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妊娠期女性患者需要进行必要的营养治疗,应根据患者肝炎的病理改变,体征,临床特点以及患者的生理要求制定的调补措施,为了促进患者肝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同时也为了使胎儿获得充足的热量个营养,乙肝患者应该在饮食调养上注意一下问题。
1、选择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
注意饮食的均衡营养,选择高热量、高蛋白、含有维生素的易消化的食物。同时也应该在日常饮食中多搭配钙,铁的食物,不宜饮酒,吃辛辣的食物,或者难以下消化的食物。
2、控制好饮食总热量
每天的总热量控制在2500-2600千卡之间。乙肝患者每天应该供足蛋白质的需求,如果患者出现血氨升高的情况,发生了肝昏迷的前期症状,就应该及时限制或者停止蛋白质的供给,特别是动物蛋白质。
3、了解凝血功能
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量、血小板计数,以了解凝血功能状态,并备好新鲜血液以备急需。补充维生素K、C,以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防止凝血功能障碍。
4、缩短第二产程
协助手术助产,减少孕妇的体力消耗,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5、预防产后出血及感染
胎儿娩出后立即静脉注射缩宫素,并检查软产道有无损伤,如有裂伤应及时完善止血后缝合,仔细检查胎盘的完整性。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如何鉴别诊断
1.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本病的特点:①以全身瘙痒、黄疸为主要表现,消化道症状不明显;②妊娠20周以后发病,多发生在妊娠晚期,分娩后1周内症状消失;③胆酸升高明显,转氨酶可有轻度升高,很少超过300U;胆红素正常或升高,但很少超过30μmol/L;④血清学检查病毒的抗原和抗体均阴性;⑤肝活检主要为胆汁淤积。
2.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常发生于妊娠晚期,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起病时常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进一步发展为急性肝功能障碍,表现为凝血因子缺乏,出血倾向,低血糖,深度黄疸,肝性脑病等。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升高,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但尿胆红素阴性。可出现肾功能异常,表现为肝肾综合征。超声检查肝区呈弥散性的回声强弱不均,呈雪花状。肝脏活检示严重脂肪变性,而无明显的肝细胞坏死。
3.HELLP综合征 在重度妊高征的基础上发生以肝酶升高、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综合征。本病常有妊高症的表现,如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可伴有上腹部疼痛,黄疸较轻。妊娠结束后病情迅速缓解。
4.妊娠反应 早孕反应以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嗜睡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有肝功能轻度异常,酮症酸中毒,但很少出现黄疸。妊娠早期的病毒性肝炎在黄疸出现前常误诊为妊娠反应。对于恶心呕吐严重的早孕反应,一定要提高警惕,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及早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查。
5.药物性肝损 妊娠期常应用的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有氯丙嗪、异丙嗪、甲巯咪唑(他巴唑)、异烟肼、利福平、磺胺类、四环素等。常有转氨酶轻度升高,不伴脾大。停药后肝功能恢复。
孕妈妈春季喝点红枣汤养肝又补血
孕妈妈由于生理及病理的多种原因容易导致肝脏功能不良,如妊高症、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急性脂肪肝、妊娠剧吐以及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等问题,因此孕妈妈也要注意养肝。
春季养肝正当时,小编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款简单的养肝汤——红枣汤。
养肝汤原料:枣、水
养肝汤做法:49颗红枣,两边剪七个口子,放8-9碗水煮开,静置8个小时,再大火煮开,转小火炖一个小时即可,这是一周的量。
养肝汤喝法:去枣只喝汤,每天早起刷牙前喝一碗。
孕妈妈每天喝点红枣汤,不仅能养肝,还能补血,对健康很有好处。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怎么办
一、妊娠合并甲型肝炎
目前对甲肝尚无特效药,一般多采取下列综合措施:
1、休息、保肝支持疗法。
常用茵陈冲剂、垂盆草冲剂以及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或静脉滴注葡萄糖液等。
2、由于甲肝病毒不通过胎盘屏障,不传给胎儿,故不必进行人工流产或中期妊娠引产。
由于肝功能受损可影响母体代谢、产生缺氧等,以致较易发生早产,所以在孕晚期必须加强胎动计数等自我监护。有早产先兆者需及早住院治疗,并行无激惹试验(NST)及B超等生物物理指标监护,临产过程中注意缩短第二产程、预防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
3、关于哺乳。
分娩后甲肝已痊愈者可以哺乳,如在急性期则应禁止哺乳,不仅可防止母婴垂直传播,而且有利于母体的康复。
二、妊娠合并乙型肝炎
1、一般治疗
除应在肝炎急性期予以隔离和卧床休息外,并予以清淡及低脂肪饮食,每日应供给足够热能,如消化道症状较剧,则应予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2、保肝药物的应用
每天需给大量维生素C、维生素K1及维生素B1、B6、B12等。因维生素C为机体参与氧化还原过程的重要物质,有增加抗感染能力、促进肝细胞再生与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维生素K1可促进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因子Ⅶ、Ⅹ)合成作用。一般采用维生纱C3g、维生素K14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同时给予能量合剂,如25%葡萄糖液250~500ml加辅酶A100u及维生素C3g。同时肌内注射维生素E50mg,对防止肝细胞坏死有益。对ALT高者可用强力宁80ml、门冬氨酸钾镁20ml加入葡萄糖液,静脉滴注。如有贫血或低蛋白血症者,可予适量输鲜血、人体白蛋白或血浆。
3、中草药治疗
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茵陈汤加减。方剂:茵陈30g,山?12~15g,生黄芪15~20g,黄芩12g,川连6g,茯苓15g,当归12g,败酱草12~15g,柴胡9g,陈皮9g。每日一贴煎服,对退黄疸、改善肝功能和临床症状有益。
4、产科处理妊娠早期
如HBsAg滴定度高且HBeAg阳性伴有临床表现者应在积极治疗情况下,可行人工流产术。因为妊娠和乙肝之间互有不良影响。但妊娠中晚期的患者当以保肝治疗而不宜贸然行引产术,以免由于引产而引起不良后果。
5、分娩与产褥期
必须注意以下3个方面:①防止出血;②防止感染:应在产后应用对肝肾无不良影响的抗生素预防感染;③密切注意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检测结果,防止病情发展。
从产科角度观察胎儿有无头盆不称,产程虽然进展良好,亦应适当缩短第二产程而行产钳助产,有利减少产妇的体力消耗及减少新生儿窒息。产后应常规留脐血检测肝功能和肝炎血清学指标。
6、新生儿的处理
近年来主张对HBsAg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生后1个月及6个月各皮内注射乙肝疫苗30μg,一般可阻断90%的母婴传播率。如有条件可于出生后再肌注一支人类HBs免疫球蛋白(HBIG)则更有利于防止母婴垂直传播。我国的乙肝疫苗作用能保持5年左右,故在进入小学之前应再作一次加强免疫注射。
三、妊娠合并重症肝炎
1、一般处理:①需专人护理,正确记录血压、呼吸、脉搏及出入水量;②予以低脂肪、低蛋白、高糖类流汁或半流汁饮食,保证热能为6276kJ/d(1500kcal/d),并予以大量维生素。
2、输温鲜血600~800ml,以增加凝血因子,并需输人体白蛋白或冻干血浆,有利防止肝细胞坏死和降低脑水肿的发生。
3、胰高糖素1mg加正规胰岛素8u,10%氯化钾10~20ml加10%葡萄糖液500~1000ml,静脉滴注。
4、可用干扰素每日300万u,连续7~14天,肌内注射,也可每次100万u,每日3次肌内注射。
5、胎肝细胞悬液200ml,静脉滴注,每日或隔日一次,可用3~5次,能收到极好效果。此亦可称为胎肝细胞移植。
6、14-氨基酸-800250ml或复方支链氨基酸25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可促进肝脏情况好转。
7、10%门冬氨酸钾镁40ml溶于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缓滴。
8、无论有无感染征象,均应予以对肝肾功能影响最小的广谱抗生素。
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处理:
(1)妊娠合并重症肝炎并发DIC的诊断标准:①血小板≤50×109/L(50000/mm3);②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延长1倍以上;③纤维蛋白原≤1.25g/L(125mg/dl);④鱼精蛋白副凝(3P)试验或乙醇胶试验阳性。
(2)并发DIC之处理:根据产科特点,在无产兆而发生DIC时,可用肝素,首次剂量为25mg(3125IU)加5%葡萄糖液100ml,静脉滴注(一般在30分钟左右滴完),之后再用25mg加5%葡萄液200ml,静脉缓滴。以后再根据化验结果决定肝素的应用剂量。如已临产或在产后24小时之内发生DIC者,应以输温鲜血、冻干血浆等为主,而不宜贸然使用肝素。因为此时已有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加之产后子宫血窦开放本身即易出敌国,所以如肝素使用不当,可更加重出血。
(3)产科处理:入院后必须按急症处理,首先予以输温鲜血、人体白蛋白及冻干血浆,有肝昏迷者积极治疗24小时后,应尽快结束分娩。根据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1990年资料,在22例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患者中,9例经输鲜血、白蛋白、血浆,并适时、适量应用肝素后适时行剖宫产甚或切除子宫者,8例存活;1例剖宫产术后因DIC而死亡。而保守治疗等待阴道分娩者13例,其中2例未产死亡;另11例分娩后,仅4例存活,存活的4例中其中有3例为经产妇早产,1例为初产妇,产后肝昏迷加重,最后使用胎肝细胞移植得救。
由以上的数据说明此等患者的产科处理原则如下:
a、经产妇早产者可在上述积极治疗情况下,经阴道分娩。
b、凡初产妇且已足月或近足月者,应在上述积极治疗1~2天采取局麻行剖宫产术,但术后禁用哌替定(度冷丁)等镇痛药,以免加重肝脏负担使病情加剧,甚或死亡。
c、术后行继续支持疗法和给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妊娠合并肝炎的原因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主要以妊娠合并甲型病毒性肝炎以及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
妊娠合并甲型肝炎主要以粪-口途径传播,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妊娠合并甲型肝炎不能通过胎盘传播,孕期不用人工流产或引产,但是妊娠晚期患病,在分娩过程母体血液受粪便污染可使新生儿感染。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疾病。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医源性传播,忽视乙肝病毒,导致随着病毒的增加使乙肝病毒携带者转化为乙肝;长期过度劳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引起乙肝病毒。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可宫内传播,产时可通过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母血进入胎儿体内感染,接触母乳及母体唾液感染。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如何预防
1、加强围生期保健 重视孕期监护,将肝功及肝炎病毒血清学抗原、抗体检测列为产前检测常规,并定期复查。对HBsAg和HBeAg阳性孕妇分娩时,应严格施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产伤及新生儿损伤、羊水吸入等,以减少垂直传播。
2、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 有效办法是注射HBIG或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我国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进行免疫接种。
(1)主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肌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30μg,生后1个月、6个月再分别注射10μg。新生儿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良好,体内产生HBsAb,可有效保护肝脏不受HBV的感染,免疫率达75%。
(2)被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肌内注射HBIG0.5m1,生后1个月、3个月再各肌内注射0.16ml/kg,可减少或阻止HBV进入肝脏,免疫率达71%。
(3)联合免疫:乙型肝炎疫苗按上述方法进行,HBIG改为出生后48小时肌注0.5m1一次。在主动免疫建立之前,先获得被动免疫。使有效保护率达94%。
3、丙型肝炎的预防 目前丙型肝炎病毒尚无特异的免疫方法。丙型肝炎以医源性传播为主。在日本经输血感染的急性肝炎中95%为丙型肝炎。减少医源性感染是预防丙型肝炎的重要环节。保护易感人群可用丙种球蛋白对人群进行被动免疫。对抗HCV阳性母亲的婴儿,在1岁前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对婴儿起保护作用。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实验室检查(1)周围血象:急性期白细胞常稍低或正常,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有异常淋巴细胞,但一般不超过10%,慢性肝炎白细胞常减少。急性重症肝炎则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可显著增加。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血小板可减少。
(2)肝功能试验:
①血清酶测定:血清酶的种类繁多,主要检查反映肝实质损害的酶类。根据国内经验丙氨酸转移酶(ALT)、羧门冬氨酸转移酶(AST)更灵敏,应用也更广泛,虽然其特异性不强,但如能除外其他引起升高的因素,特别是当数值很高(大于正常值10倍以上),持续时间较长时,对肝炎的诊断价值很大。AST有2种,一种是位于细胞质的ASTs,另一种为ASTm,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重症肝炎时以ASTm增加为主。由于ASTm的半衰期短于ASTs,故恢复也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续升高时,有变为慢性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续增多者,应考虑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也有人认为ALT/AST比值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病毒性肝炎时比值为0.56,梗阻性黄疸时为1.03,正常人为1.15。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重症肝炎时升高最早,有助于早期诊断。果糖1,6二磷酸酶是糖原合成酶之一,各型慢性肝炎血清含量明显升高。
②其他:凝血酶原时间及其活动度的测定可用于判定重症肝炎,如注射维生素K后仍明显异常,常表示肝细胞组织严重受损,预后不良。此外如胆固醇、胆固醇酯明显降低,亦常提示预后不良,血氨测定有助于肝性脑病的诊断。
2.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1)甲型肝炎:
①病原学检查:在潜伏期后期和急性早期,可检测到HAV病毒与抗原。可使用免疫电镜检测HAV颗粒,或用CDNA-RNA分子杂交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AVRNA。用放射免疫(RIA)和酶免疫(EIA)检测HAAg。
②血清学检查:测定抗HAV抗体,常用RIA和EIA法,可分别测定抗HAV IgG和IgG抗体。抗HAV-IgM急性期病人发病第1周即可阳性,1~2个月抗体滴度和阳性率下降,于3~6个月后消失,因此对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特异性高。HAV-IgG在急性期后期和恢复早期出现,持续数年或以上,主要用于了解过去感染情况及人群中免疫水平,对流行病学调查更有意义。
(2)乙型肝炎:
①HBV抗原-抗体的测定:人体感染HBV后,血液中可出现一系列的HBV有关的血清学标志,可作为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指标。常用的标志有HBsAg、HBeAg和HBeAg及其抗体系统。测定方法以RIA和EIA为最灵敏。
A.HBsAg与抗-HBs的检测: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特异性标志,其滴定度随病情恢复而下降,慢性肝炎、无症状携带者可长期检出HBsAg,但HBsAg的滴度与病情无平行关系。HBsAg为病毒表面外壳,无传染性。血清中抗-HBs阳性,提示有过HBV感染,它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血清中出现阳性表示机体有免疫力,不易再次得乙型肝炎。此外乙型肝炎预防接种后,检测抗-HBs是评价疫苗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
B.HBeAg与抗-HBe的检测:由于HBeAg是核心抗原的成分,其阳性和滴度常反映HBV的复制及判断传染性的强弱。急性乙肝时HBeAg呈短暂阳性,如持续阳性提示转为慢性,在慢性HBV感染时,HBeAg阳性常表示肝细胞内有HBV活动性复制;当HBeAg转阴,伴抗HBe转阳常表示HBV复制停止。抗HBe出现于急性乙肝的恢复期,可持续较长时期。抗-HBe的出现意味着血清中Dane颗粒少或无,传染性低。
C.HBcAg与抗-HBc的检测:应用电镜和免疫酶染色技术可检出肝细胞核内的HBcAg。一般认为血清内无游离的HBcAg,故不能直接从血清中测定HBcAg,但可从血中找Dane颗粒,用去垢剂脱去Dane颗粒的蛋白外壳,暴露出HBcAg,以已知的抗-HBc用酶标法可检测HBcAg。HBcAg阳性表示HBV在体内复制,反映血清中Dane颗粒数量与DNA多聚酶关系密切。抗HBc包括抗HBc总抗体、抗HBcIgM和抗HBclgG。抗HBc出现于急性乙型肝炎的急性期,恢复后可持续数年或更长,滴度则逐渐下降。慢性HBV感染者,抗HBc持续阳性。单项抗HBc阳性表示过去可能感染过HBV,须与其他标志结合起来判断,分别测抗HBcIgM和HBcIgG更有意义。急性乙肝病人抗IgM呈高滴度阳性,特别对于HBsAg已转阴性的病人(“窗口期”),抗HBclgM阳性可确诊为急性乙肝。抗HBcIgG出现时间较迟于HBclgM,主要见于恢复期和慢性感染。
D.前S1、前S2和PHSA受体(与多聚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的能力)均为HBV的外壳蛋白,其阳性率和滴定度与HBsAg滴度、HBeAg、HBV-DNA呈正相关,可作为HBV感染的新标志。血清中前S1抗体阳性是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指标,因抗-前S1在乙肝潜伏期出现,前S2抗体在病毒复制终止前出现,故血清中抗-前S2是肝炎恢复期的指标。
②病毒标志:
A.HBV-DNA的检测:应用DNA分子杂交和PCR技术测定,HBV-DNA阳性表示体内有HBV复制,对本病确诊和抗病毒药物疗效考核有参考意义。
B.DNA多聚酶的检测:为HBCAg核心成分,DNA多聚酶(DNAP)阳性为HBV存在的直接标志之一,并表示体内病毒在复制。
(3)丙型肝炎:目前HCV体外培养系统还没建立,还不知道HCV抗原的全部免疫学特征,并由于病毒变异和血清标志水平低微,故HCV的检测困难。血清抗原低于现行方法的可检出水平,只能检出抗体。
①抗HCV检测:血清中出现HCV抗体可诊断为HCV感染。现在抗-HCV试剂分别来自各个基因片段,存在着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亦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如抗体阳性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或是既往感染,不能确定感染已痊愈还是仍携带病毒具有传染性,故对每一检测报告的解释,需要密切联系临床,并要熟悉各种试剂的特点、意义、价值和限制。判定发生困难时,还须用PCR法检测HCV-RNA来确定。
②HCV-RNA检测:检测血清抗体不是病毒血症的直接证据,近年来采用反转录RNA PCR检测血中HCV-RNA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阳性出现早。应用较广,可检测组织和体液中RNA。但操作程序较复杂,技术要求严,检测成本高,只限于有条件实验室进行研究。
(4)丁型肝炎:HDV是缺陷性病毒,只能依附HBV感染而复制和表达。而丁型肝炎无特殊临床特征,遇下列情况应考虑:HBsAg携带者急性肝炎发作,急性肝炎有双相转氨酶升高。乙型慢活肝但无HBV复制,原有乙肝合并重型肝炎或肝衰竭,主要诊断根据血清内病毒RNA、HDAg、抗HDV抗体和肝组织内HDAg和病毒RNA测定。但以血清学方法测抗原和抗体最普通。
①HDAg:当患急性肝炎时,血清HDAg出现于潜伏期后期和急性期早期,以后很快消失。慢性感染时,用RIA或EIA的检出率极低,但用免疫印渍法测定仍可检出,或当抗HDV出现后转阴,但肝脏内持续有HDAg。
②抗HDV:分别测定HDV-IgM和抗HDV-IgG。急性HDV感染时,临床症状出现数天后,抗HDV-IgM出现阳性,一般持续2~4周,抗HDV-IgG随后阳性。二者抗体的滴度一般不高。慢性HDV感染时,抗HDV-IgM持续阳性,并伴有高滴度的抗HDV-IgG。测定HDV-IgM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其滴度的下降和增高,往往表示疾病缓解或进展。
③HDV-RNA:用分子杂交技术、核酸印迹试验或PCR法可测定血清和肝脏内病毒核酸的存在。
(5)戊型肝炎:
①粪便病毒检测:从潜伏末期和急性期初期的病人粪便中,急性和恢复期血清处理后,可用免疫电镜(IEM)检测到27~34nm病毒样颗粒。
②特异性抗体测定:患者急性期血清内含有高滴度的IgM抗体,在恢复期病人血清内可测出低水平的IgG抗体。
B型超声诊断对判断肝硬化、胆道异常、肝内外占位性病变有参考价值。肝活检对确定弥漫性肝病变及区别慢性肝炎临床类型有重要意义。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有什么表现
患有妊娠合并肝炎的孕妈妈症状表现为:发热、厌油、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乏力、腹胀、肝区疼痛、皮疹、关节痛、高热、寒战、黄疸、凝血机制障碍,肝功能衰竭。妊娠合并肝炎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和输血传播型肝炎7个类型。
甲型肝炎临床表现均为急性,多发于秋冬季,潜伏期为2~6周。前期症状可有发热、厌油、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乏力、腹胀和肝区疼痛等,一般于3周内好转。此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肝脏肿大,持续2~6周或更长。多数病例症状轻且无黄疸。
乙型肝炎分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重症肝炎和HBsAg病毒携带者,潜伏期一般为1~6个月。急性期妊娠合并乙肝与甲肝类似,但起病更隐匿,表现为皮疹、关节痛等,黄疸出现后症状可缓解。乙型肝炎病程长,5%左右的病人转为慢性。
妊娠时更易发生重症肝炎,尤其是妊娠晚期多见。其他类型的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类似,症状或轻或重。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26周,输血引起者为2~16周。丁型肝炎的潜伏期为4~20周,多与乙型肝炎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
戊型肝炎与甲肝症状相似,暴发流行时,易感染孕妇,妊娠后期发展为重症肝炎,导致肝功能衰竭,病死率可达30%。有学者报道散发性戊型肝炎合并妊娠,起病急症状轻,临床预后较好,不需要终止妊娠。
病毒性肝炎对妊娠的影响
(1)对母体的影响,妊娠早期合并病毒性肝炎,可使妊娠反应加重易合并妊娠剧吐。妊娠中、晚期合并病毒性肝炎,可加重肝脏的损害,易发生为重症肝炎。同时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分娩期的疲劳,肝功能的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减退,易导致产后出血,重者可并发dic,威胁母儿生命。
(2)对胎儿影响,肝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妊娠早期患肝炎胎儿畸形发生率高,易导致流产。妊娠晚期患肝炎时,早产及围生儿死亡率升高。
(3)母婴传播:甲型肝炎病毒(hav),潜伏期14~50天,主要经粪—口传播,不会通过胎盘或其他途径传给胎儿。 乙型肝炎病毒(hbv),潜伏期30~180天,通过注射、输血或生物制品,密切的生活接触等途径传播。母婴传播为主要途径,胎儿可由于通过胎盘或在宫内和分娩时吞入羊水和母亲阴道分泌物而感染,产后接触母亲的唾液及乳汁传播。
丙型肝炎病毒(hcv),潜伏期及传播方式基本同乙型肝炎病毒。但丙型肝炎病毒易导致慢性肝炎,最后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丁型肝炎病毒(hdv),潜伏期及传播方式基本同乙型肝炎病毒,但丁型与乙型并存,它可使无症状型或轻型乙型肝炎患者转变为重型及慢性活动型,并能促发肝硬化。戊型肝炎病毒(hev),潜伏期30~180天,通过粪——口间传播,水及食物型暴发流行,一旦感染,病情重,孕妇于妊娠后期病死率较高。
妊娠合并肝炎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产科常见的传染病,对母婴的影响均较大,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深入,从而使该病对母婴的影响,如母婴垂直传播、母婴死亡以及母乳喂养等方面更受到关注。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约为0.025%~0.08%,而妊娠晚期的发病率较高。
妊娠合并肝炎的主要特点:
1、主要证状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等,特别是妊娠是期的消化道症状更为明显。
2、妊娠晚期合并肝炎的患者,腹胀较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发生重症肝炎的比例高。
3、出现黄疸多,约占4/5以上,多数患者为深度黄疸伴有皮肤瘙痒等。
4、其体征特点是,肝肿大,有轻度压痛,但随病情的改善而很快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