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瘤的疾病诊断
粉瘤的疾病诊断
有时需与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及脂肪瘤等鉴别。
1.表皮样囊肿 多因外伤时将皮肤的表皮组织植入皮下并继续增殖生成。有外伤史,常见于手指、手掌、足趾等部位。表皮样囊肿部位较深,不与表层的皮肤相粘连。质柔而韧,有较大张力。
2.皮样囊肿 属先天性疾患,发病年龄较早,常见于眼眶、前囟、枕隆凸等部位。皮样囊肿所处部位较深,其基底部常和深部组织如筋膜或骨膜等黏结而不可移动。
3.脂肪瘤 呈扁平分叶状,位于皮下,用手指沿肿物两侧相向推挤局部皮肤,可出现橘皮样征。
胸腺瘤疾病诊断
X线检查是发现及诊断纵隔肿瘤的重要方法。胸部平片正位相,胸腺瘤常表现为一侧隔增宽或突向一侧胸腔的圆形或椭圆形致密影,突向右侧多于左侧,也可见突向双侧胸腔。突向左侧常被主动脉球掩盖,突向右侧可与上腔静脉重叠。肿物影边缘清晰锐利,有的呈分叶状。侧位像可见位于胸骨后心脏大血管前密度均匀形态上呈实质性肿块影。少数胸腺瘤可见条状,点状,块状和不成形的钙化,其钙化程度较畸胎瘤为低。有的胸腺瘤呈扁片状伏于心脏大血管之上,此种类型在X线检查中最难诊断。侧位病灶断层是确定胸腺瘤简单易行且经济的检查方法,它能显示肿瘤的存在,大小,密度,在无条件行复杂的检查时,侧位病灶体层尤为实用。
胸部CT是先进而敏感检查纵隔肿瘤的方法,它能准确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突向一侧还是双侧,肿瘤的边缘,有无周围浸润以及外科可切除性的判断,对于临床和普通的X线检查未能诊断的病例,胸部CT有其特殊的价值。
病理活检疗前取活检做组织学分类是必要的,因为纵隔肿瘤种类多种,简单方法用针刺做细胞学检查,或特殊空针穿取组织学分类更好。必要的,开胸探查取冰冻组织学检查的同时,决定可否施行手术。
虽然经过多种检查,有时临床上仍会遇到诊断困难的病例,曾有人建议施行上腔静脉或无名静脉造影、纵隔充气造影,但因操作复杂近来已很少使用。常见的需要与胸腺瘤鉴别的病变包括畸胎瘤和升主动脉瘤。畸胎瘤常发生在中青年,可无症状,或有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有时有咳出毛发或油脂样物的病史,X线检查肿块内可有牙齿或骨骼钙化影,囊性畸胎瘤经超声波检查予以确定。文献报道纵隔肿瘤误认为升主动脉瘤,或将升主动脉瘤误诊断为胸腺瘤均有发生。在胸部侧位相升主动脉瘤呈梭形成圆形阴影,沿自左心室,胸透可见肿块呈膨胀性搏动,听诊可闻及杂音,二维超声检查可发现升主动脉扩张,彩色多普照勒检查可见湍流频谱,胸部CT像可显示升主动脉局限性瘤样扩张,诊断有困难时可行升主动脉造影。近年来磁共振检查(MRI)在临床上应用逐渐增多,对于心脏大血管畸形3及血管瘤的诊断有特殊的价值,是区分纵隔肿瘤与升(降)主动脉瘤敏感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黑素瘤的疾病诊断
1.具有黑色素性的病变
(1)幼年性蓝色素瘤,为良性,呈紫红色豆粒大小结节,色素分布均匀,边缘光滑,无毛发,局部皮肤变薄,切片检查黑色素缺如。
(2)色素性基底细胞癌。
(3)头皮纤维瘤,生长缓慢,表面常有均匀色素,界限清楚,瘤质常较硬,与表皮粘连紧密。
(4)日光性雀斑样痣,多见于老年人,日光曝晒部位,色素均匀,边缘整齐。
(5)某些血管性疾病,如头皮血管瘤、栓塞性毛细血管性动脉瘤等。
2.非色素性病变 与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类似,如化脓性肉芽肿,有局部炎症史,鉴别不难。
脂肪肉瘤疾病的检查诊断
恶性软组织肉瘤中较常见的一种,多见于30~70岁患者,以50岁左右发病最多。男性多于女性,四肢特别是大腿、臀部好发,上肢,腹膜后、头、颈块,直径3~10cm多见,后腹膜巨大者直径可达20cm以上,肿瘤常为结节状,或分叶状,质软或稍硬。
脂肪肉瘤如何诊断?
脂肪肉瘤是第二位常见的软组织肉瘤,男性稍多于女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大多数在40岁以上,此病除发生于腹腔及大腿软组织外,很少发生于它处,但也有报告发生于躯干及四肢者,极少数病例是发生于原有的脂肪瘤基础上。
通常发生于深部肌肉间软组织,表现为一大肿块,边缘不清,脂肪肉瘤可生长很大,硬固,除非晚期患者,一般皮肤很少受累。
组织学上分化不好者有30%~40%发生转移,而分化好的则较少转移,虽然也可转移到肝,骨髓,中枢神经系统,但以肺为常见转移部位。
脂肪肉瘤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是脂肪肉瘤治疗中的第一选择。局部的广泛切除,是减少复发、转移的有效措施。因为脂肪肉瘤淋巴结转移罕见,引流区淋巴结清扫多无必要。放射治疗的意义,有文献报道粘液型脂肪肉瘤放射治疗较敏感。但总体来讲放射治疗对脂肪肉瘤不是主要治疗手段,我们多用于肿瘤边缘切除的病人,防止局部复发,对于局部能行根治性切除或广泛切除的病人,术后放疗意义不大。化疗由于高分化脂肪肉瘤恶性度低,转移的可能性小,化疗意义不大。对于恶性度较高的类型为术后防止转移,可以行化疗。由于现在尚无对脂肪肉瘤特效的化疗药物,我们多采用联合化疗,常用的药物有阿霉素ADM、顺铂DDP、环磷酰胺CTX、长春新碱VCR对于发现临床转移以前的微小转移灶有治疗意义。由于脂肪肉瘤的组织学型多,根据文献报道及我们自己的经验,高分化型及粘液型脂肪肉瘤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80%左右,多形型、圆细胞型、去分化型脂肪肉瘤预后差,5年生存率20%~50%。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多转移到肺。
冻疮的疾病诊断
1.多形红斑 亦好发于手背、指缘等处,但损害为多形性,常见有典型的虹彩状红斑,又称为靶样损害,中间紫红、边缘淡红,无淤血现象,经过急性,多见于春秋两季。
2.结节性红斑 好发于小腿伸侧,炎症明显,疼痛剧烈,不形成水疱及溃疡,与寒冷季节无关。
3.肢端青紫症 多见于成年妇女,两小腿青紫,皮肤冷觉,微肿,远端着色重,不破溃,自觉症状缺如,终年症状不消,与季节无关。
畸胎瘤疾病的诊断分析
畸胎瘤疾病对于患者的健康损害性较强,畸胎瘤较为少见,发病率本身不高,畸胎瘤起源于埋伏多功能的原始胚细胞,多为良性,但恶性倾向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发生部位与胚生学体腔的中线前轴或中线旁区相关,多见于骶尾部,纵隔、腹膜后、性腺部位。好发于新生儿和婴儿,女性为多。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关于畸胎瘤的诊断分析知识介绍。
1、X线检察:
腹部或骨盆部肿瘤部位X线摄片,如发觉肿块内有骨质成钙化组织即可确诊。
2、临床表现:
腹膜后畸胎瘤多为良性,其临床表现与腹膜后其他肿瘤相似,多在长大有压迫症状或甚至恶变、有腹水后才被注意,有些则是在体检中发觉。骶尾部畸胎瘤多为良性,新生儿在骶尾部发觉突起肿块、圆形、柔软。有些则在盆腔内生长而产生直肠或泌尿道堵塞症状。如破溃感染有脓液流出,也有畸胎瘤深部囊性穿破逐日大量流脓。如未治疗对全身发育将受影响,而且肿瘤(肿瘤【译】: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异常病变。)可随之长大。也可恶变并向淋巴结移动。
3、超声和CT检查:
超声检察为实质性或其中部分为囊性肿块。CT检查可了解腹膜后畸胎瘤和骶尾部畸胎瘤的腹膜后和骶尾瘤骨盆内部分与四面组织、器官的关系,可作为估量手术切除的参考。
良性囊性畸胎瘤的超声所见常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类囊型: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囊壁较厚,多为单房,内为密集而反光强的光点,有时在内壁处可见一薄层液性区。
(2)囊内面团征:囊内出现一个或数个反光强的光团,多为圆形,也有不规则光块,可黏贴于内壁,光团后方无回声。
(3)囊内发团征:囊内可见一圆形光团,其上方呈月牙形反光强的回声,其后方衰减并伴明显声影(为脂类物团块包裹一团毛发构成)。
(4)囊内脂液分层征:上层为反光强、密集光点回声,此为一层脂类物;下层常为清亮液,有时亦可见液内漂浮少量光点,两层之间为脂液分层平面,较大的囊肿其液平面可随体位变动而变化。
(5)复杂型:囊内结构复杂,可有光点、脂液分层、强光团、发团征及面团征等。
鼻炎的疾病诊断
有些病人有慢性鼻炎[2],鼻窦炎和鼻息肉而皮试阴性,在鼻分泌液中有大量嗜酸粒细胞,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或非变应性鼻炎伴嗜酸粒细胞增多,这些病不是特应性的,但常对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敏感,有一类病人仅患慢性鼻炎。
有些病人患血管运动性鼻炎,表现为轻度但恼人的慢性持续性鼻炎,或流涕,他们既无变异性,也无鼻息肉,感染,嗜酸粒细胞增多或药物过敏,另有一组病人因过量应用局部减充血的药物(α-肾上腺素能)而有鼻炎(药物性鼻炎)。
脾大的疾病诊断
1.感染性脾大 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皮肤淤点、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脾大一般为轻度,质软。这类疾病包括伤寒、败血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疾病,一般通过相应病原体检测可作出诊断。
2. 肝硬化 有肝炎或血吸虫感染等病史,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为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出血倾向、腹水等,体检见腹壁静脉曲张,脾脏肿大,多为轻、中度肿大,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者可表现为巨脾,晚期可发生脾功能亢进。通过病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试验、B超等检查可作出诊断。
3.慢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所致的脾脏肿大,一般为轻、中度肿大,症状有贫血、黄疸等,实验室检查可有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幼红系明显增生活跃、血清间接或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尿胆原增高。
4.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病程发展快,表现为感染、贫血、出血等症状,脾脏多呈轻度肿大;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随着病情发展,脾脏可高度肿大。外周血检查可见未成熟早期白细胞,骨髓象可见大量原始细胞或幼稚白细胞,一般根据外周血象、骨髓穿刺检查可区分各型白血病。
5.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表现为无痛性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发热、肝脏肿大。脾脏呈轻、中度肿大多见,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及骨髓涂片可发现R-S细胞或淋巴瘤细胞。
6.恶性组织细胞病 临床表现有不明原因的发热、衰竭、全血细胞减少、肝脾大等,甚至脾脏可显著肿大,一般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涂片或淋巴结活检如能发现恶性组织细胞则可确立诊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可协助诊断。
痛风的疾病诊断
1.类风湿性关节炎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好发于手指小关节和腕、膝、踝、骶髂和脊柱等关节,表现为游走性、对称性关节炎,血尿酸不高,类风湿因子多阳性,X线示关节面粗糙,关节间隙狭窄,甚至关节面融合,与痛风所致的骨质缺损明显不同。
2.假性痛风 为关节软骨钙化所致,老年人多见,膝关节最易累及,急性发作时症状酷似痛风,但血尿酸不高,关节滑囊液检查含焦磷酸钙结晶或磷灰石,X线片示软骨钙化。
3.化脓性关节炎和创伤性关节炎 血尿酸不高,化脓性关节炎滑囊液内含大量白细胞,培养可得致病菌;创伤性关节炎常有较严重的受伤史,可作鉴别。
4.蜂窝织炎 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周围软组织常明显红肿,若忽视关节本身症状,易误以为蜂窝织炎,后者血尿酸不高,而畏寒发热及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更突出,且关节痛往往不明显。
5.其他 急性期须与红斑狼疮、复发性关节炎及银屑病关节炎鉴别。慢性期则须与肥大性关节病、创伤性及化脓性关节炎的后遗症鉴别。血尿酸检查有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