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人更容易得脚气
胖人更容易得脚气
首先,足部出汗较多的人。这是因为足部多汗,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其次是胖人。肥胖者因趾间潮湿,汗液浸渍易患足癣。再次是孕妇。妇女在怀孕期间,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引起皮肤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癣。最后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胰岛素导致物质代谢紊乱,皮肤含糖量增加导致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足癣。
足癣的发病还与生活习惯、工作条件等有关,比如有些人不注意足部清洁卫生;有些工种或者工作岗位湿度大,不透气,不能及时更换干净、干燥的鞋袜;经常穿穿胶鞋、尼龙袜等,都会增加足癣的发病率。对于顽固、严重的足癣,要口服药物,但应注意其不良反应,肝功能不良者忌用。足癣比较顽固,容易反复发作,一般用药要坚持4周以上。
足癣患者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足部清洁,勤换袜子,传透气性好的鞋袜。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感染等。
男人更容易得骨质增生吗
研究表明,步入中老年的男子汉们骨质疏松的发生原因、病理变化乃至诊断、预防、治疗措施等均与女性有所不同,引起男性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雄性激素缺乏,导致活化的维生素d减少,影响胃肠道对钙的吸收从而使造骨原料缺乏等,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梁伟国表示,也有可能与男性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特别要指出的是,吸烟与饮酒大大破坏了他们在骨骼方面相对女性而言的优势,是引起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
对骨质疏松症预防胜于治疗,这是因为治疗并不能使骨质疏松症治愈,只能减缓骨密度下降的速度,同时对更新骨骼起到辅助作用。在适当的时机受到有效的刺激,骨骼才会生长,其实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就能阻止骨质流失,预防骨质疏松。
目前全世界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骨质疏松症在男性中肆虐的情况可能远比人们的了解来得更严重。据媒体报道,在患有骨质疏松症的2500万美国人中,有20%的患者是男性,是几乎超过1/2的所有75岁以上的族群。
男女骨头的成长及流失是有差异的。在青春期,男性的骨头比女性长得更厚实,不易造成骨折。两性的骨质在近30岁时达到顶点,30岁后骨头的耗损大于形成,造成骨质逐渐流失。对于女性而言,更年期的女性荷尔蒙减少是加速骨质流失的元凶,而对于男性而言,雄性激素同样具有维持骨质密度的功能, 当雄性激素随年老慢慢下降, 通常是50~60岁左右,骨质疏松症的症状也会加速,而通常雄性激素下降的主要症候就是阳痿与性动力不足方面的困扰。
骨质疏松与其他疾病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病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患上了骨质疏松,是众所周知的“沉默病”,往往没有症状,直到骨头受到小创伤就断裂才被人们注意。有些人在冰上滑了一跤,手臂骨折,往往不会想到自己得了骨质疏松症,以为只是意外造成骨折,但是当你撞在门框上就会折了胳膊时,这就表明你的骨骼已经很脆弱,可能是得了骨质疏松。
得了骨质疏松,你表面上看不见,等到伤害出现再治疗,就往往太迟了。因此定期进行骨质密度检验,是提早知道并预防骨质流失的法门。
一般极少男性会主动接受骨质密度检验,除非出现脊柱及臀部裂伤之类的严重症状,即使是上了年纪,有了轻微骨裂或变矮(这是停经妇女的两大预兆),人们也不会考虑毛病出在骨质疏松症上。男性在骨质疏松症上的治疗,也远落后于女性之后。“这种现象应该应该重视,50岁以后的男性要有意识的关注自己的骨骼,最好定期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在30岁前,人体内都储存着过量的钙质,三十几岁的时候,人的骨密度到达顶峰,之后,人体不再能储存钙质,我们必须从饮食中获取身体所需的全部钙质。不然的话,体内的钙质含量会被耗尽,当身体耗尽了骨内的钙质含量,骨头会变得越来越脆弱。最好的对策是补充钙质的饮食,确保人体能吸收到所需钙的最低量。为了让骨骼保持年轻,男性每日需要摄取1000至1200毫克钙;60岁以下的女性则需要摄取约1200毫克钙。最好分成一天两次,每次500或600毫克(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一次无法吸收600毫克以上的钙质)。60岁以上的女性每日需要摄入1600毫克钙,以保证自身骨骼尽可能地年轻强健。
大家一谈到骨质疏松症,可能就会想到骨折、骨裂。的确,骨折、骨裂还不是骨质疏松症最主要的危害,骨折还会引发一连串与衰老有关的问题。骨折患者不得不卧床休养,身体抵抗力会下降,更易于受到疾病侵染;患者日常运动量减少,动脉血管弹性降低,容易受损。最终,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会难以抵御一些严重疾病和感染。
美国有超过2800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或正在受到骨质疏松的威胁,不过这种疾病的多发人群在65岁以上,根据目前的统计数据,人们通常把骨质疏松归类为女性疾病。65岁以上的女性有25%患有骨质疏松,而同年龄段内的男性,骨质疏松患者仅占15%;女性患者中三分之一有骨折的症状,而男性患者中骨折的只占到六分之一。然而事实上,这种疾病并不受性别的影响。随着男性的平均年龄不断增长,男性的发病率也在升高。男性到了75岁,骨质疏松发病率也升至了25%。女性只是普遍在患病时间上比男性提前,因为女性的骨密度和骨质量都比男性小。在绝经后,女性的骨密度也会降低,因为有助于钙质累积的雌性激素此时分泌量减少。不过男性稍后的骨质疏松发病率也就和女性并驾齐驱了。男性一到75岁,雄性激素和睾丸激素分泌量普遍下降,不足以维持骨骼的密度和质量。
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得口臭
便秘口臭
女人显然更容易便秘。这种口臭是由于平时排便习惯和生活习惯引起的,如果体内产生的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排出,就会被吸收入血而引起口臭以及腹胀、食欲减退、易怒等自体中毒症状。没有特效的办法,应该养成及时排便的习惯,多喝水吃蔬菜,一般来说口气症状就会消失。
青春期口臭
女性口臭人群以青春期发育的少女为主,这是因为女性卵巢功能与口腔粘膜上皮有着密切关系,这时候卵巢功能发育不全,性激素水平较低,口腔组织抵抗力也会下降,口腔变得干燥,容易引起口臭。
嗜甜熬夜口臭
女人显然比 男人更爱吃甜食。经常熬夜,长时间上网,口腔内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厌氧菌易积聚产生口气问题,长期可引发牙周病。
节食减肥口臭
减肥和口臭有关系?减肥成为很多女性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是,你知道吗?节食减肥者无意中抑制了唾液的分泌,使得口腔细菌滋长,同时消耗体内脂肪也会释放出一种带有异味的丙酮,口臭随之而来。
哪些人更容易得大肠癌
大肠息肉:息肉是从肠黏膜上长出来的一种赘生物,大小、形状、数目、部位各异。患者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较多,随着年龄的增加息肉也在增多,依靠结肠镜即可确诊此病。息肉究其来源主要分为腺瘤性和增生(炎症)性两大类。已知腺瘤性息肉,尤其是多发性的和直径大于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危险性较大,被称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必须摘除干净;即便已经根治了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也要定期复查,以观察是否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不是一般说的结肠炎,而是以反复发作的脓血便为主要症状,结肠镜检可见“口疮”样溃疡的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癌变的几率比正常人高5~10倍,特别是未成年时就发病,而且病变一直在活动、病变范围广泛、病程在5年以上的人,癌变危险性更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明显增多,由此引发的癌症患者也在增多。
日本血吸虫病:该病流行于我国南方长江以南地区。血吸虫的虫卵长期存在于大肠黏膜中刺激肠黏膜而导致癌变。血吸虫病重灾区与无此病地区相比,大肠癌的检出率要高12.3倍。
盆腔接受过放射治疗者:子宫、卵巢癌患者常要接受放疗,其直肠癌的发生率比常人高出4倍,尤其是放疗10年后、放疗剂量较大的患者。
以前患过大肠癌者:约2%~11%的大肠癌患者在治疗了第一个癌灶后又发生第二个原发大肠癌灶(不是复发),这被称为异时多发。所以说,患者不要因已经治疗过就高枕无忧,而要定期复查。以往接受过卵巢癌、乳腺癌手术,或施行过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的人也是大肠癌的高发人群。
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有大肠癌家族史者大肠癌的发生率比无家族史者高3倍,除遗传因素外,可能与相同的饮食习惯有关。
其他: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小肠吻合术后的病人,石棉加工业与纺织业的工人也是高危人群。
南方人更容易得蚕豆病吗
在我国,此病主要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西、贵州等地发病率较高,北方地区则较低。
糖尿病人更容易得脂肪肝
50%以上的II型糖尿病患者都在不同程度上饱受脂肪肝的折磨。这是因为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普遍都有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能要对导致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和脂肪肝等一系列代谢性疾患(统称为“代谢综合症”)的发生“负重要责任”。脂肪肝绝不仅仅是胖子的“专利”,人为地长时间饥饿、神经性厌食、或者因肠道病变而引起的吸收不良,都会造成维持机体正常运转的能量物质的严重短缺。
胖人更易得癌症
根据流行病调查的结果,肥胖妇女更容易患有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和绝经后的乳腺癌。男性则容易患有前列腺癌。无论男女更容易患有结肠癌。
其主要原因,罹患癌症的肥胖患者常常存在糖尿病与高血脂使得免疫力下降。一般情况,人体小癌变时候,癌细胞表面会存在一种叫肿瘤表面抗原的物质。这样能让免疫系统发现癌细胞并迅速将它们消灭。
但是,患有糖尿病与高血脂的肥胖者的免疫能力弱。不容易识别癌细胞。
虽然不能完全的说肥胖引起癌症,可肥胖诱发其他病症容易使人降低抵抗力,从而导致癌症容易发病。
建议肥胖症的患者控制热量摄入的同时保证营养均衡,慢慢的增加运动量。
那些人更容易得皮炎
在饲养动物的家庭中存在着大量的杂菌,因此感染过敏性皮炎的几率很小;而小时候因为感冒而吃抗生素比较多的人,经统计也发现大多患有过敏性皮炎。总之,从某种程度讲,人在充满细菌的环境内生长是健康的,出于追求卫生而防御过度反而会破坏免疫平衡,会增加过敏性皮炎等过敏反应出现的可能性。
如果是成年人,时常压力过大以及睡眠不足会成为过敏性皮炎发病的契机。经常在感到疲累的时候,眼皮和脖子就会变得痒痒的,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注意了,没准就是过敏性皮炎的前兆。
哪些女人更容易得乳腺癌
有乳腺癌家族史。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5%~10%的乳腺癌是家族性的。特别是在母亲或姐妹中,如有患乳腺癌的,那么这个家族就属于高危人群,患病风险比普通人群增加2~3倍。
初潮早,停经晚。初次月经在12岁以前,停经在55岁以后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他们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1~2倍,因为乳腺受雌激素作用的时间过长,容易引发乳腺癌。
单身、晚育、未哺乳。未生育或35岁以后才生育的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比30岁前生育的女性要高。目前,医学界确定的发生乳腺癌最明确的危险因素之一就是未生育妇女,这是因为她们缺乏孕激素的保护,更易受到过量的雌激素的刺激。此外,哺乳可以降低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英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哺乳时间越长,日后发生乳腺癌的危险越小。
高脂肪饮食,肥胖。摄入过多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会引起雌激素水平的升高,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风险。研究显示,肥胖人群患乳腺癌的风险比正常体重人群高1~1.5倍,乳腺癌扩散的风险高两倍。更年期后的女性如果超重或肥胖,患乳腺癌的几率则会增加30%。
长期压力大,心情抑郁。都市年轻女性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精神长期处于应激紧张状态,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不平和,再加上经常熬夜加班,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这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内分泌失衡,对乳房也会造成一定伤害,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长期接受雌激素治疗。更年期激素替代疗法或其他激素替代疗法等长期接受雌激素治疗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乳腺增生。良性的乳腺增生一般不会恶变,但乳腺增生中年龄较大、病史较长、肿块较大、肿块与月经关系不明显者,则有可能发生恶变,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拼命节食易得脚气病吗
一位中年妇女因减肥而拼命节食,每日只吃少半碗米饭,而且吃菜很少,一个月后食欲明显减退,并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继而发展到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心率最快时达180次/分。之后开始烦躁不安,眼球活动受限,意识模糊不清,四肢呈弛缓性瘫痪。家人迅速将她送入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科主任杨凤民教授当即做出明确诊断———维生素b1缺乏所致脚气病和韦尔尼克脑病。经给予静脉大剂量补充维生素b1,该妇女12小时后心率降至正常,血压恢复,停用升压药。半个月后食欲、食量恢复如初,但出院时仍遗留有记忆力减退,四肢轻瘫。
谈及这一典型病例,杨凤民教授感慨颇深。他介绍说,人类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缺乏维生素b1 会引起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即脚气病和韦尔尼克脑病。如果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注意食品结构的合理搭配,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缺少维生素b1的。但近年来,有些人的饮食习惯已悄然改变,或由于患病引起进食障碍,从而导致维生素b1缺乏,由此引发的脚气病与韦尔尼克脑病的病例已屡见不鲜。近年来杨凤民主任在工作中曾遇到10余例这样的病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自己所患疾病的原因并不理解,甚至有部分医生对本病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杨凤民教授所说的这一脚气病,并非是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脚气”;后者也被人称之为“香港脚”,是由于真菌感染引起足趾间、手指间的溃疡和瘙痒。而杨教授介绍的脚气病,临床上专指维生素b1缺乏所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和周围神经的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表现为心律失常和心功能衰竭,其中心律失常以室上性心动过速多见。周围神经损害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疼痛、无力,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杨凤民主任所遇到的10余例本病病人多数曾反复应用强心药物治疗,但均不奏效;而在补充维生素b1后,则都取得了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