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认知误区
宫颈癌认知误区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宫颈糜烂会癌变吗 宫颈糜烂不会导致癌变
宫颈糜烂并不是宫颈癌前期,与宫颈癌变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据世界权威教科书《当代妇产科学诊断与治疗》第9版认为:"宫颈糜烂"与宫颈癌无关。但是在临床上由于肉眼观察是早期宫颈癌与宫颈糜烂难以区分,因此在医疗条件欠发达地区市场会有误诊误治的现象。
酒精肝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我不是肝炎,为什么转氨酶会升高?
50岁的李先生说起自己的肝病,就百思不解:自己转氨酶升高多年,但经检查既不是甲肝,又不是乙肝,其他的丙、丁、戊肝也都对不上号。“我到底得的是什么病?”他问医生。经询问,医生发现他有多年饮酒史,又结合症状,判断他为酒精肝。
据杨国红教授介绍,酒精肝临床上分轻、中、重度三期。轻度主要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大多比较年轻,常无自觉症状,仅感觉腹胀乏力;中期表现为食欲下降、厌油腻,化验检查可发现转氨酶升高,其中以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较为突出。轻、中度的酒精肝完全可以治愈,但重度病变可发展为肝硬化,导致腹水和大出血。
误区二:隔三岔五上酒场,不会得酒精肝。
究竟喝多大量的酒、喝多久会造成酒精肝?有人认为:“我隔三岔五才上次酒场,没事。”真的是这样吗?
杨国红教授说,酒精肝的形成与酒中含酒精的度数有关。一般男性肝脏的承受能力是每天40g酒精,女性更少。40g的酒精约相当于白兰地100ml,威士忌120ml,绍兴酒250ml,啤酒1000ml。如果超过这个量持续喝上3~5年,酒精肝、肝硬化就会接踵而至。
误区三:我肝功能正常,为什么不能喝酒?
一位40岁出头的肝癌患者,两年前查出患有酒精肝,不过当时肝功能检查正常。因工作需要,经常半斤八两地继续喝酒。他总说:“我肝功能正常,为什么不能喝?”一个月前到广州出差,感到肝区痛,腹胀。一检查,满肚腹水,已是肝癌晚期。
杨国红说,酒精不仅能使健康人喝成肝硬化或肝癌,还会加速乙肝等病毒性肝炎转化为肝硬化的进程。所以有两类人不能喝酒,一是酒精肝,二是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病患者至少应当每隔半年查一次肝功能。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在病情的隐匿发展中,肝细胞不损伤到一定程度,肝功能检查可以是正常的。此时如继续喝酒,无异于“雪上加霜”。待到“不正常”出现,往往悔之晚矣。
误区四:有什么药方可以戒酒?
杨国红说,对于早中期酒精肝,戒酒是惟一的治疗方法。一般轻度酒精肝戒酒三四周后就可改善症状,有肝功能异常者可配合用些保肝解毒药,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诺宁等,半年后转氨酶会慢慢下降。
但喝酒容易戒酒难。杨国红说,医学界目前还没研究出一种立竿见影的戒酒药,想靠药物、偏方戒酒其实是一种误区。当然,长期喝酒的人你让他突然停下来,他会很难受,出现戒断症状。如失眠、烦躁、吃不下饭,甚至震颤、抽搐等类似戒毒的症状,这是戒酒综合征,需要找医生,给与镇静、静脉补充营养等对症治疗。
有关戒酒方法,她认为主要是心理和行为治疗。首先病人应当坚定戒酒信心,主动采取措施,逐渐递减酒量,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包括每天少喝一两,由白酒改喝啤酒或葡萄酒,喝酒前吃些东西或喝点无酒饮料,尽量避免与酒友聚会,培养多种业余爱好等。他介绍了一个戒酒方,是将3条活黄鳝放进250ml低度酒里泡4天,以后每天喝一两。其实这种治疗是带有心理暗示作用的,那种带着腥味的酒黏乎乎的,很少有人能喝下去。
误区五:患脂肪肝后不能吃肉。
对于酒精肝病人,医生们总是告诫其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和瘦肉、鱼肉、牛奶等。可早期酒精肝病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我有脂肪肝,还敢吃肉吗?
杨国红说,其实,这也是个误区。因为导致脂肪肝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肥胖、饮酒、糖尿病。酒精性脂肪肝不是营养过剩的肥胖所致,而是喝酒损伤了肝细胞,引起肝脂肪代谢的紊乱和沉积。所以应当吃些瘦肉、牛奶这类低脂肪高蛋白食物,改善肝脏的营养状况,减缓其向肝硬化的发展。
戒烟认知误区
1.烟草“低焦油”危害低吸烟者在吸“低焦油卷烟”的过程中存在“吸烟补偿行为”,包括用手指和嘴唇堵住滤嘴上的透气孔、加大吸入烟草烟雾量和增加吸卷烟的支数等。吸烟补偿行为”的存在使吸烟者吸入的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成分并未减少。
2.“中草药卷烟”危害低由于焦油量降低后,烟叶原有的香气受到影响,所以烟草业额外向卷烟中加入各种香料、添加剂或中草药。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是安全的。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只要吸烟即有害健康。烟草业加入中草药等添加物的目的在于提高卷烟的吸引力,从而诱导吸烟或削弱吸烟者戒烟的意愿。
3.限量法戒烟很多人说,戒烟需要慢慢来,但往往会因每一根“限量”的烟唤起戒断反应,让你时刻在渴望那一根“限量烟”。4.零食替代法可戒烟如果零食可以替代尼古丁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烟民了。
哮喘的认知误区
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被疾病侵袭,其中,哮喘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一旦患上哮喘疾病,大家就要及时的采取措施,防止哮喘疾病出现严重或者恶化。
认知误区一、很多患者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包括不喘不治,喘了再治,长期以来,很多患者和家属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就是只重视对发作期的治疗,哮喘症状一旦缓解,就误判为治愈而停止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疾病出现反复的发作,甚至出现久治不愈,可能会严重恶化,引发一些肺部的疾病的出现,所以治疗哮喘要彻底。
认知误区二、很多患者认为吸入激素治疗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但是专家表示这类方法的副作用大,哮喘的本质实际就是气道炎症,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或者静脉注射等方法使哮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长期应用会对身体产生许多副作用。正确的哮喘治疗应是首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程度加用吸入长效β激动剂,这样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缓解,另外对于身体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认知误区三、很多患上哮喘的朋友认为吃药就可以康复,而忽略了日常的护理,很多人片面的认识通过不断的苭物来控制哮喘疾病的发作,这样就会导致对哮喘疾病的护理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患者在发病时急急火火地治疗,但是发现病情缓解后,就放弃了继续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出现频繁的发作,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出现。
颈椎病认知七大误区
1、转动头颈时发出响声,误以为自己得了颈椎病。
人体的关节,包括颈椎,正常情况下都会多多少少的出现响声,这是由于韧带与骨头之间或者骨头与骨头之间运动时产生摩擦引起的。如果只是单纯转动头颈时偶尔发出响声,没有其他的不舒服,完全不用担心,这种情况大部分是生理现象,并不是颈椎病
2、脖子和肩部感到酸痛,认为是颈椎病。
很多人时不时的会感觉脖子或者肩部酸痛,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颈肩部肌筋膜炎、肌肉劳损、肩周炎、早期的颈椎病等。对于早期的颈椎病,患者一般有比较明确的不良的工作及生活习惯,比如近期长时间低头玩手机、长时间盯着电脑加班等。所以,颈椎病可以导致颈肩部酸痛等症状,但并不是所有的颈肩部不适都是颈椎病。
3、低枕就与颈椎病无缘。
合适的枕头可以让劳累了一天的颈部肌肉及周围韧带等组织得到充分的修复,枕头过高、过低都不利于颈部的休息,可以引起或者加重颈椎病。理想中的枕头应该可以维持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枕头太低,颈椎相当于处于后伸(后仰)位置,枕头太高,颈椎相当于处于前屈(低头)状态,这两种姿势都是不正确的,不利于颈部肌肉的缓解。
4、简单运动有助缓解颈椎病。
对于长期的办公一族、低头族等颈椎病高发人群,要以预防为主。改变生活方式,比如用电脑、玩手机、打麻将等长时间低头,要40-60分钟休息10分钟左右,起身走走,做做颈部活动等。睡前避免半卧看书看报看手机,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源头上阻断颈椎病的发生。对于早期的颈椎病,比如颈肩部疼痛、僵硬等,简单的颈部锻炼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当神经受到压迫时,任何锻炼方式都是无济于事的。
5、手麻、头晕就是颈椎病。
手麻的原因是很多的,比如鼠标手、肘管综合症、颈椎病等,同样,头晕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血压不稳、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病、颈椎病等,所以说,不是手麻、头晕就是颈椎病,一旦出现症状,要及时就诊。
6、仅出现颈椎骨质增生即认为是颈椎病。
有些人常规查体,X光片发现颈椎骨质增生就认为是颈椎病,这是错误的认识。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退变、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进一步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颈椎病的患者多多少少会不同程度有骨质增生,但是有些人虽然有骨质增生,但是临床上并没有症状,这也不能称之为颈椎病。
7、颈椎病是老年病,年轻人不会得。
颈椎病多发于办公一族及长时间伏案工作者,随着网络的普及及移动设备终端的推广,目前颈椎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上,很多二三十岁的IT一族患上颈椎病的有很多,颈椎病并不是只是老年人的“专利”
宫颈癌额认知误区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专家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专家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专家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专家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宫颈癌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误解一:感染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形成子宫颈癌必须的条件
这种病毒通过性传播,但大多数感染类型都能通过最新的疫苗来预防。避免hpv感染明显减少了妇女的宫颈癌危险。而且通常持续感染hpv后,子宫颈癌缓慢发展,并以被称为不典型增生的癌前期病变出现,如果在这个阶段被发现,就能更有效地治疗,防止发展成宫颈癌;用巴氏涂片和hpv测试进行筛查都能发现这些癌前期病变。
误解二:我还很年轻,不用担心子宫颈癌。
事实:子宫颈癌患者的平均年龄是48岁。然而并不都是这样的,有人在20多岁就被诊断出。hpv感染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前期病变在年轻人里也很常见。
误解三:我没有性生活,因此我不需要hpv疫苗
事实:hpv能够通过性交在配偶之间传染,同样也能经口腔和接触传染。2006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一种名为gardasi的疫苗对四种类型的hpv有预防作用,其中两种通常是与宫颈癌有关,另两种与生殖器疣有关。一个疾控中心咨询委员会推荐对年龄在11~13岁的女孩可常规使用gardasil。专家支持这种疫苗应该在妇女有性活动之前接种。
误解四:我已经接种了hpvu曲轴,所以我不需要在性交时使用避孕套
事实:这种hpv疫苗将使你不被四种hpv感染,但对于其他类型的性传播疾病,这种疫苗是束手无策的。因此仍继续使用避孕套。
误解五:我不需要巴氏试验检查
事实:当一个妇女到21岁,或当她开始有性行为后3年,应该接受第一次巴氏试验检查。对于多久接受一次巴氏试验有不同的建议,询问你的医生你该隔多久筛查一次。即使你已经接种了hpv疫苗,你仍然需要有规律的巴氏试验。疫苗针对的是四类hpv而不是所有类型的引起宫颈癌的hpv,因此常规筛查还是很重要的。
误解六:我年龄很大了,不再需要巴氏试验
事实:我们发现老年人患宫颈癌和hiv人数正在增加。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妇产科临床助理教授laurenzuschnick博士说,老年妇女可能拥有新的性伴侣,这增加了她们患宫颈癌和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巴氏涂片是需要的,即使你已经到了绝经期,接受过子宫切除术,或者年龄超过65岁。
误解七:我的医生给我进行了妇科检查,这和巴氏试验是一样的
事实:巴氏试验从子宫颈收集细胞,然后送到实验室测定,而妇科检查,是医生对子宫颈和其他附件的物理检查。这两个对于早期宫颈癌诊断都很重要。
误解八:我的巴氏试验不正常,意味着我一定得了癌症
事实:不一定的,你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可能是hpv检查,阴道镜检查或者有关癌细胞的活组织检查。一个异常的巴氏检查可能表明了一种可以治疗的癌前期病变。相反,一个阴性的巴氏试验不一定说明肯定没有患癌。大约10%的巴氏试验是假阴性结果,意味着这个检查不能鉴别这里的问题。如果你有诸如出血,疼痛的问题,即使你的巴氏试验是正常的也应寻求进一步治疗。
误解九:如果我被诊断为宫颈癌,我只能等死
事实:在宫颈癌幸存者中有92%是早期,晚期宫颈癌的生存机会低一些。由于筛查不够,在发展中国家幸存者更少。常规普查有助于在早期,可治疗的阶段诊断宫颈癌。
误解十:在完成宫颈癌治疗后,在剩余的生命中我将活在担心癌症复发的阴影中
事实:如果宫颈癌复发,最可能是在治疗后2年内,对大多数病人随访5年后发现,复发的危险已经相当低了。
剖腹产的认知误区
很多人对对女性生孩子都有一定的误会,有的人认为生孩子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有的人认为只要是生过孩子了,自己的身材就很难恢复了,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剖腹产,但是对于剖腹产也是有很多人有一定的误解的。
比如,有些人误以为剖腹产仅仅是在肚皮上留下了一个刀痕;有些人则误以为剖腹产后不会出现产后盆底功能的改变,如产后阴道松弛、尿失禁等。事实上,剖腹产也会在子宫上留下瘢痕;
此外,妊娠过程本身就会对盆底组织产生影响,与分娩方式关系不大。
所以说,就算您是害怕因为自己生孩子而导致自己的下身变松才选择剖腹产的,也是会让您的下身变得松弛的,不是说剖腹产不用自己生的话,就不会导致您的阴道松弛的,这是个错误的理解。
剖腹产的好处,主要在于分娩时间快,对于患者而言,减少了暂时的疼痛,解决了难产的世界难题;对于医生而言,规避了顺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的风险,减少了责任事故的发生。
但专家不无忧虑地指出,经过几十年的临床观察以及随着对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的研究,我们已经发现,剖腹产不仅对孩子不利,而且妈妈还会形成瘢痕子宫,增大了再次生育的风险。
宫颈癌认知误区
由于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伴随着年龄年轻化,引起了社会的对此疾病的高度关注,这是和乳腺癌并驾齐驱的另一高发疾病,可是虽然人们对疾病已经开始重视,却不可避免的还是会陷入一些宫颈癌认知误区。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刘惜时教授指出,宫颈癌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刘惜时教授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 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以上四大宫颈癌认知误区都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性,对自己平时的一些生活细节不够关注。
宫颈癌四大认识误区
一、没有妇科疾病的女性不会得宫颈癌
宫颈癌和妇科疾病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即使没有妇科疾病的女性也应每年做一次TCT(宫颈癌)筛查。
二、只要正常生育过的女性就不容易得宫颈癌
其实很多女性认为只要正常生育后很多女性疾病就不会再得,比如乳腺癌和宫颈癌以及子宫癌等,其实这一观点被误传很多年,专家讲述,女性正常生育对子宫以及生殖器官的确有许多好处,但并不代表生育后可以杜绝疾病。
三、宫颈炎一定会导致宫颈癌
宫颈炎和宫颈癌都属于宫颈疾病,但两者之间没有绝对发生联系,也就是说,有宫颈炎的患者并非100%都会罹患宫颈癌或者因宫颈炎导致癌变,但在此专家提醒宫颈炎和其他宫颈疾病患者,宫颈癌可由严重的宫颈疾病发生癌变,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因此,有宫颈疾病的患者不必日夜忧心癌变,但也需要定期前往医院做宫颈疾病筛查。
四、妇科疾病不会导致宫颈癌
白带异常是大部分妇科疾病的前兆,也有女性妇科疾病表现为腹痛、腹部坠涨、腰疼等方面,一般来说妇科疾病是不会导致宫颈癌的发生,但长期的阴道炎刺激宫颈,会引起宫颈炎症的发生,而宫颈炎则有机率发生癌变,因此,女性妇科疾病是有可能导致宫颈癌的。
戒烟认知误区
1.烟草“低焦油”危害低吸烟者在吸“低焦油卷烟”的过程中存在“吸烟补偿行为”,包括用手指和嘴唇堵住滤嘴上的透气孔、加大吸入烟草烟雾量和增加吸卷烟的支数等。吸烟补偿行为”的存在使吸烟者吸入的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成分并未减少
2.“中草药卷烟”危害低由于焦油量降低后,烟叶原有的香气受到影响,所以烟草业额外向卷烟中加入各种香料、添加剂或中草药。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是安全的。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只要吸烟即有害健康。烟草业加入中草药等添加物的目的在于提高卷烟的吸引力,从而诱导吸烟或削弱吸烟者戒烟的意愿。
3.限量法戒烟很多人说,戒烟需要慢慢来,但往往会因每一根“限量”的烟唤起戒断反应,让你时刻在渴望那一根“限量烟”。
4.零食替代法可戒烟如果零食可以替代尼古丁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烟民了。
宫颈癌认知误区你占了几个
由于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伴随着年龄年轻化,引起了社会的对此疾病的高度关注,这是和乳腺癌并驾齐驱的另一高发疾病,可是虽然人们对疾病已经开始重视,却不可避免的还是会陷入一些宫颈癌认知误区。
宫颈癌其实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 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 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宫颈癌认知误区你占了几个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刘惜时教授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