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大便常规

病初可正常,以后出现脓血黏液便,镜检有成堆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

2.大便培养

可分离出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3.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多增高至(10~20)×10/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并可见核左移。当有DIC时,血小板明显减少。

4.免疫学检测

目前已有应用荧光物质标记的痢疾杆菌特异性多价抗体来检测大便标本中的致病菌,方法各异,都较快速,但特异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5.特异性核酸检测

采用核酸杂交或PCR可直接检查粪便中的痢疾杆菌核酸,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等优点。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饮食

饮食治疗的目的是减少肠道刺激,缓解病人腹泻症状,防止和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在发热、腹痛、腹泻明显时,应禁食,当症状稍有减轻时,可进食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脂肪少的流质饮食。如藕粉、米汤、果汁、菜汁、禁饮牛奶、豆浆及易产气的饮食,以保证肠道的充分休息,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每日6餐,每餐 200毫升~250毫升。

发热,腹泻症状好转后,可食少渣无刺激性饮食,由少渣、少油半流过渡到半流、软食或普食。可食用粥、面条、面片、小馄饨、豆腐、蒸蛋羹、小肉丸、鱼丸、烧鱼、菜泥等,每日可3餐或5餐,量不宜过多。应多饮水,改善脱水和毒血症,利于毒素的排泄。禁食油煎或油炸食物,芹菜、韭菜、萝卜、咖啡、浓茶、酒类、刺激性调味品,生冷食物,待肠道病变康复后再食用普通膳食。

肠炎吃什么药好

整肠生(口服地衣芽孢杆菌胶囊)

【适应症】本品主要用于细菌或真菌引起的急、慢性肠炎、腹泻。也可用于其它原因(如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的防治。

肠炎宁糖浆

【适应症】清热利湿、行气。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小儿消化不良。

肠炎宁片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行气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小儿消化不良。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1.病原

为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需氧,无鞭毛,不能运动,无荚膜,不形成芽孢的杆菌,长约1~3yD;水中可生存5~9天,食物中可生存10天,对阳光极敏感,经照射30min即死亡;在60%时10min,在100℃即刻即可将其杀灭,在低温潮湿的地方,可生存几个月,在蔬菜,瓜果,食品及被污染的物品上可生存1~2周,采用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漂白粉,过氧乙酸,石灰乳,来苏水均可将其杀灭,在37%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应用去氧胆酸盐SS培养基和伊红亚甲蓝培养基可获纯培养,用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阳性率较高。

2.分群

根据菌体O抗原的结构不同,可分为A,B,C,D 4个群,群内又分为47个血清型(包括亚型):

(1)A群:志贺痢疾杆菌(Shigella),此群对甘露醇不发酵,无鸟氨酸脱羧酶,与其他各群无血清学联系,此群有1~12个血清型,A群1型为志贺菌,2型为施密次菌(Schmitz),其余为副志贺痢疾杆菌。

(2)B群:福氏痢疾杆菌(Flexner),发酵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羧酶,各型间有交叉凝集,已有13个血清型(包括亚型和变种)。

(3)C群:为鲍痢疾杆菌(Boydii),发酵甘露醇,有鸟氨酸脱羧酶,各型间无交叉凝集,有1~18个血清型。

(4)D群:宋内痢疾杆菌(Sonne),发酵甘露醇,有鸟氨酸脱羧酶,迟缓发酵乳糖,仅有1个血清型,但近年来按其发酵乳糖的能力可分2株,依其产生大肠菌素的能力又可分16个型。

3.流行菌

志贺菌属菌群较多,20世纪40年代以前A群为主要流行菌,在60年代初期几乎消声灭迹,但在1969~1970年突然在中美洲暴发流行,1972~1978年在南亚孟加拉国连年发生流行,继之,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等受侵,B群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发展中国家占优势,D群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许多发达国家中跃居首位,占95%以上,1984年我国14省市收集的2274株痢疾菌株中,B群占65.8%,其次是D群占25.1%,A1群和C群分别占8.3%和0.8%,B群和D群仍是1980~1992年间北京地区流行的主要菌株,在儿童中D群多于B群,1986~1988年7省妇幼卫生示范县5岁以下儿童检测出痢疾杆菌113株,以B群,福氏1,2型最常见占72.6%,其次是D群(宋内)占11.5%,A群(志贺)占5.3%;同期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检测出痢疾杆菌66株,D群(宋内)最常见占66.6%,B群(福氏)其次占28.8%,C群(鲍氏)占4.5%,未发现A群(志贺菌)。

4.有关耐药性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痢疾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日渐增高,由于各地应用的抗菌药物不同,各地报道的耐药性亦有差异,1988年由首都儿科研究所牵头7省一市耐药性监测,显示对四环素耐药率达71.1%~83.6%,磺胺54.4%~74.8%,氯霉素33.9%~35.8%,呋喃唑酮(痢特灵)53.6%~100%,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49.1%~97.1%,以下抗生素保持较低耐药率,庆大霉素29.2%~32.9%,多黏菌素E 20%,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12.7%~5.2%,卡那霉素21.2%~33.6%,新霉素由于近年应用较少,耐药率已降至12.0%~17.9%,喹诺酮类药对肠道病原菌有较好效果,据北京302医院耐药试验结果,耐药率很低,吡哌酸3.9%~5.7%,诺氟沙星4.1%,依诺沙星(氟啶酸)0.7%~0.9%,环丙沙星为0,近年来由于应用较多,常用喹诺酮类药耐性有所增高,诺氟沙星耐药率上升为26.5%~39.5%,环丙沙星上升为9.8%~12%,对菌痢喹诺酮类药仍不失为首选药,对于痢疾小檗碱始终保持稳定的中度敏感,与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有协同与减少耐药性的作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有较好的敏感性。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所有痢疾杆菌均能产生内毒素,志贺菌还能产生外毒素,以上几种痢疾杆菌在临床上都能引起普通型与中毒型痢疾,鉴定病菌血清型,有助于追查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判断预后,也有助于抗菌药物的选用。

痢疾菌经口进入胃肠后,必须突破胃肠道的防御才能致病,痢疾菌有较强的耐酸能力,因此容易经胃侵入肠道,在肠液碱性环境中很快繁殖,痢疾菌依靠自己的侵袭力直接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内繁殖,然后进入固有层继续繁殖,并引起结肠的炎症反应,痢疾菌在固有层中被吞噬细胞吞噬,少量痢疾菌到达肠系膜淋巴结,也很快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消灭,因而痢疾杆菌败血症极为少见。

2.病理生理改变

除结肠组织的炎症外,尚可引起固有层微循环障碍,使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形成浅表性溃疡,因而产生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和脓血便等。

(1)急性菌痢:急性菌痢病变常累及整个结肠,以乙状结肠及直肠最为显著,严重时可波及回肠下段,以渗出性炎症为主,可分为:

①充血水肿期:初起以卡他炎症,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黏液分泌增多,进一步发展为大量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覆盖于表面,随后黏膜表层组织及渗出的细胞坏死,两者融合,形成一层灰白色糠皮样附着物即假膜,在假膜下残余的黏膜中,血管扩张充血,并有许多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层极度充血,水肿。

②溃疡形成期:黏膜上皮假膜脱落后形成溃疡,这种溃疡一般小面积,表浅,边缘不规则,虽侵入到黏膜下层,但很少侵犯肌层,所以不引起穿孔。

③溃疡愈合期:随着治疗及人体抵抗力的增强,炎症消散,溃疡逐渐愈合,小溃疡可通过黏膜上皮再生而愈合,大溃疡通过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而愈合,有时瘢痕周围黏膜增生,呈现息肉,肠内病变由于感染的菌群不同而异,急性非典型菌痢分期不明显,病变较轻微,有的仅有肠黏膜的充血水肿。

(2)慢性菌痢病理改变: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最常见,其次是升结肠和回肠下段,肠黏膜水肿增厚亦可形成溃疡,溃疡常迁延不愈,有时虽渐愈合,但因溃疡面积较大,可形成凹陷性瘢痕,周围有息肉形成,有时瘢痕组织收缩,可引起肠腔狭窄,有的溃疡愈合不完全,黏膜上可见肠腺黏液囊肿形成,囊肿内可不断排出痢疾杆菌,使病情反复发作。

儿童保健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方法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方法——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如年龄较大,病情不重,可以在家服药治疗。如病情重,腹泻频数、高热不退,特别是婴幼儿应住院,经静脉用药。中毒性痢疾患儿则必 须注射治疗。用药的疗程是7天,即使症状和大便性质都恢复正常,也应按时用药。对治愈的要求,最理想的是大便培养阴性。此外,还应作好对症处理,高热应及 时降温,中毒性痢疾还需进行相应的抢救措施,如积极制止抽风,及时纠正休克等。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方法——慢性细菌性痢疾痢疾的治疗难度较大,患儿久病身体虚弱,自身抗病能力差;所用抗生素较多、时间较久,细菌多产生了耐药性,治疗效果较差。因此,用药时间要长,还应根据患儿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常采用间歇疗法,即用药7~10天,停4天,再用药4天,如此用药整个疗程共23~26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用药物灌肠,每日1次,疗程7~12天。还

小儿细菌性痢疾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在急性时,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时常有轻度贫血。

2.粪便检查

(1)粪便常规:外观黏液便及脓血便,镜下见较多红、白细胞,以及吞噬细胞。

(2)粪便培养:约70%以上可培养出致病菌。应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取粪便的脓血部分做培养。标本应新鲜。阳性者做药物敏感试验。

(3)粪便细菌抗原检测:采用荧光抗体染色法、免疫荧光表菌球法、乳胶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PCR直接检测法等,是具有快速、敏感、简便的诊断方法。

乙状结肠镜检查与钡剂灌肠X线检查,一般用于慢性菌痢。

宝宝感染细菌性痢疾一定会发热吗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等病原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本病一般起病较急,多数患儿首先出现发热,以后出现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由于患儿的体质不同,感染细菌的数量及致病力也不同,所以小儿细菌性痢疾在临床的轻重程度有很大差别。

普通型急性细菌性痢疾初起多有发热,并可伴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腹泻等症状。本型菌痢一般热势不致于过高,并且发热持续时间也不太长。经一般抗感染治疗及对症治疗,体温会很快下降,腹泻也会很快得以控制。 中毒型急性细菌性痢疾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刚一发病即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休克、昏迷及抽搐,甚至发生呼吸衰竭。本型菌痢病情重,死亡率高,必须及时进行抢救治疗。由于体温过高,容易引起惊厥,加重脑缺氧及水肿,应积极用退热药和物理降温。如体温不降并伴有反复惊厥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

轻型急性细菌性痢疾一般全身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不发热或仅有轻微发热,腹泻症状亦不太重。经适当治疗很快即可好转。

慢性细菌性痢疾一般没有发热及其他全身症状,仅表现为长期反复腹泻等肠道症状。

就一般情况而言,宝宝感染了细菌性痢疾大部分会有发热的表现,不过发热的程度会有所不同。通常病情的轻重跟发热的程序是呈正比的。可是并不是说细菌性痢疾就一定会伴有发热的症状,比方说慢性菌痢或是一般轻度的菌痢就往往不会有发热的症状。

细菌性痢疾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血象急性病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有中等度升高。慢性病人可有轻度贫血。

2、粪便检查典型痢疾粪便中无粪质,量少,呈鲜红粘冻状,无臭味。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培养可检出致病菌。如采样不当、标本搁置过久,或患者已接受抗菌治疗,则培养结果常不理想。常用的鉴别培养基为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

3、其他检查荧光抗体染色技术为快速检查方法之一,较细胞培养灵敏。国内采用免疫荧光菌球法,方法简便,灵敏性及特异性均高,采样后8小时即可作出诊断,且细菌可继续培养并作药敏试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急性期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大量渗出、有浅表溃疡,有时有假膜形成。慢性期的肠粘膜呈颗粒状,可见溃疡或息肉形成,自病变部位刮取分泌物作培养,可提高检出率。此外,X线钡剂检查在慢性期患者,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袋形消失、肠腔狭窄、肠粘膜增厚,或呈节段状。近年来有人以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作为菌痢的快速诊断手段,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小儿细菌性痢疾有哪些症状

1.潜伏期

自数小时至8天不等,大多数为1~3天。

2.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型

根据病程及病情,可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及中毒型痢疾。因中毒型痢疾病情特殊随后有叙述,在此先讨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的一般经过。

①典型痢疾:典型病例起病急,发热,体温为低热或高热,腹泻、大便每天10~30次,粪便带黏液及脓血。有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腹部有轻压痛。有时左下腹可触及痉挛的乙状结肠肠管。肠鸣音亢进。便后有里急后重下坠感。患儿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婴幼儿有时可有高热惊厥。多数急性痢疾患儿经合理治疗,可于数天内逐渐减轻而痊愈,预后良好。年长儿童大便很快成形,婴幼儿可持续数天稀便,这与婴幼儿肠道功能恢复较慢有关。

②非典型痢疾:不发热或只有微热,也无中毒症状,轻度腹泻,稀便、粪便内只有黏液而无脓血。只有粪便培养阳性才能确诊。在流行时,这类病例数可能超过典型病例数。因其经过类似一般肠炎,易被忽视,常成为痢疾的传播者。

病程超过2周称迁延性痢疾,超过2个月则称慢性痢疾。其发生原因,主要是因体质瘦弱、有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贫血等合并症。或因这类病儿未得到合理治疗所造成。因病程日久,渐消瘦,粪便含大量黏液、不一定带脓血,或黏液便与脓血便交替出现。粪便仍可培养出痢疾杆菌,但阳性率显著低于急性痢疾。慢性痢疾患儿如合并严重营养不良,往往容易发生一些危象。病儿可因发生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低钙),严重心肌损害而意外死亡。这类病儿在我国已很少见到,而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经常见到。在慢性痢疾过程中有时症状突然加重,呈急性发作的表现。

普通型菌痢见到脓血便,诊断并不困难。应注意下列几点有助于确诊:

1.夏秋季节 夏秋季节腹泻伴有发热、粪便带黏液脓血者。

2.接触史 家中或同居室最近有了痢疾患者,应予警惕。

3.大便镜检 北京市标准:每一高倍镜视野脓细胞>15个并见有红细胞,门诊即可诊断菌痢并填报传染病卡片。

4.粪便培养 严格说来准确诊断要靠粪便培养。作培养时要采取新鲜脓血便,最好在床边即接种培养,若不能即时做,可将标本放入缓冲甘油盐水液中保存,尽快送细菌室培养。在用抗菌药治疗前采集粪便标本,可提高培养阳性率。

5.PCR快速诊断 最近已研制出PCR快速诊断法,但需集中多份标本一起检查,尚不能广泛用于临床。

小儿细菌性痢疾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在急性时,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时常有轻度贫血。

2.粪便检查

(1)粪便常规:外观黏液便及脓血便,镜下见较多红,白细胞,以及吞噬细胞。n(2)粪便培养:约70%以上可培养出致病菌,应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取粪便的脓血部分做培养,标本应新鲜,阳性者做药物敏感试验。n(3)粪便细菌抗原检测:采用荧光抗体染色法,免疫荧光表菌球法,乳胶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PCR直接检测法等,是具有快速,敏感,简便的诊断方法。

3.乙状结肠镜检查

与钡剂灌肠X线检查,一般用于慢性菌痢。

小儿细菌性痢疾是怎么回事

1.病原

为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需氧、无鞭毛、不能运动、无荚膜、不形成芽孢的杆菌。长约1~3µm;水中可生存5~9天,食物中可生存10天,对阳光极敏感,经照射30min即死亡;在60%时10min,在100℃即刻即可将其杀灭。在低温潮湿的地方,可生存几个月。在蔬菜、瓜果、食品及被污染的物品上可生存1~2周。采用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漂白粉、过氧乙酸、石灰乳、来苏水均可将其杀灭。在37%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应用去氧胆酸盐SS培养基和伊红亚甲蓝培养基可获纯培养。用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阳性率较高。

2.分群

根据菌体O抗原的结构不同,可分为A、B、C、D 4个群,群内又分为47个血清型(包括亚型):

(1)A群:志贺痢疾杆菌(Shigella),此群对甘露醇不发酵,无鸟氨酸脱羧酶,与其他各群无血清学联系。此群有1~12个血清型。A群1型为志贺菌,2型为施密次菌(Schmitz),其余为副志贺痢疾杆菌。

(2)B群:福氏痢疾杆菌(Flexner),发酵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羧酶,各型间有交叉凝集。已有13个血清型(包括亚型和变种)。

(3)C群:为鲍痢疾杆菌(Boydii),发酵甘露醇,有鸟氨酸脱羧酶,各型间无交叉凝集。有1~18个血清型。

(4)D群:宋内痢疾杆菌(Sonne),发酵甘露醇,有鸟氨酸脱羧酶,迟缓发酵乳糖。仅有1个血清型。但近年来按其发酵乳糖的能力可分2株,依其产生大肠菌素的能力又可分16个型。

3.流行菌

志贺菌属菌群较多,20世纪40年代以前A群为主要流行菌,在60年代初期几乎消声灭迹,但在1969~1970年突然在中美洲暴发流行,1972~1978年在南亚孟加拉国连年发生流行,继之,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等受侵。B群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发展中国家占优势。D群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许多发达国家中跃居首位,占95%以上。1984年我国14省市收集的2274株痢疾菌株中,B群占65.8%,其次是D群占25.1%,A1群和C群分别占8.3%和0.8%。B群和D群仍是1980~1992年间北京地区流行的主要菌株。在儿童中D群多于B群。1986~1988年7省妇幼卫生示范县5岁以下儿童检测出痢疾杆菌113株,以B群,福氏1、2型最常见占72.6%,其次是D群(宋内)占11.5%,A群(志贺)占5.3%;同期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检测出痢疾杆菌66株,D群(宋内)最常见占66.6%,B群(福氏)其次占28.8%,C群(鲍氏)占4.5%,未发现A群(志贺菌)。

4.有关耐药性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痢疾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日渐增高,由于各地应用的抗菌药物不同,各地报道的耐药性亦有差异。1988年由首都儿科研究所牵头7省一市耐药性监测,显示对四环素耐药率达71.1%~83.6%,磺胺54.4%~74.8%,氯霉素33.9%~35.8%,呋喃唑酮(痢特灵)53.6%~100%,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49.1%~97.1%。以下抗生素保持较低耐药率,庆大霉素29.2%~32.9%,多黏菌素E 20%,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12.7%~5.2%,卡那霉素21.2%~33.6%,新霉素由于近年应用较少,耐药率已降至12.0%~17.9%。喹诺酮类药对肠道病原菌有较好效果。据北京302医院耐药试验结果,耐药率很低,吡哌酸3.9%~5.7%,诺氟沙星4.1%,依诺沙星(氟啶酸)0.7%~0.9%,环丙沙星为0。近年来由于应用较多,常用喹诺酮类药耐性有所增高,诺氟沙星耐药率上升为26.5%~39.5%,环丙沙星上升为9.8%~12%。对菌痢喹诺酮类药仍不失为首选药。对于痢疾小檗碱始终保持稳定的中度敏感。与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有协同与减少耐药性的作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有较好的敏感性。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用哪些药物

复方新诺明,主要优点是毒性小,疗效高,副作用少,半衰期长,抗菌谱广。用量:每公斤体重每日25毫克,分两次口服,宜安排在早晚饭后。服药后要多给患儿喝些水。一个疗程为3—7天,若需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应加服适量碳酸氢钠。以避免或减轻肾脏损害。早产儿,不足3个月的婴儿,肝肾功能不良者及对磺胺过敏者均应禁用。此药不可与乳酶生,促菌生,酵母片等助消化药同服,以免降低后者的疗效。

磷霉素钙为一种广谱抗生素,与其他药物没有交叉耐药性。用量:每公斤体重每日50-100毫克,分3—4次口服。此药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食欲差等。庆大霉素,肌肉注射量每公斤体重每日3—4.5毫克,分3次注射。此药可静滴,但疗程宜控制在10天左右。目前临床有人提议用其口服,观察效果也很好。此药常用量对肾脏,听力无明显影响,仅有少数患儿出现管型尿,蛋白尿等,国内统计发生率约为2%。痢特灵,化学名叫呋喃唑酮。用量:每公斤体重每日5—10毫克,分3次口服,疗程5—7天。可与复方新诺明同服,以增强疗效。此药口服不易吸收,故毒性较低,仅有轻度恶心,头晕等反应。

肠炎灵,为一种高效抗菌收敛药。成人每次4粒,每日一次口服。小儿按年龄酌减。服药期间尿液为红色,停药后即恢复正常。顺便值得提的是,小儿菌痢初期不宜使用止泻药,如止泻片、炭片、矽炭银、鞣酸蛋白等。这是因为,菌痢患儿要通过排便,方能将肠道内的病菌及细菌毒素排出体外,因此,腹泻有利于病体的恢复。但若过早地使用止泻药,就很难将患儿体内的病菌及毒素排出体外,往往会使病情加重,病程延长。故菌痢患儿,应多喝水,多排便,高烧者可给退热剂或进行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等。另外,小儿在腹泻期间,宜少给糖水喝。因为糖在肠内容易发酵,反而会使腹泻加重。

小儿细菌性痢疾会引发什么疾病

急性菌痢患儿如呕吐、腹泻严重时,可并发水和电解质紊乱(脱水、酸中毒、低钾、低钠、低钙等)。慢性菌痢发生并发症较多,主要是机体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所致。

最常见的有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性水肿,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表现为干燥性眼病、营养不良性贫血、佝偻病,严重者可出现脚气病及坏血病。后者在我国已很少见到。

肠部溃疡深者可致大量肠出血,腹泻频繁者可致脱肛,用抗生素过久可致肠道菌群紊乱或合并真菌感染。个别严重营养不良患儿肠道溃疡长久不能修复,可发生肠穿孔。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种类有哪些

1.急性细菌性痢疾

典型病例,起病急,发热、腹泻、大便性状为脓血便或黏液便,伴有阵发性腹痛、里急后重,有时有热性惊厥,腹部可有轻压痛,可触及痉挛性乙状结肠,肠鸣音亢进。

2.非典型菌痢

不发热或只有微热,也无中毒症状,轻度腹泻,粪便内只有黏液而无脓血,只有大便培养阳性才能确诊。

3.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周称为迁延性痢疾,超过2个月则为慢性菌痢。急性菌痢未得到合理治疗,或发生于有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贫血小儿。

4.中毒性痢疾

是菌痢的一种严重类型,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高热可达39~40℃或更高,伴全身中毒症状,如治疗不及时可很快发展为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相关推荐

宝宝拉肚子是怎么回事

肠炎 肠炎是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其中病毒性肠炎占三分之二,常见的轮状病毒性肠炎(俗称秋季腹泻)和诺沃克病毒感染;细菌性肠炎占三分之一,常见的大肠杆菌感染、弯曲杆菌感染、葡萄球菌感染。 感染 如果饮食不注意卫生,所吃食物或使用餐具被细菌、病毒污染,引起肠道外感染,如小儿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败血症、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疾病都会导致腹泻。 肠炎 肠炎是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其中病毒性肠炎占三分之二,常见的轮状病毒性肠炎(俗称秋季腹泻)和诺沃克病毒感染;细菌性肠炎占三分之一,常见的大肠杆菌感染、弯

细菌性阴道炎的检查项目哪些

1.涂片镜检 取分泌物作涂片可找到线索细胞,线索细胞是表面附着大量的加特纳细菌的上皮细胞,特点是上皮细胞表面毛糙或细小的颗粒,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的球状杆菌。 2.胺试验 取一滴10%氢氧化钾溶液加入阴道分泌物中,可闻到"鱼腥"样氨释出,因为分泌物中胺含量高,遇碱可放出氨气。 3.培养法 先分离再作培养,可见直径为0.5毫米圆形、不透明、表面光滑的菌落。 4.生化法 取阴道分泌液作生化测定,正常妇女乳酸盐量高,琥珀酸盐量低,而本病妇女测定值正相反。 5.荧光抗体法 涂片后用荧光抗体染色镜检。

痢疾检查

1.血常规 血液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2. 乙状结肠镜检查 乙状结肠镜检查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可发现直肠指检无法摸到的位置较高的肿块,同时对可疑病变取组织活检,明确性质。故乙状结肠镜检查可用于诊断,又可作为治疗仪器,对预防及早期发现直肠和乙状结肠癌着重要的意义。 3.粪便红细胞 粪便红细胞检查是大便常规的一个项目,可以了解消化、吸收功能,协助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红细胞正

新生儿腹泻的原因 感染所致

如果饮食不注意卫生,所吃食物或使用餐具被细菌、病毒污染,引起肠道外感染,会引起腹泻。再者,如小儿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败血症、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疾病都会导致腹泻。

夏季儿童发烧警惕哪些原因

以下几类发烧应该及时就诊:首先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病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因水源污染而引起局部流行。伤寒病主要表现持续高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还肝脾肿大、皮肤出现玫瑰疹、腹胀腹泻等表现。夏秋季如发烧持续1周以上的儿童应请医生详细检查是否伤寒所致。 其次是:流行性乙型脑炎。夏季最为凶险的传染病之一,病原体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吸血来传播的,多为10岁以下儿童。 最后是:急性中毒型菌痢。细菌性痢疾是夏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是痢疾杆菌,主要表现发烧、腹痛腹泻和解脓血便的症状。在细菌

宝宝痢疾怎么办

小儿菌痢除了部分是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外,多数属于大肠杆菌所致的小儿腹泻。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表现为发热、便次增多等症状,每日大便至少在3次以上,稀便,黏液或脓血,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轻度增高,粪便培养可见致病菌。治疗首选: 阿莫西林不良反应少 针对小儿感染性腹泻,传统用药为庆大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等抗生素,但这些抗生素对小儿负面影响较大,一般不主张用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小儿禁用为宜。近年来,临床应用阿莫西林控制小儿细菌感染性腹泻取得了良好疗效,且很少在小儿身上发生不良反应,被医学专家推荐为治疗小

细菌性痢疾不能吃什么 细菌性痢疾的推荐食谱

马齿苋30:克(鲜马齿苋60克).粳米100克。将马齿苋洗净。切成六分长的节,粳米淘净,粳米成人锅内。加马齿苋+请水适量,用武火烧神后。转用文火煮至米熟即可。每日2饮,早,晚餐食用。清热止痢.慢性脾提行者忌服。 鱼腥草50克。桠米100克.盐少许。将鱼犀草洗净,切成颗粒状。视米淘净。模米,鱼居草放人锅内。加盐。清水适量,用武火烧佛后,转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即可。每日2次,早晚餐用.清热止制。

宝宝发烧的原因

1、流行性乙型脑炎。夏季最为凶险的传染病之一,病原体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吸血来传播的,多为10岁以下儿童。 2、急性中毒型菌痢。细菌性痢疾是夏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是痢疾杆菌,主要表现发烧、腹痛腹泻和解脓血便的症状。在细菌性痢疾中一种称为中毒型菌痢,多见2~7岁的小儿。 3、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病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因水源污染而引起局部流行。伤寒病主要表现持续高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还肝脾肿大、皮肤出现玫瑰疹、腹胀腹泻等表现。夏秋季如果持续2周以上的儿童应请医生详细检查

宝宝腹泻的原因 感染

如果饮食不注意卫生,所吃食物或使用餐具被细菌、病毒污染,引起肠道外感染,如小儿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败血症、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疾病都会导致腹泻。

痢疾为何在夏季高发

一、细菌性痢疾在夏季高发 1、夏秋季节天气炎热,气温高,适合于痢疾杆菌生长繁殖。 2、夏秋季节新鲜瓜果蔬菜上市多,由于天热,人们喜欢生吃瓜果蔬菜,但是不注意清洗消毒或自恃身强力壮,不洗手拿起来就吃,以至病菌与食物一起进入自己的胃肠道中。 3、夏秋季节人体要通过皮肤散掉更多的热,以维持体温衡定;使皮肤血管经常处于扩张状态,而胃肠血管就相对收缩,血流相对减少,人体对胃肠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随之减弱。此外,着凉、过度疲劳、暴饮暴食以及患各种急、慢性疾病,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也易诱发痢疾。 二、细菌性痢疾传染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