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糖尿病认识的误区
对于糖尿病认识的误区
一、清晨空腹血糖升高 未必增加用药量
因为有些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过程中,虽然清晨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但睡前出现心慌、头晕、乏力、饥饿等症状,查睡前血糖却低于正常。
究其原因,是这些患者晚餐前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过量,形成夜间低血糖,反馈性地引起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促使体内贮存的糖元分解,结果导致次日清晨空腹血糖升高。对这类患者,非但不能增加胰岛素或降糖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而且还要减少用药,否则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低血糖,甚至发生昏迷,危及生命。
二、清晨空腹血糖正常 未必减少用药量
因为有些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清晨空腹血糖一直正常,也没有什么不适,但患者日渐消瘦,尿糖仍为阳性,查餐后血糖时发现血糖很高。对这种清晨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非但不能减少胰岛素或降糖药的种类或剂量,而且还要增加用药量。
三、血糖是决定糖尿病用药的风向标
有人认为,无糖尿和无“三多一少”症状的糖尿病患者不需要控制饮食和接受药物治疗。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尿中糖含量与糖尿病的诊断、疗效、预后无直接关系,最根本的指标是血糖。假如血糖高,不管有无糖尿,均应按糖尿病的标准控制饮食,并用药物治疗。
想练瑜伽你必须知道五个误区
认识误区一:人人都可以练瑜伽
当瑜伽成为一种时尚,自然吸引大量健身爱好者盲目跟风,健身场馆自然也乐于笑纳,缺少对练习者的筛选和警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练习瑜伽,这种运动对人体的柔韧度和身体健康要求都比较高,有某些疾患的特殊人群不适宜练习。
健身生理学家指出,骨质疏松患者、有神经疾病的患者、患有椎间盘突出的病人,以及关节组织有问题的患者很容易遭到“瑜伽伤害”,不适宜练习瑜伽;有颈动脉硬化、严重高或低血压、视网膜松脱或青光眼者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后定夺;而高温瑜伽容易导致心跳加速,身体大量流失水分,不适合患高血压或心脏病、糖尿病、癫症、肾病、严重肝病、孕妇、小童或长者。
认识误区二:瑜伽能迅速减肥
传说中,练习瑜伽可以帮助人快速减肥。因此不少人抱着功利性的心态练习瑜伽,目的就是为了减肥。这不但和瑜伽调整身、心、灵的宗旨背道而驰,在客观上对减肥也没有太大帮助。
认识误区三:瑜伽能治疗疾病
医生指出,瑜伽侧重于健身减压,练习瑜伽可以起到放松身体、调节内分泌、缓解压力、舒缓筋骨,缓解一些官能性综合症的作用,但练习者应该明白,它可以帮助缓解某些疾病的病情,但并不能完全治疗疾病,而且瑜伽也不是对所有病都有效,甚至对有些疾病会产生反效果,比如有腰间盘突出症的中老年人,练习瑜伽不仅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而且过度的弯腰用力等动作反而会加重病情。所以,有病仍然应该看医生,而不应寄望于瑜伽的神奇疗效。
认识误区四:动作难度越大越好
瑜伽教练常常能做出不可思议的高难度动作,因此吸引不少练习者的艳羡,并认定动作难度越大越好,不断挑战自己的柔韧极限。但事实上,瑜伽不是练杂技,练习瑜伽适度即可。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呼吸和体位系统的循序渐进,进而达到身心合一,只要练习者尽力而为便可收到理想的效果。
认识误区五:教练说的都是对的
很多练习者,尤其是初学者,由于基础薄弱,对教练的指导言听计从,即使不适合自己的动作和呼吸、冥想方式也照单全收。但教练水平有高低,练习者个体情况也有差异,如果对教练的话不加辨识,很可能给自身带来伤害。
关于卵巢癌7个认识误区
卵巢癌认识误区一:卵巢癌一般多见于更年期或绝经期的女性?
正确解答:
卵巢癌可发生任何年龄,更年期与绝经期的女性,发生卵巢癌是最为常见的人群,并不能笼统的这样理解。现在20岁以下发生卵巢癌的病人都有。不同类型的卵巢癌年龄分布也不同。卵巢上皮癌40岁以后迅速增加,高峰年龄为50-60岁,到70岁以后逐渐下降;性索间质肿瘤类似卵巢上皮癌,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而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20岁以前的年轻女性,独身或未生育的妇女卵巢癌发病率高。
卵巢癌认识误区二:独身者卵巢癌的发病率高
正确解答:
有人统计,独身者的卵巢癌发病率较已婚者高60%-70%,但是这个数据还有待考究,为什么说独身者发病率高,如果单单从排卵的因素来看的话,应该是这样,因为她排卵次数会比已婚者多,并且从来不怀孕,这样无形间也增加了患卵巢癌的危险,但是对于现实情况来看,独身者并不一定没有性生活,可能也会怀孕,所以很难去比较。
卵巢癌认识误区三:卵巢癌和血型也有关
正确解答:
有人分析发现A型血者卵巢癌发病率高,O型血者的发病率较低。对于这种说法,在医学角度上来看是不成立的,没有一个病人会因为什么血型而患上癌症,除非是大家熟悉的血液类型的病,所以大家不需要担心。
卵巢癌认识误区四:精神因素对卵巢癌影响
正确解答:
性格急躁,长期的精神刺激可导致宿主免疫监视系统受损,对肿瘤生长有促进作用。这种说法其实对于任何疾病来说都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情绪上的压抑或不良情绪的长期影响下,极其容易导致生理机能的变化,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性格急躁的人很容易患病,但是对于卵巢癌来说,由于不像宫颈癌有明确的致病病毒,所以只能从侧面去推测,但这些原因都不能成为一个科学的解释。
卵巢癌认识误区五:卵巢癌对香烟很敏感?
正确解答:
卵巢对香烟也很敏感,每天吸20支香烟的妇女,闭经早,卵巢癌发病率高。对于这样的说法并不能够成立,香烟对于肺癌的患者来说是致病原因是无需置疑的,但是是否能够成为卵巢癌的原因还有待追究,就算是,我想也绝对不会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卵巢癌认识误区六:爽身粉(滑石粉)诱发卵巢癌
正确解答:
流言:经常接触滑石分、石棉的人患卵巢癌的机会较多。很多妇女喜欢在洗浴后在外阴部、大腿内侧、下腹部、腋窝等处撒上爽身粉。医学专家根据大量的病理检查发现,约有75%的卵巢癌患者,由其组织切片中可见到2微米左右的滑石粉粒子,这充分证实大多数卵巢癌患者都有会阴部接触滑石粉多年的历史。爽身粉诱发卵巢癌,是因为痱子粉、去汗分等的主要原料是滑石粉,而滑石粉是由氧化镁、氧化硅、硅酸镁以“结合”形式组成的无机化合物。其中硅酸镁就是我们常说的石棉,它是一种容易诱发癌症的物质。
对于这样的说法,应该是不成立的,为什么会在一些病理检查中发现滑石粉我想可能是医生所带的手套上本身就含有滑石粉的原因,但是绝对不能说滑石粉能够导致卵巢癌。
卵巢癌认识误区七:糖尿病女性患卵巢癌比例高
正确解答:
流言:国外研究人员发现,患有糖尿病的女人患癌症的风险平均增加一倍。2型糖尿病导致胰岛素之类的激素在人体内循环。这些激素似乎与女性激素相互作用,增大了女性的癌症风险。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卵巢癌和结肠癌风险尤其高。
专家指出,2型糖尿病可以产生过量的胰岛素(高胰岛素血症),促使肝脏或者胰腺的癌细胞生长,同时,糖尿病也可以改变性激素的水平,易引发女性的卵巢癌和男性的前列腺癌。
糖尿病认识误区主要有哪些呢
误区一:糖尿病都会出现“三多一少”
现在没有研究能够证明,糖尿病跟多吃糖有关系。不过,糖吃多了意味着能量摄入增加,可能会肥胖,而肥胖与糖尿病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必然的。得了糖尿病之后,也不是绝对不能吃糖(包括水果、奶酪以及甜品)。要吃可以,但需要看血糖控制情况。
误区二:打胰岛素意味病情严重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同样缺乏胰岛素。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缺陷。体内胰岛素少了,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或注射胰岛素来补充。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一旦血糖正常了,不但可能停用胰岛素,而且还可能停掉其他口服降糖药,依靠生活方式干预来保持疗效。
误区三:使用胰岛素会成瘾
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往往是在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甚至出现并发症以后,作为候选的治疗手段,这些患者往往都已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而且效果很差。由此,在糖尿病患者中产生了“胰岛素会成瘾,一旦用上就停不了,而且副作用很大”的错误认识。其实,胰岛素本身是一种激素,人体内本身就有,因而,使用胰岛素不会成瘾,也不会使病情加重。
高血糖的危害
这也是目前人们对糖尿病认识的误区所在。
许多人认为,糖尿病“发病”的表现是出现了心、脑、肾、眼的损伤,或发生了慢性皮肤溃疡。其实,这已经是糖尿病的晚期了。
真正危害糖尿病病人的正是“持续的高血糖”!!!!!
持续的高血糖是导致全身血管发生损害、最终出现脏器损害的根本原因!!
病人能够感受到的各脏器损伤是损伤的最终结果!而到此时,再怎么治疗也无法挽回已经发生的损害了!只能尽可量维持已经受损的脏器的功能,延长生命
所以,糖尿病病人一定要坚持控制血糖值,尽最大可能保持血糖值接近正常值,这样才可能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所以,糖尿病患者绝不能对已经出现的高血糖“麻木不仁”!!!!
皮肤病认识误区多
误区一 洗浴次数越多越好
许多人经常光顾洗浴中心、足疗场所,即使在家里,每天洗澡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临床医生发,到医院诊治湿疹皮炎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洗浴不当或洗浴过度造成的。比如许多足部真菌感染患者,病情总是反复发作,医生一问才知道,他洗完脚从不擦干。有时,卫生条件不过关的足疗场所也可能成为传播足部真菌的地方。有些湿疹患者,往往以为洗的次数越多越好,在温泉或热水里泡的时间越长越好,而且喜欢使用一些去油效果强的化学洗涤剂。而事实上相当多的湿疹患者的病情加重都与洗浴过度有关。
误区二 湿疹患者要忌口
很多人因为怕过敏而忌口,其实真正由食物过敏引起的湿疹皮炎是很少的。有人过敏一次以后,就一辈子都不敢吃那一类的东西了,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从现在了解的情况看,大部分人忌口是没有必要的。
一般来讲,患者自己的体会非常重要。很多医生鼓励荨麻疹或湿疹病人回忆自己近期都吃过什么东西,到什么地方去了,比如是否去过建材市场,是否养宠物等。因为这些都可能成为过敏的因素。现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过敏原检测,其实都只是一个参考,它永远不能代替病人的体会。为什么?比如鱼就有成百上千种,你对这个鱼过敏,并不代表你对另一种鱼也过敏。目前能检测出来的过敏原也就40多个种类。所以,患者自己的观察是相当重要的。
误区三 自行买药能治皮肤病
很多患过敏性皮肤病的患者治疗很不规范,效果也就难以保证。
大部分人都回答自己患了湿疹等皮肤病感到皮肤瘙痒时,首选到药店买药膏涂抹。很多人因用药不当,导致皮肤病由轻变重,从局部发展到全身。
皮肤病认识误区多
皮肤是身体的一面镜子,很多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皮肤反映出来。在大医院里门诊量最多的是皮肤科,医生在临床中发现,许多皮肤病患者在思想观念上和生活习惯存在模糊认识和误区。
误区一 洗浴次数越多越好
许多人经常光顾洗浴中心、足疗场所,即使在家里,每天洗澡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临床医生发,到医院诊治湿疹皮炎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洗浴不当或洗浴过度造成的。比如许多足部真菌感染患者,病情总是反复发作,医生一问才知道,他洗完脚从不擦干。有时,卫生条件不过关的足疗场所也可能成为传播足部真菌的地方。有些湿疹患者,往往以为洗的次数越多越好,在温泉或热水里泡的时间越长越好,而且喜欢使用一些去油效果强的化学洗涤剂。而事实上相当多的湿疹患者的病情加重都与洗浴过度有关。
误区二 湿疹患者要忌口
很多人因为怕过敏而忌口,其实真正由食物过敏引起的湿疹皮炎是很少的。有人过敏一次以后,就一辈子都不敢吃那一类的东西了,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从现在了解的情况看,大部分人忌口是没有必要的。
一般来讲,患者自己的体会非常重要。很多医生鼓励荨麻疹或湿疹病人回忆自己近期都吃过什么东西,到什么地方去了,比如是否去过建材市场,是否养宠物等。因为这些都可能成为过敏的因素。现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过敏原检测,其实都只是一个参考,它永远不能代替病人的体会。为什么?比如鱼就有成百上千种,你对这个鱼过敏,并不代表你对另一种鱼也过敏。目前能检测出来的过敏原也就40多个种类。所以,患者自己的观察是相当重要的。
误区三 自行买药能治皮肤病
很多患过敏性皮肤病的患者治疗很不规范,效果也就难以保证。
大部分人都回答自己患了湿疹等皮肤病感到皮肤瘙痒时,首选到药店买药膏涂抹。很多人因用药不当,导致皮肤病由轻变重,从局部发展到全身。
提醒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者,在治疗皮肤时能用外用药治疗的尽量不用口服药。因为口服药物之间存在相当复杂的相互作用,某些药物还可能加重原发疾病。此外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内用药物时,一定要遵循专科医师的建议,谨慎选择使用,同时根据医生的医嘱进行减药和停,以免出现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糖尿病认识八误区
误解1:只要血糖高就是糖尿病
血糖升高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饱食或高糖饮食、剧烈活动、情绪紧张、应激(如高热、严重外伤、急性心脑血管意外等等)及药物作用(如糖皮质激素等)等。还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糖升高,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库兴氏病等等。因此,必须多次复查血糖及通过其他相关检查,排除应激因素以及其他可引起血糖升高的疾病才能最终确诊糖尿病。
误解2:空腹血糖正常就不是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有些人在偶尔的检查中看到自己血糖正常就以为自己不是糖尿病,其实未必。有些人空腹血糖虽正常,但餐后2小时血糖却很高,同样也是糖尿病,这种情况多见于2型糖尿病的早期。因此,必须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查,尤其是空腹血糖大于5.6mmol/L而且肥胖的人应做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餐后血糖情况,以避免漏诊。
误解3:尿糖阳性就是糖尿病,尿糖阴性可排除糖尿病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必须尿中有糖,否则就不是糖尿病,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血糖在肾脏的排泄过程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血糖浓度、肾脏对血糖的滤出能力和再吸收能力。如果肾脏对血糖的滤出能力降低,而对滤出血糖的再吸收能力尚好时,血糖浓度虽高但无尿糖,医学上称之为“肾糖阈增高”;反之称“肾糖阈降低”,即血糖浓度正常,尿糖却呈阳性。肾脏排糖功能不正常的人,尿糖检查不能正确反映血糖浓度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不可依据尿糖来诊断糖尿病。
误解4:儿童糖尿病均为1型糖尿病
过去儿童糖尿病绝大多数都是1型(旧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儿剧增,儿童2型(旧称“非胰素依赖型”)糖尿病也越来越多。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常进食高热量、高脂肪的快餐食品,营养过剩,活动少,而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玩游戏等有关。现任美国糖尿病协会主席卡夫曼是一位小儿内分泌专家,他指出,2型糖尿病已是美国儿童的一种流行病,在过去10年中,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率上升了33%。我国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明显上升。在近日举行的国际青少年糖尿病协会第30届年会上,国际医学界人士对儿童2型糖尿病这个日趋严重的问题也深表关注。
误解5:成年期发生的糖尿病肯定是2型糖尿病
人们一般认为,到成年期才发生的糖尿病应该是2型糖尿病。殊不知,还有一种介于1型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所谓“1.5型糖尿病”,它的学名叫“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英文简称为LADA)。它本质上属于1型糖尿病,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呈阳性。但它起病又具有迟发、隐匿的特点,发病初期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无须使用胰岛素,这点又符合2型糖尿病的特点,所以非常容易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目前估计,LADA这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约占10%~15%。对于这部分患者,应争取早期确诊,尽早使用胰岛素,以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避免并发症发生。
误解6:糖尿病是吃糖多引起的
目前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其中,“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导致当前糖尿病发病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所谓“环境因素”是指“多吃少动”以及由此引起的营养过剩及肥胖。所谓“进食糖类食物(即碳水化合物)可引起糖尿病”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相反,糖尿病患者对糖类食物(即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宜过低,它所提供的热量在总热量中所占的比例应达到55%~60%为宜。事实上,目前我们饮食结构存在的问题是,脂肪和蛋白质类的食物摄入过多,而糖类食物(主要指米、面等淀粉类)摄入相对不足。限制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以及增加运动才是预防糖尿病的根本措施。当然,我们并不提倡多吃白糖等单糖,吃得多了,容易导致热量过剩及肥胖。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限制白糖、红糖等单糖,因为单糖极易吸收而引起血糖的迅速升高,使受损的胰岛更不能负担,加重病情。
误解7:血糖恢复正常就说明彻底痊愈了
有一些病情较轻的糖尿病患者,经过一段正规治疗,特别是适宜的饮食控制,血糖降至正常,甚至不用药也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就以为自己的糖尿病已被治愈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以目前的科学水平,糖尿病还没有根治的办法。也就是说人一旦得了糖尿病,就不可能真正治愈,哪怕临床症状暂时消除。
误解8:控制糖尿病把血糖降下来就够了
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组代谢紊乱综合征,除了高血糖以外,多数患者还同时合并高血压、脂代谢异常、体重超标、高尿酸血症等多项代谢紊乱,仅仅控制血糖,并不能很好地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病等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糖尿病的治疗,要求综合控制,全面达标,即在血糖治疗达标的同时,还应将血压、血脂、体重控制在相应范围内,延缓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切不可只注意控制血糖这个单一指标,而忽略其他指标异常的问题。
纠正九个肾病认识误区
肾功能正常就代表着没有肾病。人体的肾脏具有很强的储备能力,轻微的病变是不会表现出来的,只有当肾脏损害超过了50%以上才表现出肾功能衰竭的症状。
肾炎是绝症。肾炎是属于难治性疾病,但这不代表着治不好该病,要知道,很多肾炎患者通过科学合理的疗法缓解或控制住了该病。肾炎治疗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患者的治疗是否及时、合理以及自身的保健工作。
禁盐禁水。专家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要分不同情况来对待。如果患者没有水肿、高血压以及尿量减少症状,建议限盐不限水,饮食方面多为清淡为主,像咸菜、腌制品的食物最好不要食用,每日的食盐的摄入量为5克。如果出现了水肿、高血压、尿量减少的情况,就应该严格限制水和盐的摄入量,食盐每日摄入量为3克。
尿中的蛋白、红细胞增多就说明肾病严重。专家提示:蛋白质、红细胞多不一定就是病情严重。这种情况要注意不要使用大量药物过渡治疗,尤其是肾毒性药物。
肾炎患者要少进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新陈代谢必不缺少的营养素。一般情况下,像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患者,只要病情稳定,就应该摄入一些对人体利用度较高而又排泄要求较低的蛋白质,比如:牛奶、鸡蛋、鱼等。
吃肾补肾。很多人都认为吃动物的肾脏会滋补自身的肾脏,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动物的肾脏虽然蛋白质较高,但是这类食物除了胆固醇高外,嘌呤成分也高,它们不但不会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滥用肾毒性药物。人体中从心脏流出的血液大约有25%会流向肾脏,再加上肾脏的毛细血管丰富且耗氧量大,药物通过血液流进肾脏后反而容易造成肾脏损害。从而造成毒性反应或诱发免疫反应,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中药补肾可以任意服用。现在中草药肾毒性已经得到了证实,这些中草药常见的有木通、防己以及中成药制剂。另外,肾病患者还应该禁用中药偏方,而且像中药汤剂也不宜长期使用。肾病患者禁用的中草药有:关木通、朱砂、雄黄、鱼蛋、蜈蚣、雷公藤。禁用的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排石冲剂、妇科分清丸、安宫牛黄丸等。
相信偏方。专家解释:有病乱投医是病人求医心切的一种表现。但是像肾炎这类病,从临床及病理方面看,可以分为数百种。要知道,不同种类的肾炎,其病因、病情轻重是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也会随之改变,因此,用一种偏方来治疗所有的肾脏显然是不合适的。
关于痛风病的误区你知道多少呢
痛风的认识误区一:忽视脚趾肿痛
脚趾肿痛是较典型的痛风:起病初期,受累关节(大脚趾、足背)局部出现显著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此时为急性期,容易误诊为局部感染,因而错误地使用青霉素治疗。
痛风属于无菌性炎症,使用抗生素是无效的。病人开始用青霉素后,疼痛有所减轻,便以为药物有效,其实是被忽悠了,因为痛风早期发作有自限性,即使不治疗,也会在3~10天内自行缓解。
痛风的认识误区二:治疗痛风,降尿酸就行了
有些医生及病人会急切希望把升高的血尿酸迅速降至正常范围,以为血尿酸正常后,痛风发作也会停止。
其实不然。尿酸水平的骤然降低,有时反而会加剧痛风的发作。因为血尿酸突然降低,会导致已经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不溶性尿酸盐结晶脱落,引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也叫“转移性关节炎”。
因此,在痛风急性期,不要一开始就用降尿酸药(如果病人原来一直服用降尿酸药,可按原剂量继续服用)。待关节肿痛缓解2~4周后,再开始服用降尿酸药。
痛风的认识误区三:血尿酸正常,不会痛风
急性痛风发作时,约1/3病人的血尿酸水平可以“正常”,但这并不能否定痛风的诊断。因为痛风发作时,剧烈的疼痛会使人产生应激反应,而后产生内源性激素,促进血尿酸的排出,造成血尿酸正常的假象。
痛风的认识误区四:只要不痛就治好了
正确的痛风治疗,一般使用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及一些中成药(如痛风定胶囊)来控制症状。而有些人关节炎一发作习惯去医院打一针,通常为糖皮质激素,见效很快。
激素确实能缓解一时痛楚,但只适用于常规药物无效时,或不能耐受,或严重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若长期使用,可造成肥胖、骨质疏松、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况且,激素对血尿酸无降低作用,反而可能使血尿酸升高。
心脏病认识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 “胸痛就是心脏病”
常有病人一胸痛就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到医院做心电图及其他检查却一切正常。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郭兰主任医师说,胸痛不是心脏病的唯一表现,肋间神经炎和肋软骨炎、胸椎病变、带状疱疹、食道反流和消化性溃疡等都会胸痛。典型心绞痛发作是突然发生的位于胸骨后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左上肢,往往迫使病人立即停止活动,还可伴出冷汗。
“心绞痛可在活动和劳累后发生,或由情绪激动诱发。”她说,心绞痛一次发作一般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半个小时。
有些患者属于不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胸闷、牙痛和上腹部不适。值得注意的是,心脏病引发的牙痛是阵发性的,不会整日疼痛。胃病引发的疼痛一般和饮食因素相关且有泛酸、食道烧灼感觉,而心脏病患者症状与上述因素无关。
郭兰说,如今还有一个现象愈发突出:很多来看“心脏病”的人得的其实是“心病”。曾有一名刚升初中的少年胸口经常痛,医生发现这个孩子因学业问题导致压力大、情绪比较焦虑。
误区二:血脂正常不会得心脏病
血脂不是得心脏病的唯一风险因素。
有位30岁的商界人士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差点送命。他的血脂一向正常,不过平时一天吸两包烟,且因工作繁忙,精神压力比较大。“医学界公认心脏病有四个主要危险因素,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郭兰说,次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肥胖、缺乏运动、精神紧张。
很多人不重视精神压力对心脏病的影响,当人在工作、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中遇到各种精神刺激因素而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容易发生功能紊乱,使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交感神经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这会促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心跳加快,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同时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大血液黏滞性和凝固性。
误区三:女性不容易得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中男性偏多,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是安全的。“女性50岁以前因为有雌激素的保护,相对可以减少心血管损害,但绝经之后,得心脏病的机会和男性其实是一样多的。”郭兰表示,女性也要尽早注意呵护心脏。
误区四:心梗患者要少运动
临床上发现,很多心梗和心衰患者不敢动,怕刺激病情再次发作或继续恶化。冠心病的运动康复治疗是早已被研究证实有效的,全国最新版心衰治疗指南也将适量运动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心脏病患者容易疲劳无力,自信心差,适度运动可提高病人外周肌肉的代偿能力,有助于控制其他危险因素,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一般心肌梗塞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病情可以逐渐采取有氧运动比如步行、慢跑、踩单车、游泳等,一周三五次,每次半小时左右,抗阻训练也是近年来推荐的运动,不过适量运动是针对每个个体而言,要征求医生意见,不要看别人运动多久自己也照搬,可到有关的科室(心脏康复指导的专业)获得运动评估和运动处方。
误区五:心脏病是老年病
心脏病虽然多在老年人身上发作,但病根可能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埋下。从青少年时期就要警惕动脉硬化,可能最开始时只是动脉内壁出现“脂纹”,经过几十年发展,就可能演变成斑块,乃至血管狭窄。现在很多小胖墩多,青少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增多,他们可能是将来的冠心病“候选人”。
郭兰建议,家长应让孩子吃平衡和健康饮食,少吃油腻煎炸以及洋快餐,不抽烟,多运动。
误区六:速效丸代替硝酸甘油
有些人一感到胸口痛,就去吃一两粒速效救心丸,很快感觉“心脏不痛了”。郭兰指出,这些患者可能并非真正的心绞痛。
“硝酸甘油是心绞痛患者发作时的急救药。”她说,医学证明,心绞痛发作时,硝酸甘油含片、喷雾等的缓解作用不可替代。
对于其他因精神紧张焦虑、睡不好觉等导致的“心病”患者,最好还是看看双心门诊,从心理上解决问题。
误区七:心脏病检查只做心电图
对于心脏病患者,除了做心电图,最好也做一下“活动平板”检查运动后心肌是否有缺血。“很多病人普通心电图无异常,单做心电图,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病情。”郭兰说,上述两种检查是最常见的,活动平板做一次花费在目前要200元左右。
对冠心病进一步的诊断,还可以做CT冠脉造影、同位素心肌动静态扫描。这几种检查相对贵一些。确诊冠心病目前还是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此方法被称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