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姑鱼的形态特征
黄姑鱼的形态特征
体长一般为20~25厘米,呈长椭圆形,侧扁。头中大。吻短钝。吻褶分为2叶,吻缘孔5个。口亚前位。下颌稍短于上颌。两颌齿细小,上颌外行齿及下颌内侧齿较大。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凸,宽大于眼径。颏孔为似五孔型:中央为一下陷肉垫状浅孔,两侧颏孔各2个。体被栉鳞。背鳍1个,始于胸鳍起点稍后背上,末基位于臀鳍末基与尾鳍基之间近中央,具11鳍棘,28~30鳍条。臀鳍具2鳍棘,7鳍条,第二鳍棘粗长。鳔圆筒形,鳔侧具22对缨须状侧肢。耳石腹面蝌蚪状印迹的头区昂仰,伸达耳石前缘,尾区为丁形浅沟,尾柄较粗,长为高的2.4~3倍。[1]
体灰橙色,体侧有许多灰黑色波状条纹,斜向前下方,在侧线上下方不连续,腹面银白色。背鳍灰橙色,每鳍条基部有1黑色小点。胸鳍、腹鳍及臀鳍淡橙色,基部均带红色。尾鳍橙色
柳叶鱼形态特征
柳叶鱼是胡瓜鱼科,油胡瓜鱼属的鱼类。主要分布于北极洋、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之温寒带海域。
下颌明显突出于上颌。
柳叶鱼 侧线鳞170~220。背鳍软条10~14,臀鳍鳍条17~24。
柳叶鱼
脂鳍延长而成长方形,长度可达背鳍长之1/2。最大可达25公分,通常为15公分。雄鱼臀鳍稍呈弧形。体侧有二条稜状突带,一条由鳃孔至尾柄,另一条则是由胸鳍至腹鳍,并延长至臀鳍。体背侧暗褐色,腹面银白色。鳃盖上常散布一些黑色小斑点。
梭鱼的形态特征
1.梭鱼,又译金梭鱼或梭子鱼,俗称海狼(Barracuda)或麻雀锦,是一种金梭鱼科魣属的条鳍鱼。个性凶狠且具侵袭性,爱联群出动,因其较大的体积(可长达1.8米)和凶猛的外形而广为人知。梭鱼身体属长圆柱形,嘴巴尖,下巴阔大,头如梭,长有突出的犬牙状牙齿。两边背鳍分开,一边有五条刺针,另一边则有一条刺针和九条放射状搜索线条,全身横线明显。梭鱼主要是用来作观赏用途,但亦可作食用,产于沿海或海水淡水交界处,肉质鲜美,不过却含有珊瑚礁鱼毒素。 上下颌上长着尖锐的牙齿。两只宽大的背鳍和叉形的尾巴可以给梭鱼提供足够的前进动力。梭鱼喜欢在海面上蹦蹦跳跳。它们常常跃出水面,连续不断地做跳跃动作。识别梭鱼并不困难。梭鱼的眼睛周围的颜色是略带红色的黄色。
2.梭鱼(湾海产),北方叫红眼鱼、肉棍子;棱梭,又称犬鱼、尖头西;鲻鱼,俗称乌鲻、白眼。其共同特征是体呈纺锤形,性活泼,常跳跃。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对梭鱼有了较多的认识。屠本峻在《海味索隐》中说它“不嫌入淤而食泥”。梭鱼常常用下颌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类和有机碎屑。梭鱼的鳃耙密集,牙齿退化成微小的毛刷状。梭鱼幽门胃的肌肉很发达,象一个沙囊,非常适合研磨和压碎泥沙中的食物。
梭鱼在开阔的温暖海域产卵。每到产卵季节,梭鱼将卵子和精子直接释放到海水中。受精卵孵化出来的幼鱼靠浮游生物为食。梭鱼有一个长长的流线型的身体。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游动。梭鱼有一个向前延伸的下颌。
梭鱼属于鲻形目的鲻科。体纺锤形,细长,头短而宽,有大鳞。脂眼睑不甚发达,仅遮盖眼边缘。体被圆鳞。背侧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为近海鱼类,喜栖息于江河口和海湾内,亦进入淡水。性活泼,善跳跃,体型较大,我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
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短小而宽,背面扁平,吻端钝尖。口小,前下位,口裂略呈人字形,上颌中央有1缺刻,可与下颌中央突起相吻合。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齿细弱,下颌无齿。眼较小,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宽约为眼径的1.9倍之内;眶前骨末端在近口角处稍下弯,边缘有锯齿。前鳃盖骨和鳃盖骨边缘平滑。
鳃孔大。尾柄粗,长为高的1.8-2.2倍。背鳍2个,分离。第1背鳍位于体背中间稍偏前,由4根鳍棘组成,前3棘粗,第1棘最长;第2背鳍位于第1背鳍末基与尾鳍基之间中央稍偏后,前缘有1棘,后缘微凹。胸鳍较宽长,侧中位,鳍条向下渐短。腹鳍较小,位于胸鳍起点与第1背鳍起点之间近中央下方,左右两鳍靠近,各有1棘。臀鳍始于第2背鳍起点稍前下方,两鳍近同形,后基近相对,其前缘有3棘。尾鳍浅叉形。体被大栉鳞,胸鳍基部上缘无长鳞。无侧线。
体背灰青色,体侧淡黄色,上部具有几条黑色纵纹和许多斜横纹,腹部白色。眼晶液体呈红色。尾鳍、胸鳍淡黄色。其他各鳍均浅灰色。体长一般为20-40厘米。吻短,体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眼较小,脂眼脸不发达,眼旁一圈呈红色。上颌骨在口角处突然向下弯曲。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基近。尾鳍后缘微凹。
如何区分黄姑鱼与黄花鱼?
黄花鱼,学名大黄鱼。是中国主要海产经济鱼类之一。鱼体呈长椭圆形,侧扁,成鱼一般体长30-40厘米。其头较大。背侧中央枕骨刺不明显,尾柄较细长。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鱼鳍黄色或灰黄色,唇桔红色,背鳍和臀鳍的鳍条基部2/3以上披小圆鳞。
黄姑鱼鱼体延长侧扁,背部稍隆起,略呈弧形。成鱼体长20-30厘米,头较小,尾部稍短,体背部浅灰色,两侧浅灰色,胸、腹、及臀鳍基部略带红色或橙黄色,有多条黑褐色波状细纹,斜向前方,尾鳍呈楔形。
对于染色的黄姑鱼,用白卫生纸擦其鱼身,一般即可发现黄色,或在水中泡5分钟,水即呈啤酒色。
黄姑鱼的生活习性
黄姑鱼为暖温性近海中下层鱼类。鳔具有发声能力。在6~30.5℃的水温范围内,能正常生活,最佳的水温为18~28℃。适宜盐度范围14~32‰。
黄姑鱼有洄游习性,冬季在济州岛西侧的黄海中部越冬,春季向鸭绿江口、黄河口、莱州湾、吕泗洋、海州湾一带移动。5~8月在鸭绿江口、黄河口、辽东湾、连云港、舟山群岛一带产卵洄游。秋季,水温下降,鱼群由渤海进入黄海中部,然后返回越冬场。[1]
浅色黄姑鱼属于温水性的鱼类,适温范围8~33℃,最适生长水温为24~29℃,产卵水温24~28℃,性成熟年龄为Ⅱ龄,3龄全部性成熟。生长适盐范围10~40。
黄皮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黄皮小乔木,高达12米。小枝、叶轴、花序轴、
尤以未张开的小叶背脉上散生甚多明显凸起的细油点且密被短直毛。
叶有小叶5-11片,小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常一侧偏斜,长6-14厘米,宽3-6厘米,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两侧不对称,边缘波浪状或具浅的圆裂齿,叶面中脉常被短细毛;小叶柄长4-8毫米。
圆锥花序顶生;花蕾圆球形,有5条稍凸起的纵脊棱;花萼裂片阔卵形,长约1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花瓣长圆形,长约5毫米,两面被短毛或内面无毛;雄蕊10枚,长短相间,长的与花瓣等长,花丝线状,下部稍增宽,不呈曲膝状;子房密被直长毛,花盘细小,子房柄短。
果圆形、椭圆形或阔卵形,长1.5-3厘米,宽1-2厘米,淡黄至暗黄色,被细毛,果肉乳白色,半透明,有种子1-4粒;子叶深绿色。花期4-5月,果期7-8月。产海南的其花果期均提早1-2个月。
生长习性/黄皮
性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的壤土种植为佳。
繁殖方法/黄皮
砧木培育
在黄皮成熟期,选择果大饱满、充分成熟的酸黄皮果实,置阴凉处堆沤数天至腐烂,脱去皮肉,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剔除细小的、发育不全的种子,即可播种。苗床高25厘米、宽80-100厘米,把种子均匀撒于畦面,不相互重叠,粒距2厘米左右,播后复盖厚约1厘米的干净湿细沙,盖上一层厚约2.5厘米的稻草,淋水,每隔3-5天淋水1次,保持土壤湿润,苗地忌过干过湿。幼苗开始出土时,分次逐渐将稻草揭去,并施用优质三元复合肥(0.4%),当苗高12-16厘米时,分床移栽于嫁接圃,株行距以20厘米×20厘米为宜,畦宽120厘米、高30厘米左右。幼砧生长期间,每隔15天追施腐熟稀薄人粪尿水肥,或优质三元复合肥(0.4%)1次;做好除草、浅松土、除虫、防病等工作。
嫁接苗培育
待砧苗径粗(砧苗离地面10厘米处)达0.8厘米时,即可进行嫁接。以3-4月嫁接为佳。
接穗的采集:接穗应采自进入结果盛期、丰产、稳产、优质的良种母树(可选用郁南无核黄皮、选种大鸡心黄皮、迟熟无核黄皮等品种),在其树冠顶部或中部外围选取生长充实健壮、芽眼饱满的上年春梢或秋梢作接穗。
嫁接方法:采用单芽或双芽切接法,嫁接时宜选在晴天,以无风阴天最适宜;在砧苗离地面10-12厘米处选择平直光滑部位进行嫁接。
接后管理
一般嫁接后12-15天,接穗芽眼开始萌发,此时要加强检查,对不成活的要及时补接。及时抹除砧桩萌芽,待第一次梢转绿后,可施用优质的复合肥,以后在每次梢抽发前和新梢转绿后各施1次优质复合肥。结合施肥适当浅松土(深度以2厘米左右为宜),除去苗地杂草。及时浇水防旱,保持土壤湿润,雨天及时排渍。接穗抽梢长至30-35厘米时,打顶摘心,促分枝,培养2-3条分布均匀、生长健壮的分枝作主枝;注意做好炭疽病、蚜虫、潜叶蛾等病虫害防治,以保护苗木的正常生长。
苗木出圃
嫁接成活后1年便可出圃定植,出圃时应剪除嫩枝及一部分叶片(约1/2)。苗木质量要求接口愈合良好,苗高60厘米以上,主干粗(离地面8厘米处)1.2厘米以上,有2-3条分枝,须根较多,无病虫害
白姑鱼的外形特征
白姑鱼体延长,侧扁,背、腹缘略呈弧形。头钝尖,口裂大,端位,倾斜,吻不突出,上颌等于下颌,上颌骨后缘达瞳孔之后;上颌最外列齿扩大为犭齿,内列齿细小呈绒毛状,前端中央无齿,左右侧齿中断不连续,下颌内列齿扩大为犭齿,左右侧齿连续不中断; 吻缘孔5个,中央缘孔为半圆形的侧裂孔,内、外侧缘孔沿吻缘叶侧裂,吻缘叶完整不被分割;吻上孔3个,孔小呈弧形排列;颏孔6个,中央4孔在颐缝合处呈梯形排列,前2孔距离较短。鼻孔2个,卵圆形后鼻孔约为圆形前鼻孔的两倍大。 眼眶下缘达前上颌骨顶端水平线。前鳃盖后缘具锯齿缘,鳃盖具2扁棘;具拟鳃;鳃耙细长,最长者为鳃丝的1.5倍。吻端、眼周围及颊部被圆鳞,余被栉鳞,背鳍软条部和臀鳍基有一列鞘鳞,尾鳍基部有小圆鳞。耳石为白姑鱼型,即叁角形,腹面蝌蚪形印迹之「尾区」呈「T」字型,末端仅弯向耳石外缘。胸鳍基上缘点在背、腹鳍基起点前,位鳃盖末端下方,背鳍基和腹鳍基起点相对;尾鳍楔形;第二臀鳍棘略短于眼径。腹腔膜黑色,胃为卜字形,肠为2次回绕型,幽门垂11-12个,鳔为白姑鱼型,附枝24-27对,仅有腹分枝,第二对以后呈翼形开展。体侧上半部紫褐色,下半部银白色;背鳍褐色,软条部中间有一银白带;尾鳍黑色;臀鳍无色;腹鳍和胸鳍无色。口腔白色。鳃腔黑色。鳃盖青紫色。[
黄芪形态特征
黄芪,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
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子房有柄,被细柔毛。
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2]
白姑鱼的介绍
体呈椭圆形,一般体长20厘米左右、体重200~400克、口大,上颌与下颌等长,上颌牙细小,排列成带状向后弯曲,下颌牙两行,内侧牙较大、锥形,排列稀疏.额部有6个小孔,无颜须、体被栉鳞,鳞片大而疏松,体侧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尾鳍楔形,胸鳍及尾鳍均呈淡黄色。
白姑鱼 (石首鱼科)Argyrosomus argentatus
[地方名]白姑鱼、白姑子、白米子、白眼鱼、白果子、白梅、白花色。
[形态特征]体呈椭圆形,一般体长20厘米左右、体重200—400克。口大,上颌与下颌等长,上颌牙细小,排列成带状向后弯曲,下颌牙两行,内侧牙较大、锥形,排列稀疏。颏部有6个小孔,无颏须。体被栉鳞,鳞片大而疏松,体侧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尾鳍楔形,胸鳍及尾鳍均呈淡黄色。
[产地、产季]白姑鱼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主要渔场有长江口外海、舟山渔场、连云港外海、鸭绿江口一带及渤海的辽东湾、莱州湾。浙江、江苏等南部海区渔期为5—6月份,辽宁、山东等北方沿海渔期为8—9月份。
[经济价值]属海洋经济鱼类之一,但在我国沿海产量并不多。其肉厚而细嫩,食用方法以红烧、清炖为主,也可加工制成干白姑鱼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white chinese crodrer,日文名为シロ女口ダチ。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出口口岸:辽宁、河北、山东、江苏、上海
怎样识别黄花鱼和黄姑鱼
黄花鱼,学名大黄鱼,属于名贵鱼种,是我国主要海产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海域自然产量已锐减,但人工养殖已发展起来,已有较多黄花鱼上市出售,还有部分进口产品。黄花鱼鱼体呈长椭圆形,侧扁,背侧中央枕骨刺不明显,尾柄较细长,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鱼鳍黄色或灰黄色,唇桔红色,背鳍和臀鳍的鳍条基部三分之二以上披小圆鳞。
黄姑鱼鱼体延长侧扁,背部稍隆起,略呈弧形。成鱼体长20厘米~30厘米,头较小,尾部稍短,体背部浅灰色,两侧浅黄色,胸、腹及臀鳍基部略带红色或橙黄色,有多条黑褐色波状细纹斜向前方,尾鳍呈楔形。
对于染色的黄姑鱼,用白卫生纸一擦其鱼身,纸上一般会留下明显黄色;而冷冻成一大坨(成块)的染色黄姑鱼,有的冰面也会呈现黄色。假黄花鱼浸泡水中约5分钟,水可能变成啤酒色,所以购买时要注意以免上当。
黄姑鱼刺多还是少
只要是鱼类都会有刺的,包括黄姑鱼,石首鱼科,地方名:罗鱼、铜罗鱼、花蜮鱼、黄婆鸡、黄姑子、黄鲞、皮蜮、春水鱼。黄姑鱼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300~700克。体延长,侧扁,头钝尖,吻短钝、微突出,无骸须也无犬牙,上颌牙细小,下颌内行牙较大,骸部有5个小孔。体背部浅灰色,两侧浅黄色,胸、腹及臀鳍基部带红色,有多条黑褐色波状细纹斜向前方,尾鳍呈楔形,黄姑鱼的刺也是不少的和鲤鱼差不多的。
鳝鱼的形态特征
鳝鱼体长约20.70公分(8.28寸),无鳞或具很小鳞片,背、臀鳍很低且绕过尾端相连续,鳃通常仅于喉部有一外鳃孔。前段管状,至尾渐侧扁,尾端扁细。全体裸露无鳞,头大,锥形,吻尖。
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一些种类的鳃本身很小,依靠通过喉部或肠的黏膜吸入的氧进行呼吸。体细长呈蛇形,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
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左右鳃孔于腹面合而为一,呈“V”字形。鳃膜连于鳃峡。体表一般有润滑液体,方便逃逸,无鳞。
无胸鳍和腹鳍;背鳍和臀鳍退化仅留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生活时体呈大多是黄褐色、微黄或橙黄,有深灰色斑点,也有少许鳝鱼是白色,俗称“白鳝”。
黄姑鱼的副作用有哪些
黄姑鱼是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并且口味非常好,但是身体的不同时期食用对身体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同的,那么哪些人不适合吃黄姑鱼,下面一起看一下吧。
副作用
无副作用
禁忌人群
结核病患者服药时要忌吃黄姑鱼、痛风患者不宜食用、出血性患者不宜多吃、肝硬化病人应禁食黄姑鱼。
黄姑鱼虽然营养价值很丰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吃,了解了哪些人不适合吃黄姑鱼以后,希望我们都能结合自身的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另外平时在饮食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卫生。
梭鱼的形态特征
1.梭鱼,又译金梭鱼或梭子鱼,俗称海狼(Barracuda)或麻雀锦,是一种金梭鱼科魣属的条鳍鱼。个性凶狠且具侵袭性,爱联群出动,因其较大的体积(可长达1.8米)和凶猛的外形而广为人知。梭鱼身体属长圆柱形,嘴巴尖,下巴阔大,头如梭,长有突出的犬牙状牙齿。两边背鳍分开,一边有五条刺针,另一边则有一条刺针和九条放射状线条,全身横线明显。梭鱼主要是用来作观赏用途,但亦可作食用,产于沿海或海水淡水交界处,肉质鲜美,不过却含有珊瑚礁鱼毒素。 上下颌上长着尖锐的牙齿。两只宽大的背鳍和叉形的尾巴可以给梭鱼提供足够的前进动力。梭鱼喜欢在海面上蹦蹦跳跳。它们常常跃出水面,连续不断地做跳跃动作。识别梭鱼并不困难。梭鱼的眼睛周围的颜色是略带红色的黄色。
2.梭鱼(湾海产),北方叫红眼鱼、肉棍子;棱梭,又称犬鱼、尖头西;鲻鱼,俗称乌鲻、白眼。其共同特征是体呈纺锤形,性活泼,常跳跃。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对梭鱼有了较多的认识。屠本峻在《海味索隐》中说它“不嫌入淤而食泥”。梭鱼常常用下颌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类和有机碎屑。梭鱼的鳃耙密集,牙齿退化成微小的毛刷状。梭鱼幽门胃的肌肉很发达,象一个沙囊,非常适合研磨和压碎泥沙中的食物。
梭鱼在开阔的温暖海域产卵。每到产卵季节,梭鱼将卵子和精子直接释放到海水中。受精卵孵化出来的幼鱼靠浮游生物为食。梭鱼有一个长长的流线型的身体。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游动。梭鱼有一个向前延伸的下颌。
梭鱼属于鲻形目的鲻科。体纺锤形,细长,头短而宽,有大鳞。脂眼睑不甚发达,仅遮盖眼边缘。体被圆鳞。背侧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为近海鱼类,喜栖息于江河口和海湾内,亦进入淡水。性活泼,善跳跃,体型较大,我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
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短小而宽,背面扁平,吻端钝尖。口小,前下位,口裂略呈人字形,上颌中央有1缺刻,可与下颌中央突起相吻合。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齿细弱,下颌无齿。眼较小,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宽约为眼径的1.9倍之内;眶前骨末端在近口角处稍下弯,边缘有锯齿。前鳃盖骨和鳃盖骨边缘平滑。
鳃孔大。尾柄粗,长为高的1.8-2.2倍。背鳍2个,分离。第1背鳍位于体背中间稍偏前,由4根鳍棘组成,前3棘粗,第1棘最长;第2背鳍位于第1背鳍末基与尾鳍基之间中央稍偏后,前缘有1棘,后缘微凹。胸鳍较宽长,侧中位,鳍条向下渐短。腹鳍较小,位于胸鳍起点与第1背鳍起点之间近中央下方,左右两鳍靠近,各有1棘。臀鳍始于第2背鳍起点稍前下方,两鳍近同形,后基近相对,其前缘有3棘。尾鳍浅叉形。体被大栉鳞,胸鳍基部上缘无长鳞。无侧线。
体背灰青色,体侧淡黄色,上部具有几条黑色纵纹和许多斜横纹,腹部白色。眼晶液体呈红色。尾鳍、胸鳍淡黄色。其他各鳍均浅灰色。体长一般为20-40厘米。吻短,体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眼较小,脂眼脸不发达,眼旁一圈呈红色。上颌骨在口角处突然向下弯曲。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基近。尾鳍后缘微凹。
黄花鱼与黄姑鱼怎样区别
黄鱼就是黄花鱼,黄鱼是比较民间的叫法,黄花鱼是比较书本的叫法。 我们上海也有和黄鱼长得很像的鱼,吃起来有些差别,黑心饭店用它来骗客人,我们这儿叫黄果子鱼,以前也有叫黄婆鱼的不知是不是同一品种。 很可能我们说的是同一种鱼,但北方和南方叫法不一样,看不到实物是永远搞不明白的。 到网上查一下吧,下面是我从Google找到的: 怎样识别黄花鱼和黄姑鱼 (温文) 目前,在各地市场上既有黄花鱼上市也有黄姑鱼出售,黄花鱼与黄姑鱼虽然只一字之差,但是味道相差很大。黄花鱼鱼味鲜美,肉嫩滑且肉质呈蒜瓣状,而黄姑鱼则肉质较松粗,鲜美嫩滑程度远不及黄花鱼。黄姑鱼通常不及黄花鱼价格的二分之一,因而有的经营者为图厚利,往往张冠李戴,甚至把与黄花鱼样子较为相似的黄姑鱼染色充当黄花鱼出售。其方法是采取特殊处理把黄姑鱼涂上一层黄色颜料,有关地方部门曾检验,这种着色的染料采用的是化学染料(例如玉金黄),人食后有损健康。因此,有关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购买黄花鱼时勿误买黄姑鱼或涂了颜色化了妆的"黄花鱼"。那么如何识别黄花鱼与黄姑鱼,现略作介绍仅供参考。 黄花鱼,学名大黄鱼,属于名贵鱼种,是我国主要海产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海域自然产量已锐减,但人工养殖已发展起来,已有较多黄花鱼上市出售,还有部分进口产品。此外还有一种小黄鱼也称黄花鱼,因为目前市场供应的主要是大黄鱼,所以这里只着重介绍大黄鱼。黄花鱼(大黄鱼)属石首鱼科黄花鱼属(见左图Ⅰ),鱼体呈长椭圆形,侧扁,成鱼一般体长30厘米~40厘米,其头较大,背侧中央枕骨刺不明显,尾柄较细长,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鱼鳍黄色或灰黄色,唇桔红色,背鳍和臀鳍的鳍条基部三分之二以上披小圆鳞。 黄姑鱼属石首鱼科黄姑鱼属(见左图Ⅱ),鱼体延长侧扁,背部稍隆起,略呈弧形。成鱼体长20厘米~30厘米,头较小,尾部稍短,体背部浅灰色,两侧浅黄色,胸、腹及臀鳍基部略带红色或橙黄色,有多条黑褐色波状细纹斜向前方,尾鳍呈楔形。 另外,对于染色的黄姑鱼,用白卫生纸一擦其鱼身,纸上一般会留下明显黄色;而冷冻成一大坨(成块)的染色黄姑鱼,有的冰面也会呈现黄色。假黄花鱼浸泡水中约5分钟,水可能变成啤酒色,所以购买时要注意以免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