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致癌的谣言可信吗? 疑问4:新衣服不洗就穿会致癌?
那些致癌的谣言可信吗? 疑问4:新衣服不洗就穿会致癌?
近日,一则“人们通常在购买了新衣服之后拆开包装,拿出来就直接穿在身上,这是错误的。因为新衣服上大多残留防皱处理时的化学药品——甲醛,而这种甲醛会致癌。”的消息在朋友圈热转。那么,新衣服不洗直接穿真的会致癌吗?
辟谣:不靠谱,贴身衣物最好清洗晾晒后再穿
致癌性跟致癌物的接触浓度、接触时间长短是相关的。甲醛是一种挥发性的气体,因此少量接触很难在人体内积累。一些人穿新衣服后会过敏,其实这和每个人的体质有关,有些人的皮肤相对敏感,穿了甲醛残留的衣服比较容易过敏。穿没洗过的新衣服会致癌是不太靠谱的,但是肯定是不健康的,尤其是贴身穿的衣物最好清洗晾晒之后穿着。
孕妇吃味精会怎么样
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聊一聊味精。
味精是什么?
通俗的讲,味精就是用小麦(玉米等粮食)淀粉经过微生物发酵,然后经过一系列的提取过程,最终产生的一种氨基酸,叫谷氨酸,并与钠结合形成谷氨酸钠。
鲜味广泛存在于食物当中,主要来自食物中的氨基酸、有机酸、谷氨酸等元素。
尤其蛋白质多的食物中含量更多,比如鱼汤、海鲜,而味精的成分就是谷氨酸钠,跟食物中的谷氨酸一模一样。
有人会跳出来说:味精是经过化学反应后,获得的一种化学物质!
现代食品工业中,味精是用微生物发酵粮食、淀粉等原料生产出来的。这样的工艺和酿酒、制醋类似的。人们不害怕吃醋喝酒,怎么就唯独觉得味精有害呢?
味精的原料是淀粉,它是标准的食物中获取鲜味的过程。
味精会致癌?谣言!
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加热到 120℃ 以上时,可能产生焦谷氨酸钠。这也就是传说中味精致癌的“罪魁祸首”。
只可惜,这纯属自寻烦恼。焦谷氨酸钠并不致癌,只是没有了鲜味。这也就是为什么建议出锅之前,再放味精的原因。
那些致癌的谣言可信吗? 疑问2:微波炉加热食物会致癌?
微波炉因其方便快捷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广泛使用。但近日网上流传的一篇题为《微波炉生产厂家打死也不说的惊天秘密!》的文章却让人有些害怕。该文章列举了微波炉的几大“罪状”。比如微波加热的食物会致癌等。
辟谣:微波辐射与致癌基本无关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微波炉加热的物品需标注有“可微波加热”字样或者提示标示的塑料容器是相对安全的。
否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不放心塑料容器,不妨使用陶瓷或者玻璃容器会相对安全点。微波炉的确具有辐射,但是微波炉的这种辐射与致癌没有太大联系。
一般市民使用微波炉的时候,距离一米之外基本不会有健康危害。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跟大家使用的收音机所用的电波、红外线以及可见光本质上是一类东西,差别只在于频率的不同。微波炉的“辐射”是指微波的能量可以发射出去,跟X光以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辐射是不一样的。只要是合格的微波炉产品,使用中没有被损坏,就不会泄漏出能够伤害人体的微波来。
物理加热与微波加热相比而言,物理加热显然更健康一些,所以日常生活中虽然不至于担心因为使用微波炉致癌,但是尽量还是多选择物理加热的方式烹饪更好一些。
睫毛膏真的会致癌吗
每个爱美的人士都向往拥有一身光滑细嫩的肌肤,但受困于唇毛、手毛、脚毛长的人亦所在多有,另外再加上腋毛、耻毛等,为了快速、迅捷除去这些汗毛对美观的影响,脱毛膏成了许多女性的首选。近年来,脱毛膏导致皮肤疾病的报道越来越多,甚至有“脱毛膏致癌”的传言。那么,脱毛膏是不是真的“致癌”呢?
致癌与否关键在“量”
脱毛膏是通过产品内含有的化学成分来溶解毛发结构,从而达到脱毛的目的。其主要成分是巯乙酸(钙),通过能够破坏半胱氨酸的二硫键来破坏人体中的半胱氨酸。但是人体内的蛋白质很多也是靠二硫键链接的,这种物质如果透过皮肤进入体内,是否会造成危害关键在于“量”。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教学与普及分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易静表示:“谈论物质的致癌性和毒性必须包含‘量’的概念。致癌物质到处都是,而某一物质是否致癌,这与接触的量、时间和途径密切相关。脱毛膏中含有巯基乙醇,它能破坏二硫键让蛋白质变性。这种成分如果口服肯定有害有毒,但如果只是将其短暂使用于皮肤的话,人体吸收的很少或基本不吸收,其毒性作用也许可以忽略。”
可见,脱毛膏致癌的谣言是欠缺科学依据的,消费者不应盲目地将产品中某一成分有毒性作用等同于产品有毒。虽然如此,但是脱毛膏的确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易致皮肤刺激等各种现象。如果消费者遇到此类情况,需尽快到正规医院及时就医,对症下药。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下,喜欢无中生有,把白的说成黑的,制造一些致癌谣言,使人心生惶恐。不过也同事提醒我们要注意生活中的致癌物。
排除宿便
排便不畅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遇到了,排便带来的不便,让很多人为之苦恼,也通过很多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吃药,吃通便、清肠、减肥类的保健品,往往效果适得其反,治标不治本,这到底该如何是好,宿便一词常常是被认为是产生黄褐斑、皱纹、虚胖甚至肠癌的罪魁祸首,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就让专家来讲解一下吧,一起去看看!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熊理守
相信使用过通便、清肠、减肥类的保健品话,那你们一定就会对“宿便”这个词很熟悉了,尤其是在一些关于宿便的保健品课堂上,“宿便”更是经常的被拿来举例子,因此宿便就被认为是产生黄褐斑、皱纹、虚胖甚至肠癌的罪魁祸首。方舟子曾经说过,“宿便有毒”是卖假药、假保健品和鼓吹辟谷的人搞出来的伪科学。到底真相是什么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熊理守长期从事便秘的研究与临床,让他来帮我们鉴别关于便秘与宿便的那些谣言。
谣言1宿便在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会不断产生毒素
真相发酵后只是产生甲烷、氨气及氢气
在一些保健品的宣传手册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描述,“宿便”长期滞积于肠道内,在细菌的作用下腐败、发酵,不断产生各种毒气、毒素,被身体吸收后,可造成肠内环境恶化、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
熊理守指出,西医则不用“宿便”这个概念,与之对应的是便秘,但便秘也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威力。食物的营养物质在小肠段被吸收,所含电解质和水分在结肠段被吸收。就算是便秘患者,食物残渣在消化道内停留较长时间,也只是意味着有更多水分被吸收,会产生更多甲烷、氨气和氢气,放屁会臭些,但并不会产生所谓的毒素。
谣言2宿便不清会诱发结直肠癌
真相宿便不会,反而滥用泻药可能诱发消化道癌症
对于“宿便”有怎样的危害,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宿便可能造成致癌。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很多人都是听到癌症就会害怕的,所以对于宿便致癌这样的谣言,他们是十分的相信的,因此总是想尽各种方法去排便清肠。
熊理守解释,正像我们上面说的,食物残渣在消化道内存留较长时间并不会生产所谓的毒素,所以“会诱发癌症”一说也就无从谈起。反倒是盲目使用蒽醌类泻药排宿便,会增大患癌风险。排宿便产品绝大多数都含有中西药的泻药成分,如芦荟、决明子、番泻叶等,虽然被标榜为天然产品,但这些中药成分实为对结肠刺激性很强的泻药。人为制造腹泻,刺激促进肠道蠕动,从而引起排便,这样会造成肠道功能紊乱,还可能损伤肠黏膜,导致结肠病变(长期服用泻药,肠壁上出现交错的黄黑斑,叫做“结肠黑变病”),甚至诱发结肠癌。
谣言3肠壁有皱褶,即使每天排便仍可能有宿便存留
真相结肠黏膜光滑,大便不会残留在结肠皱褶
在坊间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人的肠道有千褶百皱,即使每天排泄,也总会有一些食物残渣滞留在肠道的褶皱内。
熊理守解释,在肠镜下可以看到,结肠的肠壁是光滑的,所以不会有所谓的食物残渣滞留在褶皱内。除非有消化道问题的人,如肠道蠕动过慢,食物残渣可能会在乙状结肠内停留过久,但注意,这里说的是在某段结肠停留,而非结肠内的皱褶。
2016年十大致癌谣言
1、刮腋毛致癌
上榜理由:人体排毒方法就是流汗,腋毛会帮助汗水顺着腋毛流出体外,若剃掉拔掉或以其他方式去除腋毛,就会阻碍身体里的毒素从腋窝排出,但这些毒素并不会因此消失,毒素反而会储存在腋下的淋巴结,形成肿瘤。该微信中还提到,几乎所有的乳癌都发生在乳房外侧上方的区域,那里正是淋巴结所在的地方;而男人之所以很少得乳腺癌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从未剃掉过腋毛。
【辟谣解析】专家介绍说,从毛囊结构上不难发现,刮腋毛并不会影响汗腺的结构,也不会阻碍排汗。刮腋毛只是剃除了毛发在体表的部分,并不破坏毛囊深层结构,因此对顶浆汗腺的分泌影响也十分有限。原文声称几乎所有的乳腺癌都是发生在乳房外侧上方的区域,因为这里是排毒淋巴结的所在地。临床上以乳头为原点,乳房分为四个象限,外上象限乳腺癌原发灶发病率确实最高,但美国癌症协会对此的解释是,这很可能只是因为该象限乳腺组织最多而已,其发病比例和乳腺组织在外上象限分布的比例类似,和淋巴无关。
2、6号杯盖致癌
上榜理由:每个塑料容器底部都有一个三角符号,类似于“身份证”,代表着塑料回收标志。三角框内的数字从1至7,对应不同材料。6号杯盖的材料是聚苯乙烯,也被标识为PS。重点是这句,这种塑料材质在高温下会溶解出有毒物质,长期饮用可能致癌,建议不带盖喝。
【辟谣解析】塑料杯盖上的数字对应的是材质,并不是危害。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看,一个热饮杯盖中苯乙烯单体的迁移量为3.75微克,而一根烟则有20-48微克,香烟远比杯盖更危险。按照国际卫生和粮农组织制定苯乙烯的暂定每日最大容许摄入量为0.04毫克/千克。对于体重为120斤的人来说,每日最大容许摄入量是2400微克。要达到这个危害量,相当于每天要饮用约107杯热饮。
3、蓝色洁厕块致癌
上榜理由:洁厕块只适合有双供水系统的国外楼房,国内几乎没有这样的供水系统。由于主阀门和分阀门没有单向止回阀,在负压的作用下,带有强致癌致病的污染水会反流进自来水系统,引起包括癌症、白血病、严重内脏过敏等致死疾病几十种,呼吁立即停止这种自杀行为!
【辟谣解析】专家介绍说,目前还没有临床病例能够证明蓝色洁厕块致癌。这些化学元素对于人体的危害,可能还是体现在刺激性上,所以也不建议频繁或长时间接触这类物质。
4、植物油做饭致癌
上榜理由:一些微信援引了一位生物分析化学和化学病理学教授的观点,这位马丁教授发现植物油在高温烹调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醛类物质,醛类物质有潜在的毒性,相关疾病包括心脏病、癌症、痴呆等等。该教授发现,当被加热到180℃一段时间后,相比于葵花籽油和玉米油,黄油、橄榄油、猪油产生的醛类物质会少很多,椰子油情况最好,因此他建议厨房不要用玉米油和葵花籽油了,如果煎炸不如用黄油。
【辟谣解析】专家介绍说,科学合理食用植物油,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中国人的饮食烹调习惯和西方有一定差异,西方国家大都以煎、炸为主,中式烹饪方法包括炒、蒸、炖、溜、汆、煮等多种方式,比如急炒、清蒸等方式中植物油的受热温度和时间一般不会出现长时间高温煎炸。需要指出的是,各种油都不建议长期单一食用,经常更换食用油种类,更加有益健康。
5、筷子3个月不换致癌
上榜理由:普通筷子使用3-6个月后,由于食物、洗涤剂及空气、餐柜内残留物附着,颜色会发生改变。此时,筷子会孳生各种霉菌,严重发霉的筷子会滋生黄曲霉素,该物质已经被广泛认定可诱发肝癌。
【辟谣解析】专家介绍说,木质和竹制的筷子,一定要保证干燥,如果没有发霉而且干净清洁,不一定非要3个月就要换一批。但是,筷子一旦出现霉斑,就要立即更换。因为发霉的筷子,有可能被黄曲霉素污染。黄曲霉毒素为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木质和竹制的筷子定期用沸水煮半小时,放置在空气中晾晒干燥再使用。尽量不要把筷子放在密闭的空间里,洗筷子时不要抓着一把用洗洁精猛搓,这样很容易使筷子变粗糙,产生许多细小的凹槽、裂纹,导致微生物残留。
6、癌细胞爱甜食
上榜理由:冰淇淋、草莓蛋糕、布朗尼,加了糖的甜食,往往让人难以抗拒,近日微信上有观点认为,糖会“滋养”癌细胞,癌症患者应该杜绝糖类。
【辟谣解析】专家介绍说,“糖”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在化学式的表现上类似于“碳”与“水”的聚合,故又称之为碳水化合物,这种物质在人体消化系统中会被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人体所有细胞都需要葡萄糖来提供能量,无论是不好的细胞(比如癌细胞)还是正常的细胞。但是,相对而言,癌细胞比正常细胞生长更为迅速,对葡萄糖的需求量更大,所以会被有些人误以为是吃多了甜食就会给癌细胞提供营养,帮助它快速生长。但是从临床接诊的癌症患者来看,并没有明显的偏食甜类食物的现象。至于偏食甜食容易变胖,而肥胖又会增加癌症的风险,这是另一回事。不能说吃甜食就会增加致癌的风险,只要科学饮食,合理搭配都是可以的。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偏食某一类食物与癌症还是有联系的,偏食腌制类的食物会增加食道癌的风险,偏食辛辣刺激类的食物会增加胃癌的风险,偏食肥甘厚腻类的食物会增加肠癌的风险。
7、地暖致癌
上榜理由:儿童长期处于地热供暖辐射环境中,会导致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意大利专家研究后认为,意大利每年有400多名儿童患白血病,主要是因为他们居住在地热供暖的环境中,受到了严重的供暖辐射。
【辟谣解析】电地暖的辐射属于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的关键取决于辐射的量。电地暖虽然属于电磁辐射,但产生的辐射波频率只有50Hz,实际上我们经常使用的家用电器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如手机工作频率900MHZ,电脑一般为333MHZ,微波炉为2450MHZ,都是电地暖的数十万倍,这些高频率带来的才可称为是电磁辐射。因此担心地暖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是完全没必要的。
8、口香糖致癌
上榜理由:口香糖中的天然橡胶虽无毒,但制作过程中所用的白片胶是加了毒性的硫化促进剂、防老剂等添加剂,刺激肠胃,引起不适。而口香糖中的代糖阿斯巴甜也是致癌物。
【辟谣解析】口香糖中会含有一定的添加剂和代糖阿斯巴甜,从理论数据分析,一个人只要不是每天成斤地摄入,就不会出现安全隐患。但是,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主任周俊波不建议口香糖不间断咀嚼20分钟以上,因为过多咀嚼会造成口腔肌肉劳损。
9、味精致癌
上榜理由:味精被加热到120℃时,谷氨酸会变成致癌物质焦谷氨酸钠。
【辟谣解析】专家介绍说,100℃温度加热半小时,仅有0.3%的味精生成焦谷氨酸,加热1小时才有0.6%的味精生成焦谷氨酸。其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味精致癌这说法不可靠。对于健康的人来说,食用味精并没有大问题,但是,孕妇和婴幼儿最好不要吃含味精的食物。此外,有些患者医生会建议低盐、低钠饮食,味精最好也不要吃,味精中包含钠,虽然量不多,但是也要注意。
10、猪肝
上榜理由:每公斤猪肝含胆固醇400毫克以上,摄入胆固醇太多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肝是解毒器官,会累积大量黄麴毒素、抗生素、安眠药等代谢毒物,故猪肝不宜吃。
【辟谣解析】专家介绍说,猪肝胆固醇较高,肥胖超重、胆固醇偏高人士尽量不要食用。同时,猪肝也确实是代谢解毒器官,但这并不代表不能吃。作为一种天然食物,猪肝中也有大量的营养素,特别是铁,合理食用是没有问题的。
穿对衣服预防癌症
新衣服先洗甲醛。中消协曾调查发现,在H&M、ZARA等品牌衣服中,有36%出现甲醛超标、掉色等问题。地摊上的衣物甲醛超标可能更严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教授袁凤兰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任何贴身穿的新衣服,别管什么品牌,买回来一定要先清洗。衣服经编织、染色等过程,可能会残留一些有害物,直接接触皮肤可能引发过敏、瘙痒、皮炎等问题,而癌症是多诱因疾病,如果不注意就可能出问题。
穿宽松浅色衣服。“很多人爱穿紧身衣。让皮肤被‘憋’得很难受。”袁凤兰说,衣服穿太紧容易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导致汗腺分泌出问题,内衣内裤过紧的危害更大。女性长期内衣过紧会增加乳腺癌风险。而内裤过紧对生殖器官、肛门的健康不利,建议穿宽松衣物。此外,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使用了染色剂,应尽量穿浅色衣服。
无皱衬衫要少穿。无皱衬衫看上去干脆利落,非常有形,这要“归功”于甲醛。应尽量选普通衬衫,如果穿无皱衬衫,在第一次穿之前一定要彻底清洗。美国加州环保局提醒,一次洗涤能将无皱衬衫的甲醛含量减少60%。
那些致癌的谣言可信吗? 疑问6:车内空气污染会致癌?
微博上一直在流传一种“汽车空调致癌说”,称车内材质会释放毒物质“苯”,产生毒素而使人致癌。这条微博消息一经发出很快获得数万次转发评论。
辟谣:太夸张,但汽车长时间暴晒,人进车内最好先通风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市室环境监测站检测结果显示,虽然经暴晒后的汽车内苯的含量微小,但是甲醛的含量却严重超标。测验结果显示密闭后的新汽车甲醛含量高达0.22㎎/m3,驾驶了3年的汽车内甲醛含量也达到了0.14㎎/m3。而《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规定甲醛的浓度不得超过0.10㎎/m3。
专家提醒,尽管“汽车空调致癌之说”有夸大和虚假的成分,也没有科学证据支持暴晒后的车内空气中的苯或者甲醛的含量足以导致癌症,但其中给予的危险警醒不能不令人提高警惕。在目前的情况下,车辆长时间密闭暴晒后,市民进入车内最好先打开车窗通风,等有毒物质释放出去后再开空调。
那些致癌的谣言可信吗? 疑问1:癌细胞爱甜食?
冰淇淋、草莓蛋糕、布朗尼,加了糖的甜食,往往让人难以抗拒,近日微信上有观点认为,糖会“滋养”癌细胞,癌症患者应该杜绝糖类。
辟谣:碳水化合物不会专供癌细胞能量
“糖”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在化学式的表现上类似于“碳”与“水”的聚合,故又称之为碳水化合物,这种物质在人体消化系统中会被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人体所有细胞都需要葡萄糖来提供能量,无论是不好的细胞(比如癌细胞)还是正常的细胞。但是,相对而言,癌细胞比正常细胞生长更为迅速,对葡萄糖的需求量更大,所以会被有些人误以为是吃多了甜食就会给癌细胞提供营养,帮助它快速生长。但是从临床接诊的癌症患者来看,并没有明显的偏食甜类食物的现象。至于偏食甜食容易变胖,而肥胖又会增加癌症的风险,这是另一回事。不能说吃甜食就会增加致癌的风险,只要科学饮食,合理搭配都是可以的。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偏食某一类食物与癌症还是有联系的,偏食腌制类的食物会增加食道癌的风险,偏食辛辣刺激类的食物会增加胃癌的风险,偏食肥甘厚腻类的食物会增加肠癌的风险。
微信流传最广的十大致癌谣言
1、刮腋毛致癌
上榜理由:人体排毒方法就是流汗,腋毛会帮助汗水顺着腋毛流出体外,若剃掉拔掉或以其他方式去除腋毛,就会阻碍身体里的毒素从腋窝排出,但这些毒素并不会因此消失,毒素反而会储存在腋下的淋巴结,形成肿瘤。该微信中还提到,几乎所有的乳癌都发生在乳房外侧上方的区域,那里正是淋巴结所在的地方;而男人之所以很少得乳腺癌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从未剃掉过腋毛。
【辟谣解析】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主治中医师刘明珠介绍说,从毛囊结构上不难发现,刮腋毛并不会影响汗腺的结构,也不会阻碍排汗。刮腋毛只是剃除了毛发在体表的部分,并不破坏毛囊深层结构,因此对顶浆汗腺的分泌影响也十分有限。原文声称几乎所有的乳腺癌都是发生在乳房外侧上方的区域,因为这里是排毒淋巴结的所在地。临床上以乳头为原点,乳房分为四个象限,外上象限乳腺癌原发灶发病率确实最高,但美国癌症协会对此的解释是,这很可能只是因为该象限乳腺组织最多而已,其发病比例和乳腺组织在外上象限分布的比例类似,和淋巴无关。
2、6号杯盖致癌
上榜理由:每个塑料容器底部都有一个三角符号,类似于“身份证”,代表着塑料回收标志。三角框内的数字从1至7,对应不同材料。6号杯盖的材料是聚苯乙烯,也被标识为PS。重点是这句,这种塑料材质在高温下会溶解出有毒物质,长期饮用可能致癌,建议不带盖喝。
【辟谣解析】塑料杯盖上的数字对应的是材质,并不是危害。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看,一个热饮杯盖中苯乙烯单体的迁移量为3.75微克,而一根烟则有20-48微克,香烟远比杯盖更危险。按照国际卫生和粮农组织制定苯乙烯的暂定每日最大容许摄入量为0.04毫克/千克。对于体重为120斤的人来说,每日最大容许摄入量是2400微克。要达到这个危害量,相当于每天要饮用约107杯热饮。
3、蓝色洁厕块致癌
上榜理由:洁厕块只适合有双供水系统的国外楼房,国内几乎没有这样的供水系统。由于主阀门和分阀门没有单向止回阀,在负压的作用下,带有强致癌致病的污染水会反流进自来水系统,引起包括癌症、白血病、严重内脏过敏等致死疾病几十种,呼吁立即停止这种自杀行为!
【辟谣解析】江苏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陈仕林教授介绍说,目前还没有临床病例能够证明蓝色洁厕块致癌。这些化学元素对于人体的危害,可能还是体现在刺激性上,所以也不建议频繁或长时间接触这类物质。
4、植物油做饭致癌
上榜理由:一些微信援引了一位生物分析化学和化学病理学教授的观点,这位马丁教授发现植物油在高温烹调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醛类物质,醛类物质有潜在的毒性,相关疾病包括心脏病、癌症、痴呆等等。该教授发现,当被加热到180℃一段时间后,相比于葵花籽油和玉米油,黄油、橄榄油、猪油产生的醛类物质会少很多,椰子油情况最好,因此他建议厨房不要用玉米油和葵花籽油了,如果煎炸不如用黄油。
【辟谣解析】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食疗药膳门诊王东旭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科学合理食用植物油,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中国人的饮食烹调习惯和西方有一定差异,西方国家大都以煎、炸为主,中式烹饪方法包括炒、蒸、炖、溜、汆、煮等多种方式,比如急炒、清蒸等方式中植物油的受热温度和时间一般不会出现长时间高温煎炸。需要指出的是,各种油都不建议长期单一食用,经常更换食用油种类,更加有益健康。
5、筷子3个月不换致癌
上榜理由:普通筷子使用3-6个月后,由于食物、洗涤剂及空气、餐柜内残留物附着,颜色会发生改变。此时,筷子会孳生各种霉菌,严重发霉的筷子会滋生黄曲霉素,该物质已经被广泛认定可诱发肝癌。
【辟谣解析】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刘欣介绍说,木质和竹制的筷子,一定要保证干燥,如果没有发霉而且干净清洁,不一定非要3个月就要换一批。但是,筷子一旦出现霉斑,就要立即更换。因为发霉的筷子,有可能被黄曲霉素污染。黄曲霉毒素为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木质和竹制的筷子定期用沸水煮半小时,放置在空气中晾晒干燥再使用。尽量不要把筷子放在密闭的空间里,洗筷子时不要抓着一把用洗洁精猛搓,这样很容易使筷子变粗糙,产生许多细小的凹槽、裂纹,导致微生物残留。
6、癌细胞爱甜食
上榜理由:冰淇淋、草莓蛋糕、布朗尼,加了糖的甜食,往往让人难以抗拒,近日微信上有观点认为,糖会“滋养”癌细胞,癌症患者应该杜绝糖类。
【辟谣解析】江苏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陈仕林教授介绍说,“糖”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在化学式的表现上类似于“碳”与“水”的聚合,故又称之为碳水化合物,这种物质在人体消化系统中会被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人体所有细胞都需要葡萄糖来提供能量,无论是不好的细胞(比如癌细胞)还是正常的细胞。但是,相对而言,癌细胞比正常细胞生长更为迅速,对葡萄糖的需求量更大,所以会被有些人误以为是吃多了甜食就会给癌细胞提供营养,帮助它快速生长。但是从临床接诊的癌症患者来看,并没有明显的偏食甜类食物的现象。至于偏食甜食容易变胖,而肥胖又会增加癌症的风险,这是另一回事。不能说吃甜食就会增加致癌的风险,只要科学饮食,合理搭配都是可以的。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偏食某一类食物与癌症还是有联系的,偏食腌制类的食物会增加食道癌的风险,偏食辛辣刺激类的食物会增加胃癌的风险,偏食肥甘厚腻类的食物会增加肠癌的风险。
7、地暖致癌
上榜理由:儿童长期处于地热供暖辐射环境中,会导致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意大利专家研究后认为,意大利每年有400多名儿童患白血病,主要是因为他们居住在地热供暖的环境中,受到了严重的供暖辐射。
【辟谣解析】电地暖的辐射属于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的关键取决于辐射的量。电地暖虽然属于电磁辐射,但产生的辐射波频率只有50Hz,实际上我们经常使用的家用电器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如手机工作频率900MHZ,电脑一般为333MHZ,微波炉为2450MHZ,都是电地暖的数十万倍,这些高频率带来的才可称为是电磁辐射。因此担心地暖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是完全没必要的。
8、口香糖致癌
上榜理由:口香糖中的天然橡胶虽无毒,但制作过程中所用的白片胶是加了毒性的硫化促进剂、防老剂等添加剂,刺激肠胃,引起不适。而口香糖中的代糖阿斯巴甜也是致癌物。
【辟谣解析】口香糖中会含有一定的添加剂和代糖阿斯巴甜,从理论数据分析,一个人只要不是每天成斤地摄入,就不会出现安全隐患。但是,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主任周俊波不建议口香糖不间断咀嚼20分钟以上,因为过多咀嚼会造成口腔肌肉劳损。
9、味精致癌
上榜理由:味精被加热到120℃时,谷氨酸会变成致癌物质焦谷氨酸钠。
【辟谣解析】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食疗药膳门诊王东旭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100℃温度加热半小时,仅有0.3%的味精生成焦谷氨酸,加热1小时才有0.6%的味精生成焦谷氨酸。其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味精致癌这说法不可靠。对于健康的人来说,食用味精并没有大问题,但是,孕妇和婴幼儿最好不要吃含味精的食物。此外,有些患者医生会建议低盐、低钠饮食,味精最好也不要吃,味精中包含钠,虽然量不多,但是也要注意。
10、猪肝
上榜理由:每公斤猪肝含胆固醇400毫克以上,摄入胆固醇太多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肝是解毒器官,会累积大量黄麴毒素、抗生素、安眠药等代谢毒物,故猪肝不宜吃。
【辟谣解析】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食疗药膳门诊王东旭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猪肝胆固醇较高,肥胖超重、胆固醇偏高人士尽量不要食用。同时,猪肝也确实是代谢解毒器官,但这并不代表不能吃。作为一种天然食物,猪肝中也有大量的营养素,特别是铁,合理食用是没有问题的。
给宝宝穿新衣这个步骤不能少
中国人过春节讲究辞旧迎新,于是妈妈们都会给宝宝买几套新衣服,让娃儿开开心心地迎新年。但给宝宝穿新衣服,可不是一买回来就穿上那么简单,必须要洗!过!再!穿!
别以为这个步骤可有可无,没洗过的新衣服,其实可能比孩子穿过的脏衣服还要脏!
新衣服,脏的不是污垢,而是甲醛
衣服生产加工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使用到甲醛这种化学物质。而近年来,更是有不少网传的文章说“新衣服不洗就穿,小心甲醛致癌”。
据专家分析,甲醛的确有致癌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新衣服上的甲醛浓度相对较低,不至于达到“致癌”的危险程度,但可能会导致宝宝出现急性眼症状、咳、流泪、发疹等。
甲醛的杀伤力虽然很大,但却和水“相克”,只要经过洗涤,就能去除衣服上的绝大部分甲醛了。
除了甲醛,还有甲醛的“亲戚”
除了甲醛外,新衣服上可能还会含有其他化学物质,如氯苯、防皱处理剂、柔软加工剂及荧光增白剂等,如果刚买回来的衣服没有经过清洗就穿,这些物质也有可能会导致宝宝出现红疹等过敏症状。
生产运输销售的过程,都是细菌聚集的过程
另外,新衣服在生产、包装、运输、到销售的过程,商家都是没有像你这样关心孩子的健康哒!一件衣服从布料到成品,和车间N台机器“亲密接触”过;包装运输的过程中,衣服不知道又要沾上多少细菌灰尘了;最后,当衣服整齐地摆在货架上后,还要被很多顾客摸、搓、闻、试穿,夜间甚至还有小强或老鼠来“到此一游”……
这样捋一捋一件新衣服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鬼知道它在这期间接触了多少化学物质、尘埃、细菌、微生物?
所以,新衣服真的比你想象的脏很多,而唯一的应对的方法是:
一定要洗过再给宝宝穿!
一定要洗过再给宝宝穿!
一定要洗过再给宝宝穿!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样清洗,宝宝的新衣服更干净
洗涤不仅能够减少新衣服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尘埃、虫螨等,还能使衣服摸起来更加柔软舒适,更贴近宝宝的皮肤。简单几个步骤,就能放心让宝宝穿上新衣服了:
1、将宝宝的新衣服放到清水中,加盐浸泡3个小时(注意,不要和旧衣服放在一起浸泡,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2、加入洗衣液,按正常步骤清洗。一般来说,洗衣液要比洗衣粉更加温和亲肤,洗衣粉通常碱性比较大,难漂洗,更容易有残留,长期洗涤还会导致衣服变硬,因此最好用温和的洗衣液。
3、新衣服洗干净后,放到阳光下晾晒,能大大减少衣服的化学残留物。注意不要在空气不洁净、油烟比较大的地方晾晒宝宝的衣物,以免空气中的细菌和尘埃附着在宝宝的衣物上。
给宝宝洗衣服,这些“弯路”不要走
1、用消毒洗衣液清洗
有些妈妈过度担心新衣服上的细菌会伤害宝宝,于是会用衣物消毒液给宝宝洗衣服。
且慢!其实含有抗菌、消毒功能的洗涤用品,早已经被美国FDA全面禁售了,因为这些标榜着有“抗菌消毒”功能的洗衣液,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抗菌作用,其中某些成分,还可能对人的心脏和肝脏造成损伤,具有轻度致畸性。
2、用开水“高温消毒”
用开水消毒新衣服的做法,的确能杀死某些微生物,但这样做实在没有太大的必要。一来因为正常的洗涤,已经可以把绝大部分有害物质清洗掉了;二来用开水洗衣服,容易导致衣服的纤维断裂,使衣服变形等。因此,用开水给宝宝的衣服消毒,妈妈们就没必要多此一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