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自立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自立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得不偿失的“提供”和“代劳”

其一:我在县城读高中时,我的一个奶奶经常托付我回家(农村)时告诉我的叔叔———她的儿子下雨天要关好窗户,到了晚上要反锁好大门。她不时向我抱怨,养儿养女真不易,儿子都快40岁了,还要她操心。其实我觉得,我这位叔叔更不容易,因为到了中年还不能自立,生活对他的考验将在我的奶奶过世之后变得更加严峻。

其二:我在读书的弟弟也是我的朋友,所以我有机会听到他不会向父母表露的烦恼。他说上大学之后他发现20多年来,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干,不会洗衣服、做饭之类倒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在交际经验和社会经历方面落后同龄人好几年,增加阅历尽快成熟成了他最大的愿望。我知道这都是我叔叔和阿姨“代劳”的结果,为了节省弟弟的学习时间,他们包办了弟弟所有课外的事,同时几乎禁止了他所有兴趣的发展以及对生活的各种参与。

现在,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当我们满怀爱心地为孩子提供什么、代劳什么或者帮助什么的时候,这些是否真的对孩子有益?

答案十分肯定,类似于上面的做法有害无益,得不偿失。道理十分简单,因为我们无法一辈子叫孩子起床或者提醒他关窗户,那么我们就应该教会他们自己做这些。因为总有一天孩子要自己开创生活,我们就不能禁止现在孩子参与和尝试各种生活。同样,我们无法永远帮助孩子,那么我们对孩子最好的帮助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帮助。

自立是孩子的需要

2001年的冬天报道了一个悲剧故事。题目叫做《王威,你可听到你的妈妈在哭泣》。大体内容如下:王威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两代人的完全呵护。家人不允许孩子随便下楼,到后来王威习惯于不下楼。所有的事情都在家人的安排下进行,从上学到参加工作,再到恋爱。家人无比溺爱着王威,王威也理解并感激家人的爱。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威越来越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到自己好像一个爱的玩偶。这种痛在他的内心深处暗暗滋生、生长,最后到了王威不能承受的程度。心理上长期的压抑和痛苦,最后演化为王威的神经系统异常。家人带着王威奔走于全国各大医院,均没有改变。后来,家人带着王威走进心理门诊。心理医生建议让他的父母给王威创造一些自主、自立的条件。王威的父母遵从医生的建议,王威的情况也有所好转。可是,毕竟积习难改,不久王威又旧疾复发。几经反复,经过痛苦的抉择,王威给父母写了一封长信,决定离家出走。于是,在王威与家人含着眼泪吃完最后一次晚饭后,王威拎着行李箱走出了家门。

从王威出走到这篇报道的发布,已经有三年的时间,家人没有收到王威的一丝音信。王威毫无社会经验、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他那内心巨大的痛苦,王威的下落不能不让人揪心。报社为此组织了一次家庭教育的研讨会,我应邀参加,在会上我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我们可以根据王威的经历推断,王威的内心肯定存在极度的压抑。我们想,一个从小没出过远门,一个连大院门都不愿出的人(不愿而不是不敢,不愿证明他已经习惯于不出大门),从来不会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的人,他被社会接纳的程度有多高呢?作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不被社会接纳,如何被自己接纳呢,无所适从的王威又如何确立自己的自尊和自信?而且我们知道,王威18岁就参加了工作,介入了社会,那么这种不被社会接纳的困境和矛盾很早就出现了。据说王威是敏感、有悟性而略显软弱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人肯定对自己的处境以及别人的评价极为敏感,而且惯于自省,我们从报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威的自责和负罪感。同时,我们又知道王威是缺乏独立能力和软弱的人,而且他的失控证明了他自制力的低下。习惯性的依赖心理、意志的薄弱、必要能力的缺乏与强烈的自立需要和愿望形成了尖锐而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对矛盾由来已久,而且异常强烈,这个时候王威的自省习惯和超人的悟性反而让王威精神上的挣扎更加痛苦。至于王威的“无病之病”,倒没什么奇怪的,因为长期的心理压抑和不适,造成生理上的异常这是很常见的事。只不过这成为王威心理问题恶性循环的一个环节。

王威的痛苦是一个清醒的人的痛苦。王威对自己处境的清醒认识,准确的表达以及他强烈的改变自己的愿望,证明了王威身上诸如天赋、理性、向上等优良的素质。然而是什么使本该优秀的王威走上了离家出走的不归路呢?当我们想到王威母亲的痛苦,我们真地不愿再说什么。王威的家庭的溺爱不是一般的溺爱,不仅有求必应而且一切包办,否则他不会习惯于连大院门都不愿出。这种“爱”不仅仅剥夺了王威的独立,还剥夺了王威的坚强、王威探索的天性、王威的成熟、王威的优秀。我们知道一个孩子无法拒绝成人对他的态度,当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发现自己还像一个孩子一样依赖家庭,他已经很难改变。至此,我真想大喊一声这样的爱,是一个幼小的、正在发育和成长的生命所不能承受的。这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爱!

需要补充的是,虽然王威这样的悲剧属于个例,但是像王威这样受着父母过度呵护的孩子却不在少数。自立是一个人的精神需要,破坏孩子自立的条件,就破坏了孩子尊重自己、拥有自己和发展自己的基础。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幼儿园的院子里,孩子们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圈子中间有个水盆,里面漂浮着一些玩具。学校里有一个刚刚两岁半的小男孩。他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他充满了好奇心。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的孩子,想挤进去,但是他没有力气,挤不进去。于是开始想办法,他的目光向周围移动。在他那张小脸上流露出的表情是很有意思的,突然他的目光落到了一张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这群孩子的后面,然后爬上去。他开始向椅子走去,脸上露出了希望的神情,正在这时,老师走过去蛮横地抓住他,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无疑这个小孩看见了漂浮着的玩具,但它却没有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物所获得的快乐。看到玩具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好处,只有通过自己对智慧的运用发展其内在的力量才是最有意义的。当小家伙在感到自己快要成为胜利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被一双铁钳一样的手举了起来。原来她脸上那种欢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一种“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的那种呆滞的表情。

自立是孩子的需要,孩子在自立中增长自己的力量并由此获得自尊和价值感。但是这种需要被长期压抑就会萎缩。或许,有的父母会说“我发现自己的孩子并不喜欢自立,事事都依赖我。”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相反渴望独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是父母们不恰当的帮助和给予促成了孩子依赖的习惯。

当一位母亲在帮助她的孩子穿衣服时,孩子说:“我自己能穿衣服。”但是母亲说:“我帮你穿吧,我没有时间等你。”或者“你太小了。”这样,孩子渴望自立的愿望就会被父母的命令所抑制。如果孩子不依赖父母,父母就不赞许孩子,当父母不赞许孩子时,孩子必定也不会赞许他们自己,因为人幼年的价值观是依赖于父母的态度的。这样孩子就接受了父母强加给他们的依赖心理,但是父母却认为“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依赖别人”。

明智的父母都把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我的一个朋友范钧在这方面就做得特别的好。在很多人眼里,我的这位朋友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她离过两次婚,现在跟她一起生活的女儿有一条腿是假肢。但是,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在于面对什么样的生活,而在于她如何面对她的生活,实际上,每个接触过她的人,都会对她爽朗的笑声和对待生活的热情留下深刻印象。她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第三家公司,女儿在英国读高中。

她已经很富有,而且她比别人更有理由呵护自己残疾的女儿,但是她却要求孩子打工谋取生活费。女儿很长时间都在麦当劳打工,有一次,她给妈妈打电话说:妈妈,我的假肢这几天好疼。(读者朋友,假如你是这位母亲你会怎么回答呢?)

范钧说:孩子,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是因为你的脂肪太多了,锻炼锻炼就好了。

人很多时候是从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中学会看待和安慰自己的。假如我的这位朋友大惊小怪并告诉孩子赶快辞工,那么当孩子再次面临难题的时候,她会怎样呢?她的女儿听妈妈这么说,就半信半疑地说:是吗?那我试试!一星期之后,女儿打电话告诉妈妈,说她好多了,她感到自己更强壮了。

留守儿童成绩差的原因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必须到位,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既宽松又不失紧张,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情趣。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怀孕期间夫妻常吵架胎儿智商低易焦虑

01子女聪明的关键是在母亲,研究表现孩子智能基因在X染色体上,所以母亲的基因决定孩子大脑皮质的发育程度,父亲的基因是后天对孩子的情感和性格有重要的影响。

02胎儿出生缺陷很多的时候是和母亲的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关心,早婚早育如再加上文化水平不高,妈妈就会对孩子出生前后的关注和教育不是很高,就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问题。

03家庭环境是对一个孩子的智力有很大的关系的所以我们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注意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家庭教育,要让孩子有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 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 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好的教育让孩子各得其所

当下,中国的未成年人总量达到了3.67亿人。我国特殊的人口政策,让人们必须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现实;加之升学竞争的激烈和就业的艰辛,都在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看法,虽然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所面临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是对于家长而言,共同的话题永远是“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获得成功”。

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提出,“在社会现实的压力下,有一些家庭依然坚持着一种理性的选择,即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孩子终身发展利益的教育模式,但是这种坚持非常辛苦,甚至有挣扎的感觉。”朱慕菊表示,与此同时,更多的家庭选择了另外一种教育方式——屈从于目前的竞争压力,选择了一种被扭曲的教育模式,其结果是造成了对孩子的伤害。

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家庭中亲情和血肉的力量,使孩子对家庭有了最高的信任度。因此,家庭对孩子的指导、教育、要求以及对孩子的信心都是最具支配力的。

另一方面,儿童尚不具备成熟的判断力及选择能力。他们没有能力来左右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人生,正确的家庭教育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于好的家庭教育状态,不同的家长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有的家长认为要把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有所成就;有的只希望孩子一生幸福平安;还有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拥有财富或显贵的地位。这些都是家长们的期待,无所谓对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的成功一定是和社会大背景融合在一起的,个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融合不可分割。因此,现代家长在为孩子规划发展前景的时候,一定不能孤立地只求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知识、能力以及更高的分数,而是要更多地考虑他们步入社会后,如何在社会生存中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如何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什么是品格高尚的人呢?朱慕菊指出,第一是孩子应该具有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如诚实守信、热爱和平、宽容理解、与人合作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必备的基本品质,是一个家庭给予孩子所有教育的重要根基。第二是要传递给孩子所在国家或社会的主流价值。主流的价值观就是热爱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不会去崇洋媚外,不会丧失中国人的气节,但是与此同时,孩子又要有世界的眼光。至于孩子们的学习、未来能有多大能耐,则是随着孩子的禀赋和机会来造就的。

家校互动让孩子各得其所

目前来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有很多冲突及不协调的地方存在。专家表示,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做了一些不很正确的事情。比如开家长会,学校给家长们传达的信息中,最重要的永远是成绩,再就是还有什么问题,回去应该如何纠正。就此,家长会变成了“告状会”。再比如,学校会不时向家长提出要求:今天学校讲了很多内容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复习或检查作业。学校围绕学业的竞争给家长布置任务,事实上是把学业竞争的压力迁移到了家长身上。与此同时,一些学校也有自己的“苦衷”: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中,校方最大的困惑就是家长的不理解。

对此,山东潍坊就有很好的经验。据悉,潍坊市教育局持续数年举办了100余所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并提出一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具体方法。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家长和学校对教育的认识慢慢趋于一致。在近两年的行风评比中,潍坊市教育局得到了市民投票的第一名。

朱慕菊副司长提出,学校和家长需要深入沟通,沟通的共同点就是孩子。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有很好的决策定位,校方与家长之间是共同抚育孩子、教育孩子的关系。家长跟学校之间也应该有很好的定位,要理解学校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地方,是按规律办事的地方。无论家长还是学校,都应该有这样一个心态: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前途。无论父母做何期待,孩子发展的最终结果一定是多样化的,不可能所有人都进清华、北大,所有人都成为科学家,这是一个社会规律。“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各得其所的教育。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潜力,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潜力的最大发挥,他们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

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有一项针对幼小衔接的研究。什么样的孩子到小学以后能够适应小学生活,并且全面发展,成绩优异呢?就是具有积极性,对所有事情都抱有积极态度的孩子,他们成功的几率非常大。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需要家庭、教育机构为他们创造条件,要支持、鼓励他们。

另一个研究是丹麦理工学院接受欧盟的委托所做的一项研究,报告揭示了与学生成绩最具相关性的因素。首要因素就是学生动机。一个学生的动力系统非常好,有兴趣、有热情,就容易在学校取得好的成绩。除此以外,自信心,师生关系好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相反,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不好,对自己缺少信心,这样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往往是不好的。教育给予学生的除了知识,还应该有自信心、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做人的尊严。这些才足以支撑孩子们未来的幸福人生,而知识以外的这些素质和能力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父爱不足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父亲缺失后果严重

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但杨洪认为,即便在过去,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历史上只留下“孟母三迁”或“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并未留下父亲教育的经典,现在也是如此,家长会往往成为“妈妈聚会”,很少看到父亲出席。

国内一项调查表明,八成家长认为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家庭的责任,但有六成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

“大多数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态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女主内’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则在外打拼干事业,认为教育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为,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

隔代教育的42条对策

《隔代教育的42条对策》 第一部分

谁说爷爷奶奶带不好孩子?祖辈带孙子,其实好处多着呢:俗话说,“老小孩,小小孩”,老人大多都有童心,能理解孩子的幼稚行为,并和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在养育方面,老人具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提前预料到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出现什么问题,并充分预防;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他最需要的是亲人的长时间陪伴和安全感,而老人恰恰有足够的时间为孩子创造幸福感和安全感;老人的“隔代亲”能使孩子感受到比父母之爱更浓烈的关爱;让老人看孩子还能使父母安心、踏实地去干工作、干事业……

前言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1)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2)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3)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4)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5)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6)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7)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8)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9)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10)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11)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中心(12)

《隔代教育的42条对策》 第二部分

老人倾向于经验,而父母依靠的是科学知识。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多数老人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生活贫苦,受的教育较少,处理事情靠的基本上是生活经验。有些经验很实用,有些经验则经不起科学知识的检验。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解放前没有的新事物,比如新配方奶粉、婴儿护理用品等。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2)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3)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4)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5)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6)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7)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8)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9)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0)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1)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2)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3)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4)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5)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6)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7)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8)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19)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20)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21)

《隔代教育的42条对策》 第三部分

每一个父母都非常关心孩子吃饭的问题,孩子爱不爱吃、吃得好不好、有没有吃饱、饭菜有没有营养、营养能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做每一顿饭前,父母都会考虑这些问题,希望孩子吃好每一顿饭。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父母还要多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老人追着孩子喂饭。在屋里、庭院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奶奶或者外婆一边喊,一边追,手里还拿着一个碗,而孩子就像没听见,越跑越快,越跑越远。

孩子不是“小太阳”(1)

孩子不是“小太阳”(2)

孩子不是“小太阳”(3)

孩子不是“小太阳”(4)

孩子不是“小太阳”(5)

母亲教孩子自立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我曾经地日本早稻田等大学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中国人与日本 人心理比较研究,对日本家庭教育作过观察。日本的家庭教育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 重视礼仪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不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 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当回 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二、 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 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日本家长非常支持孩子在党校里学好烹饪、缝纫课等。在日本 ,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比较高,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都比较强。

三、 重视孩子抗挫折的教育

日本的小孩走路时摔跤,父母从不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鼓励他们自 己去克服困难。在东京我家的小公园里,一次看到一个小学生在玩悬挂的游戏,由于她没有抓牢距地面2米多高的木杠而重重 地摔在地上,她的父亲及姐姐都没有去扶她,而是跟她说了些什么,她的泪水含在眼里,但母于自己站了起来,又继续玩。在 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里穿短裤,有的孩子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四、 重视创新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入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都尽 量解答。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和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鼓励孩子到社区图书馆去 看书,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角度组装各 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创造性。

家庭教育有哪些注意事项

1.孩子的物质要求,凡是过分的,绝对不可满足;合理的要求,除非急需,也不要立刻满足,要延缓时间,让孩子学会忍耐和等待。父母双方必须统一思想,意见一致,以免孩子钻空子。

2.绝不要出于虚荣心和攀比心理给孩子买名牌玩具、名牌服装等。花家长的钱摆阔,会对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造成他们自己觉察不到的极大的暗伤,使他们外强中干。

3.在孩子面前绝不要露富,宁可装穷。特别是不可把存款告诉孩子,否则就可能引导他成为寄生虫和无能之辈。

4.适当降低生活水准,粗茶淡饭足矣。学校要告诉学生:“家长有义务满足你们的基本需要,没有义务满足你们的虚荣、奢侈和贪婪。”

5.千万不要过早教孩子消费,不要刺激孩子的消费欲。

6.凡是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家长绝不要帮忙,除非你想刻意培养孩子的自卑和无能。

7、孩子做了错事,一定要让他自己负责任。家长不可以代孩子受过,更不可以简单地花钱消灾,否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软弱、自卑和不负责任。

8、要邀请而不是简单地命令孩子分担一些家务,而且要长期坚持。要让孩子明白,“家庭需要我出力,我的工作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这对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责任感都很重要。

9、不要就事论事地抓学习。

10、不要送礼物贿赂老师特殊照顾自己的孩子,那样等于巩固和发展孩子的缺点。这种目光过于短浅,后果很不好。而且它可能是家长心理脆弱的表现。

11、从小注意孩子的智力类型,根据其特点,引导孩子树立职业理想。如果家长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向专家咨询。

12、少看电视多聊天。聊天时必须平等,不能只是家长一味训斥孩子。

13、孩子的品质和基本性格的培养,主要靠家庭,而不是学校。

以上就是家庭教育的注意事项了,家长的一个小小的决定就会影响孩子们成长,所以自针对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家长一定要慎重选择。

留守儿童的教育

我们在分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就沿用此分析框架,分别揭示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位、社会教育的缺乏。

1.家庭教育的缺失

之所以称那些“特殊未成年人群体”为“留守儿童”,首先就与家庭的人员变动有直接关联。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单方照管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学校是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 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而在整个受教育者中留守儿童毕竟还是少数,有“留守儿童”就读的学校往往无视这一特殊受教育对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3.社会教育的缺乏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精辟地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充分表明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教育是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我国目前这样的机构系统尚待发展,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另外,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缺乏严重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相关推荐

如何正确选择家庭教育方式

正确引导助成长 如何正确选择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子女规避成长中的攻击性问题,家长责无旁贷的责任。这里提出以下建议: 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家长要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态度,首先要克服自身的“异常心理”,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识到孩子独立个体,社会成员,要按照“社会要求”去培养,才能保证子女今后适应社会发展。要爱而不宠,养而不娇。 加强与学校间的沟通。家长要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及时、准确地反映给老师,共同商讨、制订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也要了解学校,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因此要与学校保持联

为什么家庭教育越好孩子越优秀

人这一生当中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成人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榜样的力量去影响诱导孩子的发展,而不以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无声的潜意识教育方法,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往往比有声的教育作用更大。 古语道: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做不到的事情,而要求孩子做到,孩子即使照做了,也敷衍的,心里不服气的,如果家长做到了,不用言语,孩子自然会照着做。

培养男孩子独立意识很重要

国外的一家教育网站有这样一个教育青春期男孩的案例:在安东尼五岁的时候,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他看见了远远的从外面回来的爸爸老安东尼,于他兴冲冲地张开双臂扑向父亲,可老安东尼却没有去抱他,而闪向一边,结果小安东尼因扑空摔倒在地,他哇哇大哭起来。 待他哭完之后,老安东尼严肃地对他说:“男孩,你要记住,任何事都要靠自己,不要指望他人,有时候,即使爸爸也靠不住的。所以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学会自立。”之后,生活中的小安东尼凡事都喜欢自己想办法,长大后独立意识比同龄人强很多。 安东尼先生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对男孩进行独

如何教养出一个优雅的女孩

都说穷养小子富养女,可你知道女孩教养细节什么样的吗?孩孩优小编整理了几条与女孩教养细节有关的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之一:礼仪教育必须的 女孩教养细节的基础即礼仪教养。举止得体一个有教养女孩的基础。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之二:为她选择性别色彩特征鲜明的女性玩具 为女孩选择性别色彩鲜明的女性玩具也女孩教养细节的特色之一。其实,很多女孩喜欢粉色与女性天生的基因倾向没有半毛钱关系,这女孩父母及社会因素所造成的。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之三:赞美她的美丽 学会赞美

父母的教育方式决定孩子的性格

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故然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儿童个性的缺陷不良的行为习惯也父母所造成的,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专横的遵循封建旧规的家庭。这类家庭常常强调辈份,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因此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持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因此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要看父母脸色做人,这就可能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或者另一方面会形成暴

怎样教育孩子对成功的理解

有的家长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批评惩罚。有的家长主张“唯考试成绩论”,为了自己的孩子考个好的成绩,可以包揽、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其实这些都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您包揽不了孩子的一辈子。 家庭教育个复杂的工程,关键家长掌握了教育孩子成才的关键点。下边我把成功教子的关键讲给大家,希望对您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所帮助: 1、 有惩罚变激励 什么叫激励?怎么激励孩子?简单的讲,就如何发挥孩子内心深处的东西和潜能,这一个根本和主要方法。 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父母要做的就激励孩

良好的家庭教育成长的基础

首先,为孩子创设好成长的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 创设和谐发展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的和睦温馨、人与自然的和谐安宁,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人间真爱,自然的博大,纯真的魅力,有助于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心境,引导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创设思考探究的学习环境。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孩子的学

教子应循三大原则

当今父母为何难当?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家庭教育专家许建国提出,家庭教育首先应从家长教育开始。许建国分析,造成如今父母难当的原因有五: 第一,现在社会文化多元了,生活环境变了,孩子复杂了;第二,父母管教孩子还用着自己当孩子时的经验,然而两个时代的孩子不一样;第三,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望子成龙越来越心切,教育孩子越来越烦躁;第四,父母爱子天经地义,父母教子不会变通,容易造成两个极端:0到12岁的“前半段”教育,溺爱、迁就、娇惯、满足、让步,12岁到高年级,唠叨、训斥、打骂、强制、放弃。 “两极分化”中国

学校教育和家长教育那一个对孩子更重要

◆ 家长应该多付出 ◇ 老师往往“身兼数职”。他们不仅需要承担其教书育人的本职,更要处理学生在学校的其他日常事务,保证学生的安全。对于许多老师来说,平时的教学任务已经说得上繁重,更何况学生众多,何来内些多余心思。 ◇ 一般而言,一个家庭只需要培养一个或两个小孩,基本上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但在学校,教师不可能像家长一样,集中精力关注某一位学生,这也很正常的。 ◇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最早受到的家庭教育影响了孩子最初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也为孩子接受其他教育提供了基础。此

教育宝宝的三大误区

教育宝宝的误区一:爱孩子就给他最优越的生活 80后父母有话说:优越的生活条件让我们有条件为宝贝创造优质的物质生活条件!经常能听到家长之间沟通如何为孩子选购精加工营养品,经常看到孩子手中几百元的玩具,甚至看到休息日家长带着未满6岁的孩童穿梭于各类学习班,而忽视孩子在成长中的生理需要及生活体验的过程。 “看似家长的投入却并非适合宝贝的成长。”金太阳幼教集团总园长孙磊认为:孩子更需要的生活中从父母处直接经验的获得,在生活中学会生存,在模仿、交往中学会学习。“不应将学习视为结果的展示,更应关注的孩子在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