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几大误区
“脑卒中”的几大误区
症轻时不在乎,身在病中不知病
有些人对相关的医学知识不以为然,特别是自以为身体素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恢复后,饮食百无禁忌,烟照抽、酒照喝,也不坚持正规的治疗。他们对脑卒中的危害缺少了解。不清楚“小病闹,大病到”的道理,这是十分危险的。
轻信“中风预报”
某些商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热衷于搞伪科学,在街头、公园、商场、社区,弄个“仪器”就给人测出不少毛病,如高血脂、微循环障碍甚至“中风危险”等,接着就热情推荐他们的“特效药、保健品”。有些人特别容易上当,其结果是花钱添堵、添病,还延误疾病的及时诊治。能够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不能只依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来判断脑卒中危险性的程度。而仅凭血液流变学检验结果判断是否将患脑卒中是不可靠的,观测手指的微循环就更无科学依据了。
偏信虚假广告.迷信高价药物
有的病人和家属根本不了解广告宣传和高价药物的作用和疗效,盲目听信,自行选购所谓“疗效达90%以上”的药物,或误认为价钱贵的药品疗效也高。实际上,目前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疗效很难做出客观的评价,尤其是脑功能本身具有代偿功能,也就是说有自然恢复的情况。因此,应由医生针对病情进行适宜的治疗。
脑卒中肯定遗传
有人以为脑卒中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父母患脑卒中,自己也就惴惴不安。其实,脑卒中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遗传度只有40%左右。由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的脑卒中才与遗传因素有关,后天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等才是发病与否的关键,因此,脑卒中病人的子女不必为此而忧心忡忡,但应加强自我保健,并定期体检。
一旦发生脑卒中就难以康复
近年来,治疗脑卒中的新药及新疗法不断涌现,脑卒中的治愈率显著提高,使脑卒中后生存5年以上者达62%,生存6—10年者达20%,11—15年者达15%,16~20年者达3%,平均寿命已达60岁。肢体偏瘫的恢复也有提高,许多病人的后遗症轻微,甚至不留后遗症,生活可以自理,有些还能恢复正常工作。脑卒中后能否康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救治时间。如果病人在发病后6小时内能将其送往医院,并得到正确的诊治,致残率可以大大降低。另外,还取决于病后的功能锻炼,即康复治疗。因此.只要坚持治疗和加强锻炼,一般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恢复,1/3的病人可以恢复到病前的正常水平。
每年春秋季定期输液
当前由于医疗过度市场化,个别医疗机构诱导病人“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再加上许多病人认为自己血液黏稠,在春秋季节易形成血栓,而定期输液可“活血化瘀”,使不少人每年春秋季都到医院输液治疗,这样做是有害而无益的。心脑动脉毕竟不像抽油烟机,每半年清洗一次就行了,血栓的形成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预防的最佳办法是每天适量饮水和口服药物。
当病人急性发病时,应及时就医,积极静脉输液用药,就像发生火灾时必须迅速灭火一样。而为防病定期去输液则是不可取的,就像为预防火灾每年请消防队、救火车到家里来两次一样,这显然是错误的。用药的原则是:能口服就不注射,能皮下、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
不重视非药物治疗
有些人坚持常年服药,却不注意心理、饮食、运动等非药物治疗,使药物的疗效将大打折扣。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取得协同作用,既可增强疗效,义可减少用药量。重要的是,非药物疗法对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有句古话说得好: “医生不治之病,快乐、节食、运动。”
不坚持正规药物治疗
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不少病人由于种种原因而自行换药、减药、甚至停药,这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有人嫌药太贵而中断治疗,一旦病重住院,费用则高达成千上万,实际上,平时花些钱使用些必用药,细水长流地防治疾病才是最经济的。有些人担心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不敢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但因噎废食而不用药,那七分好的作用也就得不到了。“治病如打仗,用药如用兵”,防治心脑血管病需要打持久战,医患之间完全可以充分沟通,制定出针对性强的用药方案,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七分、八分、几分甚至十分的最佳疗效。
脑中风与脑卒中的区别
中风(卒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来了,糟糕的语言,半身不遂,或没有昏迷,只有嘴歪,偏瘫的临床主要症状的疾病。看到由于疾病和疾病,病情变化迅速,风是好的变化特征相似,因此一个中风和死亡。
中风是一群脑出血性,和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也称为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有一个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要分为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中风(脑梗塞、脑血栓)两大类,与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发病急,病死率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致命的疾病。
中风(中风)是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也称为脑血管意外。
老年人高血压的危害大
致残致死率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致死致残率明显高于成年人。老年患者病死率为13%,而成年6。9%。从死因来看,西方国家是心衰占首位,脑卒中次之。我国则以脑卒中最多,其次是心衰和肾衰。我国每年脑卒中有75%以上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老年人动脉硬化及其扩张能力降低,往往产生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而舒张压不变或下降,由此导致脉压增大,这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一个重要特征。脉压增大意味着大动脉弹性降低,是反映动脉损害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比收缩压或舒张压更能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与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冠心病、一过性脑缺血、脑梗塞、肾动脉狭窄、周围血管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明显高于成年人(20。4%)。收缩压升高10~12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升高5~6毫米汞柱,脑卒中的危险就增加35%~40%,冠心病增加20%~25%。
心衰发生率高。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衰发生率比正常血压高2倍、冠心病比正常血压高3倍、心血管事件高8倍。
老年人高血压危害有哪些
1、致残致死率高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致死致残率明显高于成年人。老年患者病死率为13%,而成年6.9%。从死因来看,西方国家是心衰占首位,脑卒中次之。我国则以脑卒中最多,其次是心衰和肾衰。我国每年脑卒中有75%以上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
2、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
老年人动脉硬化及其扩张能力降低,往往产生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而舒张压不变或下降,由此导致脉压增大,这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一个重要特征。脉压增大意味着大动脉弹性降低,是反映动脉损害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比收缩压或舒张压更能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老年人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是老年人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但是大家对于高血压对于老年人的危害可能不是很了解。那么具体高血压对老年人的危害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吧。
致残致死率高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致死致残率明显高于成年人。老年患者病死率为13%,而成年6。9%。从死因来看,西方国家是心衰占首位,脑卒中次之。我国则以脑卒中最多,其次是心衰和肾衰。我国每年脑卒中有75%以上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
老年人动脉硬化及其扩张能力降低,往往产生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而舒张压不变或下降,由此导致脉压增大,这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一个重要特征。脉压增大意味着大动脉弹性降低,是反映动脉损害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比收缩压或舒张压更能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与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冠心病、一过性脑缺血、脑梗塞、肾动脉狭窄、周围血管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明显高于成年人(20。4%)。收缩压升高10~12毫米汞柱或舒张压升高5~6毫米汞柱,脑卒中的危险就增加35%~40%,冠心病增加20%~25%。
心衰发生率高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衰发生率比正常血压高2倍、冠心病比正常血压高3倍、心血管事件高8倍。
眼睛是脑卒中危险的一扇窗户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血压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也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做好平常的预防保健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出现脑卒中的出现。眼睛是脑卒中危险的一扇窗户。借助视网膜照片可以预测高血压患者的潜在脑卒中危险。
新研究对近300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平均13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开始时,所有患者接受了视网膜拍片检查。研究人员根据视网膜照片显示的患者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病情将其分为:零危险组、轻度危险组和中高危险组。研究期间,165人发生脑卒中。轻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脑卒中危险为35%,中高危险组发生脑卒中危险则高达137%。在必须服用降压药的患者中,脑卒中危险也大大升高。服用降压药的轻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脑卒中危险增加96%,而中度和高危患者脑卒中危险则增加198%。研究人员将年龄、性别、种族、血脂水平、吸烟、血压及身体质量指数等因素纳入考虑范畴之后,患者脑卒中危险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高血压会导致视网膜血管受损、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成像是一种可观察血管受损情况的非侵入性检查,可以评估脑卒中危险。当大脑中血流中断(血栓或脑溢血)时,脑卒中就会发生。
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神经病学系主任拉尔夫·萨科博士表示,很多人对视网膜检查重视不够。这项新研究进一步佐证了早期相关研究,证明视网膜病变是小血管疾病和脑卒中危险增大的信号。
温馨提醒:眼睛是脑卒中危险的一扇窗户。所以通过视网膜检查可以及时的发现卒中的征兆,有利于帮助高血压患者更好的预防脑卒中的出现。同时专家提醒,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降低脑卒中危险。
脑中风康复治疗的六大误区
误区1:患者已有药物治疗,只要休息好,就可以逐渐恢复,不需要康复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WHO)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给康复的定义是“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从定义中我们可看出,康复治疗与药物治疗是有根本区别的。康复治疗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想方设法恢复患者或残疾者的功能。也就是说,患病后短期内能百分之百恢复的患者,基本上不存在康复的问题。只有患病后遗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如脑卒中后遗留偏瘫,才存在康复治疗的问题。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药物和手术,而是包含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理疗、中医、心理治疗、康复工程及康复护理等多种学科的干预。正因为从治疗目的、方法上均与临床医学不同,才形成了独特的、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专科。
我国专家对脑卒中偏瘫也进行过一些对照观察,例如:偏瘫患者步行恢复率:康复治疗组89.7%,单纯神经科治疗组65.2%;平均住院日:康复治疗组74.4天,单纯神经科治疗组106.1天。由此可见,脑卒中偏瘫绝非靠药物、休息和营养就能完全恢复的疾患,必须尽早康复治疗,才有希望实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
误区2:脑卒中偏瘫后只要被动地接受康复治疗就恢复功能。
由于早期患者瘫痪的肢体无法自己运动,最初可由家属或患者用健侧肢体来协助患侧进行运动,早期介入被动运动虽然可以防止或减轻肌肉、骨骼、皮肤的废用性萎缩,但主动运动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器官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和改善全身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尽早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并随着体力和心肺功能的恢复制定恰当的训练计划,才有可能让患者的功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研究显示,主动训练的程度越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患肢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就越好,所以被动训练不可能取代主动训练,主动训练必须作为主要的康复手段,患者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医院康复治疗师进行各种适合自己的主动康复训练。
误区3:脑卒中发病后活动越多就越好。
其实不是活动了或者多活动就好,盲目的活动造成很多错误动作的出现和错误习惯的固定,这些会使肌肉痉挛逐渐加重,最终导致肢体因为肌痉挛而完全不能活动。瘫痪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患者重新学习各种生活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动作是必然的,但关键是出现了错误动作之后要及时纠正,不能让这些错误动作固定下来成为错误习惯。康复过程中因为错误习惯所造成的功能丧失远比疾病本身造成的功能丧失大得多。一般来说,病人运动锻炼要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宜、劳逸结合等原则。总之,不是多动就好,而是在康复治疗师正确的指导下活动得越多越好。
误区4:中风后下地走路越早,恢复就越快。
恢复步行能力是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最急迫的要求,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步行训练并不是越早越好,临床上常见家属在早期架着或拖着患者行走,这样做是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可加速异常步态及导致髋、膝关节的损伤和异位骨化的产生,一旦出现这些异常,纠正起来则相当困难。从脑卒中运动机能的恢复来看,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如偏瘫患者在平衡、负重、下肢分离动作未完成时不可过早进入步行训练,以免造成误用综合征。因此,患腿要有足够的负重能力,最好患腿能单独支撑全身重量,有良好的站立平衡能力,有主动屈髋、屈膝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正确的代偿所形成的异常步态。
误区5:家庭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越多,患者的恢复越快。
脑卒中患者因为有功能障碍,完成一些日常行为活动有一定困难,此时患者会不愿动,或者对家属产生依赖心理。且患病后,家属都希望能竭尽所能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甚或帮助他们完成一切的日常行为,如给本可自己吃饭的病人喂饭、不让病人自己拿东西等。中风后不愿动或家属照顾太好致使病人活动太少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大忌。肢体瘫痪后需要患者的主动参与,若病人活动太少,不仅会造成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体能逐渐下降等,更重要的是错失功能康复的良机,使肢体功能的恢复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因此,患者的家庭成员应树立康复意识,从不同角度耐心地劝慰病人,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误区6: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遗症没有效果。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应尽早实施,一般应在病情稳定后1周内开始。最佳康复期在发病后3个月之内。对3个月以上再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脑卒中后遗症期)也有一定的效果,关键在于方法正确。国外报告,脑损伤的恢复过程没有终点,只是恢复进程逐渐减慢。运动功能的恢复可持续到伤后1年或2年,甚至有研究证实可持续到形成固定损害之后5年以上。国内也有报告,一组平均病程11个月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从未接受过康复治疗指导,被“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所困扰,通过康复治疗性“矫正”,使运动功能得到部分恢复。在我国,由于各地区康复医学发展的不平衡和医疗费用等问题,有不少脑卒中偏瘫患者未接受或不能接受康复治疗,但是,他们仍有“康复潜能”,康复治疗仍可以改善他们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遗症是有必要的。
脑卒中的10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我不会得中风
很多人觉得,脑中风是老年病,我年轻,祖上又没有这样的病,我血压也不高,生活很注意,每年都体检,所以我肯定不会中风。
其实,全世界每 6 个人中就有 1 个人将在此生遭遇卒中,每 2 秒钟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 6 秒钟就有 1 人死于卒中,每 6 秒钟就有 1 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年龄都会得卒中,它的发病不分性别和年龄。中国卒中的发病平均年龄是 66 岁,比美国白人早 10 年。其中,小于 45 岁的患者已接近全部患者的 1/5。而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发病前都毫无征兆,不到 1/3 的患者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历史。
误区二:颈动脉筛查=脑卒中筛查
经常在门诊听到患者说,颈动脉检查等于脑卒中筛查,颈动脉有斑块就会发生脑卒中。
脑卒中筛查是一个综合过程。在此过程中,脑血管、颈动脉等检查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否发病还要看它具不具有危险因素,一类是行为因素,最大的危险是吸烟,第二个是精神压力,第三个是运动减少,这是三大危险。
疾病因素则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当然还包括血脂异常和其他。所以即使有颈动脉斑块也不要紧张,它不一定就意味着卒中。
误区三:脑血管检查正常,就不会患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中,血管因素只是原因之一。比如,有统计显示,1/5 的脑血管病其实来自心脏,先有房颤,和血管毫无关系。所以脑血管筛查正常,并不意味着你不会患脑血管病。
误区四:有些食物或动作是防止卒中的灵丹妙药
经常有人跟我说,他有防病绝招,吃特殊的食物,每天还用犀牛角梳子梳头,每天运动等。有一个老先生说他每天在公园里倒走 1 万步,预防中风。还有的人每天都吃纳豆、卵磷脂、健身茶。这些真的能预防中风吗?
对于养生保健来说,有时候规律生活甚至超过科学本身。任何食物,包括我们常说的纳豆、卵磷脂等,真正有效的不多,最好的食物还是我们每天吃的这些蔬菜水果。预防中风最有证据的运动就是快走。但来自美国健康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剧烈运动会增加脑出血,因此运动也是要有限度的。
误区五: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任何卒中
中国的阿司匹林使用量远远低于国外,目前普通人是 14%,美国是 50%。临床大夫推荐的阿司匹林是因人而异的,肯定不是任何人都能吃。
下列人员适用阿司匹林:
① 已经发生过心脏病的人
② 45 岁以上的女性
③ 有多重危险因素,未来发生心血管病风险高的人。
下列人员最好不用阿司匹林:
① 血压很高不易控制的人
② 有出血性疾病的人
③ 有脑出血家族史的人
美国的国家指南也表示,卒中的防控措施是综合的,阿司匹林只是预防中的一环。尽管阿司匹林很重要,但你不要忘了遵医嘱服用降压、调脂、降血糖的药物,这些也是重要的措施。
误区六:药物有毒,保健品更安全
有人说药物说明书上写的副作用多,发生副作用的机会也多,西药治标,中药治本。而事实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与说明书写的多少没有关系。
预防脑卒中的药,很多人担心长期吃对肝脏有损害,我可以说,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例因为使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身体损害的,因此不要被说明书吓到了。
保健品的安全性未接受科学评价,有确切疗效的一定不是保健品,而且保健品很贵,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而放弃安全性更好的药物,从而贻误病情。
误区七:我病情轻,不用住院治疗
我们很多人得了中风,说自己症状很轻,不需要住院,在门诊输液就能好,这是错误的。其实,即便是小中风,预后也常常不如人意,死亡率和复发率都较高,因此出现小中风一定要重视。
从社会角度来讲,短暂的和轻微的中风治疗价值更大。小中风治好了就是正常人,不治疗的话可能就变成真正的中风了。
误区八: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
很多病人认为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而我说吃药更管用。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输液大国,所有的医院都有输液室,但对于预防中风,输液有多少效果呢?
其实在中风早期,输液有明显效果的并不多。在我们国家的指南里,几乎也没有输液这一条,主要还是以他汀类、抗血小板和降压类药物为主,只有融栓才需要静脉输液。
门诊中我们几乎从来不开输液,不恰当的输液只会使病情更重,而且研究发现,每天输液的病人致残率更高。
误区九:活血=疏通血管=防治中风
我经常听病人说:“我现在每天吃三七、野生银杏茶,每天吃活血补品,就活了血了,就可以溶解血栓了。”这也是错误的。
现在的溶栓药物品种很少,也都有治疗的最佳时间段,溶栓风险会很大,有害无益。迄今为止还没有口服的溶栓药物,而且活血药物不能溶栓,不能疏通血管。
误区十:我病好了,不用吃药了
要知道,中风的复发率是很高的,5 年复发率是 30%,1/3 的人因为复发而再住院。做过 ESSEN 卒中风险评分量表的患者,得分越高的人越要坚持吃药。还有的人因为腿、脚能动了就不吃药了,实际上中风后即使肢体康复了,血管也不一定好转。堵塞可能还存在,应该遵医嘱坚持服药。
脑卒中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
很多人对于脑卒中不清楚,脑卒中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
其实,脑卒中俗称“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
凡是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所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和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叫“脑卒中”。脑卒中又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高血压脑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动静脉畸形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供血不足、脑血栓、脑栓塞、烟雾病(MaMa’s病)等。
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往往都有诱发因素。如着急上火、情绪激动、睡眠不好、用力过度、便秘、排尿困难等。此病常常在动态中发病(运动中)。发病突然,症状较重。发病的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对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
缺血性脑卒中往往是在静态中发病。如在睡眠过程中、在休息的时候或在安静状态中。此病的发病较出血性脑血管病来得缓慢、病情的恶化也较缓慢、且常常反复发作。由于梗塞血管的直径大小不一样,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也有差异。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某些缺血性脑卒中早期仅有一侧肢体麻木或轻瘫,住院用药后,反而会出现肢体全瘫。这种血栓,临床上称之为进展型血栓。有时即使做到了对症用药,病情也难以控制。这一点常常需要医生向病人及家属说清楚,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人,是好发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脑卒中乃“急症中的急症”。所以对这些人一定要广泛地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脑卒中症状和危险因素的认识,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四误区让脑卒中酿成大祸
误区一:脑卒中是老年人“专利”
范先生是一家企业的中层领导,平时工作十分繁忙,加上临近年底,应酬增多,近来总觉得疲劳乏力。一天晚上回家时,他突然觉得下肢乏力,连上楼梯也十分费劲,家人劝他去医院检查,可范先生却认为自己还年轻,好好睡一觉就会好转。
第二天一早,范先生刚想起床,突然发现下肢完全无法活动。家人赶忙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说,范先生前一天晚上的症状就是脑梗死的表现,拖了一晚才来就诊,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近来随着天气转冷,突发性脑梗死、脑出血的急诊患者有所增多,其中不乏一些工作繁忙的中年人。这主要是因为天气转冷,人体血管受寒冷刺激而收缩,造成血压上升引起的。加上一些中年人平时工作压力大,忽视了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治疗,而这些疾病都是脑卒中的“导火线”。
脑卒中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脑中风”,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两类。脑卒中不但发病率高、且致残率和死亡率也很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每15秒钟就有一个卒中新发病例,每21秒钟就有一人死于卒中。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正趋于年轻化,约有33%的脑梗死病人年龄在65岁以下。
误区二:只有高血压患者才需防中风
高血压是引发脑卒中的头号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者发生脑卒中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出1.3到2.4倍。无论是收缩压升高还是舒张压升高,都有可能诱发缺血性脑卒中,且高血压发病时间愈长,脑梗死的发病率愈高。
除了人们熟知的高血压外,以下疾病都是诱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心脏疾病。包括冠心病、心房纤颤、心脏瓣膜病等在内的各种心脏疾病,都可能增加脑梗死的发病危险。大约有近半数的老年人心源性脑梗死都是由房颤所致。
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的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原因。
高血脂症和肥胖症。血浆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有密切关系。降血脂药物能明显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此外,短暂性脑缺血,炎症,以及育龄妇女长期口服避孕药物、流产或分娩后,由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波动较大,也有可能诱发脑卒中。
除了上述疾病外,长期吸烟和酗酒也会使血液黏滞并降低脑血管的舒缩功能,从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病几率。
误区三:迷信“特效药”,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众所周知,高血压病人在冬季易发生脑卒中,但如果血压降得过快、过低,也存在突发脑梗死的危险。这主要是因为慢性高血压患者的脑组织已经适应了偏高的血压水平,若血压过快地降低到所谓的正常水平,反而会引起脑缺血,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有些患者一味追求降压“特效药”,把脑卒中的长期预防当作“突击行为”,为了突击预防脑卒中而盲目输液降压。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因为没有一种“灵丹妙药”能完全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误区四:加强晨练就能预防脑卒中
适量的运动有利于降低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也可降低老年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几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老年人习惯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外出进行锻炼。刘振国主任告诉记者,近来,在晨练时突发半身不遂的病例屡见不鲜。这是因为,对于那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凌晨至上午正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过早起床出门锻炼,不但寒冷的天气容易引发脑梗死,而且剧烈的运动会使血液流向四肢肌肉,导致脑部供血减少,更易诱发脑梗死。
因此,老年人在冬季的运动时间不宜过早,且一定要量力而行。特别是在冷空气突然来袭的时候,老年人最好等身体适应了寒冷天气,再选择阳光好、较暖和的中午时间出门锻炼。外出时头部一定要保暖,帽子、手套、围巾都不可少。
脑血管病防治的四大错误认识
误区一:等等看,丧失了良机
对策:早就医,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脑卒中多为急性发病,主要表现是突然意识不清、肢体麻眜、甚至昏迷。研究表明:脑缺血发病后最初的6小时是治疗的最佳时机。脑内神经细胞缺血时间超过6小时时,就不可能完全恢复,甚至会出现再灌流损伤,这是脑卒中不能完全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误区二:用药不合理,导致医源性疾病
对策:治疗个体化,合理用药
有关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物很多,有人不做任何检查,就用上了作用很强的溶栓药,用药期间也不做监测。正确的方法是:根据血压、血小板功能、纤维蛋白原、血管超声等检查结果,找出病因,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冠心病患者在用扩血管药和降压药的时候发生脑血栓,这是因为病人长期高血压,脑血管已经硬化,阻力比较大。即使血压仍在正常范围(如100/70mmhg),也可能出现脑供血不足。这类病人用药时,应注意是否有头痛、头晕和血压的变化。
误区三:重药物轻康复
对策:早期康复治疗
目前绝大多数脑卒中患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输液、肌注加口服,多种药物同时应用,一个疗程接一个疗程。可是不少病人还是遗留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上肢屈曲挛缩,下肢僵硬、走路画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脑卒中的康复过程中没有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国家“九五”重大科研课题“脑血管病早期康复的研究”表明,脑血管病早期采用正确的康复治疗,可以防止病理性运动模式的出现,恢复正常人的运动功能,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脑卒中病人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就可以开始康复治疗。
误区四:重治疗轻预防
对策:预防为主,越早越好
脑血管病的形成是个慢过程,有许多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冠心病、吸烟等。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发现和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可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药能够将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恢复正常,将坏死的神经细胞复活。然而,早期动脉硬化、早期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却是可以治疗的。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误区
患者已有药物治疗,只要休息好、营养好,可以逐渐恢复,不需要康复治疗。
我国专家对脑卒中偏瘫也进行过一些对照观察,例如:偏瘫患者步行恢复率:康复治疗组89.7%,单纯神经科治疗组65.2%;平均住院日:康复治疗组 74.4天,单纯神经科治疗组106.1天。由此可见,脑卒中偏瘫绝非靠药物、休息和营养就能逐渐恢复的疾患,必须尽早康复治疗,才有希望实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
可预防中风的四种食物
香蕉
香蕉中富含的钾元素对于脑卒中疾病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因为钾是神经传递的媒介物质,对于神经信号传递和细胞营养的吸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每天吃约100克的香蕉,将大大减少患脑卒中的危险。
土豆
土豆富含钾元素和维生素C,所以,其作用和香蕉类似。中医认为,土豆具有和中养胃、健脾利湿、降糖降脂、宽肠通便的作用,每天吃一次土豆约50克,可使脑卒中风险下降32%。
牛奶
牛奶除含有利于人体吸收的多种营养物质外,还含有一种营养物质,这种物质对脑神经能起保护作用。每天喝牛奶对防治脑卒中大有益处。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科学家研究发现,血液中维生素C水平含量较高的人,较维生素含量较低的人患脑卒中的几率要低很多。所以,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或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