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如何健脾祛湿
中药如何健脾祛湿
中成药治疗:
1.木香顺气丸: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2.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脘腹冷痛,肢冷便溏
3.健脾丸:健脾开胃,食少便溏
4.参苓白术片:健脾益气,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5.霍香正气丸(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健脾祛湿食疗:
1.白菜薏米粥
材料:小白菜500克,薏米60克。先将薏米煮成稀粥,再加入切好、洗净的小白菜,煮二三沸,待白菜熟即成,不可久煮。
用法:食用时不加盐或少加盐,每日2次。
功能健脾祛湿,清热利尿。适用于急性肾炎之浮肿少尿者。
2.健脾祛湿汤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黄草10克,猪胰(猪横月利)300克,清水适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黄草、猪横月利洗净一同放进砂煲中,加适量清水煲开,然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饮用。
祛湿热中药
健脾祛湿中药一: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 八珍” 之 一。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健脾祛湿中药二:荠菜
荠菜带根全草入药,其幼嫩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荠菜记载。荠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补虚健脾、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等功效。宜于湿热胃痛、血热吐血、湿热泄泻、便血等症。
健脾祛湿中药三:木瓜
一说到木瓜,人们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虽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药的还是皱皮木瓜或者木瓜。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木瓜还能使湿浊得化,中焦得以调和。 此外,木瓜还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症。
健脾祛湿中药四: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还是生活中运用广泛的一种香料。砂仁昧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该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视其为醒脾调胃的、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该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重在温脾。
健脾祛湿吃什么
【红豆薏米粥】最为普遍的,而且效果良好的食疗粥。红豆和薏米均为健脾祛湿的传统食物,无副作用,可常吃。
增加桂圆---可开胃;
增加百合莲子---可调理因多思劳心,身乏贪睡白领病;
增加生姜---可调理烦躁、失眠、痘痘,温胃健脾
增加大枣---健脾、养血、温中
增加黑豆---健脾补肾
【佩兰、艾叶、竹叶、荷叶茶】
四样中药混合,入壶,高温水,盖盖15分钟,即可饮用。有明显的清湿热功效。因性凉,胃虚寒的人要少喝。
【炒山药+炒鸡内金】
将两样磨粉,一日两勺,可和胃消食、补养胃部。
【祛湿中药】
苍术、厚补、藿香、佩兰、菖蒲、白豆蔻、茵陈、车前子、泽泻
【清热中药】
黄芩、栀子、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竹叶、金银花、芦根
【护胃中药】
生姜、陈皮
以上中药是常见的祛湿清热药材,可更具身体的具体情况,各选一样或两样组合。
我喝的是泽泻+栀子。胃不好可以加些生姜或陈皮。
【成药方】金银花、夏枯草、蒲公英、白菊花各25克,生地、鱼腥草各15克。
【穴位按摩】曲池、承山、太冲、合谷。其中曲池和合谷最方便,可以随时按压。这些穴位可以在百度中收索到具体位置。
脾胃虚寒的情况属于痰湿体质,容易伴有痘痘,所以要注意脸部卫生。单靠中药或食疗只是治疗作用,多锻炼才是改变体质的根本。
补气健脾祛湿有哪些中成药
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比较多,包含但不包括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补脾益肠丸、香砂六君子丸、理中丸、人参养容丸等。虽然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很多,但不同原因导致的气虚、脾胃虚弱、体湿通常表现为不同的症状特点,而不同药物在功效上也细微的不同,所以在具体的补气健脾祛湿的选择也有所差异,必须结合患者自身的症状。
根据身体筛选切记胡乱用药
由于中药具有一定的药性,特备是不同中成药在治疗补气健脾祛湿有着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所以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不能乱用,进而避免盲目或者不规范食用导致的系列危害,甚至是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所以应特别注意。
与中成药相比较,食疗的方式在补气健脾祛湿也具有辅助的效果,而且与中成药相比,更加安全,但缺点是必须长期检查,所以有条件的朋友不妨多吃小豆、薏苡仁、茯苓、丝瓜、小米、燕麦、莴苣、胡萝卜、玉米、冬瓜、鲫鱼、牛蒡、山药等食物。
最有效的除湿食物 薏米+红豆
薏米,中药名“薏苡仁”,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又称为”赤小豆”,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薏米和红豆同用,可以利尿、除湿。
薏米健脾祛湿
薏米是营养丰富的夏季消暑佳品,被誉为“生命健康之友”,当然,除了可以祛湿之外,它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功效。如果你一直对它不是很了解,不妨一食。
薏米有哪些功效?
(1)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薏米有防癌的作用。其所含的硒元素,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繁殖,可用于胃癌、子宫颈癌的辅助治疗。健康人常吃薏米,能使身体轻捷,减少肿瘤发病几率。
(2)薏米中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E,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对防治脚气病十分有益,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色斑,改善肤色,并对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赘疣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薏米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轻胃肠负担的作用,可作为病中或病后体弱患者的滋补食品。经常食用薏米食品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较好效果。
(4)薏米有清热去湿的功效,天气燥热或胸中烦闷时,煲些白果薏米粥吃,能清除燥热,使身体舒畅。
食疗方:
1、薏苡仁粥
材料:薏苡仁15克,粳米50克,二者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
功效: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腹泻、脾虚水肿、关节疼痛。
2、薏苡仁冬瓜猪肉汤
材料:薏苡仁10克,扁豆10克,陈皮5克,冬瓜(连皮)500克,猪肉400克,生姜适量。猪肉洗净切块、焯去血水备用。薏苡仁、扁豆、陈皮洗净,冬瓜(连皮)洗净切块,生姜切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小时,调入精盐即成。
功效: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
3、薏苡仁八宝粥
材料:薏苡仁10克,红枣5枚,白扁豆10克,莲子肉10克,核桃仁10克,桂圆肉10克,糯米100克,红糖适量。上述用料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调入红糖即成。
功效: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养血的功效。适用于脾虚体质或脾胃虚弱、食纳不香、心烦失眠的人群食用。
4、薏苡仁赤豆鲫鱼汤
材料:薏苡仁30克,赤小豆30克,陈皮5克,生姜3片,鲫鱼1条(约400克)。鲫鱼去鳞及肠肚,洗净,入油锅煎熟备用。薏苡仁、赤小豆、陈皮、生姜洗净,与鲫鱼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1.5小时,加入适量料酒,煮沸片刻后即可食用。
功效:具有健脾、祛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水肿、脚气浮肿的人群食用。
5、薏苡仁车前草饮
材料:薏苡仁10克,车前草15克(鲜品30克)。上2味洗净,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20分钟,去渣留汁,当茶饮用。
功效:适用于湿热腹泻、泌尿系感染等人群食用
喝什么茶可以去除体内湿气
推荐薏仁茶。
去除体内湿气最好的茶就是薏仁茶,薏仁性甘、微寒、无毒,具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清热排脓等功效,经常服用薏仁茶,可利水消肿、健脾祛湿。
如果去商超购买的话,最好是买红豆薏仁茶,它由赤小豆、薏仁、冬瓜、玉米须组成,具有良好的利水除湿、润肠通便、降血压、降血脂、调节血糖等作用。
湿气重的人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芡实、茯苓、厚朴、百合、半夏等祛湿的中药进行调理,同时采取艾灸、拔罐、推拿等方式,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平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个人的体质,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健脾祛湿护肠胃
1、食疗法:
芡实莲子苡仁汤
原料:排骨500克,芡实30克,莲子20克,苡仁30克,陈皮5克,姜1块。
做法:首先把芡实、莲子、苡仁放在清水里浸泡清洗,然后把排骨剁成小块,水开之后,焯一下,然后把排骨、芡实、莲子、苡仁、陈皮和姜全倒进砂锅里,用大火煮开,煮开之后,改用小火炖两个小时,最后放点儿盐,这道芡实莲子苡仁汤就可以食用了。
作用:芡实和莲子有健脾益肾的作用,苡仁健脾祛湿,陈皮,醒脾行气开胃。
2、药疗法:
①如果春季得了胃肠型感冒,感觉整身困倦、胃口不好、大便烂、脘腹胀满、舌苔厚腻,可服藿香正气丸或者藿香正气水。
②如果平时脾胃虚弱者,出现胃口不好、大便稀溏,感觉困倦,可服参苓白术散调补脾胃。
3、外洗去湿醒脾法:
用生姜100克、陈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可以暖脾胃、去湿、解困,如觉得烦琐,可以用此水泡脚。
4、穴位按摩:丰隆穴
找穴位: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就对了,这个地方就是丰隆穴。
健脾养胃的中药有哪些
归脾丸: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木香顺气丸: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附子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作用,临床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健脾丸: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参苓白术丸: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健脾祛湿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为湿所困,则运化失常,表现为大便稀溏,腹满腹涨,不思饮食,嗳腐吞酸等,其病机为湿邪困脾,
故要健脾祛湿。
健脾养胃的中药就是以上几种,其实中药的调理方法比较简单,虽然是内服药物,但是对我们的胃和脾、肾脏等器官都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不会有太多的副作用。如果您的体质也比较虚弱的话,那就用一些中药来调理一下吧。
补脾的药材
有湿疹要祛湿 这4种健脾祛湿中药最常用
健脾祛湿中药一: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 八珍” 之 一。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健脾祛湿中药二:荠菜
荠菜带根全草入药,其幼嫩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荠菜记载。荠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补虚健脾、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等功效。宜于湿热胃痛、血热吐血、湿热泄泻、便血等症。
有湿疹要祛湿 这4种健脾祛湿中药最常用
健脾祛湿中药三:木瓜
一说到木瓜,人们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虽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药的还是皱皮木瓜或者木瓜。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木瓜还能使湿浊得化,中焦得以调和。 此外,木瓜还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症。
健脾祛湿中药四: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种健脾祛湿中药,还是生活中运用广泛的一种香料。砂仁昧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该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视其为醒脾调胃的、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该品善能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功,但重在温脾。
健脾利湿的中成药都有什么
多种中成药适宜补气健脾祛湿
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比较多,包含但不包括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补脾益肠丸、香砂六君子丸、理中丸、人参养容丸等。虽然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很多,但不同原因导致的气虚、脾胃虚弱、体湿通常表现为不同的症状特点,而不同药物在功效上也细微的不同,所以在具体的补气健脾祛湿的选择也有所差异,必须结合患者自身的症状。
根据身体筛选切记胡乱用药
由于中药具有一定的药性,特备是不同中成药在治疗补气健脾祛湿有着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所以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不能乱用,进而避免盲目或者不规范食用导致的系列危害,甚至是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所以应特别注意。
与中成药相比较,食疗的方式在补气健脾祛湿也具有辅助的效果,而且与中成药相比,更加安全,但缺点是必须长期检查,所以有条件的朋友不妨多吃小豆、薏苡仁、茯苓、丝瓜、小米、燕麦、莴苣、胡萝卜、玉米、冬瓜、鲫鱼、牛蒡、山药等食物。
吃补气丸有什么好处
1、吃补气丸有什么好处
补气丸补虚壮筋骨。主脐下撮痛及小肠气。
葫芦巴(炒)半两,高良姜(炒)半两,补骨脂(炒)半两,乌头(炮裂,去皮脐)半两,威灵仙(去土)半两,茴香子(炒)1两半,槟榔(生)2枚。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多种中成药适宜补气健脾祛湿
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比较多,包含但不包括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补脾益肠丸、香砂六君子丸、理中丸、人参养容丸等。虽然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很多,但不同原因导致的气虚、脾胃虚弱、体湿通常表现为不同的症状特点,而不同药物在功效上也细微的不同,所以在具体的补气健脾祛湿的选择也有所差异,必须结合患者自身的症状。
3、根据身体筛选切记胡乱补气用药
由于中药具有一定的药性,特备是不同中成药在治疗补气健脾祛湿有着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所以补气健脾祛湿的中成药不能乱用,进而避免盲目或者不规范食用导致的系列危害,甚至是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所以应特别注意。
与中成药相比较,食疗的方式在补气健脾祛湿也具有辅助的效果,而且与中成药相比,更加安全,但缺点是必须长期检查,所以有条件的朋友不妨多吃小豆、薏苡仁、茯苓、丝瓜、小米、燕麦、莴苣、胡萝卜、玉米、冬瓜、鲫鱼、牛蒡、山药等食物。
吃什么食物能去除体内湿气 吃什么食物能去除湿气
常吃牛蒡还能降低人体内胆固醇,从而减少毒素的产生,并且能很好的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起到不错的祛湿作用。
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 八珍” 之 一。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木瓜还能使湿浊得化,中焦得以调和。 此外,木瓜还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症。
红豆薏米是祛湿经典,加上芡实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槐米泄肺逆,泻心火,清肝火,坚肾水。绿茶不发酵,祛湿效果更佳!马齿苋清热解毒,利水去湿,散血消肿之效。
冬瓜味甘淡性寒凉,能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生津除烦。海带味咸性寒,可清热利水,养阴止血。鲫鱼性味甘平,能健脾益胃,利湿止渴。本方消暑除湿功效很好,多数人都可以食用。
九大穴位祛湿健脾 健脾祛湿
九大穴位祛湿健脾
初秋暑热雨多湿气重
九大穴位祛湿健脾保安康
根据中医理论,从立秋到秋分即为长夏,这时余暑未消,又因降雨频繁而湿气重,故有秋老虎发威一说。
湿重可能导致脾脏受损,所以长夏养生,一定要健脾。通过穴位疗法,帮助我们降服秋老虎。
1、健脾要穴照顾好脾胃(足三里、阴陵泉)
长夏主湿,而脾喜燥恶湿,所以就要健脾防湿。
长夏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出现食欲不振、口淡无味等病症。而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重要的脏腑,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出都是在脾胃的作用下协同其他脏腑完成的。
说到健脾养胃,有两个穴位不得不提,它们就是足三里和阴陵泉。足三里
阴陵泉是健脾的主要穴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
而足三里归属于胃经,刺激它可以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激发胃部功能。长夏不保健,秋必宣泄。
比如说你这段时间暴饮暴食,凉啤酒喝多了,伤了脾胃,可能你现在没什么急性的问题,但到秋天的时候邪气就要宣泄出来了。所以长夏要尽量少饮冷酒,因为酒亦主湿,而且冷啤容易导致胃肠道疾病。
过了长夏,就算是秋了。秋主肺,肺与脾相反,它喜润恶燥。
秋天风干物燥,秋燥之气最容易伤肺,容易产生呼吸系统疾病,故应该慎防秋燥。秋天养生就要多吃点梨,吃点滋润的东西。养肺要先增强脾胃功能,五行中肺属金,脾胃属土,土生金也。
中医里有个重要养生原则“虚则补其母”,所以要解决肺部的问题就先补好它的“母亲”——脾胃。
补肺气润肺阴的主要穴位有肺俞、膻中、天突、中脘、足三里和气海。所以秋季穴位养生既要照顾好脾胃,又要保养好肺部。
2、护肺要穴祛燥润肺(鱼际、曲池、迎香)
秋季的保健养生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秋天的主要邪气是燥,但有温燥和凉燥之分,在由夏季转为秋季的时候,湿气虽然退了,但气温并没有降下来,我们都知道有“秋老虎”之说,民间都说:“秋后还有一伏”。
这时如果不注意的话,肺特别容易受伤,人就容易出现鼻腔血块、咳
痰带血丝,埋下呼吸系统的重大隐患。
所以,在秋季的前半期我们要像春天那样养生,不同的是不用把重点放在平肝上面。
穴位主要选择肺经上的鱼际和大肠经的曲池、迎香。
两侧鱼际每天不拘时地掐揉3分钟。
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有很好的清热作用。每天阳气最盛的时候即中午1~3点时按揉两侧穴位2分钟即可,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每天做。
迎香也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从它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功能是使人“闻香逐臭”的,可以治疗各种难愈的鼻炎、鼻塞。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可以湿润鼻腔,两鼻腔湿润了,就可以加大阻止病邪的力量,尤其是在燥邪盛行的秋季。
秋季的后半期凉燥横行,每天坚持按揉鱼际、迎香、合谷,可以将肺炎等秋季易发病统统挡在身外。
3、人体自带去火穴位按按能解秋燥(太冲穴、内庭穴、合谷穴)入秋后,早晚温差大,天干气燥,人们很容易上火。
专家指出,上火的病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肺热,有的是胃热。有三个穴位,每天经常按摩,可以起到除燥下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