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卒中发病别马上扛去医院

脑卒中发病别马上扛去医院

较常见的错误处理有:

惊慌失措—缺乏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一遇到紧急情况,或惊叫,或悲哭,茫然不知所措。

野蛮搬运—有的病人家属为“抓紧”时间,抱起病人或背扛起病人就往医院跑,殊不知,这样的运送方式往往会加重病情。

错误应付—只顾及喊人回来帮忙或忙着把病人搬上床,还有的人盲目给病人喂水或饮料。

舍近求远—脑卒中病人早期处理一刻千金,必须分秒必争,有的家属只顾到有名气的医院而延误抢救时间。

掌握正确的应急措施

正确急救对减少合并症,维持生命体征,防止病情加重,争取时间,进一步救治是十分重要的。

1。初步判断为脑血管意外以后,应使病人仰卧,头肩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回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如果病人口鼻中有呕吐阻塞,应设法抠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2。解开病人领口扭扣、领带、裤带、胸罩、如有假牙也应取出。

3。如果病人是清醒的,要注意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宜保持镇静,切勿慌乱不要悲哭或呼唤病人,避免造成病人的心理压力。

4。打电话给急救中心或者医院神经专科,寻求帮助,必要时不要放下电话,询问并听从医生指导进行处理。

5。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检查:如用手电筒观察病人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如有可能应测量血压,如超过150毫米汞柱(收缩压),可以给病人舌下含服心痛定1片(10毫克。)

6。有条件者呼叫救护车来运送病人。若自行运送,在搬运病人时正确的方法时:2-3人同时用力,一人托住病人头部和肩部,使头部不要受震动或过分扭曲,另一人托住病的背部及臀部,如果还有一人,则要托起病人腰部及双腿,三人一起用力,平抬病人移至硬木板床或担架上,不要在搬运时把病人扶直坐起,勿抱、拖、背、扛病人。

7。在没有医生明确诊断之前,切勿擅自作主给病人服用止血剂、安宫牛黄丸或其他药物。

8。脑卒中致残、致死率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患者就医不及时。因此一定要把我脑卒中的黄金救治时间,在4.5个小时内对患者进行急救。因为脑细胞一旦没有供血,会很快坏死;如果能及时在脑细胞死亡前消除血栓异物,打通脑部供血通路,就能挽回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叶酸有什么作用 预防脑中风

国内专家认为,血清叶酸水平低,可能是导致我国脑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应重视和加强叶酸在防治脑卒中方面的作用。相比治疗脑卒中的他汀类药物,叶酸的使用更具性价比的优势,更切合中国的国情。比如“降压药加叶酸”可用于老年正常人群的预防,尤其我国北方人群脑卒中发病率高,而叶酸水平低,补充叶酸的预期要好于西方国家。

中风有什么表现 中风怎么预防

1、一级预防。一是防治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可使脑卒中发病率和患者死亡率分别降低40%以上。因此,控制高血压是脑卒中的最重要措施。一是预防心源性脑卒中: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梗死和心房纤颤患者是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高危人群,应长期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以预防脑卒中。三是防治糖尿病:糖尿病可导致微血管病变及促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在人群中筛查糖尿病患者并积极治疗、控制糖尿病。四是防治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酒。

2、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其主要针对已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发生轻型卒中并在短期内(3周)完全恢复者,防止发生完全性脑卒中,以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发生。

3、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指临床预防或康复性预防,主要为发病后积极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发作别摇晃患者

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急救专家提醒市民,一旦身边有人怀疑是脑卒中的症状,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医院,其间千万不要摇晃患者,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北京市急救中心专家李坚韧指出,脑卒中多数在家中发病,经常在患者过于用力、激动或活动中发病,也有人早晨醒来手脚不能动或不能说话。

有的还表现为突发头昏、头痛,伴呕吐、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专家还提醒,掌握正确的应急措施对减少脑卒中引起的合并症很重要,因此拨打急救电话后,要让患者仰卧,头肩部稍垫高,让头偏向一侧,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如果病人口鼻中有呕吐阻塞,应设法抠出。如果患者还清醒,要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千万不要慌乱,也不要哭泣或晃动病人。

脑卒中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

很多人对于脑卒中不清楚,脑卒中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

其实,脑卒中俗称“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

凡是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所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和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叫“脑卒中”。脑卒中又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高血压脑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动静脉畸形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供血不足、脑血栓、脑栓塞、烟雾病(MaMa’s病)等。

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往往都有诱发因素。如着急上火、情绪激动、睡眠不好、用力过度、便秘、排尿困难等。此病常常在动态中发病(运动中)。发病突然,症状较重。发病的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对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

缺血性脑卒中往往是在静态中发病。如在睡眠过程中、在休息的时候或在安静状态中。此病的发病较出血性脑血管病来得缓慢、病情的恶化也较缓慢、且常常反复发作。由于梗塞血管的直径大小不一样,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也有差异。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某些缺血性脑卒中早期仅有一侧肢体麻木或轻瘫,住院用药后,反而会出现肢体全瘫。这种血栓,临床上称之为进展型血栓。有时即使做到了对症用药,病情也难以控制。这一点常常需要医生向病人及家属说清楚,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人,是好发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脑卒中乃“急症中的急症”。所以对这些人一定要广泛地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脑卒中症状和危险因素的认识,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中年人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开始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中国脑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中年人面临着较高的卒中风险,40岁以上人群中约15%属于高风险人群(《中国卒中项目人群筛查数据分析》);而血脂当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又称“坏胆固醇”,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水平开始。

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红梅博士从“坏胆固醇”在导致脑卒中的重要作用讲起,倡导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开始。她指出,脑卒中分为两种,一种是出血性脑卒中,另一种是缺血性脑卒中,其中70%为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根本原因是沉积在血管内壁的由“坏”胆固醇组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血栓,阻塞血管,造成局部脑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这些“坏”胆固醇组成的斑块就像潜藏在血管内壁的不稳定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等诱因下发生破裂,使动脉迅速被堵塞,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而‘坏’胆固醇恰恰是这场‘血管保卫战’的关键所在”。王红梅表示,控制血脂,特别是“坏”胆固醇水平,对于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至关重要。她建议公众定期进行血脂检测,根据自身所处的风险等级,从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入手,谨记“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医嘱药物治疗是原则,进而有效预防脑卒中的新发和复发。

仁济医院徐群副教授介绍说,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近一半死亡;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的人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全国每年治疗脑卒中等脑血管病的费用约为100-200亿元。

“特别值得提醒的是,由于许多患者出院6个月后自行停药,因此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率达到16%,5年内复发率高达50%,并且脑卒中的危害会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而加重。”徐群强调,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密切相关

1.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是脑卒中高发的国家。

1997年,who-monica研究报告显示,在多国17个监测人群中,北京(1985~1990年)男性(35~64岁)年均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为247/100,000,居第5位,女性年均发生率为175/100,000,居第2位。

在6年监测期间年发病率变化不大,而同期多数其他国家监测人群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我国10组人群前瞻性研究表明:血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呈对数线性关系,即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之后,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高49%(缺血性卒中增高47%,出血性卒中增高54%);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危险增高46%。

东亚人群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和日本等东亚人群中,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强度约为西方人群的1.5倍。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syst-china)显示在60岁以上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中进行随机化的临床对照试验,随访4年后,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对照组脑卒中死亡率降低58%,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表明有效地降低血压确能降低致死性脑卒中的发生。以上证据说明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中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2.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西方人群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由framingham研究及以后的多项前瞻性研究所证明。这些研究表明血压升高,不论是稳定的或不稳定的,收缩期的或舒张期的,在任何年龄,任何性别,都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现连续的、逐步升高的、密切的关联。mrfit研究显示,在34万35~57岁男性白人中随访15年后,因血压升高而造成冠心病额外死亡的总数中,收缩压在120mmhg~139mmhg的占31.6%,在140mmhg~159mmhg的占42.9%,在≥160mmhg者只占24.1%。这是由于人群中血压水平在前两组范围的居多,而收缩压≥160mmhg者,固然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很高,但在人群中居少数。

由此可见,血压“正常偏高”及ⅰ级高血压对冠心病发病有重要意义。我国首都钢铁公司男工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收缩压在120mmhg~139mmhg,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比<120mmhg者增高40%,在140mmhg~159mmhg者增高1.3倍,同样说明血压升高在中国人群中对冠心病发病的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血压水平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影响是连续的,因此任何对高血压的定义都是人为的,许多与血压升高有关的疾病可以发生在通常被认为是“正常”血压的人群之中。

由于在中国人群中血压升高对心血管病发病的作用强度大于西方人群,如采取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加强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和人群防治,以降低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同时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和治疗,必将对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产生更大的效果。

3.血压升高增加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比没有高血压病史者高6倍,而舒张压每降低5mmhg,可能使发生终末期肾脏病的危险减少1/4。

如何避免患上脑梗塞

1.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包括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症状性外周动脉病变等。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如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可以同时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2.高血压病:降低血压(特别是收缩压)可以减少脑梗塞和脑出血的发病率。一般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以下(糖尿病患者130/80以下)。注意降压治疗引起低灌流性脑梗塞的危险,对于长期高血压、长期糖尿病、及有脑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分阶段逐步降压的方案更为稳妥。

3.生活方式:(1)饮食一般应多进食蔬菜和水果,减少钠盐的摄入(<=2.3g/日)。进食低脂乳制品,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等可能有助于脑卒中的预防。(2)运动休闲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每日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必要组成部分。(3)减低体重可以降低血压,因而可能有力于脑卒中的预防。

4.饮酒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呈所谓“J”型曲线,即少量适度饮酒,可以减少脑卒中发病,而大量饮酒则增加发病几率。所谓适度,可以参照如下标准: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4克,非孕期女性不超过12克。

5.口服避孕药物(OCs):早期OCs与脑卒中关系的报告主要与第一代OCs有关,2代后OCs含雌激素量较低,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商不肯定,鉴于少数相关报告提示可能的风险,建议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有偏头痛病史及血栓栓塞疾病的的女性避免使用口服避孕药。

6.睡眠呼吸暂停:可以增加高血压病的风险。可能直接增加脑卒中的危险。对于抗药性高血压病患者,特别是腹部脂肪增多者,建议筛查并治疗睡眠呼吸暂停。

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空腹Hcy超过16μmol/L。血浆Hcy含量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关系。服用叶酸及B族维生素可能有助于脑卒中的预防。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软化坏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脑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是血管变得狭窄或者完全闭塞,导致血液供应障碍。

我国1986~1990 年大规模人群调查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09.7/10万~217/10 万,患病率为719/10 万~745.6/10 万,死亡率为116/10 万~141.8/10 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约为1.3∶1~1.7∶1。

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45 岁后均呈明显增加,65 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 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 岁组的5~8 倍。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990 年张葆樽等进行的580 多万人口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重症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为115.61/10 万,患病率为256.94/10 万,死亡率为81.33/10 万,我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病人近150 万人,年死亡数近100 万人。脑梗死病人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脑梗死的发生要及时及早地预防,才能尽可能地降低脑梗死的发生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最后,祝脑梗死患者早日康复!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密切相关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呈连续性相关,因此,高血压的定义是人为的。许多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发生于通常认为的“正常血压”者。

因此,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的数量和程度;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常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危险因素而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

血压升高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标准判断,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一些临床试验也为此提供了证据。

1.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是脑卒中高发的国家。

1997年,who-monica研究报告显示,在多国17个监测人群中,北京(1985~1990年)男性(35~64岁)年均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为247/100,000,居第5位,女性年均发生率为175/100,000,居第2位。

在6年监测期间年发病率变化不大,而同期多数其他国家监测人群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我国10组人群前瞻性研究表明:血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呈对数线性关系,即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之后,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高49%(缺血性卒中增高47%,出血性卒中增高54%);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危险增高46%。

东亚人群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和日本等东亚人群中,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强度约为西方人群的1.5倍。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syst-china)显示在60岁以上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中进行随机化的临床对照试验,随访4年后,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对照组脑卒中死亡率降低58%,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表明有效地降低血压确能降低致死性脑卒中的发生。以上证据说明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中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2.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西方人群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由framingham研究及以后的多项前瞻性研究所证明。这些研究表明血压升高,不论是稳定的或不稳定的,收缩期的或舒张期的,在任何年龄,任何性别,都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现连续的、逐步升高的、密切的关联。mrfit研究显示,在34万35~57岁男性白人中随访15年后,因血压升高而造成冠心病额外死亡的总数中,收缩压在120mmhg~139mmhg的占31.6%,在140mmhg~159mmhg的占42.9%,在≥160mmhg者只占24.1%。这是由于人群中血压水平在前两组范围的居多,而收缩压≥160mmhg者,固然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很高,但在人群中居少数。

由此可见,血压“正常偏高”及ⅰ级高血压对冠心病发病有重要意义。我国首都钢铁公司男工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收缩压在120mmhg~139mmhg,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比<120mmhg者增高40%,在140mmhg~159mmhg者增高1.3倍,同样说明血压升高在中国人群中对冠心病发病的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血压水平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影响是连续的,因此任何对高血压的定义都是人为的,许多与血压升高有关的疾病可以发生在通常被认为是“正常”血压的人群之中。

由于在中国人群中血压升高对心血管病发病的作用强度大于西方人群,如采取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加强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和人群防治,以降低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同时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和治疗,必将对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产生更大的效果。

3.血压升高增加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比没有高血压病史者高6倍,而舒张压每降低5mmhg,可能使发生终末期肾脏病的危险减少1/4。

脑中风发病率增高导致自杀率升高

脑中风发病率增高导致自杀率升高,脑中风是很常见的疾病,日常生活中导致脑中风的原因很多,得了脑中风之后患者一定要想办法积极的去治疗,否则对患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脑中风与自杀率的关系。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日前发表一份研究结果说,脑卒中患者发病后5年内,因自杀和意外事故而死亡的风险相当于普通人的10倍左右。

此前的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病后1年以内患抑郁症的风险将提高。而这项新研究是首次调查脑卒中与自杀和事故死亡的关系。

研究小组从1990年开始,用约20年时间,对日本8个县约9.3万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了跟踪调查。开始调查时,这些居民的年龄为从40岁至69岁不等。

调查期间,共有512人自杀,其中有22人患有脑卒中,他们在发病后5年内自杀的危险性约为未患脑卒中者的10倍。

此外,研究小组对因交通事故、跌落、摔倒等“外在原因”而死亡的728人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脑卒中发病后5年内,患者因这些原因而死亡的危险性也是其他人的约10倍。

研究小组认为,脑卒中发病后,往往会留下麻痹和语言障碍等后遗症,因此在发病数年内心理压力非常大,容易导致自杀,而因事故死亡的危险性提高应该也与后遗症有关,因此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对精神方面的关怀非常重要。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该国国内包括脑卒中在内的脑血管障碍患者约有120万人,虽然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在不断下降,但留有后遗症的患者如何回归社会是一大课题。

脑卒中到底是什么病

脑卒中俗称“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凡是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所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和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叫“脑卒中”。脑卒中又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高血压脑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动静脉畸形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供血不足、脑血栓、脑栓塞、烟雾病(MaMa’s病)等。

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往往都有诱发因素。如着急上火、情绪激动、睡眠不好、用力过度、便秘、排尿困难等。此病常常在动态中发病(运动中)。发病突然,症状较重。发病的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对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

缺血性脑卒中往往是在静态中发病。如在睡眠过程中、在休息的时候或在安静状态中。此病的发病较出血性脑血管病来得缓慢、病情的恶化也较缓慢、且常常反复发作。由于梗塞血管的直径大小不一样,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也有差异。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住院用药后,反而会出现肢体全瘫。这种血栓,临床上称之为进展型血栓。有时即使做到了对症用药,病情也难以控制。这一点常常需要医生向病人及家属说清楚,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人,是好发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脑卒中乃“急症中的急症”。所以对这些人一定要广泛地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脑卒中症状和危险因素的认识,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这五种人最易猝死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之一,超过半数的脑卒中发病与高血压相关。亚太研究团队(APCSC)研究显示,血压水平与亚洲人群脑卒中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亚洲人群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53%。

长期血压高于生理水平,易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脂质沉积,血管平滑肌增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改变,从而引起血管脆性增加,变窄变硬,形成血栓。而血栓、血管变窄等正是诱发脑卒中的关键因素。

糖尿病。

近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患病率增加了近20倍,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以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更低,不同年龄段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也显著增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糖和脂类代谢障碍以及小血管损伤等都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同时由于凝血机制异常易导致血液黏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这些都可能间接诱发脑卒中。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包括胆固醇或甘油三脂水平异常升高,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研究发现,亚洲人群总胆固醇每升高1摩尔/升,脑卒中发生率增加25%。降低胆固醇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认为药物治疗是降脂治疗中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烟酸、树脂、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其中,他汀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可使首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降低20%左右。同时,应注意日常饮食,坚持低油脂、低热量摄入,以粗粮代替精加工粮,多食用新鲜蔬菜。

心脏病。

研究显示,约1/5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心源性血栓造成的。相比非心源性脑卒中,心源性脑卒中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损害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

在临床中总结发现,心脏病引起脑卒中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心脏自身的病变或心脏瓣膜、心室壁及心室腔内的血栓,进入血液循环,阻塞了脑部血管造成脑栓塞;二是由于严重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脑灌注不足,脑部缺血,进而发生脑血栓。

颈动脉系统疾病。

研究发现,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呈现正相关。经检查后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为中至重度(50%~99%)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他们每年脑卒中风险为1%~3.4%。药物治疗可使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降至1%以下。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判断脑、颈部血管狭窄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确诊颈动脉疾病的重要检查项目。

秋冬脑卒中高发

秋冬季如何防脑卒中

30-40岁患者不在少数

康复医学会脑卒中防治与康复分会会长、神经内科副主任洪华教授介绍,脑卒中又称为“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为“脑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700万脑卒中患者,每年有将近两百万的新发病例。“脑卒中发病率递增的原因跟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相关的”,洪华表示,脑卒中发病人群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为主,但由于吸烟饮酒、高盐高糖,暴饮暴食、肥胖、生活不规律、加班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脑卒中的患者日趋年轻化,30-40岁的患者不在少数。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人们常说的“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都是导致脑卒中最大的危险因素。同时,洪华表示,曾有脑卒中病史的、缺乏运动、吸烟、肥胖或超重、房颤等都是常见的危险因素。这八大因素中有三个以上的,我们都把他定为发生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另外,气候本身也是一个诱因。可以明显看到,冬天发生脑卒中的病人比较多,而且北方的发生几率明显也比南方高很多。

许多病人患脑卒中后,会留下偏瘫、失语、麻木及手脚运动不灵活、反应迟钝、痴呆等后遗症。这不仅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同时也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和压力。

相关推荐

脑血管疾病的危害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 CVD)是常见病.多发病,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为特点,是第一位的致残因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大约是2%o,高于欧美,与日本相近。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发卒中病人约150万,我国现存CVD患者为600万~700万,约40%的患者会遗留有中度功能障碍,15%―30%的人会留下严重的残疾。 主要为运动功能障碍,也包括言语.认知.心理等障碍,约70%―80%的卒中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因为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近

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有哪些

第一节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 目前,全国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节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国内有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避免蛋白质缺乏

曾经有调查表明,动物蛋白可以抑制脑卒中的发生,但肉类吃太多,也会导致脂肪摄入过量,并加重肾脏负担。因此,老年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蛋白质以1.2~1.5克为宜,其中以优质蛋白质如鱼、蛋、奶类、瘦肉、豆制品为主,食用鱼类蛋白、大豆蛋白等还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

脑卒中对身体的危害

每12秒有1人发病。2008年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公布——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的死因。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者有150万人,全国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我国脑卒中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增长率达8.7%。近20年监测结果显示,脑卒中死亡人数年增长率达8.7%。中国的慢性病防控目标要考虑国际社会设定的基础,过40年脑卒中发生率在发达国家降低了42%,但在发展中国家翻了一番。防控脑卒中

叶酸对高血压的好处

补叶酸,脑卒中风险下降 1998年,美国在要求在面粉中添加叶酸,这一举动导致脑卒中发病率有了明显的下降;2007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率领团队对8项以脑卒中为终点的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一举登上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论文结果显示,“补充叶酸能够使Hcy下降超过20%,进而使脑卒中风险显著下降25%。”由于我国H型高血压高发,因此高血压共识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该进行血液Hcy的检测,空腹血浆Hcy≥10µmol/L即为超标,需要补充叶酸;但由于像美国一样全民补充叶酸目前在我国

脑中风须注意颈动脉夹层诱因

随着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的明显增高,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等脑卒中发病的常见病因越来越多地被公众认识到。然而还有很多的原因,并未被大家所熟知。 10月29日,鼓楼医院举办了一场省内神经内科专家云集的义诊。专家指出,除了常见的这些原因,脑卒中还有一些并不为人知的原因。其中这种颈动脉夹层诱发的卒中,在青年病人中多见,需要引起重视。颈动脉夹层,除了外伤,突然的转头或牵拉也可引起动脉撕裂,甚至有些患者是在接受不正规的推拿按摩时引起的。 26岁的南京姑娘小刘(化名),月初和几个朋友一起开车外地玩。朋友开车,

四误区让脑卒中酿成大祸

误区一:脑卒中是老年人“专利” 范先生是一家企业的中层领导,平时工作十分繁忙,加上临近年底,应酬增多,近来总觉得疲劳乏力。一天晚上回家时,他突然觉得下肢乏力,连上楼梯也十分费劲,家人劝他医院检查,可范先生却认为自己还年轻,好好睡一觉就会好转。 第二天一早,范先生刚想起床,突然发现下肢完全无法活动。家人赶忙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说,范先生前一天晚上的症状就是脑梗死的表现,拖了一晚才来就诊,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近来随着天气转冷,突发性脑梗死、脑出血的急诊患者有所增多,其中不乏一些工作繁忙的中年人。这主要是

如何避免患上脑卒中

心脏疾病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会导致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许多原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人会突然中风,也与此有关。 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是三大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最重要的是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所以,脑卒中病重在预防。一般认为,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及残废率均显著上升,因此,这部分人应该注意自己有否下列危险因素,如果这些因素相加,脑卒中机会更高。 首先要预防高血压。患有高血压病的人脑卒中发病机会可高于

脑卒中的病因

1.血管性危险因素 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有小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即缺血性卒中。也可能由于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为出血性卒中。冠心病伴有房颤患者的心脏瓣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可以堵塞脑血管,也可导致缺血性卒中。其他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清晨血压异常升高。研究发现清晨高血压是卒中事件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缺血性卒中在清晨时段发生的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清晨血压每升高10mmHg,卒中风险增加44%。 颈内动

脑中风的三级预防

脑血管病的一级、二级、三级预防尤如三道防线,其中一级预防效果最大,也最重要,因为其所防的对象是全社会总人口或其中的高危人群。我国有13亿人口,高危人群的数量相当大,因而预防的效益就相当明显。而且一级预防的重点是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投资很少,与日益昂贵的医疗费用相比,可谓微乎其微。 一级预防 为源头预防,主要在发病前控制脑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又称根本性预防或病因预防。 (1)防治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可使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40%以上,因此,控制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一级预防。 (2)预防心源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