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应该教孩子很多知识吗
早教应该教孩子很多知识吗
都说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步,现在的家长特别重视家庭教育,而且各种早教中心层出不穷,我既希望宝宝不要有那么重的负担又不希望宝宝就输在起跑线上,请问去早教中心有必要吗,而且需不需要给宝宝教大量的知识啊
1送孩子去早教中心并不能换一个聪明的宝宝,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任何教育都不能代替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绝对是真理,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孩子交给早教中心
2我们给孩子选择良好的教育也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但是我们不要对孩子的教育过与担心,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让孩子获得知识
3还有我们不要过早的给孩子灌输大量的知识,像古诗词啊之类的,这样并不能引导孩子的智力开发,应该多进行一些其他的活动来开发孩子的智力和学习兴趣
注意事项:我们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孩子大量的知识,这样并不能很好的开发孩子的智力,说不定还会过犹不及
宝宝早教要弄清5件事否则事半功倍
1.动机——为什么要让孩子上早教?
请问问自己你带孩子上早教的动机是什么?是学知识?例如,小小年纪就认识几百个字?那他读小学中学学什么,他的上课等于是浪费时间。是学才艺?例如,舞蹈,声乐,钢琴,画画,写字?那么在你不确定孩子对什么有兴趣之前请不要妄下定论。
其实,上早教需要摆正心态。你带孩子上早教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懂得怎样引导和了解孩子,在于给宝宝一个快乐玩耍的环境,在于系统地养成一些习惯和创造接触同龄宝宝的机会。
2.事实——孩子的特点天赋秉性是什么?
自认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然,大部分父母是不能够理性的看待自己的宝宝的。就算是了解,也可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所以,多用心、用方法去寻找孩子的兴趣和潜力,也许还能为你选择早教班带来一定的参考。孩子并不知道学什么东西将来有何用处,所以孩子究竟该学些什么主要靠家长的选择。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量力而行。
3.目标——我想在一段时间后看到孩子怎样的改变?
有的家长说,感觉宝宝上了早教课,也没什么改变没什么进步。其实宝宝的学习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特别是1岁以下的小宝宝,接触的东西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不可能上了课立即就有效果。而且,因为早教课更注重潜能的培养和开发,所以早教效果短时期内难以发现。一定需要坚持和有方法。
家长不能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过分关注孩子是否有所进步。另外,也需要有心理准备,那就是:早期教育是有效的,但不等于所有的早教课程都是有效的。因为有很多的早教中心,其实是在以幼教的方式在做早教,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知识和技能,其实这些知识和技能只要潜能开发的好,三岁以后学都不晚。
4.计划——我们能学到什么,为孩子做些什么?
早教课的意义在于帮助父母建立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了解一些育儿知识,包括饮食、健康和开发智力等等;帮助家长及时把握宝宝的敏感期,协助宝宝一起感受新事物;让家长懂得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强调亲子互动,使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游戏,掌握一些教育的方法与技能,等等。回到家中,将这些方法和理念贯彻下去,持之以恒,是在家长踏入早教圈之前要明确的一点。
5.态度——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到早教机构上课这件事?
早教课只是领进门,真正有用的功夫是在课下,每天都要和孩子实践。不要对早教机构的期望太高,不要在乎宝宝学会多少技能,上早教课的目的是把老师的正确方法及理念学过来。对于天生爱学习的孩子,上课是一种享受和快乐;对于顽皮好动的孩子,上课就需要家长做好引导工作,如果孩子不愿意,就不要勉强,引导孩子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参与进去,有体验就有学习,没有表达不代表没有吸收。不要跟风,不要攀比,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体,更不能复制,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要发现孩子本身的特点。
激发孩子潜能才是重心
在早期教育中,健康无疑是第一位的。婴儿出生后的12个月内所学到的所有技能,都与脑的结构变化密不可分。家长只有遵循成长规律,方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处世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和情商。
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开发子女潜能最重要的实施人。相比其他因素,家长的科学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作为父母应该明白,早期教育不能过分强调灌输知识,激发孩子潜能才是重心。
专家指出:过分灌输知识只会违背孩子大脑发育自然规律
6月10日,在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主办的学术论文报告会暨基因科学高峰论坛上,来自卫生、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就如何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优生优育各抒己见。与会人士提出:早教并不等于智力开发,如一味过分强调灌输知识,将早期教育理解为传授书本知识,只会违背孩子大脑发育的自然规律,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早期教育内容宽泛
育儿专家指出,早期教育并不是单纯地认识几个字、会做几道题、会背几首诗。其内容相当宽泛,包括坐、爬、跳等运动功能训练,认知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等。只有家长了解科学的养育技巧,婴幼儿的健康与智能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在早期教育中,健康无疑是第一位的。婴儿出生后的12个月内所学到的所有技能,都与脑的结构变化密不可分。家长只有遵循成长规律,方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处世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和情商。
家长期望应以孩子为本
专家认为,而今早教市场五花八门,有的简单地将早教等同于提前进行读、写、算等技能训练,却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过早确定培养目标、过早进行高强度专业训练,到头来会适得其反。根据西安托幼机构与保育院的调查显示:婴幼儿家长对子女的期望高于中小学生家长,且年龄越小,期望越高。
近几十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表明,家长对子女期望的水平总体上与子女学习和成就呈正比。如何发挥家长期望的积极作用?托幼专家周方认为,家长期望应以孩子为本,父母可通过游戏等发现孩子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目标;此外,还应以孩子的需要为本,如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引导孩子适宜发展,最忌不顾孩子实际、互相攀比,令期望目标难以实现,继而挫伤孩子自信心。
家庭教育是早教第一站
专家认为,正确的早教方法可通过刺激不同的感官来起到不同作用。比如,刺激听觉可促进语言和记忆能力的发育;刺激视觉可促进注意力;刺激触觉对运动技能的发育很重要;刺激味觉有利于学习和情感发育;刺激嗅觉有助于建立安全感等。
专家同时提醒,并不是将孩子托给专业的早教中心,便可换来聪明健康的宝宝。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开发子女潜能最重要的实施人。相比其他因素,家长的科学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
2个月宝宝早教的误区
误解之一
教育对象的误解。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误解之二
教育目的的误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与数学。结果,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小学开始就厌倦上学。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一小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
误解之三
教育内容的误解。目的的失足必须导致学习内容的偏失。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识,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但你看看周围那些过年学习十八般武艺的孩子,长大了有几个学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钢琴就想离开。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虽然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是怎样进入儿童大脑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儿童心情不愉快时,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父母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提示卡片来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这一小时里他就什么也没有学到。
误解之四
教育方式的误解。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80后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过来的,也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的本质。但我们接触的博士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并不说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错误早期教育
对早期教育的无知,让中国的孩子们深受其害,他们没有了幸福的童年。更让人担心的是,错误的早期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人格、情感、心志、精神层面缺乏感受力,对美、对爱、对善,缺乏热爱。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足。
早教误区
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在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觉得掰着手指头数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智力开发。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
正确做法:家长应该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让宝宝自己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采取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家长就能让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长,避免走一些弯路。
早教等同于学习
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像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像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怎样的
早教教育针对的对象不同
早教教育虽然是对孩子的教育,但是0-3岁的孩子还没有脱离父母,父母和周围的人是给孩子实施教育的老师,因此,早期教育教育的对象,最终目的港是孩子,中间对父母的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父母没有意识的0-3岁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质和方法,孩子同样得不到更好的早教教育效果。父母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一些早教机构和潜力开发中心,先不说效果,就是时间上也很少。每天1-2个小时的时间,根本不是起到决定性的做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和最早的老师,没有人比你更爱你的孩子,孩子的早教教育也是父母在跟孩子平时生活中交流中实施的哦,这样的早期教育不会让孩子反感,而且能提高宝宝认识世界的兴趣。
早期教育对孩子的作用
孩子生长过程中,有很多敏感期,如果父母错过这个敏感期的教育和引导,会给孩子将来带来不可挽回的遗憾。在特定时期,给孩子提供认知世界、情感培养、语言能力、个人爱好、面对困难等引导和措施,能够为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工作质量打下坚定的基础。
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对于早教教育都很重视,很多国家对于弱势的群体孩子的早期教育提供了大量的补助,比如:英国的“Sure Start”美国的“Early Head Start ”。因此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早教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专家认为:只要在孩子幼儿期发现的任何问题,只要即使处理,都会能弥补上的,也就是说幼儿时期不管在生理还是心理上的问题,都是可以预防和化解的。
早期教育实施者是家长,和谐的家庭环境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父母在给孩子实施早期教育的时候,也学会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给孩子以后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添一把力。
3早教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都是需要符合型的人才,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只会一种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早期教育不仅让孩子大脑的到开发,而且在一系列亲子活动和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学会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小让孩子懂得克服困难,对孩子以后面对和处理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心理准备。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孩子素质的提高,也会提高了个社会的整体素质。
带你去寻不花钱的早教机构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显得更加珍贵。很多父母小时候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没有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便想方设法要给孩子最好的,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很多早教机构的盛行,正是迎合了父母的这种心理。很多父母不管自己的经济条件如何,不论早教学费多么昂贵,创造条件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早教。
爱孩子就要给孩子最好的,这固然没错。但最好的并不一定得“烧钱”,如果父母能巧调教,其实是可以省去早教费用的。
家长:在家调教 宝宝更聪明
小雨妈妈说,她从怀小雨开始,就注重胎教,小雨出生后,她也没特别送去什么早教机构,平时就是给她听点音乐,放点英文磁带之类的。不过她经常会带小雨到处去参观,她说目前小雨已经走过了很多省份。平时也经常带着她参加音乐会之类的活动、场面,目的是让孩子见识下。送到早教机构,至少每个月得多支出1000多元,她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并没想过把她培养成一个天才、小神童,目前并不要求她学多少知识,更多的是教她怎么做人,教她一些道理,让她以后在社会上能更好的生存,让她能够快乐成长。”
早教老师:早教不是过早学习知识
金宝贝长沙松桂园中心艺术班王老师告诉记者,不是非要到早教机构学习。特别是家庭经济不宽裕的话,父母可以自己在家里带宝宝。他建议当宝宝6个月大时,父母就应该给宝宝买一些幼儿读物,让宝宝定时定量阅读。由于宝宝2岁前视网膜等还不成熟,2岁前不要让宝宝看电视,因为电视节奏快,没互动,对孩子视网膜等有伤害。他建议孩子多听或者看一些节奏慢、重复的节目。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行为,不要拿别的小孩的长处来和自己宝宝的短处比,不要非得让小朋友按照自己的思维发展。同时父母害要扭转观念,早教不等于早期的知识性学习,早教只是开发孩子的大脑。孩子至少要到2岁多才能进行识字之类的学习,太早孩子根本不懂。
金宝贝艺术班老师Rachel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应该以身作则,教孩子的东西,自己也要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小孩的信任感。父母可以选择自己的家里教,但不要闭门造车。父母要多看早教书籍,多关注最新信息。
专家:孩子应以父母为中心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家万湘桂认为,目前早教市场并不成熟,有一些早教机构确实是从精心研究0至3岁儿童身心特点出发的,而有的则是抓住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以赢利为目的。昂贵的投入并不一定有高回报,早教课程不能以价格多少来证明价值,选择时一定要谨慎。同时她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管理,引导早教市场规范发展。
我国幼儿教育专业首位博士后张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假设孩子成长完全由外因决定,那其中学校教育只能起到30%作用,家庭教育要占70%。”
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所长钟燕教授指出,3岁之前是人智力形成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早教的目的不是多学文化,而是要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所注重的内容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通俗而言就是“3岁前教做人,3岁后教做事”。如0岁至1岁的孩子,要养成好的作息习惯,进行动作、语言训练;1岁至3岁的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以及肢体运动、语言发展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钟燕强调,父母是孩子早期教育的第一个老师,家长不要简单寄望于某些早教机构、老师或帮助带养孩子的人,而应以父母为中心,以家庭为场所施行早教,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亲子游戏,例如和孩子一起玩躲迷藏、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很容易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强化早教对孩子有哪些危害
据调查证明,强化早教会让孩子变笨
0-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时期,最初的身体素质、智力发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从这时开始,因此目前家长们已经越来越看重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近期,市儿童医院体检中心脑象图室对儿童早期教育效果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中,专家们共选择了60名3-4岁的儿童,为了增加可比性,除本市的 20名儿童外其余40名孩子均来自外省市。这40名外地儿童中,有20人0- 3岁期间在专门的早教机构接受了特殊教育,有的孩子在3岁时就已经达到了4岁孩子才能达到的知识层次,其余20个孩子则没有进行过这样的专门训练。而天津本市的20个孩子也都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
通过对比脑象图后发现,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孩子大都很有爱心、心地善良、懂得包容别人,而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20名孩子具有这种品格的人数则只有前一组的一半儿;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孩子逻辑记忆能力是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孩子的一倍,说明强化早教非但没有增强孩子们的逻辑记忆能力反而大大减弱了逻辑记忆功能;右前脑能控制人的创造力,而左前脑则具有负责基础知识的储备、对基础知识储备的驾驭能力以及再学习的能力等,将外省市两组孩子左前脑和右前脑的脑象图进行对比后没有任何差别,证明强化早教并没有增加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最后,专家把这些结果和本市孩子进行对照证明,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的天津和外地孩子情况基本没有差别,同样具有爱心强、逻辑记忆能力强、创造力学习能力并没有降低的特点。
早教不能急功近利
所以说,目前社会上对早期教育的认识要有所改变。早期教育应该更偏重亲子教育,开发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观察能力,而不是单纯让孩子背书、数数。家长们要注意观察,比如说到动物园去玩,孩子看了猴子和猩猩,要让他知道猴子和猩猩有什么不同,耐心地给他们讲两种动物的形状、运动方式、吃的东西和玩耍的方式。带孩子到野外看看花草也是早教,小草发芽了,是绿色的;花开了,是红色的。孩子的眼里什么都是新奇的,孩子都有兴趣去观察,只是这种观察很多大人注意不到。早教就是根据孩子的身心自然发展规律,和孩子多沟通,让孩子多活动,多动手用脑,游戏和快乐才是孩子早教的主要构成。
3岁前孩子背诗识字都是“徒劳”
负责这次调查的儿童医院体检中心脑象图室杨俊丽主任表示,早教的含义是广义的,既包括感知、语言、认知的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但现在有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片面理解为智力技能教育,认为孩子会背诗词、念字母表,背得越多越好。其实,这对婴幼儿的发展非常不利。调查已经证明强化早教并不会增强孩子的逻辑记忆能力,也没能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孩子大脑在3岁以前的记忆只是机械记忆,家长常常以自己的孩子这么小就能说会道、背诗词、数数为骄傲,其实孩子这时并不理解一个词一个数代表的真实含义,只是一种短期机械记忆,如果不定期重复,就会很快遗忘,而且这种做法并不能增强记忆力,也就是说孩子记住的东西并不比同龄人多。等到上学后,这些所谓的优势就会遗失,他们会重新与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前记得东西都白学了。
调查还表明,孩子在经受过特殊早教以后变得没有爱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别人。这是因为家长、老师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灌输知识时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成年人间才有的竞争等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比方说,都在一个班里上课,家长往往告诉孩子要多表现,多和老师亲近,想办法让老师喜欢自己,不要被别的孩子比下去。久而久之,互相竞争、互相争宠的观念就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造成爱心减弱、心地狭隘。其实,0~3岁的孩子除了早期的智力开发外,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家长不能把孩子某方面的技能来代替早教培养,期望过度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为孩子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早教教什么
当下早教中心比比皆是,可是孩子需要进早教中心吗?自己不能教吗?很多妈妈也有这样的疑问,或许很多时候妈妈们想了解到早教教什么,然后通过自己家庭式的教育给予孩子最直接的早教知识,让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长。
教什么和怎么教,这可是好几本书才说得完的话题,这里,讲解几个方面:
1. 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5感的有效刺激,促进大脑神经元的加速连接。
孩子是否聪明,决定在0-6岁期间的大脑发展。大脑皮层布满着无以计数的神经元,但只有在有效刺激下神经元才会通过突触相互连接,这个连接过程,0-3岁最为活跃,没连接的神经元就会很快报废,而在6岁以后,大脑的成长就逐渐平稳,上升的幅度越来越小。
2. 有规划地引导孩子通过各种动作类游戏,促进身体发育的同时,也促进了心智成长。
宝宝的锻炼身体,目标和作用都和成人不同,所以机械式的早操或激烈的跑步都不适合,基本上要通过不同的游戏来进行。
3. 通过竞赛类游戏、操作性游戏或活动、实地观察和体验等等教育方式进行的认知活动。这些游戏或活动,在进行上并没有按照一教一学的教育模式进行,而是让孩子在享受乐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各种知识和概念、使用了新词汇、提高了语言表达力、促进了观察力、想像力、思考力、记忆力和表达力,在这同时,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体验到合作与分享的意义、提高了沟通能力。
切记家长朋友们你们千万不要以自己认为的早教教什么的思想来教育孩子,这样你会因为你的个人喜好进行选择教学课程,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还要记住孩子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要合理分配他们学习的时间,不要为了早教而早教,反而适得其反。
唤起幼儿早教的学习兴趣
目前在早期教育中的普遍现象是,衡量一个孩子聪明程度的标准,主要看孩子是否在入学前接受了“提前教育”,是否已经认识了许多汉字并会数许多数,能进行简单加减运算,至于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情感品质及性格特征怎样,就较少过问了。这是对学前教育和儿童学习的狭隘理解,曲解了学前教育的本意。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前教育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正规”教育,其作用是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使智力得以显现,身体、情感、智力、意志当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发展。
二、唤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有着神秘的色彩,乐趣无穷的世界之中,使她们获得一种快感和自豪感,从而强化其不断求知的欲望。
三、寓教育于 游戏 、游乐之中,不必过早地将孩子捆绑在书桌前,让他们象小学生一样认字识数、练琴等等。根据他们无意注意和无意识记的优势的特点,要不断地变换教育手段方式,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天才不是教育出来的
天才不是教育出来的
“现在的孩子太忙了”,很多大城市的家长都发出这种感慨。孩子们的时间都被各种辅导课、兴趣班占据了,而且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过,很多家长在督促孩子学习的同时,也心疼孩子,希望了解正确的教育方法。本报特别邀请丛中笑(早期教育专家、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施建农(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天才儿童研究协会亚太地区理事会前主席)谈儿童早期教育问题。
问:现在社会上的儿童早期教育普遍存在哪些问题?是智力开发过早吗?
施建农:家长重视早期教育没有错,因为孩子的智力在幼年时期发展最快,而且对将来影响深远,不可逆转。关键是开发智力的方式。
丛中笑:目前幼儿早期教育的问题,一是过急,违背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给孩子的教育孩子接受不了。二是过偏,很多人狭隘地将智力等同于认知,偏重灌输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自我认识、人际关系、身体运动等7方面。另外,很多家长忽略了对孩子意志力、动机、兴趣、好奇心、习惯、条理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这些因素最终会影响知识的运用。第三就是过度。我们在6所幼儿园做了调查,平均每个孩子上了2.5—3个辅导班。家长们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一点也不考虑孩子的接纳能力。
问:知识教育应该从几岁开始?
丛中笑:一般5岁以后,儿童才开始抽象的逻辑思维。所以,家长要让孩子识字、算数,应该从5岁开始。太早了,他不能理解。
问:很多家长让孩子去上“兴趣班”,到底好不好呢?
施建农:家长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给孩子创造接触事物的机会,只要孩子喜欢,是有好处的。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家长的心态变了,开始希望孩子在每个项目上都出类拔萃。
问:很多家长希望通过早期教育发现或培养天才,有道理吗?
施建农:研究表明,天才或智力超常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靠后天教育是无法制造天才的。很多人鼓吹早期教育能培育天才纯粹属于误导。
问:不尊重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盲目灌输知识技能,会有什么后果呢?
丛中笑:早期教育过偏、过急,会破坏孩子的兴趣,使智力发展出现僵化,比如认为兔子只有白色的,这就是机械训练的结果。强迫孩子学习,还会造成人格偏差,导致自卑、无求知欲。另外,很多家长忽略了情感发展,不让孩子接触大自然,不参加运动,会导致孩子情感剥夺和感觉剥夺,表现为呆滞、动作协调性差等。
问:是什么样的社会因素促使家长们盲目开发孩子智力呢?
丛中笑:我们的教育目前还是应试教育,整个社会把考试作为目的去追求,筛选人才只看成绩,最终导致素质教育以应试教育为导向。
施建农:现在社会上就业压力大,以学历取人的现象严重,生存压力摆在面前,所以社会价值观产生了偏差。其实,教育的目的不是抹煞差异,而是彰显差异。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愿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我相信,随着社会进步,价值逐渐多元化,对个性的容忍度更高,盲目开发智力的现象会有所缓解。
家长对上早教班的误区
误区一:最好的老师和早教机构等于最好的早教
在生活中,很多年轻父母认为最好的早教就是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幼儿园和找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常常看到很多年轻父母为了给孩子寻求一个好老师和幼儿园而四处奔波。家长们认为,最好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为孩子找到一位好的老师和幼儿园才是早教的关键所在。对此,呼和浩特红黄蓝亲子园嘉茂分园园长苗长喜表示:"每个老师和教育机构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但是这个'好'未必真的适应你的孩子,作为父母要好好思量什么样的才是最适合孩子的,适合的才是好的。父母在早期教育中,不要一味地追求最好的学校。想培养出一个健康出色的孩子,仅仅有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家长应该有正确的早教意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误区二:把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角色让给老人和学校
很多母亲在休完国家规定的产假后,就不得不回到了工作岗位。孩子很小只能托付给老人和保姆,在进入幼儿园前,所受到的教育是不正规不科学的。老人对孩子往往溺爱有加,凡事以包办代替为主,导致孩子缺乏生活能力,生活范围的局限性导致在入园后显示出缺乏社交能力、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游戏的现象。某幼儿园老师表示: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的言行和榜样力量在日后是任何一位好老师、好学校都无法代替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早教老师,因而父母一定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早教中来,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误区三:早期教育是灌输知识和技能培训
家长在潜意识中往往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思想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有了不切合实际的高期望值。他们将孩子的早期教育简单化为早期的智力开发。把一些超前的背诵、计算、识字等知识灌输给孩子。这也被一些家长作为孩子聪明与否的评判标准。幼儿的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不仅是识字、计算,还有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是幼儿更加需要的。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生活是最好的学习内容。
一岁半宝宝用不用上早教
其实早教首先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在孩子快乐的游戏中引导他吸收知识或掌握技能。 0岁至3岁婴儿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智力开发,而是教育引导孩子早期良好个性人格、习惯、健康情绪情感的养成,是一种全面的教育。
其实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关键是让他获得更多的知识“触点”,发掘智力潜能和各种能力,在乐趣中成长,而非是学习十八般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