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斑概述
色素斑概述
色素斑(stain),是皮肤黑色素颗粒分布不均匀,导致局部出现比正常肤色深的斑点、斑片。日晒过度、内分泌失调、慢性肝肠胃疾病、化妆品使用不当等,都可能是引起色素斑的诱因。可以使用非手术法和手术方法等来治疗。皮肤表面受损而引起的黑斑。在皮肤上呈红褐色或深红褐色云雾状,黑斑内套白斑或脱色斑。多因长期换肤,表皮保护层反复受损,破坏皮肤平衡所致。
色素痣也简称色痣,斑痣或黑痣,是由正常含有色素的痣细胞所构成的最常见于的皮肤良性肿瘤,偶见于粘膜表面。临床表现有多种类型。颜色多呈深褐或墨黑色,还有没有颜色的无色痣。如皮内痣,交界痣、混合痣等,还有巨痣、蓝痣、幼年黑瘤等。有些类型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恶变,值得重视。色素痣多发生在面、颈、背等部,可见于任何正常人体。可在出生时即已存在,或在生后早年逐渐显现。多数增长缓慢,或持续多年并无变化,但很少发生自发退变。
黑色素瘤饮食护理的内容概述
黑色素瘤是皮肤疾病的一种,它威胁着我们的健康,患有黑色素瘤不能盲目乱治,坚持治疗黑色素瘤,需对症下药。
饮食护理
黑色素瘤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辅助科学合理的饮食护理有助于帮助黑色素瘤患者康复。
1、少食脂肪
长期高脂肪膳食易导致黑色素瘤,大肠癌,乳腺癌。此外,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疾病进展中,常有恶心、呕吐1厌油腻、消化功能差等表现,更应采用低脂肪饮食。
2、蛋白质的摄入不宜过量而应饮食多样化
因癌症患者在放化疗时常引起消化道反应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或肿瘤增加机体消耗而引起营养不良,甚至恶液质,许多人就盲目地采用高蛋白膳食。高蛋白的膳食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使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更弱,并且对肿瘤的治疗不利。已有许多实验证明,高蛋白膳食与子营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对于患上黑色素瘤,一定要查明黑色素瘤病因,根据黑色素瘤病因病情对症治疗,黑色素瘤的严重性可大可小,一定要及时到正规黑色素瘤医院检查治疗,同时在查明病因后,一定要针对性治疗黑色素瘤,不可为了方便就随便买药治疗黑色素瘤。
色素沉着的概述
色素沉着是人体皮肤由于种种原因而致皮肤呈现不同颜色、不同范围及不同深浅的色素变化。因为原因的不同,治疗和防治色素沉着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色素沉着的成因,通常受阳光、紫外线辐射或化妆品、药物及其它物质刺激后,形成黑色的皮肤色素沉积而成,一部分随着角质层脱落;一部分沉淀于底层,通过血液循环排出体外,以上功能一旦失调,便形成了色素沉着。
皮肤色素沉着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疾病的诊断名词。色素沉着可见于许多皮肤病,皮肤病学把以皮肤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统称为皮肤色素沉着过度性疾病。该组疾病的发病机理不外乎黑素细胞数量增多或其活性增强。从病因上又可分为遗传性(雀斑)、内分泌性(黄褐斑)、代谢性(瑞尔黑变病)、药物性(固定药疹)、炎症性(晒斑)、肿瘤性(色痣)、物理性(摩擦黑变病)以及人工性(文身)等。以上除肿瘤性疾病系由黑素细胞数绝对增多外,其他多为黑素细胞代谢异常所致。
褐青色痣的概述
褐青色痣(真皮斑)是一种先天性非遗传性的皮肤色素性疾病,因为好发于颧骨又称颧骨母斑,而色素沉积于真皮层,又让它有了真皮斑的名称。
颧部褐青色痣(真皮斑)多发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16~40岁,部分病人有家族史。主要病理特点为在颧部对称分布的直径1~5毫米左右黑灰色斑点,无任何自觉症状。
褐青色痣(真皮斑)的患者部分病人有家族史。该疾病需要与太田痣和雀斑加以区别。曾被认为是太田痣的一个变种,但其实和太田痣在临床特点和组织病理上均有不同,也有人称本病为获得性太田痣或Hori’s斑。[1]太田痣临床上大多数为单侧分布,沿三叉神经眼、上额支走行,发病早,多在出生时或1~2岁发病,皮损为融合性的色素沉着斑,常合并有眼、口腔黏膜损害。雀斑的皮损为黄褐色斑点,相对较小,发病早,多在5岁以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加重。
维生素B3的概述
维生素B3也就是泛酸,主要生理功能是构成辅酶A和酰基载体蛋白,并通过他们在代谢中发挥作用。 简单介绍
泛酸又名维生素B3,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故被命名为发酸。泛酸是由泛解酸和β-丙氨酸组成的一种化合物,分子式为C9H17O5N。泛酸为淡黄色粘稠状物质,溶于水和醋酸,在中性溶液中对温热、氧化及还原都比较稳定,但易被酸、碱和干热(2~6天)破坏常见泛酸为其钙盐,呈白色粉状晶体,微苦,可溶于水,对光及空气稳定,但在PH5~7的水溶液遇热可被破坏。泛酸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以肝、肾上腺、肾、脑、心和睾丸中的浓度最高。
发现过程
1931年Ringrose发现用限定的食物喂小鸡时,小鸡皮肤出现类似癞皮病的损伤,用猪肝提取物可防治此病。此种化合物在分离提取时不能被漂白土吸附,仍留在滤液中,故称之为“滤过因子”。1933年Williams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有一种成分不详的物质能够刺激酵母生长,因为这种物质分布广泛而称之为泛酸。1993年Williams从肝中分离出这种物质,随后证明滤过因子中含有泛酸。1940泛酸被人工合成。1950年证明泛酸是辅酶A的一个组成部分。
食物来源
泛酸广泛分布于食物中,未精制的谷物、玉米、豌豆、花生、蘑菇、蛋黄、坚果类、蜜糖、瘦肉、动物内脏等。
代谢吸收
泛酸的吸收有两种形式。低浓度时,通过主动转运吸收;高浓度时,通过简单的扩散吸收。泛酸通过肾排出体外排出形式有游离型泛酸及4-磷酸泛酸盐。也有部分(相当于每日摄入量的15%)被完全氧化为CO2后由肺排出。
生理功能
泛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构成辅酶A和酰基载体蛋白,并通过他们在代谢中发挥作用。辅酶A的主要作用是传递酰基,为酰基的受体和供体,参与体内任何一个有乙酰基形成转移的反应。辅酶A在糖、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需要人群
目前的研究资料还不能准确确定婴儿、儿童和成人的泛酸需要量,仅能从膳食摄入水平得出泛酸的AI值。
1.成人每天的适宜摄入量是5毫克。
2.怀孕妇女每天的适宜摄入量是6毫克。
3.哺乳期女性每天的适宜摄入量是7毫克。
生理需要
1.手足常感刺痛的人需要泛酸。
2.服用泛酸可以对即来临的紧张状态和现有的紧。
3.张状态提供抵抗能力。
4.为过敏症困扰者、关节炎患者、服用抗生素者。
5.和服用避孕药的妇女应注意补充泛酸。
过量表现
泛酸的毒性很低,为动物100倍需要量的剂量,未见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也有研究显示,每日10~20g时,可偶尔引起腹泻和水潴留。
缺乏症 泛酸缺乏可引起机体代谢障碍,常见影响是脂肪合成减少和能量产生不足。人类因膳食因素引起的泛酸缺乏症很罕见。个别病例见于严重营养不良患者及使用代谢拮抗剂ω-甲基泛酸的病人。主要表现是:烦躁不安、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痛、恶心、心痛、精神抑郁、意志消沉、疲倦无力、手足麻木和刺痛、臂和腿抽筋、脚有灼热感等,同时应激反应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增强而导致低血糖。
摄取提示
饮酒和喝咖啡会影响泛酸的吸收。
维生素D的概述
维生素D的发现是人们与佝偻症抗争的结果。
简单介绍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也被看作是一种作用于钙、磷代谢的激素前体,它与阳光又密切关系,当有足够的阳光照射时可减少这种维生素的膳食需要,维生素D在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类中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血清钙和磷的浓度在正常范围内,维持神经肌肉功能正常和骨骼的健全,它是生命必需的营养素和钙代谢的最重要生物调节因子。
发现过程
维生素D的发现是人们与佝偻症抗争的结果。早在1824年,就有人发现鱼肝油可在治疗佝偻病中起重要作用。1918年,英国的梅兰比爵士证实佝偻病是一种营养缺乏症。但他误认为是缺乏维生素A所致。1930年Gottingen大学的A.Windaus教授首先确定了维生素D的化学结构,1932年经过紫外线照射麦角固醇而得到的维生素D2的化学特性被阐明。维生素D3的化学特性知道1936年才被确定。
食物来源
鱼肝油含量最为丰富、沙丁鱼、鲱鱼、鲑鱼、鲔鱼、鸡蛋、牛肉、黄油含量相对较高,奶类及奶制品含量较低。蔬菜、谷物、和水果几乎不含维生素D。
代谢吸收
维生素D是一个总称,由类固醇衍生而来,以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最为重要。维生素D2来源于植物,维生素D3是动物细胞内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两者皆有日光作用而形成。从口中所摄取的维生素D由小肠壁与脂肪一起吸收。约90%被吸收的维生素D与乳糜微粒结合进入淋巴系统,其余与α-球蛋白结合,维生素D的这种吸收过程有效性约为50%。已确定维生素D有16种以上形式的代谢物,大多数是生理上无活性的排泄形式。
生理功能
1.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2.对骨骼钙的动员。
3.促进肾脏重吸收钙、磷。
需要人群
1.住在都市的人,特别是浓烟污染的地域的人应该摄取更多的维生素D。
2.夜间工作者、修女,或者是因为服装、生活方式而不能充分得到阳光的人要特别注意在饮食中增加维生素D的摄取。
3.如果您正服用抗痉挛的药物,则必须增加对维生素D的摄取。
4.饮用未添加维生素D牛奶的小孩必须增加维生素D的摄取量。
5.皮肤颜色较黑且住在北方气候地域的人需要更多的维生素D。
生理需要
1.成人的建议每日摄取量是5μg。
2.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应当增加1倍左右的摄入量。
3.每天手脚露出30厘米,在阳光下晒30分钟,有效的防止维生素D的缺乏。
过量表现
一些学者认为长期每日摄入25μg维生素D可引起中毒,这其中可能包括一些对维生素D较敏感的人,但长期每天摄入125μg维生素D则肯定会引起中毒。中毒的症状是异常口渴,眼睛发炎,皮肤搔痒,厌食、嗜睡、呕吐、腹泻、尿频以及钙在血管壁、肝脏、肺部、肾脏、胃中的异常沉淀,关节疼痛和弥漫性骨质脱矿化。我国制定维生素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20μg。 缺乏症
佝偻病、严重的蛀牙、软骨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黄色瘤概述
黄色瘤简称黄瘤,为良性肿瘤。
黄色瘤可以分为不伴有高脂血症的黄色瘤和伴有高脂血症的黄色瘤两类。前者以眼睑黄色瘤最为多见,后者多见于糖尿病黄色瘤、多发结节性黄色瘤等。
眼睑黄色瘤多见于中年后妇女,好发于近内眦部皮肤,为表面平滑或稍隆起的深黄色斑块,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常对称分布。除影响外观外别无其他症状。多数病人不存在显著的周身性代谢障碍,但也有部分病人可能伴有高脂蛋白血症,这时应该注意检查有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范围广泛的黄色瘤,可见于胆汁性肝硬化,组织细胞病如皮肤网状组织细胞瘤病人。糖尿病黄色瘤见于糖尿病患者,多成群分布在手掌、足跖部的皮肤部位。因黄色瘤可能涉及脂质代谢障碍,所以应该进行系统检查,以防治全身性疾病。
黄色瘤的治疗:面积不大者可行切除缝合治疗,如面积较大,创面应用全厚或中厚皮植皮修复。在眼部应防止发生眼睑外翻,眼睑黄色瘤术后易复发。除手术治疗外,还可用激光、高频电或化学药物烧灼治疗。全身性疾病所致黄色瘤者,在药物治疗原发病的过程中,一般不能使黄色瘤消退。
因为眼睑黄色瘤病变无自愈性,并呈渐进性生长,影响患者外观,故在此医生提醒各位患者早期治疗。
色素斑的治疗
化学剥脱法(化学烧灼法):它是利用酸性较弱的混合物(50%石炭酸与等体积35%三氯醋酸混合)薄薄地均匀涂在患处,一般10秒钟内患处皮肤变白,后变黑,形成痂皮,干燥。10天左右,痂皮下皮肤愈合、痂皮脱落,形成一层新嫩的皮肤。它是利用混合酸仅在皮肤表皮及浅层真皮烧灼,不会过深,面积大者需分数次进行,以免酸过多进入体内出现副作用。
机械磨削术治疗面部色素斑:是利用高速转动的砂轮磨去色素所在的浅层皮肤,术后用带有中药的纱布覆盖保护创面,10天左右愈合。
冷冻疗法治疗面部色素斑:是将无色无味透明的液氮喷到色斑处,液氮在常温下蒸发带走大量热量,色斑处局部温度迅速降低,皮肤浅层组织冻死,皮肤变白后变黑,经历与化学烧灼法相同的痂下愈合过程。依据雀斑深浅决定治疗次数,一般为5至7次,治疗中不出现疼痛。
激光治疗面部色素斑:激光仪产生强度大的光束,由于不同类型的激光产生光线颜色不同。使色素消退斑就去除了。由于某一特定波长的激光只被相应颜色的色素吸收。只有病变的细胞才吸收特定的激光,而正常的皮肤组织是不会受到损伤的,所以不会留下疤痕。此技术在操作过程中,被受术者会有针刺一样的感觉,不需要使用麻醉药物。在使用激光进行治疗时时间比较短,最多不过十几分钟左右。每次治疗结束以后,都要给皮肤以个新陈代谢过程,为此,激光去色素斑治疗的间隔时间多数为3个月。可以根据色素及血管病变的大小、数量及深度来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