓度,这样不但不能起到退热作用,而且有可能造成小儿皮肤脱水,加重病情。正确的方法是,给小儿使用35%—45%的酒精或温水进行擦浴,主要是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这样能达到退温的效果。
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不正确使用退热药,从而造成小儿不必要的伤害。
有许多的家长一看到小孩发热恨不得用退热药物快速退温,殊不知,降温过快并不表示有病情的好转,若是应用不当,还可以引起小儿大汗淋漓,出现虚脱反应。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热药,最好是多喝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方法,若是体温超过38.5℃时,可以服用退热药。目前常用的退热药有扑热息痛、小儿泰诺林,但是最好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由于小儿发热是常见的症状,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一些医生和家长一见小儿发热就盲目地喂消炎药物。
其实,引起小儿发热的病因有很多,在病原菌不明时最好不要滥用消炎药物。因为“是药三分毒”,若是滥用消炎药物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身体康复。小儿发热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才能起到病除的效果。
还有一些病人在发热时,小病大治,有一些小病就统统打点滴。
有不少家长认为打点滴的降温效果好,可以补充水分,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也有不少不良反应及交叉感染。其实,对于有发热的病人,最好是根据病情选择用药的方式,首先要让孩子保证充分的休息,多喝开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同时配合药物的治疗,若是出现体温持续不退,饮食欠佳时,可以使用静脉输液。
小儿发烧退烧误区
发烧是宝宝利用自身免疫力对抗病毒的一个表现,在对抗发烧的过程中,孩子的免疫力也得到了提高。为此,对日常生活中,家长经常采用的退烧误区进行一一破解。
误区一:捂汗退热
“吃点儿药,捂一会儿,汗出了就不烧了”。钟英杰说,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热是不科学的。“孩子发烧时,穿得过多会影响机体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极有可能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当孩子发烧时,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保证室内空气流动,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误区二:发烧不洗澡 擦冷水浴
孩子发烧了,有的家长为其擦冷水浴退烧,发烧的孩子洗温水澡更利于散热。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浴也可以,用温水洗浴或擦浴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
误区三:一发烧马上用退烧药
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都建议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最好选用儿童剂型退烧药,尤其是婴儿,可选用滴剂类的退烧药。服用退烧药必须间隔4-6个小时。
误区四:孩子高烧就医后再处理
临床上,很多家长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准确判断,或不知该给孩子用什么药,所以没有积极给孩子降温,非要见了医生不可;或孩子都已经高烧,家长在家不处理就直接前往医院。
这种做法也是不正确的。如孩子已发烧到38.5℃以上,就应积极给孩子降温,尤其是已高烧的宝宝,如长时间高烧并不处理的话,易引起高热惊厥、晕厥等现象发生。
小儿手足口病会发烧吗 小儿手足口病发烧怎么办
小儿手足口病发烧可以让宝宝多喝水,因为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
小儿手足口病发烧,若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则表示要散热,可以让宝宝少穿点衣物。
小儿手足口病发烧,可以将宝宝衣物解开,用37度的温水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汽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小儿手足口病发烧,可以让宝宝睡冰枕散热,但对于较小的宝宝并不适用,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
小儿手足口病发烧,妈妈要保持家中空气流通,使宝宝感觉舒适些。
若小儿手足口病发烧在38摄氏度以上,而且吃过退烧药或使用物理降温方式后不退烧,持续高烧4小时就要赶紧送往医院,以免病情加重。
发烧三大误区千万不能犯
患者在发烧了以后,衣服尽量不要穿的过多,被子也别盖的过厚,以免影响到体热的散发,可以多喝些温开水,还有红枣姜茶,或者是用物理的方法来退烧,用毛巾浸湿温水,然后再擦拭身体,特别是额头、腋下、手心脚心,及时的更换衣物,在饮食上还要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可以给予一些有营养容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像豆浆、米粥、面条汤等,如果体温很高的患者,则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
千万不能犯的第一个发烧误区是在发烧的是会洗冷水澡或者冰敷,可以让烧退的快,其实洗冷水澡、冰敷,并不能降温,只是让局部的皮肤暂时性的温度下降,这样做反而会对身体散热不利,因为冷水会让皮肤血管收缩,毛孔收缩,所以最好在发烧的是会洗温水澡,可以让皮肤血管扩张,有利于体内热量的散出。
第二个误区是发烧是受寒引起的,所以要加衣盖被捂汗,其实就算是受寒发烧,也不能捂汗,因为发烧的是会要增加散热和减少产热,捂着非常不利于散热,这样反而容易诱发高热惊厥,所以要多喝水多排尿,促进散热,补充发热时候的液体消耗。
第三个误区是一发烧马上给吃退烧药,其实偶尔的体温升高可以减少病菌的复制和繁殖,能够提高人体的炎症反应,有利于清除某些致病微生物,所以在不是很严重的时候不要马上吃药。
夏季小儿发烧3大护理误区
发烧的患儿不能“捂”。有些家长都认为给孩子捂出一身汗来,体温就能降下来了,这是错误的观点,还有可能使孩子的症状更加的严重。因此,孩子发烧的时候,要解开患儿的衣服来散热并多给患儿喝水,以防患儿脱水。
不可过早用退热药。很多家长只要是发现孩子发烧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发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一般代表疾病过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信号。一般当孩子的体温超过38.5℃再吃退烧药或者治疗。
勿讳药忌医。很多的家长在孩子患病的时候都不及时的去治疗,担心西药有副作用,就想着能自然好起来。这样做是很不对的。有时本来是轻度的感冒但是由于没有及时的对症治疗,而致病情加重,甚至合并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小孩发烧的误区
1、发烧是一种病
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有发烧这个症状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从普通感冒,到严重的脓毒血症,都可能有会发烧。吃退烧药把体温降下来了,并不意味着孩子病就好了。
2、可根据体温来判定病情
低烧可以是普通感冒,也可以是肺结核,高烧可以是幼儿急疹,也可以是脑膜炎。体温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发烧时体温的高低和病情不是成正比的,相对于发烧的度数来说,孩子的精神反应对于病情的判断更有意义。
3、发烧会烧坏脑子
人体的体温受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控制,发烧很少会超过41°C,所以发烧不会烧坏脑子,发烧然后脑子出了问题的有可能是脑膜炎引起的发烧,导致问题的是脑膜炎本身而不是发烧。体温超过41°C多半是因为中暑或者捂热导致孩子无法散热,前者比如把孩子忘在停在室外的车里。
治脱发防4个误区
斑秃人群在头发的保养方面需要比一般的人群更加的注意,饮食上要注意补充营养,身体好了头发才能更加的浓密。有一些斑秃人群因为头发比较少,所以想用烫发的方法让自己的头发看起来多一些,其实这种方法是错误的,烫发是可以让斑秃人群的头发看起来会浓密一些,但是长期的烫发不利于头发的生长,会让斑秃更加严重。因为烫发的时候是需要使用一些化学药水的,这些化学剂对于我们的头皮会长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烫发除了上药水以外,还需要采用电加热,这样就会让头发变脆,变黄甚至是脱落,如果斑秃本身有皮肤疾病的话,这对于头皮的上海就会更大。斑秃患者烫发会严重损害到头发根部的毛囊,这样就会抑制其他的头发生长,长期烫发就会恶性循环,新的头发灭有办法生长,旧的头发在逐渐的脱落。另外斑秃患者如果头上有一些外伤的话,还会引起发炎和感染,更加不利于头发的生长,对于斑秃患者的身体也是有危害的。
斑秃患者在治疗脱发的时候通常会陷入四个误区:第一,就是不认为脱发是一种疾病,觉得脱发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其实很多脱发是因为疾病引起的,只有治疗原发性的疾病才能治疗脱发。第二,现在治疗脱发的广告有很多,斑秃患者没有根据自己的具体病情选择药物,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第三,治疗脱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如果中途停止治疗的话,不仅不能治疗脱发,还有可能会加重脱发。第四,有一些患者在治疗脱发的时候会发现性功能降低了,就停止治疗,其实这中情况只是暂时的。
起小儿发烧的原因 小儿发烧应该怎么护理
小儿发烧是怎样引起的,原因很多,主要为大家介绍一下几种比较常见的能够引起小儿发烧的原因?
1、感冒引起小儿发烧:感冒发烧,主要是因为患儿的五脏调理五气产生体能而生体温,若五脏调理五气,热不能排,为皮肤毛孔被风、暑、寒、湿、燥火之气蔽塞,即肺金毛孔收敛,致体温、热气无法从皮肤毛孔排出,即是发烧的感冒为最多。 感冒发烧,不是外来的细菌或病毒侵入体内,更不是调节体温的中枢神经失控,只是身体的表皮、毛孔被蔽塞而已,分为伤风、伤寒、暑、湿、热等中医学谓之表证,细菌、病毒根本未进入体内,从而引起小儿发烧。
2、伤食引起小儿发烧:若是小儿饮食不当,脾胃虚弱致食物蓄积肠胃,无法消化在胃肠堆积发酵而产生热能的发烧,这种发烧原因以婴幼儿为最多。此发烧四肢掌心热,不像感冒的四肢冷,消食即烧退而痊愈。
3、出痘疹引起小儿发烧:出痘疹引起小儿发烧是在促使病毒产生免疫功能,如谷子、各种种子发芽时的产生温度,痘疹必发烧才能促使病毒发挥排除尽净,产生免疫功能,使五脏调适五气不致产生障碍,故出痘疹发烧不须退烧,唯须注意发痘疹时的饮食,避免并发症之发生,痘疹发透烧即退而痊愈,身体免疫功能即建立而不易再生病。
4、药物中毒引起小儿发烧:有三合一疫苗造成的药物中毒、头痛、呕吐、发烧,西医称为"无菌性脑脊髓膜炎"或白血球升高至三、五万而烧不退为白血病,解毒烧即退,白血球数据亦降而康复。
5、孩子长牙齿引起小儿发烧:牙齿为骨之余气,而肾主骨,婴幼儿在长牙齿时,脾土虚不能制肾水,土不能制水乃因脾虚而非感染发炎,只要调理患儿的脾胃,发烧即可痊愈,不可消炎、退烧。
6、惊吓引起小儿发烧:如果婴幼儿七情不顺,如受惊吓而腹胀发烧,只要收惊即愈,情志不顺,抑郁忧思伤脾而发烧,消胀气烧即退。
小儿发烧治疗护理误区多
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将小儿裹得太严实,生怕小孩再受风。
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影响了散热降温,而且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正确的做法是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
人们通常认为选用酒精或冷水擦浴可以起到迅速退热的作用。
实际上,这种方法往往会事与愿违,因为当孩子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会引起小儿的血管强烈收缩,引起小儿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小儿的缺氧出现低氧血症。有的家长用酒精的浓度过高,如用95%的浓度,这样不但不能起到退热作用,而且有可能造成小儿皮肤脱水,加重病情。正确的方法是,给小儿使用35%—45%的酒精或温水进行擦浴,主要是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这样能达到退温的效果。
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不正确使用退热药,从而造成小儿不必要的伤害。
有许多的家长一看到小孩发热恨不得用退热药物快速退温,殊不知,降温过快并不表示有病情的好转,若是应用不当,还可以引起小儿大汗淋漓,出现虚脱反应。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热药,最好是多喝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方法,若是体温超过38.5℃时,可以服用退热药。目前常用的退热药有扑热息痛、小儿泰诺林,但是最好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由于小儿发热是常见的症状,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一些医生和家长一见小儿发热就盲目地喂消炎药物。
其实,引起小儿发热的病因有很多,在病原菌不明时最好不要滥用消炎药物。因为“是药三分毒”,若是滥用消炎药物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身体康复。小儿发热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才能起到病除的效果。
还有一些病人在发热时,小病大治,有一些小病就统统打点滴。
有不少家长认为打点滴的降温效果好,可以补充水分,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也有不少不良反应及交叉感染。其实,对于有发热的病人,最好是根据病情选择用药的方式,首先要让孩子保证充分的休息,多喝开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同时配合药物的治疗,若是出现体温持续不退,饮食欠佳时,可以使用静脉输液。
还有的家长为图方便,常上药店自购药物给孩子吃。
但是由于小儿的病情变化快,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加上小儿的肝脏解毒功能不足,肾脏发育不完善,易受药物的影响,易造成脏器的损害,我曾诊治过一个小儿,因为母亲感冒了,家长为防止小儿感染,就将自己服的药物感冒通给小儿服,想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可是孩子服药后出现血尿。因此,希望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健康,不要随便地使用药物,以免造成小儿不必要的伤害。
小儿退烧的误区
1、捂汗
宝宝发烧时一般手脚冰凉,额头发热,这时家长以为穿得不够多而加衣服的话,容易导致体温越捂越高,不容易达到发汗的目的。
2、偏方降温
酒精擦拭、冰枕、大蒜敷脚底等这些偏方都是人们常说的降温方法,但是不能给宝宝使用。酒精降温容易被宝宝皮肤吸收,不建议使用,而大蒜敷脚底则是无稽之谈。另外,6个月内的宝宝不适合用冰枕。
3、低烧吃退烧药
新生儿(出生28天以内)不能使用退烧药。事实上,一般情况下,6个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烧药。专家认为, 一般情况下,退烧药也是要体温达到38.5℃以上才用,低烧不使用。
4、高烧不吃药
有的家长始终认为“孩子发烧了不能随便吃药”,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已经发高烧了也不吃药的话,后果会比较严重。体温达到38.5℃以上,就应该及时降温,可以尽快吃退烧药,然后再带去医院给医生进行判断。
宝宝的乳牙生长从什么时候开始
小儿出生时虽然口腔内没有牙齿,但在颂骨内已经有了牙胚。到了一定时间,从牙根表面就长出牙了。牙齿从颂骨内长出来的过程,医学上叫做牙齿的“萌出”,也就是俗说的长牙。牙齿萌出有一定顺序,有个大约时间。
如出生后6一8个月,乳牙下切牙开始萌出,到两岁至两岁半,20个乳牙就可长齐,由于每个小儿的发育情况不同,有的可能早些,有的可能晚些。如果超过10个月还不见牙齿萌出,就应当请检查究竟有什么问题。如小儿患何楼病、重度营养不良、先天骨铬发育障碍等,影响牙齿的钙化,萌出时间就晚些。
乳牙萌出时间顺序如下:
乳牙名称 个数 萌出时月龄 牙总数
下中切牙 2个 5—7个月 2
上 切 牙 4个 6—11个月 8
下侧切牙 2个 6—11个月 8
第一乳磨牙 4个 10—16月 12
尖 牙 4个 18—24月 16
第二乳磨牙 4个 20—30月 20
宝宝的乳牙生长是一个漫长的时间,从下切牙开始萌出算起,大约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牙齿才能长全。不同部位的牙齿出现是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和固定的时间的,掌握好这个时间表,你就能发现宝宝的乳牙生长是否正常。当然,这个时间表只是一个参考,由于每个宝宝的具体情况不同,在时间上可能有少量的提前或延后,但如果超过了十个月,乳牙还没有萌出,那就必须进行检查了。看看到底是营养不足所造成的,还是先天骨骼发育存在障碍。
宝宝发烧小心4个误区
1.捂汗
很多家长在宝宝发烧时,会采用“捂汗”的方式降温,给孩子里三层外三层穿很多衣服,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孩子在发烧的时候,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而且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宝宝长期在这种闷热的高热环境中,处于缺氧状态,长时间下来,极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正确做法应该是,当孩子发烧时,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注意室内空气保持流动,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2.一发烧马上吃退烧药
为了怕宝宝发烧烧坏脑子,很多家长一发现宝宝发烧,就给他吃退烧药,吃药不见退烧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这其实也是不对的。
一般来说,宝宝的体温在38.5℃以下时都建议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目前市面上的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在选用时,最好选用儿童剂型的退烧药,尤其是小婴儿,可以选用一些滴剂类的退烧药。在使用退烧药的过程中,家长也要需要注意了,如果服用了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有降下来,也不能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烧药,同时,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温。
3.宝宝发烧要等医生看了再处理
有些家长担心给宝宝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进行的判断,或者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于是即使宝宝体温很高也不做处理,而是带孩子去医院排队看急诊,等医生诊断,但这样往往会延误病情。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已经发烧到38.5℃以上了,就应该积极先给孩子降温,尤其是已经高烧的宝宝,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的发生。
4.宝宝发烧不能洗澡
有的家长担心洗澡时孩子着凉(特别是在冬天),让病情加重,于是宝宝发烧时坚决不给宝宝洗澡。
事实上,宝宝发烧时用温水洗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浴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降温方法。家长要注意,在用温水给宝宝洗澡或擦浴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免着凉。
小儿发烧治疗护理误区多
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将小儿裹得太严实,生怕小孩再受风。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影响了散热降温,而且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正确的做法是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
人们通常认为选用酒精或冷水擦浴可以起到迅速退热的作用,实际上,这种方法往往会事与愿违,因为当孩子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会引起小儿的血管强烈收缩,引起小儿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小儿的缺氧出现低氧血症。有的家长用酒精的浓度过高,如用95%的浓度,这样不但不能起到退热作用,而且有可能造成小儿皮肤脱水,加重病情。正确的方法是,给小儿使用35%—45%的酒精或温水进行擦浴,主要是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这样能达到退温的效果。
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不正确使用退热药,从而造成小儿不必要的伤害。有许多的家长一看到小孩发热恨不得用退热药物快速退温,殊不知,降温过快并不表示有病情的好转,若是应用不当,还可以引起小儿大汗淋漓,出现虚脱反应。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热药,最好是多喝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方法,若是体温超过38.5℃时,可以服用退热药。目前常用的退热药有扑热息痛、小儿泰诺林,但是最好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由于小儿发热是常见的症状,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一些医生和家长一见小儿发热就盲目地喂消炎药物。其实,引起小儿发热的病因有很多,在病原菌不明时最好不要滥用消炎药物。因为“是药三分毒”,若是滥用消炎药物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身体康复。小儿发热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才能起到病除的效果。
还有一些病人在发热时,小病大治,有一些小病就统统打点滴,有不少家长认为打点滴的降温效果好,可以补充水分,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也有不少不良反应及交叉感染。其实,对于有发热的病人,最好是根据病情选择用药的方式,首先要让孩子保证充分的休息,多喝开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同时配合药物的治疗,若是出现体温持续不退,饮食欠佳时,可以使用静脉输液。
还有的家长为图方便,常上药店自购药物给孩子吃,但是由于小儿的病情变化快,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加上小儿的肝脏解毒功能不足,肾脏发育不完善,易受药物的影响,易造成脏器的损害,我曾诊治过一个小儿,因为母亲感冒了,家长为防止小儿感染,就将自己服的药物感冒通给小儿服,想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可是孩子服药后出现血尿。因此,希望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健康,不要随便地使用药物,以免造成小儿不必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