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孩子思维的特点吗
你知道孩子思维的特点吗
模仿思维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尼克和他的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火车上,尼克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爸爸说:“尼克,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但尼克仍然把脑袋伸出去。于是爸爸很快地拿掉了尼克的帽子,把它藏在身后,说:“看,帽子被风吹掉了。”尼克害怕了,他哭了,想找回帽子。爸爸说:“吹声口哨,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尼克凑到车窗外,吹起了口哨。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到尼克的头上。“哦,真是个奇迹。”尼克笑了。他很高兴,飞快地拿掉了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该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他快活地说。小尼克以为爸爸的帽子也能找得回来呢。
小孩子学习东西主要在于模仿。他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只是简单地模仿。比如在课堂上,如果一个孩子说要去厕所,你最好确信他真的有这种需要,否则你班里的小孩子有很多都会提出这种要求。
单向思维
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又如,两只同样矮而宽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水,其中一只杯子中的水被倒入另一只高而窄的杯子里,那么让学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比较多时,可能就会出现高而窄的杯子里水多的答案,因为这时儿童还不能很好的利用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的只是他们仅有的直观经验。所以在教育幼儿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
形象思维
你在孩子简单运算的时候,比如还是1+1=2,知道1+1为何等于2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如果您说一支铅笔加上一支铅笔等于两支铅笔;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他知道了1+1=2的道理,但以后他在算1+1=2的时候,也还是要借助实物的。经过形象思维的积累,他才能从一个一个的实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字概念。所以在教幼儿学数学时尤其要注意,多利用直观教具,让幼儿自己从实物中得到抽象概念。象“负数”这种抽象概念,很难利用实物示教,最好不要在幼儿时期传授。
孩子说谎的原因 不明就里
三岁以前的孩子,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物关系等概念模糊。
6岁之前,孩子的思维特点具有:泛灵论(任何事物都有生命);自我中心(只理解第一视角);整体部分关系不明;思维不可逆(事物变化位置形状等即成为两种事物)。
因此,经常出现说了“假话”而不自知的情况。
利用游戏培养宝宝逻辑思维
我有一位长居海外的朋友,她每年都带孩子回国探亲。她的孩子和同龄孩子一起玩时显得格外不同。在普通人的眼里,这个小孩既不会十以内的加减法,更背不出唐诗宋词,但她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很强,思维活跃。
同样一个七巧板,她能玩出十几个新花样;同样是下跳棋,她总能有出其不意的走法……在一群孩子当中,她总是最早发现或寻求到问题解决路径的那一个。
仔细想一想,这要归功于国外教育注重从小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素有“教育强国”之称的德国,就是如此——跟中国父母相比,德国的父母更习惯让孩子从小在数字谜、下棋、走迷宫、搭积木或玩魔方、绘地图等游戏里,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应该说这就是德国人在教育上的智慧。
世界上所有的孩子,思维都会按一定发展规律,并在每个年龄阶段具备不同的特点——着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孩子的思维发展分为以下3个阶段:
● 3岁前:直接动作思维阶段孩子想去开灯,但因够不着而去搬凳子,借助凳子来帮忙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思维是从不断的动作操作中获得的,思维在动作中进行。
● 3-6岁: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孩子不能理解数字“2”是什么,但是用2只鞋子的实物来举例,孩子就明白了。孩子从具体中学会归纳和抽象,思维是在具体形象中进行的。
● 6-11岁: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孩子一想到“2”,就能知道它所代表的含义,并用它来表达具体的实物数量关系。思维是从抽象概念到具体概念中进行的。
实际生活中,当孩子不断向你追问,“天为什么黑了?”“为什么会下雨?”“小朋友为什么要上幼儿园?”,而你不厌其烦地作出解答时,孩子就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开始逻辑思维的启蒙了。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抽象复杂概念能力的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学会如何思维。”
敏锐的思维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父母作为孩子早期教育中的思维启蒙老师,应掌握如下教育策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 创造有利于孩子思考的环境 在日常生活当中,为孩子提供有利于思维发展和思维拓展的场所和机会。这种场所和机会可以发生在博物馆里,旅行的路上,甚至是家中。
● 生活中培养观察与启发思考 生活中,父母应告诉孩子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观察人和物,引导孩子认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或采用假设性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孩子,调动孩子的兴趣,由此引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 游戏是思维训练的有效方式 思维训练游戏是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大脑的创造力、观察力、判断力、逻辑思考力……现在,我们有机会一起来实践一下。
下面是3个简单有趣的逻辑思维游戏,和孩子共同开启“头脑大风暴”,闯闯这些充满智慧的机关,像侦探一样去发现线索背后所隐藏的真相!
找布多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古立古豆全家去郊外春游。大家在草地上撘起了五颜六色的小帐篷。布多一眨眼的功夫,就钻到帐篷里去了。古豆正在找调皮的布多,你能根据下面的线索帮古豆找到它吗?
适合年龄:3+游戏
线索:1.它在黄色的帐篷里。2.它的帐篷没有爬筒。3.帐篷门帘是关着的。
认识新朋友
古立、古豆和朋友们组建了一支自行车环保小分队,大家在阳光明媚的周末一起出游。途中,加入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猜猜看,他藏在哪里呢?
适合年龄:4+游戏
线索:1. 他(她)的自行车上没有气球。2. 他(她)没有戴头盔。3. 他(她)跟在一辆黄色自行车后面。
买相同花的人
古豆和妈妈一起逛花鸟市场,想买一盆漂亮的花来装点自己的家。有趣的是,有个人跟他们买了相同的一盆花。你能根据以下线索找到这个人吗?
适用年龄:5+游戏
线索:1.他(她)手上拿的不是红色的花。2.他(她)没有戴眼镜。3.他(她)拿的花盆上没有花纹。4.他(她)穿着系鞋带的鞋子。
▲以上游戏均摘自古立古豆学习盒数学乐园
这样的过关游戏,是不是越玩越有趣、越玩越刺激?
这就是逻辑思维游戏的魅力,它既能让孩子在接近真相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和欣喜,更能让孩子的思维接受很好的训练。
逻辑思维能力,会影响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毫不夸张的事实。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那些具有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人,确实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别气质:他们大多有准确的判断力、做事有条理、办事效率高、能合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某些领域有异于常人的出众表现。
宝宝不会说话的原因 语言教育环境差
宝宝不会说话与所处的语言环境密切相关:
1、父母少言寡语,宝宝缺乏学习与模仿的语言环境。
2、父母说话速度偏快、偏长、偏于复杂,以致宝宝模仿困难。
3、家人的口音很杂,方言,普通话交错,导致孩子思维混乱,不知道怎么讲,最后索性不说了。
4、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和迁就,总是根据孩子的手势、眼神来满足其要求,忽视了对孩子语言的训练,致使孩子养成用手势来代替说话的习惯,从而延缓了孩子语言的发展。
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什么是教育?我认为教育跟工业生产一样,用好的料,好的工序,好的组合即可生产好的机器,最终结果就是用于实践能力。
而数学学习也并不是为了拥有多少数学知识,而是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思维,提高孩子的数学素养,用数学思维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破案的电视连续剧,处处不就在体现着数学的作用吗?
但如何用数学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我将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引用部分家庭的培养方法总结为以下七点。
一、做出来不如讲出来,听得懂不如说得通。
>>做10道题,不如讲一道题。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后,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开口讲解一下数学作业中的难题,我也在群里会经常发一些比较好的训练题,您也可以鼓励去想一想说一说,如果讲得好,家长还可进行小奖励,让孩子更有成就感。
原因:做10道数学题,不如让孩子“说”明白一道题。小学数学,重在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活了,升到初高中,数学都不会差到哪去。家长要加强孩子“说”题的训练,让孩子把智慧说出来。孩子能开口说解题思路,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模式。很多家长以为数学就是要多做题,可是有的孩子考试做错了题,但遇到同类或相似题型时,仍然一错再错。不妨让孩子把错题订正后,“说”清楚错误环节,这样孩子的思路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要培养质疑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经常引导孩子主动提问,学会质疑、反省,并逐步养成习惯。
在孩子放学回家后,让孩子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老师如何讲解的,同学是如何回答的?当孩子回答出来之后,接着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孩子讲出思维的过程并尽量让他自己作出评价。有时,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孩子去发现、评价、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会在思维上逐步形成独立见解,养成一种质疑的习惯。
二、举一反三,学会变通。
举一反三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之前也常常听到家长反映,接到一些学生来信,说平时学习勤奋,请家教、上补习班,花了很多精力夯实基础知识,可考试时还是感觉反应慢、思路窄,只能就题论题,做不到举一反三,对于一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就束手无策。
在数学的训练中,一定要给孩子举一反三训练。一道题看似理解了,但他的思维可能比较直线,不多做几道举一反三或在此基础上变式的题,他还是转不过玩了。
举一反三其实就是“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这句话的执行行为。
三、建立错题本,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
每上第一次课,我所讲的课程内容都和学生的错题有关。我通常把试卷中的错题摘抄出几个典型题,作为课堂的例题再讲一遍。而学生的反应,或是像没有见过,或是对题目非常熟悉,但没有思路。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学生没有及时总结的原因。所以第一次课后我都建议我的学生做一个错题本,像写日记一样,记录下自己的错题和错因分析。
一般来说,错题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特别愚蠢的错误、特别简单的错误;第二种就是拿到题目时一点思路都没有,不知道解题该从何下手,但是一看到答案却恍然大悟;第三种就是题目难度中等,按道理有能力做对,但是却做错了。
尤其第二种、第三种,必须放到错题本上。建立错题本的好处就是掌握了自己所犯错的类型,为防范一类错误成为习惯性的思维。
四、成为孩子探讨的伙伴,而非孩子的领导者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说一些伤及孩子信心的话语,比如:真笨、你怎么跟你老爸一样,看看其他孩子,我怀疑你是不是亲身的,这道题都不会?快别上学了……。
我承认,思维能力是有超常的孩子,但觉对没有超笨的孩子,思维能力差,一定是外部环境与平时对孩子训练不够。
作为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生命中影响力最重要的老师,要多表扬、多鼓励,与孩子成为问题探讨的伙伴,而不是孩子的教导者和管理者。
道理越辩越明。父母要在家庭中创设一种“自由争辩交流”的氛围,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争辩、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自己获得新的解题方法时,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解题方法的独特之处。父母和孩子争辩解题思路,能促使孩子通过自由争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拓宽思路,促使思维更灵活。这对突破固有的思维束缚、培养思维能力和品质有着良好的帮助。
五、图形推理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工具
假是真时真亦假,真是假时假亦真;逻辑思维是在规则的确定下而进行的思维,如果联系生活就属于非常规思维。一切看似与生活毫无联系却自在法则约束规范的范围内。逻辑推理的“瞒天过海”可谓五花八门,好似一个万花筒,百变无穷,乐趣无穷。
请看下面一道题,您能选出答案吗?
这道题的推理过程是:
从这道题中,我们不仅要具备很强的观察能力,同时具备逻辑推理能力,否则,看两遍,你的大脑就跟这些图形一样:晕乎乎的。
几何图形是助其锻炼逻辑思维的好工具,经典的图形推理题总有其构思、思路、巧妙的思维;经典在于其看似变态,而实际解法却简而又简单。
因此,多训练一些图形推理题,对其逻辑思维很有帮助。
六、应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提高思维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经常有这种学以致用的机会,应该充分地加以利用。
(1)购物:低年级家长在购物中可以训练孩子的运算能力。例如拿10元钱购物,该花多少元?钱够不够?找回多少?高年级家长可以训练孩子在购物中思考哪种方法更优惠,哪种方法更合理。
(2)游戏:家长在和孩子游戏(搭积木、七巧板、下棋、摆小棒等)的同时,引导孩子用数学思考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提升游戏的技能与技巧。将逆推法,分类讨论法,假设法等等用于游戏当中。
(3)另外,在旅游或家庭进行投资时,都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进行旅游预算,运用数学思维合理安排旅游,使同样的钱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核计投资彩票、股票,进行银行存款、贷款等。在家庭中运用数学方法练习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也不失为一种训练孩子数学思维的好办法。
七、奥数是把双刃剑
奥数本是数学,之所以在数学中分出一个模块为奥数,是因为数学本身是奥妙而有趣的,一部分逻辑思维特别强或者有规律可循的题组成了奥数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为了对孩子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
而为什么现在奥数却成了一把双刃剑,有的家长反感,有的家长支持,90%的孩子都排斥。其实很多孩子很反感奥数,其实这与孩子本身没有多大关系,而是被舆论、被有些学校老师一味的反对而造成的心里排斥。
奥秘是奥妙、有趣的,有趣的东西为什么会变得让人反感呢?
从今天起,不要在孩子面前再提奥数,它就是数学,只是在基础题上的拓展和拔高,或者说是在已有知识和能接受的范围内培养一种发散思维、逻辑思维、逆推思维等的思维训练题,它有初中的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对了,它是一门减压的学科,何为增加压力?
一个亲身的例子,我带着一个3年数学1年学的班,班里孩子学习奥数的有,没学过奥数的也有,很明显,学过奥数的孩子接受能力很强、思考能力更没法比,最后我不得不再次分层教学(其实我是很讨厌分层的),因为孩子的基础不一啊。
试问,这些学过奥数的孩子压力大,还是没有学过的压力大?
孩子心里不排斥,奥数就是以后数理化、包括语文等科目秘密武器。如果您或老师孩子给孩子树立一种“奥数没用论”,我建议趁早别说,奥数将封杀了孩子最后一点的自信心。
思维其实就是直线和曲线。一般说的感性的人就是直线思维,是顺着一条道走到黑的,不懂得返回来看看其他世界。而我们是通过多训练,让孩子的思维慢慢可以转弯、回头,让孩子在面对生活中很多问题能有独立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宝宝上幼儿园哭怎么办
1、老师说孩子在父母入园时大哭,但多数进入到班里后就没事了,孩子这种现象时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专门哭给家长看的?
孩子入园时大哭,原因与上面说的有关,同是也是因为孩子还没学会能替代“哭”的好的告别行为。如果父母能坚持用开心平和的状态送孩子去幼儿园,在路上不焦虑、不指责、不提孩子根本领会不了的要求,同时到了门口能开心的和孩子说再见,门口的老师也能亲切、和颜悦色的接他,和他一起与父母告别,那么孩子很快就会学会好的告别习惯,从而替代过去的“哭别”。
孩子进了班里就没事了,是和孩子的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有关。一是因为孩子这个年龄段的思维特点是“情境性”的,很容易受到情境的影响。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别人哭自己也会莫名其妙跟着哭,就是由“情境”决定的。所以当孩子离开了当下那个感觉悲伤的环境,很快就会恢复。
其次,这一表现也和注意力的持久性有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关注的时间不会很长,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当进了班里后,如果小朋友们也没哭,同时又看到了新的事物,他们的注意力就很快会被转移。所以,孩子哭并是不表现给家长看的,而是他当下的发展只到了这样的阶段。
2、为什么许多家长在家里问幼儿园好不好时,问着问着就变成了幼儿园不好,老师不好,小朋友不好了呢?
这个原因和上面的原因有些雷同。2-4岁的孩子,思维是情境性的、形象性的,父母不能问那么抽象的问题,比如“好不好”“有没有意思”等,这些问题一来不好回答孩子理解不了,二来就算老师对孩子不好,但是孩子离开了那个情景他除了有些情绪之外具体情况他是无法回忆的。
孩子之所以最终回答成“不好”也是和父母的情绪暗示或者语言暗示有关,孩子看出了你对哪个答案最关注,所以就用“不好”来成全了父母。 比如如果回答“好”,父母就觉得孩子回答太快没思考,就会反复问,“真的吗“”怎么好“之类的,最终让孩子觉得你喜欢”不好“这个答案。
还有的父母会喜欢问孩子“快乐吗”“开心吗”之类的,如果这个孩子从小父母就对他进行了健康的情绪方面的引导与管理,那么这个孩子对这类问题是能回答的。但如果 没进这方面内容的引导,那么孩子回答什么都是“随机”的。
所以,父母如果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状况,可有两个最直接的方法:一是观察孩子的情绪,因为情绪是最外显的,孩子也善于用,不会伪装;其次是和孩子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了解,比如角色扮演游戏、讲故事等来了解。最终再去和老师沟通来解决。
3、哭的孩子和不哭的孩子,在班里是一起玩好呢,还是分开玩好呢?
当然是一起玩好。上面我也说了孩子思考问题是“情境性”的,会受到周围情境的影响,所以和不哭闹的小朋友玩,能让孩子观察到好的行为是什么,何种行为能得到群体和老师的肯定。如果分开,虽然从老师方面而言似乎方便了些但对孩子群体意识和行为的形成会有影响作用。
当然,如果孩子哭闹的厉害,可以暂时带离群体场合,进行安抚后再回来。如果孩子不愿意,可以让孩子在离群体不远的地方远观,等到他情绪稍有平复、自己愿意时再鼓励他行动。
4、几乎所有的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时都 会大哭大闹一场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的吗?
趋利避害是所有动物的天性,身为最高级的人也更是如此。孩子上幼儿园哭闹主要是由于孩子感觉自己面临着两大“危险”:一是要离开最熟悉、最亲的人,这个人会把自己交给一个“陌生人”然后离开;二是这个人离开后,自己要面对陌生的老师、小朋友,要接触陌生的生活环境。前者我们把它叫做与父母间的“分离焦虑”;后者我们把它叫做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两种“危险”都会让孩子心生恐惧,由此而产生直接的情绪反应。
成年人有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方法做基础,所以在面对陌生环境时的心理活动状态是内隐的,适应的方法也是多样的。而一个才3岁左右的孩子心理活动状态总是外显的,直接的,面对恐惧他们只能用最熟悉的情绪——哭闹来表达。
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知道,孩子入园哭、闹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从正常的时间角度来看,7-15天左右,断断续续哭闹都属于正常,一般情况下一个月基本能适应。但是也有需要引起父母重视的情况,那就是如果一个孩子连续哭闹一个月以上,哭闹强度是加剧的,那么,这类孩子的哭闹一定是有原因的,至于是什么原因,要具体孩子具体分析,需要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及家人关系等因素后才能有效干预。
5、为什么有的孩子入园哭几天就就没事了,有的孩子会哭几周甚至几个月?
这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会有很多因素的影响:
1、孩子自身的气质类型
2、孩子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感
3、父母对孩子是否是爱与信任的关系
4、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是什么样的
5、父母对孩子的心态及自身的成长经历
孩子入园,是孩子社会化教育的开始,这时,小的家庭开始要面向社会,过去是封闭的,家里有再不合适的因素也能做到先不“外扬”,可是当孩子开始面向幼儿园时,封闭的家庭中原有的问题开始外露,开始要勇敢面对和解决了。所以说,孩子入园面临的问题,最考验父母自身心理健康程度、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和谐与否、教育理念是否一致。而哭闹不适应,是最早、最直接的一种。
假体隆鼻特点你知道哪些
一、假体隆鼻要求手术专家将假体特征与求美者特征贴合
传统隆鼻术需要手工雕刻假体,但对求美者鼻骨形状却不了解,因此制作出的假体很难与鼻骨完全贴合,易导致滑动、错位、假体偏斜、鼻根部呈阶梯状畸形 等现象。而数字假体形态直接来自于计算机重建的鼻骨模型,同时假体厚度是通过分析模拟效果与原始鼻形的差异、不同隆鼻区域软组织变形量以及数字化的专家经验库而精确计算得出的,因此假体在形态上 符合求美者的个性特征,贴合稳固,并且植入后隆鼻手术效果与模拟效果完全一致。
二、假体隆鼻是可以预见手术效果
借助计算机技术为求美者和医生之间搭建起一个精确、直观的交流平台。医生可以在三维空间中生动形象地为求美者展示隆鼻效果,而求美者也能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向医生提出修改意见,更好地满足了求美者“我要变成什么样”的愿望。
三、隆鼻假体是生物相容性材料
传统的硅胶整形植入物是由固态硅橡胶材料和化学添加剂组成。含有化学添加剂的材料植入人体后,虽然不会导致大的安全危害,但对患者创伤的恢复也有一 定的影响。采用膨体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耐老化好、耐受高温高压、稳固性好、生惰性与生物活性相结合、有强力不易碎,有弹性,且可软 、硬随意调节、易加工、可塑性强(易成型)、白色、植入后不透光、易取出,已在软组织、硬组织、 整形 植入物等领域广泛应用。
四种方法让孩子的思维方式更加敏捷
让孩子的思维方式更加敏捷的方法1——逻辑训练
要想让孩子思维更加敏捷,那就需要让孩子的大脑多进行思考,加强逻辑训练,所以,家长可以让孩子多看一下科普知识的节目和逻辑书籍,帮助孩子按照逻辑要求思考各种问题,逐步养成坚实的逻辑归纳与演绎能力,不断提高逻辑运用的自觉性,从而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并逐渐提高思维的敏捷度。
让孩子的思维方式更加敏捷的方法2——手脑并用的游戏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爱玩的,所以家长训练孩子思维方式的方法要符合孩子的心性,否则不仅不能被孩子所接受,还可能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寓教于乐,在游戏中让孩子逐步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陪孩子玩闯关游戏、下象棋等都可以帮助孩子培养高效迅速的思维习惯,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孩子手、脑的锻炼,让孩子的手脑合作更加灵敏。小小运动馆是世界顶尖的体验式学习与运动能力发展机构,有专业的机能和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帮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训练思维方式、提高思维敏捷度。
让孩子的思维方式更加敏捷的方法3——让孩子天马行空
让孩子天马行空是对孩子联想思维方式的训练,没有对与不对的约束,让孩子把思维发散出去,在广袤的思维空间里自由翱翔。提高联想能力就可以提高思维跨越度,就更容易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从而大大提高了思维的敏捷度。美国有大学曾对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的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极快的速度对事物进行反应,激发新颖的构思。最后发现,受过这种训练的学生的思维敏捷度和活跃度大大高于其他人。
让孩子的思维方式更加敏捷的方法4——促进语言的发展
孩子思维发展的基础就是语言,所以,在孩子的生活中,要注意让孩子多进行语言的锻炼,常见的就是让孩子根据实物进行即时的语言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充分的调动自己的思维,让思维为孩子的语言提供信息,长此以往逐步积累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敏捷度,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口才,一举两得。
家长们,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正确科学的思维方式,金钱是有价且有限的,而敏捷的思维对于孩子来说是无价且无限的。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提高思维敏捷度,给予孩子受用一生的珍贵财富。
儿童玩电脑产品影响智力发育吗
1,危害::容易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
美国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健康研究所的弗雷德里克·齐默曼教授与同事调查了1000多名父母,发现使用开发智力的软件,对2岁以下儿童的正常发育并无好处,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他们学习文字的能力。
2,危害:影响幼儿脑细胞的发育
电脑的电磁辐射影响幼儿脑细胞的发育,长时间在电脑屏幕前,使孩子长时间处于电磁辐射之中,这将影响他们正在发育的脑细胞。在操作中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长时间地注视电脑屏幕,这对幼儿的眼睛十分不利。
3,危害:影响孩子思维技能和记忆力发展
3~4 岁是训练孩子记数、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若用电脑来代替大脑,孩子就缺少了锻炼自己计算能力的机会,长期这样就会影响孩子思维技能和记忆力的发展,也影响幼儿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