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的症状 急性丙型肝炎
丙肝的症状 急性丙型肝炎
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升高为主,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尿黄眼黄等表现。85%的患者则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
丙肝的治疗方法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丙肝常见的治疗方法如下。
1、α-干扰素(α-IFN)
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治疗后血清HCV RNA转阴率可达50%~80%,但停药后约半数HCV RNA又转阳,再用α-干扰素仍有效。在HCV复制指标转阴同时可见肝功能改善及肝脏病变好转。提示干扰素对HCV有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复发时间多在治后6~12个月,若治后12个月ALT持续正常,血清HCV RNA阴性,则可能治愈。其复发原因为①病毒基因型不同,一般Ⅲ型IFN疗效好,Ⅱ型疗效较差;②出现突变株;③未完全清除病毒;④耐抗病毒药物。有报告用干扰素治疗散发性丙型肝炎效果较输血后丙型肝炎好。急性丙型肝炎如ALT持续异常超过6个月,应用干扰素治疗。常用有干扰素α-2b(干扰能),用法为: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用2周;后改为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隔日1次,用14周。一般疗程3月至6月。若增加干扰素剂量,延长治疗时间(12月或更长),可望提高疗效。近期疗效50%。
2、三氮唑核苷(rilavirin,病毒唑)
为一广谱抗病毒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不如干扰素。对血清和肝HCV-RNA无明显降低作用。
3、干扰素(interferon,IFN)
IFN治疗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的持久应答率为25%,可防止30%的急性丙肝向慢性化发展,到目前为止,IFN仍是公认的治疗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
Omata报道,输血后丙肝1年后ALT恢复正常者,IFN治疗组为64%,对照组为7%,输血后3年HCV RNA阴性者,IFN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0%。一般认为,HCV感染时间越短,肝组织学病变越轻,血中病毒水平越低则疗效越好。因此对急性丙型肝炎,血ALT持续不降者,应考虑IFN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具下述指标者,亦可应用IFN治疗:①血清ALT持续异常;②肝组织学检查有慢性肝炎特征;③既往有注射毒品史或从事医务工作者等;④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肝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肝病;⑤HCV血清指标阳性。
IFN剂量目前一般用3~5mV,每周3次,疗程6月。据报道,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50%以上慢性丙型肝炎病人的生化和组织学指标好转,但部分病人于6~12个月内复发。但如病人于治疗后12个月ALT持续正常,血清HCV RNA阴性,则可能治愈。延长疗程可提高应答率。
4、肝移植
慢性丙型肝炎晚期可用肝移植治疗。但新移植的肝常发生HCV感染,系由肝外HCV传入所致,也可发生急性重型肝炎。
预后
虽然丙肝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但易向慢性化转变,血清转氨酶常呈波浪起伏性升高,持续达6个月者(占57%)比乙肝(占28%)更为多见。长潜伏期和轻型或无黄疸型者,易发展为慢性;女性较男性更易发展为慢性;老年和高剂量丙肝病毒急性感染者易发展为慢性;经皮传播者,特别是输血后丙肝较非肠道外传播者更易发展为慢性。其中10%-2o%发生肝硬变,有时在急性起病后几个月至三年之内,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演变为肝硬变,而且,少数患者病情发展迅速,预后不良。
丙肝的表现
慢性丙肝急性丙肝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丙肝病毒携带史而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组织学和影像学检查符合慢性丙肝表现者。
慢性丙肝症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可有肝大和轻度触痛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慢性丙肝病例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严重时丙肝症状明显,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常伴肝病面容、肝掌、痴、脾大,ALT和/或天门冬氨酸氨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1. 输血后丙型肝炎潜伏期2~26周,平均7.4周。散发性丙型肝炎潜伏期待定。一般临床经过较轻,亚临床型较多见,重型肝炎较少。与乙型肝炎相比,ALT、胆红素平均值较低,黄疸持续时间较短,病情较轻、发热少见。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大多数无黄疸、单项ALT升高,有持续或反复异常的特点,但转为慢性肝炎的比例较乙型肝炎高(40%~50%),无黄疸型较黄疸一草坪晚易慢性化。其余于6月内痊愈呈自限性过程。慢性丙型肝炎大多表现ATL反复异常、AST也升高、蛋白代谢较快出现异常,而体征如蜘蛛痣、肝掌、脾肿大等不如乙型肝炎明显。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更易慢性化。约40%~50%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展成为慢性肝炎,25%发展成为肝硬化,余为自限性经过。急性丙型肝炎发展成慢性者多为无黄疸型,ALT长期波动不降,血清抗-HCV持续高滴度阳性。因此,临床上应注意观察ALT及抗-HCV的变化。
大多数一般丙型肝炎临床表现较轻,但也有重型肝炎的发生。根据发生的背景和频率不同,有HBV、HAV、HCV、HDV和HEV五种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欧美统计资料表明,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病因以HBV居多,日本则以HCV居多。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日本人群HCV感染率远高于欧美,其次是欧美的HCV基因型与日本的不同。我国尚无详尽资料,多数报道以HBV居多,HCV致重型肝炎中又以慢性乙型肝炎合并HCV感染者居多。
丙肝常用的检查方法是什么
1、从丙肝症状上分析:
患者如果想要确诊丙肝这种疾病,首先应该从患者的症状上进行分析,因为丙肝患者开始的时候症状很轻微,但有些患者的身体还是有些异常症状的,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疲倦乏力,部分患者出现右上腹部隐隐作痛、也就是肝区疼痛,还有患者出现黄疸症状、低热、肝脾肿大、肌肉关节疼痛等,这都可以引起患者的警惕性,使患者能及时发现这种疾病。
2、从丙肝易感人群上分析:
丙肝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疾病,那么丙肝常用的检查方法是什么?人们可以从丙肝易感人群来判断这种疾病,因为作为丙肝易感染人群,如患者的家属,朋友。应提高这方面的警觉意识,如果有接触丙肝患者的可能,一定要到医院里检查,已确定身体的健康情况,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有:经血传播,像通过血液、血制品的传播;体液传播,像分泌物、唾液、体液等含有丙肝病毒,人们都有可能因为接触这些而感染,对于丙肝的高发人群,一定要做好预防的工作,这样才能减少丙肝的发病率。
3、从丙肝检查上分析:
大家如果怀疑自身患上了丙肝这种疾病,可以采用专业的方法进行检查诊断,这样可以直接检查出这种疾病,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成分是病毒的RNA,它的主要功能是可逆转录一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为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比较有效方法。在急性丙型肝炎时,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可以从阳性转为阴性,临床发现很多急性肝病患者其RNA可持续阳性,因此要做好其中的鉴别工作。
丙肝疾病概述
丙肝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丙肝分布较广,更容易演变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
在预防丙肝的措施上,筛选献血员是重要一环,凡血中抗-HCV阳性或HCVRNA阳性均不能作为献血员。
临床表现:急性丙型肝炎消化道症状轻,发生黄疸型的比例低,ALT和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急性乙型肝炎。
检查:丙型肝炎病毒指标包括抗HCV及HCVRNA。
治疗:急性丙型肝炎虽然有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但对所有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因为急性期的疗效好。其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休息、降酶、保肝、抗病毒及其他对症治疗,其中最主要的治疗当属抗病毒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公认有效的也只有干扰素,同样应该早期治疗。临床上倾向联合用药。例如,干扰素加胸腺肽或干扰素加病毒唑片。
丙肝的病因
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但由于体液中HCV含量较少,且为RNA病毒,外界抵抗力较低,其传播方式较乙型肝炎局限,传染力也较乙肝病毒为弱。主要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输血后肝炎70%以上是丙型肝炎。随着筛查方法的改善,此传播方式已得到明显控制,但抗HCV阴性的HCV携带
供血员尚不能筛除,输血仍有传播丙型肝炎的可能,特别是反复输血、血制品者。
(2)注射、针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传播:国内报道80%以上静脉毒瘾者为抗HCV阳性。血液透析者及骨髓移植者亦是高危人群。
(3)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散发的HCV感染者中约40%无明显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史,称为社区获得性,其中的大部分由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4)性传播:精液和唾液中存在HCV,性接触传播不容忽视。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者属高危人群。
(5)母婴传播:母亲为HCV感染者的婴儿,感染HCV的几率约10%。
急性丙肝丙肝慢性率达50%左右。急性丙肝主要分2型:
(1)急性黄疸型丙肝:丙肝起病相对较缓,仅部分丙肝患者有发热症状。少数丙肝症状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为主,类似感冒。此型丙肝症状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主要为ALT升高。随着病情发展,丙肝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但随后出现黄疸症状。部分丙肝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搔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体征伴有肝大、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病情持续发展,丙肝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2)急性无黄疸型丙肝:此型丙肝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丙肝相似。相比之下,黄疸型起病更隐匿,丙肝症状轻,主要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腹胀,肝区痛,肝大,有轻压痛及叩痛等。有些丙肝病例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实际上无黄疸型丙肝发病率远高于黄疸型丙肝,无黄疸型占2/3之上。急性丙肝症状同样比急性甲肝和乙肝症状轻微,甚至无明显症状。多数丙肝病例无发热,血清ALT呈轻中度升高即使是急性黄疸型病例,血清总胆红素一般不超过52umol/L。
丙肝的治疗方法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丙肝常见的治疗方法如下:
1、α-干扰素(α-IFN)
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治疗后血清HCV RNA转阴率可达50%~80%,但停药后约半数HCV RNA又转阳,再用α-干扰素仍有效。在HCV复制指标转阴同时可见肝功能改善及肝脏病变好转。提示干扰素对HCV有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复发时间多在治后6~12个月,若治后12个月ALT持续正常,血清HCV RNA阴性,则可能治愈。其复发原因为①病毒基因型不同,一般Ⅲ型IFN疗效好,Ⅱ型疗效较差;②出现突变株;③未完全清除病毒;④耐抗病毒药物。有报告用干扰素治疗散发性丙型肝炎效果较输血后丙型肝炎好。急性丙型肝炎如ALT持续异常超过6个月,应用干扰素治疗。常用有干扰素α-2b(干扰能),用法为: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用2周;后改为每次300万U,肌肉注射,隔日1次,用14周。一般疗程3月至6月。若增加干扰素剂量,延长治疗时间(12月或更长),可望提高疗效。近期疗效50%。
2、三氮唑核苷(rilavirin,病毒唑)
为一广谱抗病毒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不如干扰素。对血清和肝HCV-RNA无明显降低作用。
3、干扰素(interferon,IFN)
IFN治疗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的持久应答率为25%,可防止30%的急性丙肝向慢性化发展,到目前为止,IFN仍是公认的治疗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
Omata报道,输血后丙肝1年后ALT恢复正常者,IFN治疗组为64%,对照组为7%,输血后3年HCV RNA阴性者,IFN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0%。一般认为,HCV感染时间越短,肝组织学病变越轻,血中病毒水平越低则疗效越好。因此对急性丙型肝炎,血ALT持续不降者,应考虑IFN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具下述指标者,亦可应用IFN治疗:①血清ALT持续异常;②肝组织学检查有慢性肝炎特征;③既往有注射毒品史或从事医务工作者等;④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肝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肝病;⑤HCV血清指标阳性。
IFN剂量目前一般用3~5mV,每周3次,疗程6月。据报道,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50%以上慢性丙型肝炎病人的生化和组织学指标好转,但部分病人于6~12个月内复发。但如病人于治疗后12个月ALT持续正常,血清HCV RNA阴性,则可能治愈。延长疗程可提高应答率。
4、肝移植
慢性丙型肝炎晚期可用肝移植治疗。但新移植的肝常发生HCV感染,系由肝外HCV传入所致,也可发生急性重型肝炎。
预后:
虽然丙肝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但易向慢性化转变,血清转氨酶常呈波浪起伏性升高,持续达6个月者(占57%)比乙肝(占28%)更为多见。长潜伏期和轻型或无黄疸型者,易发展为慢性;女性较男性更易发展为慢性;老年和高剂量丙肝病毒急性感染者易发展为慢性;经皮传播者,特别是输血后丙肝较非肠道外传播者更易发展为慢性。其中10%-2o%发生肝硬变,有时在急性起病后几个月至三年之内,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演变为肝硬变,而且,少数患者病情发展迅速,预后不良。
没有症状的丙肝更需警惕
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症状不明显,主要是由于病情处于潜伏期时,一般情况下没有肝炎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症状。
但是,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会出现恶心、关节疼痛、腹痛、腹泻、肝区不适等症状,一些患者甚至会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等症状,由于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症状和一般性疾病症状相似,患者应加以观察。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效果好,90%患者可获得完全应答而彻底痊愈;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相对较乙型病毒性肝炎为轻,经标准抗病毒方案治疗,有机会清除病毒获得痊愈。部分患者感染20-30年后可出现肝硬化或肝癌。
据临床数据显示,只有25%的丙型肝炎患者会有轻微的症状,而达75.5% 的人没有任何症状。甚至很多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功能检查经常表现为正常,因此而被漏诊。由于丙肝的隐蔽性强,病程比较慢,尤其对于幼年感染的人,有的要20年甚至30年才有症状,所以丙肝也被称为是隐形杀手。丙肝症状隐匿,可在肝脏中“潜伏”20年左右,“悄无声息”地吞噬肝的健康,很容易被患者忽略。多数患者常在疾病发展到晚期时才发现,以致错过了最治疗时机,甚至已经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这也是为什么丙肝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的原因。
丙肝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体检或求治其他疾病时才被意外发现,而对何时、又怎样感染的丙肝病毒,患者往往一无所知。即使在美国,慢性丙肝的诊断率也只有20%,而这些患者大多是在感染丙肝病毒后10余年才被发现。
随着乙肝疫苗接种的普及、抗病毒药物的推陈出新以及慢性乙肝的防治知识的普及,乙肝的防治正逐渐被大众所熟悉。而其“同门师弟”慢性丙型肝炎’一直以来末获得充分的认识和重视。20年前,丙肝病毒被发现;20年后,这个沉默的杀手“伏击”了全球1.8亿人,每年有300万~400万的新感染者,30万人因为丙肝而失去生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丙肝发病人数逐年上升,最近5年内报告人数增加了约5倍,2008年报告的发病人数达到约11万人,比2003年增长了约6倍。
丙肝和乙肝一样,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及纤维化,对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未经治疗的丙肝慢性化率为50%-85%;感染后20年,一般人群肝硬化发生率为10%-15%;感染30年后,肝癌发生率为1%-3%;肝硬化患者中,肝癌每年发生率为l7%。
一项《丙型肝炎认知调查》显示,高达80%的被调查者选择“接种疫苗”能够预防丙型肝炎,而事实上,丙肝疫苗尚未问世。此外,仅有1%的人对丙肝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有正确的认识。调查中发现仅有5%的被调查对象进行过丙肝抗体检测。更有相当多的民众认为丙肝不可能治愈。在丙肝高危人群中,对于“为什么没有进行丙型肝炎检门给出的首要原因是“没有身体不适”。而即使是医护人员,不少人对丙肝也不甚了解。
既然丙肝如此可怕,并且又没有相应的疫苗。那日常的预防工作不得不做到位。其和乙肝病毒一样,都是血液传播的。若是身体有伤口,就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得了丙肝可以治吗
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应用干扰素抑制病毒。
1.干扰素(IFN)
IFN治疗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的持久应答率为25%,可防止30%的急性丙肝向慢性化发展,到目前为止,IFN仍是公认的治疗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
2.α-干扰素(α-IFN)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治疗后血清HCV RNA转阴率可达50%~80%,但停药后约半数HCV RNA又转阳,再用α-干扰素仍有效。在HCV复制指标转阴同时可见肝功能改善及肝脏病变好转。提示干扰素对HCV有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复发时间多在治后6~12个月,若治后12个月ALT持续正常,血清HCV RNA阴性,则可能治愈。
3.三氮唑核苷(病毒唑)
三氮唑核苷为一广谱抗病毒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不如干扰素。对血清和肝HCV-RNA无明显降低作用。
4.肝移植
慢性丙型肝炎晚期可用肝移植治疗。但新移植的肝常发生HCV感染,系由肝外HCV传入所致,也可发生急性重型肝炎。
丙肝症状
丙型肝炎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和丙肝肝硬化,症状不尽相同。
1、急性丙型肝炎
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升高为主,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尿黄眼黄等表现。单纯丙肝病毒感染极少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自然状态下,其中仅有15%的患者能够自发清除HCV达到痊愈,在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干预的情况下,85%的患者则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儿童急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50%可自发性清除HCV。
2、慢性丙型肝炎
症状较轻,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如容易疲劳,食欲欠佳,腹胀等。也可以无任何自觉症状。化验ALT反复波动,HCVRNA持续阳性。有1/3的慢性HCV感染者肝功能一直正常,抗HCV和HCVRNA持续阳性,肝活检可见慢性肝炎表现,甚至可发现肝硬化。
3、丙肝肝硬化
感染HCV20-30年有10%~20%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1%~5%患者会发生肝细胞癌(HCC)导致死亡。肝硬化一旦出现失代偿情况,如出现黄疸,腹水,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其生存率则急剧下降。
丙肝病毒抗体阴性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是怎么回事。丙型肝炎病毒IgG抗体结果是+,说明感染过丙肝病毒,建议查一下HCV-RNA和肝功。1 如果HCV-RNA阴性,肝功正常,是既往感染丙肝病毒,目前已自愈,没有传染性,也不用治疗;
2 如果HCV-RNA阳性,肝功异常是活动性丙肝或急性丙肝,必须进行抗病毒和保肝治疗;3 如果HCV-RNA阳性,肝功正常是慢性丙肝,如果B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仅有轻微炎症坏死且无明显纤维化者,可暂不治疗,但每隔:3-6个月应检测肝功能。后两者有传染性。
丙肝传染不
丙肝是会传染的。 丙肝是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比乙型肝炎更易慢性化。约有1/2的丙肝患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约30%发展为肝硬化;丙型肝炎也是肝细胞癌主要病因之一。近2至3年研究表明,丙肝是我国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由于丙肝起病隐匿,公众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有些人被丙肝传染后还毫无所知,直到偶尔检查时才发现。包括一些医务人员对丙肝的认识也远没有对乙肝或甲肝那样深入。
丙肝的临床特点与其他病毒性肝炎有些不同。丙肝起病缓慢,丙肝症状也比较轻微,而且更容易转变为慢性丙肝,治疗难度不下于乙肝,其中相当一部分(近30%慢性丙肝)会发展为肝硬化。 丙肝会传染,而且乙肝丙肝可以重叠感染,使肝炎症状加重。近年发现丙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丙肝传染性是很强的。 丙肝传染途径及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丙肝与输血的关系更密切。50%以上的丙肝病人都有输血(或血浆)的历史。
如果输入的血液带有丙肝病毒,则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一般1个半月至2个月)后,便出现肝炎的症状(疲乏、食欲减退、部分可出现黄疸等)和肝功能异常。病人的血液可检测到抗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抗体(抗-HCV阳性)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阳性)。由于感染丙肝病毒后,体内产生抗-HCV及其在血中出现的时间较迟,而HCV-RNA的产生较早,而且HCV-RNA表示丙肝病毒在肝内复制活跃,因此HCV-RNA能更准确及更早诊断丙型肝炎。
一般来说,单纯的急性丙肝的症状较轻,经一般护降酶治疗,病情好转较乙肝快,但病情易反复而变成慢性若在慢性乙肝基础上重叠感染丙肝病毒时,则可使原来肝炎加重,甚至发展为重症肝炎或加速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医生们应很重视丙型肝炎的及早诊断、治疗和预防
丙肝是什么病
丙肝,全称为丙型病毒性肝炎,又可称为丙型肝炎,是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途径和密切接触途径来传播、诱发的肝脏炎症。
丙肝的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症状比较隐匿,即使出现也比甲肝、乙肝的症状轻微,所以很难被发现。丙肝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丙肝、慢性丙肝和丙肝肝硬化等三种类型。
丙肝的症状表现
急性丙肝:急性丙肝又可以分为两种具体类型。
(1)急性黄疸型丙肝。这种丙肝类型的起病相对较缓,部分患者有发热症状,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表现,类似于感冒。此型丙肝的体征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以及谷丙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改变表现。
随着病情发展,丙肝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但随后出现黄疸症状。部分丙肝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搔痒、心动迟缓等梗阻性黄疸症状表现,伴有肝大、压痛及叩痛等体征,部分患者还有脾大症状。肝功能检查可见谷丙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
(2)急性无黄疸型丙肝。此型丙肝的症状表现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急性黄疸型丙肝相似,起病更隐匿,症状表现更轻,主要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腹胀、肝区痛、肝大、有轻压痛及叩痛等。
与急性黄疸型丙肝相比,急性无黄疸型丙肝的发病率相对更高,可占到三分之二以上。慢性丙肝
慢性丙肝的症状主要是不同程度的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肝大、轻度触痛、脾大等。
部分慢性丙肝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但病情严重时丙肝症状明显,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粪便稀薄等,有些慢性丙肝患者还常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脾大等,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血清清蛋白与血清球蛋白的比值出现异常。丙肝肝硬化
丙肝肝硬化包括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在代偿期内病情稳定,而在失代偿期内迅速恶化。
感染丙型肝炎病毒20—30年之后,约有10%—20%的丙肝患者可发展到肝硬化阶段;1%—5%的丙肝患者会发生肝细胞癌导致死亡。丙肝肝硬化一旦进入失代偿期,如出现黄疸、腹水、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使得患者的生存几率急剧下降。
在某些时候,丙肝可合并乙肝感染存在。丙肝合并乙肝的情形往往表现为丙肝症状的突然加重,此时可能出现肝衰竭。
丙肝形成的原因常识介绍
1.丙肝是有丙型肝炎病毒(hcv)所引起的,HCV为含脂质外壳的球形病毒,具有囊膜和刺突结构,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少数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途径所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丙肝分布比较广泛更易演变为慢性、肝硬化甚至肝癌等症状。
2.丙肝是感染再会型肝炎病毒而引起的肝脏损害,感染丙肝,一般不易被发现,尤其是在初期,更是容易被忽视。近几年丙肝有上升的趋势,癌变率也较高,丙肝的潜伏期一般是在5~12周。丙肝有急性丙肝和慢性丙肝两种,一般急性丙肝有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有时也会出现食欲下降,恶心、腹胀,肝区痛,肝大等。急性又见于有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两种类型;慢性丙肝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头晕、食欲有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等症状,部分慢性丙肝病例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其实,丙肝的传染和乙肝是一样的,也是主要经血液传播,同时,目前还缺乏有效的疫苗来保护易感人群,所以,丙肝的预防现在主要是通过切断其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