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急性肝炎的诊断

急性肝炎的诊断

急性肝炎的常见的致病因素有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和毒物、酒精等。在我国,最常见的急性肝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急性乙型肝炎。国外,以酒精性肝炎居多。

疾病诊断:

一、分型:根据有无黄疸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二、病史: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血液、体液感染史,暴发流行区有水源、食物污染史。近期有可疑损害药物或毒物服用史。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

三、症状:多急性起病。常有发热、恶心、厌油、纳差、腹胀、便清、明显乏力等。大多有轻中度肝肿大,质地软,常有触痛或叩击痛,脾可轻度肿大,部分有黄疸。

四、辅助检查

(一)疾病诊断检查:肝功能检查

中提示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异常升高和或胆红素升高。影像学检查如肝脏超声多提示肝脏有炎症表现。

(二)病原分型检查:目前多用免疫学、酶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作病原检测。肝组织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有助于病原分型。

1、甲型肝炎:①急性期血清抗-HAVIgM阳性。②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总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③急性早期的粪便免疫电镜查到HAV 颗粒。④急性早期粪便中查到HAAg。具有以上任何一项阳性即可确诊为HAV近期感染。⑤血清或粪便中检出HAVRNA。

2、急性乙型肝炎:具有以下动态指标中之一项者即可诊断。①HBsAg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后抗-HBs阳转。②急性期血清抗-HBc-IgM呈高滴度,而抗-HbcIgG(一)或低滴度。

3、丙型肝炎

可作血清抗体(抗-HCV)、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等,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HCV抗原为较特异的方法。

4、丁型肝炎:与HBV同时或重叠感染。

(1)血清中抗-HD-IgM阳性,或抗-HD阳性,或HDAg阳性。

(2)血清中HDV RNA阳性。

(3)肝组织内HDAg阳性。

5、戊型肝炎,特异性诊断:急性期血清抗-HEV-IgM阳性,或急性期粪便免疫电镜找到HEV颗粒,或急性期抗-HEV阴性而恢复期阳转者。

鉴别诊断:

急性黄疸型肝炎

1、黄疸前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及胃肠炎等相鉴别。

2、黄疸期:应与其它可引起黄疸的疾病相鉴别,如药物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胆囊炎、胆石症等。

无黄疸型肝炎

应与可引起肝(脾)肿大及肝功损害的其它疾病相鉴别,如慢性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脂肪肝等。

温馨提示:发病早期宜给易消化,适合患者口味的清淡饮食,但应注意含有适量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并补充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等。若患者食欲不振,进食过少,可由静脉补充葡萄糖液及维生素C。食欲好转后,应能给含有足够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适量脂肪的饮食,不强调高糖低脂饮食,不宜摄食过多。

病毒性肝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重症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

(二)肝功能试验肝功能试验种类甚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

1.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黄疸型肝炎上述指标均可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均增加。

2.血清酶测定常用者有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转氨酶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业已证实AST有两种,一为ASTs,存在于肝细胞质中,另一为ASTm,存在于肝细胞浅粒体中,当肝细胞广泛坏死时,血清中ASTm增高,故在重症肝炎时以ASTm增加为主,由于ASTm的半衰期短于ASTs,故恢复也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续升高时,有变为慢性肝炎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续增高者,应考虑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血清转氨酶除在各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可增高外,其他肝脏疾病(肝癌,肝脓肿,肝硬化等),胆道疾病,胰腺炎,心肌病变,休克,心力衰竭等,均可有酶值的升高,某些生理条件的变化亦可引起转氨本科升高,如剧烈体育活动或妊娠期可有轻度ALT的一过性升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重症肝炎时升高最早,在助于早期诊断,果糖1,6-二磷酸酶是糖原合成酶之一,各型慢性肝炎血清含量明显升高,血清鸟嘌噙酶(GDA)与ALT活性一致,并具有器官特异性,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在慢性肝炎时可轻度升高,在淤胆型肝炎酶活力可明显升高,血清硷性磷酸酶(AKP)在胆道梗阻,淤胆型肝炎中可升高,肝硬化时血清单胺氧化酶(MAO)同工酶MAO3可升高,而正常人,急,慢性肝炎患者MAO3区带不增高,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3.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测定肝细胞损害时,血内总胆固醇减少,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4.血清蛋白质及氨基酸测定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蛋白电泳示γ-球蛋白常>26%,肝硬化时γ-球蛋白可>30%,但在血吸虫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结节病等γ-球蛋白百分比均可增高。

血清前白蛋白系由肝脏合成,又名甲状腺结合蛋白,维生素A转运蛋白,其分子量为60000,半衰期1.9天,pH为8.6,其电泳移动速度比血清白蛋白快,故称前白蛋白,肝实质细胞损害时,其浓度即下降,其下降幅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一致,重症肝炎时其值很低,甚至接近零,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值降低者分别可达92%和83.8%,随着病情的恢复而恢复正常,但肝癌,肝硬化,梗阻性黄疸等疾病中其值亦可降低,应予注意。

检测血浆中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如比值下降或倒置,则反映肝实质功能障碍,对判断重症肝炎的预后及考核支链氨基酸的疗效有参考意义。

5.血清前胶原Ⅲ(PⅢP)测定血清PⅢP值升高,提示肝内有纤维化将形成可能文献报道其敏感性为31.4%,特异性为75.0%,PⅢP正常值为<175μg/L。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测定抗HAV-IgM对甲型肝炎有早期诊断价值,HBV标志(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对判断有无乙型肝炎感染有重大意义,HBV-DNA,DNA-P及PHSA受体测定,对确定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有无HBV复制有很大价值,高滴度抗HBc-IgM阳性有利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有人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HBsAg的前S1(pre S1)和前S2基因,用组织化学及固相放射免疫测定可研究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前S抗原在肝细胞中的定位,在有HBV复制的肝细胞中常含有HBsAg的前S1和前S2,血清中可测定抗-前S1和抗-前S2,前者于潜伏期即出现,后者在病毒复制终止前出现,故抗-前S1阳性可作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指标,抗-前S2可为肝炎恢复的指标。

丙型肝炎常有赖排队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病毒(CMV,EBV)而诊断,血清抗HCV-IgM或/和HCV-RNA阳性可确诊。

丁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有赖于血清抗HDV-IgM阳性或HDAg或HDV cDNA杂交阳性;肝细胞中HDAg阳性或HDV cDNA杂交阳性可确诊。

戊型肝炎的确诊有赖于血清抗HEV-IgM阳性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是一种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检测病毒性肝炎的新方法,PCR是试管内特异性DNA在引物(primer)作用下的多聚酶链反应,在几小时内能合成百万个同一种DNA,大大增加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在病毒性肝炎时,因血清中病毒含量太少,目前检测方法尚不够灵敏,易造成漏诊,而PCR能检测血清中病毒含量104/ml时亦能呈阳性反应,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PCR最初应用于乙型肝炎的诊断,目前对丙型肝炎亦可用此法检测而确诊。

免疫复合物(IC),补体(C3,C4),IgG,IgA,IgM,IgE以及自身抗体(抗-LSP,抗-LMA等)测定对慢性活动性肝炎诊断有参考意义。

(四)肝穿刺病理检查对各型肝炎的诊断有很大价值,通过肝组织电镜,免疫组化检测以及以Knodell HAI计分系统观察,对慢性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活动度以及纤维化程度等均得到正确数据,有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于肝炎的诊断

肝炎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但是却有很少人知道肝炎最好的检查方法,自身免疫性肝炎是肝炎的一种特殊的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知道肝炎的检查项目对于我们及时的发现肝炎这种疾病是很有帮助的。哪么,肝炎诊断应该做哪些检查?下面就我院的专家为此问题做出解答。

关于肝炎的诊断,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1、肝穿刺病理检查:对各型肝炎的诊断有很大价值,通过肝组织电镜、免疫组化检测以及以Knodell HAI计分系统观察,对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活动度以及纤维化程度等均得到正确数据,有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2、超检查:通过定期检查B超,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回声情况、门脉内径、脾脏厚度和有无腹水,可以判定病情是否向肝硬化方向转变,或有无占位病变发生。

3、甲胎蛋白(AFP) 此项是检查肝癌标志物的。AFP在B超、CT、磁共振成像没发现肝脏肿块之前就可以明显升高,可以超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这是医学界目前公认超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方法。

4、采血化验肝功能:此项检查可以让您知道您的肝功能有无损伤,即转氨酶、胆红素、球蛋白有否升高,白蛋白有否降低。

5、超检查肝脏是最常用,最实用、最经济和无创伤的肝病影像学检查技术,它就像一个肝脏的“雷达”,使医生隔着病人的肚皮就看清了肝脏和腹腔内的其他脏器。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

1)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三期,总病程2~4个月。①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可有畏寒、发热,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亦可有发热。少数患者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类似感冒。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可有皮疹、关节痛等血清病样表现。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主要为血清ALT升高,本期持续5~7d。②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色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和皮肤瘙痒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2~6周。③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大多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远较急性黄疸型肝炎常见,占急性肝炎病例的90%以上。症状较轻,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及肝区疼痛等。少数患者有短暂发热、恶心、腹泻等症状。体征大多有肝肿大,有轻触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肝功能呈轻、中度异常,由于症状较轻且无特异性,仅有肝肿大和肝功能改变一般不易被诊断。病程约3个月。

(2)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①轻度:临床症状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者;②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⑧重度:有明显和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而排出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anine transaminasa一ALT)和/或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ombin activitrPTA)为60%~40%,胆碱酯酶<2500U/L,4项检查中有l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重度肝炎。B型超声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诊断的参考。

(3)重型肝炎

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肝炎中的0.2%~0.5%,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甲型、丙型少见。重型肝炎发生的病因及诱因复杂。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常有过度疲劳、精神刺激、营养不良、妊娠等诱因。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体检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性脑病在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黄疸急剧加深,酶疸分离,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PTA小于40%,血氨升高,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急性肾衰竭(肝肾综合征)。本型病死率高。

2)亚急性重型肝炎:病理上称亚急性肝坏死。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日至24周以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Jl度以上干性脑病)者,属于此型。患者肝炎症状急剧增重,黄疸迅速加深≥17lμmol几(10mg/dl),出现出血、腹水表现,肝性脑病多于疾病后期发生。本型病程较长,可达数月,多死于消化道出血,腹腔、肺部等多处感染,肝功能衰竭。存活者近l/3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其凝血酶原活动度也应低于40%。

是慢性重症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发病基础有: 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②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 ③无肝病史及无HBsAg 携带史, 但有慢性肝病体征

(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如丙种球蛋白升高, 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 ④肝穿检查支

持慢性肝炎; ⑤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 或慢性HBsAg 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 应除外由甲型、

戊型和其他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随着病情发展而加

重, 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 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 倍) 。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 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 1) 早期: 符合重型肝炎

的基本条件, 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 黄疸迅速加深, 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 倍, 凝血酶原活动度≤40%; 或经病理学证实, 但

未发生明显的脑病, 亦未出现腹水。( 2) 中期: 有量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 凝血酶原活动度≤30%。

( 3) 晚期: 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淤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

量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慢性肝炎诊断鉴别

根据国际工作小组1994年底在世界胃肠病大会上建议的原则,我国肝病专家在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会议上,对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进行修改。对无论是乙型、丙型、丁型或新型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均被划分为轻度、中重、重度3类。

1、轻度相当于原先认识的慢性迁延型或轻型慢性活动型,临床上病情较轻,生化指标仅1~2 项轻度异常。

2、中度相当于原慢性活动型肝炎的中等病理改变者,其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居于轻、重度之间。

3、重度有明显而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及便溏等,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血管痣和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临床上无门脉高压症证据,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白/球比值异常,蛋白电泳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9/L,胆红素>85 5m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3项中只需一项达标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核心抗体的生理意义

乙肝核心抗体(HBcAb)是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对应抗体,它不是保护性抗体,它的存在反而是受到乙肝病毒侵害的指标之一。它包括IgM、IgA、IgG三种类型。IgM型是判定急性乙肝的重要指标,是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一般持续3-6个月。假如HBcAb-IgM持续高滴度,表明乙肝有慢性化倾向。如果在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中,HBcAb-IgM滴度高,说明乙肝病毒正在体内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指标之一。HBcAb-IgG出现较晚,不是保护性抗体,检测HBcAb-IgG具有流行病学调查意义。

1、HBV复制指标:乙肝核心抗体高滴度存在常表示体内有HBV复制。

2、HBV感染指标:在乙型肝炎诊断和鉴别中,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比较,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的增长,可诊断为HBV感染。乙肝核心抗体在病毒性肝炎分型诊断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3、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时表示乙肝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区别的标准是进一步检查核心抗体的两个分型:核心体IgM和IgG。

高滴度的乙肝核心抗体IgM是急性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标,在慢性肝炎活动期也可呈阳性,标志乙肝病毒在复制,有传染性。

核心抗体IgG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是既往受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表示现在已康复。

黄疸性肝炎诊断鉴别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

二、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均明显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显著增加。

三、血清酶测定

1、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

2、其它酶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可轻度升高。

四、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测定 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五、血清免疫学检查

1、甲型肝炎:测定抗HAV-IgM对甲型肝炎有早期诊断价值。

2、乙型肝炎:HBV标志(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对判断有无乙型肝炎感染有重大意义。HBV-DNA、DNA-P及PHSA受体测定,对确定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有无HBV复制有很大价值。高滴度抗HBc-IgM阳性有利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有人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HBsAg的前S1(Pre-S1)和前S2基因。用组织化学及固相放射免疫测定可研究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前S抗原在肝细胞中的定位,在有HBV复制的肝组织中常含有HBsAg的前Sl和前S2。血清中可测定抗-前Sl和抗-前S2,前者于潜伏期即出现,后者在病毒复制终止前出现。故抗-前Sl阳性可作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指标,抗-前S2可为肝炎恢复的指标。

3、丙型肝炎常有赖排除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病毒(CMV、EBV)而诊断,血清抗HCV-IgM阳性可确诊。

4、戊型肝炎确诊有赖于血清抗HEV-IgM阳性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5、丁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有赖于血清抗HDV-IgM阳性或HDAg或HDV cDNA杂交阳性;肝组织中HDAg阳性或HDV cDNA杂交阳性可确诊。

六、血清蛋白质及氨基酸测定

1、蛋白电泳γ-球蛋白(9~18%) 慢性活动性肝炎时常>26%,肝硬化时γ-球蛋白可>30%。

2、血清蛋白电泳前白蛋白(由肝脏合成) 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值降低者达83~92%随着病情的恢复而恢复正常。

3、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族氨基酸(AAA)的比值 如比值下降或倒置,则反映肝实质功能障碍,对判断重症肝炎的预后及考核支链氨基酸的疗效有参考意义。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诊断

妊娠合并甲型肝炎

其症状与非孕妇者相同,发病较急,除有消化道症状及黄疸外,血清学检查中抗hav-igm阳性则可确诊。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1)有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及乏力、黄疸等,起病急,血清alt升高。

(2)血清学检测指标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最常用的乙肝感染指标。在感染潜伏期,血清alt升高之前hbsag即可阳性;当hbsag为高滴度时,则e抗原(hbeag)也同时为阳性。临床只以单项hbsag作为感染指标是不够的,应与临床表现及其他指标结合判断之。

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为有保护性的抗体。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时,经过一段时间,出现抗hbs提示机体获得了免疫力。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诊断3)乙肝e抗原(hbeag):是hbcag的降解产物,急性感染时hbeag的出现稍晚于hbsag。e抗原的亚型e1、e2更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活性。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诊断4)乙肝e抗体(抗hbe):一般当hbeag在血中消失,而后出现抗hbe,提示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病情多渐趋稳定。

5)核心抗体(抗hbc):在急性感染时,hbsag出现后2~4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即可检出。所以抗hbc-igm多见于感染早期或慢性感染的活动期。

6)乙肝病毒dna(hbv-dna):hbv-dna阳性是乙肝病毒复制的直接证据及传染性指标。hbv-dna与hbeag和dna-多聚酶呈平衡关系。凡是hbeag阳性的血中,86%~100%可检测到hbv-dna。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测定和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对妊娠合并乙肝的诊断可很快明确。

应用血清学诊断乙肝病毒胎内感染应注意以下3项依据:

(1)新生儿脐血清hbsag阳性可为参考指标。

(2)新生儿脐血清hbcab-igm阳性即可确定宫内感染。

(3)如有条件测脐血清,乙肝病毒dna阳性,更可确诊,但此项指标在国内尚不能推广应用。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

诊断标准:起病急剧,中毒症状明显,黄疸严重。

(1)1周内血清胆红素≥171μmol/l(10mg/dl),或每日升高≥17.1μmol/l(1mg/dl)。

(2)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较正常值延长0.5~1倍甚或更长。

(3)有不同程度的肝昏迷,严重者可出现肝臭。

(4)可有腹水出现甚或肝浊音界缩小。

相关推荐

急性黄疸型肝炎诊断标准

急性黄疸型肝炎可根据血象、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血清酶测定等进行诊断。 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 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均明显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显著增加。 血清酶测定 1.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 2.其它酶。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可轻度升高。 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测定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均

自身免疫性肝炎基本治疗方法

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 不能识别自身肝组织(抗原)成分而产生自身免疫反应, 引起的一种不能自然痊愈的肝炎。该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但无传染性,多见于女性,好发于10~30岁间,女性绝经期后又有增多的趋势,70%的患者发病缓慢,急性发病的约占30%。急性发病患者症状颇似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期过后,病状可能持续数月不愈,患者可以出现黄疸、腹水,甚至发生肝性脑病。缓慢隐匿发病患者.开始会有关节酸痛、低热、乏力、皮疹和闭经等,易被误诊为关节炎、结缔组织病等;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出现乏力、恶心、食欲不振、腹胀、肝脾区疼痛、

戊型肝炎诊断

应根据临床特点、肝功能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排除hav、hbv、hcv感染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损害。 诊断戊型肝炎的方法很多,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特异性抗体检测:抗hev,即戊型肝炎抗体,包括抗hev-igm和igg。在急性期血清中可测出高滴度的抗hev-igm,恢复期抗hev-igm滴度下降或消失。但取而代之的是血清中产生抗hev-igg。国内大多数医院目前均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特异性抗体,其测定抗hev-igm最有临床意义。 ②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戊型肝炎病毒抗原。此方法须进行肝穿

肝炎诊断标准

诊断检查: (1)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是主要的病因,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0%发展为慢性肝炎,丙肝病毒携带者则有8%一32%发展为慢性肝炎。 (2)自身免疫:自身免疫紊乱时,血中可查到多种自身免疫抗体、高γ球蛋白血症、血沉加快等。多见于青年女性。 (3)酒精: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慢性肝炎。 (4)药物:很多药物可引起慢性肝炎,如异烟肼、利福平、甲基多巴、双醋酚丁、磺胺类、醋氨酚、阿司匹林等。 (5)遗传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Wilsun病)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 (6)其他:临床表

缺血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1.急性病毒性肝炎本病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肝炎标志物,如甲型、乙型、丙型、戊型乃至于丁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或抗体,或核酸分子(PCR法)来明确,但对带病毒患者发生缺血性肝炎则存在一定困难。缺血性肝炎患者氨基转移酶(ALT、AST)常于发病后48小时迅速升高,5~10日内即复常,而病毒性肝炎则变化较慢。缺血性肝炎LDH明显升高,而病毒性肝炎仅轻度升高或不升高。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可资鉴别。 2.急性心肌梗死本病也可出现血清酶学变化,但其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的动态变化不难与缺血性肝炎鉴别。必要时查肌酸磷酸激酶同

急性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什么意思呢

急性肝炎:指的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侵害肝脏,使肝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损,继而引起人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的症状,这些损害病程不超过半年。这些常见的致病因素有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和毒物、酒精等。在我国,最常见的急性肝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急性乙型肝炎。国外,以酒精性肝炎居多。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急性肝炎,多数指的是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肝炎感染后早期症状:患者近期出现低热、全身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伴有恶心、呕吐、厌油腻。 急性重症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10

早期肝炎的症状

虽然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病程有所不同,病程在6月之内的为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月者为慢性肝炎,其中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 乙型 丙型 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需注意,由于病毒感染的潜隐性,对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即使患者不能提供6月以上的病史,也不一定能排除慢性肝炎的可能。 ⑴急性肝炎:患者在近期内出现、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

老年人脂肪肝的症状

老年人于操劳了一辈子到了晚年的时候不免会患有许多疾病,所以老年人一定要注意平时的保养,脂肪肝没有明显的症状,老年人就应该自己注意定期做检查,及时发现疾病尽早的去治疗。 1.症状 脂肪肝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以下情况可提示脂肪肝的可能,有类似慢性肝炎症状而又可以排除慢性肝炎诊断者,包括:肝区隐痛或不适、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阳痿、鼻出血、蜘蛛痣和男性乳房增大等。可有肥胖、饮酒及服药史。 2.体征 可有肝大,触之边缘钝、光滑、柔软或韧硬,但脾不大,伴体重减轻或全身脂质沉着而体重增加。

急性肝炎有哪些诊断标准

急性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毒除侵犯肝脏外,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如HBV标志可在肾、胰、骨髓、甲状腺等组织中找到。一旦患上肝炎就会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那么怎样才能诊断出肝炎呢?急性肝炎又有哪些诊断标准呢?下面就由专家向大家介绍一下。 急性肝炎诊断标准: 1、肝脏或肝浊音进行性缩小,并在发病几天内迅速出现腹水。肝脏CT及B超检查提示有肝萎缩。 2、黄疸进行性加重,数日内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达171umol/L以上,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下降甚至正常,出现胆酶分离现象。亦有少数病人,病情进展迅速,黄疸尚不明显便出现意识

丙肝的诊断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 (2)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大,部分病人可出现脾大,少数病人可出现黄疸。部分病人无明显症状,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