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防治方法有哪些
心律失常防治方法有哪些
(1)预防诱发因素
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2)稳定的情绪
一个人的情绪是很重要的,很多人情绪波动太大,每天都让自己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下面,这样对于身体的健康是很不利的。平时不要让自己一直处在高压的状态下面,适当的放松一下自己。如果人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面的话,对于精神是有很大的伤害的。
(3)自我监测
自我监测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如发现出现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积极治疗,防止拖延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和不可逆的并发症,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有些病人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能控制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发作后立即用刺激咽喉致恶心呕吐,或深呼吸动作,或压迫眼球可达到刺激迷走神经,减慢心率的目的,也能马上转复。
(4)合理用药
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5)定期检查身体
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生活要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
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保持标准体重,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节制性生活,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心律失常病因
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激动在窦房结形成后即由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的结间通道解到房室结,同时沿心房肌传抵整个心房。激动在房室结内传导速度极为缓慢,到达希氏束后传导速度再度加速,激动沿浦肯野纤维传到心室肌,使全部心肌激动一次,完成一个心脏周期。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心脏激动起源异常、传导异常以及起源和传导均异常。
一、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分类
激动起源异常
1、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2)窦性心动过缓
(3)窦性心律不齐
(4)窦性停搏
2、异位心律
(1)主动性异位心律;①过早搏动(房性、交界性、室性);②心动过速(房性、交界性、室性);③扑动或颤动(房性、室性)。 (2)被动性异位心律:①逸搏(房性、交界性、室性);②逸搏。心律(房性、交界性、室性)。
激动传导异常
1、传导阻滞
(1)窦房传导阻滞
(2)房内传导阻滞
(3)房室传导阻滞
(4)室内传导阻滞(束支或分支传导阻滞)
2、传导途径异常
预激综合征
二、根据心律失常原因分类
生理性因素
如运动、情绪激动、进食、体位变化、睡眠。吸烟、饮酒或咖啡、冷热刺激等。
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2、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减退症、垂体功能减退症、嗜铬细胞瘤等。
3、代谢异常:如发热、低血糖、恶病质等。
4、药物影响:如洋地黄类、拟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药物、交感或副交感神经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扩张血管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
5、毒物或药物中毒:如重金属(铅、汞)中毒、食物中毒,阿霉素中毒等。
6、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镁等。
7、麻醉、手术或心导管检查。
8、物理因素:如电击、淹溺、冷冻、中暑等。
心律失常如何治疗
1、预防诱发因素 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2、稳定的情绪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
3、自我监测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
4、合理用药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5、定期检查身体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生活要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节制性生活,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预防心律失常的方法是什么
1、不可自行停药
若使用药物控制,千万不可自行停药,减少,或增加药量,以免发生危险。
2、心律失常患者应预防诱发因素
吸烟、饮茶或咖啡、饮酒、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焦虑、忧郁及失眠均可诱发窦性心动过速、早搏、房颤等疾病,避免这些诱因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发作。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尤其是对一些无器质性疾病的早搏,一旦确诊早搏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3、及时治疗
心律失常可分为良性及恶性两种,所谓良性就是该心律失常发作时,也许会令人不舒服,但不会造成生命危险。恶性的心律失常发生时,会严重影响心脏血液输出量,造成晕厥甚至死亡,这种心律失常又算没有症状,—旦证实有此情况,—定要治疗。
4、心律失常患者应保持稳定情绪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
5、患者要注重休息
适当活动但不能过量,病情严重的患者需绝对卧床静养,还要注意避免强光照射室内。
6、检查
若有心悸、胸闷及头晕的症状,有可能是心律失常,需要给心脏科医师检查,以确定有没有心律失常,若有,应进—步了解是否对健康及生命有影响,是否需进—步检查与治疗。
7、心律失常患者应合理用药
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8、保持患者居室的环境清静
尤其是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更应注重,嘈杂声音的刺激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9、护理人员
操作宜轻稳,否则触动患者的卧床而引起病人情绪波动,会加重病情;护理人员不能慌张、忙乱,应保持稳重,这样可以给患者带来安慰。这是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之一。
10、心律失常患者应生活规律
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心律失常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法
一、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挑战及前景
由于早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评价基于正常动物的心脏,以此获得的结果照搬到人类心脏,偏差很大。上世纪70年代的追求目标是寻找耐受f生好的抗心律失常药,1980年代发展起来了耐受性好、治疗早搏十分有效的钠通道阻滞剂。然而一个1989年提前终止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发现使用钠通道阻滞剂使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增加2—3倍。后来被人们所熟知为“抗心律失常药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在钠通道阻滞剂因增加猝死风险而暗然失色之后,人们发现了Ikr阻滞剂。然而,Ikr阻滞剂的临床使用同样出现了促心律失常作用,因而也没有达到意想的地位。因此,多离子通道阻滞剂(如胺碘硐)占领了目前的市场,尽管其明显的心外副作用,仍然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恶性心律失常较为安全的离子通道阻滞剂。
二、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向
非离子通道阻滞剂能明显抑制恶性心律失常减少死亡率的认识是近年来在心律失常冶疗领域的一大进步,它最早是从?受体阻滞剂在抗心律失常作用中得到的认识和启发。?受体阻滞剂的疗效最为肯定,在 65个随机临床试验的18000例患者中,心肌梗死后?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可使相对危险性降低20%。鉴于上述观点,中医药的发掘,药方优化组合、纯化工艺提高,可望达到多离子通道阻滞和非离子通道调节的综合效果,创造出更合理的新药。这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方向。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教授黄从新认为,部分中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显示出好的苗头,应该尽快启动大规模的循证医学研究,拿出令人信服的结果。吴以岭教授认为,低毒、安全、有效的中药是摆脱心律失常治疗困境的出路之一,并提出治疗心律失常需要“整合调节”,这是个非常好的开端。
三、整合调节——药物干预新策略
整合调节是目前在国际上新兴起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强调对疾病的所有发病机理同时进行调节,非常适合用于治疗像心律失常那样发病机理复杂、病变类型繁多的难治病。整合调节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使心律失常发病机理得到全面改善,将四根“导火索”全部切断,从而有效预防治疗这些症状各异的心律失常。
心肌炎传染吗
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心肌炎病的前驱症状,病人可有发热、疲乏、多汗、心慌、气急、心前区闷痛等。检查可见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血沉增快。心电图、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包括静养,改进心肌营养、控制心功能不全与纠正心律失常,防止继发感染等。
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局限或弥漫性炎症,可原发于心肌,也可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病因有感染、理化因素、药物等,最常见的是病毒性心肌炎,其中又以肠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B病毒感染最多见。
心律失常预防有妙招
心律失常预防有妙招
心律代表着心脏的节律,通俗讲就是心跳。正常人的心脏按照一定的节律稳定而有规律地跳动,心跳频率为60-100次/分钟。当心跳的频率过快或过慢,又或者心跳的节律不规律时,即发生了心律失常。想要完全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有时非常困难,但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发生率。
明确预防诱发因素
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稳定的情绪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自我监测
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有些病人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能控制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发作后立即用刺激咽喉致恶心呕吐,或深呼吸动作,或压迫眼球可达到刺激迷走神经,减慢心率的目的,也能马上转复
合理用药
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定期检查身体
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最后,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节制性生活,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窦性心律失常应该如何预防
一般窦性心律失常不出现临床症状,临床意义不大,不需治疗窦性心律失常多与窦性心动过缓同时存在只有明显窦性心动过缓的窦性心律失常,需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等增加心率的方法治疗对由心脏病或药物等引起的非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者,应针对病因进行处理本病在预防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防治原发病,及时消除原发病因和诱因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2、如窦性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要警惕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发生,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3、注意生活和情志调理,应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心律失常分类有哪些
1.根据发作频率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室率,可将心律失常大致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前者见于各种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后者见于各种心脏停搏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
2.根据起源部位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可将心律失常分为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这种分类方法常用于对早搏和心动过速的分类上。
3.根据性质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的临床危险性程度,可将心律失常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三类。
4.根据持续时间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持续时间,可分为持续性、阵发性和间歇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心律失常指连续发作时间超过30s,阵发性心律失常指连续发作时间不到30s,间歇性心律失常指正常心律与心律失常交替出现。
5.根据发作方式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的发作方式,可分为自发性、诱发性和医源性三种。自发性心律失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变;诱发性心律失常见于各种电生理检查和药物试验;医源性心律失常则见于各种操作过程中和药物治疗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