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狂是怎样炼成的
购物狂是怎样炼成的
“购物狂”这个词近年来屡见报端,因购物成瘾导致负债累累,沦为“卡奴”的人更是屡见不鲜。这些人的购物行为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常的过度消费,而是一种病态性的购买行为。心理学家分析说:如果一个人不是因为需要某些商品而疯狂购物,就可能是得了一种病态的心理疾病。他们通常完全不假思索地购买各种物品,不买心理便很难受,买了之后却又后悔。这种现象在女性中常见,但男性也会有这些行为。他们所购买的商品大多与外形有关,如衣服、饰品、食品等。
“购物狂”是如何练成的
1、内心空虚、感情脆弱。购物狂大多是一些精神孤僻、感情脆弱、富于幻想、妄自菲薄的人。他们企图依靠疯狂的购买行为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或者借以满足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虚荣心。
2、错误的购物观念,及商家的诱导行为。现代人们多数追求所谓“购物是享受”,“提前消费”等,甚至有人把购物提升到治疗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的方法。而商家在购物场所的大幅广告或影视广告等加剧了对人们的感官刺激,往往使人经不住诱惑。
3、缺乏健康有效的宣泄渠道。现代人在各种压力之下,难免会有一些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但却缺乏有效的宣泄,这时,购物便成了他们寻求心理平衡的渠道,于是便大肆的运用购物来给自己减压。
“购物狂”的类型
1、冲动型,即购物时没有目标与优先次序,缺乏自制力。
2、过度消费型,什么都买或购买同一类别的物品,逐渐的从嗜好变成了沉溺上瘾。对名牌的痴迷亦可归于此类。
3、逃避型,即通过购物来逃避现实压力,借此来获得快感,减轻空虚管。
4、犹豫不决型,即总是喜欢买东西,但买东西时却又犹豫不决,不知道该买那件,即便买了之后又后悔,总是反反复复的“折磨”自己神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购物狂”的大军之中,人们在为自己不断增长的购物欲望与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之间徘徊、犹豫、困扰。实际上它已经是一种病态,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所以当发现自己或亲朋有购物成瘾的倾向时,应适时给予开导,最好能够接受心理治疗,以便早日摆脱困扰。
上班族推荐五大转移减压法
1、读书
当你的压力处于即将爆发的时候,那么不妨放下手头的工作,拿起书本好好的读一读。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心处于平静的状态,不仅能够让我们懂得大道理,而且还会提升我们的休养。能够让我们在压力巨大的工作环境下利于不败之地,减少心理的应激时间。读书可以让我们学会宽容,学会发挥自己,让自己取得最大的成果。
2、倾诉
上班族最大的压力就是人际关系以及情绪等问题,那么面对同事的冷漠,被上级大骂的时候,想生气但是发不出来的时候可以找自己的好朋友,闺蜜啊倾诉一下,有时候说出来心里就不会压抑。而且据了解,倾诉是缓解职场压力的第一选择,因为当你倾诉的时候你的倾诉对象会给你开导,让你的不良情绪慢慢的消失。不过要记住,倾诉的时候一定要讲述事实,因为我们之所以倾诉就是为了能够减轻心理的压力以及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
3、看喜剧片
压力太大如何减压呢?转移注意是是最好的方法,看喜剧片就是一种选择。曾经有报告显示,看喜剧片能够让血液快速的流向心脏,能够让我们暂时的忘掉工作或者是家庭的不愉快。
4、玩游戏
你知道为何很多的IT男都喜欢宅在家里玩游戏吗?因为这是减压的一种好方法。电子游戏可以让上班族缓解工作带来的紧张状态,能够让心理的压力得到释放。因此当压力过大的时候,玩游戏是一种不错的转移方式。
5、购物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工作上的每一步变化都会带来巨大的压力,那么你是如何减压的呢?购物吧。购物是女性的天性,同时也是女性发泄的主要渠道。很多的女性心情不好的时候都会成为购物狂。都会想去购物宣泄一下压力,这样的做法能够及时的调整情绪。当你买到自己喜欢的物品时,那么你的心理就是充满了喜悦感,这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好的调整方法。这就是你把工作上的压力转移到了购物上。
购物狂的认知行为治疗
如果还伴有严重抑郁症的话,可以适当用一些抗抑郁药物,可适当缓解购物冲动。但是,仍然要配合认知行为治疗,这才真正有助各方面症状改善。
如果家里有人发生类似情况的话,更需多一份理解。购物狂通常是因为生活中缺乏自信,自我认同不足的错觉式自恋的情感补偿,多陪她们聊聊天,给予一些生活中的肯定和支持,能够使她们得到身心的满足。
如果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今后成为购物狂,那就要从现在开始做起了。不要一味用物质来奖励孩子,避免让孩子把物质当成快乐的主要来源,养成不良的价值观及行为。
少带钱,不刷卡,让你远离购物狂
1、减少信用卡数量,只留下一张应急。
2、不要带信用卡或现金卡,尽量现金购物。
3、如果真的想逛街,也要在商店关门后看看陈列品就好,减少诱惑。
4、每天出门只携带所需要的现金。
5、出门前列购物清单,只买所列的东西。
6、少看精美的购物杂志或电视购物频道。
7、培养别的嗜好,特别是运动,像走路或爬山,远离商品促销的环境。
8、每天写购物日记,就可以知道今天花了多少钱,有没有买了重复或不需要的东西。
9、找一个成熟、克制力强的至亲好友当“拉拉队”,告诉他你碰到的困境。当耐不住购物冲动时打电话给他,请他拉你一把。
舍不得扔东西或是强迫症
强迫性囤积症无法治愈,没有药物能治疗这种病。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唯一能帮助“囤积狂”作出决定并平稳其情绪的方法。
美国哈特福德市一个混乱工厂内有一家帮助强迫性囤积症患者重建正常生活的机构,“囤积狂”在这里练习将依依不舍的东西“狠心地”扔出去。
机构创办者贝丝·约翰逊还组织患者开展“不购物旅行”,锻炼他们不去购买不需要的东西,因为许多囤积者同时也是强迫性购物者。
贝丝说:“我设法让他们了解这些东西是多么不适合他们的生活。如果你有一所拥挤不堪的房子,如果你每周或每天都在添加东西,你其实是在摧毁你自己。”
马萨诸塞州史密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兰迪·弗罗斯特博士和托林共同著有《被财产埋葬》一书。
弗罗斯特说:“我们了解到,‘囤积狂’对财产的依恋如此强烈,因此很难让他们避免这种愚蠢的行为。如果让这些人扔掉一些东西,他们会感到心情沮丧。但如果强迫他们一次又一次这样做,最后他们在扔掉一些东西时,就不会产生极端的情绪反应。”
多巴胺造就购物狂
科学证实了萨米扎和许多消费者早就清楚的道理:购物能使人心情愉悦。越来越多的大脑研究结果显示,购物能够刺激大脑的主要区域,改善情绪,让我们心旷神怡──至少暂时如此。浏览装饰一新的假日橱窗或找到一件心仪已久的玩具似乎会开启大脑的奖励中心,刺激大脑化学物质的释放,使你达到购物兴奋状态。了解你的大脑对购物做出反应的方式有助于你认识假日购物的高峰和低谷,避免买家的后悔和减少支出过度的风险。假日购物的许多乐趣都同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有关。多巴胺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跟愉悦和满足感有关,当我们经历新鲜、刺激或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大脑中就会分泌多巴胺。对许多人而言,购物就属于此列。印第安纳大学教授、研究购物成瘾行为的恩格斯说,人们在所居住社区之外的其他地区购物时会更加挥霍无度。但对大脑活动的核磁共振研究显示,多巴胺的浓度与预期经历的关系要比实际经历更密切,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逛商店或寻找廉价商品时会感到很有乐趣。多巴胺能让一个人痴迷于购物,做出错误的决策。埃默里大学的伯恩斯说,多巴胺可以解释为何一个人购买鞋子后却从来不穿。他说,看到这双鞋后,这个人的多巴胺就大量分泌。他说,多巴胺会刺激你的购买欲望。它就像是行动的助推剂一样,但一旦购买行为完成后,其浓度就会下降。神经学家、研发主管刘易斯也指出,假日期间拥挤的顾客、恶劣的服务和你已经支出过多金钱的现实会迅速打消购物的良好感觉。了解购物在我们大脑中引发的实际变化有助于做出更好的购物决策,避免在多巴胺带来购买冲动时过度支出。比如,从想购买的物品前走开,第二天再来选择将会消除购物冲动,有助于做出更加清醒的决策。印第安纳大学的恩格斯整理了一份注意事项,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出购物决策。尽管这些步骤旨在帮助具有强迫性购物问题的人们,但对充满假日购物狂热心情的任何人都适用。--只购买清单上的商品,避免购物冲动。--使用现金或借记卡。财力限制能够使你在产生购物冲动时放弃负担不起的商品。--在商店关门或把钱包落在家里时浏览橱窗中的商品。你可以享受到购物的乐趣,同时没有支出过度的风险。--在拜访亲友时不要购物。在陌生场所的购物新鲜感很可能会让你购买不需要的商品。
如何做个快乐的工作狂
先说工作狂是幸福的。既然工作着,说明找到了自己的领域,还能狂,表示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所以捎带脚的也就提高了业务水平,增加了求职升职的砝码。
甚至很多人和朋友聊天时也是三句不离本行,醉心于工作的点点滴滴。但比起购物狂来说,虽貌似一类,但没人拿刀逼你去购物,加班却分主动和被动。做个工作狂值不值?这就需要细化。有人总在收拾同事的烂摊子,或者不停地重复工作,整日疲惫,丧失刚入行的激情,最后靠辞职来调整,我看就不值,这种人只能称作“过度工作者”,纯粹是工作量过多的问题,而不是“工作狂”。
我们一般说这个人是个工作狂,大多是他主动要成为一个工作狂,懂得工作并快乐着,时不时忙里偷闲一番,工作不但不会摧垮身心,反而会成为快乐生活的滋补品。例如我身边一个摄影师,每天除去拍广告,还能总去酒吧、音乐节等拍些根本不赚钱的照片,并把这些得意的作品挂在家里显摆,实在可贵。
还有一个设计师,给我们小区的很多业主设计了许多个性化的门牌号码,这和那些工作之外敌视电脑,回家面无表情,或看电视或昏昏欲睡的人形成强烈对比。工作中饱含激情的状态固然提倡,但我更关心他工作之外干些什么。挑个除了工作以外最爱做的事,花点时间和朋友相处,你其实可以做个快乐的工作狂。
那么从我们开始工作的第一天算起,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开始是为了生存,后来是为了兴趣,最后暂且说是理想吧。毕竟最初的梦想最后又当真在做的人是少数,那些人是幸福的,我相信他们有足够的激情完成自己的工作。那大多数的人呢?我曾经的理想是音乐家,或者画家,总之至少是和艺术沾亲带故的,再怎么排,如今网站的工作也没进到过我职业排行榜的前十名。
说自己也是个工作狂还真有点脸红,但我也努力地工作,闲暇之时还依然练琴和画画,正因为要满足自己的这点私心,就明白不能放弃工作,工作还是供给了我孱弱的经济基础,让我敢逛逛琴展。
我相信工作狂一定是要有所平衡的东西,如果你觉得电视剧能让你更全情地投入工作,当然也可以选择看电视。只是担心那些总想趁年轻一再透支健康的人,难道真的除了工作能一言不发?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给自己一些奖励,去喜欢的餐馆大吃一顿,或者经营一下与家人的关系,陪太太到喜欢的商店逛逛,这样多好。
其实我们的社会还是很需要工作狂的,但我们也要看清,太多的人用全部的努力,不过换来了普通的生活。如果就像两个人爬山,一个人永远向往远处的风景,一个人却始终留意欣赏路边的风景,谁更辛苦呢?
刚好手里拿来了一些好看的图片,我和女友都惊羡坦桑尼亚的风景,一部电影让那座赤道雪山闻名于世,为了亲眼目睹乞力马扎罗的雪,我们也相约用全部努力去换。也许只是为做个工作狂找个快乐的借口,这不,我们已经开始假装到处寻碟了吗?
购物狂是怎样炼成的
我的一位女友,最近买遍各大高档商场,乐此不疲。那天我在电视台录像,接到她的短信:“我竟然发现,今天买回来的Prada衣服,在数月之前我已经买了一件一模一样的……天啊,我是不是心理有病?”
这位女友一向购物成痴,买东西是她最大的兴趣爱好。然而一购完物,她就会把刚买的东西往旁边一扔,就此不予理会,没多久转身再度出发,冲进商场,又一轮的疯狂购物精彩上演……
身为购物狂,欢喜了厂家,但难受的是自己。这是因为疯狂购物的背后,有着许多值得重视的心理成因。
购物狂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强迫性购物行为”(compulsive buying behavior),指的是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疯狂消费,而不考虑后果。而引起强迫性购物行为的心理成因,其实多种多样。快快和我一起来看看,究竟哪些因素导致了你我变身成为了不理智的“购物狂”?
(1)焦虑
面对压力,每个人的情绪反应各不相同。有的人会调整自己的思维,乐观思考以缓解压力;有的人选择逛街购物,试图借助“购物”这个暂时的“防空洞”纾解压力、消除自己的焦虑情绪(逛街的时候,眼中看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脑中想的是华丽服饰穿上身的模样,哪儿还有其他时间理会焦虑呢,呵呵!)。
有强迫性购物行为的人,往往是因为在一次成功的焦虑情绪处理体验之后,每当遇到压力,都习惯性地采用同样的购物行为方式来应对,成功缓解自己的压力,渐渐的就变成了“购物狂”。
(2)自尊
强迫性购物者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们都缺乏自尊,也就是说,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低,认为自己的存在没有什么价值。因此他们选择购物作为重获自信的方式,依靠他人的评价来选择自己购买的物品(名牌及潮货),希望能以此来获得更多的认同感,体现自己的价值:看看我,一身高档货,多有品位及能耐!。
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心理学研究发现,因为缺乏自尊而产生的强迫性购物行为,不仅无法达成提升自信的目标,相反却会因盲目消费令自己自责内疚,自尊水平反而更低(“我实在太没用了!除了花钱,其他什么都不会……”)。
(3)冲动
强迫性购物的人大多是冲动的,他们一旦有了想法,就会立刻实行,从不理性思考,也不计后果。所以他们常常无法克制自己的购物欲望,一旦兴起了逛街血拼的念头,就第一时间冲进商场,将所有自己喜欢的物品收入囊中。
(4)否认
有强迫性购物行为的人往往会对亲友隐瞒自己的行为,不愿承认自己的强迫购物倾向,尤其是在自己刚产生强迫性购物问题时。究其原因,事实上他们想要回避和否认的,是他们内心真正的焦虑、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
(5)社会孤立
有些人因个性因素,无法融入身边的团体,觉得不被接受、受到孤立。为了获得关注,他们选择走进商场,利用购物的机会,和营业员沟通交流,体验受人关注的感受。在商场中,常会看到那些买东西时特爱和其他顾客及营业人员话家长的身影,天南地北地闲聊,买了东西却流连忘返,见一个聊一个,那就是他们了,呵呵。
所以,购物狂买的不是物品,而是情绪,从事的不是购买行为,而是心理治疗。但这个做法治标不治本,不如直接找专家作心理咨询有效。
理解了购物狂的心理成因,就有希望找到克制疯狂购物冲动的方法,才能享受购物带来的真正幸福。
盘点自恋狂的常见表现
1、他们总是将谈话内容引向自己。
心理专家解释说,“若是和一个自恋者聊天,可能刚开始还在说谁得了癌症,但是很快话题就变成了讨论他的新车。”自恋者不会发自内心地关心别人,他们眼里只有自己。
2、自恋者喜欢“攀龙附凤”。
心理专家指出,自恋者为了更好地自我宣传,让自己听上去更加高大上,有时会说和某某名人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3、不是所有自恋者都很骄傲,也有一些很羞涩。
提起自恋者,人们总是会想到那些讲话大声、夸夸其谈的类型,但实际上自恋者可能是很安静并且有所保留的人。心理专家解释说,自恋有两种:浮夸型和害羞型。浮夸型的表现方式是吹牛或炫耀;害羞型自恋的人可能不会大声嚷嚷,但是会默默幻想自己将来某天会发达,心里暗暗憎恨别人。还有一些自恋者兼具浮夸和害羞。
4、自恋者喜欢讲述令人怜悯的故事。
自恋者经常讲自己的故事,有时会讲上很多次,这样的故事可能和个人英雄主义相关,也可能将自己塑造成有冒险精神的开拓者。心理专家解释说,这样的故事充满了悲剧英雄主义色彩,对于自恋者来说,一切都是因为不被人理解或者别人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所致。
5、自恋者迷恋名牌。
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购物狂都是自恋狂,也不是说所有的自恋狂都是购物狂。但自恋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就是要显示其高端的地位,而这往往是通过物品表现出来的。判断一个人是购物狂还是自恋狂,就看他购买的东西,自恋的人买东西更注重彰显声望或地位,他们不喜欢买便宜货,更是绝不肯砍价的。
6、外在美是自恋者的一切。
自恋的人不一定比其他人更有吸引力,但他们特别重视自身的外在形象。不见得每个重视外貌的人都是自恋狂,但是特别注意打理指甲、头发的人却可能是非常自恋的。在facebook上,自恋者没有一张照得不好的相片。自恋的人要用社交媒体来保持自己的优势状态,所以会上传更多吸引人的照片,进行更多的自我提升,以此来通过网络结交更多“朋友”。
7、借口是自恋者最好的朋友。
自恋者往往把责任归咎于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心理专家指出,自恋的人非常善于找借口,从不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自恋者还喜欢把一切事情都视为个人的私事,好像别人做了什么都是在和他对着干。
8、自恋的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是个自恋狂。
心理专家认为,自恋本身是有双重危害的,不仅因为自恋者会干扰别人,还因为自恋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浮夸型的自恋者寻求治疗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他们总是感觉自身很优越。只有在产生了许多问题之后,这种自恋的人才会问自己:为什么我感觉自己如此优秀,但大家都不喜欢我?
9、你会发现,自己和自恋者们虚与委蛇只是为了能够和他们和平相处。
心理专家指出,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对付自恋者的最好办法是切断和他们的一切来往。但如果自恋者是你的家庭成员,或者是你的老板,这样的情况下,奉承他们是避免冲突的最佳方式。
10、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是自恋狂。
心理专家补充说,现在的00后比前几代的同龄人中自恋者的比例更高。而某些行业或者某种文化环境下是否会产生更多的自恋者,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缓解压力的三个误区
当压力变为负面情绪别滥发泄!
压力有很多种,学习上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上的压力,人际关系上的压力等等。这些压力在某些事件的刺激下会转换为强烈的负面情绪。当你面对这些负面情绪时,正确的处理方式是通过良好地疏导,让自己的这些情绪有规律的慢慢消逝。但若运用了错误的方式,反而会使得我们更加的痛苦,譬如以下应对情绪的错误方法,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呢?
酗酒。酗酒是男性朋友面对负面情绪与压力的时最容易采取的应对方式,很明显这种方式有害健康。从心理的角度来说,我们在情绪低落时喝酒,其实不是因为酒能解决问题,而是酒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号——我喝酒了,我这个时候说的话都是不受控制的。这样的信号可以让我们畅所欲言,即便是黯然泪流了。
当然,心情不好了,约朋友喝点酒,然后开始畅所欲言,甚至流泪释放,其实是不错的舒缓情绪的方式,但若只是为了酗酒而喝酒,或是为了逃避而一味的依赖酒精,而不是让酒精化作语言,这种方式则是危险的,后果会很严重!
暴饮暴食。吃,其实是会让你的身体和情绪得到一种满足感,引起愉悦,所以说,吃也不失为一种舒缓负面情绪的方式,但暴饮暴食效果则不一样。因为暴饮暴食对人的情绪影响非常强烈,以至当我们再次面对情绪问题的时候,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陷入暴饮暴食的怪圈之中。即便当我们不愿意这样做时,却已经控制不住自己了以致可能发展成为贪食症。
贪食不是因为想吃,而是因为吃能帮助解决自身的情绪或压力问题。这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反而成为了我们最大的问题。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从暴饮暴食的怪圈中脱离出来。
购物。很多女性朋友在情绪低落时都会选择购物,它也确实能适当的缓解情绪困扰。因为买到心仪物品时的那种欣喜可以冲淡负面情绪的痛苦,但要注意:当购物成为了缓解情绪唯一方式的时候,这就已经不是购物了,而是 购物癖或购物狂,即一种冲动控制障碍。
购物狂内心容易焦虑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购物狂”和暴食症、偷窃癖一样,都属于冲动控制疾病的范畴。
疯狂购物的内在原因来自于自身对商品的病态占有欲。部分女性当她们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就会激发内心特别的冲动,哪怕是对自己来说毫无用处或者是重复购买的商品,都会不假思索地大掏腰包。如果看见了不买,心里就会堵得慌,但往往买了之后又后悔。这种冲动常常演变为内心的罪恶感和焦虑不安。
购物狂过度购物,非理性消费的内在根源也来自于外在压力。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貌美如花,学识八斗,拥有事业,同时不能丢掉传统美德,贤良温顺,相夫教子,赡养双方父母,经营婚姻。因此,职场中有些女性白领面临很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而购物就成了宣泄压力和负面情绪的通道之一。
另外,作为女性下属没有能力控制自身的工作量,没有办法操控自身的主管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或者生活中有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让她们面临很大的压力。这种无助感使得有些女性内心极其渴望能控制和把握一些东西。而购物则很好的契合了这一心理需求。在购物过程中,商场提供的自我展示的舞台,服务员的关注和重视,买单时的自我控制快感,这一切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加剧了购物的冲动。
当女性发现自己有购物狂的购买冲动时,不妨尝试一下其他比较合理的压力宣泄的方式。例如运动、倾诉。心理治疗专家说:“在极度痛苦的时候,向别人倾诉是一种潜意识的治疗。”宣泄的途径很多,对于性格外向的女性可以找个地方高声大叫,或借助某个机会与他人产生冲突等;对于性格内向的女性可以把心中的不快写在纸上,寄给远方的朋友。
购物狂如何治疗
近年来购物狂渐渐被认为是一种心理上的病症,一些负面情绪、自我认识错误、信用卡导致了购物成瘾症,若答对以下四项或四项以上,就有购物狂的倾向。
1.当我觉得不愉快时,我通常会去购物
2.我会用超过我实际花得起的钱去购买我其实不需要用的东西
3.当我购物时会有种快感,但买完之后,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了
4.我买了满屋不曾穿过的衣服,及从未用过的东西
5.当我购物时,我觉得自己变得莽撞、不太能自我控制
6.我会对亲友隐瞒我用在购物花费的金额
7.即使我对负债感到压力,但仍然无法停止购物的行为
8.我为自己的购物行为感到生气困扰
9.在一次大肆购物后,我觉得茫然及忧郁
10.我的购物行为已经或多或少使我与别人的相处出现问题
可以从这三面向着手予以改善:
1.寻求正确的压力疏解途径:
-部份人通常因为压力太大、感觉沮丧等负面情绪,只好透过花钱来买快乐。改善方法即正视自己的情绪,感到有购买欲望时就克制逛街,寻求别的减压方法,如建立优秀的人际交往关系,遇到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找几个三五朋友聊聊天或从事运动、旅行、公益,放松积压已久的情绪。
2.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
-部份人因心里中的自卑、空虚感而使在商场中购物时服务员的关注、奉承都会让他感到满足,或以为没有"行头"会低人一等,这些都会强化购物狂的行为。改善方法即重塑自我价值观,内在美才是关键。
3.学会信用卡管理:
大部份购物狂都有着不良的信用卡管理,如未准时缴纳卡债、未注意信用卡状况,让购物狂感觉自己就像富人,以致不少人表面看是“富翁”,但实际上却是“负翁”,所以可以从留意和管理信用卡方面着手学习理性消费
妻子因狂躁症突变购物狂
我也曾经狂!躁!过!
影星张柏芝曾经演过一部电影,叫《最爱女人购物狂》,讲述的是一个被遗弃在百货公司的女孩方芳,长大后有心理障碍导致购物狂。但是这个故事是喜剧,最终方芳不仅被医生治好了病,还跟医生喜结连理。但南京市民李女士却没这么幸运,因为狂躁症造成的心里障碍,李女士也成了购物狂,一年内花光了和丈夫的全部积蓄20多万,而丈夫在制止无效的情况下,选择了诉讼离婚。 通讯员 秦媛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贾晓宁
10年结发妻突变“购物狂”,一年花光20万积蓄
没钱了找亲戚借钱继续消费,丈夫忍无可忍要离婚
李女士和丈夫王先生已经结婚10年了,有一个可爱的儿子。本来夫妻感情很好,但2013年,李女士得了抑郁症和狂躁症,开始时并不算严重,但治疗却没让李女士的病好转。随后,李女士就慢慢成了一个“购物狂”,她要买高档衣服,高档女士皮包,要去高档餐厅用餐,甚至要在高档酒店开房间不回家住。
开始时王先生适当给予了满足,但李女士的奢侈生活变本加厉,王先生就受不了了。毕竟,王先生也是工薪阶层,孩子要念书。于是,王先生设法规劝妻子不要如此奢侈生活,但李女士并不理会,大吵大闹要丈夫满足自己要求,扬言丈夫不给自己钱花,就拿刀砍死丈夫,夫妻俩为此多次大打出手报警。面对这种局面,王先生无法约束妻子,李女士一年就把两人的积蓄20万花了个精光。而更让王先生不能容忍的是,李女士在花光自己的积蓄之后,还跟王先生的亲戚借钱消费,先后借款6万,这让王先生忍无可忍,在还债之后,王先生将妻子告上法庭要求离婚。
诉状中王先生说,本来夫妻关系不错,但没想到一年之间,妻子性格大变,过于“爱慕虚荣”,不仅一年内花光家里积蓄20万,还跟亲戚借款让自己偿还。这样的生活,王先生觉得无法继续,要求离婚,并要求妻子赔偿自己6万元,因为这钱是已经还给亲戚的,自己没有义务承担这笔额外债务。诉状中,王先生没提及妻子的抑郁症和狂躁症,他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妻子的“购物狂”与狂躁症有关。
怎么会这样
“购物狂”因狂躁症而起 法院一审没判离
一个好端端的人,为何会性格大变成为“购物狂”?李女士随后到医院进行了检查。医生最终的检查结果为,李女士的“购物狂”是狂躁症的一种表现,而且李女士的狂躁症和抑郁症,都已经变得很严重了。李女士的医生在诊断书里这样描述,李女士的狂躁症,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夸大自己的能力、地位和财富,已经到了妄想的程度。为小事暴躁易怒,自控能力降低,花钱如流水,不计后果……
法院基于医院诊断,以及双方当事人陈述,认为夫妻感情并未破裂,所以没支持王先生的离婚请求。法官表示,李女士也不同意离婚,表示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法官也希望王先生和李女士在今后的生活中能相互扶助,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改善夫妻关系。
无奈的结局
夫妻关系最终难挽救 丈夫补偿12万离婚
第一次诉讼后,李女士积极投入治疗。不过可惜的是,她的“购物狂”没得到太多改观。为给李女士治病,王先生又花掉十几万元。面对尴尬局面,不堪重负的王先生今年年初再次提出离婚诉讼。第二次庭审中,李女士的法援律师指出,夫妻之间有互相扶养的义务,现在李女士在病中,王先生提出离婚,不能借此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最终,李女士和王先生达成协议,家庭之前所有的债务,由王先生承担;孩子由王先生扶养,李女士有探视权;王先生要补偿李女士12万元,用于保障李女士离婚后的生活和治病,双方解除婚姻关系。对于这样的结果,李女士表示接受。
新闻延伸
记得这位好莱坞女星吗 她也一度狂躁症入院
大约是2011年4月,41岁的好莱坞女星凯瑟琳·泽塔·琼斯与7岁的女儿身穿相同的条纹母女装,手牵着手逛街购物(下图)。这是泽塔·琼斯因为狂躁症入住精神病院后的首次公开亮相。目击者称:“虽然凯瑟琳处境艰难,她的气色却好的惊人。”
泽塔·琼斯被曝因狂躁症在精神病院住了五天,据称她的病主要是因为丈夫迈克尔·道格拉斯的喉癌治疗中,她承受着巨大压力和情绪紧张所致。她的发言人说:“治疗后,现在她感觉好多了,将投入新片的拍摄。”
你或许也有这样的疑问
购物狂怎么也是狂躁症的表现?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购物狂”怎么算狂躁症呢?医学专家介绍,狂躁症属于精神类疾病,其发病可能有生理、遗传、心理的因素。患者处于发病状态时,常常表现为易激惹、冲动控制能力弱,判断力受损而做出非理智行为,比如有可能出现行为轻率、不顾后果,随意挥霍、盲目投资、伤人、毁物等等。不符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的疯狂购物也符合上述特征。 本报综合
■扬子微评 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一些不幸事情,然而生活不是电影,不可能谁都有一个大团圆的喜剧性结局。但也不要因此而失去希望。人生还在继续,衷心祝愿李女士能勇敢面对变故,并能正确认识自身的问题,通过积极治疗尽快好起来,回归正常的生活。
购物成瘾是心理障碍
不买难受,买了后悔
购物狂心理有障碍
“购物狂”是指带有病态性的购物症,属于“冲动性控制障碍”心理症状范围。通常有病态性购物的人会合并其他类型心理障碍,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问题。
病态性购物症和一般过度消费不同。过度消费是指超过自己的消费预期,就是钱花超了。但是病态性购物症患者的目的不是商品,主要是对“买”这个行为上瘾。只喜欢买东西的感觉,不买就感觉不舒服,但买完之后就后悔、有罪恶感。
哪些该买,哪些没用?
购物前先列个表
针对购物狂常用的方法是认知行为治疗,就是让行为者认清:冲动想买的念头,会导致购物造成后续欠债的问题;让行为者一再从练习中熟悉过度消费和负债的因果关系;学会购物前先列表,把想买的商品分成3类:我想要但不需要的、可能需要的,以及我真的需要的。
如果还伴有严重抑郁症的话,可以适当用一些抗抑郁药物,可适当缓解购物冲动。但是,仍然要配合认知行为治疗,这才真正有助各方面症状改善。
如果家里有人发生类似情况的话,更需多一份理解。购物狂通常是因为生活中缺乏自信,自我认同不足的错觉式自恋的情感补偿,多陪她们聊聊天,给予一些生活中的肯定和支持,能够使她们得到身心的满足。
如果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今后成为购物狂,那就要从现在开始做起了。不要一味用物质来奖励孩子,避免让孩子把物质当成快乐的主要来源,养成不良的价值观及行为。
少带钱,不刷卡
让你远离购物狂
1.不要带信用卡或现金卡,尽量现金购物。2.减少信用卡数量,只留下一张应急。3.每天出门只携带所需要的现金。4.如果真的想逛街,也要在商店关门后看看陈列品就好,减少诱惑。5.少看精美的购物杂志或电视购物频道。6.出门前列购物清单,只买所列的东西。7.每天写购物日记,就可以知道今天花了多少钱,有没有买了重复或不需要的东西。8.培养别的嗜好,特别是运动,像走路或爬山,远离商品促销的环境。9.找一个成熟、克制力强的至亲好友当“拉拉队”,告诉他你碰到的困境。当耐不住购物冲动时打电话给他,请他拉你一把。
疯狂购物有可能变成强迫症
现代的人很多时候都会去购物,有的年轻把购物当成一种乐趣,一直购物不停,俗称是购物狂,其实这种是不行的,因为购物太疯狂了,可能会不知不觉变成一种强迫症。如果购物仅仅是癖好,通常对生活没有太大影响。比如说一些老年人喜欢囤积东西,多数是因为年轻时物质匮乏,年老了有条件的时候,会用囤积来满足内心曾经缺失的感觉,同时也是一种寻找安全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