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是吃药还是打针好
宝宝发烧是吃药还是打针好
发热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反应,近年来的研究 表明,当出现略高于正常人体的体温时(37.5℃-38.5℃),人体可表现出更好的抗感染防御机能,所以对小儿发热不加区别强行用物理方法或针剂药物降温是不利的。
什么情况下给患儿解热治疗呢?
世界卫生 组织建议若患者肛门温度39℃以上(腋下38.5℃)且有烦躁不安时,应及时给患儿解热治疗。以下情况即使不到39℃也应治疗,如有肺炎、心力衰竭、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及5岁以下有发热抽风史的孩子也应给予解热药。
幼儿发烧到底是吃药还是打针好呢?
用退烧药
退烧药是一种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机能使人体体表血管扩张、进而借助于出汗等过程使散热增加,同时抑制寒战、使机体产热减少的药品。它能有效地控制发烧,使体温降低,但不能根本解除引起发热的原因。发烧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之一,治疗发烧不论病因病情地使用退烧药是不行的。退烧药有毒副作用。
家庭用药有原则
1、短期低烧免用药
低烧通常指体温在38.5℃以下的发烧,这种体温升高在小儿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异常,在成人则往往已经引起明显的不适反应。
2、儿发烧早诊治
儿童不同于成人,其对一般低烧的反应往往不明显,但其体温升高快,往往下午还好好的,入夜却骤起高热。因此,对小儿发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即使是低烧也应及时就诊,并须配备一些临时使用的退烧药,以免夜里骤起高烧时手足无措。
由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所以,发烧用药需十分小心,低热或中热时,最好不要给孩子用退热药,尤其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不稳定,退热药的使用更应慎重。此外退烧药也是有时效性的,过了药效后孩子还会出现反复,这些属于正常的现象。
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出现发烧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脱衣散热,松解包降温,采用温水擦身、冰袋敷等物理降温。只有在腋下温度超过38.5℃时才主张给孩子吃退烧药。
肌肉注射
由于一部分6个月~5岁的小儿可能引起热惊厥(多数是良性惊厥,愈后好;如有原发性癫痫,则可能增加其癫痫发作次数),因此家长对发热感到十分恐慌,只要孩子一发热,不管白天黑夜,甚至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抱他去医院打退烧针,请医生迅速把体温降下来。有一些打了退烧针后确实体温暂时下降了,但不久又上升了,有的还出现副作用。
确实,肌肉注射退烧针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由于目前用于儿童退热的针剂主要是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如:安痛定、安乃近等(含氨基比林成分),这类药物副作用大,极易产生虚脱甚至休克;也可能出现过敏性皮疹(荨麻疹 、渗出性红斑、剥脱性皮炎);更为严重的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本世纪30年代,欧美应用氨基比林导致2000余人死亡,是本世纪最大的药害事件之一。故这类药物已在22个国家受到禁止。80年代初我国已将氨基比林列为淘汰品种,故儿童应禁止使用复方氨基比林。另外,此类药物肌肉注射局部刺激较大;会引起臀部肌肉损伤产生臀肌萎缩或麻痹及感染等并发症;而且儿童对打针也非常恐惧而吵闹不安。故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口服解热药。
哺乳期发烧能打针吗
相信大家都知道,发烧的时候打针是最容易痊愈的。因此很多妈妈就有疑问了,哺乳期发烧能打针吗?会不会影响喂奶?会不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般说来,如果女性在哺乳期发烧,是不可以用母乳喂养的。如果坚持用母乳喂养,那么建议新妈妈要在打针服药后12小时才可以母乳喂养。因为哺乳期发烧的话,需要给予抗生素治疗,一般选择头孢类药物,服用抗生素之后还是要避免喂养宝宝。
如果一般的感冒、发热,如果不是高热不退、体力消耗很大,妈妈依然可以放心给宝宝喂奶。但要注意多喝点水,以免乳汁浓缩,引起孩子腹泻。有些感冒、发烧的新妈妈,感冒和发烧会导致乳汁量下降,这时可以多喂孩子几次,几天后,乳量就会恢复正常。如果感冒很严重,出现高热持续不退、体力消耗很大,妈妈就应当停止哺乳,挤出奶煮沸后喂或让孩子吃一段时间的配方奶。如果妈妈要吃药打针的话就得停止喂奶。
孩子发烧吃药好还是输液好
发热,是人体对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宝宝发烧是儿科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症状。从某种角度上讲,发热并不完全是坏事。但是发烧持续过久或者温度过高,尤其是当出现高热惊厥不仅可以引起机体的损害,还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利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当宝宝发烧时,妈妈应密切注意发病的情况,如果宝宝体温不很高,一般情况比较好,可以在家治疗休息。
有些年轻的妈妈一见宝宝有点烧,就希望医生给宝宝吃药、打针,要求在短时间内将体温降下来,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小儿发烧的原因很多,在未弄清病情之前,就急匆匆地把体温压下去,反而掩盖了病情,延误了治疗。同时,任何疾病引起发烧都有一个过程,病情的治疗也需要一段时间,对小儿的疾病应综合治疗。比如因炎症发烧,待消炎后,体温自然恢复正常,如果仅仅是服退烧药,一下子将体温降下来,不久就又会回升。
宝宝发烧时,应经常喂些白开水或糖水,饮水可补充因发热而蒸发的水分。饮水后出汗,水分的蒸发又可帮助退热。此外,排尿增多也可使部分热量由尿液带出,加速退热。
宝宝发热,只是各种疾病的一个表现。无热,不一定无病,热退也不等于疾病已经痊愈。所以,当宝宝发热时,关键在于对原发病的治疗,而不仅仅是退热。但如果当体温超过39℃时,应采取各种措施将体温控制在38℃以下,以防止高热惊厥的发生。
幼儿发烧到底是吃药还是打针好呢?
用退烧药
退烧药是一种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机能使人体体表血管扩张、进而借助于出汗等过程使散热增加,同时抑制寒战、使机体产热减少的药品。它能有效地控制发烧,使体温降低,但不能根本解除引起发热的原因。发烧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之一,治疗发烧不论病因病情地使用退烧药是不行的。
家庭用药有原则
1、短期低烧免用药
低烧通常指体温在38.5℃以下的发烧,这种体温升高在小儿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异常,在成人则往往已经引起明显的不适反应。
2、儿童发烧早诊治
儿童不同于成人,其对一般低烧的反应往往不明显,但其体温升高快,往往下午还好好的,入夜却骤起高热。因此,对小儿发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即使是低烧也应及时就诊,并须配备一些临时使用的退烧药,以免夜里骤起高烧时手足无措。
由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所以,发烧用药需十分小心,低热或中热时,最好不要给孩子用退热药,尤其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不稳定,退热药的使用更应慎重。此外退烧药也是有时效性的,过了药效后孩子还会出现反复,这些属于正常的现象。
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出现发烧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脱衣散热,松解包降温,采用温水擦身、冰袋敷等物理降温。只有在腋下温度超过38.5℃时才主张给孩子吃退烧药。
肌肉注射
由于一部分6个月~5岁的小儿可能引起热惊厥(多数是良性惊厥,愈后好;如有原发性癫痫,则可能增加其癫痫发作次数),因此家长对发热感到十分恐慌,只要孩子一发热,不管白天黑夜,甚至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抱他去医院打退烧针,请医生迅速把体温降下来。有一些打了退烧针后确实体温暂时下降了,但不久又上升了,有的还出现副作用。
确实,肌肉注射退烧针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由于目前用于儿童退热的针剂主要是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如:安痛定、安乃近等(含氨基比林成分),这类药物副作用大,极易产生虚脱甚至休克;也可能出现过敏性皮疹(荨麻疹、渗出性红斑、剥脱性皮炎);更为严重的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另外,此类药物肌肉注射局部刺激较大;会引起臀部肌肉损伤产生臀肌萎缩或麻痹及感染等并发症;而且儿童对打针也非常恐惧而吵闹不安。故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口服解热药。
输液效果不见得比药物快
不少人认为打针比吃药疗效好、见效快。省妇幼保健院儿内科主任周晓勤告诉记者,曾有一位老人带着孙子来看病,她诊断之后认为孩子不需要打针,吃点药回去休息一下就行了,谁知老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埋怨医生对孙子的病情不重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施先艳指出,很长时间以来,不少人患病后认为静脉输液比吃药和肌肉注射见效快、效果好,很多人无论得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就要求医生输液治疗,这其实是对医疗行为认识上的一种误区。
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唐汉生说,静脉用药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能迅速吸收,因此起效较快。但人体有一套自身保护系统,血管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将有害物质阻挡在外面。如果用尖锐的东西突破这道屏障,迫使机体承担起强加的吸收、代谢工作,很容易出问题,而且会直接损害肝、肾等器官,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输液是所有给药途径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最严重的一种。
有药学专家介绍说,开放人体静脉通道的任何形式都是有风险的,注射液中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则可能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而且输液中所配的药物越多,所含的微粒就越多。如果输液器、药品等质量再不合格,输液配伍也存在问题的话,微粒所造成的后果将更为严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种药物并用可能因药物间发生反应,从而使产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高。据统计,数种药物并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5种占4%,6-10种占10%,11-15种占28%。
宝宝发烧别着慌13个误区九成妈不知道
误区一:发烧就是病
婴儿体温较成人高一些,正常新生儿肛温在36.2度-37.8度之间,腋下温度在36度-37度之间;如果妈妈发现宝宝肛温超过37.8度,腋温超过37度,即可以判断宝宝发热。发热是由于病原菌引起的(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当这些病原菌侵入机体后,机体的防御系统为保护机体,可作出各种保护机体的反应来抵御病原菌,发热就是其中的一种抵御反应。发热并不是一个坏现象,说明机体正在与病原菌作斗争,所以很消耗人的体力。发烧的宝宝容易嗜睡、乏力。
误区二:发烧都是坏事
发烧并不是一种病,只是机体抵御疾病的一种反应。实际上,发烧对宝宝也是“有功”的。发烧表明机体的免疫机制好,是人体的重要自我保护手段之一。多数发烧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体温较高时,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发热时体内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病原毒素排出;发烧还可以刺激免疫系统,有助于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适当的发烧有利于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
误区三:发烧越高病情越重
有些妈妈认为宝宝烧高烧表示病情严重,火急火燎把宝宝往医院送,其实,发烧的高低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尽然。一个体温只有38。5℃的宝宝无精打采,可能比体温高达40℃还在活蹦乱跳的宝宝病得更厉害。病情的轻重,主要应看宝宝的精神状态,而不能仅仅看体温的高低。婴儿因为免疫系统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功能,往往在病得很重时不发烧。
误区四:发烧会烧坏脑子
宝宝烧到40度了,妈妈可着急了,害怕宝宝再烧下去就烧坏脑子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人体大脑细胞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通常要在42℃以上才会逐渐被破坏,而一般疾病引起的发烧很少会超过此温度,所以40℃以下的发烧,并不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直接伤害,因此不用担心发烧使“脑筋变坏,智力变差”。只有小儿患了脑炎、脑膜炎等疾病伴有发热时,脑质本身受到病毒或毒素破坏,才会损伤到脑细胞。
会对宝宝大脑产生影响的情况:部分宝宝发热时会出现高热惊厥,没有及时处理而出现频繁的惊厥或惊厥且持续时间过长。
宝宝发烧
护理误区:
误区五:一发烧就马上退烧
一旦发现宝宝发烧,妈妈心里着急都会想尽方法让宝宝尽快退烧,什么物理退烧法吃药打针输液的统统都做,事实上这些并非明智之举。发烧本身不是一种疾病,只是身体的一个警钟,提醒身体某部位生病了,是疾病的一个表象。如果宝宝刚刚开始发烧,就用退烧药把体温压下去,这只是指标不治本,不但会降低宝宝的自身抗病能力,还常常会因为烧退而掩盖病情,造成假象,不利于找到发烧的真正“元凶”。当然,过高的发烧,会增加机体内在的消耗,尤其小婴儿容易造成水分蒸发,导致脱水,而且婴幼儿容易发生高热抽风,故放任发烧引起伤害也是错误的。
误区六:多种退烧药并用退烧效果快
药物都有一定发挥药效的时间。但为了尽快让高烧不退的宝宝高烧,很多爸爸妈妈一心急,给宝宝混合使用不同种类的退烧药,半小时没退烧,又多服几次或将剂量增加,甚至又加栓剂。由于各种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不等,混用可能使药效重叠,结果烧退的太猛,宝宝出汗过多而致虚脱,或体温陡降至36℃以下,产生了低体温的新问题。
误区七:多穿衣服捂汗退热
老观念认为,发烧了只要捂一身汗出来病就好了,大错特错!加减衣服要配合发烧的过程。通常发烧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发冷、发热、发汗:发冷时,应添加衣物等以适当保暖,同时喂些温开水;发热时,该减除衣物,并采用温水拭浴物理降温或退烧药降温;发汗时,应及时擦干汗液,穿一些比较宽松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
宝宝发烧
误区八:洗澡会让宝宝着凉
宝宝发烧,医生说是感冒,建议妈妈给宝宝用温水洗一次澡。可是许多妈妈会认为洗澡会使宝宝着凉,不听从医生的建议。出了汗后,父母往往不敢给宝宝洗澡,怕着凉。发烧时用温水给宝宝洗澡,可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利于散热,也是一种降温措施,医学上称为物理降温。
让宝宝在低于体温约2℃的温水中浸泡20分钟,每天2-3次,只要室温不是很低,洗澡后及时擦干,避免吹风,宝宝是不会着凉的。也可以用酒精给宝宝擦身降温。
误区九:清热解毒药就是退烧药
很多家长都认为宝宝发烧就是上火热毒,遇到宝宝发烧就会选用一些清热解毒药,如清开灵、双黄连、小儿退热冲剂等。事实上中医退烧有十余种方法,如发汗退热、泻下清热、养阴清热等等,运用时需辨症施治,用得对症,高烧往往很快可退;用得不对,往往反增其热。清热解毒药大多苦寒伤胃,宝宝用后容易出现拉肚子。
误区十:滥用抗生素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消炎药和抗生素能有效杀死病菌,喜欢盲目地使用消炎药(抗生素),这也是不正确的。引起宝宝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只有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如手指血化验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方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在病原菌不明时滥用消炎药,不但起不到治疗的作用,还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身体康复。
误区十一:打针输液退烧效果好
中国医疗特色,只要一生病就去医院打针输液。事实上,输液效果并不比口服好多少。输液的物质大多是水、糖、盐、抗生素等,或者加一点维生素,与口服药的成分基本上一样。只要宝宝的消化道正常,吃药能起作用,就不必通过打针输液方式供给药物。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一般都要有7天左右的病程,即使输液也不能缓解症状或缩短病程,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输液的。只有出现高烧(39℃以上)持续不退,全身状况特别差,饮食欠佳时,才需要通过静脉输液。盲目的打针输液,有时还会出现输液反应和交叉感染等不良情况。所以家长们,最好做到“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做静脉输液”。
宝宝发烧
误区十二:多吃高蛋白食物补充营养
宝宝发烧整个人都没精神,考虑到宝宝与病毒斗争中流失的精力,妈妈喜欢用营养丰富的肉汤给宝宝补充营养。其实这种做法不正确。发烧使机体的消耗量增大,注意给宝宝补充营养是对的,但以大量给宝宝吃高蛋白食物补充营养的做法却不可取。
高烧使胃内的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宝宝的消化功能,此时吃多荤食,不仅不能吸收,反而会引起呕吐或腹泻,加重身体的缺水,不利退烧。在宝宝发热时,应少食多餐,并注意以流质、半流质、营养丰富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佳,吃一些吃含水丰富的水果。
误区十三:烧退病愈。
发热本是人体的保护性反应。发热时,体内抗体生成增多,白细胞吞噬作用和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有利于机体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发烧是机体抵御疾病的一种反应,只有疾病仍在,机体会自动发热抵抗病毒。病愈后才会退烧,这个逻辑才对。
小孩发烧多少度才吃药
2009年5月5日,儿科专家张思莱作客新浪为网友妈妈们解答育儿难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宝宝生病了,何种情况下只需在家护理就可以,何种情况下该给宝宝吃药,何种情况下该送宝宝上医院请医生治疗或输液?
张思莱:咋判断宝宝是否该吃药打针 媒体来源:新浪育儿
张思莱:如果宝宝只是一般感冒,发烧不到38度就别吃药,大量喝水,因为多喝水就能通过肾脏排毒。给宝宝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别去公共场合,护理好了就没事。
如果宝宝发烧38.5度以上,就吃点退烧药,大量喝水。
一般感冒发烧80%病毒引起的,所以要吃就吃些抗病毒的中成病,如清热解毒口服液,双黄莲口服液等,没必要吃抗生素类的药。如果是合并细菌感染才需要用抗生素类的药。
如何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做个血液化验就知道,如果白血球高于1000就是细菌感染,在正常值就是病毒感染。
任何一种药吃后要观察2-3天,让药在血液里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杀死细菌、抵制病毒。有的父母在这家医院看了一见不好,又换到另一家医院,又开了另外几种药。频繁换药尤其是换抗生素类的药,反而造成孩子机体免疫力下降,肠道里正常细菌和异常经菌都被杀死了。正常细菌没有了,异常细菌就很容易活跃。而且容易产生抗药性。
如果是高热惊厥的孩子,一发烧就容易抽风,就不适用这个原则。
新生儿发烧能吃药吗
新生儿发烧是能吃药的,而且严重的时候是必须要吃药或打针的,不然会把宝宝烧坏。
但是要注意新生儿的抵抗能力和体内抗体都比成年人弱,因此可能在成人身上表现的轻微副作用,在新生儿身上就表现为毒性或者产生更严重的副作用,严重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
宝宝发烧要多给宝宝喂水,补充水分;室内要通风透气,太干燥的话可以放个加湿器或打盆水放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要随时注意宝宝反复发烧,给宝宝穿的衣服不能太闷了;母乳喂养宝宝饮食要多清淡,少油腻。
小儿发热预防
谨防环境因素造成宝宝发热
环境和人为因素也会引起小儿发烧,如寒冷冬季门窗禁闭,室温过高,加之小儿穿着过多或被褥过厚,常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立即减少衣物或少盖被子,多饮水,1—2小时后体温就可恢复正常。——三分寒
因此,提醒爱子心切的爸妈,小儿发烧时不要惊慌失措,急急忙忙地吃药、打针,一味的要求医师退烧,而是应沉着冷静地观察病情,准确的找出引起发烧的真正原因。
警惕季节变换为宝宝增减衣物
每当季节变换或是寒流来袭,许多宝宝开始出现发烧、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症状,在此时间内要及时为宝宝增添衣物,做好感冒预防。
打预防针前后要注意宝宝体温
宝宝打预防针前一定要检查宝宝是否有发热和其他身体不适的症状,尽量选择宝宝身体健康状态最佳的时候,这样疫苗反应不会和生理疾病混淆,同时宝宝身体状况好对疫苗的反应也会最低。
宝宝打完针后给他多喝水,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多喝水有助于排出身体的毒素,会让身体恢复得快些。特别是有发烧时更加要多喝,宝宝不会说话,但是哭得和平时不一样,家长就要多注意了。
还有就是针口不要碰到水,打完针的当天如果不是很热的话,建议擦身比洗澡好些,以免针口进水发炎。
专家锦囊:几招简单的退烧法
(1)多数宝宝发烧是因为受凉感冒引起,如果宝宝发烧时手脚冷,舌苔白,面色苍白,小便颜色清淡,父母可用生姜红糖水为之祛寒,在水里再加两三段一寸长的葱白,更有利宝宝发汗。
(2)如果宝宝发烧咽喉肿痛,舌苔黄,小便黄而气味重,说明孩子内热较重,这时不能喝姜糖水,而应喝大量温开水,也可在水中加少量的盐。
宝宝发烧情况轻重教你四个原则判断
原则一:烧到多高
温度高不一定就代表宝宝病得特别得严重。每个宝宝对于引起的发烧的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些宝宝稍微有些感染就会烧的很高,而有些宝宝及时得了重病,也只是稍微有点热而已。所以你担心的程度更应该是要更多的跟宝宝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和宝宝发烧的温度联系一起。除非宝宝发烧达到了417.℃的体温,否则发烧对于宝宝来说是没有多大害处的。
原则二:发烧是怎么开始的
如果宝宝之前状态一直都是好好的,然而却一下子发烧起来的话,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知道,宝宝这种突发性的发烧是由于病毒所以引起的,尤其是宝宝看起来病的不适特别严重的情况下。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观察到宝宝体温有出现缓慢升高,加上越发严重的话,那么就需要担心了。
原则三:发烧的表现
如果你们在给宝宝进行药物退烧和物理退烧之后,宝宝的状态还是没有任何的改变的话,那么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担心了。而如果是宝宝在没有吃药,或者是吃了药之后发烧有自己降下去的话,那么这种情况是没有必要太多担心的。
不过,有研究显示说,对于退烧药的反应,并不能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的,所以小编建议你们最好不要把宝宝服药后的反应最为唯一的判断标准。
原则四:宝宝的行为
如果你的宝宝发烧已经达到了40℃的时候,还能玩的很开心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就没有必要太多担心啦。相反的,如果你的宝宝只是烧到38.8℃,却一直无力的躺着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担心了。
又或者是宝宝烧退了一点,但是仍然没精打采的,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担心;如果宝宝发烧的时候看起来很不舒服,不过烧退了就好了,那么则可以不用太过的担心。所以父母需要知道,宝宝高烧时的表现时很关键的。
宝宝发烧打针还是吃药
幼儿发烧到底是吃药还是打针好呢?
用退烧药
退烧药是一种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机能使人体体表血管扩张、进而借助于出汗等过程使散热增加,同时抑制寒战、使机体产热减少的药品。它能有效地控制发烧,使体温降低,但不能根本解除引起发热的原因。发烧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之一,治疗发烧不论病因病情地使用退烧药是不行的。
家庭用药有原则
1、短期低烧免用药
低烧通常指体温在38.5℃以下的发烧,这种体温升高在小儿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异常,在成人则往往已经引起明显的不适反应。
2、儿童发烧早诊治
儿童不同于成人,其对一般低烧的反应往往不明显,但其体温升高快,往往下午还好好的,入夜却骤起高热。因此,对小儿发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即使是低烧也应及时就诊,并须配备一些临时使用的退烧药,以免夜里骤起高烧时手足无措。
由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所以,发烧用药需十分小心,低热或中热时,最好不要给孩子用退热药,尤其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不稳定,退热药的使用更应慎重。此外退烧药也是有时效性的,过了药效后孩子还会出现反复,这些属于正常的现象。
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出现发烧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脱衣散热,松解包降温,采用温水擦身、冰袋敷等物理降温。只有在腋下温度超过38.5℃时才主张给孩子吃退烧药。
肌肉注射
由于一部分6个月~5岁的小儿可能引起热惊厥(多数是良性惊厥,愈后好;如有原发性癫痫,则可能增加其癫痫发作次数),因此家长对发热感到十分恐慌,只要孩子一发热,不管白天黑夜,甚至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抱他去医院打退烧针,请医生迅速把体温降下来。有一些打了退烧针后确实体温暂时下降了,但不久又上升了,有的还出现副作用。
确实,肌肉注射退烧针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由于目前用于儿童退热的针剂主要是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如:安痛定、安乃近等(含氨基比林成分),这类药物副作用大,极易产生虚脱甚至休克;也可能出现过敏性皮疹(荨麻疹、渗出性红斑、剥脱性皮炎);更为严重的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另外,此类药物肌肉注射局部刺激较大;会引起臀部肌肉损伤产生臀肌萎缩或麻痹及感染等并发症;而且儿童对打针也非常恐惧而吵闹不安。故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口服解热药。
宝宝发烧需不需要吃药打针
孩子6个月以后就免疫力低下,母体给他的免疫力就逐渐的没有了,他自身的免疫力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孩子在6个月以后容易得病,感冒、发烧都容易得,这个孩子9个月正好是这个时候,他可能有一些呼吸道感染。
38.7度,应该还是用一些退烧药,已经算中度发热了,再配合一些物理降温的方法。
后来体温维持在38度—38.5度之间,退烧药还是应该用,而且按照间隔4—6小时,不要说体温没降就再吃,还是要有间隔,24小时不能超过4次。孩子得了像水痘感染、流感、病毒感染这些病,退烧注意不要用阿司匹林这类的药。
父母如何正确应对小儿发烧
发烧是小儿常见的症状,但是每当父母遇到孩子发烧时,总会惊慌失措、手忙脚乱,想着赶紧给宝宝退烧。吃了退烧药怎么不起作用?为何几个小时后又反复了?退烧降至多少度才合适?什么情况下需要再到医院?……如果你仍有以上这些疑问,说明你应对宝宝发烧这门课仍未过关。来和我们一起补补课吧。
补课1:宝宝发烧为何会反复?
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遭遇,白天刚带宝宝去过医院,把温度降了下来,可一到晚上宝宝再次发烧,一家人又手忙脚乱地把宝宝送到医院。明明吃了退烧药,体温为何仍会反弹?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沈振宇解释,宝宝发烧是因为体内感染了细菌、病毒,出现了炎症。就算宝宝吃了抗生素或抗病毒的药物,但炎症并不可能立即消失,退烧药也只是暂时将温度降下来,当药效一过体温会再次上升。其实这种上升并非坏事,沈振宇提醒家长,不要把“发烧”当成敌人,发烧并不是病,只是一种症状。发烧时宝宝体内白细胞杀伤力会提高,而细菌和病毒的活力则相应下降,有利于宝宝的康复。
补课2:宝宝烧到多少摄氏度才需要吃退烧药?
在一些妈妈论坛上,经常能看到有妈妈很抓狂地问,“我家宝宝发烧了,37.8摄氏度,吃什么退烧药好?”沈振宇解释,其实不是一发烧就需要立即吃退烧药的。如果宝宝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如果体温没有超过38.5摄氏度,首先考虑物理降温。比如可以给宝宝洗个温水澡,或用酒精擦拭腋窝、手心、脚心、大腿根处,都可以帮助宝宝降温。贴个退热贴,虽然不能帮助宝宝降温,但可以使宝宝感到更舒服。多给宝宝喝水,让他或她多出汗和排尿,也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当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再考虑使用退烧药。
补课3:退烧要退到36.5℃才最好吗?
许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给宝宝吃了退烧药后,一个小时后再量宝宝的体温,仍在37摄氏度甚至38摄氏度以上。有些妈妈会产生疑问,没有降到正常体温,是否说明退烧不彻底,仍需再采取措施。沈振宇解释,宝宝退烧,不一定要退至正常体温,退至38摄氏度其实是最理想的。因为在38摄氏度时,机体的抗病能力最强,可以调动自己的免疫力杀死入侵体内的细菌、病毒,而且这个温度又不会太高,让孩子感觉难受。
补课4:有时吃了退烧药为何降温效果不好?
有的妈妈看到宝宝发烧,给宝宝吃了退烧药,可是体温并没有很明显的变化。沈振宇解释,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比如有时退烧药打开的时间过久,虽然没有到保质期,但药效已经受到影响。另外,几乎所有的退烧药都是通过让宝宝出汗来达到降温的效果。所以说,在给宝宝吃退烧药的时候,也要让他多喝水,退烧效果才好。如果宝宝不想喝白开水,喝汤、喝饮料均可,都可以达到补充水分的效果。
补课5:打针退烧是否效果更好?
在儿科门诊中,经常也可遇到有家长要求医生开退烧针,他们会认为打上一针会好得更快,其实这并非是明智的选择。据了解,目前国内临床中仍在使用的退烧针有氨基比林、安乃近等。不过这些药在部分发达国家已经禁止使用了,原因在于它们的退烧效果并不好过口服药,但副作用较大。据沈振宇透露,他们医院儿科目前已较少在临床上使用这类药物,除非病人症状紧急或家长要求。
补课6:哪种情况再带宝宝去医院?
对于大多数家庭,当宝宝人生第一次发烧时,都要被家长带着跑三次医院,即使是医生家庭也不能幸免。沈振宇解答说,宝宝发烧会反复是正常的,体温再次上升并不是再跑到医院的指征。和体温相比,家长更需要关注的是宝宝的精神状态,具体来说就是吃、睡、玩。如果宝宝不能进食、不能喝水,可以到医院进行补液;如果宝宝睡觉时烦躁不安,或总是昏昏沉沉,很疲倦的样子,需要及时就医;小孩子是不会装病的,他平时非常爱玩的游戏或玩具突然不感兴趣、无动于衷了,也提示宝宝的精神状态不佳,需要请医生再次诊断。此外,小孩的出疹性疾病较多,如果发现有新出现的皮疹也要及时就医。
孩子发烧五种情况下需要立马送医
从孩子精神状态来看
孩子一发烧,因此就会给其服用退烧药,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有时候的发烧是身体抵抗感染的一种方式,有时候的发烧并不是吃了退烧药就能解决的。所以家长们需要学会判断宝宝哪种发烧是需要重视的。
首先,家长们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精神状态来判断,如果宝宝发烧的时候精神状态不错,能吃能睡,能玩能笑,跟平时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区别的话,那么就说明宝宝发烧的并不严重,好好休息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宝宝发烧的时候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的话,那么就说明宝宝发烧的比较厉害了,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带着宝宝赶紧去医院诊治了。
从孩子孩子的面色来看
其次,家长们还可以通过观察面色来判断宝宝发烧情况是否需要送以诊治。如果宝宝发烧的时候面色如常或者是潮红的话,那么只需要在家里面给宝宝进行物理降温或者是吃点退烧哟就行了。但是如果孩子的面色黯淡,发黄,发青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带着宝宝就诊了。
从孩子反应来看
如果孩子在发烧的时候有出现剧烈,喷射性的呕吐的话,那么可能是因为孩子的颅脑发生了病变,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立即去医院。
从孩子皮肤来看
如果家长们发现你的孩子在发烧的时候皮肤上还出现红疹的话,那么多半是传染病或者是药物过敏导致的。又或者是发烧的时候有皮肤发紫,变凉,那么就预示着孩子身体内部循环衰竭。因此,都要及时的带着孩子去医院诊治。
从孩子大便情况来看
如果孩子在发烧的时候伴随有不能按揉的腹痛的话,那么就说明孩子患有急诊腹症。又或者是,宝宝大便出现脓症的话,那么就说明孩子患上了痢疾。那么,就应该带着孩子立即去医院。
宝宝发烧五大降温误区要避免
误区1:发热不能受寒
有些爸爸妈妈也像孩子的奶奶一样,认为宝宝发烧不能受寒,否则会再次着凉高烧不退。于是,宝宝发烧了,就算再热的天气也不能洗澡、不能吹空调、不能扇风扇。但是孩子觉得,发烧的时候全身都热烘烘的,还不能吹空调凉风扇,感觉真的好难受。
真相:医生叔叔说,宝宝发烧时,不必过于担心宝宝着凉,而更应该适当的对宝宝采取一些降温的措施。例如泡温水澡,就是最简单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如果洗澡不方便的话,爸爸妈妈也可以用温水给宝宝擦擦身,重点擦头部、脖子、腋窝、大腿根部等体温高的地方,这样,水分蒸发的时候可以带走宝宝的一些热量,体温自然就容易下降了。
误区2:发热捂汗退烧快
孩子在医院的时候,看到很多发烧的小伙伴也跟孩子一样,被裹得严严实实的,甚至盖上大棉被。很多爸爸妈妈认为,给宝宝穿厚点、盖厚点可以捂汗,一出汗就退烧了。可是,孩子发烧的时候,全身像是着火一样,热气腾腾的,再穿上棉衣、盖上棉被,整个人都不好了,差点喘不过气来。
真相:宝宝发烧吃退烧药后容易出汗,一出汗烧就退了。于是,很多粑粑麻麻误以为,只要让宝宝穿厚点,捂出汗,就可以退烧。其实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宝宝发烧时穿厚衣服捂汗,只会越捂越热,不仅退烧难,还可能导致高热惊厥。正确的做法是让宝宝适当穿少一点,衣服略微解开,利于散热。如果宝宝手脚冰凉,这是由于宝宝发烧时末梢循环变差,麻麻可以用温热水敷一敷宝宝的手脚,让肢端循环改善,手脚变暖,这样更容易散热退烧。
误区3:一发烧就吃退烧药
孩子第一次发烧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很紧张,担心发烧会“烧坏脑子”,连体温都没有量,就马上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其实当时孩子只是轻微发烧,远远还没达到服用退烧药的界限。药吃下去了,烧是退了,但是孩子觉得整个人都无精打采,像虚脱一样。
真相:医生叔叔告诉孩子的爸爸妈妈,一般38.5 以下的发热不需要吃退烧药,尤其是对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更应该谨慎,采用泡澡、擦身、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法更安全也更有效。这是因为宝宝体重轻,体表面积大,吃退烧药的剂量不容易掌握,还容易造成虚脱和胃肠道的损伤。
误区4:吃药影响医生诊断
和孩子的爸爸妈妈的过于紧张不同,有些家长处理宝宝发烧的问题时显得过于“淡定”。宝宝发烧超过38.5 ,但是有些妈妈因为担心吃了退烧药会影响医生正确诊断病情,坚持不给宝宝吃药,即使排队候诊几个小时,也始终要让宝宝“挺着”。
真相:宝宝吃退烧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生的诊断造成影响,这其实是没错的。但是宝宝持续高热,容易让宝宝产生强烈的不适,有害无益。所以该吃药时吃药,家长不要有过多顾虑。尤其是曾经有热性惊厥史的宝宝,更应该积极退烧,在体温超过38 时就应该服用退烧药了。
误区5:打退烧针退烧快
孩子第一次去医院看病,医生叔叔开了药,可当天晚上,孩子的烧还是没退,爸爸就急了,又带孩子去医院,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退烧针,好尽快退烧。可医生叔叔见孩子体温还不算高,精神状态比较好,抽血检查白细胞也不高,就拒绝了西瓜粑粑的请求。
真相:医生叔叔说,宝宝感冒发烧大部分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而病毒性的感冒本身有“自限性”,不打针不输液也会慢慢好起来,而打针输液也不见得会好得快一点。所以一般宝宝感冒发烧是不需要输液的。只有当宝宝长时间高烧不退、精神状态差、进食困难、喂药困难时,才需要考虑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