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激素与老年女性慢性骨骼肌肉痛相关
性激素与老年女性慢性骨骼肌肉痛相关
根据最近在线发表于《疼痛》杂志上的一项荷兰研究,性激素水平降低与社区老年女性慢性肌肉骨骼痛风险增加相关。
研究人员表示,相较于男性,慢性疼痛在女性人群中更加普遍。而且这种差异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变大。尤其对女性而言,随时间推移性激素的变化可影响疼痛敏感性。
为进一步探究性激素与慢性疼痛的相关性,研究人员对超过5500名女性和超过4200名男性数据进行分析(平均年龄,65岁)。
62%的女性和45%的男性伴有至少三个月的后背、双手、膝盖和/或臀部的慢性疼痛。
研究人员对性激素(包括雌激素、睾酮、雄烯二酮和17-羟孕酮)与慢性疼痛发病率和新发慢性疼痛的相关性进行探究发现,雄烯二酮水平最低组与慢性疼痛更频繁相关(OR1.20)。雌激素水平最低更低的女性同样如此(OR1.27)。
与17-羟孕酮水平最高的女性相比,17-羟孕酮水平最低女性新发慢性疼痛风险增加38%。
虽然慢性疼痛的老年男性雌二醇平均水平相对较低,但是研究人员并未在研究中发现男性慢性疼痛与性激素存在以上相一致的相关性。研究人员表示,激素影响的这种差异性反映了男性与女性人群慢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学差异。这种机制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研究人员同时指出,女性性激素水平低于慢性肌肉骨骼疼痛风险增加的这种相关性独立于生活方式及健康相关因素。
研究人员总结到,该研究表明性激素可能在慢性疼痛中发挥一定作用,患者出现慢性疼痛时,应考虑性激素问题。性激素或许可成为慢性疼痛的一项潜在治疗目标。
什么人需要补充维生素D 缺乏维生素D的危害
如果老年人缺少维生素D,则会产生骨质疏松症。小朋友缺少维生素D,则表现为关节或骨骼生长不正常、长牙较慢、肌肉呈现软弱状态,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佝偻症。如果骨骼生长发育已完成的成年人缺乏维生素D,身上症状则为容易抽筋与骨折,肋骨、骨盆和腿部疼痛,肌肉软弱。此症状被称为骨软化症,多发生在以妊娠、多产的妇女及体弱多病的老人身上。
当人体严重缺乏维生素D时,会表现为肌肉无力。最初患者上楼梯或从座位上起立时很吃力,骨痛与肌肉无力同时存在,导致患者步态特殊,被称为“鸭步”,最后走路困难,迫使病人卧床不起。临床上还有不少病人发生病理性骨折。
为什么骨质疏松总青睐老年人
1、体内性激素水平降低,性激素的不足使骨形成和骨分解过程的动态平衡关系被破坏,使血钙向骨骼中沉积的速度减慢,而骨骼转变为血钙的过程加快,造成老年性骨质疏松。在此过程中,雌性激素对骨骼的影响更为明显,故而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更明显。
2、钙的摄入量减少,老年人饮食结构改变,胃肠功能下降,使体内钙减少,而体内排出不变或略有增加,从而造成体内钙的缺乏。
3、维生素D 不足,老年人饮食的变化和户外活动的减少,使维生素D来源及转化出现不足,从而促使骨质疏松的发生。
4、身体运动量减少,在一定应力下,骨骼的密度会增加,骨组织的厚度和骨小梁密度、数量和质量都会增加。而老年人运动量的明显减少、强度下降使骨骼所承受的应力减少,促使骨骼出现废用性疏松。
5、此外就批其他原因,个体差异、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疾病,甚至种族、地域等因素也与骨质疏松的发展有关。
老人养生三大点壮骨健脑保血管
衰老、慢病等一系列因素使很多老人离不开家、离不开医院。然而,身心健康、能走能跑,能够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才是我们期待的老年生活。老人养生要注意以下三个重点:
每天走路比偶尔运动更能维持骨密度;力量训练可防止肌肉丢失。此外,每天持续练习以下动作,有助于锻炼骨骼肌肉,并可借此了解身体状况的变化。
除了自然衰老,这些变化还和老年人体力活动减少、营养不良及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骨骼肌肉系统最适合“用进废退”理论,越使用、越刺激就越强壮,不用就衰退。因此,做好日常保养,坚持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减缓骨骼肌肉的衰退。
研究显示,因骨骼、关节、肌肉的退行性改变,80岁时,老年人身高平均会降低5厘米左右,牙齿松动、脱落,骨骼变脆,关节弹性、韧性、灵活性、活动度都会大大降低;肌肉体积变小,收缩强度、持久性、敏捷度下降,肌腱反射减弱,导致老年人动作迟缓、笨拙,易疲劳,容易腰酸腿痛。
膝盖韧带拉伤腿不能伸直怎么办呢
1.身体条件
(1)年龄:青少年期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对外力的抵抗防御能力较弱。发育中的骨和软骨与成人相比也显得软弱。骨的长径生长与骨周围肌腱发育相比,前者显得较慢,所以在骨的突起部、肌肉肌腱附着部都容易发生损伤。
关节由骨和周围的关节囊、韧带所组成。在韧带受暴力损伤时,骨和软骨往往先出现损伤。年龄偏大的人脊柱和关节的柔韧性降低,加之维持稳定的力量下降,因此,运动损伤并不少见。青少年运动损伤最多的是骨折,其次是扭挫伤,而高年龄组软组织钝挫伤占首位,骨折占第二位。
(2)性别:黄种男性身体内脂肪含量平均是体重的13%,而女性高达23%。肌肉含量女性相对少于男性,所以膝关节部的运动损伤发生率女性比男性高。此外,女性激素呈周期性分泌,若月经紊乱,会造成雌激素分泌低下,已知这是造成疲劳骨折的原因之一。
(3)体格、技能:体内脂肪多、体重重的人会使肌肉发达度减小,故身体的灵活性、耐久力相应也较差,更易造成损伤,尤其在抵御造成创伤的暴力时,体重重的人处于不利地位。屈肌群与伸肌群肌力之比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多情况下会造成肌肉撕裂伤。技术不熟练的锻炼者也更易发生损伤。
(4)其它:在身体状况不良(慢性疲劳、贫血、感冒、痛经、睡眠不足等)的情况下,对意外事件缺乏敏锐的判断和快速准确的保护反应,就可能导致运动损伤。
骨质疏松症缘何偏爱女性
骨质疏松症是种静悄悄的流行病,它的发生是缓慢无声的,在造成骨折或其他不良后果前往往不被人意识到。而女性则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目前我国妇女因骨质疏松性骨折致死的死亡率已高于乳腺癌、心肌梗死、脑卒中(脑中风)死亡率的总和,骨质疏松症正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隐形杀手”。
女性天生不如男性“骨头硬”
为什么骨质疏松更“青睐”女性呢?这主要是由女性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引起。
先天因素之一:女性骨质总量及密度相对偏小
由于女性青春期发育及骨垢线闭合均早于男性,而且身形和体重也比男性小,加上肌肉比重低,对骨骼的日常刺激相对偏低,所以总体上女性的骨质总量及密度均比男性要小。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太为瘦小的人也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
先天因素之二:女性“骨变”机会较多
从青少年到中老年的近四十年人生中,女性会经历“经期、怀孕、哺乳、更年期”等特殊的生理变化,这些过程与其骨骼的生长、发育、衰老密切相关。比如说,20~30岁为人体储钙的黄金时期,而此时大多数女性正在经历怀孕、哺乳,这必然会影响到骨量的积累。
此外,雌激素与骨代谢有着密切的联系。女性更年期时,随着卵巢功能减退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使骨的吸收和重建失去平衡,骨质逐渐变脆。所以女性一般在绝经后的1~20年内出现骨量快速丢失,而绝经后的10~15年间最易发生骨质疏松。
另外,在女性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若没有获得足够的钙质补充,为了满足宝宝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就会动用到母体骨骼内的钙质,这也会影响女性骨骼的密度。
后天因素:缺少运动、阳光、钙摄入等
骨质疏松症让女性变“脆弱”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成分由骨骼往血液不断移动(即骨质流失),导致骨质量减少,进而使骨骼内孔隙增大,呈现出中空性疏松的现象,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常表现出的四大症状为:疼痛、骨骼变形、频繁抽筋、骨折。
通常,骨质密度在人30~35岁左右时达到骨峰值,之后便会因钙质流失而开始下降,尤其以女性的下降速度更为明显。有数据显示,全球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约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会受到骨质疏松的威胁。
女性相对好静,缺乏运动,加上现代都市的很多女性成天“宅”在电脑前,或者为了美白而较少接触到阳光,以及不喜欢喝牛奶,为美丽而节食减肥等……以上这些生活方式易导致女性钙质摄取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骨密度不够,到中年后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状分类有哪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其他疾病和药物等一些因素诱发。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髓瘤﹑白血病﹑恶性肿瘤﹑贫血﹑长期卧床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肝素﹑皮质激素等等。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一般伴有遗传病史,女性多见,妇女哺乳和妊娠期所致的骨质疏松往往也归入特发性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发病部位是人体中轴骨及四肢长骨骨干,疼痛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包括腰背及四肢关节酸痛乏力等,与平时患者的负重活动量及气候、温度变化亦相关。
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大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
男性衰老的表现有哪些
1、肌肉与骨骼
医学研究表明,与骨骼、血管等组织一样,肌肉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老,衰老的标志就是肌肉量减少,发达的肌肉逐渐萎缩软弱,骨骼发生退行性变化。肌肉衰弱必然累及心脏,成为诱发心血管病的“帮凶”,这也是人到中老年容易患冠心病的因素之一。腿肌力量下降,上下台阶就会感到吃力,走路步幅会变小,而且容易被绊倒遭受骨折之苦。再者,肌肉少了,关节的负担就会加重,产生关节痛,进而出现姿势变形而导致腰痛。
2、脂肪增皮肤皱
与肌肉相反,男人越老脂肪越多。男子在25-75岁之间,体内脂肪组织的比例增加将近1倍,且增加的脂肪大多堆积在肌肉和器官组织里,形成赘肉。皮肤开始松弛干燥,眼角出现皱纹, 颈部出现细纹, 面部和手背出现色斑、雀斑、黄褐斑等,弹性降低。
3、性能力下降
年龄越大,性能力越低。不仅次数减少,而且硬度降低。性能力下降的原因来自心理、生理两方面,心理上的审美疲劳、精神压力过大,生理上的雄激素水平下降、血液循环不畅,都会带来勃起障碍。20多岁的小伙子,阴茎龟头颜色鲜红,勃起最挺。年龄越大,尺寸会缩短,勃起力度降低。30-50岁间男子勃起角度比年轻时略低,50-70岁间则明显降低,心血管病是其中主要原因。
4、头发稀而干
随着年龄的增加,内分泌和血液循环紊乱,男性头皮上毛囊的数量日益减少,从而引起脱发,头发渐渐稀疏头发越来越干,越来越稀,头发的生长速度也越来越慢,歇顶的男性越来越多。
肌无力与少肌症区别
肌无力(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后症状减轻。患病率为77~150/100万,年发病率为4~11/100万。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约3:2,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儿童1~5岁居多。
肌无力的发病原因分两大类,一类是先天遗传性,极少见,与自身免疫无关;第二类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与感染、药物、环境因素有关。同时重症肌无力患者中有65%~80%有胸腺增生,10%~20%伴发胸腺瘤。
肌肉减少症,是指因持续骨骼肌量流失、强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综合症。骨骼肌 是人体运动系统的动力,肌肉的衰老和萎缩是人体衰老的重要标志,非常容易引起骨折以及关节损伤等问题。患有肌肉减少症的老年人站立困难、步履缓慢、容易跌倒骨折。肌肉减少症还会影响器官功能,可能会引发心脏和肺部衰竭,甚至死亡。
肌肉减少症(Sarcopeni),临床上也将其称为“骨骼肌衰老”或“少肌症”,指的就是由衰老引起的骨骼肌质量下降和肌力减退。
肌肉减少症由Evans WJ等在1991年提出,形容骨骼肌减少,同时泛指骨骼肌细胞去神经支配、线粒体功能障碍、炎性、激素合成及分泌改变以及由以上过程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如肌力下降、易疲劳、代谢紊乱、骨折等。
在人体从成熟到衰老过程中,神经肌肉系统的机能和表现显著下降,其特征就是即使是健康的老年人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骨骼肌质量下降及肌力减退。最常见的诱因为老化、肿瘤、营养不良,其中以老化最为重要。老化过程中及体力活动减少导致肌肉块丢失。
1、机体内的增龄性改变
神经、激素、代谢、免疫因子以及骨骼肌本身的运动单位数量、肌纤维类型、肌纤维数量、兴奋收缩耦联、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基因表达等的变化都会在不同水平和程度上影响肌质量和肌力。
骨骼肌衰老的影响因素中包含激素、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的改变。糖皮质激素就参与了增龄性肌萎缩的发生,这些激素会干扰其它合成激素比如胰岛素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作用。衰老过程中,生长因子如IGF-1的合成显著下降。一些细胞因子,如IL-1,TNF,IL-15和CNTF,都对肌蛋白质合成和分解有着强烈的影响。老年性胰岛素抵抗现象也可能会改变骨骼肌蛋白质合成速率。线粒体DNA的氧化损伤则是自由基引起衰老的分子基础。
2、生活方式的变化,体力活动和营养水平与骨骼肌衰老无疑有着关联。
随着衰老体力活动水平降低,生理系统机能会适应性下降,运动能力会进一步下降。这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
3、神经因素的改变发生在脊髓运动神经元、外周神经和神经肌肉接头。
有研究表明,衰老骨骼肌神经支配的改变,包括去神经支配和恢复神经支配、运动单位重塑和丢失。衰老骨骼肌运动单位重塑会导致纤维类型组成的改变。
更年期妇女缺钙症状有哪些
更年期妇女缺钙症状
1、骨质疏松症
在更年期的时候,女性朋友很容易就会患上骨质疏松症,就这种疾病来说,是由很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骨组织减少而造成的,这也是人体缺钙所引起的。在患上骨质疏松症之后,更年期的女性很容易就会出现容易骨折或者是骨骼疼痛的症状,给女性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2、牙齿松动
大多数女性在进入更年期之后,往往会出现牙齿松动的情况,牙龈也会慢慢的进行老化和萎缩,对牙槽骨所带来的营养也会越来越少。一旦牙槽骨得不到钙的吸收时,便会造成萎缩,并且会变短,从而令牙齿变得容易松动,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脱落的情况。
3、腰酸背痛
另外,若是更年期的女性长期有缺钙的困扰时,会令身体的关节和骨骼出现退行性的改变,因为这种改变,会令通过骨骼和关节的神经束受到一些压迫,从而令躯干上的肌肉保持紧张,令人体的肌肉群长时间会处在紧张的情况下,令人们感觉到腰酸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