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力筛查是什么
儿童视力筛查是什么
宝宝的视力发育是所有家长关心的问题。很多幼儿园已经开展了幼儿早期视力筛查的活动,检查者手持一个仪器对着孩子的眼睛照一照(如上图左),然后打印出一张纸条交给家长,却没有任何说明。弄的很多家长不明所以,拿到微博上来咨询。甚至还有的家长以为这就是给孩子检查视力了。
视觉,是一种主观感知。视力的检查需要孩子配合,识别不同大小的视标(如上图右),如我们常规的E视力表,或者儿童用的图像视力表。言语交流是视力检查的基础。所以,通常会建议孩子在2-3岁左右、能够说清楚常见图像的时候到医院进行第一次眼科检查,以便于医生对孩子的视功能做出全面和准确的评估。
如果孩子太小,还不会说话,又因为家庭成员有弱视、斜视或者高度近视的遗传因素,家长希望能尽早发现问题尽早干预,这时,我们可以用类似上图中的仪器来进行筛查。用仪器检查的不是视力,而是眼睛的屈光状态,意指远视、近视或者散光。在婴幼儿童年龄太小无法配合主观视力检查的时候,用仪器进行屈光状态检查能帮助医生判断和预估视力发育情况,但并不反映孩子的真实视力。如近日在微博上传播的那个2岁半查出500度近视的孩子,500度是仪器测出来的近视度数,但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孩子的视力到底是多少。
正常的婴幼儿眼球发育,在5、6岁之前是处于远视状态。所以,2岁半的孩子出现近视,那是一定有问题。家长正确的做法,是拿到幼儿园筛查的结果后,到医院请眼科医生进行更为全面的视功能检查和进一步治疗。
宝宝不哭不闹正常吗 听力障碍
听力发育有问题的宝宝也会表现为“异常安静”,这点大家想得到吗?如果宝宝听不见,他有的时候也不会对周遭环境有反应。每个宝宝都会在出生后3-5天内进行听力筛查,如果第一次听力筛查未通过,其中包括一侧或两侧听力筛查未通过,一定要在42天时复查。42天复查时,如果还没通过,一定要去专业的儿童耳鼻喉科进行脑干听力诱发电位等的全面检查,不要掉以轻心,以为没事儿。
3岁前是弱视筛查好时机
认识屈光参数
弱视通常定义为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矫正视力低于相同年龄正常儿童。弱视是视觉系统发育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障碍与抑制,使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视功能发育障碍与剥夺。
如儿童患有斜视时,斜视眼的视功能发育会受到抑制形成斜视性弱视。而先天性远视或出生后早期的远视或散光,由于度数较高,呈像模糊,也会造成视觉发育的抑制。双眼屈光参差较容易引起弱视,特别在远视性屈光参差,屈光不正程度较低的眼提供相对清晰的视网膜像,大脑选择该眼的像而抑制另一屈光不正程度高的眼的模糊像,以致造成该眼的弱视。
牢记定期筛查
弱视患儿通常没有主诉,而是在视力检查中发现有异常,所以早期的筛查对于弱视的发现十分重要。对于无法测视力的小儿,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行为加以观察,如有无眯眼、将物体凑近看、有无斜视、有无拒绝挡住一眼等情况。幼托机构的视力筛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发现双眼视力有明显差异,或者双眼视力明显低于同年龄小儿,建议立即到医院检查。
一般建议在3岁左右去专业的医院进行筛查,越早诊断,越早开始治疗,疗效也最好。由于儿童的视觉处于不断的发育过程中,屈光状态不断变化,一般3-6个月定期随访,6-12个月要重新验光,如有较大变化,请重配眼镜。
消除双眼竞争
由于多数弱视患儿存在屈光不正,首先进行屈光矫正,配戴适合的眼镜或隐形眼镜。遮盖法目前还是治疗弱视的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遮盖法主要遮盖视力较好一眼,即优势眼,这样可消除双眼相互竞争中优势眼对弱视眼的抑制作用,强迫弱视眼注视,提高弱视眼的固视能力和提高视力。
除常规遮盖外,可根据年龄及弱视眼视力,令患者用弱视眼做些用精细目力的工作。当然,目前也有一些根据小儿特性设计的电脑训练光盘,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对弱视眼进行时空方面的刺激训练,小儿接受程度大大提高。
专家教你发现新生儿的听力异常
新生儿2~7天可进行听力筛查
麦飞主任指出,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耳聋的重要手段。麦飞建议家长要积极主动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参加新生儿听力筛查。据介绍,新生儿2~7天可做听力筛查,只要孩子安静,常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检查过程可在1~2分钟内完成。
家长发现孩子听力异常的方法 由于孩子不会表达,一些没有给孩子做听力筛查的家长,通常要在孩子2岁左右才会发现孩子有无听力语言障碍,而这时候已经错过语言和听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孩子康复的机会很小。
因此平时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听力是否异常:孩子刚一出生就能听到声音,虽然他们不会做出主动的反应,但他们却能在声音的刺激下产生下意识的反射活动,比如在他看不见的情况下在他耳旁敲击物品产生声音,他会做出眨眼、身体抖动等动作;四个月之后,孩子就有了主动寻找声源的能力,听到强的声音刺激后会用眼神或转动头去寻找。
宝宝听力初筛和复筛方案
听力初筛方案和复筛方案是什么?
孩子出生后不久,不仅要进行听力初筛,还要进行听力的复筛,而很多人并不了解听力筛查,不知道听力初筛和复筛方案是什么,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孩子,听力筛查是非常重要的,而不同的孩子,进行听力初筛和复筛方案是不同的,正常分娩和NICU新生儿应采用不同的筛查方案。
1.正常分娩:用筛查型耳声发射(OAE)或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作为一线初筛工具。所有新生儿在出院前均应接受听力初筛;未通过初筛的应在出生42d内进行复筛。复筛时一律双耳复筛,即使初筛时只有单耳未通过,复筛时亦均应复筛双耳。复筛仪器同初筛。
2.入住NICU的新生儿及婴儿:病情稳定,出院前应施行AABR筛查,以免漏掉蜗后听力损失(如听神经病)。未通过AABR测试的婴儿,应直接转诊到听力中心复筛,并根据情况进行包含诊断性ABR在内的全面听力学评估。
3.在1月龄内再次住院治疗的婴幼儿(无论住NICU或普通病房):当伴有迟发性听力损失的可能时(如有换血指征的高胆红素血症或血培养阳性的败血症等),出院前应复筛听力。
4.在听力筛查时除力求发现已经存在的听力损失外,还要通过分析病史和家族史,了解受试者是否有迟发性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可疑者应对其听力进行定期跟踪和随访。
孩子出生后如果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3 岁以内)缺乏言语和环境声的刺激,听觉-言语链就会出现障碍,这样会影响他们日后的言语-语言发育。轻者会导致辩音不清,重者会导致听觉言语障碍,甚至会导致性格孤僻、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才可以早期发现宝宝的听力损失;给予及时干预和康复,减少其对言语-语言和认知发育的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损失最有效的方法。
婴儿听力发育 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宝宝听力一定有问题
很多爸爸妈妈在知道新生儿听力筛查没有通过后,就开始焦躁不安,认为宝宝的听力一定是有问题的,其实这个是存在疑问的。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发育特点,如果宝宝听力发育还未完全,有可能导致宝宝的出生时,听力筛查不过关。另外,如果在妈妈的肚中由于羊水或异物堵塞了宝宝狭小的耳道,也会令宝宝视力有问题。还有“淘气”宝宝不配合听力筛查时导致的不过关。因此,在宝宝出生后如果有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情况,爸爸妈妈要记得在出生后42天后复查,若宝宝还存在听力障碍的情况,需要到指定机构进行专项检查并了解确切诊断信息。
为何要进行儿童听力筛查
国内外研究表明,听力损伤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可使患儿最大限度地接近和达到正常同龄孩子的言语发育水平,减少儿童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育迟缓,减少患儿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
2004年12月,我国卫生部向全国颁布文件,首次正式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纳入到《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强调有条件的地方要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即运用快速、无创的技术对出生后3-7天的新生儿在住院期间进行听力检测,未能通过筛查者1个月或42天复查,复查未通过者在3个月大时到儿童听力诊断中心进行详细听力检查,确诊听力是否有损伤,有损伤者及时给予干预治疗和康复。北京市卫生局规定,既使通过了住院期间的听力筛查,还需要接受社区每年一次的儿童听力筛查;具有听力损伤高危因素的孩子,需要在3岁以前接受每6个月一次的听力监测,目的是早期发现一些儿童时期可能出现的迟发性听力损伤。
开展新生儿及儿童听力筛查,目的是早期发现听力损伤,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开口说话,这对于家庭对于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家长提高意识,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听力。
儿童视力下降恢复办法
从视觉发育来讲,儿童12岁以前是视觉发育的可塑期,12岁以后再治疗弱视则视力恢复的机会便很小了。3岁是儿童弱视治疗的关键期,3-6岁为治疗的敏感期。但是很多家长并不知道这个关键期,从而错过了给宝宝矫正弱视的最佳时期。
一般严重弱视或者双眼弱视的孩子,表现比较明显,会有歪头视物、容易眯眼睛,或者表达“看不清楚”等,家长相对容易注意到。但是单眼弱视或者轻度弱视时,家长恐怕难以尽早察觉。因此需要通过日常的视力筛查才能发现。
在近视眼原因的调查中,发现“三门”学生的近视率最高。“三门学生”是指每天早晨上学途径是出家门,进车门,出车门进校门。这些学生被看做是非常幸福的,有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照明,但他们的近视比例却是很高,就是上面讲述的原因。
儿童视力下降恢复办法有什么?特别是这两年电子产品发展快速,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电视无处不在。孩子们喜欢这些高科技产品,特别是手机、电脑、掌上游戏机屏幕小,为了看清图像和文字,必须近距离操作,眼睛不停地在荧光屏、键盘之间来回移动,调节和辐轴频繁,而且他们玩的时间较长,易产生视力疲劳。另外,屏幕光线太强或太弱与周围产生强烈反差,画面质量低,也容易引起眼睛的不适。他们常常会感觉眼睛干涩;眼皮沉重,睁眼困难;时有异物感、眼球发胀;视力不稳定,时清时不清。
听力筛查未通过意味着什么
目前,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住院期间都要求进行听力筛查,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家长会表示担心和害怕,甚至焦虑。那么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就说明孩子的听力有问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
新生儿听力损伤的发病率约为1~3‰,是新生儿可筛查的几种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是指使用客观的生理学方法对所有活产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其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发现听损伤患儿,并且尽可能早地对其实施干预,使其言语和智力发育水平与同龄人相当,从而改善听损伤患儿在社会交往、教育和就业等方面所处的劣势地位。因此,实施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至关重要。目前,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在我国大中城市已广泛开展,2003年北京市卫生局发布《北京市0~6岁儿童听力筛查、诊断管理办法》,要求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住院期间都要进行听力筛查。从2009年6月1日起,北京市对所有本市户籍新生儿实行免费听力筛查。
目前我国常用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中,正常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的3~7天进行初筛,在基层及农村地区,由于产妇产后住院时间较短,也有在产后24小时进行初筛;而高危新生儿在病情稳定后出院前进行初筛。未通过初筛者于产后1个月或42天左右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个月大时转诊至儿童听力诊断中心进行诊断性检查。
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生理学检测方法有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二者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客观、有效、快速、准确、无创性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也是早期诊断新生儿听力损伤的最有效方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机构采用耳声发射仪进行听力筛查。
耳声发射主要用于检测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其具有客观、敏感、快速、无创等特点,已成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一项常规技术,常用的有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由于耳声发射受新生儿受试状态、中耳和外耳生理特性的影响,为保证筛查的通过率,筛查时间一般选在产后3~7天,新生儿处于自然熟睡或安静状态时进行,测试环境要相对安静,测试前要清洁外耳道。
由于耳声发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用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的初筛未通过率可达10~20%。因此未通过耳声发射听力筛查并不一定说明孩子听力有问题,还有可能是因为新生儿外耳道和中耳腔可能有羊水、胎脂、胎性残积物滞留,它们对传入的刺激声和传出的反应信号造成衰减,导致耳声发射能量减弱或消失,造成了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假象。这种情况在剖宫产新生儿,以及产后不满3天即进行初筛的新生儿中尤为多见。随着吃奶、哭闹等带动软骨运动,可以使一部分羊水和胎性残积物排除,从而在满月或产后42天复筛时顺利通过。另外,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听力传导和神经系统发育可能不成熟,住院期间听力筛查未通过属暂时性,随身体各器官的发育,产后42天复查时听力筛查通过率会明显提高。
因此当孩子未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时,家长不必过分担忧,而应该密切观察孩子平时对各种声音的反应,同时尽量避免孩子接触噪声,慎用耳毒性药物,避免孩子感冒和头部受伤,最重要的是要按时到医院复查,绝大多数孩子最终会是听力正常的。即使检查存在听力障碍,通过早期治疗和干预,也将使孩子最终融入主流社会。
新生儿有必要测听力吗
很有必要。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对每一个新出生的小儿,在住院期间进行的听力学检测。根据检查结果,将全体受试者分为通过筛查和未通过筛查两个。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通过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和声阻抗等电生理学技术,在新生儿出生后自然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进行的客观、快速和无创的检查。一般仅用5~10分钟就可以完成测试。
新生儿在出生48小时以后,要接受初次听力筛查;未通过初筛者,在42天左右
接受听力复查;42天复查仍未通过者,在3个月左右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确诊为听损伤的患儿应及时到医院的专科进行相应的医学干预。
让聋儿说话6个月前最关键
发现越早康复效果越好
耳聋是最常见的一种出生缺陷,也是最主要的致残原因之一。儿童早期的听觉经验会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这种影响会延续至成年,甚至影响一生的生活质量。0~6岁儿童是在认知方面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最佳的语言获得期。许多耳聋的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听觉刺激,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言语学习、社会适应,以及情感心理发展的必要刺激,相应的心智发育必然受到限制。
耳聋儿童最终的语言发育水平不取决于病变严重程度,而取决于其被发现和干预的早晚。不管听力损害的程度怎样,只要在6个月内适当干预,患儿的语言发育可以基本不受影响。早期干预的措施有验配助听器;对配戴助听器无效或效果甚微的聋儿要选择人工耳蜗植入;早期进行听觉言语训练等。残疾发现越早,康复效果越好,越有可能使残疾儿童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出生1个月内进行听力筛查
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是及早发现耳聋患者的有效手段。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强烈推荐将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政策用于所有已建立起康复服务的国家和社区。我国卫生部于2004年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纳入到《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中。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所有新生儿都应接受听力筛查。无论是在医院顺产、非顺产或在家庭出生的新生儿,都要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由相关听力筛查中心进行筛查。所有未通过筛查者,要在3个月内开始相应的听力学和其他医学评估,以明确诊断。若发现永久性听力损伤者,要在6个月内进行干预。
大规模的筛查要求筛查技术简单、快速、便宜。现在用于新生儿听功能筛查的方法主要有自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ABR)法和耳声发射(OAE)法。通过筛查若发现感音神经性耳聋,要给患儿验配合适的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助听器与人工耳蜗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患儿,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通过特殊的电子线路来处理外界声音,使人体接受声信号刺激,都是一种辅助听力设备。不同之处在于,助听器类似扩音器,将声音进行放大,使患者得到部分听力补偿。但是对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没有明显效果,这是因为助听器无法使已经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重新工作。助听器适合于轻度和部分重度耳聋的患者。而人工耳蜗适合于部分重度和极重度的耳聋者,这部分人使用助听器起不到任何作用。人工耳蜗可代替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将声音编码成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所以人工耳蜗是这类患者重获听觉的最佳选择。
无论是配戴助听器还是植入人工耳蜗,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期以及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手术产儿童听力问题多
市妇幼保健院近日结束的对我市3—6岁儿童听力筛查表明,由于众多家长缺乏保护儿童听力知识,我市幼儿听力问题的发生率已达1.72%,几乎是新生儿的10倍。
蟑螂险伤男孩听力
市妇幼保健院医生王磊介绍,近日,我市首次对3112名3-6岁儿童进行听力筛查。在某机关幼儿园,医生发现一男孩一只耳朵听不清。医生用耳镜为其检查时,在其耳道内竟取出一只高粱米粒大小的死蟑螂。
据了解,此次筛查3000多名孩子,发现140名孩子因耵聍栓塞(耳垢)出现听力问题。其中,有的孩子耳道已被耳垢完全堵住,几乎听不到声音。
手术产儿童听力问题多
此次医生还发现,初次筛查发现听力问题的儿童中,出生时81%为手术产。手术产为何对新生儿听力有如此影响,专家目前尚未检索到相关资料,正在进行进一步研究。妇幼保健专家据此提醒市民,多项研究均表明,正常生产是对孩子各种功能最有益处的生产方式。
筛查结果还显示,在听力存在问题的儿童中,巨大儿、早产儿、低体重儿占10.5%。专家指出,很多人认为刚生下的孩子越胖越好,其实,新生儿体重过重与过轻都有害孩子日后的健康。
听力不及视力受重视
王磊称,如今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视力、牙齿、心理等方面的保健,往往忽视儿童的听力健康。其实,耳朵与眼睛一样脆弱,特别是儿童听力极易受损。据统计,我国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为0.1%—0.3%,而此次对3—6岁儿童的检查却发现1.72%存在听力问题。说明由于众多家长忽视了孩子听力保健,许多幼儿在成长中听力受损。
专家介绍,保护儿童听力,要注意不让儿童抠耳朵,避免剧烈声音刺激,时刻关注孩子的耳朵是否存在听力问题,不能随便给孩子用药等。另外,还应定期为孩子进行听力检查,做到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宝宝测听力早测为好
为及早发现新生儿先天听力损害并及时进行干预,从本世纪初开始,医院在这个方面开始对新生儿及婴儿进行听力筛查。截至目前,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已有近2000人接受了听力检测,从而保障了宝宝们的听力和言语-语言功能的健康发展。
先天性听力损害是新生儿常见的异常之一。有关资料推算,我国每年有2万至6万听力损害的新生儿出现,而聋哑患者中,至少有50%是可以预防的。听力筛查是在对新生儿无侵入性、无损伤性、无任何副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的。在筛查中一旦发现异常患儿,将需要进行随访,并在婴儿出生的3个月左右再进行复查。如果确诊为听力障碍,将从6个月时开始干预治疗。然后进行早期听力、言语-语言等能力的训练,使这些儿童回归到正常孩子的行列。
医学专家建议,如你的孩子与下述进程不符合,请及时进行听力筛查。出生3个月:当突然听到60分贝以上的声音时,会出现全身抖动、两手握拳、前臂急速屈曲或皱眉、眨眼等;出生4-6个月,对声音有反应,可辨妈妈的声音,而且孩子的头会转向声源;7-9 个月,能主动向声源方向转脸,也就是有了辨别声音方向的定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