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容易得什么病 大肠息肉
肠道容易得什么病 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表现:一般无症状,可能 出现轻微或不典型的腹胀、腹泻、便秘。另外还可能因为便血、粘液血便等遭误诊。
胃息肉会癌变吗
胃肠息肉是指隆起于胃肠黏膜上皮并向胃肠腔突出的局限性病变。根据息肉所处消化道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食管息肉、胃息肉、小肠息肉、大肠(结肠和直肠)息肉等,其中以胃息肉和大肠息肉最常见。息肉大多为单发,多发约占20%,少数患者胃肠道内息肉数量很多,称为胃肠道息肉综合征。
胃息肉按组织学特点可分成四类: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其中,炎症息肉与肠道的炎症反应有关,生长十分缓慢,基本不会癌变。而腺瘤性息肉又可分为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绒毛腺管状腺瘤三种。
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为5%-40%;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为25%-72%;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癌变率极低。此外,息肉越大,个数越多,癌变的概率也越大。
肠癌有哪些诱发原因
1、饮食因素: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动物蛋白、食物中亚硝胺及其衍生物含量高;摄入酒精;油炸食品;维生素A、C、E及微量元素硒缺乏等。在大肠癌发病中饮食因素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在美国,上世纪50年代起倡导改变饮食习惯导致大肠癌发病趋势下降同样证实了这一点。而与之相对的,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脂、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在菜谱中日益增加。这也是我国直肠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的原因这一。
2、大肠的某些良性病变: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家族性结肠腺瘤病、血吸虫病、大肠息肉等。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超过10年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数倍,这是因为,肠道内的反复炎症,对肠道粘膜细胞是一种慢性刺激,这种刺激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粘膜细胞的生长失去控制,发生恶变。存在大肠息肉的患者也一样,其发生大肠癌的相对危险度是无息肉者的22倍,因为息肉本身虽然是良性的,但是息肉可能会恶变。
3、遗传因素:据估计约20%的大肠癌病人中遗传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大肠癌。研究发现,大肠癌患者的子女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2-4倍,约10%-15%的大肠癌发生在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病史的人群中。
4、职业因素与卫生习惯:缺少体力活动可增加患结肠癌的危险性。但一般不认为大肠癌是一种职业病,
八类高危人群需警惕肠癌
核心提示:有大肠癌家族史:如果亲人患过胃癌或肠癌,你必须定期做肠镜检查,因为你的胃肠癌发病率是其他无家族史人的4~5倍。
40岁以上人群:肠癌的发生与长期高脂饮食、酗酒、食物过于精细有明显关系。
大肠癌 手术 后人群:以前患过大肠癌,那么,终身要定期做肠道检查。大肠癌手术后3~5年的复发率为30%~40%。
大肠息肉 经肠镜下电灼术后:大肠癌多由 息肉 变化而来,且大肠息肉复发率很高,若不及时复查,容易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
有大肠癌家族史:如果亲人患过 胃癌 或肠癌,你必须定期做肠镜检查,因为你的胃肠癌发病率是其他无家族史人的4~5倍。
有大肠息肉家族史:息肉有遗传倾向,而大肠息肉又是肠癌的主要发生因素。
患 溃疡 型结肠炎:该病是肠癌的癌前期病变,癌变概率高,要重视。
患血吸虫性直肠 肉芽肿 :这类病人是肠癌的癌前期病变,要警惕。
胆囊切除术后:肝脏储存胆汁的功能降低,可增加胆汁酸对肠道的刺激,增加肠癌发生率。
什么人容易长肠道息肉
不良饮食习惯容易长息肉
长期便秘的人,肠内积存的大量毒素是产生息肉的温床。或者,使用刺激性泻药解决便秘问题,但这种药会刺激肠壁,也容易长息肉。
如果你喜欢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食物,那肠道息肉大多会找上你。而喜食蔬菜,维生素C摄入量大的人,患病率较低。所以,肠道息肉在北美、西欧等国家很常见,而南亚地区则少有,大概与饮食习惯有关。
看出来了吧,息肉可是个嫌贫爱富的家伙。如果你每天吃的食物中,脂肪超过40%,那肠道息肉很可能“爱上你”;如果脂肪摄入不足15%,切,息肉才懒得搭理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高脂肪食物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相互作用,是形成腺瘤性息肉的温床。
吃得太好不行,吃得太糙也不行。排泄物中的粗渣、异物还有其他因素容易损伤肠黏膜,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本应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遭到破坏,进而长息肉。
还有啊,嗜酒、吸烟这些不良习惯会损害免疫功能,造成基因突变,增加长息肉的可能。
受炎性刺激的直肠,容易长息肉
也许你会说,我没有上面提到的那些疾病,饮食习惯也很健康,为什么也长肠道息肉呢?因为一些隐性诱因,可能你有,但你并不知道。比如直肠黏膜长期、慢性炎症,会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还有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等。
如果直肠长期有炎症,溃疡面的中央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会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就呈息肉状。或者因为溃疡,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的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以上两种情况属于“息肉钻了肠道炎性的空子”。所以,一旦发现患上肠道疾病要及时治疗,才可能将肠道息肉拒之门外。
肠道息肉会遗传,机会男女平等
研究显示,基因突变可以形成息肉,比如上面提到的抽烟和嗜酒,都容易造成基因突变形成息肉。你知道吗?这种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平等,没有差异。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您想要孩子,为他的健康着想,请戒烟戒酒、调理好身体再怀孕吧。
别紧张,肠道息肉其实很常见,发生率会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所以,40岁以上的人,如果没有肠道问题,建议3-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如果已经长了息肉,或者有其他肠道问题,建议每年做肠镜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肠息肉产生的病因有哪些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2.年龄
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
低食物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
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肠息肉的病因主要还是肠胃黏膜的病变产生的,所以肠息肉的患者在日常需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日常饭后可以适当的散散步,这样有助于肠胃消化食物,对于肠胃蠕动具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肠息肉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及时的就医检查。
肠息肉产生的病因有哪些
在日常饮食必须要选择一些比较清淡的,这样对于肠胃不好的群众比较的能够避免肠息肉疾病的出现。肠胃经常受到一些刺激性的食物容易产生肠胃炎症,肠胃黏膜的病变就是产生肠息肉的主要原因,下述详细介绍了关于肠息肉的病因。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2.年龄
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
低食物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
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肠息肉的病因主要还是肠胃黏膜的病变产生的,所以肠息肉的患者在日常需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日常饭后可以适当的散散步,这样有助于肠胃消化食物,对于肠胃蠕动具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肠息肉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及时的就医检查。
哪些人是大肠癌易发人群
1、饮食因素: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动物蛋白、食物中亚硝胺及其衍生物含量高;摄入酒精;油炸食品;维生素A、C、E及微量元素硒缺乏等。在大肠癌发病中饮食因素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2、大肠的某些良性病变: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家族性结肠腺瘤病、血吸虫病、大肠息肉等。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超过10年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数倍;大肠息肉患者发生大肠癌的相对危险度是无息肉者的22倍。
3、遗传因素:据估计约20%的大肠癌病人中遗传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大肠癌。
4、职业因素与卫生习惯:缺少体力活动可增加患结肠癌的危险性。但一般不认为大肠癌是一种职业病。
肠息肉到底会不会癌变
肠道息肉就是我们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之前统称为息肉,明确病理性质后则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诊断学名称,如结肠管状腺瘤、直肠原位癌、结肠炎性息肉等。
好好的肠子为什么就长了息肉呢?平常已经很注意规律的饮食了,还会长息肉吗?
肠息肉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4、生活习惯: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那会不会有些人比较容易长肠道息肉,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确实是有的,高危人群包括: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年龄大于50岁。此外,坐的时间越长,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
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
一般而言,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2、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八类高危人群需警惕肠癌
有大肠癌家族史:如果亲人患过胃癌或肠癌,你必须定期做肠镜检查,因为你的胃肠癌发病率是其他无家族史人的4~5倍。
40岁以上人群:肠癌的发生与长期高脂饮食、酗酒、食物过于精细有明显关系。
大肠癌 手术 后人群:以前患过大肠癌,那么,终身要定期做肠道检查。大肠癌手术后3~5年的复发率为30%~40%。
大肠息肉 经肠镜下电灼术后:大肠癌多由 息肉 变化而来,且大肠息肉复发率很高,若不及时复查,容易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
有大肠癌家族史:如果亲人患过 胃癌 或肠癌,你必须定期做肠镜检查,因为你的胃肠癌发病率是其他无家族史人的4~5倍。
有大肠息肉家族史:息肉有遗传倾向,而大肠息肉又是肠癌的主要发生因素。
患 溃疡 型结肠炎:该病是肠癌的癌前期病变,癌变概率高,要重视。
患血吸虫性直肠 肉芽肿 :这类病人是肠癌的癌前期病变,要警惕。
胆囊切除术后:肝脏储存胆汁的功能降低,可增加胆汁酸对肠道的刺激,增加肠癌发生率。
医治直肠息肉的方法
大肠息肉多数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偶有腹痛,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
治疗直肠息肉的有效方法
(1)经肛门切除术:对直肠下部和直肠上部的活动息肉可经肛门切除。
方法:用窥器扩张肛门,再以血管钳夹起息肉,并从基底部钳夹,用丝线作“8”字缝合,然后在结扎下方切除息肉。若基底较宽者,则可先切除息肉粘膜上方2~3cm,并间断缝合粘膜切口,同时下牵息肉并切除之。
(2)后方经括约肌切除术:可大范围切除有病变的下段直肠息肉。
温馨小贴士:大肠息肉多有遗传倾向,大肠息肉患者的直系亲属,如兄弟姐妹、子女等,患大肠息肉的风险是一般人的4~6倍,患大肠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的6~10倍。因此,若父母或直系亲属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患者,一旦发现自己有大便出血、腹泻、大便变形等异常,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上面文章当中,我们了解到了致直肠息肉的有效方法,首先的可以选择一些良好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特别是,由于很多的朋友们,经常会感觉到自己身体无力,腹部疼痛,可以选择手术。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大肠癌
1、饮食因素: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动物蛋白、食物中亚硝胺及其衍生物含量高;摄入酒精;油炸食品;维生素A、C、E及微量元素硒缺乏等。在大肠癌发病中饮食因素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养生因素。在美国,上世纪50年代起倡导改变饮食习惯导致大肠癌发病趋势下降同样证实了这一点。而与之相对的,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脂、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在菜谱中日益增加。这也是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的原因这一。
2、大肠的某些良性病变: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家族性结肠腺瘤病、血吸虫病、大肠息肉等。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超过10年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数倍,这是因为,肠道内的反复炎症,对肠道粘膜细胞是一种慢性刺激,这种刺激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粘膜细胞的生长失去控制,发生恶变。存在大肠息肉的患者也一样,其发生大肠癌的相对危险度是无息肉者的22倍,因为息肉本身虽然是良性的,但是息肉可能会恶变。
3、遗传因素:据估计约20%的大肠癌病人中遗传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大肠癌。研究发现,大肠癌患者的子女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2-4倍,约10%-15%的大肠癌发生在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病史的人群中。
4、职业因素与卫生习惯:虽然一般认为,大肠癌并不是一种职业病,但职业因素和大肠癌发病的关系仍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如Donham等1980报道,大肠癌患者中生产石棉绝缘材料的工人较常见,并且动物实验也证实,吞食的石棉纤维能够穿透肠黏膜。此外,在金属工业、棉纱或纺织工业和皮革制造业等行业中,大肠癌的标化死亡率和死亡率也较高,这也是大肠癌的病因。
胃肠息肉能否预防
胃肠息肉是指胃肠黏膜上皮隆起性病变。根据息肉所处位置的不同,分别称为食管息肉、胃息肉、小肠息肉、大肠结肠和直肠息肉等,其中以胃和大肠息肉最为常见。胃肠息肉的发病原因很多,主要与家族遗传因素、炎症及其它慢性刺激、种族、饮食成分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等因素有关。
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而大肠息肉临床表现不一,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或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大便中可含有黏液,伴有里急后重感。
胃肠道息肉有的会癌变,有的不会癌变。研究证明,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不会癌变;而胃肠道腺瘤性息肉容易癌变,被认为是胃肠道癌的前期病变。胃肠息肉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在内镜下切除,但很容易复发,这次出现在胃,下次可能在大肠。因此,肠镜下摘除术并非一劳永逸,预防才是关键。
临床研究发现,只有20%的胃肠息肉与遗传因素有关,多数还是与饮食不当关系密切,所以大多数的胃肠息肉是可以预防的。胃肠息肉中癌变率最高的腺瘤发病率和饮食中脂肪摄入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当脂肪摄入超过总热量的40%,可使肝脏合成胆固醇和胆汁增加,从而导致这二者在结肠肠腔和粪便中的含量升高,促进腺瘤的生成。因此要预防肠息肉,减少腺瘤发生,就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一般认为宜低脂肪、高纤维素饮食,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海鲜以及辛辣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不长期饮酒。此外,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也有助于防止胃肠息肉的发生。
肠癌祸起腺瘤
大肠息肉在消化科比较常见,它是大肠腔内黏膜长出的隆起物,看起来就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肉疙瘩。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腺瘤,虽然这是良性病变,但随着腺瘤增大,癌变率则升高,故肠腺瘤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有研究认为,大约70%的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大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少数患者会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或出现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一般情况下,较难发现息肉,常常是因为患者的肠道功能不良、排便习惯改变甚至是便血来就诊,经肠镜检查才发现。专家提醒,凡出现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应注意做肠镜检查,以提高大肠息肉的发现率。
发现息肉并及时在肠镜下予以切除,是大肠癌的重要预防方法之一。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之前,一切诊断只是猜测,不切除它,留在体内毕竟是一个“定时炸弹”。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因此,发现肠息肉应将其切除。
专家建议,40岁以上者,即使没有不适表现,也应做肠镜检查。以下三种人属于高危人群,更应高度重视筛查息肉及大肠癌。(1)一级亲属有大肠癌史或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史;(2)本人有癌症史或肠息肉史;(3)同时具有以下两项者:慢性便秘、慢性腹泻、黏性血便、慢性阑尾炎史等。
切除息肉不需开刀。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大部分大肠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开刀。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飞速发展,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是很成熟的一种治疗方法。其适应症有(1)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2)直径小于2cm无蒂息肉和腺瘤;(3)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分布分散,数目较少。可以说,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对比开刀,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具有明显优势。病人恢复快且费用低。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对身体损伤小、痛苦少,因此该方法现已广泛普及。
术前准备十分重要。大肠镜检查前一天,专家建议吃一些无颜色、少渣或者流质的食物,如鱼、蛋、牛奶、豆制品、粥、面条、面包、香蕉、冬瓜、马铃薯等。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清肠剂,大肠镜检查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肠道清洁,以减少检查的难度及确保检查的准确性。目前常用的安全性较好的肠道清洁方法是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液,同时喝足够多的水以清洁肠道,肠道清洁以水样便为标准。对于肠道清洁不满意者,还可结合大肠水疗达到更好的肠道清洁效果,满足肠镜检查的需要。平素便秘的病人,检查前一天晚上服用轻泻剂,如蓖麻油、番泻叶,同时多饮水。检查当日要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进行肠道清洁准备工作,检查前半小时,安静休息。检查前认真听取医生介绍检查的过程,解除思想顾虑。检查前病人应洗澡换上清洁的衣裤。检查时,病人先取左侧卧位,腹部放松,并屈膝。然后,听从医生指挥,按要求转动更换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