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年听力问题常见误区

老年听力问题常见误区

误区一:

耳背不可逆,干脆不听为净

好多老人家都一样,可能听不清已有些时日了,但自己不愿主动就医,并认为这是自然规律不可逆,干脆“耳不听为净”的老人并不少见。

“别人说‘东’他听成‘中’,说‘他’听成‘茶’。除了老听错,还常跟人找碴,甚至会误解晚辈表达的好意,以为是在说他坏话,你说生活受不受影响?”人对信息的交流是以语言为主的,无论人与人的对话,还是看电视听收音机,如果听力受影响,交流肯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甚至逐渐丧失这种能力、严重影响到自己和身边人的交流。

我们发现在长寿的老人中,也有不少耳朵并不聋的,老年性耳聋虽不可逆,但年龄性老化并不是致聋的主要因素,积极采取治疗甚至还有康复希望。

误区二:

才出现耳鸣,就当心变聋

也有不少老人一出现耳鸣就开始紧张,甚至担心会变耳聋。其实在出现听力下降的症状后过度担忧,可导致内分泌失调,血管紧张素增多、血压升高,可加重内耳病变。因此,有点耳鸣就过度紧张也是不正常。

更需特别提醒的是,有些老人怕听不清别人说话造成误会易遭人嫌,又图省事想省钱,未经验配就随便在街上买个助听器戴,这样做很危险,每只耳朵的听力曲线一般要满足4到6个频率甚至更多,助听器就是一个音频放大器,要根据听力曲线进行听力补偿,不能以为助听器就像老花镜一样,随便买一个都能听得清。其实,只有各个频率补偿合理了,耳朵才能听得清,否则可能会更伤耳。

喝汤要注意的7个误区

常见误区一:汤的精华在汤,纯喝汤就好

营养师解析:一般人认为汤经过炖煮后,营养精华都在汤内,所以喝汤就好!其实,不管是煮鸡汤、牛肉汤、鱼汤等,就算是熬煮数小时,汤很浓郁,汤的蛋白质也只有约6%~15%,85%以上的蛋白质营养仍是在肉的本身,仅喝汤不吃肉很可惜。

常见误区二:用餐最后才喝汤

营养师解析:西餐的出菜顺序是先喝汤,再用主菜及副餐;中国菜则是把汤放在用餐最后。由于此时多已吃饱了,再喝汤容易导致营养过剩,造成肥胖;并且汤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先喝汤比最后喝汤,健康且有减重效果。

常见误区三:喝汤要喝滚烫的汤

营养师解析:人体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能忍受的温度,在摄氏60度左右,超过此温度容易造成黏膜损伤,爱喝热汤会增加罹患食道癌风险。建议等汤稍凉再喝汤,较健康。

常见误区四:喝汤速度快

营养师解析:快速喝汤,等到意识吃饱了,可能已吃过量,容易导致肥胖。应该慢速喝汤,不但可充分享受汤的味道,也给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充裕的时间,并且提前产生饱腹感,不容易发胖。

常见误区五:爱喝汤,一餐可喝好几碗

营养师解析:如果汤的种类是高热量、高盐份、高普林,则不能多饮,尤其是患有痛风、肾脏病及高血压的人,应避开喝这些汤。一般人吃饭时可缓慢少量喝汤,以胃部舒适为原则。

常见误区六:用汤泡饭吃

营养师解析:用汤泡饭,由于米饭泡软易吞,往往懒得咀嚼就快速吞咽,增加胃的消化负担,长期下来将引发胃病。所以,吃汤泡饭是不利健康的。

常见误区七:晚餐时刻用餐最轻松,晚餐喝汤是三餐最佳时刻

营养师解析:汤的营养价值较高,若是晚餐爱喝汤,距离睡觉时间近,非常容易导致发胖。午餐时喝汤,吸收的热量最少。因此,为了防止发胖,不妨选择中午喝汤,而晚餐则不宜喝太多的汤。

老年人常见的眼睛问题

1、干眼症:干眼症的原因非常多,比较常见的是睑板腺功能障碍、长时间近距离工作以及患有糖尿病、类风湿等全身性疾病。

2、黄斑变性:随着年龄增加,视网膜组织退化,变薄,引起黄斑功能下降。可能与长期慢性的光损、遗传、代谢、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是常见的致盲眼病。

3、青光眼:青光眼是指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常见疑难眼病。该病发病迅速、危害性大、随时可导致失明。情绪差、过度用眼等就会诱发。

4、白内障:晶状体混浊导致视力下降就是白内障。白内障引起的视力下降是无痛、渐进的,特别是有近视或远视的老人,原来戴着合适的眼镜突然变得不清楚了,也可能是白内障。

老人有哪些养生的误区

误区一:老人走路越来越慢是正常的。调查发现,高达78%的人误以为老人走路越来越慢是正常的。因为这个常见的误区,反而让平衡感不好、关节疼痛、视力差等真正让走路变慢的原因被掩盖,而忽略应该到医院就诊寻求治疗。

误区二:跟老人说话要拉高声调。当照顾老人时,很多人以为只要在老人家耳朵旁尖声大喊,就能让耳背越来越严重的老人听得清楚。其实,这样做会造成反效果。和老人说话时,声音可以大声,但是要用低沉、慢速的方式,才能让老人听得清楚。

误区三:老人应该吃糊糊烂烂的食物,比较好消化。调查发现,半数的人认为要让老人容易消化,最好将食物处理得糊烂。实际上,常吃糊烂的食物,会因为缺乏色、香、味,而让食欲减低,反而造成老人营养不良。

误区四:年纪大了晚上就会睡不好。超过五成的人误以为年纪大了,晚上就会睡不好。实际上,这是因为生理变化,老人睡眠时间会整体提前。换句话说,早睡的老人理论上就会早起,可是却常被认为是失眠或睡不好。

误区五:吃氨基葡萄糖可以治愈或预防骨质疏松。针对广告上常出现的“保骨灵药”———维骨力(主要成分是氨基葡萄糖),调查中发现,仍有30.7%的 民众认为氨基葡萄糖可以治愈骨质疏松。根据国外的研究,氨基葡萄糖不能治疗或预防骨质疏松,只对修复关节软骨退化有帮助。

误区六:补充银杏能预防老年痴呆。国外调查显示,银杏萃取物只能对已经有老痴的患者具有某种程度的治疗效果,但是对没有老痴的人,则是无法预防的。但是在调查中却发现,近一半的人认为银杏能预防老痴。

误区七:老人每天都应该排便。很多人以为一定要每天上大号才正常,否则就是有便秘的问题。台大医院老年医学部主任詹鼎正说,这种想法是错的,只要规律排便,即使一天三次到三天一次都算正常。

便秘的定义除了看次数(每周排便次数小于 3次),还要看品质,像是排便时是否费力、粪便呈团块状、解便不干净的感觉、肛门阻塞感、甚至需要用手协助排便等等。而且,有些疾病、药物或生活方式会加 重便秘问题,例如钙片、铁剂、止痛药、安眠药、胃药、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肛门疼痛或痔疮、缺乏活动、喝水量过少等等。

老人应警惕的常见听力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在嘈杂的餐馆里听不清人说话。

经常暴露于噪音环境,会导致内耳耳蜗毛细胞凋亡,逐渐导致老年性耳聋。美国纽约听力健康研究会会长安德里亚·鲍伊德曼博士表示,耳蜗通常只有15000个不可再生的毛细胞,这些毛细胞一旦凋亡,就会导致某些声音识别困难或听不清话语。噪音环境下听不清说话声通常是听力丧失的最初信号之一。因为噪音环境下辨音需要双耳的精准合作。

对策:噪音超过85分贝,就易损伤听力。听MP3时音量不宜过大,最好不在噪音环境中聊天或者听歌。如果听力丧失影响日常活动,最好戴合适的助听器。

肾病或心脏病患者罹患老年性耳聋危险更大。原因是肾病导致体内毒素累积,损伤内耳神经。心血管疾病会降低内耳血流量。

问题二:耳朵产生胀痛感。

吞咽或打哈欠的时候,内耳胀痛感更明显。除此之外,还会感到耳朵闭气、砰砰声、疼痛、耳鸣或难以保持身体平衡等。耳垢过多也会导致同样的感觉。

对策: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耳蜗植入项目主管大卫·海恩斯博士表示,随着炎症的减退,大多数症状会得到改善。可以服用解充血药和抗组胺药物帮助消炎。若是耳垢在捣鬼,应请专业医生安全清除耳垢。外耳道炎(又称游泳性耳炎)也会导致耳朵胀痛,而且疼痛更明显。该病通常可使用抗生素滴剂治疗。

问题三:听力丧失反复出现,并伴有头晕、恶心或身体失衡。

出现这些症状应当心美尼尔氏综合征。在美国该病发病率为五百分之一。

对策:美尼尔氏综合征无法治愈但可以治疗。低钠饮食和利尿剂有助于减少内耳分泌液。

听力丧失反复出现并伴有头晕,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信号,比如,血压变化、心血管疾病、脱水或焦虑等。出现此类耳聋,应立即看耳鼻喉专家门诊。

老年人常见四大口腔问题

一、龋齿

由于中老年人的口腔卫生不易保持,口内易存留食物,加上牙体的磨损及牙根暴露等原因,中老年人的龋患率较高,有时在牙颈部及暴露的牙根处也较多见。中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老年人龋患率高达98.4%。

1.龋齿形成的原因

龋病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虫牙”,所谓“虫牙”并不是虫吃牙造成的,牙洞内也根本没有虫子,而是由于许多因素作用于牙齿引起的牙齿硬组织脱钙、破坏、变软,最后形成龋洞的一种慢性疾病。龋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其好发于儿童、老年人。龋病是引起牙痛、造成缺牙的主要原因,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龋病的发病因素有多种:

①致龋细菌:口腔内细菌种类多,数量大。并且口腔的温度、湿度、营养物质为各种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②食物因素:主要是糖类食物,如蔗糖、葡萄糖和糖制的米面食物,它们供给细菌营养的同时,变为酸性产物,侵蚀牙体。

③牙齿的易感性:是指牙齿本身的质量,或钙化程度及牙与牙之间排列的关系。钙化好的牙齿,其硬度越高,质量也就越好。

④卫生习惯:龋病发生的每一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进食后及时漱口很有必要。

2.龋齿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①浅龋:通常指的是龋坏只限于牙齿表层组织,如牙釉质。浅龋一般是不会感到不适的,但发生牙齿颜色的改变。浅龋的治疗,多是用去净龋坏、消毒、直接充填的方法修复缺损。

②中龋:就是指龋坏达到浅层牙本质,一般又称为牙本质浅龋。中龋有自觉的症状:如由于嵌塞食物,会产生不适感觉。如对冷、热、酸性食物刺激敏感。中龋的治疗同样是去净龋坏、消毒、充填的方法修复缺损。

③深龋:就是指龋坏接近牙髓组织(但也可能感染到了牙髓,当中齲继续发展,细菌可能通过牙本质小管渗入到牙髓,也可能龋洞变大细菌感染到牙髓)。深龋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对冷、热、酸、甜食物异常敏感,嵌塞食物后会有严重不适感。这时多数需要做牙髓治疗以保留牙齿。深龋如未经治疗,则可发生牙髓继发性感染或牙髓坏死,从而引起根尖周围炎症,并可形成病灶感染。

牙髓炎

牙髓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牙齿露神经”,它主要是由深龋引起的。当我们的牙齿龋坏严重而没有及时治疗,且离牙髓较近时,龋洞内的细菌就会感染到牙髓腔内,引起牙髓炎。此时,不仅遇冷热等刺激疼痛,而且即使没有刺激也会自发地疼痛,甚至还会放射到同侧的面部、头部,还会累及同侧其他牙等部位,使我们感到这些部位疼痛,尤其夜间疼痛加重。如果感染进一步发展,引起牙髓内化脓,还会出现持续性的跳痛,使人坐卧不安,夜不能眠。牙髓炎的疼痛是由于牙髓腔内压力急剧增大、牙髓神经受压而引起的。

根面龋

根面龋是指人到中老年以后,牙周逐渐开始“暴露”,因牙周部位的硬度较牙冠低,随之而来是抗龋能力变差,于是容易出现龋洞的病症。根面龋因位置隐蔽,经常被忽视。

3.龋齿的危害

龋损较深,常造成牙髓、根尖周炎症,出现疼痛肿胀,轻者影响进食、休息,重者可造成口腔颌面部感染

龋坏严重,破坏牙质,时间长了,仅存留残冠残根,影响咀嚼功能,加重胃肠负担

对于中老年人,牙齿因龋坏缺失过多,面部外形失去牙及牙槽骨支持,显得衰老,不利于身心健康

4.预防龋齿的方法

①保持口腔清洁,控制细菌生长。坚持每日三餐后刷牙,可有效地减少和控制细菌的生长。不要在睡前吃东西,尤其是甜食,以免粘在牙齿上的糖类发酵,使牙齿受蚀损坏。

②加强牙齿锻炼,提高抗龋能力。氟素是人体进行正常代谢和促进健康所必需的一种元素,它对牙齿的坚固起着主要作用,还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牙齿补充氟素的方式很多,其中使用氟化物牙膏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途径。

③改变饮食结构,控制糖类摄入。食物越来越精细,含糖量不断增加,如巧克力、奶糖、精制蛋糕等,这些软而黏的食物粘在牙齿表面,为致龋细菌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因此,尽量限制此类食物的摄入量,多吃瓜果、蔬菜、蛋、肉类等食物,以促进牙齿的健康。

盘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盘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2、黄昏心理

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3、不安全心理

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效,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惧怕外面的世界。

4、无价值感

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5、老年性精神病

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常见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

6、老年性精神障碍

有些老年人,假如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惧怕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里。

手术产儿童听力问题多

市妇幼保健院近日结束的对我市3—6岁儿童听力筛查表明,由于众多家长缺乏保护儿童听力知识,我市幼儿听力问题的发生率已达1.72%,几乎是新生儿的10倍。

蟑螂险伤男孩听力

市妇幼保健院医生王磊介绍,近日,我市首次对3112名3-6岁儿童进行听力筛查。在某机关幼儿园,医生发现一男孩一只耳朵听不清。医生用耳镜为其检查时,在其耳道内竟取出一只高粱米粒大小的死蟑螂。

据了解,此次筛查3000多名孩子,发现140名孩子因耵聍栓塞(耳垢)出现听力问题。其中,有的孩子耳道已被耳垢完全堵住,几乎听不到声音。

手术产儿童听力问题多

此次医生还发现,初次筛查发现听力问题的儿童中,出生时81%为手术产。手术产为何对新生儿听力有如此影响,专家目前尚未检索到相关资料,正在进行进一步研究。妇幼保健专家据此提醒市民,多项研究均表明,正常生产是对孩子各种功能最有益处的生产方式。

筛查结果还显示,在听力存在问题的儿童中,巨大儿、早产儿、低体重儿占10.5%。专家指出,很多人认为刚生下的孩子越胖越好,其实,新生儿体重过重与过轻都有害孩子日后的健康。

听力不及视力受重视

王磊称,如今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视力、牙齿、心理等方面的保健,往往忽视儿童的听力健康。其实,耳朵与眼睛一样脆弱,特别是儿童听力极易受损。据统计,我国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为0.1%—0.3%,而此次对3—6岁儿童的检查却发现1.72%存在听力问题。说明由于众多家长忽视了孩子听力保健,许多幼儿在成长中听力受损。

专家介绍,保护儿童听力,要注意不让儿童抠耳朵,避免剧烈声音刺激,时刻关注孩子的耳朵是否存在听力问题,不能随便给孩子用药等。另外,还应定期为孩子进行听力检查,做到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照顾老人当心七个误区

误区一:老人走路越来越慢是正常的。调查发现,高达78%的人误以为老人走路越来越慢是正常的。因为这个常见的误区,反而让平衡感不好、关节疼痛、视力差等真正让走路变慢的原因被掩盖,而忽略应该到医院就诊寻求治疗。

误区二:跟老人说话要拉高声调。当照顾老人时,很多人以为只要在老人家耳朵旁尖声大喊,就能让耳背越来越严重的老人听得清楚。其实,这样做会造成反效果。和老人说话时,声音可以大声,但是要用低沉、慢速的方式,才能让老人听得清楚。

误区三:年纪大了晚上就会睡不好。超过五成的人误以为年纪大了,晚上就会睡不好。实际上,这是因为生理变化,老人睡眠时间会整体提前。换句话说,早睡的老人理论上就会早起,可是却常被认为是失眠或睡不好。

误区四:老人应该吃糊糊烂烂的食物,比较好消化。调查发现,半数的人认为要让老人容易消化,最好将食物处理得糊烂。实际上,常吃糊烂的食物,会因为缺乏色、香、味,而让食欲减低,反而造成老人营养不良。

误区五:吃氨基葡萄糖可以治愈或预防骨质疏松。针对广告上常出现的“保骨灵药”———维骨力(主要成分是氨基葡萄糖),调查中发现,仍有30.7%的民众认为氨基葡萄糖可以治愈骨质疏松。根据国外的研究,氨基葡萄糖不能治疗或预防骨质疏松,只对修复关节软骨退化有帮助。

误区六:补充银杏能预防老年痴呆。国外调查显示,银杏萃取物只能对已经有老痴的患者具有某种程度的治疗效果,但是对没有老痴的人,则是无法预防的。但是在调查中却发现,近一半的人认为银杏能预防老痴。

误区七:老人每天都应该排便。很多人以为一定要每天上大号才正常,否则就是有便秘的问题。台大医院老年医学部主任詹鼎正说,这种想法是错的,只要规律排便,即使一天三次到三天一次都算正常。

“即使每天都排便也不代表没有便秘,没有每天排便也不代表便秘,”台北荣总高龄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刘建良分析,便秘的定义除了看次数(每周排便次数小于3次),还要看品质,像是排便时是否费力、粪便呈团块状、解便不干净的感觉、肛门阻塞感、甚至需要用手协助排便等等。而且,有些疾病、药物或生活方式会加重便秘问题,例如钙片、铁剂、止痛药、安眠药、胃药、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肛门疼痛或痔疮、缺乏活动、喝水量过少等等。

詹鼎正指出,这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多是医生在门诊上常常碰到、觉得病人容易犯错的问题,从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对于照顾老人健康存有许多错误认知。例如,老人普遍对于保健食品的预期与期待过高,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与常见的慢性病药物产生交互影响的风险。照顾老人时,需要学习专业科学的保健知识,这样才能提高生活品质。

树立保护儿童听力意识

蟑螂险伤男孩听力

哈市妇幼保健院医生王磊介绍,近日,哈市首次对3112名3—6岁儿童进行听力筛查。在某机关幼儿园,医生发现一男孩一只耳朵听不清。医生用耳镜为其检查时,在其耳道内竟取出一只高粱米粒大小的死蟑螂。

据了解,此次筛查3000多名孩子,发现140名孩子因耵聍栓塞(耳垢)出现听力问题。其中,有的孩子耳道已被耳垢完全堵住,几乎听不到声音。

手术产儿童听力问题多

此次医生还发现,初次筛查发现听力问题的儿童中,出生时81%为手术产。手术产为何对新生儿听力有如此影响,专家目前尚未检索到相关资料,正在进行进一步研究。妇幼保健专家据此提醒市民,多项研究均表明,正常生产是对孩子各种功能最有益处的生产方式。

筛查结果还显示,在听力存在问题的儿童中,巨大儿、早产儿、低体重儿占10.5%。专家指出,很多人认为刚生下的孩子越胖越好,其实,新生儿体重过重与过轻都有害孩子日后的健康。

听力不及视力受重视

专家称,如今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视力、牙齿、心理等方面的保健,往往忽视儿童的听力健康。其实,耳朵与眼睛一样脆弱,特别是儿童听力极易受损。据统计,我国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为0.1%一0.3%,而此次对3—6岁儿童的检查却发现1.72%存在听力问题。说明由于众多家长忽视了孩子听力保健,许多幼儿在成长中听力受损。

专家介绍,保护儿童听力,要注意不让儿童抠耳朵,避免剧烈声音刺激,时刻关注孩子的耳朵是否存在听力问题,不能随便给孩子用药等。另外,还应定期为孩子进行听力检查,做到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老年人常见的眼睛问题

1、干眼症:

干眼症的原因非常多,比较常见的是睑板腺功能障碍、长时间近距离工作以及患有糖尿病、类风湿等全身性疾病。

2、黄斑变性:

随着年龄增加,视网膜组织退化,变薄,引起黄斑功能下降。可能与长期慢性的光损、遗传、代谢、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是常见的致盲眼病。

3、青光眼:

青光眼是指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常见疑难眼病。该病发病迅速、危害性大、随时可导致失明。情绪差、过度用眼等就会诱发。

4、白内障:

晶状体混浊导致视力下降就是白内障。白内障引起的视力下降是无痛、渐进的,特别是有近视或远视的老人,原来戴着合适的眼镜突然变得不清楚了,也可能是白内障。

如何治疗老人听力问题

一、避噪声

老年人倘若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车辆喧闹、人声喧哗等各种噪声,会使原本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导致内耳的微细血管常处于痉挛状态,内耳供血减少,听力急剧减退,甚至引发噪声性耳聋,尽量避免或减少噪声的干扰,是老年人保护听力的首要一条。

二、戒挖掏

经常用耳勺、火柴棒掏挖耳朵,容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发炎,还可能弄坏耳膜。耳道奇痒难受时,可以用棉签蘸少许耳道清洁液轻擦耳道,亦可内服维生素B、维生素C和鱼肝油。

三、慎用药

应尽量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老年人解毒排泄功能低,应用这些药物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损害听力。平时可以使用耳道清洁液养成护理耳朵的好习惯,纯天然植物精华,无毒素,无副作用。

四、常按摩

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风穴(在耳垂与耳后高骨之间的凹陷中)和听会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颌关节突后缘之凹陷处),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宜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5~10分钟,长期坚持即可见效。

五、熄肝火

老年人如经常处于急躁、恼怒的状态中,会导致体内植物神经失去正常的调节功能,使内耳器官发生缺血、水肿和听觉神经营养障碍,这样就可能出现听力锐减或发生耳聋。所以老年人应尽量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良好心境。

六、多补肾

肾开窍于耳,听力的衰退与肾虚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年人要多服用一些补肾的药物,加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龟龄丸等 常吃核桃粥、芝麻粥、花生粥、猪肾粥等食物,对保护听力颇有裨益。

七、佩戴助听器

助听器简单来说就是声音放大器,它通过处理可以将原来听不到的声音处理成能听到的声音,可以帮助患者有效刺激听神经,减缓听力衰退的速度。

相关推荐

怎么预防宫颈性不孕

1.了解宫颈性不孕的常见症状 首先要了解宫颈性不孕有何症状,明确其危害。引起宫颈性不孕的原因有很多,多由宫颈疾病引起的,如,宫颈炎、宫颈糜烂等。宫颈炎和宫颈糜烂会影响精子穿透宫颈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受孕。而因这些疾病导致的月经不调症状,也影响到正常的卵巢功能和排卵,也是会直接影响怀孕的。白带增多、腰骶部疼痛、盆腔部下坠感及痛经等宫颈疾病的一些症状,就要警惕宫颈性不孕。 2.了解宫颈性不孕的常见误区 预防宫颈性不孕还要了解宫颈性疾病的常见误区,注意细节问题。对于那些已经患有宫颈疾病的女性来说,切勿进入盲目用药

老年人常见的心里问题 猜疑

老人的视力和听力逐渐下降,加上担心子女或其他人嫌弃自己、不尊&重自己,因而容易出现猜疑和误解,以致“无事生非”、“庸人自扰”、“杞人忧天”。

颈椎病的防治别踏入三个误区

颈椎病的防治别踏入三个误区 误区一:人过20岁,颈椎就开始衰老 “人到20岁,颈椎就变老。”很多人对这样这个说法感到不可思议。根本想不到自己的颈椎会这么快“衰老”,但这是事实。 人在20岁之前,颈椎处于生长期;20岁之后,人的颈椎就开始变老了。颈椎一变老,就开始失去水分,发生变形,人的颈椎病也就随之而来了。 加上现代人工作强度大、生活压力大、不注重身体的保养和保健,所以很多年轻人、中年人或多或少地都有颈椎病。老年人倒很少得颈椎病,就是以前有颈椎病的患者,上了年纪也会不治自愈,这是老年人的颈椎处于稳定阶段,

戒烟的常见误区 误区四:许多人吸烟多年也无健康问题

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是日积月累的,这是人们所说的,烟草杀人与未来,吸烟时没有生病,并不代表没有埋下健康隐患,随着时间和吸烟量的积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老人常见的健康问题

◎跌倒 老人跌倒,可能造成严重外伤和心理创伤,如脑部受伤、骨折和跌倒过后产生的焦虑心态——“跌倒恐惧症”。因此,跌倒便可能造成残疾、行动不便 和由于行动不便引发的各种并发症。 为什么会跌倒?老人有视力问题吗?平衡感不好?双腿没力?跌倒也可能是另一些严重疾病发出的信号,比如受感染、心脏病或者中风。 ◎神志失常、抑郁症和失智症 这组与“脑功能”相关的疾病,看来相似,却属不同疾病。神志失常是突然发生的神志混乱,是精神状况的突变。抑郁症是心理健康疾病,患者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常因无助和无望而影响日常生活,认知测验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近事遗忘

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是全面的,但以近事记忆力下降最为明显。越是新近发生的事就越是记不住,有的老人会因此加重衰老感,导致自责自卑。

老年痴呆常见误区有哪些

根据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2009年统计显示,全国现有老年人口1.68亿,占总人口的12.79%。从今年开始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将年均增加800万人至900万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约占总人口30%以上,也就是说,三四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痴呆症发生率已由1988年的4.6%增加到目前的6.6%,而85岁以上群体的发生率超过了40

治疗白内障需走出五大误区

误区一:白内障可以通过药物得到根治 老年人常常从各种权威报纸或者广播上看到各种治疗眼病的奇药,可以让混浊的晶状体“返老还童”而避免手术之苦,因此很多人花重金购买后,却起不到提高视力避免手术的作用,也错过最佳手术时间,甚至因为过敏或者其他副作用,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甚至失明。 误区二:看不见了才能做手术 有些人认为只有等完全看不见了,即白内障成熟了才能手术,这显然是一种误区。不仅白内障在成熟过程中会引起继发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等严重的并发症,而且过熟的白内障通常伴有混浊的晶体核超硬及晶体悬韧带松弛或脆弱,及易造

老年抑郁症的常见误区

误区1 只是情绪问题,不是疾病 老李近一个月以来总感到心情不好,烦躁不安,没什么高兴时候,以前爱看报纸,爱听京剧,这些日子也觉得索然无味,不愿意说话,不想活动,总想一个人独处,吃不香,睡不好,体重也掉了十多斤。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可家里人觉得这只是情绪方面的小问题,还没到病的份儿上。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很高。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但情绪不好到了一定程度,持续到一定时间,就可能是抑郁症,就不应该认为是通常的情绪不好,而应该以抑郁症来对待。 误区2 老伴去世,悲伤过度,不是得了抑郁症 赵女

治疗老年性耳聋的误区

误区一:老年性耳聋是自然现象 很多老年人都有听力下降,他们往往因此把听力下降认为是正常的,而不愿主动就医,并认为老年性耳聋是自然规律,不可逆转,干脆“耳不听为净”。人对信息的交流是以语言为主的,无论人与人的对话,还是看电视听收音机,如果听力受影响,交流肯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甚至逐渐丧失这种能力、严重影响到自己和身边人的交流。 现实中,很多长寿的老人耳朵并不聋,这表明老年性耳聋虽然多见,但年龄性老化并不是致聋的主要因素,积极采取治疗甚至还有康复希望。 误区二:耳鸣会变聋 与有些耳聋也不就医的人不同,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