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灸法白芥子敷灸
冷灸法白芥子敷灸
白芥子敷灸法是最为常用的冷灸法之一。白芥子十字花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以白芥子研末水调外敷,可合局部皮肤发热乃至起泡,类似灸法。有关白芥子敷灸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备急肘后备急方》:治瘰疬:“小芥子末,醋和贴之,看消即止,恐损肉”。明·《本草纲目》认为白芥子具有“消瘀血、痈肿、痛痹之邪”的作用,并载有“白芥子末,水调涂足心,引毒归下,疮疹不入目”;“涂顶囟,止衄血“等方。至清代进一步从单味转为复方白芥子敷灸。如《张氏医通》创“白芥子散”。《卫生鸿宝》载:“治冷哮法:白芥子净末、延胡索各一两,甘遂、细辛各五钱,共为末,入麝香五分, 匀,调敷肺俞、膏盲、百劳等穴,涂后麻 疼痛,切勿便去,候二炷香足方去之。十日后涂一次,二次病根去。”现代,白芥子敷灸不仅应用广而且观察的样本数也大。以复方白芥子膏敷灸为主,其配方的成分虽各地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上述方药加减而成。且日趋规范与固定。
【操作方法】
灸膏制备:
(1)咳喘膏 全国各地配制的处方不一,现选介二方,其余将有“临床应用”中介绍。
方一、白芥子、延胡索、法半夏、甘遂、细辛、生甘草、百部、肉桂、葶苈子。依次按8:8:8:5:4:4:5:5:3的比例组成将上药烘干,粉碎研末,过100目筛。用时取药末用50%姜汁调成较干稠糊状,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方二、白芥子21 g,元胡21g,甘遂12g,细辛12g。将上药共烘干研细末,储瓶备用,此为1人3次用量。敷灸法为,每次用上药末之三分之一量,加鲜姜汁调成糊膏状,并加麝香少许,一般在夏天使用。
(2)关节膏
方一:以等量生白芥子、生草乌碾成极细粉末过筛,将粉末装入容器中封存备用。
方二:白芥子、元胡、细辛、防己、半夏、南星、木瓜、制川草乌等,上药粉碎,过80目筛,装瓷缸备用.
(3)胃痛膏 白芥子20g,白芷10g,甘遂10g,川乌10g,草乌10g、细辛5g,山栀子20g,芦荟10g,杏仁10g,桃仁10g,白胡椒5g,使君子10g,草决明10g,皂角10g,冰片2g,红花10g。上药并研细末,密封干燥处保存。
具体操作
(1)咳喘膏 治疗时,取药12g~18g分二等份置于二片医用胶布或分别摊直径为3cm的油纸上中间,分别敷贴于所选穴区,成人一般贴4~6小时,儿童一般贴3~4小时揭去。敷贴最佳节气常选择夏季伏天和冬季寒九天;疗程安排是每周敷贴2次,4周为1疗程,一般使用1个~2个疗程。,以胶布固定即可。每次贴灸4~6小时,10日1次,每年共敷灸3次(即补伏、中伏、末伏各1次),连续治疗3年共敷贴9次。
(2)关节膏 用时取适量上述粉末以清水调成糊状平铺于牛皮纸上,药面以4cm×4cm左右为宜。敷贴于穴处,嘱患 者不要离开,随时观察患处皮肤,直到穴处周围皮肤潮红,且药面下皮肤有烧灼感并出现水泡为度(如不出现水泡,可用红花油或解痉镇痛酊代水调药)。除去药糊,将创面皮肤常规消毒,以无菌敷料覆盖创面,待其自愈。
每年初、中、末三伏的第一日各贴药1次.视药末每穴3g,用生姜汁调膏,穴位用75%乙醇棉球擦后贴敷,外用敷料或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贴药时间一般为3~4小时,可根据贴后的反应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若贴后热辣、烧灼感明显,可提前去药,以防烧伤皮肤;反之贴后微痒舒适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
(3)胃脘膏 用时取适量,用鲜姜汁调成膏状,摊于方型硬纸上,每块小儿约3~5g,成人约5~8g,贴于穴位,胶布固定。48~72小时换穴换药,每次选6~10个穴位。本疗法3年为1疗程,停药2年后统计疗效.
【主治病证】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小儿呼吸道感染、风寒性关节炎、周围性面瘫、胃脘疼痛、梅核气等。
【注意事项】
1.可根据贴后的反应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若贴后热辣、烧灼感明显,可提前去药,以防烧伤皮肤;反之贴后微痒舒适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
2.在临床上,结合个人体质异同,若贴处皮肤痒,充血过敏者,应慎用或药量相应减少、时间缩短。
3.贴敷时勿洗冷水澡,勿过劳.除个别疼痛较重对症处理外,其余不配用任何疗法。
【临床应用】
1.急性支气管炎
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定喘。
治法:
灸药制备:白芥子30g,细辛15g,甘遂15g,玄胡索30g。共研为细末,装瓶密封备用。临用时以适量姜汁调和,另取麝香膏两张。
灸治方法:一穴均取,双侧同用。将以上贴药敷于8个穴区之上,以麝香膏固定(一张麝香膏分为4份),嘱1~2小时左右局部发痒、辣、发红时取下。小儿约30min.机体反应强者,局部可起泡,起泡者可用消毒针管抽出渗液,用艾条熏干即可。一般隔日1次,3 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12例,全部有效。
2.慢性支气管炎
取穴:
主穴:肺俞、风门、大椎、定喘、天突、膻中、大杼。
配穴:风寒型加风门,痰浊型加脾俞,心肾虚型加心俞,年老体弱者加肾俞、
治法:
灸药制备:各地用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敷灸方颇多,但大同小异。以下诸方供读者参考。方一:白芥子、甘遂、细辛、元胡各等份,方二:白芥子、甘遂、细辛、吴萸、皂刺各等份,方三、白芥子30g,细辛30g,延胡索12g,甘遂12g。方四、白芥子30%麻黄15%甘遂30%细辛15%半夏10%。方五:白芥子、细辛、甘遂、莪术、玄胡、硫磺,比例为6:5:6:4:3:1。诸药混合研末(过6O目筛)。贴敷前先绞生姜取汁,临用时加鲜姜汁调成稠糊状。亦可取冰片溶入75%的乙醇制成饱和溶液,把姜汁与冰片乙醇溶液按5:1 的比例混合,随即以此混合液调药末(每100g药末约需120ml姜汁冰片混合液),制成药糊密封备用。方六、细辛、白芷、白芥子、甘遂、轻粉各等分研细末,用蜂蜜调成糊状,做成蚕豆大圆饼。
灸疗方法:主穴为主,据症加配穴。每次取4个穴区(双侧穴作二个穴区),轮流取用。穴处先以乙醇棉球擦除皮肤汗垢,擦至皮肤微红.或用生姜片擦穴位令热使毛孔充分舒张,取药糊置于穴位上。呈直径2cm、厚约0.5cm的圆饼状,或将药糊3g,摊于3× 3cm大小的腊纸或塑料薄膜上,以防药物挥发,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即可。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小儿为2小时。贴药时一般从病人感到穴位处有轻微烧灼感(约4~6小时)为宜。如贴药时间感觉刺激难忍,应提前取下。贴敷后患者背部即有不同程度的烘热及烧灼感,揭除药饼后可见穴位表皮形成红斑或为水泡,此为正常的穴位反应。若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放水,注意勿令感染,以免影响下一次贴敷治疗。疗效研成细治疗时间选在每年夏季初、中、末伏。每3至5天宜,每年从初伏开始,10天贴敷1次,每年贴3次,连贴3年。亦可3~4日用药1次,10次为1疗程,伏天连用3年。
疗效:共治1880例,结果:临床控制(敷药后证状消失,能正常工作和学习,观察一年未复发)906例。显效(敷药后证状基本消失,能负担一般工作)518例。有效(敷药后呼吸平稳,咳喘减轻,发作次数减少)380例。无效(敷药后症状无改善)76例。总有效率为96.0%。
3.支气管哮喘
取穴:
主穴:分为三组。① 天突、大椎、肺俞;② 定喘、风门、脾俞;③百劳、命门、肾俞。
配穴:发作期选肺俞、风门、定喘;缓解期选肺俞、膏肓、肾俞。
治法:
灸药制备:可在下列方中选择其一。方一 :白芥子、延胡索、法半夏、甘遂、细辛、生甘草、百部、肉桂、葶苈子,依次按8:8:8:5:4:4:5:5:3的比例组成;方二:白芥子35%,洋金花35%,细辛18%,甘遂12%;方三:生甘遂、白芥子、延胡各一份,细辛、丁香、干姜各半份进行配伍;方四:以玄胡索、细辛、甘遂、白芥子。防风、白蚤休。方四:麻黄、细辛、甘遂、延胡、白芥子(生),各药按比例配成。上述方药烘干,研磨成粉末,过100目筛。用时取药末用50%姜汁调成较干稠糊状,切成1cm ×1 cm的方块状或直径为10cm,厚为3mm大小之饼状,并撒以麝香适量。置冰箱冷藏室备用。方五:白芥子(生)30g,麻黄 20g,细辛10g,甘遂20g,延胡索20g。上药分别研末,临用前以老姜汁和蜂蜜混以3/1000的氮酮为糊状,切成等大(1cm × 1cm)的小方块。
灸治方法 :夏令敷灸取主穴。初伏取第一组,中伏取第二组,末伏取第三组。依据症情敷灸可用配穴。贴法:将药饼或药块置于穴区,用四方形胶布或香桂活血膏加以固定,成人一般贴4~6小时,年幼及老年、病轻、偏虚者一般贴2~3小时揭去。在临床上,结合个人体质异同,若局部皮肤充血过敏者,应慎用或药量相应减少、时间缩短。在贴药期间如感觉皮肤痒或较疼痛者应提前取下,视情况而给于抗过敏药物;到时取下者,如局部水泡较大者,应用消毒针筒穿破水泡、排干、局部搽龙胆紫即可。治疗期间忌食冷冻品及腥物。如夏令敷灸每伏贴药1次,于每年夏季三伏的第1日开始,初、中、末状各贴药1次,3年为1疗程。如按症情敷灸,每周敷贴2次,4周为1疗程,一般使用1~2个疗程。
疗效:共治533例,结果临床治愈118例,显效190例,好转149例,无效76例。总有效率为85.7%。并观察到年龄小则防治效果佳( P< 0.05);在按病程分组中,病程短则防治效果佳(P< 0.05)。另外,机理研究表明,本敷灸法是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的活化而影响着哮喘的病理。
4.胃脘痛
取穴:
主穴:中脘、上脘、下脘、神阙、梁门、阿是穴(背部压痛点,多在灵台、至阳穴处)、脾俞、胃俞、膈俞、肝俞、内关、足三里、手三里。
配穴:痛经者加关元、腰骶;冠心病者加膻中、辄筋、屋翳;乳房包块者加乳房包块处;阳萎者加命门、腰眼、关元;咳喘者加身柱、肺俞、中府、膻中;胆石症、胆囊炎加肝俞、胆俞。
治法:
灸药制备:白芥子20g,白芷10g,甘遂10g,川乌10g,草乌10g、细辛5g,山栀子20g,芦荟10g,杏仁10g,桃仁10g,白胡椒5g,使君子10g,草决明10g,皂角10g,冰片2g,红花10g。上药并研细末,密封干燥处保存。
灸疗方法:主穴为主,配穴据症酌加,每次选6~10个穴。位取适量药粉,用鲜姜汁调成膏状,摊于方型硬纸上,每块小儿约3~5g,成人约5~8g,贴于穴位,胶布固定。48~72小时换穴换药。3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38例,结果:痊愈25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
5.痛证
取穴:
主穴:阿是穴(压痛点)。
配穴:坐骨神经痛:命门、阳关、环跳、大肠俞、风市、外丘、地五会。肩痛:肩井、肩髎、肩贞、天宗、肺俞、大椎、手三里。踝关节痛:三阴交、申脉、解溪、商丘。腰痛:命门、阳关、大肠俞、阳关及腰骶部。网球肘、足跟痛、足背痛等可用大块贴肿痛处略大于患处。膝关节痛;内外膝眼,鹤顶或取大块贴膝盖部。类风湿性关节炎、产后身痛、腰腿痛等参照上述各方法选穴和痛点、痛处。
治法:
灸药制备:白芥子20g、芦荟10g、白芷10g、细辛5g、川乌10g、草乌10g、皂角10g、桃仁10g、红花10g、杏仁10g、草决明10g、白胡椒5g。山栀子20g、使君子10g、甘遂10g、冰片2g等研细末,装瓶或塑料袋内密封,勿泄气,置阴凉干燥处备用。
灸疗方法:每次选7~8个穴。取适量上述药粉用鲜姜汁调成膏状,取5~8g摊于方形硬纸上,贴在穴位上,胶布固定,或根据痛处范围大小,将药敷于患处,上盖硬纸,再用胶布固定,每次贴48~72小时。3次为一疗程,病情重者取掉药在贴药处拔火罐,必要时可反复拔。每穴贴后休息半月,待皮肤恢复后再重复贴治。
疗效:218例,痊愈145例。显效37例。好转31例。无效5例。
6.神经性胸闷
取穴:
主穴:膻中、中脘、身柱、神道、至阳、天突、大椎。
配穴:腹胀、腹痛、腹泻加神阙、足三里,恶心纳差加内关。
治法:每次取3~5穴,据症酌加配穴。用上述灸药适量,用鲜姜汁调成膏状摊于方型硬纸上,贴于穴位上,胶布固定。每次贴48~72小时,每次选7~8个穴,贴3次为1疗程。
疗效:共治13例,结果10例痊愈(胸闷气短憋气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 3例显效(胸闷气短憋气症状基本消失,但生气着急仍有轻度憋气)。
7.梅核气
取穴:
主穴:天突、华盖、定喘、大椎、足三里、丰隆、阳陵泉。
配穴:肺俞、脾俞、内关、阿是穴(咽部最痛苦处体表对应点)。
治法:
灸药制备:取元胡 10g、白芥子10g、细辛10g、甘遂5g、麝香0.4g、斑蟊3.5g、人参芦10g、生地夏2.5g、生南星2.5,上药共研末。
灸疗方法:每次治疗选 主穴3~5个,配穴选2~3个。治疗时点出所选穴位,将上药用姜汁调成糊装,以黄豆大小药糊摊于1.5cm×1.5cm的牛皮纸上贴敷穴位,橡皮膏十字固定,8小时后将药糊揭下。每隔10日敷灸1次,3次为一疗程。
疗效:本组38例,痊愈(2个疗程内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消除)30例,好转(1个疗程咽部异物感 基本消失)6例,无效(2个疗程后咽部异物感无明显变化)2例。总有效率为94.7%。
8.骨关节病
取穴:膝关节取犊鼻、梁丘、血海、足三里;踝关节取申脉、照海、昆仑、丘墟;肩关节取肩髃、肩髎、臑俞、肩前;肘关节取曲池、天井、肘髎、小海。
治法:
灸药制备:白芥子、元胡、细辛、防己、半夏、南星、木瓜、制川草乌等各适量,上药粉碎,过80目筛,装瓷缸备用。
灸治方法:根据病变关节取穴。每次取药末的量为平均每穴3g,用生姜汁调膏,穴位用75%乙醇棉球擦后贴敷,外用敷料或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贴药时间一般为3~4小时,可根据贴后的反应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若贴后热辣、烧灼感明显,可提前去药,以防烧伤皮肤;反之贴后微痒舒适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敷灸时勿洗冷水澡,勿过劳.除个别疼痛较重对症处理外,其余不配用任何疗法。每年初、中、末三伏的第一日各贴药1次.本疗法3年为1疗程,停药2年后统计疗效。
疗效:共治360例,结果:痊愈293例,显效36例,有效11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 为94.5%.
带下病艾灸哪里
脾虚型带下病艾灸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下注,伤及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异常;脾虚中阳不振,则面色不容而呈㿠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乏;脾虚失运,则纳少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治则:健脾化湿以止带。
艾灸取穴:主穴取脾俞,气海,带脉,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取中脘。
施灸方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每穴灸5-1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枣核大小的艾炷施灸,每次每穴灸5-7壮,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
3.隔附子灸:用枣核大小艾炷施灸,每穴每次灸5-7壮,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本法适宜于脾虚,肾虚患者。
4.隔药饼灸:取白芥子,白果,白术,苍术,车前子各15g,烘干沿成细末,再将炒成黑褐色的灶心土加入,用适量黄酒调成膏状,做成一分钱硬币厚的薄饼敷于穴位上,上置枣核大小的艾炷施灸,每次没血就3-5壮,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肾虚行带下病艾灸
素禀肾虚,或恣情纵欲,肾阳虚损,气化失常,水湿内停,下注冲任,损及任带,而致带下病;若肾阴虚损,精关不固,精液滑脱,也致带下病。
治则:温肾燥湿,固涩止带。
艾灸取穴:主穴取关元,肾俞,带脉,次髎。配穴取腰阳关。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每穴可灸5-10分钟,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2.隔姜灸:艾炷如黄豆大,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湿毒型带下病艾灸
湿毒蕴藉,带下黄色量多,质粘稠有异味,甚则状若腐渣,伴随有胸闷纳呆;热重于湿;带下黄赤。质黏如脓,奇臭难闻,常兼口干烦热,头目昏重。
治则:清热燥湿,泄毒止带。
艾灸取穴:主穴取中极,带脉,阴陵泉,三阴交,行间。配穴取气海。
施灸方法:
1.温和灸:每穴可灸5-10分钟,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2.隔姜灸:艾炷如黄豆大,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什么方法治气管炎呢
(1)药物:硫黄粉50g,甘草50g,白芍20g,白术20g,白矾10g,热参总碱150g。制法:先将草、芍、术用水煎煮两次,煎液混合一起浓缩成稠膏,加入硫、矾烘干研末即得,最后加入热参总碱,混匀,备用。用法:先将脐用温水洗净擦干,取上药200mg敷于脐窝中,盖以软纸片,上用药棉,轻轻压紧,外以胶布固定,5~7天换药1次。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2)药物:二丑15g,大黄30g,槟榔8g,木香5g,轻粉少许。 制法:轻粉另研。余诸药均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加轻粉,调均匀,再研一遍,炼蜜调膏。 用法:敷神阙穴。用于支气管炎偏热者。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3)药物:白芥子3g,半夏3g,公丁香0.5g,麻黄5g,细辛2g,麝香少许。 制法:麝香另研,余共研细末,瓶贮备用。 用法:先将脐内放麝香,再放余药,隔姜灸,每次3~5壮,10天为1疗程。 出处:《中国灸法集粹》。
落枕脖子僵硬怎么办
1、按摩法
松筋:在颈部两侧寻找压痛点,在压痛点上用拇指按揉1分钟,再用手捏拿颈部和肩部肌肉约2分钟。
活动颈部:手指按住患侧的肌肉,头部先左右转动,再做抬头低头运动,最后再做环转运动。
抱颈:双手手指交叉,掌根抱住颈部,并用力挤捏,向上提起,反复10次,再用手掌在患处摩擦20次。
2、艾灸落枕穴
落枕穴是治疗落枕的特效穴位,因而命名为落枕穴,其位于手背,在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约0.5 寸处。艾灸落枕穴可以有效祛除风寒之邪,缓解落枕的症状。在药店购买艾条1 根,然后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在落枕穴皮肤上3 至5 厘米处,做旋转运动,一般灸5 分钟之后,换另一侧手背再灸5 分钟,每日1 次。艾灸时以局部皮肤感觉温热为宜,小心烫伤。
3、热敷颈部
取250 毫升的优质酿造米醋,在锅中煮沸,之后将米醋倒入盆中。将无菌纱布在米醋中浸泡,然后平敷在颈部肌肉疼痛处,期间为了维持纱布温度,可在上面放一个热水袋。在进行热敷的同时,患者可稍微活动活动颈部,以加强疗效。每次热敷20 分钟,每日2 次,米醋可用2 次(第2 次加热即可)。一般落枕患者用此法治疗2 至3 次后,其疼痛的症状就可明显缓解。
4、食疗:葛根桂枝荆芥汤
葛根10 克,桂枝、荆芥(后下)各6 克,加水煎煮2 次,取药汁混合,分2 次服用,每日1 剂,连续3 日。
葛根特别善于缓解颈项强直、肌肉痉挛,可促进头颈部血液循环,并有一定降压作用。
桂枝性温,可祛寒止痛、温通经脉,并能制约葛根偏凉的药性。荆芥性温,有发散风寒的功效。
三味药同用,可缓解落枕后脖子强直、肌肉僵硬、活动受阻的症状。
中医五妙法帮你解决落枕的脖子
1、桂枝防风药液热敷
桂枝15克,威灵仙15克,防风15克,五加皮15克,细辛10克,荆芥10克,没药10克。加凉水适量、食醋500毫升,急火煎煮20分钟后,用毛巾蘸药液热敷颈部。
2、老陈醋热敷
取数块棉布条在山西老陈醋中浸泡后平敷于痛疼部,再将50℃~60℃的热水袋放于棉布条上,以患者自觉局部皮肤温热不烫为原则。热敷30分钟后,令患者自行缓慢地做颈部活动。
3、冰块冷敷
用毛巾包取一冰块冷敷于痛疼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两次,严重者可每小时敷一次。
适宜于落枕48小时内。
4、葛根药包热敷
葛根100克,白芍50克,甘草20克。用白棉布包好放入锅中,急火煎煮约30分钟后取出,温度适宜后趁热将药包外敷于痛疼部。
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5、艾条温和灸
右手如持笔写字状,拿灸用艾条使艾条与局部皮肤成45°角,将艾条点燃端对准患者痛疼部位,点燃端的艾头与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以局部温热、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度。
施温和灸30分钟,灸毕令患者在诊室内避风休息30分钟后。
三伏贴和艾灸贴哪个好
三伏贴和艾灸贴各有优点,建议根绝自己的需求选择:
1.三伏贴:三伏贴的主要成分是中药甘遂、白芥子、细辛、生姜等,可以通过贴敷阳性、热性的辛辣药物,刺激穴位经络、激发阳气、协调脏腑、调整人体状态。
2.艾灸贴:艾灸贴通常是采用远红外自发热技术配合精油,然后直接可以贴在不舒服的部位,贴在皮肤上之后会自发热,使用比较方便,随时随地可以贴。
儿童哮喘的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治疗儿童哮喘的特色疗法一般有:穴位敷贴,扎针,针灸,还有推拿按摩,雾化,中医直肠给药等。这都是现代用的较多的特色疗法。灸法可以适用于缓解期的治疗,小儿推拿治疗哮喘的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治疗都可以。穴位敷贴可以作为急性发作期的辅助治疗和缓解期的治疗。再有雾化,高压泵雾化,用于急性期的发作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还有中药直肠给药,也是有效的。还有理疗,也是很有效果的。
我们把穴位敷贴做一个详细的介绍,穴位敷贴也叫做冬病夏治,从字面来解释,就是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我们夏天来进行治疗,也就是有个预防性的治疗,因为中医讲一个阴一个阳,自然界也有阴和阳,夏天就是阳,三伏天属于阳,三伏天自然界的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旺盛,我们的医者借助自然界的春夏养阳这个观念,在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旺盛的时机,借助这个时间用一些温热的药物,用一些药物贴特定穴位来达到扶持人体阳气,也叫做人体的正气,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扶持阳气,帮助其冬天少发病,不发病或者是发作轻微。这是穴位敷贴,冬病夏治。
这个方法是清代张璐老先生,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张氏医通》,里面记载:夏月三伏、白芥子碾末,头伏治哮喘。就是夏天三伏天用白芥子碾成粉末,投穴位来治疗哮喘。我们依据这个理论。产生这个敷贴疗法,贴穴位它有三层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预防作用;第二个是增强抵抗力的作用,预防冬天的病;第三个是治疗作用,治疗作用是指小儿哮喘,病发了我们医生诊断以后属于寒性哮喘,我们用这个药贴穴位,同样收到很好的疗效,深受广大家长小儿的欢迎。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些特色疗法,也同样需要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运用。穴位敷贴是要根据辨证用药的,雾化也是辨证用药的,雾化用西药辨证,我们用中药雾化辨证用药的。推拿也要辨证用药的,小儿的推拿,也要辨证用药。还有直肠给中药,同样是要辨证用药的。是热证要用治疗热证的药,是寒证就要用治疗寒证的药。你比如说灸法,针灸的灸法,它必须用于寒证不能用于实证,不能用于热证。
结核性淋巴结发炎怎么治疗
西医治疗
1、全身支持疗法和抗痨治疗。常选用链霉素、对氨柳酸、异烟肼及利福平等。
2、对于局限、可移动的淋巴结或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均应及早手术摘除(手术风险大)。
3、化脓的淋巴结或浅在的冷脓肿,可穿刺抽脓后注入抗结核药物。但应注意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
4、可先用青霉素和链霉素等广谱抗生素。
西医治疗周期较短,见效快,但是西医疗法只能缓解症状,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治愈疾病,推荐使用乌金.膏。
中医外治
中医疗法可选用外敷。由金银花、地丁、川楝子、玄胡、夏枯草、丹参、乳香、没药、浙贝母、白芥子、天花粉、甘草、白头翁、生姜、老蒜、等十余味中药材组成。
民间疗法鲜菊花叶适量,加红糖少许,捣烂,外敷患处。每日2换。
藤黄50克研末,置瓶中,再加75%酒精300毫升,盖紧,摇荡之,用棉球蘸液涂患处3~4次.用于未化脓时。
仙人掌一片,肉厚汁多为好,去刺去皮,捣烂,敷于淋巴结,每天3到4次。
针灸疗法
针刺
【取穴】颈痈肩井风池委中臀痈膈俞委中大肠俞。
【方法】进针得气后用强刺激。留针30~45分钟,每日1次。l0~20次为1疗程。
隔物灸
【取穴】痈肿局部。
【方法】取陈艾绒用手指捏成底径0.6~O.8cm,高l~1.2cm的圆锥形艾柱,另用鲜生姜切成如硬币厚的薄片。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患处四周,然后将姜片放置于患处正中,上置艾柱灸之,每次灸3~7壮。
三伏贴能治哮喘吗 三伏贴可有效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三伏贴」是中医学对于慢性、虚寒性疾病的保养方法,已有悠久的历史,清朝《张氏医通》记载:「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未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由此可知,根据中医理论,利用特定节气,进行特定穴位中药敷贴,可有效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对哮喘也是有帮助的。
冷灸法斑蝥敷灸详解
将斑蝥若干研成细末备用。取约 10mm × 10mm见方的胶布,中央剪一直径6mm左右的圆孔,敷贴在所选的穴区上,取斑蝥粉0.05~0.08g或少许,放在孔中,外用胶布固定,患者不可随便取下。一般贴膏药后约4~6小时左右,局部即成灼热,待10~15min后从药膏上方轻轻揭开,皮上有芝麻大无色透明的小水泡3~5个,即可将药膏撕去,在揭胶布时不可将水泡弄破让水泡自然吸收结痂。约3~5日后,痂皮自行脱落而无任何瘢痕。变可待小水泡融合成大水泡后,用消毒三棱针在水泡上针孔放水l~2次后,即逐渐结痂愈合。同一穴区6~7日后可进行第2次治疗。一般7~10次为一疗程。亦可用斑蝥浸于醋中或浸于95%乙醇中,10日后取液,涂抹穴区或病所。
【主治病证】
斑蝥灸对灸治疗内、外、儿、皮肤、五官等科多种疾病均有一定疗效。对银屑病、头痛、周围性面瘫、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小儿咳喘、痛经等疗效更务确切。
【注意事项】
1.斑蝥含有斑蝥素,有剧毒,禁止口服,敷药、时防止误入口、眼内。另外皮肤过敏及皮肤溃疡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及年老体弱者禁用。
2.贴药后不能在强烈日光下曝晒,睡觉时必须伏卧、侧卧,防止损伤灸处而感染。倘若无意将水泡擦破,切不能包扎,可涂点紫药水或用消炎粉外扑,暴露局部,1~2日自愈。
3.适当休息,忌服生、冷、辛辣、海味等刺激物。
【临床应用】
1.头痛
取穴:太阳。
治法:
灸药制备:取斑螫一只,焙干去爪翅,研为细末;生姜适量取汁,面粉少许,三味调为糊状,备用。
灸疗方法:选患侧穴区,即左侧头痛贴左太阳穴,右侧头痛贴右太阳穴,全头痛贴双侧太阳穴。取白棉布剪成如铜钱大块。将斑螫糊摊于布块上,约3mm厚。贴后卧床休息3~4个小时后,将此敷布轻轻揭去,可见皮肤上隆起小水泡。小水泡不宜刺破,使其自行吸收。一旦水泡破溃,勿使泡内液体流入眼内,以免伤及眼睛。一周敷贴 1 次,3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25例,均为曾用它法未效而来者。年龄为7~71岁,病程在3日~18年。用本法治疗后,临床痊愈(头痛完全消失。随访一年内未复发者)284例;有效(头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一年内未加重者)41例。有效率为100%。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取穴:地仓、下关、太阳、颊车。
治法:
方法一:取斑蝥3只、巴豆3枚、(去壳),研粉,用植物油调成糊状,将药物涂于无菌敷料上约5分硬币大小,敷于地仓及下关穴部位;医生用手指牵拉患侧颜面不同部位,观察鼻唇沟稍移向患侧,或手指牵拉太阳穴附近,观察眼裂闭合至最小时,以指压处定为贴药部位,疗效更佳。敷药后夏秋季保留5小时,冬春季保留8小时,去敷料后即可见大小不等之水泡,待其干燥结痂脱落即可。
方法二:取斑蝥1~3个,巴豆2~3粒、麝香0.02g、鲜柳枝头(带叶3~5片)1枝、鲜生姜(约5~10g)、共捣为泥、贴于患侧下关或太阳及颊车穴、当贴药处有热性剌痛感时即将药物除去,起水泡后可用消毒针头剌破。
方法三:取斑蝥1枚(去头、足、翅,成人用虫体大者,儿童用虫体小者),生姜5g,麝香0.25g,鲜带皮柳棍1段(约长30cm,直径2cm左右),将上3味用鲜柳棍放入乳钵内共捣如膏状,置于5分硬币大小之圆型软塑料布上,再置于伤湿解痛膏或麝香壮骨膏粘性面正中,敷贴于患侧面部之颊车穴至下关穴处,然后以纱布敷料覆盖固定。敷贴后6~10小时左右,局部有轻度烧灼感,逐渐起透明之豆大或指头大小水泡,不需作任何处理,多可自行吸收。以后口眼歪斜在不知不觉中,逐渐痊愈。
每隔7~10日贴灸1次。
疗效:144例经贴药后治愈13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6%。
3.梅核气
取穴:天突、曲池。
治法:本膏用斑蝥3g,全蝎、蜈蚣各1 g,冰片0.5g,共研细末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备用。用时用小竹签取本品如火柴头大小于小块胶布中央贴敷于天突、单侧曲池穴,每次贴3日。配服中药理咽汤。
疗效:共治100例,结果:治愈67例,显效14例,好转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0%。
4.额窦炎
取穴:印堂。
治法:将斑蝥研成细末备用。取约 10mm× 10mm见方的胶布,中央剪一直径约6mm的圆孔,敷贴在印堂穴上,取斑蝥粉0.05~0.08g或少许,放在孔中,外用胶布固定,患者不可随便取下。4~6小时后局部出现无色透明的小水泡,24 小时后揭去胶布,在揭胶布时不可将水泡弄破,让水泡自然吸收结痂。约3~5日后,痂皮自行脱落而无任何瘢痕,6~7日后可进行第2次治疗。8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一个疗程。
疗效:共治30例,结果:痊愈25例,显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
5.关节痛
取穴:阿是穴(痛点)。
治法:
灸药制备:取雄黄、斑蟊各30g,研成细粉用蜂蜜适量拌成糊状,再入麝香10g拌匀,装瓶备用。
灸疗方法:用1寸方胶布,正中放米粒大小药糊,贴敷于局部穴位或痛点上。每次贴4~8点,全身关节痛点可贴20点。药糊不可涂得太多,避免起泡大引起疼痛。贴后2~4小时有热和剌痛感,8~12小时起泡,起泡直径3cm,疼痛剧烈时,可挑破放液涂紫药水,须待水泡愈合之后方可复贴。3~5日灸疗1次。
疗效:共治398例,结果:治愈27例, 显效184例,有效167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95.93%。
6.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阿是穴。
治法:
灸药制备:方一:取斑螫38%,白芥子20%,生川乌15%,干姜15%,花椒12%,晒研细未,贮藏备用。方二:用雄黄、斑蝥各30g,研成细粉用蜂蜜适量拌成糊状,再入麝香10g拌匀,装瓶备用。
灸疗方法 :上述二方任取其一。第一方用法:取6cm×6cm胶布将药末呈圆形摊于胶布上,直径约3cm,厚约0.8mm,贴于疼痛最明显的关节部。,每次贴3~4张(不宜多贴),每个关节须贴2~3次,才能巩固疗效。一般贴药后约4~8小时,局部即感灼热,待过30min左右从膏药上方轻轻揭开,若皮肤上有芝麻大的小水泡5~8个,方可将膏药撕去,待水泡融合成大水泡后,用针刺孔放水l~3次,即逐渐结痂而愈。第二方用法,在胶布中置米粒大药糊痛点。每次贴4~8点,全身关节痛可贴20多点。一般5~7日贴药1次,不计疗程。
疗效:共治598例,结果:痊愈296例,显效184例,有效273例,无效45例。总有效率为92.3%。
7.急慢性腰损伤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肾俞、大肠俞、委中。
治法:
灸药制备:取斑蝥、白芥子、雄黄等分,研为细末,混匀,装瓶备用。依病情轻重,每次取1~3个穴位贴灸。用时取适量药末加蜂蜜少许调成膏状,以上穴为贴敷于所选穴点,24小时去除敷贴物,可见局部出现蚕豆大水疱,以无菌针头刺破水疱,放出积液,外涂龙胆紫即可。必要时3~4日后可重复治疗。
疗效:共治37例,均获愈。其中34例经贴敷1次即治愈,余3例贴敷2次治愈。
8.肩周炎
取穴:肩髃、天宗、肩井、巨骨、肩贞、肩前、曲池、条口。
治法:每次选2~3穴,均为患侧,穴位可轮流取用。将斑蝥研为细末,取0.01或0.02g用蒜汁调合成饼置于穴位上,胶布盖贴。一般4~9个小时去药,局部可发红起泡,若未见水泡则再贴灸1次。每周灸治1次。
疗效:共治40例,经治1~3次后,痊愈29例,显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
9.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将斑蝥与雄黄按1:3比例混匀研末装瓶备用。使用时以斑雄粉少许调入适量蜂蜜如绿豆大小厚糊状。在患侧肱骨外上髁至桡骨颈间找出最明显的压痛点即阿是穴,把调好的药物敷于其上,然后用胶布固定,8~24小时起泡后揭去胶布。如局部水泡较小者,5~7日后可自行吸收。水泡较大者可用消毒三棱针穿刺排液,并用消毒纱布覆盖,以防感染。1周后创面愈合可重复治疗。
疗效:共治50例,结果:痊愈41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10.痛经
取穴: 关元、中极穴。
治法:用斑蝥、白芥子各20g,研极细末,以50%二甲基亚砜调成软膏。取麦粒大小放于胶布上,贴于关元穴或中极穴,两穴交替使用。一般贴3小时揭去药膏,出现水泡。可按上述方法处理。每次经前5日贴第1次,月经始潮或始觉腹痛则贴第2次。两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疗效:共观察82例,治疗1个疗程后,显效56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2%.
11.小儿咳喘
取穴:
主穴:分为二组。(1)大椎、定喘、风门、肺俞。(2)大椎、筋缩、肺俞、心俞。
配穴:痰多咳不出加丰隆,纳少加足三里,喘重加膻中。
治法:
方法一:药物制备。(1)药物组成:斑蝥45%,雄黄45%,麝香10%,蜂蜜适量。(2)制法:将洁净的斑蟊研成粉末,再加入雄黄,麝香共研均匀,装瓶加盖密封备用。取第一组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用时将斑麝香粉,以蜂蜜调成糊状(米粒大小)放在1寸见方胶布中间(注意:操作者在拌药糊接触皮肤时应立即洗去),贴在穴位上,每次不能超过5~7穴,7~14日贴1次,3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14日。贴后8~12小时出现水泡,局部发热,并有胀痛感觉,过2~3日症状减轻,皮肤发痒,5~6日可撕下胶布涂紫药水即可。患儿贴后,3日内勿洗操以防感染。
方法二:灸药制备。用斑蝥38%、白芥子22%、生川乌20%、生花椒20%,4味共研细末和匀贮藏备用。另用砒石少量研末另贮。取5cm×5cm胶布6块,将药粉摊于胶布上,呈圆形,约五分硬币大,厚约0.8mm,再加砒石粉0.03g(不能太多,否则易伤皮肤),撒于药粉的中间即成。 灸治方法:每年小暑到处暑期间灸疗。取第二组穴,四穴分三次取,第一次取大椎、筋缩;第二次取双侧肺俞,第三次取双侧心俞。将药膏6张分3次贴于背部穴位处。一般贴膏药后约4小时左右,局部即成灼热,待10~15min后从药膏上方轻轻揭开,皮上有芝麻大的小水泡3~5个,即可将药膏撕去,待小水泡融合成大水泡后,用消毒三棱针在水泡上针孔放水l~2次后,即逐渐结瘢而愈。7日贴1次,每次贴2张,3次为1个疗程。病情严重者需连续贴2~3年。
疗效:共治疗469例,结果:治愈238例,显效85例,有效131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93.8%。
2019~2020三九灸时间表 什么是三九灸
在三九天进行天灸疗法。
三九灸是传统中医养生疗法中的天灸疗法,天灸是中医传统灸法中非火热灸的一种,又名为自灸、冷灸,也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之后根据个人症状选定穴位进行施灸,有温阳益气,补肾散寒的功效。
冷灸法蒜泥敷灸详解
取大蒜若干(最好为紫皮蒜),捣成泥膏状。亦可根据病证需要,有蒜泥中配入中药细末,调匀。取3~5g贴敷于穴区,外以消毒敷料固定。每次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发痒、发红或起泡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取1~2穴,穴区宜轮换,7~10次为一疗程。
【主治病证】
咯血、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衄血、肺结核病等。
【注意事项】
1.由于个体差异,蒜泥敷贴后不同患者反应不一,宜严密观察,掌握敷贴时间。
2.敷贴后,如水泡较大,用消毒针引出泡液后,涂龙胆紫药水,加盖消毒敷料,以防感染,直至其愈合。
【临床应用】
1.急性咽喉炎
取穴:合谷。
治法:取活蜘蛛1个,大蒜去皮1瓣,冰片0.3g,上药共捣烂如泥状,敷于一侧合谷穴,当敷后1.5~5小时,敷处发热起泡,即除药。如未愈可敷另一侧合谷穴。
疗效:共治65例,结果:痊愈40例,显效6例,好转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4.63%。
2.扁桃体炎
取穴:合谷。
治法:用大蒜茎加雄黄适量共捣烂为泥备用。将患者合谷穴部位常规消毒,敷部分雄黄蒜泥于合谷穴,用无菌纱布覆盖。单侧扁桃体炎敷同侧合谷穴。双侧扁桃炎敷双侧合谷穴。用药后一般3~6小时即发泡。发泡后如泡较大者,可用注射器将液体抽出,仍盖以无菌纱布。
疗效:共观察23 例,其中痊愈(3日内各种症状均消失)17例;有效(5日内扁桃体红肿消退,大小正常,全身症状多数消失)3例;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6.9%。起泡后,咽喉部疼痛迅速减轻。随着水泡渐渐增大,全身症状也渐渐好转,扁桃体也随之减小。
3.牙痛
取穴:养老。
治法:将7个大蒜瓣中间芽芯取出,捣烂如泥,用75%乙醇棉球消毒患侧养老穴,干后,将蒜泥敷于穴上,用敷料覆盖,胶布固定,10小时去掉敷料,将穴位上的水泡刺破,放出液体,擦干,涂上紫药水,再包扎三日,局部皮肤即平复。
疗效:一般治疗1次,牙痛即止。
4.病毒性肝炎呃逆
取穴:涌泉。
治法:先在患者双涌泉穴处涂少许小磨香油,再用研碎的1瓣生大蒜外敷该处,并用胶布固定,当患者觉双涌泉穴处发热微痛时撤去,如患者不觉涌泉穴处发热疼痛时再重复下1次。
疗效:重症型肝炎并呃逆病例11例,其中5例采用大蒜外敷疗法,均有效,呃逆消失时间在0.5~1.5小时,平均0.9小时。
5.变态反应性鼻炎
取穴:印堂。
治法:独头大蒜5g,轻粉0.25g,共捣如泥(现用现配)。将约20mm见方的胶布中央剪一直径约6mm的圆孔,圆孔对准两眉间印堂穴贴上,然后取蒜泥如绿豆大放入孔内,再贴上一层胶布。约经15~20min(或时间更长)后,感觉穴位灼热不可忍时去掉。可见起一小泡,注意不要将泡弄破。约经3~4日让水泡吸收愈合后再作第二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隔10日再作第2个疗程。如果不慎泡破,用紫药水涂搽即可,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愈后不留瘢痕,仅有局部色素加深,不久自行消退。
疗效:共治120例,结果:痊愈57例,显效38例,好转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1%。
6.小儿鼻衄
取穴:涌泉。
治法:取洁净大蒜瓣3~6g,压碎,捣烂成泥,涂于纱布上,交叉敷在涌泉穴,即左侧鼻孔出血敷右涌泉穴,右侧出血敷左涌泉穴,双侧出血则敷双侧穴位,并用纱布固定好。每次敷贴6~8小时,一般1次可愈。如不愈,每日1次。血止后,即以温水洗脚心。
疗效:共观察320例,结果全部有效。治疗1次痊愈285例(占89.1%),3次以上痊愈者7例(2.2%)。平均治疗1.2次。10岁以上疗效稍差,5岁以下幼儿有4例局部皮肤不同程度灼伤,一般停敷数日后可自愈。严重者涂龙胆紫药水以防感染。随访一年以上,绝大多数病例无复发(共15例在数月后复发,但经本方再次治疗后获愈)。
7.肝炎降酶退黄
取穴:经验穴(三角肌上缘)。
治法:
灸药制备:取甜瓜蒂、青黛、冰片、茵陈各2g,研成极细末。另取紫皮大蒜2~3瓣,剥皮捣成泥状,与上述药未调成糊状备用。,
灸疗方法:将药蒜泥置塑料或玻璃器皿内,倒扣于三角肌上缘,用纱布固定。待局部贴敷发泡后(24 小时内)取下复方蒜泥,用消毒针具刺破水泡,排除泡内液体,继用龙胆紫药水涂擦水泡皮肤,消毒纱布覆盖。3~5日结痂。一般为20 日贴敷一次, 2~3次为宜。
疗效:380例总有效率为91.58%。
【病案举例】
1.牙痛
赵×,男,45岁,教师。牙痛二年,平时隐隐作痛,当“上火”时疼痛加剧,夜不成眠,用蒜芯泥外敷养老穴,治疗一次即愈。
2.过敏性鼻炎
邹××,男,23岁,大学生,1993年寒假就诊。自述经多家医院检查均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历时10多年,不分季节,稍觉受凉即现鼻塞、流涕、鼻痒、嚏作,早晨尤剧。经检查未找到过敏原。曾服扑尔敏、息斯敏及中药治疗,获效不佳。近年来。鼻塞加重,每小时滴鼻净1次,否则全靠口呼吸。用大蒜天灸治疗1次后,症状明显好转,鼻通气甚佳。经4次天灸,诸症若失。半年后因外出淋雨而复发,又经2次治疗而愈。追访半年,末再复发。
白芥子治面瘫可以吗
患有面瘫疾病的患者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比如说性生活应该有所节制,还应当注意多补充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换苹果后可以考虑使用针灸治疗,同时还应当注意积极锻炼身体,尤其应当对面部肌肉多锻炼,可以面对镜子做一些面部活动。当然面瘫患者应该积极治疗,白芥子对于面瘫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白芥子具有软坚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一般中药店均有销售。取白芥子100克,捣碎,加适量白开水调匀,平摊在纱布上,待药温度接近于体温时,将药敷于患者面颊部,用绷带固定,注意保温,2小时后取下,切不可超过时间,只用药1次。自发病之日起,禁食生冷食物,避免风吹,不用冷水漱口、洗脸,注意局部保温。此法尤适宜病程在3个月之内的患者。
面神经麻痹外治法穴位贴敷疗法,用单味白芥子外敷配合挑刺治疗面神经麻痹,效果甚佳,现介绍如下。疗方法嘱其患者口腔含漱消毒,检查患者的患侧口腔内上齿靠第一、二大牙之间的腮部(也有在下齿腮部的),有条小支叉的青筋,就是怒张的小静脉血管,有毫针柄粗细,先局部消毒,然后持三棱针在暴露部位上挑刺放血,紫血自然流出3~6滴后停止,用止血钳刺激半分钟至一分钟,以提高疗效。
通过上面的介绍,朋友们对于白芥子治疗面瘫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要强调一下,面瘫患者除了积极治疗之外,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说面部不要经常吹风,心情不要过于悲伤,注意面部的保暖,身体不能太劳累,不要吸烟饮酒。
三招轻易化解夏天小毛病
湿气重刮刮膀胱经
经络疗法特别重视背部的穴位,民间捶背、拔罐、刮痧都是旨在刺激背部的经络穴位,以达到行气活血,舒经通络,调节脏腑的功能。夏季雨水多,加上人们喜欢进食冷饮和瓜果,这样体内就容易积累湿气,造成小便发黄、大便黏腻、头晕头昏、口里有异味等症状。这种情况可以用刮痧板沿着脖子至臀部,从脊柱和脊柱的两侧一直刮下来,可以疏通膀胱经和督脉,及时排出体内的毒素。一般每五天刮一次,每次刮20分钟左右即可。如果在膀胱经当令之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间刮痧效果更佳。
常感冒用白芥子贴穴位
经络疗法还可以通过药物贴敷来保健治病。比如三伏天把白芥子等药物研末,用醋调成糊状,贴敷于膀胱经的肺俞、心俞、大椎、膏肓等穴位,可以温阳理气、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对小儿哮喘、反复感冒、慢性支气管炎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它如感受寒湿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脊柱炎等病症,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达到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良好效果。白芥子的用量可以根据身高体重的不同,一般在3克左右,儿童用量酌减。醋的用量依白芥子的多少而定,调好后不要太干也不要太稀,以糊状为宜,用膏药或白胶布在贴敷处固定即可。
食欲不振灸胃经
穴位艾灸也是经络疗法的常用保健方法。夏季气温升高,湿度太大,天气闷热。湿邪容易侵犯人体,导致腹部胀满、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情绪低落。中医认为这些症状属湿困中焦,治疗应当从调理脾胃入手。
根据中医经络腧穴的理论,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有运化水湿的作用,将点燃的艾条悬于足三里和阳陵泉上施灸,可以健脾祛湿。每次20~40分钟,每天1次,7次为1疗程,中间隔两三天可以继续再灸,治疗时要注意饮水,以免上火。
艾灸为什么能治病
每逢端阳节,在自家门上悬挂艾叶、菖蒲,借其芳香气味来避秽、消灾,是大多老年朋友熟知的常识,但艾叶用在针灸方面来防治疾病,就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了。
艾叶是常用的中药之一,性温、味苦、辛辣、芳香,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中医医生多在虚寒性的出血症、腹中冷痛、月经不调、崩漏下血时配伍应用。而用得较多的,还是针灸方面,把艾叶制成艾绒、艾炷、艾条等点燃后,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温热性剌激,并能使药力内透, 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防病治病的目的。
古代医书《医学人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是除药物、针刺之外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在传统的灸法中,艾灸只是灸法的一种,此外,还包括用灯心草蘸油点燃淬烫为位的灯火灸,用一些剌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大蒜;白芥子、旱莲草等捣烂后敷贴体表,让其发泡的无针灸,以及艾灸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如在艾灸时垫隔生姜、食盐、胡椒粉的隔物灸,把艾条切成小段插在已刺人穴位的针柄上的温针灸等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 针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不同的灸法来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