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概 述现阶段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及膳食营养不合理等。
步骤/方法:1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高盐饮食、蔬菜水果摄入量少、肥胖、体力活动过少、过量饮酒、精神高度紧张等。
2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饱和脂肪酸的过度摄取。身体活动不足、超重与肥胖以及吸烟等。
3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营养与膳食不合理、肥胖、体力活动过少。此外,长期快节奏而紧张的工作与生活会影响内分泌功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慢性肾炎会加重冠心病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人群中约有8%的人存在慢性肾脏功能减退。在这些人中,心血管疾病常见,且随肾功能减退程度的加重,其冠心病发病率增高。慢性肾脏疾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10~30倍。
研究发现,慢性肾病病人中,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仍具有预测意义。而且,慢性肾病患者的高血压影响可能较普通人群更严重,加上这些病人还存在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氧化应激、脂代谢紊乱和炎症标记物升高,以及钙磷代谢异常,使血管重构和顺应性降低,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糖尿病病人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通常存在慢性肾功能减退。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往往伴有脂代谢紊乱、血糖控制不良、高血压、颈动脉内膜增厚、左心室肥厚和各种类型的冠心病。许多研究显示,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病人的心肌梗死、中风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所有原因死亡率分别为糖尿病不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的2倍。微量白蛋白尿导致糖尿病病人不良预后可能的原因有,这些病人的传统冠心病危险因子发生率高,内皮功能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以及炎症反应。微量白蛋白尿也常常表示器官功能衰竭。
慢性肾病病人心肌病发生率也较高。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使压力负荷升高,引起左心室向心性肥厚。另外,贫血、液体负荷和动静脉瘘引起的容量负荷增加,导致左心室肥厚伴扩张。这些心脏结构上的异常变化,产生心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尤其是透析病人,由于水钠潴留和超滤作用引起高血压或低血压,使心力衰竭诊断较为困难。透析病人的心力衰竭常是严重心血管疾病的表现,为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群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肺部慢性纤维化疾病,治疗方法有限。IPF 患者往往会出现肺部进行性纤维化,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的发生。数个研究显示,IPF 患者合并症风险较多,这也可能是导致 IPF 疾病负担加重的原因之一。
英国诺丁汉大学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学院 Dalleywater 等学者近期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提示 IPF 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高。文章发表在近期出版的 Chest 杂志上。
研究中纳入了英国健康促进网络(THIN)电子数据库中 3211 名 IPF 患者和 12307 名对照。IPF 患者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一般情况上均匹配良好。
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了 IPF 患者(IPF 诊断前)和对照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以及心血管药物的使用情况。研究通过纵向队列研究比较了了 IPF 患者(IPF 诊断前)和对照组缺血性心脏病(IHD)和中风的发生率。
研究发现,相比对照组,IPF 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率更高,服用心血管药物的可能性更大。研究期间,IPF 患者首次 IHD 发生率是对照组的 2 倍。但是 IPF 患者中风发生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调整了心血管危险因素后,IHD 和中风的发生率比未出现大幅度改变。
上述结果说明,IPF 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较多。IPF 患者发生 IHD 的风险较高,但是 IHD 的高发病率并不是单纯由于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多所导致。需行进一步研究来明确导致 IPF 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多的生物学机制。
什么是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治疗的目的就是降低血压,高血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血压病引起的并发症,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些有利于降低血压的食物来吃才行。
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近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认为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不同,因此有了血压分层的概念,即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度不同的患者,适宜血压水平应有不同。医生面对患者时在参考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其具体情况判断该患者最合适的血压范围,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治疗目的及原则
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压治疗应该确立血压控制目标值。另一方面,高血压常常与其他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合并存在,例如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等,协同加重心血管疾病危险,治疗措施应该是综合性的。
(1)改善生活行为 ①减轻体重。②减少钠盐摄入。③补充钙和钾盐。④减少脂肪摄入。⑤增加运动。⑥戒烟、限制饮酒。
(2)血压控制标准 原则上应将血压降到患者能最大耐受水平。
(3)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 降压治疗后尽管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血压升高以外的多种危险因素依然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2.降压药物治疗
(1)降压药物种类 ①利尿药。②β受体阻滞剂。③钙通道阻滞剂。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⑤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
(2)治疗方案 大多数无并发症或合并症患者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临床实际使用时,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状况、靶器官损害、并发症、合并症、降压疗效、不良反应等,都会影响降压药的选择。2级高血压患者在开始时就可以采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老年人高血压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一)治疗
1.治疗目标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将血压调整在适宜水平,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所致的病死率和病残率。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究竟降到什么水平最有益?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与血压相关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最低阈值,因此抗高血压治疗的目标仅是将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在青年、中年或糖尿病患者,强调将血压降至<130/85mmHg的理想或正常范围以内;对老年患者,至少也要降到<140/90mmHg的正常高值范围。
过去曾有文献显示,随着血压的降低卒中发生率是降低的,但也有文献报道DBP降得过低,影响舒张期冠脉血流而增加冠心病发病危险,即J曲线现象。最近,多国家参加的高血压最佳治疗研究(Hypertension Optimal Treatment Study)即HOT试验,对1.8万多名高血压患者,历时3年的多中心研究显示,有效的降低血压可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随机的3个目标舒张压组(即<90、85、80mmHg)的资料分析,其心血管疾病的降低程度并无显著差别;另一方面,最低血压组(<80mmHg)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并没有增加,提示进一步降低血压仍是安全的。所谓J曲线现象,可能多发生在先有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与那些脉压差超过8kPa(60mmHg)的患者有更多的相关性。
2.治疗对策 伤情况,以及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综合临床评价出患者是属低危或中危、高对任何年龄的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高血压者,在决定治疗之前,首先要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及靶器官损危、极高危组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对策。对高危及极高危患者应立即对高血压及其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对中危组患者在决定是否给予药物治疗,允许对这组患者进行数周时间观察血压,先接受非药物治疗;对于低危组者在决定药物治疗前更可有较长一段时间的观察。
(1)非药物治疗:抗高血压治疗的好处主要是由于血压降低本身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但是非药物治疗及其他危险因素的控制对于降低总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有利于减少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剂量,最大限度发挥抗高血压效果。
①限制钠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饮食中钠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率密切相关。不同人群对饮食中钠盐量的改变反应差异很大。老年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对饮食中的盐比其他人群更敏感。最近研究报道,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每天钠盐摄入量减少40mmol/L没有不良影响,而18个月后抗高血压药物的需要量显著减少;限盐的效应还表现在可以降低利尿剂所致的丢钾,逆转左心室肥厚及通过降低尿钙以预防骨质疏松及肾结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等度限盐,每天摄入6g以下是必要的。
②适量的体力活动:老年高血压患者,除有心脏病及其他严重健康问题外,应坚持有规律地适量的轻-中等度体力活动,提倡每天20~30min的慢步至速走,大多数人可以安全的增加体力活动,可减轻体重,有利于降低血压。
肺间质纤维化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肺部慢性纤维化疾病,治疗方法有限。IPF 患者往往会出现肺部进行性纤维化,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的发生。数个研究显示,IPF 患者合并症风险较多,这也可能是导致 IPF 疾病负担加重的原因之一。
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了 IPF 患者(IPF 诊断前)和对照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以及心血管药物的使用情况。研究通过纵向队列研究比较了了 IPF 患者(IPF 诊断前)和对照组缺血性心脏病(IHD)和中风的发生率。
IPF 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率更高,服用心血管药物的可能性更大。研究期间,IPF 患者首次 IHD 发生率是对照组的 2 倍。但是 IPF 患者中风发生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调整了心血管危险因素后,IHD 和中风的发生率比未出现大幅度改变。
高血压分级及危险分级
1、低位组:低位组包括年龄小于55岁的男性和年龄小于65岁的女性1级高血压患者,无其他危险因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低于15%。临界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性更低。
2、中危组:中危组包括不同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的患者,一些患者血压水平不高,但有多样危险因素。还有一些患者血压水平高,但没有或者有少量危险因素,这组患者必须诊断严格,治疗谨慎。
3、高危组:改组包括危险因素3个,有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的1级或者2级高血压患者,以及不伴有其他危险因素的3级高血压患者。高危组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性为20--30%。
4、极高危组:3级高血压患者,有一种或者一种以上危险因素,以及有临床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疾病的所有患者。
餐后血糖高容易引发心血管病
哪些患者要特别注意餐后血糖的监测?
餐后高血糖是指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血糖高峰超过正常范围。对糖耐量异常患者,即口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测定大于11.1mmoI/L者,实际上提示已经出现病理过程,因此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哪些患者要特别注意餐后血糖的监测呢?①空腹血糖达标、但糖化血红蛋白仍不理想,或空腹血糖大于5.6mmoI/L者;②餐后血糖偏高的患者;③正进行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的患者;④妊娠糖尿病患者;⑤高危人群,即使其空腹血糖正常,也应常进行餐后血糖或OGT下检测,以尽早诊断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
餐后高血糖是心备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循证医学证明:在一些高危人群或2型糖尿病患者中,当其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还正常时,餐后血糖已经升高,因此餐后血糖是一个较早的诊断指标。餐后血糖增高,可能已伴有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国外糖尿病干预研究(DIS)发现,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因素,餐后高血糖会使老年人发生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1倍以上。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在7.8~11.1mmoI/L之间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的2倍;而餐后血糖大于11.1mmol/L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则上升到正常人的2.5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潘长玉教授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在糖耐量异常和正常对照者各700多例中,前者冠心病发病危险性明显高于后者。因此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数据提示我们: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高尿酸血症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1、尿酸在人体血液中浓度过高,软组织如关节膜或肌腱里形成针状结晶,导致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从而引起炎症反应,进而引起痛风。
2、尿酸结晶到肾脏、输尿管、膀胱容易形成结石。如体内多余的尿酸,以尿酸盐结晶在肾盂、输尿管或在肾小管及肾间质沉淀,形成肾结石。
3、除结石外,高尿酸血症还导致急、慢性尿酸性肾病。有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本身是加重各种原发及继发性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也与肾脏肥大、肾功能损伤、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有关。
4、血尿酸增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报道:血尿酸每升高1毫克/分升(即60umol/L),冠心病危险性增加48%,血尿酸水平>6毫克/分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7毫克/分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5、高尿酸血症常与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等疾病并发,同时也是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
老年人高血压如何治疗
1.治疗目标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将血压调整在适宜水平,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所致的病死率和病残率。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究竟降到什么水平最有益?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与血压相关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最低阈值,因此抗高血压治疗的目标仅是将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在青年,中年或糖尿病患者,强调将血压降至<130/85mmHg的理想或正常范围以内;对老年患者,至少也要降到<140/90mmHg的正常高值范围。
2.治疗对策
伤情况,以及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综合临床评价出患者是属低危或中危,高对任何年龄的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高血压者,在决定治疗之前,首先要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及靶器官损危,极高危组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对策,对高危及极高危患者应立即对高血压及其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
(1)非药物治疗:抗高血压治疗的好处主要是由于血压降低本身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但是非药物治疗及其他危险因素的控制对于降低总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有利于减少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剂量,最大限度发挥抗高血压效果。
对于老年人在平时因避免情绪激动、戒烟戒酒,保持体重正常有益于健康,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控制钠盐的摄入量,多吃蔬菜水果,坚持适当的运动,一旦出现血压增高的现象要及时的服药,注意正规的用药,不要随意减量或停药。希望通过小编的上文介绍,能够帮助到你。
高血压有哪些治疗原则呢
1、治疗目的及原则
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压治疗应该确立血压控制目标值。另一方面,高血压常常与其他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合并存在,例如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等,协同加重心血管疾病危险,治疗措施应该是综合性的。
(1)改善生活行为 ①减轻体重。②减少钠盐摄入。③补充钙和钾盐。④减少脂肪摄入。⑤增加运动。⑥戒烟、限制饮酒。
(2)血压控制标准 原则上应将血压降到患者能最大耐受水平。
(3)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 降压治疗后尽管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血压升高以外的多种危险因素依然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2、降压药物治疗
(1)降压药物种类 ①利尿药。②β受体阻滞剂。③钙通道阻滞剂。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⑤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
(2)治疗方案 大多数无并发症或合并症患者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临床实际使用时,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状况、靶器官损害、并发症、合并症、降压疗效、不良反应等,都会影响降压药的选择。2级高血压患者在开始时就可以采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糖尿病人能吃鸡胗吗
糖尿病患者其实和我们的血压问题,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在生活当中除了要控制自己血糖测完血压的一个控制也非常重要,而在饮食上应该尽量减少吃鸡珍,或者各种动物内脏的食物。
糖尿病与高血压均为最重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当二者并存时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更大危害。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至少是单纯高血压患者的两倍,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要实现血糖达标,还需积极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等,进而有效地减少二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性高血压患者在饮食、生活方面还要做到少吃食盐、少吃油腻、多吃蔬菜等等。
糖尿病人适合食用五谷杂粮,比方说荞麦、燕麦、玉米等富含维生素B、多种微量元素及食物纤维的主食,长期食用可降低血糖、血脂,并且要多食用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例如:苹果、蓝莓、石榴、菠萝、橙子、苦瓜、洋葱、黄瓜、胡萝卜等,就非常适合糖尿病人来食用,也不要盲目的吃一些补品、营养品什么的。
糖尿病人还是不要吃吃鸡杂鸡胗这些食物了,虽然对一些人来说很诱人,可是为了让自己的血糖不再高,还是要严格要求自己!
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说防治
发病攀升 防治形势异常严峻
我国心血管病发病呈不断上升趋势,每年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200万人,心力衰竭400万人,心房颤动800万人,由于严重心律失常而猝死大约50万人。大量患者因病致残,失去劳动和生活能力,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巨大负担。不断上升的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是引起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快速攀升的根源。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血脂异常患者2亿,糖尿病患者3000多万;超重者2.4亿,肥胖者7000万,吸烟者3.5亿。我国面临的心血管病防治形势异常严峻。
以常见的高血压病为例,除本身的直接危害外,更主要的是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严重威胁国民健康。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1959年第一次全国高血压普查患病率是5.11%,1979年达到7.33%,1991上升到11.16%,呈持续快速上升态势。与我国高血压流行现状和发展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1年我国居民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处于极低水平,分别只有27%、12%和3%。即使到了2002年,也只有30%、25%和6%。其与国外先进国家的高血压防治水平有着明显差距。高血压的防治成为心血管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2003年中国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为1301.17亿元,占同期中国医疗总费用和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分别为22.65%和19.74%。以2003年为基期年,扣除价格影响(根据gdp平减指数计算)后,得到1993年至2003年间,中国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33%,远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8.95%)。排在2003年中国心血管病直接医疗费用前三位的病种分别为高血压(366.03亿元)、冠心病(264.33亿元)、脑梗死(237.32亿元),占同期中国医疗总费用的比例分别为6.37%、4.60%、4.13%。
五大变化 彰显综合防治成效
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居民各种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与遏制心血管疾病的流行。
在我国以社区为基础,以高血压防治为突破口的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治已进行了40余年。1969年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首都钢铁公司建立了第一个人群防治基地。上世纪70年代各地陆续建立了一批开展社区人群高血压防治基地。80年代以来,以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形式,国内20个单位协作,对南北不同地区的十余组人群进行了心血管病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监测。90年代初,北京、上海、长沙等地进一步开展了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防治。1995年世界银行卫ⅶ贷款健康促进子项目在我国七市一省启动。1996年卫生部制定了《全国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1996~2010年规划》,从1997年起在全国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24个省(区、市)开展了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
在这40年中,我国的心血管病社区防治工作历经五个重大变化:从数千人群到数十万人群的综合管理,从仅管理高血压患者到管理社区全人群(包括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及多种慢性病(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管理,从注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监测到重视提高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如上海、浙江),从专家以科研、项目为实施手段到以政府为主体、多部门合作的一体化管理(如北京的折子工程),从普及健康知识着手到提高社区基层医生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为重点(如全科医生教育、卫生部全国高血压患者健康行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逐步向规范化、规模化、信息系统化发展。
试点经验 亟待社区推广实施
多年实践证明,开展社区心血管病防治,实施人群规范化管理,有效控制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水平,不仅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本身的医疗费用,而且可以减少相关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所引起的医疗费用。
依据人群心血管病归因危险约40%为高血压病所致这一重大研究成果,我们自2005年以来在全国大范围试点,开展“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的研究。在全国22个省市的18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探索社区以高血压防治为突破口的心血管病综合干预模式,管理高血压患者20多万,一年时间血压控制达标率从22%提高到70%左右。在治疗率提高的同时,居民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我们认为,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作为技术规范和模式探索阶段业已完成,应该在全国层面作为适宜技术加以推广实施,尽快实现全国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律失常人群防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