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异型淋巴细胞的相关疾病

异型淋巴细胞的相关疾病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不一定就是淋巴细胞白血病。比如,有一种叫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疾病,就可以出现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甚至达20%~30%。(参考值为<10%)。这种病为EB病毒感染,多数是经唾液感染,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EB病毒的抗体来证实感染的存在。其他病毒的感染有时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有的药物也会引发淋巴细胞的应激反应,所以出现几个异型淋巴细胞时不必草木皆兵。但是,如果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持续增多,则不能大意,还应该再做一些其他的检查,比如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细胞化学染色等,以排除淋巴细胞白血病。

异型淋巴细胞偏高是什么情况

异型淋巴细胞镜下异性淋巴细胞,而淋巴细胞不是终末细胞,它还可以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原始细胞化和幼稚细胞化(俗称“返祖现象”)。这样的变化通常是由病毒或者药物引起的应激反应,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其细胞体积变大,细胞核体积也增大,细胞浆颜色加深,出现空泡等。这与正常淋巴细胞形态有明显不同。这时候,就应报告发现异型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不一定就是淋巴细胞白血病。比如,有一种叫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疾病,就可以出现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甚至达20%~30%。(参考值为<10%)。这种病为EB病毒感染,多数是经唾液感染,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EB病毒的抗体来证实感染的存在。其他病毒的感染有时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有的药物也会引发淋巴细胞的应激反应,所以出现几个异型淋巴细胞时不必草木皆兵。

以上就是异型淋巴细胞偏高所带来的一些状况,当然在很严重的状况下也会导致淋巴细胞的白血病,这对我们身体是十分不利的,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严重的状况下还会危害我们的生命,所以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抵御各种病毒的入侵。

腮腺炎和淋巴结肿大的区别 血象不同

腮腺炎:腮腺炎患者的血象会发现明显的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有两种情况,其中之一和腮腺炎一样,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增加,但若是病毒性感染,白细胞总数会低于正常值;另外真菌感染等还可能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血象。

分分钟掌握异常淋巴细胞形态

I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

最多见。胞体稍大于正常淋巴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嗜碱性强,呈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无颗粒或有少数颗粒。胞核偏位,呈椭圆形,肾形或分叶形,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成堆排列。正常血液不见、骨髓中偶见。

II型(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样型)

胞体较大,形态不规则,胞质丰富,浅灰蓝或灰蓝色,边缘深染,一般无空泡,偶见天青胺蓝颗粒,胞核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均匀或粗疏。正常血液不见、骨髓中偶见。

III型(幼稚型或幼淋巴细胞样型)

胞体较大,形态不规则,胞质呈蓝色,偶见空泡,一般无颗粒,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可见1个~2个核仁,染色质粗颗粒状,核大,较规则。正常血液不见、骨髓中偶见。

异型淋巴细胞III型

异型淋巴细胞增高为传染性单核增多症的重要特点,通常可作为诊断依据,但必须注意与病期的关系,异型淋巴细胞于疾病第4、5天开始出现,第7天~10天达高峰,大多超过20%。一般异型淋巴细胞大于10%即具有诊断意义。

恶性滤泡性淋巴表型特征

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

(1)前体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此型淋巴瘤TDT,CD7,cCD3表达最具特征。同时还可表达CD38,CD2,CD5,CD10;LCA,CD3常阴性。髓系相关抗原CD13和/或CD33在此型中常有表达。

(2)T前淋巴细胞淋巴瘤(T-PLL):表达T细胞相关抗原,约60%病例CD4+/CD8-,而CD4+/CD8+或CD4-/CD8+较少,不表达TDT,CD10可与T-LBL区别。

(3)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表达T细胞相关抗原,绝大部分病例呈CD4+/CD8-,通常不表达CD7,特征为几乎全部病例CD25阳性,粒酶B,TIA-1阴性。

(4)NK-T细胞淋巴瘤:瘤细胞表达CD56、CD3,多数病例表达粒酶B、穿孔系,约90%以上病例表达细胞毒性颗粒相关蛋白TIA-1。一般不表达CD4/CD8、CD25、CD57,B细胞和组织细胞分化抗原阴性。

(5)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LT):CD45R0、CD3阳性,通常CD4阳性细胞多于CD8+,滤泡树突状细胞标记物CD21阳性,常可异常表达CD5、CD7。

(6)外周T细胞淋巴瘤(PTL):T细胞相关抗原阳性,但常有部分丢失,尤以CD7、CD5多见,以大细胞为主者,可见CD30+/-,但ALK、EMA阴性可与ALCL区别。

(7)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特征性肿瘤大细胞表达CD30,多数表达EMA,约10-20%表达CD15,须注意与HL区别。60-80%表达ALK,据报导此标记物阳性表达者5年生成率可达80%,儿童常ALK、EMA共表达,成人多为 ALK+/EMA-或ALK-/EMA+。ALCL在多数情况下仅表达少数T细胞相关抗原,通常CD45R0,CD2、CD4阳性,而CD3、CD5、CD7常不表达。

儿童风疹通过什么检查能确诊

一、血常规

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二、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

方法有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其中以血凝抑制试验最常用,因其具有快速、简便、可靠 的优点。特异性抗体此抗体IgM出现最早,但维持时间较短;IgG抗体出疹后2~3天即可升高,约2~4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仍能保持一定水平达终生。

三、病毒分离

出疹前1~2日至出疹后2日内取鼻咽部分泌物作组织培养,可分离到风疹病毒。

异型淋巴细胞简介

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几种血液细胞。红细胞和粒细胞等被称之为终末细胞,意为它们的生命没有回头路,必须一直走下去,直至死亡。这样的细胞除了行使各自的功能,不再进行任何形式的改变。

而淋巴细胞不是终末细胞,它还可以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原始细胞化和幼稚细胞化(俗称“返祖现象”)。这样的变化通常是由病毒或者药物引起的应激反应,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其细胞体积变大,细胞核体积也增大,细胞浆颜色加深,出现空泡等。这与正常淋巴细胞形态有明显不同。这时候,就应报告发现异型淋巴细胞。人体异性淋巴细胞正常值为0-2.0%。

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lymphocyte)是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显示多属T淋巴细胞。其形态变异是病毒或某些过敏原等因素刺激,T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甚至发生母细胞化所致。正常人血片中偶可见到异型淋巴细胞。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肝炎病毒等均可见淋巴细胞增高,并出现数量不等的异型淋巴细胞。其中以EB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尤为显着,异型淋巴细胞10%,对其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病毒性脑膜炎检查

1、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验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上升,常有异型淋巴细胞。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正常或增高,细胞数轻度增加,可达(10~1000)×10/L,早期以多形核细胞为主,8~48小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蛋白略升高,涂片和培养无细菌发现。

3、病毒学检查

一部分患者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毒培养及特异性抗体测试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4、影像学检查

脑部CT或MRI一般无异常。

5、脑电图

脑电图只能提示异常脑功能,不能证实病毒感染性质。以弥漫性或局限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为特征,少数伴有棘波,棘慢综合波。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患者脑电图也可正常。

对身体进行相关的检查之后,要如何诊断是否病毒性脑膜炎呢?病毒性脑膜炎诊断主要根据急性起病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脑膜刺激征、CSF淋巴细胞轻、中度增高,除外其他疾病等,确诊需CSF病原学检查。

相关推荐

丙肝要做什么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过10×109/L,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二)尿常规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方法,同时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时以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深度黄疸或发热患者,尿中除胆红素阳性外,还可出现蛋白质、红、白细胞

肝炎的检查项目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过10×109/L,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2、尿常规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方法,同时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时以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深度黄疸或发热患者,尿中除胆红素阳性外,还可出现蛋白质、红、白细胞

血常规检查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步骤/方法 1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10 - 9 / L,),(2)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中间的红血细胞的数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变化,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系数用于检查是否存在贫血情况。值增加可能患红细胞增多症和地中海贫血,数值下降,可能会患贫血。 2红细胞计数(RBC)的:男:4.0-5.5×10的12次方/ L,(400万-550万个/ mm3

如何判断小孩贫血呢

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造血细胞、骨髓造血微环境和造血原料的异常影响红细胞生成,可形成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AA)AA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与原发和继发的造血干祖细胞损害有关。部分全血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与B细胞产生抗骨髓细胞自身抗体,进而破坏或抑制骨髓造血细胞有关。 2)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PRCA)PRCA是指骨髓红系造血干祖细胞受到损害,进而引起贫血。依据病因,该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PRCA即Diamond-Blackfan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类型,发病高峰年龄为3~4岁,男孩发病率略高于女孩,二者的比例约为1.1~1.6∶1。 【分型】 ⒈ 按细胞大小(FAB、我国标准) ①L1 原幼淋细胞以小细胞为主,大细胞﹤0.25(25%)。 ②L2 原幼淋细胞以大细胞为主>0.25(25%)。 ③L3 大细胞为主,胞质较多、深蓝色,多空泡呈蜂窝状,称 BurKitt 型。 ⒉ 按细胞表型(WHO标准) ① 前体B--ALL:细胞形态学如 L1 或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

(一)、病史及症状 ⑴ 病史提问:起病缓慢,病人多无明显症状,问诊应注意是否有低热、盗汗,易感染表现。 ⑵ 临床症状:乏力、消瘦、纳差、盗汗、体力减退、发热,偶有皮肤瘙痒。 (二)、体检发现 全身淋巴结肿大,质中等硬、可移动,晚期相互粘连融合;肝脾轻度肿大,晚期脾脏明显肿大。骨痛不明显。晚期皮肤可见出血点。 (三)、辅助检查 1、血象:正细胞正色素贫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分类:淋巴细胞>50%,绝对值>5.0×109/L;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幼稚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正常或减少。

淋巴结肿大的患者需要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1.血象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对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淋巴结肿大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淋巴结肿大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而淋巴细胞增多者常考虑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可发现异型淋巴细胞(10%~20%或更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寄生虫感染或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淋巴结肿大伴有外周血幼稚细胞者多为白血病。 2.骨髓检查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病理学检查、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等对白血病、淋巴瘤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3.血清学检查 如EBV、CMV的IgM,抗核

贫血的病因有哪些

一、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AA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与原发和继发的造血干祖细胞损害有关。部分全血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与B细胞产生抗骨髓细胞自身抗体,进而破坏或抑制骨髓造血细胞有关。 (2)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pure red cell anemia,PRCA):PRCA是指骨髓红系造血干祖细胞受到损害,进而引起贫血。依据病因,该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PRCA即Diamond-Blackfan综合征,系遗传所致。后天性PR

什么原因会引起贫血

AA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与原发和继发的造血干祖细胞损害有关。部分全血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与B细胞产生抗骨髓细胞自身抗体,进而破坏或抑制骨髓造血细胞有关。 PRCA是指骨髓红系造血干祖细胞受到损害,进而引起贫血。依据病因,该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PRCA即Diamond-Blackfan综合征,系遗传所致;后天性PRCA包括原发、继发两类。有学者发现部分原发性PRCA患者血清中有自身EPO或幼红细胞抗体。继发性PRCA主要有药物相关型、感染相关型(细菌和病毒,如微小病毒B19、肝炎病毒等)

病毒性脑膜炎的检查方法

1.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验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上升,常有异型淋巴细胞。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正常或增高,细胞数轻度增加,可达(10~1000)×109/L,早期以多形核细胞为主,8~48小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蛋白略升高,涂片和培养无细菌发现。 3.病毒学检查 部分患者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毒培养及特异性抗体测试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4.影像学检查 脑部CT或MRI一般无异常。 5.脑电图 只能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