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膜性结肠炎应注意什么
伪膜性结肠炎应注意什么
伪膜性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多系在应用抗生素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因与抗生素的应用关系密切亦有“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之称,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外科大手术后的患者,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仅为轻度腹泻,也可出现高热、严重腹泻、水电解质紊乱、中毒性巨结肠,甚至危及生命。该病病情重,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由于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该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本病可发生于手术后,或因病情需要而接受抗生素治疗,机体的内环境发生变化,肠道菌群失调,使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
1.立即停用原有抗生素
对疑诊患者也要及时试停抗生素。对原发病必须使用者,可选用针对性强的窄谱抗生素。避免使用解痉剂和止泻药,防止毒素滞留于肠内。
2.对重症患者
应加强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血容量,补充血浆、白蛋白,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使患者渡过危险期,为病因治疗赢得时间。
3.病因治疗
应选用针对病因有效的药物如甲硝唑、万古霉素等。
4.恢复正常菌群
可选用含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等药物口服,也可用灌肠来恢复患者肠道的正常菌群。
5.对药物治疗
反应不佳的多次反复的严重病例,必要时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患有伪膜性结肠炎肯定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长时间拉肚子可能会出现体力不支或者脱水等现象,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尤其是中老年人可能体力不如青壮年,伪膜性结肠炎应该注意什么已经和大家分享过,为了尽快恢复健康一定要按照分享的方法去做。
结肠炎和肠胃炎的区别
结肠炎:
结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腹泻、腹痛、黏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甚则大便秘结、数日内不能通大便;常伴有消瘦乏力等,多反复发作。根据不同病因,结肠炎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等。下面主要介绍溃疡性结肠炎。
胃肠炎:
胃肠炎通常因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导致。典型临床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及腹痛。对于健康成人,胃肠炎通常只会引起不适感及生活上的不便,并不会导致严重后果,但是在病重、虚弱、年幼或年老的患者中却可以导致威胁生命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溃疡性结肠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慢性细菌性痢疾
常有急性细菌性痢疾史,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粪便培养分离分离出痢疾杆菌,结肠镜检时取粘液脓 性分泌物培养的出性率较高。
2.慢性阿米巴痢疾
病变主要侵犯右侧结肠,也可累及左侧结肠,结肠溃疡较深,边缘深切,溃疡间粘膜正常。粪便或结肠镜取出的分泌物中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血吸虫病
在流行病区有疫水接触史,粪便检查可见血吸虫卵,孵化毛蚴阳性。直肠镜检在急性期可见直肠粘膜有黄褐色颗粒,活检压片或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血吸虫卵。患者常伴肝脾肿大。
4.结肠癌
多见于中年以后,肛门指诊常能触到肿块,粪潜血常阳生,X线钡剂灌纤维结肠镜检,有鉴别诊断价值。
5.肠易激综合征
粪便有粘液但无脓血,可有便秘和腹泻交替,常伴腹痛、腹胀、肠鸣及全身神经官能症,各种检查无明显品质病变发现,症状与情绪、精神状况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本病易与慢性菌痢混淆诊断。二者均为慢性脓血便,肠镜为慢性炎症,尤其对未发现肠粘膜质脆易于出血、腺体排列异常和隐窝脓肿,钡灌肠未发现结肠袋改变等较为特异病变,仅见慢性炎症或“毛刺或锯齿状”阴影时更易误诊。作者曾对16例慢性脓血便,肠镜报告为“慢性结肠炎”,钡灌肠示“毛刺或锯齿状”阴影,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者进行研究发现6例为慢性菌莉,均为多次(3~6次)加强的松激发(大便培养前口服强的松3日,每日40mg)后大便培养出弗氏痢疾杆菌者应引以为戒。其他尚需鉴别者有:肠结核、缺血性结肠炎、伪膜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结肠息肉病、结肠憩室炎等。
便常规检查有什么意义
大便化验常规包括7项内容,各种结果代表的临床意义各不相同。
1、粪便颜色
正常颜色:成人呈黄褐色,婴儿为黄色或金黄色。
临床意义:柏油色,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红色,见于痢疾、结肠癌、痔出血等。陶土色,见了各种原因所致阻塞性黄疽等。绿色,见于婴儿消化不良等。黄绿色,见于伪膜性肠炎等。
2、粪便形态
正常形态:成形软便。
临床意义:粥样或水样稀便,见于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伪膜性肠炎等。粘液性或脓血性便,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炎、小肠炎、结肠癌、直肠癌等。凝乳块便,见于婴儿乳汁消化不良等。细条状便,见于结肠癌等所致直肠狭窄。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3、粪便细胞
正常参考值:红细胞:0/HP。白细胞:偶见/HP。
临床意义:红细胞出现和增多,见于痢疾、肠炎、结肠癌、痔疮出血等白细胞增多,见于肠炎、细菌性痢疾。
4、粪便潜血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伤寒、溃疡病、肝硬化等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5、粪胆素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和肝性黄疽等。
6、粪便胆红素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阻塞性黄疽等。
7、粪便细菌培养加药敏
正常参考值:阴性(无致病菌)。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细菌性痢疾、伤寒、肠结核、急慢性肠炎等。同时可根据药物敏感,选择有效的抗菌素。
假膜性肠炎的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血生化、血常规
可见电解质紊乱,常有低钾,低钠及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要低于3%,白细胞计数可高达20×109/L以上,且以中性细胞为主。
粪便常规
粪常规检查仅有白细胞,肉眼血便少见。将粪便涂片镜检,若发现革兰阳性杆菌及其芽孢将对临床判断很有帮助,随后可进行分阶段细菌培养,检查有无大量革兰阳性菌。
细菌学检查
90%的病例在发病时粪便中可培养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送检时为了减少与空气的接触,必须采取至少多于容器容量的新鲜粪便,连同容器置于加盖密封的广口瓶内,于20min内速送检验,取CCFA专用培养基(由环丝氨酸,噻吩甲氧头孢霉素,果糖和蛋白质琼脂组成) 接种,在厌氧条件下有选择性的分离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若菌落呈扁平,边缘不规则,粗糙状,革兰染色为阳性杆菌即可作出诊断。
细胞毒素的毒性实验
稀释的大便或细菌培养滤液,对组织培养细胞(HELA)有特异性的细胞病理效应,这种效应可被污泥梭状芽孢杆菌的抗毒素中和,从而证实难辨芽孢杆菌为产毒菌株。
毒素A的检测
可以用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乳胶凝集实验,单克隆抗体方法等检查毒素A。
(二)内镜检查
及时进行内镜检查不仅能早期明确诊断,还能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一般认为即使伪膜性肠炎急性期也应行结肠镜检查,但应注意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组织变脆,易造成出血或穿孔,检查应特别小心。伪膜性肠炎内镜下表现不一。轻者可仅见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呈”非特异性肠炎“表现;稍重者可见粘膜散在浅表糜烂,伪膜呈斑点样分布,周边充血;严重病例伪膜呈斑片状或地图状,伪膜不易脱落,部分脱落区可见溃疡形成。伪膜性病变主要累及左侧结肠或全结肠,少数累及回盲部。
(三)X线检查:
腹部X线平片无特殊发现,可显示肠麻痹或肠曲扩张,可见液平面,由于结肠水肿,可出现拇指样印迹,偶而可出现自发性巨结肠,钡剂X线,在早期或轻型患者无特殊改变,晚期和重病者,可见结肠蠕动增快,粘膜增厚,肠曲痉挛,扭曲,粘膜溃疡等,钡剂灌肠常可使病情加重,故一般不主张施行。
超声诊断
超声能发现局部肠壁假膜,黏膜及黏膜下水肿导致的重度增厚,肠腔变窄或消失,仔细探查可于右下腹发现似肠结核或肿瘤的假肾征,条件好的超声诊断仪还能更准确地分辨病变相关的层次,除此之外,超声诊断能发现疾病伴发的腹水等。
CT诊断
CT的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偶可发现低衰减的增厚的肠壁。
缺血性结肠炎
Boley及其同事于1963年首次描述了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即认为是由结肠的可逆性血管阻塞所致。1966年Marston等在临床上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一过型,狭窄型和坏疽型。近年来,临床上也有将缺血性结肠炎分为非坏疽型和坏疽型两种,其中非坏疽型包括了一过性、可逆性IC和非可逆性IC,其中非可逆性IC又分为慢性和狭窄性IC。IC是由于结肠灌注不足,不能满足结肠代谢需求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从一过性自限性黏膜和粘膜下缺血到急性爆发性透壁病变并发肠坏死而导致死亡。IC临床表现多样,但典型的表现是腹痛,然后便血。IC是肠缺血最常见的一种病变,据估计发病率每年100 0000人中有4.5~44例发病。资料显示IC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但年轻人也时有影响。而且,近年来,IC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而逐年增加,这也成了消化和外科医生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研究表明IC的发病与一些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几个相关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为主要的危险因素,共占50.6%(27.1 % 和23.5 %),便秘占15.3%,糖尿病占9.4%,COPD和腹部手术分别占10.5%,IBS占7.1%和结肠癌8.2%和血管病变占5.9%。85例患者中38例(44.7%)服用了药物(如抗高血压药物,洋地黄制剂,避孕药,NASAID,5-HT3 受体拮抗剂等),这提示了一些药物可能增加IC的发病率,但是对于5-HT3 受体拮抗剂(如阿洛司琼或西兰司琼)与IC发病率是否有关目前尚不清楚,尽管FDA报告IC发病与阿洛司琼的相关性大大高于安慰组(0.15vs 0.0%)。而本组85例IC患者中,仅6例(7.1%)短期内服用了该药。所以对服用于5-HT3 受体拮抗剂是否IC发病有关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IC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内镜及病理等。IC的实验室异常指标包括LDH,CPK及淀粉酶增高等,腹平片的典型特征是沿着肠壁的“指压征”,腹部CT典型表现为病变肠壁环周增厚,但它们对于明确诊断IC并不是特异性的。此外,钡灌肠检查残留的钡剂会给后续血管造影或内镜检查带来不便,而且也影响急诊外科干预。因此有学者认为结肠镜检查加上黏膜活检病理是诊断IC的金标准。
IC镜下的表现随缺血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缺血早期,镜下可见黏膜苍白、发脆、水肿,点状出血,散在糜烂,节段性红斑,有或无溃疡和出血。中度缺血的镜下的特征是线性溃疡或病变沿结肠纵轴分布。进一步缺血时,镜下可见到蓝-黑黏膜结节。有时也可看到假息肉,甚至假瘤和伪膜。慢性缺血的镜下特征是狭窄,结肠袋消失和黏膜呈颗粒样改变。
结肠血供主要是由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内脏动脉分支。由于血液循环或局部供血区的肠系膜血管解剖或功能改变而引起结肠血流压力降到40mmHg以下时,结肠就可能发生缺血。尽管结肠任何一部分都可能被缺血影响,但结肠最易被影响的部位就是血供差的“分界区(watershred)”,如脾区、降结肠、乙状结肠或直乙交界等。一项对于1000多例IC的患者的研究提示了大约75%的患者发生在左半结肠,大约25%的患者发生在脾区。本组病例中,病变肠段在左结肠为68例,占80%。
IC的内镜下表现并不是特异性的,所以诊断IC需要结合临床背景资料和病理。同时应与伪膜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及血吸虫肠病等鉴别,如果IC的内镜表现节段性病变,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楚,直肠很少影响,多提示为IC。
IC的病理表现也是非特异性的,可观察到黏膜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出血,隐窝破坏,血管内血栓形成,坏死,有隐窝脓肿的肉芽组织增生,假息肉改变,类似Crohn病的表现。慢性IC,可见到黏膜萎缩、肉芽组织及富含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等。狭窄型IC可观察到透壁纤维化和黏膜萎缩。总的来说,玻璃变性,固有层出血和含铁黄素沉积,全层粘膜坏死,散在的伪膜等在IC中更加常见,这也可与伪膜性肠炎区别。
总而言之,IC具有一定的内镜下表现和病理特征,熟悉IC的内镜和病理特征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提高对IC的诊治,减少误诊。但由于IC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是非特异性的,因此为明确诊断IC,需求临床工作者结合详细的病史,不能顾此失彼。另由于IC的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与伪膜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及血吸虫肠病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临床中,特别要鉴别开来。
直肠炎和结肠炎的区别
结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可由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原虫等生物引起,亦可由变态反应及理化因子引起,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特异性炎性病变和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前者指感染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和伪膜性结肠炎等,后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结肠Crohn病。主要临床表现腹泻、腹痛、黏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甚则大便秘结、数日内不能通大便;常伴有消瘦乏力等,多反复发作。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病程冗长,且有并发结肠癌的危险,因此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下面主要介绍溃疡性结肠炎。
直肠炎轻者仅粘膜发炎,重者炎症累及粘膜下层、肌层,甚至直肠周围组织;有时只是一部分直肠粘膜受累,有时直肠粘膜全部发炎,也可累及结肠部分粘膜都有炎症。直肠炎常见于体质虚弱抵抗力低下,心、肺、肝、胃肠道疾病、呼吸道感染、传染病后,大便秘结、腹泻、痔,肛管直肠脱垂,肛瘘、息肉病、肛门直肠狭窄、直肠肿瘤、直肠损伤、异物等,都可使直肠发炎,严重的需立刻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直肠炎和结肠炎统称为大肠炎症二者具有下列共同的特征:1、结直肠炎常由痔疮、便秘、腹泻、肛瘘、肛管直肠脱垂、直肠肿瘤等肛肠疾病引起;2、结直肠炎早期均表现为红肿热痛、腹痛腹胀、便秘腹泻、血粘液便、里急后重等症状;3、结直肠炎都分急性和慢性炎症随病情进展将发展为溃疡性肠道穿孔严重地影响周围脏器功能。
哪些药物会引起结肠炎
1 非甾体类抗炎药:此类药物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结肠黏膜局部前列腺素缺乏,抑制了细胞的防御机制。长期服用该类药物60%~70%可产生无症状性肠病。奈普生可致嗜酸性结肠炎二氯芬酸引起伪膜性结肠炎,异丁苯丙酸可导致类似克隆结肠炎。本类药物还可引起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溃疡。
2 抗恶性肿瘤药物: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在杀伤和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对胃肠道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和损害作用,抑制胃肠道上皮细胞DNA的合成而出现消化系统炎症和溃疡,可累计消化道的各个部位。李德宁报道11例患者使用氟尿嘧啶而引起伪膜性肠炎,其中8例发生于化疗的第6~9天,3例发生于化疗停止后的1~2 h,全部患者均出现腹痛腹泻,Slavin某些抗肿瘤药物与阿糖胞苷联合应用,70%的患者出现胃肠道损害。
3 子宫收缩药麦角制剂:长期应用本类药物除可致指端坏疽外,也可引起缺血性肠病,Stillman报道1例50岁女性患者,应用酒石酸麦角胺后,出现下腹部疼痛。钡餐灌肠结肠脾区黏膜下水肿,1个月后此部位发生狭窄。
4 其他药物:西咪替丁:H2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本药可引起结肠炎,全结肠均可受累,尤以左半结肠为重。甲基多巴:Bonkowsky报道本药可引起结肠炎。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对本药的过敏反应,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嗜酸粒细胞增多及腹痛腹泻等症状。
5应用抗生素引起急性伪膜性肠炎: 伪膜性肠炎常发生于应用抗生素如洁霉素之后,发病率有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及血象升高。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者之后6~8周出现腹泻均应考虑该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关键。
结肠炎早期症状
结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腹泻、腹痛、黏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甚则大便秘结、数日内不能通大便;常伴有消瘦乏力等,多反复发作。根据不同病因,结肠炎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等。
肚子疼的厉害,就好像是吃坏东西一样的感觉,腹泻的也比较严重,这一天都说不上去几次厕所了,便的都是水水一样的东西,几天的时间明显的消瘦了好多,这是结肠炎的病症,这个病早起的症状都有什么,具体的介绍一下。
1、腹泻是结肠炎早期的主要症状,而且腹泻的情况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好的,总是会反反复复的出现,一天能上好多次的厕所,变出的东西都有很多的杂质,有的时候好像水一样的大便,特别的难受,明显的结肠炎的病症。
2、结肠炎也是分病情的严重性的,轻度的患者会有腹痛的情况出现的,期初的时候只是疼一会儿的,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如果病情到了中重度的时候就比较严重了,会出席三持续性的腹痛的情况,下腹疼痛难忍的。
3、便血是结肠炎主要症状之一,病情比较轻的是血迹粘在代办的表面上,而且血液不是特别多的,重度的情况就严重了,都是流的鲜血,严重的会出现休克的。患者这期间还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等情况出现的。轻
4、结肠炎的早期症状有腹胀、腹泻、便秘、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等病症出现的,严重的情况下可能有发热,心跳加速,浑身乏力,甚至是休克的病情发生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一定要饮食注意的。
结肠炎的患者一般都是因为饮食不当引起的病症,患者表现出来的病症也是特别明显的,所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只结肠炎疾病后,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的,减少对患者身体的伤害性,期间的 饮食要调整的,吃些清淡的食物,尽量的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
伪膜性肠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在使用抗生素期间或停用抗生素后短期内,特别是在应用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后,突然出现无红细胞的粘液腹泻;或腹部手术后病情反而恶化,并出现腹泻时,应想到本病。通过乙状结肠镜检查,见到伪膜及粪中细胞毒素测定阳性可迅速获得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增多,多在10,000~20,000/mm3以上,甚至高达40,000/mm3或更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粪常规检查无特异性改变,仅有白细胞,肉眼血便少见。有低白蛋白血症、电解质失平衡或酸碱平衡失调。粪便细菌特殊条件下培养,多数病例可发现有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生长。粪内细胞毒素检测有确诊价值,将患者粪的滤液稀释不同的倍数,置组织培养液中,观察细胞毒作用,1∶100以上有诊断意义。污泥梭状芽孢杆菌抗毒素中和试验常阳性。
(二)内镜检查在高度怀疑本病时,应及时作内镜检查。本病常累及左半结肠,而直肠可无病变。乙状结肠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如病变在右半结肠,则需用纤维结肠镜检查。如在初期未发现典型病变者尚需重复进行。内镜肉眼观察:在早期或治疗及时者,内镜可无典型表现,肠粘膜可正常,或仅有轻度充血、水肿。严重者可见到粘膜脆性增强及明显溃疡形成,粘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伪膜。
(三)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显示肠麻痹或轻、中度肠扩张。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壁增厚,显著水肿,结肠袋消失。在部分病例尚可见到肠壁间有气体,此征象为部分肠壁坏死,结肠细菌侵入所引起;或可见到溃疡或息肉样病变表现。上述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故诊断价值不大。空气钡剂对比灌肠检查可提高诊断价值,但有肠穿孔的危险,应慎用。
结膜炎的症状 膜与伪膜
膜是附着在结膜表面的纤维素渗出,伪膜易于剥离,而真膜不易分离,强行剥离后创面出血,二者本质的不同在于炎症反应程度的差异,真膜的炎症反应更为剧烈(白喉杆菌引起严重的膜性结膜炎);肺炎杆菌、淋球菌、腺病毒、包涵体等均可引起膜性或伪膜性结膜炎。
伪膜性肠炎有哪些原因
1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故为医源性并发症。此病的发病年龄多在50~59岁,女性稍多于男性。起病大多急骤,病情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病情进展迅速。病情严重者可以致死。
2伪膜性肠炎患者粪中分离出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能产生具细胞毒作用的毒素和肠毒作用的毒素,前者是伪膜性肠炎的重要致病因素。这些毒素都可以使仓鼠发生致死性回盲肠炎。毒素可造成局部肠粘膜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致使组织缺血坏死,并刺激粘液分泌,与炎性细胞等形成伪膜。
3在健康人群的粪便中,不好分辨梭状芽孢杆菌阳性率5%,住院病人携带率约13%,无症状的克隆病患者约8%,在50%新生儿及15%~40%的婴儿粪中,虽可分离出此菌,甚至可有毒素产生,但并无致病作用。
注意事项:现在我们可以大体上了解到伪膜性肠炎的发病原因到底是什么,也可以看出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大家如果患有伪膜性肠炎,一定不要拖延,要及时前往正规的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治疗,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治愈疾病。
假膜性肠炎如何鉴别诊断
临床上诊断假膜性肠炎,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区别。
1.肠扭转或肠套叠复位术后 肠扭转或套叠造成肠管缺血、缺氧,在血循环改善后,由于毒素吸收出现高热及腹泻,有时需和假膜性肠炎鉴别。肠扭转或肠套叠复位术后出现的腹泻来自于肠道积存的内容物,腹泻的次数和量少于假膜性肠炎而且不会越来越多,内容物中所含的有形成分也多于假膜性肠炎,尽管可以有短暂的全身中毒症状但总的趋势呈逐渐缓解。大便不会出现典型的水样,更不可能有假膜,细菌涂片或培养不以球菌为主,也无难辨性梭状芽孢杆菌。
2.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往往有长期腹泻史,严重者每天可有十多次水样便,少数急性起病者发病急骤,可有全身严重的毒血症状,广泛的结肠病变可有中毒性巨结肠表现,直至发生肠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以结肠、直肠为主,缺少假膜性肠炎的致病原因,有反复发作的趋势,粪便检查没有假膜和相关病原体,黏膜所见为多发性溃疡及息肉,X线检查和结肠镜检有助于作出诊断。
3.克罗恩病(克隆病) 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急性发病者有回肠充血水肿、肠系膜增厚淋巴结肿大,可出现发热、腹痛、肿块及穿孔。克罗恩病的病程较长,症状时轻时重呈间歇样发作,腹泻不严重,大便常为不成形稀便无假膜形成,与使用抗生素药物无关。最后确诊需要钡餐和钡灌肠、结肠镜检查和组织活检。
4.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与肠黏膜缺血损伤、细菌感染有关,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男性高于女性,病变以小肠为主,肠黏膜阶段性充血、水肿、出血、坏死,可伴肠系膜及所属淋巴结炎症。可有急性腹绞痛、腹泻、便血和毒血症,粪便有特殊的腥臭味。发病1~2天内出现全身衰竭、寒战、发热、白细胞升高与核左移、出现中毒颗粒等毒血症表现。轻型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只出现腹泻和仅含有少量血性水样便时不易和假膜性肠炎鉴别。
假膜性肠炎如何预防
1.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进行抗生素控制计划,防止滥用,对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尤应从严掌握。
2.氯林可霉素为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脆弱类杆菌的药物,但对上述细菌感染时,除非其他药物无效或没有条件应用外,一般不宜使用氯林可霉素和林可霉素,氨苄青霉素也易并发伪膜性肠炎,临床使用时应予以注意。
3.临床工作者,要严重观察使用抗生素的并发症,及早识别和确诊,以免延误治疗,患者出现腹泻,应及时停药进行粪便检查,必要时重复乙状结肠镜检查,尤其对临床疑为伪膜性结肠炎患者或肠道大手术后有不能解释的发热患者。
4.Bartlet认为,拟采用氯林可霉素或林可霉素治疗的患者,可口服方古霉素,以防止伪膜性肠炎的发生。
5.住院患者没有腹泻时,不推荐常规筛查艰难梭菌。无症状携带者不该治疗。
6.CDI患者可采取最小限度接触隔离措施,直至腹泻缓解。
7.已知或疑似CDI时,患者应该住单间,或和已证实CDI者同室。
8.进入已知或疑似CDI患者房间的医务人员或探视者,应该采取手卫生措施、隔离屏障(包括手套、隔离衣)。
9.应该使用一次性可销毁的物品来预防CDI传播。CDI患者房间内的非一次性物品应该专属于该房间,CDI患者接触过的设备应彻底消毒。
10.环境表面消毒,推荐使用美国环保署登记的能够杀灭艰难梭菌芽孢的消毒剂、或含500p.p.m氯的清洁剂,在可能污染区域使用。
11.尚无益生菌预防CDI的充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