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父母是权威还是朋友呢

父母是权威还是朋友呢

一个角色都是有偏颇的。权威的意思是父母说了算。讲权威的父母往往对小孩管教很严。孩子一有错就责骂或惩罚。若父母只强调权威,而忽视孩子心理上被爱和被认可的需要, 就可能使父母和孩子处在对立面上,从而阻碍父...相关:◇ 父母要在爱与管教中平衡 >>详细◇ 半权威式家教 >>详细◇ 夫妻育儿搭配 严厉VS放任 >>详细◇ 树立你作为母亲的权威形象 >>详细 世界上最难承担的角色恐怕莫过于为人父母了。天下可能没有哪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今后事业有成,生活幸福。但如何才能有效地教育好孩子呢?按照中国传统教育中父母绝对权威的模式吧,孩子好像越管越反,特别到了青春期,‘“叛逆”常常是萦绕在父母心中的一个痛。

按照当今教育中流行的父母是朋友的模式吧,孩子好像有点没大没小的,当父母以朋友的身份警诫孩子不正确的行为时,还真有点压不住。 父母如何摆正自己的角色呢?父母到底是权威还是朋友?希望下面来自父母的经验分享和专家的分析,能够给为人父母的您一些帮助。 父母如是说—— 权威与朋友,两个角色要平衡 邓霞,高级软件工程师 **只强调权威,这常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叛逆的根源。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理解、扶持和鼓励,这些更多朋友的角色。 我认为父母既是权威又是朋友。两个角色应该是平衡的。过度强调哪一个角色都是有偏颇的。 权威的意思是父母说了算。讲权威的父母往往对小孩管教很严。孩子一有错就责骂或惩罚。若父母只强调权威,而忽视孩子心理上被爱和被认可的需要, 就可能使父母和孩子处在对立面上,从而阻碍父母和孩子关系的健康发展。孩子常常表现出惧怕父母。表面上听从父母,但心里却积下不满,沮丧甚至愤怒。 这常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叛逆的根源。 朋友是志同道合并能够分享喜怒哀乐的人,是困难时候的帮助。朋友之间是平等的。人人都需要朋友。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朋友相伴。

那么,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可以成为朋友呢。答案是肯定的。很多中国的父母已经开始尝试成为孩子的朋友。但是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只做朋友而没有权威,就会有以下可能:父母溺爱,被孩子指挥, 孩子任性,错误的行为没有正确的管教,等等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爱,理解,扶持和鼓励。这些都好像是朋友的角色。同时,孩子也在形成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在孩子行为上的反应尤其是孩子认识社会的第一手资料。正确的管教可以让孩子学习行在正道中。父母权威的行使也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保护孩子远离潜在的危险。 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 (照片)张卫国 大学老师 **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发挥正确的权威作用,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注意方法的调整。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既是朋友也是权威,即所谓良师益友,对孩子来说,父母作为朋友和权威的角色缺一不可。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有自己的成长发展过程,父母必须重视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独立性、独特性,努力认识并尊重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独立性、独特性,与孩子保持畅通的沟通,成为孩子的朋友。

同时孩子又是社会中的人,是人类的一份子,社会其他成员成长发展的基本过程他都要经历,社会人成长的一般规律他都要遵守。父母比孩子长一辈,已经历过人生的某些阶段,对人生有着较丰富的理性、感性认识,父母往往也是最关心、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指导与管教是社会其他成员的教育不可代替的,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只有充分地尊重孩子,作孩子的朋友,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给孩子提供最准确、最及时、最有效的帮助,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发挥应有的权威效应;反过来,只有能给孩子以有益指导的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益友。 当然,父母作为朋友、权威两种角色,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及不同方面发挥的作用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很多事情和道理缺乏起码认识时,父母应较多地发挥权威的作用,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比如交通规则、用电规则、与人打交道等)。在孩子长大,初入社会时,面对较复杂、不易把握的陌生事物、重大事情(如恋爱、结婚、择业等)时,父母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监督,甚至管教的职责,不能看着孩子往坑里走。在这样的时候,正确的权威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当然,在方法上应更多的使用朋友式的引导与规劝,但权威仍是不可少的。当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对很多事情的认识与处理已比较成熟,甚至超过父母时,父母针对孩子的一些重大选择时, 就应较多地放手、观察,甚至欣赏。 专家如是说—— (倪旭东 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从事教育培训工作 父母是权威还是朋友 ——“此消彼长”教育模式 道德权威和知识权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降,其中知识权威比道德权威下降得更快,而朋友关系则不断上升。 到底父母应该是权威还是朋友?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对孩子的年龄进行区分,一个3岁孩子和15岁孩子的教育方式显然是不同的。其次也要对权威本身进行区分,权威分为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

知识权威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比如一个主任医生对一般人而言就是在医学知识上的权威,道德权威基于是非判断标准,比如当幼儿园老师告诉孩子不要随地吐痰时,她就在承担道德权威的角色。 我们提出了一个“此消彼长”教育模式。 简单来说,道德权威和知识权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降,其中知识权威比道德权威下降得更快,而朋友关系则不断上升。 5岁以前的教育模式 在孩子5岁之前,由于孩子的知识非常有限,是非判断标准也正在形成过程中,在这样一个尚不具备分辨能力的阶段,孩子的想法、意见会深受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影响,最主要来自父母。 因此在这一阶段,父母应该履行高度的道德权威,对孩子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不断地强化他的是非观念。

当一个孩子在5岁之前就根深蒂固地建立起诚实、友爱、慷慨等品格时,将对他一生受益无穷。 同时父母在这一阶段也应履行较高的知识权威的角色,因为此时父母显然在任何一方面都比孩子懂得多,而且也正是孩子探索世界最为旺盛的时候。所以当孩子问我们问题时,我们应当耐心准确地回答,不要嫌麻烦而敷衍了事,要抓住机会向孩子传授知识。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在他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利用生活中的场景来教导他,比如当他们经过水果店时,父亲就问儿子有哪些水果,路过田野时,父亲就向儿子介绍看到的花草树木。

但是知识权威的程度应低于道德权威,因为孩子虽小,依旧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大人。当我女儿15个月的时候,我和妻子带她去公园玩,结果一路上她发现的新事物其实已经超过了我们。她进公园不久很快就发现草丛中有一只孔雀,由于这只孔雀是灰色的,又躲在草丛中,因此我们根本没注意,但不时地东张西望的女儿却发现了。而后到了湖边的亭子,她很快又发现微风吹拂下的水波纹映在亭子的内顶上,一晃一晃非常好看,而这的确是我之前所没有注意到过的。所以那天我狠狠地表扬了女儿一番,她显然是高兴极了,一路上更加留心观察。因此在5岁之前,虽然知识权威处在较高的程度,但应在不断下降之中,并且下降速度要快于道德权威。

5岁—12岁的教育模式 到了5岁之后,随着孩子学习能力的加强,知识权威的下降速度应更加显著,此时父母应从单纯知识传授的角色过渡到与孩子一起探索知识的同伴角色,甘心淡化知识权威的地位,由此换来的可能是孩子独立的探索精神。 而道德权威也应加速下降,因为此时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父母应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独立判断对错的能力。但是在关键时刻,孩子分不清对错或者是故意犯错时,父母仍应毫不犹豫地履行道德权威的责任,纠正孩子错误的步伐。

12岁进入青春期 这种情形到了12岁又会到一个拐点。此时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父母基本上应放弃知识权威的角色而彻底成为与孩子一起学习的同伴。但是道德权威的职责父母仍应持守,虽然总体上仍在下降,但是下降幅度较为平缓。因为此时,孩子正进入青春期,会出现一系列我们意想不到的想法、行为。而父母则应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界限。事实上成功的父母应当一辈子都在孩子面前保持道德榜样,这对自己也是一个鞭策。也许有朝一日孩子在知识上已经远超父母,但孩子会永远尊重父母的品格。

而在权威不断下降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朋友关系却始终在不断增长。大凡教育孩子比较成功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注重和孩子的沟通。而最好的沟通一定建立在朋友关系上而不是权威关系。朋友关系使得孩子与父母的心更近,孩子也愿意把心中的事和父母诉说,与此同时,父母不但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还可以更有效地教导孩子,因为孩子更愿意听。许多父母不是不会教导,教导的内容也正确,但总是毫无效果,原因就在于孩子根本就不听!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努力和孩子建立起朋友的关系,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朋友关系应该是不断加强。通常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会和父母有一个迅速的疏远过程,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会变得非常困难。而如果一直以来,父母与孩子的朋友关系是非常稳固的,那么青春期的孩子是不会和一个朋友疏远的。简单来说,朋友关系可以保证父母与孩子在融洽自然的气氛中有顺畅的沟通,有和谐的关系。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模式可以精确地适合所有的孩子,所以“此消彼长”模型也只是一个大概的原则,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父母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不断地微调,以便对孩子有最为贴切的引导。 池瑾 香港大学儿童心理与教育领域哲学博士,从事关于儿童发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父母是权威还是朋友 ——在爱与管教中平衡 父母的权威应该建立在充分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在爱里及早有效地引导孩子,而在孩子能够独立时,就适度撤出,减少控制,发展孩子的自主性,淡化权威,成为朋友。 对于多数中国家长来说,“权威”与家长制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儒家文化中尊崇的孝顺和长幼有序的观念,长久以来容易造成家长的绝对权威与子女绝对服从的教养模式。而“朋友”代表一种平等的地位与关系,包含了西方文化中自由、平等,以人为本的观念,形成了对传统的家长制教育的挑战,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格外受到重视。但是,家长的权威与朋友角色不是对立的。如果以后者代替前者便是进入了另一个误区。因为家长有权也有责任管教子女,使他们走当行的道。子女也应当孝敬父母,服从家庭中的秩序。

由此,对于家长是权威还是朋友这个问题需要明确家长角色、子女角色以及二者双向互动的关系。 父母的角色,在爱与管教中寻找平衡点 我们一般把家长教育儿童的方式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前两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提要求,属于高控制的教养方式。后两种类型的父母倾向于不提要求,但由于没有规范或监管不力,这样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很少替别人考虑,缺乏责任感,藐视权威。 在这里,权威型是一种民主的、最佳的教养类型。这类父母在行使权威时表现为:向子女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限制,并要求遵守。对孩子良好的行为给予支持和肯定,对不良行为表示不快。他们对孩子表现出热忱和爱心,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子女共同讨论问题。这种高控制、情感上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可以使儿童心情愉悦、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女孩子独立自主性强,男孩子友善,合作性高。 相比之下,专制型的父母在情感态度方面倾向于拒绝和漠视孩子,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遵守规则,但缺少对规则的解释。当孩子不按要求做时,就会强迫孩子做,并惩罚孩子。因此,儿童容易胆小、畏缩、抑郁和焦虑。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容易表现出敌对的反应。当男孩遇到挑战时会变得极其愤怒,而女孩依赖性强,面对挑战采取回避的态度。 可见,父母的权威与专制是不同的。权威型的家长一方面管教子女,另一方面也尊重子女、像朋友一样倾听与沟通,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关系。 虽然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的发展,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通常对儿童的教养方式持有不同的观念。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长更强调严格的管教。然而这种以教训为特点的教养方式并非像专制型家长那样对子女表达敌视与拒绝。相反,这种控制和管束不仅意味着管还包括对孩子的爱,是严慈相济的。

这样的教养特点有利于家庭权威的形成,有利于儿童内化社会规范,发展以群体价值为主导的社会关系,但是同样会压抑儿童的独立意识,形成较多的依从行为。因此,家长需要了解自身在儿童教养方面的特点及其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适应性意义,在爱与管教中寻找平衡点。 儿童的特点会影响父母的角色 儿童特点与父母特点之间是双向作用的。儿童的气质特点、出生顺序、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都构成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相应地,这些特点和变化也会使家长的角色发生改变。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爱哭闹、活动水平高、注意力不易集中,父母就容易厌烦和责备,对他们更多地采用简单、直接的管教办法,从而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对于易于相处的孩子,父母更喜欢积极响应他们的要求,交往的数量和质量也较高。 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父母角色的变化 一个孩子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也会对父母的角色提出不同的要求。婴儿刚出生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父母的爱与关怀,随着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父母的控制和约束也增加。两岁的孩子,一方面需要一个“强势”的父母发展安全感与自信,另一方面也用跟随、哭喊等手段控制家长达到自己的愿望,挑战已有的规矩和父母的权威。

这一阶段,父母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威信,将问题带到儿童以后的发展阶段中。到了青少年的心理反抗期出现时,才会发现许多沟通上的问题。而大量的青少年期的关系问题与儿童期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关。 父母的作用如同支架。开始时是全面的支撑。当孩子会走路、会自己吃饭、能够独立学习和思考时,支架就可以随之逐步地移去。到青少年期,孩子趋于独立,支架的作用就比较小了,父母的强势地位就不明显了。因此,父母的权威应该建立在充分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在爱里及早有效地引导孩子,而在孩子能够独立时,就适度撤出,减少控制,发展孩子的自主性,淡化权威,成为朋友。

有没有必要树立父母的权威

父母的权威并不是靠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形成的,它是父母在和孩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你最好还是不要单方面地、有意识地把所谓父母的“权威”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

有一点必须明确,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界限(Boundary)一定要非常清楚。比如说,和孩子相比,父母一定是居上的,并在这个位置上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保护,成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可是,母亲的权威经常会因为他人(比如自己的丈夫和婆婆)的妨碍而不能建立起来。在这种时候,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界限就会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孩子就会瞧不起自己的母亲,不听她的话。

在有的情况下,做为一家之长的父亲不能或者不愿意履行对自己家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时,孩子就不会把自己的父亲当做家长来看待,无论自己的父亲说什么,他都不会听从。

如果父母的权威因为诸如此类的原因江河日下,当孩子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引发很多问题。最近,子女殴打自己父母的现象日渐增多,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经过研究表明:这种情况发生在父母没有权威的家庭中的比例相当高。

父母的权威不是天赋的,也不是在育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的,它是在父母正确地行使并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的过程中,孩子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父母的权威不能靠你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或灌输就能获得,而要靠你做出模范性的行动。

请父母们还是不要过于着急地建立自己的所谓“权威”吧,你首先应该做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正确地履行自己对孩子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如果你已经尽到了自己做父母的责任,向孩子们奉献出了你无私的爱,那么,你作为父母的权威自然而然就会建立起来了。

民主的父母也权威

还记得前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吗?8月,几乎每天在电视上都能看到美国两党候选人忙碌的身影,或唇枪舌战,或游走各地拉选票,双方的“交战”可谓热火朝天。就在这时,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突然停下了征战的步伐,带着妻子女儿去海滩度假了!奥巴马对此的解释是:每年暑假带着妻儿去度假是他对两个女儿的承诺,现在又到了践约的时间了。美国的媒体并没有批评奥巴马置民主党的利益和公众的期待于不顾,而是追踪他们的愉快假期,拍摄了很多一家人在海边悠闲玩耍的镜头。

这一切让我这个正在美国访学的中国人看不懂,于是去和有有的美国小朋友的父母交流。居然他们的意见出奇地一致:奥巴马做得很对啊!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父母要以身作则!他们还反问我:如果你说话不算数,你怎么树立你做父母的权威呢?

“权威”?这个词从美国父母的嘴里说出来,让我有些诧异。20年前的一部《成长的烦恼》,让我们看到了与中国传统的权威型父母完全不同的父母——民主的美国父母。从那时起,在我们的印象中,西方的父母是民主的,和权威式的父母是相对的。而在多次与美国父母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经常提到“权威”的概念。

留意美国父母与孩子的日常相处,你会发现:美国父母的确很民主,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思考问题,自己拿主意;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提,美国的孩子似乎比中国的孩子还要听话,父母在孩子面前很有权威!

有有在美国上的是公立小学的学前班,那是一个国际班,有5个中国小朋友,还有来自美国、欧洲的其他小朋友。学校搞活动常常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合作完成任务。在合作的过程中,中国的孩子常常不听父母的指挥,甚至哭闹,好几个中国家长面对孩子的哭闹又是威胁又是利诱,但都无济于事。而美国和欧洲的孩子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偶有发生,只要父母板起脸说:“你这样的行为我很不喜欢。”孩子马上就收敛了。

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把调皮的孩子收服了,太神奇了!要知道,今天中国的年轻父母也十分认同民主式的亲子关系,但是在实践中却遇到很多问题。一旦民主了,就不能打了,利诱也不妥,事事放低身价,商量着来,日子久了,父母觉得孩子变得越来越刁钻古怪,越来越不听话,自己则越来越没有权威了。面对孩子坚持说“不”的时候,民主的父母几乎要恼羞成怒了!

那么父母怎样才能既民主又保持权威呢?在与美国父母讨论奥巴马这位父亲的时候,我发现答案竟然如此简单:诚信的父母就是有权威的父母!做父母的言出必行,那么言就有力量了。当父母说,你这样的行为我不喜欢的时候,即使没有其他的威胁,因为一直以来的信用,父母的话孩子会认真对待,话语中的威慑力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想想我们中国的父母,说好星期天要带孩子出游,因为临时加班而爽约,我们并不认为这有何不妥,甚至都不需要向孩子解释。这其中有我们的无奈,也有我们主观意识上的随意性。当我们的“言”和我们的“行”并不一致的时候,我们的权威还能依靠什么来建立呢?

所以,诚信,是做父母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

怎样预测孩子的模样

1、很像父母

人体有46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上有决定人们遗传性状的基因,从而决定生物和人类千差万别的性状。这些决定着个体头发、眼睛、身材等等生物特征的基因会按照遗传规律传递给下一代,所以子女的外貌就会长得像父母。

2、先父遗传

孩子会继承前任丈夫(们)或男朋友(们)某些特征的现象,而且是越前任的影响越大。过去20年权威主流的医学研究突破已经明确证实了母体会长时间保存并应用前任丈夫们或男朋友们的DNA信息。

民间自古至今一直流传着“子肖前夫”的说法,就是说,一个妇女在离婚后再婚,所生的孩子面貌不像生父,而是像这个妇女的前夫,虽然这位妇女离婚后确实没有与前夫有过性关系了。在外国,达尔文首先发现了这种现像,并取名为“先父遗传”。

那么孩子的长相为什么会像妻子的前夫?这是因为在与前夫的婚姻生活中,亿万个精子进入妻子体内后,除一部分流出阴道外,其他的都发生了自溶。在它们自溶时,会释放出一种遗传物质--核蛋白体,被女性生殖器官的内腺所吸收。与此同时,精液中还含有多种性激素,这些性激素也被女性吸收。被吸收的精子和性激素中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能使母亲的性细胞产生遗传变异而被同化,进而引起后次卵细胞也随之变化,因而产生了这种无距离遗传的效果,出现了儿子向前夫的怪异现象。

怎么帮助自闭症患者

怎样帮助孩子走出自闭症

近年来,儿童忧郁症成为人们逐渐关注的话题。据统计,我国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此类病患者至少在1%以上。忧郁症又称心灵自闭症,是一种影响儿童感知、语言、情感和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的心智性疾病,其表现为精神呆滞、孤独无言、疑虑烦躁、生活不能自理等。该病多发在2岁前后。对于病因,目前尚无权威性定论,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压抑、生活封闭有关,父母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以下几方面是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

1、创造欢愉的家庭气氛 幼儿期的生活环境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父母间的亲密和谐会使孩子感到温馨和愉悦。相反,父母的不和与争吵会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压力,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

2、培养广泛的兴趣 父母应引导孩子发展多种多样的兴趣,听故事、做游戏、画画、唱歌跳舞等,父母尽量参与其中,这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心智,而且可以加强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交流。

3、让孩子多结交小朋友 对儿童来说,交朋友是一件快活自在的事,能联络感情、增长见识、提高应变和活动能力。另外,儿童有类同的思维和爱好,他们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在群体中相处,有助于身心健康,避免性格孤僻。

4、增加新鲜刺激 每一种声音和色彩对儿童都是一种诱惑,他们的感官和眼睛需要新鲜东西的刺激。父母应经常带孩子外出,让他们融入大自然,开阔胸襟。

5、树立榜样 父母自己应表现得坚定自信,切不可精神沮丧和怨天尤人,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目中力量和智慧的化身。当孩子胆怯和失望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帮助。使其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日本家庭教育的6大黄金法则

不会珍惜自己的人,也不会珍惜孩子。

养育孩子确实很重要,但是繁重的家务和社会压力会使人神经紧绷,谁也吃不消。慢慢的,父母的烦躁不安就会传染孩子。所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保持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父母二人应相互配合,共同承担。另外,求助并不是可耻的。鼓起勇气,去家庭教育咨询中心、保健中心,儿童咨询所等处跟专家谈谈。在家里,父母充满幸福的笑容会使孩子感受到幸福。

养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有这种想法的父亲要当心。

一般认为,在现代家庭里,父亲的权威地位受到威胁,使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大减弱了。通常父亲和母亲的育儿方针基本一致,但父亲和母亲站在不同的角度教育孩子能纠正过于密切的母子关系。父母的默契配合很有必要,母亲要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父亲;父亲也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声斥责母亲。

未必一说就知道,但不说就更不知道了。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如果什么都不说,要互相理解是很难的,亲人也不例外。不断增加父母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基础,而交谈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另外,在家庭关系中,还有很多活动对增进亲密关系是非常有益的,比如最普通的一起吃饭。全家人一起吃饭很重要,规律的饮食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有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全家人一起吃饭时愉悦的气氛,父母费心做出的饭菜飘出的香气,已经将父母的爱自然地传达给孩子,由此得到的满足感、信赖感能使孩子开朗、坚强地成长。所以,赶紧商量一起吃饭的时间,养成全家人一起吃饭的好习惯吧。

孩子一定能领会到父母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

家长[微博]往往要兼顾事业和家庭,工作将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夺走了不少。但家长疼爱孩子﹑为了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的形象一定会深深的铭刻在孩子的心中。父母言传身教的力量有时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无论何时,都要充满自信地养育孩子,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

规矩是为谁定的?

家规不仅包括日常问候、门限时间、关灯时间等,还包括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撒谎等社会规范。为了让孩子懂规矩,并让孩子遵守规矩,父母要经过认真讨论,定出明确的家规,父母和孩子一起遵守这个家规。而倾听孩子的意见与跟孩子共同制定家规同样重要。尤其是给孩子单独房间的同时,也要给他定好规矩,否则孩子整天呆在自己的房间里,父母与孩子间的对话就会减少,亲情逐渐单薄。要想使房间对孩子的成长起作用,定出家规很有必要。比如,孩子回到家后,先在起居室跟父母问候再进自己的房间;孩子的房间不上锁;孩子带朋友进自己的房间前,先把朋友介绍给父母;父母觉得有必要时,可以进入孩子的房间把握孩子的实际情况等等。

如果孩子最好的朋友是电视﹑录像、玩电子游戏的话,那他太寂寞了。

长期沉溺于虚拟的影音娱乐世界里,容易造成沟通能力欠缺、冷漠、生与死的现实感薄弱等问题。不能区分现实和假想世界,给孩子的身心健康留下阴影。给孩子制造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机会,鼓励他到大自然当中去,定出不多看电视、录像,不多玩电子游戏的规矩,并使孩子养成遵守这些规矩的习惯。

四种教养方式决定孩子性格

现在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有的父母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教养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教孩子时"下手之狠"让人痛心;有的父母爱孩子时"没有分寸"让人费解,不管是"爱"还是"恨"都会对孩子的人生造成深远的影响。那么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个性性格的形成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父母应该以怎样的教养方式来培养孩子的优良的个性品质呢?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曾经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他的研究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研究之一。

一、实验目的

父母教养模式与儿童个性特点之间的关联

二、实验过程

首次是将学前儿童按个性(儿童的独立性、自信、探究、自我控制、交往等方面)成熟水平分出最成熟的、中等成熟的和最不成熟的三个组,然后对这三组儿童父母的教养水平从A控制,B成熟的要求,C父母与儿童的交往,D教养四个方面进行评定。

而在第二、三次实验研究时采用与第一次实验相反的研究程序,方法是对三种不同教养类型父母的幼儿做个性评定,等这些而通长到9岁时再做一次个性评定。

三、实验结论

首次试验的测评结果是最成熟组儿童的父母教养水平最高,依次往下,最不成熟组儿童父母得分最低。鲍姆令德将这三组儿童的父母分别称为权威型、专制型和娇宠型。

第二、三次的实验结果发现,权威型父母的男女孩子在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方面都胜过其他两组儿童;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发展平平;娇宠型父母的女孩在认知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得分都低于平均值,男孩的认知能力特别低。

四种教养方式决定孩子性格

从鲍姆令德的实验中明显可以看出,权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培养和发展是最有利的。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鲍姆令德提出了划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和反应性。根据这两个维度,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

(1)"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此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2)"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因父母过度的溺爱而有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些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

(4)"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这类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

"专制型"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缺反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上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溺爱型"会使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忽视型"会使儿童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将会荒废学业。只有在"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并且能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学习灵活刻苦,善于和同学交流。"权威"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即"权力",父母具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同时也有教养的权力;二是体现孩子对父母的反馈态度,继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这是亲子间互动的结果。

四种教养方式决定孩子性格

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权威型"父母呢?

1、以身作则,坚持基本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

2、对孩子的要求要采取一致的态度,不可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

3、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协助孩子达成目标,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要态度一致,不可以成喜、以败悲。

4、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的要求及时的作出反馈,避免"权威"变成"专制"。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人际关系的发展

1.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期,开始形成各种各样的小圈子,要好的朋友只有一两个,一般都是同性别的,与自己相似的人。男女同学关系也是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

2.与父母的关系。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发展,不再完全以父母为榜样,不会完全顺从父母,反抗的情况越来越多。对人的评价越来越客观,慢慢能够看到父母的优缺点。

3.与教师的关系。青少年不再像小时候,把老师看成是权威,不再盲目接受一切的老师,会选择哪些自己喜欢的老师,并好好学习相应的科目,对于不喜欢的老师他们还会取外号等方式来嘲笑。

国外的父亲如何教育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亲拘泥于所谓教育的内容和原则,而忽视了教育的时机和方式,把与子女的关系搞得很僵。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向子女传递情感的过程。

有位父亲曾对我说:“养不教,父之过。随时随地纠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亲的职责。”他15岁的儿子却说:“我觉得父亲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我,在他眼里,我浑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没有了快乐。”当一个父亲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种责任、怕别人说自己不尽责时,就会失去对孩子的爱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教育缺乏良好关系的认可。越是这样,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产生逆反心理。

在多数家庭里,父亲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使教育成为一厢情愿的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权威会受到挑战。心理学家认为,父亲首先要与孩子分享情感,不能总是充当指导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须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作基础,关系的影响力大于教育的内容。

第一个关键时期:孩子两岁以后。这时,父亲可以像一个“讨厌”的第三者,进入母子关系圈中。在西方,让两岁的孩子拥有单独睡房已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成长的共识。中国的孩子跟母亲可以睡到很大。不夸大地说,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第二个关键时期:孩子6岁时。这时,父亲要积极参与家庭的互动和规则的建立。独生子女给家庭关系带来许多挑战,父母与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种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关系得到平衡。父亲要对孩子好,必须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第三个关键期: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亲来,在外惯了的父亲更易于接纳和认同孩子的独立。在传统文化中,父亲常常是家庭的边缘人,他们乐于闯天下,把孩子留给母亲。这样的父亲喜欢回来诱导成年的男孩离家,和他一同涉难犯险,体味人生。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现代父亲更多地扮演了非传统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领路人。现代父亲的潜意识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怕孩子长大后与他们分离,因而甘愿听凭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内心困惑中摸索着成长。

【他山之石】国外父亲参与育儿情况怎么样?让我们来看看其他国家的父亲们参与育儿的情况吧,或许它是一种文化,一种异域文化,但对于所有爱孩子的父亲来说都是有所启发的。

1.以色列:传统上重视男性权威,自幼儿园起就实行男女分开教学,这种男女明显区分的情况下并没有差别对待,无论是家务,工作,男女都一视同仁。在以色列,夫妇都参加工作的占95%,男性在家中做家务或照看孩子是一种很自然的日常风景。此外,每周的安息日还有父亲给孩子单独谈心的习俗。

2.英国:英国的男性以重视育儿事业而闻名,为了把孩子送入名牌大学,英国的父亲从孩子小时就开始重视教育。

3.德国:德国人在家中度过的时间很多,大部分人的工作时间是从上午的七点半至下午的四五点钟,学校也是如此。随后大部分人不是同朋友同事聚会,而是立即回到家中,同家人一起度过这些温馨和睦的时光。德国的父亲大都把亲手为家人建一幢房子作为最大的愿望,家人间的密切程度可见一斑。

4.挪威:在挪威,女性有一年的带薪产假,男性也有长达四周的带薪待产假,这一法案是1979年制订的,到现在约有70%的父亲使用了这一假期,挪威的父亲们认为保障育儿是自己的一项权利。

4-5岁孩子的社交能力

4到5岁的孩子,已经会主动与朋友交往了,甚至可能会有一个或几个“最好”的朋友,当然不一定与他的性别相同,男孩女孩都有。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认识到,朋友不仅仅是游戏伙伴,朋友也会对他的思维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会非常渴望和他的朋友保持一致,甚至在和朋友相处时,他的行为经常会超出父母曾经给他制定的原则和规矩。因为他已经开始认识到,生活中还有其他更有意思、更好玩的事,他可能会提一些要求,或做出一些特别的事,来验证自己的能力和控制范围,如一定要某个玩具、吃某种食物、穿某件衣服,或要求看某些电视节目,而这些都是以前你不允许的。

另外,如果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在他的朋友面前发生变化,父母们也不要失望。例如,他会对你表现出一生中的第一次粗鲁或不礼貌,当你告诉他该做某件事时,他可能会回答你“闭嘴”,甚至咒骂你。虽然这让你难以接受,但这种表现正是他在学习挑战权威,以测试自己自立能力的反应。处理这种情况的最好方法是:表示反对,并与他讨论他真正的想法思是什么。如果你的反应越情绪化,就越会激发他继续这种不良的行为,冷处理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4-5岁孩子的社交能力发育里程碑:

想取悦小伙伴;

表示喜欢小伙伴;

有可能同意一些原则;

喜欢唱歌、跳舞和体操;

行为更加独立,甚至会独自拜访隔壁的邻居。

怎样对待较真的孩子

孩子的认知是从真实的具体事物开始的,正常的孩子更愿意顺从真理,不会因为父母或者老师的权威而放弃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了解事物发生的真实过程是每一个做父母和老师的责任,也是孩子发展的必须、服从的开始。大人的话即使是正确的,也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健全的人格是不容强迫和践踏的。如果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权威中长大,将来他也会形成强加别人意志的习惯,同时也容易屈从别人的权威。

明明是一家幼儿园的宝宝,已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虽然他只有4岁半。

一天,明明在他的课桌下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蓝色塑料物品,他很好奇也很喜欢,就一直拿在手里玩。这时,一个叫阿植的小朋友跑到明明面前,一边抢一边喊:“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明明坚决不松手,也不停地喊:“这是我捡到的,这是我捡到的。”阿植抢不过明明,就大哭起来。

老师先分别安慰了两个宝宝,然后问阿植:“你的这个瓶盖是哪里得来的?”阿植说:“这是我家里饮水机上的,爸爸给我的。”老师又问明明:“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明明说:“不知道,我是在课桌底下捡到的。”老师知道这确实是饮水桶上的瓶盖,阿植说的应该是真的,就对明明说:“这个瓶盖确实是阿植的,但是阿植没有保管好,弄丢了,被明明捡到了,那现在请明明把瓶盖还给阿植好不好?”明明坚决不同意,还反问老师:“你怎么知道这是阿植的东西,这是我捡到的。”老师想,如果强硬地解决这个问题,明明不会服气,还会伤害到孩子。就又转头对阿植说:“阿植,你可不可以把这个瓶盖先借给老师,老师照这个再找一个相同的瓶盖给明明,好不好?”阿植同意了。于是,老师领着明明来到幼儿园放饮水桶的地方,让明明自己看捡来的蓝色塑料是不是饮水桶的瓶盖,当明明眼见为实后,他才真心认可了老师的判断。老师帮明明找到了3个蓝色瓶盖,明明不仅主动把瓶盖还给了阿植,还又多给了一个。

打骂孩子不是父母的权利

镜头四

小红是个不到6岁的小女孩,却要背着弟弟到处玩。弟弟比她小两岁,个子几乎和小红一般高,所以小红背起来很吃力。在家里,小红经常被弟弟欺负,妈妈也把所有的好吃的留给弟弟,她的爸爸更是不喜欢小红,小本生意赔了,就打小红出气。小红本该上幼儿园了,可家里不肯出钱给她交学费。

这是典型的由于性别歧视引发的儿童暴力。基于性别的暴力是施暴者仅因对方的性别原因而对其施加一系列暴力的行为。产生性别暴力的根源是社会对不同性别群体所赋予的角色以及对不同性别群体所持有的期望存在差距。目前在我们国家的许多地区,特别是农村,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比较严重,重男轻女现象普遍存在。有不少家长虐待女童,甚至剥夺了女童受教育的权力。应该指出的是,性别是社会构成因素,因而“同等”适用于女孩和男孩。此外,在儿童问题上,性别范畴还必须将主要看护人也包括在内,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孩子的母亲。在另一个虐待女童案例中, 28岁的张某趁家中无人之际,在家中用被子将正在熟睡的4岁亲生女儿捂死在床上,随后自己服食了20多粒镇静药准备自杀,并留下一封给她丈夫的遗书。 遗书写道:我想不开自杀了,你痛苦的话和我一起去吧!死了什么都不用烦了,用酒送安眠药不会难吃的,对不起你……张某的丈夫下班回家后在一楼桌面上发现了张某留下的遗书和用塑料袋装的安眠药,看完遗书后立即冲上二楼房间,发现张某和女儿双双躺在床上纹丝不动,立即大声喊叫。张某随后慢慢醒转了过来,而此时其女儿已没有了心跳,身体也僵硬冰凉,他们赶紧打电话报警。民警赶到现场后立即通知救护车。张某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其女儿却已回天乏力。当被问及杀害亲生女儿并自杀的原因时,张某说自己生的是女儿,生不出儿子,对不起丈夫;女儿长大了没有用,还是早死了好。

如果在这里仅仅指责张某愚蠢是不公平的,社会上的性别观念,人们的价值取向给了她无形的压力,她对自己的孩子下毒手的原因只有一个:是女孩!性别成了不幸的女孩受害的唯一因由。所以,从儿童暴力原因的形成来看,由性别问题引发的暴力受害者不仅限于儿童,他们的主要监护人,特别是母亲也应该受到关注和保护。

镜头五

小奇和爸爸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当他们都喜欢的晚会结束,冲突就开始了:爸爸想看球赛转播,小奇想看动画片。小奇跳下沙发把遥控器抢在手里,立即把频道调到他熟悉的少儿节目上。爸爸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儿子的挑战,一伸手就把遥控器夺过来,随即把频道换到了他想看的体育节目。小奇哭了。爸爸被吵得不耐烦,同时觉得小奇用哭声抗议应该受到教训,所以站起来一边踢小奇一边把他拉进洗手间关起来,嘴里还骂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小奇的妈妈也附和着说“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个案例中的虐童事件比较有“中国特色”,属于旧式传统观念造成的儿童暴力。与国外相比较,在我们国家,儿童受暴力伤害的另一大原因是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的家长对子女的虐待。虐待儿童的情况国外也有,但在中国相对更严重些。除了施虐者患有精神疾病外,精神正常的家长虐待他们的孩子,跟我们国家长期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和民族素质有很大关系。从全社会传统心理来看: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得“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存在这样一个至高的生存准则,那就是人们经常听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由于一代又一代人在这个被普遍信奉的准则里被潜移默化,上辈家长,尤其是孩子的父亲为了维护自己的家长权威体罚孩子的做法会被“遗传”给下一代的家长,如此代代相传,恶性循环。父亲不满意,就可以打孩子,也不一定是因为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有时候孩子受体罚和虐待甚至什么理由也不需要,只要是孩子的父亲甚至是名义上的父亲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举起家长权威的大棒。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父亲甚至是母亲往往对孩子的态度由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决定,可以对自己的孩子随意打骂,甚至可以决定是否让孩子吃饭、受教育。

即使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有时也难免受到家长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引发的虐待。虐待的方式也许不表现为殴打和辱骂,家长强制命令孩子接受他们非本愿的事物其实也属于儿童暴力。需要提醒的是,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他们与家长在人格方面是平等的,父母只是监护、保护他们成长的人。打骂孩子不是父母的权利,抚养孩子才是父母的义务。

孩子叛逆父母须明白的十件事

1、每个少年,都是辆没有刹车的法拉利

少年人使用大脑情感部分多过逻辑和理智的部分,遇事惯常的反应是依据情感和直觉,容易一惊一乍。青少年大脑的额叶皮质(frontal cortex)负责“控制、计划、短期记忆、组织、情绪控制”,但是这部分仍在发育之中。青少年往往就好比“一辆没刹车的法拉利”,家长要对情绪化的孩子多加耐心。孩子情绪上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时候,做家长的自己要冷静,更不要和孩子一般见识,自己跟着失控。

2、做好孩子的“替罪羊”

对于青少年来说,所在群体内的社会关系和同伴压力非常重要。他们很在乎有没有被接纳。但是不是所有的关系和群体都是健康的。家长这方面需要帮助孩子。

我们的讲员Karen说她经常创造机会,在车子里听孩子之间的讲话,以此了解什么孩子、什么家庭值得交往。她还称,父母甚至可以做好孩子的“安全网”,给孩子在交往上把关,有时候甚至要做孩子的“安全出口”甚至“替罪羊”,让在社交处理经验不足的孩子,有一个安全的逃避机制。

“如果你们有人约你们,你们找不到借口,就说我们不让去。”Karen称这是她个人的做法,未必能被其他家长同意。不知其他家长觉得如何?或是有更好做法?

3、允许,甚至支持孩子去犯错

父母的角色定位,分“极权”、“纵容”和“权威”几种。讲员建议我们要用权威的定位,而不是威权的定位。威权的定位,是指只对孩子进行命令和控制,而不给孩子机会去犯错,也不提供他们成长中必要的支持和资源。权威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有权威,但也给孩子各种支持和资源。权威角色的另外一个方面,是自己以身作则,不能对孩子要求一套,对自己一套。

4、和孩子做朋友之前,先当严厉父母

别急着去做孩子的朋友,孩子未必希望你当他们的朋友。当爸爸妈妈进入Facebook的时候,青少年就逃离到父母不大去的地方。奥巴马曾对女儿说,“如果你纹身,我们也纹一样的。”成功阻止了他女儿。

Michelle称,一个家庭理想的关系是双方父母在上,孩子在下的倒三角结构。如果是一方父母联合孩子,把另一方父母压在下面,或是甩在一边,就会造成孩子思维的混乱,家里什么规矩都建立不起来。孩子也希望你能把父母的职位做好,给他们明确的指引。我们对他们了解归了解,不能试图扮酷,把自己降到和他们一样的位置好去了解他们,这是行不通的。

5、要知道什么仗值得打

少年犯了错,要把错误当成教育的好机会,和孩子学习这种情况下本来应该有什么应对方法。不要对孩子太求全责备,没有人任何时候都处在最佳状态。不要什么矛盾都去全副武装地去解决,要知道什么仗值得打,什么仗不值得打。

不要一味纠错,对少年也要“嘴甜”,勤于表扬。不仅表扬,还要把表扬的事项说得清清楚楚。不要只想着他们不好的地方。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并去让其去扬长避短。

6、预防叛逆可能比应对叛逆更重要

俗话说得好,不知者不为罪。如果你根本都没有和孩子事先约定好,他们犯错的时候再去追究责任,可能很难有说服力。在家里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把规矩说清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并告诉他们选择的结果。家长对于孩子的指导必须明确具体,而且前后一致,不能出尔反尔。最好事先商定过规矩,和不按照商定的规矩来办的结果是什么。如果要拒绝孩子的请求或者要求,要说明原因,不能随意地打击。

7、少一些父母目标,多一些孩子自己的目标

如果希望孩子达成什么目标,要确保这个目标是孩子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你个人的目标。换言之,不要指望通过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是看依据孩子的梦想和现实,自己可以怎样支持他们达到他们的目标。这方面如果颠倒了,则非常容易造成叛逆。(点击阅读《假期里和孩子谈“远大前程”》)

8、把少年当书读,而不是当白纸写

不要把孩子当成一张你去书写的白纸,而是一本还在打草稿的书。在你试图书写的之前,不妨先去阅读。

几乎所有专家都建议对青少年多些倾听,少些说教。“跟孩子说说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什么对他们来说比较重要,他们想达成什么目标。”迈阿密大学的Alan Delamater说。“不要说教。”常问孩子问题,和他们有独自相处的时间,甚至对他们的兴趣产生兴趣,甚至参与,而不是横加干涉。有时候我们甚至要和孩子一起去玩他们爱玩的游戏,好了解他们的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

9、帮少年人找一些第三方的人生指引

常言道“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子”。父母和同伴不只是孩子唯一的资源。曾经当过多年老师的Karen Nix女士建议,应该帮孩子们找到合适的“智者”、“长者”,如果他们有问题不愿意和父母说,比如和父母一时犯冲,或是暂时找不到父母的时候,也能够向他们咨询。不妨问问你的孩子,他们可以视哪些人为自己的智者?

10、少年们每天需要九个小时睡眠时间

良好的作息规律能缓解很多矛盾,人疲倦的时候脾气通常也会不好。少年需要九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是大部分人睡眠不足。

很多少年人精力过于旺盛,或是疲倦了也不知道,或是身体疲倦而大脑不疲倦。应该让你的孩子的睡眠有规律。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也可以减少很多因为睡眠不足造成的安全问题,比如美国高中生到了高年级可以学车开车。而熬夜导致的疲劳驾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怎么树立父母的威信

信--以信树威。父母要取信于孩子,对孩子要讲真话,不讲假话;讲实话,不讲空话。不要乱许愿,承诺要兑现。

德--以德树威。父母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力量,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

能--以能树威。父母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掌握真实本领。没有真才实学的父母,很难让孩子真正佩服。

尊--以尊树威。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严--以严树威。父母对孩子要有真势的爱心,丰富的情感,要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失度的爱,扭曲了的爱,都会产生亲子间的感情障碍。

和--以和树威。父母之间的关系要和睦,对孩子的态度要和蔼。要讲民主,讲平等。孩子既是自己的教育对象,又是自己的学习对象,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宽--以宽树威。父母对孩子要宽容,要体谅。孩子尚小,不要求全责备,要允许孩子有缺点,有过错,要给孩子自省改过的空间。

看--以看树威。父母要多看孩子的长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时刻在关心着自己,从而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自信,加深亲情。

听--以听树威。父母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要与孩子多交流,多进行心灵沟通。不要对孩子的烦恼不问不闻,要时刻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

叛逆心理的教育对策 改变教育方法

随着孩子的成长,对待孩子的态度要学会改变,教育方法自然要随之改进。

小的时候,孩子认为父母是权威,所以是父母教,孩子学。

青春期到来后,孩子知道了父母原来也只是有经验的人,并不是全能的人,所以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会质疑,所以这时候需要的不再是灌输式教育,而是双向式沟通。

坦诚自己的擅长,不避讳自己的弱项。这样孩子会更加清晰什么时候应该多多听从,什么时候一起讨论。

相关推荐

男孩子青春期心理什么

在这一点上,男孩子的朋友们——这在心理学上有个奇妙的术语,称为“同辈群”(Peer)——的标准和态度,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主要地只表面的影响。因为孩子的基本标准,在多年前就已为家长代之确立了。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如发型、衣服款式等,常常会引起儿子与父母的冲突。其实,这只孩子要适应他的同辈群的要求而已。大多数男孩子不同于女孩子,他们并不会公然反抗,这或许因为他们总有较大自由的缘故吧。在不少家庭里,从儿子的青春初期起,母亲与儿子之间就建立起愉快的互相容忍的关系。母亲的影响,主要地靠说服

家暴儿童怎么处理 寻求外界的帮助

儿童不论在心理上还身体上都属于绝对的弱势群体,他们对于很多问题根本没有自己的认识,更不懂得什么权利与法律,在他们眼里父母最大的权威,所以一旦遭遇到家暴,如果没有外界的干预的话,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因此在社区,学校以及在孩子能够接触到的地位一定要有相应的宣称,让孩子知道自己受到保护的。

独生子女教育中要注意四项

(1)克服重养轻教的倾向。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父母心理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目前,在独生子女的培养上,存在转重养轻教的倾向。许多独生子女的家庭,只注意从生活等各方面给孩子以无限的关心和爱,而对孩子的德育却很少提出要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最少加以限制,只注意取得孩子的欢喜,而对孩子的过失却不闻不问或听之任之。这独生子女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一,必须坚决克服。 (2)不可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盼子成才,这每个作父母的共同心愿。但,不能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不顾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一味过高地要求,把小小的孩子成天关在家

隔代抚养和老人沟通六大技巧

1、亲切地说。 不论对父母公婆,年轻人都要心怀尊重与感恩。俗话说“老马识途”,老人的人生经验总有值得学习的,需要尊重;辛劳了一辈子,晚年还要来帮着带孩子,需要感激。 想给老人提建议,晚辈不妨先甜甜地叫声“爸”、“妈”,或者送他们一些小礼物,再轻描淡写地谈事情。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驳,觉得这些小事儿和晚辈的孝顺比起来不算什么,很容易接受和改变。 2、有重点地说。 朋友跟我抱怨说,女儿病了,请老妈来帮忙。早上跟老妈嘱咐得周到详细,几点吃药、几点喝果汁、几点吃午饭……可晚上回家一看,老人给孩子吃错了药,果汁还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家庭教育一门学问,家长不仅要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更要遵循教育规律,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对孩子的一些特点该如何看待呢?近日,锦州市第十中学张洪东校长在古塔区士英小学所作的关于“如何做个合格家长的几点建议”的讲座中谈道: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点和强项,并能因势利导,发扬光大。 承认差异 尊重差异 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的,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就像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有的孩子好静,有的好动,有的爱学,有的爱玩,有的内敛,有的活泼,这些都孩子的特点。正有这些不同的特点,大千世界才多

孩子交朋友 干涉or放手

专家提醒: 孩子吃得多、吃得好,就一定长得高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权威告诉你,答案否定的。孩子如果吃了过多这三种食物,不但不长个,还会伤身!孩子长高一定要避免的三种食物什么。 都说环境和同伴对孩子的社会化有很大影响。正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楮。于不少父母就担心了: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无法明确分辨好坏、对错、善恶。那么,父母否应该引导孩子择友?如何引导呢? 我们今天的文章,即来讨论孩子的交友问题。 亲爱的朋友们也可以试着想一想,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你会干涉孩子交友吗? 情景一: 我女儿

父母教育孩子要尊重感情

父母如何教育小孩呢?其实,细心的父母会有这样的感觉:孩子长到10岁左右,自我控制能力大大增强了。他们在处理同成年人的关系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对父母,他们再也不像小 时候那样敞开心扉,坦率地说出他们内心的“秘密”,而在某些事情上,戒备着成年人,有着自己的“秘密活动”。这说明,由于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视野扩大 了,活动面也广了,从家庭、学校的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这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在此过程中,与他们的活动联系最密切的事朋友。他们虽然对什么叫友谊还不理解,但心中却有了“伙伴”、“朋友”的新观念。他们交

宝宝十七个月发育指标什么

身体技能发育 宝宝能够自己拿起小勺吃饭,并端着杯子喝水,用小碗喝汤,能自己摘帽子,脱鞋子,。能与爸爸妈妈一起玩扔球的游戏,上个月扔球时还总要往前摔,球只能扔在自己脚下,这个月的宝宝已经能站稳了,球也能扔出去一米远了。 能分清前后方向,妈妈说在前面,宝宝会朝前走,或向前看;妈妈说在后面,宝宝会转过头去,或转过身去;但还不能分清左右,对东南西北没有任何概念。 语言发育 这个月龄的女宝宝,40%以上都能把词组合成简短的句子,并说出来;而这个月龄的男宝宝,可能只有20%拥有这个能力。在语言能力的发展上,男孩、女

中国父母的八个教育误区

1.为保全面子,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公众场合,孩子用哭闹“要挟”父母父母迫于颜面只好乖乖“就范”,这样的现象比比皆。在心理学上,这关系到对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父母权威的树立。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一方面要打定主意,教育孩子远比面子重要,即使众目睽睽,不该满足的要求决不可轻易松口;另一方面,可以用其他新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中国父母虽然疼孩子,但经常把孩子看作没有独立人格的“不完全的人”:孩子的房间想进就进,日记抽屉也公然“检查”。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

妈妈脾气暴躁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问题一,男孩难于男性化。 孩子对男性力量认识较少,会出现“父爱缺乏综合征”,缺乏阳刚之气,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发育较慢,并存在诸如焦虑、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碍,在性格方面也会变得懦弱、胆小、孤僻、自卑等。当未来进入社会后,会出现各种不适状态,无法按自己性别角色规范行事,喜欢找强势的女人结婚,无法成为值得依赖的丈夫。 问题二,使孩子不敬重权威。 父权丧失的家庭,会导致孩子不仅不能从父亲身上学到尊敬权威、明白等级,而且还会认为男性就和父亲这样的。同时在功能不完善的家庭中,孩子面对强势的母亲,往往会本能的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