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根来源记载
菩提根来源记载
中国现有的贝叶棕原产印度、斯里兰卡等亚洲热带国家,是随着佛教(小乘佛教)的传播而被引入的,己有700多年的历史,仅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零星栽植于缅寺(佛寺)旁边和植物园内。
贝叶棕的引入首先是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的植物而栽培。其树形美观,是很好的绿化观赏植物。其叶片可代纸作书写材料,在印度和中国云南(傣族)有用贝叶刻写佛经的,俗称“贝叶经”;从花絮割取汁液,含有糖份可制综榈酒或醋或熬制成糖;幼嫩种仁可用糖浆煮成甜食(注意:成熟种仁有毒不能吃!);树杆髓心捣碎经水浸提成淀粉,可供食用;根的枝叶治腹泻;幼株的水煎剂可制热感冒等。在中国傣族地区,许多佛寺里都保存着大量刻写在贝叶上的佛经,人们称之为“贝叶经”。
贝叶经采用生长在云南西双版纳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一种贝叶棕树的叶子,经过剪齐,水沤或烘蒸后装订成册,刻写文字。贝叶经做工精细,规格统一。字迹清淅,而且不怕受潮,不易磨损,字迹经久不变。历史上,所有的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佛寺里的藏经阁(傣语称“林坦”),并严格看管。
立春吃萝卜的由来
立春吃萝卜的由来
《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燕京岁时记》载: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谓可以却春困也。吃萝卜不仅可以解春困,还可以增强妇女的生育机能,立春萝卜又称为“子孙萝卜”。
中医认为,春季保健,应该要特别注意对我们的肝脏进行保养,因为春季是属于阳气开始升发的特点。所以,根据以上特点,应多吃一些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而少食具有酸收作用的食物。这其中,萝卜正是立春时节最佳的保健食物。
萝卜又名莱菔,它生熟食用皆宜,生用味辛性寒,熟用味甘性微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有“小人参”之美称。民间也有“萝卜上市,医生没事”的记载。
萝卜中还有的维生素C可以帮助消除体内的废物,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尤其是白萝卜或者水萝卜,其富含的酶可以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通常,酶能够吸收食物中的淀粉,更能化解胃中的积食,起到很好的消化效果,预防胃痛和胃溃疡。
民间认为“萝卜头辣、尾燥、腰正好”,专家也提醒,萝卜分段吃,营养各不同:萝卜的顶部含维生素C最多,宜爆炒和煮汤;中间段含糖量较高,可切丝凉拌;尾部辛辣,含淀粉酶和芥子油,适宜腌拌……平时家里人少时一根大萝卜一次吃不完,可以竖着剖开吃一半,这样萝卜的头、腰、尾都在菜里,营养均衡。
立春吃萝卜的传说
在立春时刻,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啃吃几口萝卜,这习俗叫啃春。要说这啃春习俗的来历,还有个神奇的传说。
传说,远古的时候,人们在狩猎的同时,开始搞点农业,那时候三皇五帝也都把种粮列为万行之本。乡人呢,更是以种粮为天职。所以,不论三皇五帝,还是乡人百姓,对一岁之首的春,更是心里十分重视。那时候,人们到了立春这天,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仪式来庆祝。
有一年的立春前,当人们收拾利落田地场院,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这种病很怪,人人心虚气短,失神落魄,没有一丁点精神,那模样真像喝醉了酒似的,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
立春前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他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他来到了村边的一户人家,敲敲门,没人应声。门虚掩着,他寻思了一下,便说着:“屋里有人吗?”推门进屋。屋里的炕上躺着五口人,个个脸色焦黄,昏沉沉像睡着一样,满屋尘土,看样子已是有些日子没人打扫了。
道人连呼几声没人应,他赶紧来到一个中年人跟前,连声问究竟,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道人一连闯了几家,情形都是一样。道人也莫名其妙。于是,他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原来,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约摸过了三个时辰,道人长嘘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刨,他刨出一袋贮藏的萝卜,又飞快地跑到了村庄。
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瘟疫解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
从此,乡人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啃春的习俗也就形成了,一直到今天。
川贝的记载
川贝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为一味润肺止咳的传统中药。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川贝的别名有:虻(《诗经》),黄虻(《管子》),苘(《尔稚》),贝母、空草(《本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
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明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内伤久咳以川贝为宜。
松贝
因其过去集散于四川松潘县附近,所以称为松贝。本品外形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因其如豆如珠,又称“珍珠贝”、“米贝”。表面类白色,外有鳞瓣2枚,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俗称“怀中抱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或小鳞叶1~2枚;顶端闭合,稍尖或钝圆,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习称“蒜泥点”或“蒜泥蒂”。质地坚硬且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苦。
青贝
因其过去集散于四川青川县附近故称青贝。本品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两枚鳞瓣大小形态相近,相对抱合,在顶端形成裂口。鳞瓣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底部钝圆。气微,味苦。
炉贝
因其集散于打剑炉故名之。本品外形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在川贝中个体最大。外表类白色或浅黄棕色,有的具棕色斑点,俗称“虎皮斑”。外层两枚鳞瓣,大小相近,在顶端形成略尖的裂口,内有小鳞叶及心芽。质地不如上两种川贝坚实,断面较粗糙。气微,味苦。
消化的记载
消,削减、减小的意思,表示有形的物体体积的减少,也用于描述无形的物质、能量、时间的减少。消从水字边,原指固体的冰雪体积减小,变成液态的水。消的同音同义词“销”和同义词“烁”描述的就是固体的金属融化成液态。
消在《黄帝内经》中使用很广泛。如形容脑髓骨髓减少——《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灵枢·痈疽》:“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阳留不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
形容人体消瘦——《素问·疟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素问·风论》:“其热也则消肌肉。”《灵枢·五变》:“热则消肌肤。”
形容有形或无形病邪消失——《灵枢·刺节真邪》:“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
形容气的耗减——《素问·举痛论》:“悲则气消。”《素问·阴阳别论》:“是故刚与阳,阳气破散,阴气乃
回到我们所说的消化的主题——《灵枢·五变》:“胃中热则消谷。”《灵枢·大惑论》:“谷消则善饥。”《灵枢·经脉》:“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
总体来说,消表示的是量变,同一种物质的量减,也就是所谓的消到了极处,就是消失、消散、消亡、消灭。但是根据能量守恒的原理,这种量变导致了质变,“化”就应运而生了。
化的意思就是转化,质的变化,新的物质的化生。我们常说的天地造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庄周化蝶,都是这个意思。
就消化而言,大块的肉,成条的面,成颗粒的米,硬脆的蔬菜水果经过我们的口腔咀嚼、胃的研磨形成了乳糜,这就是消的过程。大块的猪肉消磨得再小,它还是猪肉。当它经过酶的作用重新组合,变成人体的组织的时候,这个过程就被称作“化”了,这就是“吃猪肉长人肉”了。
有的病人食欲不振,吃不进东西;有的则是食入即吐;有的是吃什么拉什么,这都是不消。消且不能,更谈不上化了。这一般是阳明胃肠出了问题,以实寒、虚寒为多见。
还有的病人,吃不了多少,却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处在虚性亢奋状态,比如诸葛亮、雍正皇帝、李贺之类。他们属于能化不能消的人,只不过化的都是自身的精血,用来提前透支生命了。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有的病人倒是能吃能喝,比如糖尿病,古人称为消渴。病人身体在逐渐消瘦,体力在下降,尿量却在增多。再如古代著名的老将廉颇,到了老年饭量仍然很大,但是一顿饭的功夫就去了三回厕所,其特点就是能消不能化,不能把摄入的营养转化成自身的组织和能量。还有的病人也是能吃,倒也不过多上厕所,却不停地长肉长脂肪。这也属于能消不能化,问题出在少阳,即三焦和胆的功能衰弱,无法把有形的物质转化成能量。
对于水的消化,千万别以为,喝水就能直接补充体液,如果没有小肠泌别清浊、膀胱的气化蒸腾,那些水要么穿肠而过,要么畜积中毒。喝得多尿得多,越喝越干燥,或喝凉水也长肉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历来反对不分青红皂白早晨起来先灌自己两杯水的做法,也反对输液。水和水不一样,起码应把输的液体温度加热到和人体体温相当。
消饮食的功能在于阳明胃和大肠,化食的功能在于少阳三焦和胆,化水的功能在于太阳小肠和膀胱。六腑为阳,饮食属阴,阴阳和合,生机盎然。
枳壳的记载
枳壳始载于《雷公炮炙论》。《本草图经》在枳实条下云:“枳壳,今京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南州者为佳,……旧说,七月、八月采者为实九月、十月采 者为壳。今医家多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壳。”《本草衍义》曰:“枳实、枳壳一物也,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详而缓。”《纲目》将枳实、枳壳合并于“枳”条下,云:“枳实、枳壳气味功用俱同,上世亦无分别。魏晋以来,始分实、壳之用。”综上所述,历代本草均认为枳壳、枳实为同一来源,以果实大小及成熟程度来区分,再参考“枳实”条下“品种考证”内容,宋以后原植物主要为酸橙,与今药用情况相同。
《本草纲目》:枳实、枳壳,气味功用俱同,上世亦无分别,魏、晋以来,始分实、壳之用。洁古张氏,东垣李氏,又分治高治下之说。大抵其功皆能利气,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痞胀消,气通则痛刺止,气利则后重除,故以枳实利胸膈,枳壳利肠胃,然张仲景治胸痹痞满,以枳实为要药,诸方治下血痔痢,大肠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壳为通用,则枳实不独治下,而枳壳不独治高也。盖自飞门至魄门,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气而巳,则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无伤。《杜壬方》载瘦胎饮,张沽古《活法机要》改以枳术丸日服,令胎瘦易生,谓之束胎丸。而寇宗爽《衍义》言,胎壮则子有力易生,令服枳壳药,反致无力,兼子亦气弱难养,所谓缩胎易产者,大不然也。以理思之,寇氏之说,似觉为优,或胎前气盛壅滞者宜用之,所谓八、九月胎必用枳壳、苏梗以顺气,胎前无滞,则产后无虚也。若气禀弱者,即大非所宜矣。
《本草经疏》:枳壳,气味所主,与枳实大略相同。但枳实形小,其气全,其性烈,故善下达;枳壳形大,其气散,其性缓,故其行稍迟,是以能人胸膈肺胃之分及入大肠也。其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止风痛者,盖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风寒湿入于二经,则皮肤瘙痒,或作痛,或麻木,此药有苦泄辛散之功,兼能引诸风药入于二脏,故为治风所需,风邪既散,则关节自然通利矣。其疗劳气咳嗽,背膊闷倦者,盖亦指风寒郁于上焦,则肺气滞而为闷倦咳嗽。《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枳壳味苦,能泄至高之气,故主之也。又肺与大肠为表里,风邪入肺,则并入大肠,风热相搏而为肠风下血,苦寒下泄之气,则血热清而风自除矣。其主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安胃诸证,悉与枳实相同,第其气稍缓耳。""今世多用以治妇人胎气不安,或至八、九月为易产之剂,动辄资用,殊不知妇人怀孕,全赖气血以养胎,气血充足则胎自易产,且娠妇至八、九月精神困倦,四肢软弱,饮食减少,动息喘促,何莫非虚弱之症,而更用此耗散之药耶?
分类的记载
珍珠药用在中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三国时的医书《名医别录》、梁代的《本草经集》、唐代的《海药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雷公药性赋》等19种医药古籍,都对珍珠的疗效有明确的记载。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中说,珍珠“有治目肤翳,止泄”等作用。唐代的《海药本草》认为,珍珠可以明目、除晕、止泄。在元朝,商人们常在水中加蜜糖和珍珠粉饮用,认为它既可以滋补,又可以防暑。元好问在《续夷坚志》中记载:“洮水冬日结小冰……圆洁如珠……盛夏以蜜水调之,加珍珠粉。”
明代李时珍更加重视珍珠的药理作用,认为珍珠的药效在美肤,因而在《本草纲目》中特别写道:“珍珠味咸甘寒无毒,镇心点目;珍珠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坠痰,除面斑,止泻;除小儿惊热,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疗毒。……令光泽洁白”等。同时,它还记载了珍珠药用的多种方法。
明代陈继儒转引《独异志》说,唐武宗李炎在位时,宰相李德裕以珠宝粉、雄黄、朱砂煎汁为羹,每食一杯约耗钱三万,过三煎则弃其渣。当时流行炼丹术,人们认为,珍珠粉、雄黄等物,经过提炼后服用可长生不老,鹤发童颜。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药大辞典》均指明: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去翳、解毒生肌等功效,现代研究还表明珍珠粉在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祛斑美白、补充钙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红参属于热性吗 红参适合什么人吃
红参性温,可用于脾胃虚寒证。
《医学启源》记载:“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
服用的话,不建议食用过于油腻鸡汤之类的,不易消化。推荐煮粥或泡茶。
菩提根鉴别方法
1、可用火直接燃烧,真实菩提根果实燃烧后呈黑色状,像木炭,燃烧时并伴有植物燃烧味道,塑料树脂类仿品燃烧则会融化,燃烧剧烈
2、直接砸开珠子,其内部会呈小空心状,成熟大珠子会有黄豆般大小的空心
3、可用烧红的针或铁丝烫表面,若能刺进去则是树脂类仿冒
4、真实菩提根珠子打磨时会伴有特殊的香气,砂纸打磨时也会产生粉尘,仿冒品则不能有上述现象。
吃西瓜真的能壮阳吗
对于吃西瓜能壮阳的说法,是从没听说过,医书上也没有记载过。西瓜不能壮阳,而且没有壮阳的功效。西瓜果肉(瓤)有清热解暑、解烦渴、利小便、解酒毒等功效,用来治一切热症、暑热烦渴、小便不利、咽喉疼痛、口腔发炎、酒醉。 西瓜皮用来治肾炎水肿、肝病黄疸、糖尿病。 西瓜子有清肺润肺功效,和中止渴、助消化,可治吐血、久嗽。籽壳用来治肠风下血、血痢。
《本经逢源》记载: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泻。能解太阳、阳明中暍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白虎汤为汉伤寒论方,功能清热生津,解渴除烦,即指西瓜皮与其同功之喻。所以说,西瓜不能壮阳,而且没有壮阳的功效。
白术可以煲汤吗 白术可以长期吃吗
若无对症,建议不要长期吃;若有对症,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应用。
白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据《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若无对症的话,建议不要吃白术,更不要长期服用,若有对症,也不要擅自应用,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应用。
金刚菩提红皮与黄皮区别
根据以往的经验金刚菩提籽刚下树直接扒完皮都呈现黄皮,而当带皮金刚下树后放置一段时间在去扒皮金刚菩提颜色会根据放置时间的长短皮色慢慢变深,甚至会呈现紫红皮色。
个人认为这是金刚菩提果皮中的花青素渗人金刚菩提内部使得金刚菩提颜色发生变化。 也使得红黄皮金刚内花青素含量发生变化,导致红黄皮金刚变色速度发生变化。再者就是金刚菩提的放置时间,黄皮的金刚如果放置在空气中与空气接触自然氧化,也会根据时间的长短颜色逐步变深。红皮道理一样。
有人说黄皮金刚密度大于黄皮,本人认为未必。密度跟皮色关系不大。
下面来谈一谈盘玩效果。
红皮金刚上色很快,两三年后颜色偏紫红色。黄皮金刚上色较慢,两三年呈现大红色。
但是有朋友反应红皮金刚后期易发黑,也有朋友反应黄皮怎么玩都不变色。
这就尴尬了哈哈哈。
个人建议红皮金刚适合那些不怎么出手汗(干手)的朋友 ,黄皮金刚适合(汗手)经常出手汗的朋友。
红黄皮金刚各有千秋,无论是红皮还是黄皮,金刚菩提的密度和皮质才是根本,只有选择好的皮质和密度的金刚加上正确的盘玩方法加上时间的沉淀,才会达到最终漂亮的包浆。
白玉菩提与菩提根之区别
白色系菩提手串之中有两种都被形容为“温润如玉”,分别是白玉菩提与菩提根。这两种菩提子制作的珠串非常相似,很多朋友区分不清,误以为白玉菩提就是菩提根,甚至有的商家也将两者混为一谈。
事实上白玉菩提与菩提根产自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所以今天专门对这两种菩提作一次对比介绍。
白玉菩提其实是油棕的果实。油棕主要分布于非洲、马来西亚、印尼,中国南方引种油棕也有几十年历史。白玉菩提原果形状如蒜瓣,上有如同星月的“月眼”。
成熟的白玉菩提果实切开后内心质地坚硬,洁白如玉,所以称之为白玉菩提。白玉菩提手感清凉,具有转运、化邪功效,长期佩戴可保平安。
再来看菩提根,首先大家要知道菩提根并非菩提树的树根,而是贝叶棕植物的树籽。贝叶棕这种植物很特别,产于印度、斯里兰卡等热带地区,云南等地也有种植,据说几十年才开一次花,结一次果,然后就树就挂了。菩提根原籽表面粗糙有花纹。
菩提根的作用和功效
1,它代表着强劲的、有活力的、积极的生命力。特别是对老年人,他们认为白菩提根能托佛祖之福,总喜欢用它来延年益寿,辟邪消病。不同品种的普提根作用也不同。
2,白玉菩提根可吸收人体的病气,常持白玉菩提根对增强体质,消除疲劳有帮助。白玉菩提根能驱除病邪,长保平安。有化解凶性的作用。
3,长寿果菩提根又名缅茄,长寿果菩提根原产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越南等地。长寿果菩提根谐音“免邪”,可驱魔避邪、镇宅护身、给主人带来幸运的力量和长命富贵。
4,满贯菩提根是用椰子蒂制成的佛珠,极其罕见。满贯菩提根独具特色,冬天不冷手、夏天不畏汗渍。
5,火龙眼菩提根对事业的成功和腾飞是有很大帮助,火龙眼菩提根不但能增加财运,增广智慧,还能让家庭和睦,也是收藏的上品。火龙眼菩提根饰物有利于修行,让修行人在修行的道路上阻碍少加持对,也可驱灾消业。
6,天意子是一种奇特而坚硬的果实。佛经里有天意树,此树随天意而转,悉遂所求。天意子便有其特殊的含义,用天意子菩提根修练,顺遂天意,随意佩带,可增福慧。
7,元宝菩提根为星月菩提的一种,未经加工,每一粒看起来都如同一个小小的元宝,分大粒和小粒不同两种,串起来作为手串,既典雅又别致,元宝菩提根可助修行,保平安,增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