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丸的13种新用途 治疗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归脾丸的13种新用途 治疗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有临床报导,本方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型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获得显著效果。用法:每日3次,每次9克,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痊愈或好转。
如何诊断血小板减少症
(1)诊断血小板减少是可以通常继发于感染性或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血小板减少症、以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TTP)时有发热,而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以及与药物有关的紫癜则不发热。
(2)由于血小板的破坏增加(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血小板减少与药物有关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而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病人的脾脏扪诊不增大;而继发于脾脏对血小板阻留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脾脏大多可以扪及,继发于淋巴瘤或骨髓增生性疾病的血小板减少症病人也是如此。其他慢性肝病的体征对诊断也有意义,如蜘蛛痣、黄疸和肝掌。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什么症状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免疫异常,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从而引起紫癜。其特点是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外周血小板显著减少。根据发病机制、诱发因素、病情和病程,ITP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类。
若诊断为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定要住院治疗,因为该病虽然有自限病程和常呈自愈倾向,但是出血表现一般均较严重,颅内出血的危险性大,因而会危及生命,所以一定要按急诊住院治疗。而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虽然出血表现一般不太重,但容易反复发作,不易治疗,常因某些因素而突然加重,因此患者既不要因长期患病无明显不适而产生麻痹大意,也不要因长期患病不愈而产生心烦和厌倦情绪,应正确对待疾病,定期复查血小板,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太大波动等,以防颅内出血,特别是当病情突然加重时应及时就诊治疗和注意个人防护。若血小板较高,无出血倾向则可根据体力情况,适当进行锻炼。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白血病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是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即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
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尤以女青年为多见。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瘀点及瘀斑,皮肤黏膜出血,甚者鼻出血、吐血,尿血便血,内脏出血,建议你可以结合中草药调理,从根本上去彻底的调理一下,选对一个好的中医治疗方案也是很重要的
孕妇血小板低怎么回事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可分为妊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和妊娠期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期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是正常妊娠的一种现象,血小板减少较轻,血小板数通常在(70 -100))x 109/L,可能由于妊娠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孕妇对胎儿的一种反应造成的生理性血小板减少。妊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症状有以下这些:
1、孕妇此前无血小板减少史,单纯由正常妊娠引起,妊娠期首次发现血小板减少。
2、妊娠后期出现的血小板减少的孕妇中,2/3为妊娠生理性血小板减少。
3、妊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孕妇的血小板减少程度轻,多数患者血小板>70×109/L,只有1/3 患者<50 x l09/L。
4、孕妇大多无出血倾向。
5、孕妇检查抗血小板抗体阴性。
6、胎儿或新生儿检查血小板数目正常。
7、患者在产后3天血小板自行恢复正常。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是巨噬细胞的FC受体与附着于血小板膜糖蛋白上的抗血小板抗体的FC片段结合,继而血小板被吞噬,因此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症状较明显,血小板数一般<50×109/L,患者危险较大。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经过40多年的研究,证明本病与机体免疫有关,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为特点,患病前有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小儿多为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itp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但以婴幼儿时期多见,春季发病数较高。此病在小儿急性型中约80-90%于6个月恢复,10-25%转为慢性。慢性病例多见于学龄儿童,病程在6个月以上,约有1/3-1/2于5年内恢复。急性病例中个别可能发生严重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而导致死亡。
[症状体症]
1.病前1-6周有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水痘等。 2.突然起病,出血严重,以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为主,常见为皮肤、口腔粘膜、牙龈及眼结膜,鼻腔及外伤部位。胃肠道、泌尿道出血少见,偶见颅内出血。 3.皮肤见针点样出血点、瘀点,少数病例轻度肝脾肿大。
[诊断依据]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2.脾脏不增大或轻度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以下5点中应具其中两点:(1)强的松治疗有效。(2)切脾治疗有效。(3)paig增多。(4)pac3增多。(5)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能活多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及脏器的出血性倾向以及血小板显著减少,可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建议患者尽早去正规中医院进行治疗医治,平时也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与休息。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常规
血常规显示只有血小板减少而其他各系血细胞均在正常范围,部分患者由于失血导致缺铁,可伴有贫血。单纯ITP者网织红细胞计数基本正常。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通常血小板明显减少,中至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
2.外周血涂片
出现破碎红细胞应除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尿毒综合征。出现的巨血小板需考虑遗传性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
3.骨髓涂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较为突出的改变是巨核细胞的核浆成熟不平衡,胞质中颗粒较少,血小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乏。
4.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检测
绝大多数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PAIgG)和/或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M(PAIgM)升高,有时免疫球蛋白A(IgA)升高。
5.原发病相关检查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病的相关检查。
6.溶血相关检查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根据溶血的程度,可出现血浆结合珠蛋白水平降低,间接胆红素升高,血红蛋白尿等,但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阴性。
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表现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经过40多年的研究,证明本病与机体免疫有关,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为特点,患病前有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小儿多为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ITP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但以婴幼儿时期多见,春季发病数较高。此病在小儿急性型中约80-90%于6个月恢复,10-25%转为慢性。慢性病例多见于学龄儿童,病程在6个月以上,约有1/3-1/2于5年内恢复。急性病例中个别可能发生严重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而导致死亡。
2、临床表现
1.病前1-6周有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水痘等。
2.突然起病,出血严重,以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为主,常见为皮肤、口腔粘膜、牙龈及眼结膜,鼻腔及外伤部位。胃肠道、泌尿道出血少见,偶见颅内出血。
3.皮肤见针点样出血点、瘀点,少数病例轻度肝脾肿大。
3、诊断鉴别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2.脾脏不增大或轻度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以下5点中应具其中两点:(1)强的松治疗有效。(2)切脾治疗有效。(3)PAIg增多。(4)PAC3增多。(5)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及脏器的出血性倾向以及血小板显著减少,可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常见于儿童。起病急骤,少数病例表现为暴发性起病。可有轻度发热、畏寒,突发广泛性皮肤黏膜紫癜,甚至大片瘀斑。皮肤瘀点多为全身性,以下肢多见,分布均匀。黏膜出血多见于鼻腔、牙龈,口腔可有血疱。
慢性型常见于年轻女性,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出血常反复发作,每次出血可持续数天到数月。皮肤紫癜、瘀斑、瘀点以下肢远端或止血带以下部位多见。可有鼻腔、牙龈,口腔黏膜出血,女性月经过多有时是惟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