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症的表征
囤积症的表征
两位作者花了近20年的时间跟囤积者一起工作(工作的地点有时是在通往垃圾场、蟑螂乱窜的地下通道),采访了几百位囤积者,研究他们囤积食物、衣服甚至动物的动机。
作者带着同情和敬意描绘了一系列患者的深度形象。他们说,囤积者通常都特别聪明、外向和友好。但对于名人他们有些嘲讽地说,安迪·沃霍尔处于怪异和有病之间,他会定期把桌上的所有东西——现金、艺术品、苹果核扫进一个纸盒里。他保存了数百个这样的“时间胶囊”。两位著名的第一夫人——玛丽·托德·林肯和菲律宾的伊梅尔达·马科斯则明显患有强迫性购买症。
囤积强迫症的症状
患者有收集癖好,他们需要,大量收购或无法抛弃对别人看来价值不高或没用的物件。
居住的环境因收集物的大量堆积以致妨碍到这些空间原本的功能,例如甚至需要用到餐桌,椅子,床,楼梯或浴盆来摆放物件,卧室或浴室用作储物室。
由于囤积行为而有显著的压力及干扰或妨害到正常生活的运作。
不愿意或无法归还借来的东西,当借送界线模糊时,有时候甚至会演变为偷窃行为或窃盗癖。
强迫性囤积在其最坏的例子可能会造成火灾,不卫生的环境(如老鼠,蟑螂横行),被收集物摔倒受伤,对自己和其他人健康和安全构成危险。
过敏是怎么引起的
过敏就是将外来抗原解读为有害的物体(如细菌、病毒、花粉、灰尘等)而产生变态反应,会使免疫细胞中的吞噬细胞开始活化,释出组织胺与前列腺素,组织胺与前列腺素会使微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痒、平滑肌收缩和反射作用等一连串的作用,小则皮肤出现红斑麻疹,重则导致肿胀发热等炎症表征。过敏指的即是这些不正常的反应。
囤积症的特点
囤积者通常具有处理信息方面的障碍。比如他们通常高度走神,有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的症状,这些病症导致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而不被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是分类的。我们把物品分成类别,用这一体系来保存和提取物品。囤积者则很难加以分类。他们好像是按照视觉和空间来组织生活的。囤积者记住的是上次在哪儿看到一件东西。依赖分类体系的人只需要记住某一类东西放在何处。对囤积者来说,当物品很多时找东西就非常困难。
囤积者在得到某种东西时,只考虑拥有眼前的这种东西会多么美妙,以至于忘记他们没钱买或没地方放。当要丢弃时,他们只想着他们将失去什么,不会想到丢掉之后会带来什么好处。
在作者看来,这些患者要求对囤积做出新的理解。过去专家们认为囤积者自闭、偏执,童年时物质匮乏,所以成年后无法丢弃无用的东西。但一些病人的父母很有钱,他们自己朋友也很多,依然会珍视自己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希望留着备用。
囤积症跟强迫症不同,强迫症患者感到很痛苦,囤积者则很享受获得和翻看自己的物品。这表明囤积者非常敏锐,感知视觉细节的能力很强,拥有一种特殊的创造性和欣赏日常用品之美的能力。很多囤积者称自己是艺术家或手艺人,他们保存东西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手艺。很多人确实技艺高超。但不幸的是,太多的物品妨碍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艺术作品一直没做出来。
囤积也不同于收藏。囤积行为有两个特点:获取很多物品,当这些物品不再有用时无法丢掉。当这种行为导致拥挤或混乱不堪,威胁到一个人的健康或安全,或带来严重的抑郁时,囤积就成了紊乱。单纯地收集或拥有大量物品不叫囤积。囤积的一大特点是,大量摆放不整齐的东西造成了家中的混乱。家具不再本用于原来的目的,在家里走动都很困难,出口被堵住,家庭生活变得不正常。典型的收藏爱好者藏品摆放得很整齐,每一件藏品跟别的藏品都不同,总体上形成一套有趣、有价值的收藏。进而,收藏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展示特别的藏品,让别人欣赏。囤积者很少能够做到这一点。
有的人只囤积垃圾或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但大部分囤积者几乎保存一切物品。通常包括买了但没有拆开原来的包装的东西。最常见的是衣服和报纸。其他常见的物品包括收纳箱、垃圾邮件、书籍和工艺品。
最常见的囤积动机是避免浪费可能还会用到的东西,其次是担心失去重要的信息,这些人即使知道在图书馆或网上能找到相关信息,也无法丢掉过期的报纸。第三种动机是因为物品有感情意义,跟重要的人物、地点或事件有关。最后,有些人囤积物品是因为欣赏那些物品的审美吸引力,它们的外形、颜色和质地。
两位作者认为,对于囤积症,强迫收拾不管用,他们很快就会重新堆满一屋子东西,突然失去一些物品会引起狂怒和焦虑。他们建议的治疗方法是励志小组和各种认知治疗,不过疗效也没有保证。
女性囤积脂肪进化使然
从能量平衡的角度来讲,男性要比女性消耗更多的能量,但实际上女性却比男性储存更多的脂肪。一般来讲,女性身上的脂肪比男性多出6%~11%。有研究表明,雌激素会降低女性在进食后燃烧脂肪的能力,从而导致赘肉的出现,这是为了让女性更好地适应怀孕。女性在青春期和怀孕初期是脂肪囤积最快的时候,这种生理状态是为受孕、胎儿发育和泌乳所做的准备。
成熟女性身体内的脂肪比例高达26%~28%。这些脂肪可以从两方面来影响女性的生殖能力。一是脂肪能够将雄性激素转化为雌性激素,二是脂肪能够调节雌激素的生理作用。相关研究表明, 女性身体的脂肪与肌肉比如果低到某一水平,就会出现绝经。也就是说,女性要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需要一定的脂肪肌肉比。这就是很多接受过大量训练的女性运动员、芭蕾舞演员等,或过度节食的女性患有原发或继发性闭经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女性朋友不应该因为自己容易长胖而烦恼,也不要盲目减肥,因为脂肪对于女性是必不可少的。
强迫性囤积症的行为类型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们日常的收集行为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收藏:比如收藏邮票、旧钱币等有升值前景的东西,有投资的动机;
第二类是珍藏:比如妈妈曾经用过的围巾,爸爸的烟斗,女朋友送给自己的第一件礼物等,这些都是对珍藏者有意义的物品;
第三类是保留:比如纸盒、塑料袋、衣物等,收集者认为将来某一天这些东西还会发挥使用价值;
第四类叫盲目囤积:这种囤积可能有上面三类的成分,但是程度上已经达到了盲目的状态,影响了自己甚至他人的正常生活。而且由于盲目囤积,还可能造成经济上的窘境。
购物狂是不是病
更可怕的是,在国际医学期刊上在线发表的一篇分析称,现如今强迫性购物作为一种疾病,患病率已经达到5%,大学生、女性都是高危人群。如果你也是一个“剁手党”,你怕了么?
买买买:什么叫“强迫性购物”
如果要对一个“剁手党”说,“买买买”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那么TA一定会很不快。不过这里,我们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就是,并不是所有的“买买买”都属于强迫性购物,也就是所谓的精神疾病;而坏消息则是,强迫性购物并不是一种罕见病。因为根据匈牙利专家一项涉及三万多人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具有代表性的成年群体中,强迫性购物的总患病率为4.9%,以大学生群体和女性群体居多。
换句话说,100个人里或许可能就藏了5个“购物狂”,而且这5个人的情况确实可以以疾病来论了。
“强迫性购物我们通俗称为‘购物狂’,和一般的‘买买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区别总结起来就是:你买这个东西为了啥?”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说。
不得不承认,有了网络购物后,“逛街”越来越方便,海外淘货、货比三家都不是问题,加上收入增加,许多人的购买欲确实空前高涨。不过,绝大多数人购物,冲得还是“这样东西我想要”。
“现在确实有些人购买欲望非常旺盛,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消费承受能力并因此负债。但如果他们购买的那些东西,的确是他们需要的,或者喜欢的,那么这只能说 是个人消费理财观念的问题,但并不属于强迫性购物范畴。”袁勇贵打了个比方:比如你每个月收入只有两千,却看中了价值几万的包包,朝思暮想还是忍不住买了 回来,从消费理财的观念上这或许有待商榷,但这行为本身并不能算病态。
“强迫性购物”者的购物初衷,却是标准的“只重过程,不看结果”,买了什么不重要,购买的过程才是他们“爽”的根源。所以即便事后肉痛,债台高筑,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他们也无法做到“剁手”。
这种强迫性购物在心理学上,被归属于“冲动控制障碍”一类,确实算是一类疾病。同类问题中还包括赌博成瘾甚至滥用药物成瘾等。关于强迫性购物是如何出现 的,目前认为成因和抑郁症有些相似——都和人大脑的神经递质紊乱有关。因为神经递质分泌和水平紊乱,不仅会影响到当事人的情绪,诱发抑郁症这样的疾病; 也可能影响到人的认知和行为,导致强迫性购物这样的情况出现。所以不用说,这当然是需要专业医生治疗的。
看到这里,或许大部分的“剁手党”都要松了一口气:毕竟大家还是为了心爱之物才有了购买欲,和强迫性购物还是两码事。
不过袁勇贵医生还是提醒,就算是为了心头好,一旦超过自己的购买力还无法控制,那么确实有必要去学习一下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及建立正确的理财观。毕竟,如果真的入不敷出、债台高筑,一样可能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久而久之也一样会导致其他情绪甚至精神障碍哦。
囤积癖:“剁手族”的“好伴侣”
值得注意的是,在“买买买”浪潮下,还有一群人也冒了头。
这些人热爱收集,但并不是讲究的收藏家。他们可能买来一堆东西,放在家里不用;或者仅仅购买一个东西,就要收集全套颜色/型号;又或者无论外出旅行还是出门吃饭,都会把能顺的顺回来,放在家里,越堆越多。
这类人号称“仓鼠星人”,就和小仓鼠一样,有啥“食物”都喜欢先塞嘴里、藏窝里,可囤着囤着却可能忘记去吃。等到某一天被忍无可忍的家人、朋友全部清理掉后,要不了多久,他们的“收集”就又堆满房间了。
袁勇贵说,虽然这些表现看起来和强迫性购物很像,但在心理学上,都属于一种相似的控制障碍。
“强迫性购物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买买买,但买来不一定都会囤积,也可能胡乱丢掉或者送人;而囤积症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囤积,囤积的东西可能是买来的,也可 能是顺来的。所以这两者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是不同的问题,也需要医生经过鉴别诊断后再进行治疗。”袁勇贵告诉记者,目前看来,囤积症主要还是和认知有 关,很多东西在一般人看来毫无用处,但在囤积症患者眼中却很有价值、不能丢弃,但这种价值其实几乎得不到体现。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最新发布的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修订版所述,囤积障碍也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类,过去甚至认为它和强迫症颇为相似。不过这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精神障碍疾病,而且还有 一定的遗传倾向。在国外有调查显示,成人的囤积症发病率约为1%-3%,以老年人、男性和低收入者较为多见,在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也不少 见;如果一个人的亲属中有人存在这方面问题,那么TA的风险也许会高于普通人群。
“对待囤积障碍,目前主要还是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来进行干预,因为许多囤积症患者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知,而这需要治疗师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另外有研究认为,焦虑、抑郁者更容易出现囤积行为,这种还需要根据当事人的情况来进行治疗。”重症患者则需要接受药物治疗。
特别提醒
两类情况请特别注意
虽然说“强迫性购物”和“囤积障碍”作为两类精神障碍,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分辨两者和正常的购物、收集行为之间的差异,但袁勇贵还是提醒我们,要小心两类特殊情况。
“如果一个人本来很节俭,突然之间变得大手大脚,同时还伴有其他的情绪或言行异常时,这时候我们一定要警惕,这可能不是强迫性购物,而很有可能是躁 狂。”袁勇贵说,强迫性购物患者的问题主要还是表现在购物上,而且他们的情况比较“一以贯之”;但躁狂患者却会伴随情绪高涨、言行夸张等表现。尤其是一个 本来购买行为还算正常的人,突然买来很多东西,转手就兴高采烈地送人,同时总是表现得异常亢奋,情绪特别高涨,行为极度夸张,思维特别活跃,那么身为亲友 家人,最好还是要陪伴其去专业人士那里看一下,排除疾病的可能。
相反,如果是老年人突然出现囤积症表现,同时还伴随记忆力、注意力方面的障碍,则需要警惕是不是老年痴呆所带来的认知功能下降,以及由此引起的囤积行为。对于这种,也需要专业医生的及时介入。
囤积症是什么疾病
一、囤积症是什么疾病
囤积病或囤积症(英文:Compulsivehoarding,或强迫性囤积症、病态性囤积症、弃置恐惧症)是一种有过度性地收购或收集物件的病症,即使是不值钱、有危险性或不卫生的物品。强迫性囤积病患者所聚集的物件会干扰或损害到患者及身边的人生活上的流动性和基本活动,包括煮食,打扫,洗澡及睡觉等。
二、症状
虽然没有明确病症症状的诊断标准定义,但根据FrostandHartl1996年所提供以下对这个心理疾病的定义为:
1、患者有收集癖好,他们需要,大量收购或无法抛弃对别人看来价值不高或没用的物件。
2、居住的环境因收集物的大量堆积以致妨碍到这些空间原本的功能,例如甚至需要用到餐桌,椅子,床,楼梯或浴盆来摆放物件,卧室或浴室用作储物室。
3、由于囤积行为而有显著的压力及干扰或妨害到正常生活的运作。
4、不愿意或无法归还借来的东西,当借送界线模糊时,有时候甚至会演变为偷窃行为或窃盗癖。
5、强迫性囤积在其最坏的例子可能会造成火灾,不卫生的环境(如老鼠,蟑螂横行),被收集物摔倒受伤,对自己和其他人健康和安全构成危险。
囤积症是什么疾病?专家为你详细介绍
三、囤积症跟强迫症不同,强迫症患者感到很痛苦,囤积者则很享受获得和翻看自己的物品。这表明囤积者非常敏锐,感知视觉细节的能力很强,拥有一种特殊的创造性和欣赏日常用品之美的能力。很多囤积者称自己是艺术家或手艺人,他们保存东西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手艺。很多人确实技艺高超。但不幸的是,太多的物品妨碍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艺术作品一直没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