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腹泻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腹泻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腹泻的原发疾病或病因诊断主要须从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许多病倒通过仔细分析病史和上述检查的初步结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确诊断。如诊断仍不清楚,可进一步作X线钡灌肠和钡餐检查,和(或)直、结肠镜检查。

如仍无明确结论,则须根据不同情况选用超声、CT、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等影象诊断方法以检查胆、胰疾病,或进行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呼气试验、小肠粘膜活检以检查小肠吸收不良。高度怀疑肠结核、肠阿米巴病等有特效治疗的疾病,经过努力都不能确诊时,可在一定限期内进行治疗试验。

腹泻诊断鉴别

诊断

多数急性或慢性腹泻患者只需根据病史,体征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常规及培养等即可明确诊断,当一般常规检查后仍不能作出诊断时,应考虑作进一 步检查,但由于可供检查的项目甚多,故必须结合每例患者腹泻的特点而作出选择,例如,当判断患者腹泻系小肠疾病所致的可能性大时,应选择对小肠疾病诊断有 帮助的检查;如考虑腹泻是大肠疾病所致,则应选择对大肠疾病诊断有帮助的检查。

1.病史与临床表现:(1)年龄、性别 例如,乳糖酶缺乏和先天性氯泻多从儿童期起病,功能性腹泻、溃疡性肠结核和炎症性肠病多见于青壮年,而结肠癌多见于男性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多见于女性。(2)起病与病程 起病急剧伴有发热、腹泻次数频繁者应多考虑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和结肠憩室炎等病引起的腹泻,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之久,且常呈间歇性发作。结肠癌引起的腹泻很少超过2年。集体起病见于食物中毒。如长期应用抗生素者应考虑伪膜性肠炎。(3与腹痛性质 病变位于直肠和(或)乙状结肠的患者多有便意频繁和里急后重,每次排粪量少,有时只排出少量气体和粘液,粪色较深,多呈胶冻状,可混有血液。如有腹痛,多为持续性,位于下腹和左下腹,便后可稍减轻。小肠病变的腹泻无里急后重,粪便稀烂呈液状,色较淡;慢性胰腺炎和小肠吸收不良者,粪便呈油腻状,多泡沫,含食物残渣,有恶臭。霍乱所致腹泻呈米泔水样。慢性痢疾、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等病引起的腹泻,每日排便不过数次,粪便常带脓血。肠结核和肠易激综合征常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现象。肠易激综合征的功能性腹泻多在清晨起床后和早餐后发生,每日2-3次,粪便有时含大量脓液。影响睡眠的夜间腹泻多系器质性疾病所致。(4)其他症状和腹部体征 慢性腹泻伴发热时,要考虑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病、淋巴瘤和肠结核。显著消瘦和(或)营养不良要考虑引起小肠吸收不良的各种疾病。,胃肠道癌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有关节症状的要考虑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Whipple病。腹泻伴严重消化性溃疡表现者要排除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腹块常提示肿瘤或炎性病变,炎性块物的质地一般比肿瘤软,但压痛较显著。腹部显著压痛常见于结肠炎。结肠憩室炎、克罗恩病和阑尾脓肿等。部分性肠梗阻时常有肠鸣音亢进。直肠指检对直肠的病变,如直肠癌,溃疡性直肠炎,直肠息肉等病变的诊断极有价值,对大便伴有黏液,脓血者,直肠指检应列为首选的常规检查,在检查病因不明的慢性腹泻患者时不可省略。

2. 实验室检查 (1)常规化验 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增多和糖尿病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新鲜粪便检查是诊断急、慢性腹泻病因最重要步骤,可发现出血、吞噬细胞、白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未消化食物等。隐血试验可检出不显性出血。粪培养可发现致病微生物,如弯曲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艰难梭菌等。通常水样便培养不易获得阳性结果。此外,耶尔森菌属、邻单胞菌属、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属O157:H7、气单胞菌属及非霍乱弧菌属等因不予常规检查而易漏诊。但应强调粪便化验时粪便取材要新鲜,送检应及时,否则会影响诊断,此外,如一次培养阴性时,不能轻易否定感染性腹泻,还应多次送粪便培养,有时会获得阳性结果。(2)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如怀疑腹泻是胰腺疾病所致时,应进行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如试餐试验(Lundh试验),苯甲酰-酪氨酸-对氨基苯甲酸试验(PABA试验)及促胰泌素试验等。(3)小肠吸收功能试验。(4)呼气试验 多为14C-三酰甘油呼气试验,脂肪吸收不良者口服14C标记的三酰甘油后,由肺内呼出的14C标记的CO2减少,而粪中14C标记的CO2排出量增多,近年来开展较多的13C呼气试验可观察糖类的吸收情况,对乳糖吸收不良亦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此外还有14C甘氨酸呼气试验等方法。

3.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可了解胃肠道的功能状态,蠕动情况等,对小肠吸收不良,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瘤,结肠癌等有重要诊断价值。(2)B超,CT或MRI检查:可观察肝脏,胆道及胰腺等脏器有无与腹泻有关的病变,对肠道肿瘤性病变也可提供依据,因此,B超,CT及MRI检查对消化吸收不良性腹泻及肿瘤性腹泻等均有辅助诊断价值。(3)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对回肠末端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其他溃疡性病变以及大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息肉及癌肿,慢性血吸虫肠病等均有重要诊断价值。(4)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对胆道及胰腺的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5)小肠镜检查:虽然小肠镜检查未能普遍开展(新型小肠镜即将问世),但其对小肠吸收不良及Whipple病等有较重要诊断意义,小肠镜直视下可观察小肠黏膜的情况,活组织病理检查可判断微绒毛及腺体的变化等。(6)小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某些寄生虫,如贾第虫属、类圆线虫属等感染大便中难以检测到病原菌,弥漫性小肠粘膜病变,如热带性口炎腹泻、乳糜泻、Whipple病、弥漫性小肠淋巴瘤等,可经口插入小肠活检管吸取小肠粘膜作病理检查以帮助诊断。(7)血清胃肠道激素与化学物质测定。

鉴别诊断

1.急性腹泻

(1)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流行,潜伏期多为1~2天,长可达7天,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急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十次,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粪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中毒型菌痢以儿童多见或年龄较大,体质衰弱,营养不良者,中毒型菌痢有时以高热,抽搐等毒血症症状为主要表现,需以棉拭子由肛门取粪便进行镜检或细菌培养常可明确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阿米巴性痢疾相鉴别,鉴别要点有:

①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散发,常无发热,一般无里急后重。

②排便情况,较急性痢疾次数少,量较多,常呈果酱样。

③腹部压痛较轻,多在右下腹。

④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2)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

①常由于食物(肉类,蛋类,鱼类)污染而暴发。

②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人发病,致病菌以肠炎,鼠伤寒与猪霍乱沙门菌较常见,潜伏期一般为8~24h。

③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常伴畏寒,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早期可有菌血症,可伴有腹绞痛,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偶有里急后重。

④腹泻水样便,深黄色或带绿色,有恶臭,每天数次至十数次,粪便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少量黏液,偶带脓血。

霍乱样暴发性急性胃肠炎型沙门菌感染,患者均有剧烈的呕吐与腹泻,体温初升高,随即下降,常出现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少尿或无尿,如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时内因周围循环衰竭或急性肾衰竭而死亡,与其他细菌感染性胃肠炎的鉴别主要是由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中培养出沙门菌。

(3)病毒性胃肠炎: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恶心,呕吐与稀便等症状。

主要诊断依据有:

①夏季流行,高度传染。

②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病程有自限性。

③除外其他细胞所致的腹泻。

④粪便中可分离出轮状病毒。

(4)霍乱与副霍乱: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或呈跳跃式,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①霍乱的临床特点:

A.潜伏期一般为2~3天,也可短至数小时或长达6天之久。

B.发病急骤,呕吐与腹泻剧烈,呕吐为喷射性,反复不止,粪便及呕吐物为米泔水样,排便量大而无粪质。

C.严重的脱水,可致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出现休克,严重者可有高热,少尿,无尿,肾衰竭死亡。

D.常伴肌肉痉挛,尤其是腓肠肌及腹肌为明显。

②诊断依据:

A.流行病学特点。

B.典型的临床表现。

C.特殊的细菌学检查与血清学检查。

(5)假膜性肠炎:假膜性肠炎是由肠道内顽固性梭状芽孢杆菌(C.difficile)异常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从患者粪便中可检出假膜,假膜外观多呈半透明物质,蛋清样,肉眼较难辨认,将其放入10%甲醛溶液中,则外观较清楚。

①临床特点:腹水样便,重症者混有假膜,每天腹泻数次至数十次,很少为脓血便,多有诱因,如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应用广谱抗生素等。

②诊断依据:

A.有诱发因素。

B.粪便中有假膜。

C.肠镜活检或粪便培养可发现顽固性梭状芽孢杆菌,或检出此菌的毒素。

(6)血吸虫病:早期血吸虫病中,84.6%有腹泻,可为单纯性腹泻,大便稀溏或水样,也有的为痢疾样腹泻,腹泻大多为持续性,少数为间歇性,病程长短不一。

诊断要点:

①与疫水接触史。

②粪便毛蚴孵化法阳性。

③肠镜黏膜活组织检查,发现血吸虫卵即可确诊。

2.慢性腹泻

(1)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菌痢)多由于急性菌痢治疗不当演变而成,细菌学分析,近10多年来国内志贺型菌痢逐渐减少,而弗氏型与宋氏型相对增多,弗氏型易于演变为慢性。

慢性菌痢的临床特点,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区分为下列3型:

①慢性隐匿型:患者过去有急性菌痢史,已隔两个月以上无症状,但肠镜检查有病理改变或同时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②慢性迁延型: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症状,如腹痛,腹胀,长期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粪便间歇地或经常地带有黏液或脓血,左下腹压痛,乙状结肠变粗变厚易触及,患者常有营养不良,体重减轻与乏力。

③慢性型急性发作:患者在慢性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如受凉,饮食失调激惹而急性发作,腹痛与腹泻加重,便脓血,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临床与急性菌痢相似。

慢性菌痢主要诊断依据:

①过去急性痢疾史

②粪便外观呈黏液性,黏液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见红细胞及白细胞

③粪便或肠镜从病灶处取标本培养可获阳性结果,多次培养可提高阳性结果,标本越新鲜阳性率越高。

粪便的性质与阳性率关系甚大,一般的规律是:脓血样便>血性黏液便>黏液便>成形便。

与慢性阿米巴性痢疾鉴别,主要依靠粪便镜检发现溶组织阿米巴,或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与其他慢性腹泻的鉴别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和诊断性治疗。

(2)溃疡型肠结核:肠结核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多数有肠外结核,以肺结核居多,可有消化不良症状,在急性进展期可有毒血症症状,如发热,盗汗,腹痛,腹泻,体力减退,消瘦等,排便每天3~4次,多在餐后发作,粪便呈糊状或水样便,一般无脓血便。

主要诊断依据:

①有结核中毒症状。

②肠镜活组织检查为干酪样坏死组织。

③抗结核治疗有效。

此外,肠外结核病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3)肠道菌群失调:在正常大便菌谱中,常住菌占90%以上,其中大肠埃希杆菌和肠球菌各占一半,过路菌不超过10%,芽孢菌与酵母菌虽也属常住菌,但数量不超过总菌数的10%,如过路菌繁殖显著超过正常值(40%以上),则引起菌群失调,临床上出现腹泻,双歧杆菌属的减少也是菌群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要诊断依据:

①多有诱发因素,如体质衰弱,应用广谱抗生素等;

②大便菌谱分析;

③调节菌群治疗有效。

(4)大肠癌:大肠癌多在中年以上,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便血等。

主要诊断依据:

①近期内出现持续性腹部不适,隐痛,胀气等。

②排便习惯改变。

③不明原因的贫血,乏力或体重减轻。

④结肠部位触及肿块。

⑤钡灌肠或肠镜检查发现占位病变,肠镜下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⑥直肠癌,肛门指检可触及肿物。

(5)溃疡性结肠炎:本病在我国发病较低,临床症状一般较轻,有严重并发症者少见。

①发病以20~40岁最多,腹泻常为早期症状,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排便每天3~4次,重者每天可达10余次,多伴里急后重,约半数患者有腹泻便秘交替,受凉及饮食失调常为诱因,发作期粪便呈水样或糊状,多数为黏液血便或脓血便,重症患者常有肠外表现,如关节炎,虹膜炎,结节性红斑等,部分患者肝脾肿大。

②X线检查:一般不用于活动期重症患者,钡灌肠X线征有:

A.肠管变细,结肠袋消失,肠管缩短。

B.管壁边缘毛糙呈锯齿状或毛刷样。

C.肠腔内有小龛影或龛状存钡区。

D.肠腔内有颗粒状充盈缺损,为假息肉。

③肠镜检查所见:

A.肠黏膜充血,水肿,质地变脆,触之易出血。

B.黏膜呈颗粒感,失去光泽,粗糙不平。

C.溃疡大多表浅,多发,大小形态不一,溃疡表面有白色渗出物,也可为血性黏液。

D.假息肉或炎性息肉形状多样,有蒂或无蒂,有时出现桥样增生。

④诊断依据:1993年在太原的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根据国际的诊断标准,结合我国的情况,提出了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试行标准:

A.诊断本病须先排除菌痢,阿米巴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肠结核,克罗恩病,放射性肠炎等。

B.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并至少有内镜或X线检查的特征性改变中的1项。

C.临床症状不典型,但有典型的肠镜或X线表现或病理活检证实。

(6)克罗恩病:克罗恩(Crohn)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主要侵犯回肠末端,青壮年好发,北京统计平均年龄为35岁,慢性发病,反复发作。

①常见的症状:腹痛,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可有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可有脓血,发热,体重减轻也常见。

②常见的并发症:有消化道出血,瘘管形成,肠穿孔形成肠壁或肠管周围脓肿,肠梗阻等。

③X线征有:

A.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B.可有裂隙状溃疡,肠管边缘有较深的毛刺。

C.假息肉呈颗粒状充盈缺损。

D.鹅卵石样改变。

E.肠管可有多发性狭窄。

④肠镜所见:病变呈跳跃式,溃疡深而不规则或为纵行溃疡,可有假息肉形成,组织活检为非干酪样肉芽肿。

⑤诊断依据:

A.临床症状典型者均应考虑本病。

B.典型的X线表现。

C.肠镜有纵行溃疡及鹅卵石样改变。

D.病理组织学检查。

Crohn病与肠结核鉴别较困难,特别是增殖型肠结核,如临床上不易鉴别,可通过肠镜进行活组织检查,也可进行试验治疗,必要时剖腹检查。

(7)胰源性吸收不良:胰源性吸收不良是指由于胰腺外分泌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肠消化和吸收不良所致,常表现为脂肪泻,多见于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晚期。

胰源性吸收不良的诊断须根据下列1项或多项进行诊断。

①患者有脂肪泻与肉质泻,胰腺消化功能试验证明脂肪,肌肉与淀粉的消化均有障碍。

②十二指肠引流液中缺乏胰淀粉酶。

③胰泌素兴奋试验时,胰腺无消化酶分泌或缺乏正常的分泌。

④131T-油酸试验正常,而131T-甘油酸酯试验粪便放射性排量增加(正常0%~4%)。

⑤给胰酶替代治疗,能改善蛋白与脂肪的消化与吸收不良。

(8)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表现为结肠运动功能过度增强或蠕动波异常,临床上常有腹泻,便秘,腹痛等症状,发病多与精神因素有关。

诊断依据:

①临床上有腹泻,便秘,腹痛等症。

②无消瘦,发热或腹泻的阳性体征。

③粪便检查无阳性发现。

④X线钡餐及肠镜检查无器质性改变。

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

小儿腹泻或腹泻病,是一组由病原体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改性胃肠综合征的特点等因素,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

(一)感染因素

肠道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的,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1.该病毒感染的冷季80%婴儿腹泻病毒感染引起的。

2.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等)

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1)(2)空肠弯曲菌(3)是的,细菌(4)其他:沙门氏菌(主要是和其他非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湿气很重,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都可引起腹泻。

3.真菌:真菌念珠菌引起的腹泻,音乐的细菌,霉菌,白色念珠菌的孩子。4。寄生虫:常见的蓝色的家第一贾第虫,隐孢子虫和阿米巴。

(二)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1)喂养不当可导致腹泻,大多是人工喂养。(2)过敏性腹泻,如牛奶或豆奶(豆浆)过敏引起腹泻。(3)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活性(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减少,坏的肠道消化吸收的糖和引起腹泻。

2.气候突变

腹部受凉气候因素增加肠蠕动;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口渴时喝的牛奶太多,可能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等。

小儿腹泻怎样诊断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大便性状易于作出临床诊断。按照腹泻的病期和症状的轻重,作出分期、分型;并判断有无脱水及脱水的程度与性质、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注意寻找病因,如喂养不当、肠道内外感染等。

(一) 诊断依据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 根据病程分为1.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2.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3.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

(三) 根据病情分为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2.中型 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3.重型 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四) 病因学诊断

1.感染性腹泻:

1) 急性肠炎可根据大便性状、粪便镜检、流行季节及发病年龄估计最可能的病原,以作为用药的参考。流行性腹泻水样便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性细菌感染,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较大;发生在夏季,以etec 肠炎可能性大。如粪便为粘液或脓血便,应考虑侵袭性细菌感染,如eiec 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或沙门菌肠炎等。

2) 有条件的单位应进行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病原学检查。大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者可做大便细菌培养;疑为病毒性肠炎者可取急性期( 发病3天以内) 大便滤液或离心上清液染色后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查;还可用免疫学的方法(如elisa,固相放射免疫法等)检测粪便中病毒抗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病毒rna凝胶电泳,可直接从粪便中提取rna,按特征性rna图谱进行轮状病毒电泳分型,有长型和短型之分。各种病原肠道感染患者的血清学检查虽对临床帮助不大,但对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诊断颇有意义。病原明确后可按病原学进行诊断,如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腹泻如何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

1. 区别泄泻的虚实寒热发病急,病程短,泄泻而腹痛,多属实证。发病缓,病程长,腹痛不甚,虚证偏多。实证常有小便不利;虚证粪便清稀如水,腹痛喜温的多寒,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者多热。

2.明确久泻的脏腑病理久泻不愈。倦怠乏力,每因饮食不当,劳倦而复发者,脾虚为主。泄泻反复与精神情绪有关者为肝脾同病,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酸畏寒多为命火不足、脾肾同病。

辨证论治

1.急性泄泻

(1)寒湿伤脾:

泄泻清稀,肠鸣腹痛,脘闷少食,或伴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身体困倦,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濡,此属寒湿困脾,脾失健运,气机受阻。

(2)湿热:

腹痛泄泻,大便急迫如水注,大便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属湿热内盛,下迫大肠。

(3)食滞胃肠:

泻下臭秽粘腻,夹杂不消化食物残渣,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嗳腐食臭,不思饮食,苔厚腻,脉滑数,此属食积滞中,传化失常,升降失调。

2.慢性泄泻:

(1)脾虚湿盛:

大便溏薄,每因饮食不慎而发作,身重体倦,腹胀肠鸣,纳呆食少,舌淡苔白腻,脉沉,此属脾虚湿阻,运化无权。

(2)肝脾失调:

情志抑郁寡欢,胸胁满闷,腹痛即泻,肠鸣矢气,嗳气叹息,纳差,舌淡苔薄白,脉弦,此属肝气失于条达,郁而乘脾,脾失健运。

(3)脾肾阳虚:

泄泻日久不愈,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黎明即泻,腹隐痛怕凉肠鸣,畏寒肢冷,腰膝酸困,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此属脾肾俱虚,火不暖土。

西医诊断依据:

1.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2.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症。

3.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4.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5.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6.必要时作X线钡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

西医鉴别诊断:

1.急性腹泻

(1)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流行,潜伏期多为1~2天,长可达7天,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急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十次,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粪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2)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

(3)病毒性胃肠炎: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恶心,呕吐与稀便等症状。

(4)霍乱与副霍乱: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或呈跳跃式,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5)假膜性肠炎:假膜性肠炎是由肠道内顽固性梭状芽孢杆菌(C.difficile)异常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从患者粪便中可检出假膜,假膜外观多呈半透明物质,蛋清样,肉眼较难辨认,将其放入10%甲醛溶液中,则外观较清楚。

(6)血吸虫病:早期血吸虫病中,84.6%有腹泻,可为单纯性腹泻,大便稀溏或水样,也有的为痢疾样腹泻,腹泻大多为持续性,少数为间歇性,病程长短不一。

2.慢性腹泻

(1)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菌痢)多由于急性菌痢治疗不当演变而成,细菌学分析,近10多年来国内志贺型菌痢逐渐减少,而弗氏型与宋氏型相对增多,弗氏型易于演变为慢性。

(2)溃疡型肠结核:肠结核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多数有肠外结核,以肺结核居多,可有消化不良症状,在急性进展期可有毒血症症状,如发热,盗汗,腹痛,腹泻,体力减退,消瘦等,排便每天3~4次,多在餐后发作,粪便呈糊状或水样便,一般无脓血便。

主要诊断依据:

①有结核中毒症状。

②肠镜活组织检查为干酪样坏死组织。

③抗结核治疗有效。

此外,肠外结核病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3)肠道菌群失调:在正常大便菌谱中,常住菌占90%以上,其中大肠埃希杆菌和肠球菌各占一半,过路菌不超过10%,芽孢菌与酵母菌虽也属常住菌,但数量不超过总菌数的10%,如过路菌繁殖显著超过正常值(40%以上),则引起菌群失调,临床上出现腹泻,双歧杆菌属的减少也是菌群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4)大肠癌:大肠癌多在中年以上,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便血等。

(5)溃疡性结肠炎:本病在我国发病较低,临床症状一般较轻,有严重并发症者少见。

(6)克罗恩病:克罗恩(Crohn)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主要侵犯回肠末端,青壮年好发,北京统计平均年龄为35岁,慢性发病,反复发作。

(7)胰源性吸收不良:胰源性吸收不良是指由于胰腺外分泌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肠消化和吸收不良所致,常表现为脂肪泻,多见于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晚期。

(8)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表现为结肠运动功能过度增强或蠕动波异常,临床上常有腹泻,便秘,腹痛等症状,发病多与精神因素有关。

腹泻的鉴别诊断

该病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胰性霍乱综合征:

又称水泻伴低血钾胃液缺乏(WDHA)综合征或Verner-Morrison综合征。本征十分少见,多因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胰腺腺瘤或小细胞肺癌释放VIP引起。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和化验,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常作为向手术探查的过渡措施。

肠易激综合征:

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表现为结肠运动功能过度增强或蠕动波异常。临床上常有腹泻、便秘、腹痛等症状,发病多与精神因素有关。诊断依据:①临床上有腹泻、便秘、腹痛等症;②无消瘦、发热或腹泻的阳性体征;③粪便检查无阳性发现;④X线钡餐及肠镜检查无器质性改变。

脂肪痢:

发生在幼儿者称小儿脂痢病(celiac disease),发生在成人则称为特发性脂痢(idiopathic steatorrhea)。患者消瘦,营养不良,腹泻,呈脂肪便。患者空肠粘膜上皮的绒毛及微绒毛呈明显萎缩,粘膜表面扁平。粘膜固有层显慢性炎性改变,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有时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如患者饮食不含麸质类食物,则上述肠粘膜病变可以恢复。

胃肠炎:

大肠埃希菌等肠道细菌引起的胃肠炎,多会造成腹泻为水样带黏液恶臭无脓血的症状,症状轻重不等。

(1)轻型:一般不发热,以食欲减退、腹泻为主要表现。每天大便3~6次不等,常呈黄色或绿色消化不良样稀便,多呈混有少量泡沫的稀汤样便,并伴有腹胀、腹痛及恶心。

(2)中型:可有低热健康搜索,除具有轻型症状外并有恶心呕吐腹泻次数较频,多呈水样便,可有轻度脱水及酸中毒症状。

(3)重型:体温呈不规则热型,38~40℃持续数天,每天腹泻10~20次,常为黄绿色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可有腥臭味亦见有牛奶色或米汤样便,与霍乱基本相似,多有恶心呕吐,婴幼儿常出现惊厥。由于大量吐泻呈现明显脱水和酸中毒症状,可出现急性肾衰。在孟加拉国ETEG腹泻幼儿中约有30%出现中等或严重脱水,成人病例中严重脱水者更多,常不能与霍乱区别,若治疗不及时,婴幼儿患者可在数天内死亡。EIEC腹泻与急性菌痢相似EHEC感染症的主要症状是血便和剧烈的腹痛。EAEC引起的腹泻呈持续性(>14天),有血性便并有发热(38℃)和呕吐等症状。

肠痉挛:

结肠痉挛时,肠推进性蠕动减弱,多引起便秘,同时伴有腹胀及频繁的排气。少数病人由于结肠分泌功能障碍引起经常或间歇的腹泻,便意很急,多在早晚餐前后发生,夜间少见。粪呈糊状,含有大量粘液。若结肠的运动功能及分泌功能均发生障碍时,便秘和腹泻不规则地间歇交替。此外,患者常有上腹部饱满、厌食、恶心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和心跳、气短、胸闷、面红、手足多汗等植物神经调节不平衡的表现。虽然腹痛和腹泻等症状严重地影响劳动与生活,但病人一般并无体重减轻和脱水现象。

在小婴儿,肠痉挛发作时主要表现为持续、难以安抚的哭吵。主要表现为哭闹不安,可伴有呕吐、面颊潮红、翻滚、双下肢蜷曲等症状。哭时面部潮红,腹部胀而紧张,双腿向上蜷起,发作可因患儿排气或排便而终止。在小婴儿则可反复发作并呈自限过程。[2]

腹泻的诊断和表现

我们大家对腹泻都比较了解,因为腹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虽然说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如果不重视的话还是会引起其他疾病的,而腹泻究竟有什么表现呢?应该如何诊断呢?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 便意频繁,每次粪量不多并有里急后重感者,病变多在直肠或乙状结肠;小肠病变则无里急后重感。腹痛在下腹或左下腹,排便后腹痛可减轻者,往往为乙状结肠或直肠病变。小肠病变腹泻,疼痛多在脐周,排便后疼痛多不缓解。分泌性腹泻往往无腹痛症状。

2.腹泻次数及粪便性状 急性腹泻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多稀薄,如为细菌感染细菌性痢疾常带血及脓液。如为糖稀或果酱样粪便,提示可能是阿米巴痢疾。稀薄水样便常见于食物中毒。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排出洗肉水样血便,带有腥臭的气味。

3.伴随症状

1伴发热者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肠结核、结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克罗恩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败血症、病毒性肠炎、甲状腺危象等。

2伴明显消瘦者可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3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者见于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麻疹、过敏性紫癜、糙皮病等。

4伴关节痛或肿胀者见于克罗恩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红斑性狼疮、肠结核、Whipple病等。

5伴腹部包块者见于胃肠恶性肿瘤、肠结核、克罗恩病及血吸虫肉芽肿。

6伴重度失水者常见分泌性腹泻如霍乱及细菌性食物中毒,也可见于尿毒症等。

诊断

多数急性或慢性腹泻患者只需根据病史、体征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常规及培养等即可明确诊断。当一般常规检查后仍不能作出诊断时,应考虑作进一步检查,但由于可供检查的项目甚多,故必须结合每例患者腹泻的特点而作出选择。例如,当判断患者腹泻系小肠疾病所致的可能性大时,应选择对小肠疾病诊断有帮助的检查;如考虑腹泻是大肠疾病所致,则应选择对大肠疾病诊断有帮助的检查。

1.病史与临床表现 详细了解病史及临床表现对急性或慢性腹泻的诊断都有重要帮助,可初步估计引起腹泻的原因或推测病变的部位。腹痛部位或扪及包块的部位常提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例如右下腹疼痛、压痛或可扪及包块时应考虑有肠结核、克罗恩病、阿米巴肉芽肿或右侧结肠癌的可能。

2.直肠指检 直肠指检对直肠的病变,如直肠癌、溃疡性直肠炎、直肠息肉等病变的诊断极有价值。对大便伴有黏液、脓血者,直肠指检应列为首选的常规检查。

通过我们的介绍我相信大家都对腹泻的表现和诊断有了更深的了解了,希望对大家都能够有所帮助。腹泻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重视它,及时的治疗,不要拖延。最后最大家身体健康,天天幸福。

... ...

腹泻的诊断方法

胃肠道的功能可概括为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其中任何一种功能发生障碍都可引起腹泻,但这几种功能是互有联系的,因此腹泻的原因虽然可以是一种功能障碍为主,但很少是单一的功能障碍,往往相互影响。

慢性腹泻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直肠指诊、粪便检查,如有困难,再进一步作乙状结肠镜、X线检查,仍不能解决时,再考虑作纤维结肠镜或小肠镜检查,必要时作各种功能试验,如小肠吸收功能试验(葡萄糖耐量试验、右旋木糖试验、放射性核素标记维生素B12试验)和胰腺功能试验。

检查完以后,医生会为患者诊断疾病。慢性腹泻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直肠指检、粪便检查,如有困难,再进一步作乙状结肠镜、X线检查,仍不能解决时,再考虑作纤维结肠镜或小肠镜检查,必要时作各种功能试验,如小肠吸收功试验(葡萄糖耐糖试验、右旋木糖实验、放射性核素标记维生素B12实验)和胰腺功能实验。

小儿腹泻的诊断

常见护理诊断

1.腹泻 与喂养不当、感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2.体液不足 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和摄入量不足有关。

3.体温过高 与肠道感染有关;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大便次数增多刺激臀部皮肤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营养有关等。

护理措施

1.严格消毒隔离,按肠道传染病隔离。

2.严密观察病情:监测体温变化、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低血钾表现、判断脱水程度、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做好动态比较,为输液方案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合理安排饮食:一般在补充累积损失阶段可暂禁食4~6小时(母乳喂养者除外),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少量多餐。

4.臀部护理:勤换尿布,勤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局部皮肤发红处涂以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腹泻有哪些诊断指标呢

(一)起病情况与病程

起病急、病程短而腹泻次数频繁者,应考虑各种肠道急性感染或急性食物中毒;起病慢、病程长而腹泻次数相对较少者,多见于慢性炎症性肠病、肠道慢性感染(如血吸虫病、结核)、吸收不良综合征或肿瘤等。功能性腹泻,病程可长达数10年,但一般情况仍然保持良好。

(二)发病年龄

儿童腹泻多由于消化不良、轮状病毒肠炎;年轻患者,多由于炎症病变所致;老年人可由于结肠癌、缺血性结肠炎引起。

(三)发病人群

集体发病见于食物中毒、化学药物中毒、传染病如霍乱等。

(四)腹泻次数与粪便性质

肠道细菌感染者,粪便有粘液或带脓血;阿米巴感染,粪便为暗红色;炎症性肠病者,腹泻次数较多,提示病变较重。腹泻多集中于上午而下午较少、夜间无腹泻者,为功能性腹泻,粪便中有大量粘液而无病理成分者,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

(五)伴随症状和体征

伴发热者,高热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出血性坏死胜肠炎,低热见于肠结核、小肠恶性淋巴瘤、溃疡性结肠炎或Crohn病;伴消瘦或营养不良者,见于肠结核、肠道恶性肿瘤或吸收不良综合征;伴脱水者,见于分泌性腹泻,如霍乱、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等;伴里急后重者,提示病变在直肠,可能为细菌性痢疾或直肠肿瘤;伴腹部肿块者,应考虑肠结核、Crohn病、肿瘤及血吸虫病肉芽肿;伴关节痛或关节肿胀者,见于炎症性肠病、肠结核;伴皮疹、皮下出血者,见于败血症、伤寒、副伤寒或过敏性紫癜、肠结核、炎症性肠病、类癌综合征;伴下腹痛,病变多在结肠;伴脐周痛,病变多在小肠;伴呕吐,见于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伴哮喘,见于类癌综合征、食物过敏;伴体重明显下降,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吸收不良综合征、胰腺癌、缺血性肠病。

儿童腹泻的检查诊断

1.儿童腹泻的检查

主要对血和粪便进行提样分析,可以分为血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等。

2.儿童腹泻的诊断

(1)根据腹泻的严重程度,通常可以分为消化不良和肠炎两种情况。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并不明显,大便次数一般低于十次,粪便含水量不多;而肠炎则多是感染了某种病毒或细菌,大便次数多高于10词,粪便多呈水样。

(2)特定肠炎的诊断则需要通过临床表现和外在因素具体分析,如大便的性状、特定季节的流行性病毒等。

相关推荐

腹泻何症状

腹泻以便血为主者应考虑小肠淋巴瘤、肠结核、结肠癌、恶性组织细胞病和缺血性肠病。脂肪性腹泻者,因其脂肪酸及羟基脂肪酸对肠黏膜刺激,水电解质分泌增加表现为水泻,大便油腻,量多,气味难耐,不易从便池冲洗,如胰腺病变、乳糜泻等。糖吸收不良者常肠鸣、腹胀、大便泡沫及酸臭味,除见于脂肪泻外,大便恶臭者,尚提示未吸收的氨基酸由细菌腐败分解,见于小肠淋巴管扩张所致的蛋白丢失性胃肠疾病。 大便量多而水样,提示分泌性腹泻,如结合胆酸缺乏、VIP瘤、促胃液素瘤或肠瘘、小肠切除等引起。粪便中仅见黏液无脓血者,常为肠易激综合征

纤维镜检对诊断腹泻的意义

纤维结肠镜是由细长而可弯曲的导光纤维管构成,可由肛门送入直肠,以后沿肠道送行,经乙状结肠、降结肠、脾曲、横结肠、肝曲、升结肠、盲肠以至回肠末端。 纤维结肠镜可完整、仔细地将整个结肠,乃至回肠末端观察清楚,并对可疑部位进行照像、录像及取活组织作病理检查,能及时、准确地对疾病作出诊断,对疾病的早期合理治疗起重要作用。 纤维结肠镜除可协助诊断外,还可通过肠镜活检孔插入器械对病变部位进行效的治疗。如早期癌肿的激光治疗、息肉的电凝、电切除及激光治疗和局部出血的药物止血等。

腹泻诊断常见误区是什么

腹泻诊断关键是对原发疾病或病因的诊断,需从起病情况与病程、发病年龄、发病人群、腹泻次数与粪便性质、伴随症状和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 1、急性腹泻应根据病史、发病季节、伴随的全身症状等,首先鉴别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还是食物中毒、药物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致病菌的明确赖于粪便培养,一些寄生虫如贾第虫等需行肠黏膜活检。 2、慢性腹泻可通过病史,体检,肛门指检,大便常规培养及找虫卵和寄生虫、大便脂肪测定,消化道内镜和活检等来明确诊断。首先应明确腹泻是源于小肠还是结肠。如为

如何诊断小儿秋季腹泻

并不是秋季的腹泻都是轮状病毒感染。经常诊治秋季腹泻,不要被经验和习惯蒙蔽了眼睛。秋季腹泻仍是需要与其他一些腹症状的疾病相鉴别的。 1.婴糼儿急疹:多见于1岁以下的小儿,6个月以下的小儿更多见,皮疹出现前常发热,些伴腹泻,但这种腹泻经过治疗易缓解,皮疹出现后,腹泻症状和发热一样,也消失了。 2.胃肠型感冒:多见于挑食的小儿,这样的小儿看上去就是点消瘦,舌苔也常地图舌和花。 剥苔,如果仔细问病史,家长会告诉你,以前发热感冒都会呕吐和腹泻,胃肠型感冒,以呕吐症状较常见,腹泻较轻,常不被重视。 3.细

胃疼发烧腹泻的疾病诊断

1、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流行,潜伏期多为1~2天,长可达7 天,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急骤起病,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十次。 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粪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2、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 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 3、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临床特点是

小儿腹泻的鉴别诊断方法

1、生理性腹泻 在儿科门诊中经常能遇见一些持续腹泻的宝宝,经多方治疗无效,而且在腹泻这段时间里,从不发烧,精神、食欲很好,生长发育也不受影响,检查大便常规正常,这种情况一般属于生理腹泻。这种腹泻多发生在出生后不久的小婴儿,表现为排便次数一直较多,大便的性质也总像消化不好,外观呈黄绿色稀糊便,混未消化的食物或奶瓣,但是孩子的精神很好,没呕吐,食欲始终很好,体重也逐日增加;因此不应认为是一种病态。这种腹泻一般不需要任何治疗,4-5个月时逐渐添加辅食后大便次数和性状就会转为正常了。生理性腹泻的小儿,通常在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资料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共进可疑食物史。某些沙门氏菌如鼠伤寒沙门氏菌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可在医院产房婴儿室、儿科病房、托幼机构发生暴发或流行。 二临床表现 1.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可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消化不良腹泻诊断

消化不良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消化不良主要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状会预示着严重的疾病,这就需要临床医生注意加以重视和鉴别。 一、要重视肿瘤家族史,年龄40岁以上作为参考,但应密切结合临床。比如家族中胃癌病史,年龄又超过40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则需要高度警惕,进行相关检查排查肿瘤性疾病。 二、对于明显情绪因素和心理障碍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关检查,对于明确病情,及早诊断积极的意义。 三、如果病人无上述情况,且一般情况良好

腹泻诊断标准和检查事项

诊断标准 1、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至少持续四周或十二月中累计超过十二周; 2、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病史; 3、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4、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5无腹部手术史。对科研病例选择还需将伴肠易激综合征者除外,以免影响研究的可比性;经定期随访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随访时间一年以上。 诊断程序 FD为 一排除性诊断,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既要求不漏诊器质性疾病,又不应无选择性

婴幼儿腹泻诊断的介绍

输液前应根据病史和体征表现分析判断脱水的程度和性质。须详细询问:病前和病期中的喂养情况、喂水量和是否含盐;腹泻和呕吐的日数、每日次数和性质;入院前输液次数、种类和量;小便量、色和入院前最后一次排尿时间。据此,结合体征发现,估计脱水的程度和性质。对重症或不易判断者,应测血清钠、钾、氯化物和血气分析,或测二氧化碳结合力。出现惊厥时可测血清钙。注意必须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对水分、电解质紊乱进行分析,不可单纯根据化验结果进行补液。以便作出正确判断。心电图检查助於了解血钾情况。低钾时T波平坦,然后代倒置,ST段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