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反话好吗
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反话好吗
家长说反话孩子很听话
欢欢今年5岁,她性格开朗,天性好强,在同伴中,总是扮演着“大姐大”的角色。“欢欢很听话,也很懂事,有一次,欢欢小伙伴的玩具坏了,她主动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欢欢妈说,可是最近她发现欢欢变得很调皮、贪玩,叫她去写作业,她却拖拖拉拉不肯去,手脏了让她去洗也不去洗,真拿她没办法。
有一次,欢欢又不愿意写作业,可把欢欢妈惹急了,欢欢妈吓唬说:“你再不去写作业,晚上就不让你上床睡觉”。没想到欢欢乖乖地写作业去了。看发脾气这招挺管用的,欢欢妈也越用越多,欢欢不吃饭时,她说,“欢欢不用吃饭了哦,这样妈妈就省粮食了”,欢欢贪玩不去学习时,她说,“欢欢下次语文考试肯定只拿50分,绝对不会上60分”。欢欢妈发现,每次这样刺激欢欢时,她总会乖乖地去吃饭或写作业。
专家分析——
正话反说可成教育“偏方”
4~7岁的孩子已经进入了“竞争期”,此时,孩子在心理上表现为好胜、好强,同时还特别叛逆。这时,和孩子交流,如果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如孩子写作业慢时,家长可说,“我看你是你班上写作业最慢的吧,明天交作业肯定比某某还要晚”,在“竞争期”的孩子肯定会说,“我才不是呢,我肯定比他快”,于是就加快速度写作业了。而当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时,家长说,“不去就不去吧,妈妈还省了一笔学费呢”,此时孩子会说,“我就要去上学,我才不让你省学费呢”。正话反说,主要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故意挑起孩子的好胜心,正话反说也属于一种沟通的技巧、教育的方法。
说反话要注意年龄、性格
但是这种教育方法是偏方,并不适合每个孩子,也不能随时使用,要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和孩子的性格来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次数。由于5岁的欢欢正处于4~7岁这个“竞争期”,她常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事事都喜欢和家长对着干,此时正话反说可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还有些孩子天性好强,这时家长如果还是发挥一贯的唠叨本色,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的话,是根本行不通的。请将不如激将,如果家长适时改变方法,正话反说,孩子反而会“顺着”家长的意思。
专家提醒——
常说“反话”容易影响是非观念
欢欢妈抓住欢欢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有根据地进行教育,发挥了正话反说较好的教育效果,就像每天都吃米饭,偶尔给他吃点酸辣粉一样,孩子可能更爱吃。不过如果经常给他吃酸辣粉,那也不行。 反话说多了,会影响孩子是非观念规范的形成。
3~5岁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这个时期,孩子本身就喜欢恶作剧,唱反调。如果再从成人身上接触到特殊的语言形式,比如欢欢妈就习惯性地正话反说,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跟着学,到处用,并从中感到很大的快乐。
有的家长喜欢逗孩子,比如说“你吃饭吃得好快啊,一碗饭1个小时就吃完了”“我不喜欢你,不要你了”等。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行为规范,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常的是与非、正和反的概念。孩子会认为话就得反着说。
建议:从孩子行为规范的建立,是非观念的形成或是个性的培养上考虑,家长都要尽量正常话正常说,多与孩子进行正向引导、直面交流做到坦诚相待。
反话说不好,孩子可能不信任父母
家长适当正话反说,是用心思考教育方式的表现,但要把握好尺度。正话反说是一种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应该把孩子压垮,应该把这种压力变成学习前进的动力。另外,家长经常正话反说,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印象:父母经常欺骗自己,从而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和其正常的社交。
建议:教育孩子就像骑单车一样,要随时查看路况。在用反话激励、“威胁”孩子的同时,要随时观察孩子,同时,一个孩子通过正话反说达到了较好的教育目的时,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孩子也适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和孩子交流中说反话时,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过于激烈时,家长就应该停止。
孩子和父母真的无话可说
孩子和父母无话可说?
大二的小文对记者说,在学校宿舍里,几乎从接电话的第二秒开始,他的室友就能猜出电话那头是谁:说得眉飞色舞、上天入地无所不谈的,是朋友;看着来电显示已准备好甜蜜笑容的,是男女朋友;眼睛从头到尾没有离开过电脑,嘴里老半天才发出几个单音的,十有八九是家里打来的。
或许这时做父母的会自我安慰一下:可能是孩子学校里功课紧或者恰好有事在忙吧。然而现在放假了,回到家里的孩子却依然保持沉默。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在家里就是不爱说话,有段时间我妈妈甚至还担心我是不是得了自闭症,但其实我是同学眼中的开心果!”一位大二学生说。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穗港青少年每天与家长的沟通时间不足15分钟,有些孩子甚至因为找不到话题而不愿和父母同桌吃饭。可见,孩子和父母正面临着无话可说的尴尬。
亲子问题几乎都是沟通问题
有人这样总结过孩子与家长不同阶段的关系:孩子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轻蔑期;30岁之前进入理解期;40岁之前是深爱期;50岁才能真正理解父母。不管这是不是真理,事情的的确确存在着―――孩子嫌父母唠唠叨叨,还沿用旧式的教育方式;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自作主张,先斩后奏甚至不奏,“完全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者是工作的压力,频繁的应酬,家长们普遍少了点心平气和,即使意识到沟通的重要,但也有心无力;而与同学、朋友形影不离的孩子,似乎早已忽略了身边还有一直默默关注自己的父母。沟通的障碍于是变得理所当然。
缺乏沟通意味着不了解,随之而来的是矛盾和误解。现在的孩子似乎都长得太快了,当你刚刚才听到孩子成长的脚步声,一抬头却只看到孩子的背影。到底孩子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家长还来不及思考,就一味做些自以为对孩子好的事情,其实孩子可能只需要你坐下来听听他的心里话,让他倾诉一下成长的困惑,知道他的所思所想。
有研究发现,在亲子沟通中,得到父母支持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探索自我同一性,而与父母沟通不良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广东省青少年研究所曾锦华所长表示,几乎所有的亲子问题背后隐藏的都是家长与子女间存在的沟通问题。这也是近几年来,亲子沟通成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新焦点的原因。
还在抱怨孩子老缠着自己说些“小事”的父母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先放下手中的“大事”?因为可能等到你们想听的时候,孩子早已没有想说的话了……
如何做一个不唠叨的家长
第一招,父母要尊重、认同、接纳孩子,然后在真诚和热情的基础上积极关注孩子。
其实,这已不单是解决唠叨的问题了,而是整个儿童教育的核心。比如,如果父母能接纳孩子,那怕是孩子不足的地方,就不会采取打击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样,能积极关注孩子的父母,就能及时发现问题,甚至在事情发生以前,就做好预防工作,防范于未然。
第二招,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唠叨的“天敌”。
俗语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说明当交流双方有良好的关系,再多的话也不会感觉啰嗦。所以,在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就算父母属于多话的人,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无比的“碎道”,由于所说的话都是尊重孩子的,孩子也不会感觉到难听和反感,就愿意听家长唠叨了。
第三招,父母要善于放稳心态,在生活中自己要学会减压。
唠叨的根源是在于父母的焦虑,虽然适度的焦虑对人是有好处的,但不能在自己生活中的压力和不得志,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终归是孩子,要允许他们犯错和给予改过的机会,过高的期望与浮燥的情绪都不足取。另外,情绪轻松的父母,会使孩子降低“防御”心理,显得比较听话。
第四招,父母要注意说话语调,要低声和悦的说,不要带有抱怨情绪。
孩子判断父母的情绪,除了看表情和神态以外,主要靠说话的语调。当孩子接收到悦耳的话语,先感受到的是舒服,他们不会先采取“自我保护”的方式,就算家长话多孩子也不会感觉唠叨,也能按照家长所说的去做。所以,对孩子使用亲切的语言,远比采取命令、喝斥要好。
第五招,对认字的孩子,父母要学会留字条。
如果家长事无巨细,都对孩子反复强调和叮嘱,不仅使孩子听到后面就忘记前面,同时也因为话太多都没有讲到点子上,孩子也不知道到底那个是重点,结果会适得其反。所以,对一些孩子真不容易记住的事情,与其不停地用嘴说,还不如动用“烂笔头”,给孩子写一个备忘的纸条,放到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
第六招,父母要给孩子独处的时间,别没事找事地找孩子说话。
对于孩子学习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学会思考,以及做事认真和耐心。可实际情况是,许多父母借着“关心”孩子,不停地对孩子问寒问暖,这就等于不断打扰孩子的注意力或影响思考。所以,在孩子学习时,父母不能因为过分关注分数,就不停地唠叨让孩子倍感压力。
第七招,当父母发现自己唠叨,可以强制自己采取分时说话方法。
也就是说,当自己有情绪而不停的说,容易变成情绪发泄,这对解决孩子的问题是于事无补的。所以,家长就暗中计时,说到1分钟就不再说了,把其他要说的话“咽”下去,告诉孩子他们现在有说话的权利,这不仅能调整自己的情绪,也给孩子留下辩解的时间。如果孩子不说,那也一定要等超过自己说的时间后,才能接着说。
第八招,父母要抛弃想当然的思维模式,学会倾听。
人的交流都是一个说一个听,两个都说是吵架,两个都不说是顶牛。让孩子多说一点,家长必然要少说,这不仅对判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了解真实想法大有帮助,也对最后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方法。所以,家长要静下心来,让孩子把话说完,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要着急打断和进行指责。
第九招,父母要教会孩子学会回应。
唠叨,从形式上看,正是因为对方没有回应,说话人为了避免过早结束而不得已采取的方法。所以,家长从孩子婴幼儿阶段,对他们的要求要有及时的响应,并根据要求是否合理进行说明。这样示范以后,孩子自然知道,父母说对时就要明确表示认可,对父母不正确的要明确表示不同意,并说明理由。父母得到回应,也就不会再唠叨了。
第十招,父母说话前,最好先打好腹稿,每次只重点说一个问题。
唠叨在表现上就是说车轱辘话,这就是其思维混乱、没有重点。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分不清轻重缓急,还将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学习。所以,父母不要指望孩子能一次改掉N个问题,他们每次能保证一个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同时,孩子在行动上自然会有轻重缓急。
第十一招,父母要学会放权,敢于放手,孩子的问题没有那么可怕的。
父母的唠叨,虽然说是畸形的“爱”,但出发点也是希望孩子好的。如果父母从小敢于撒手,孩子早一点摔跤、犯错误就比他们长大以后再出类似情况要好。当孩子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以后,也许家长就会发现,孩子根本就不给你唠叨的机会了,因为他们已经学会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了。
第十二招,父母要说孩子听得懂的话。
孩子的语言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他们无法按照成人的对话方式进行交谈。若父母经常说一些孩子听不懂的词语或句式,那你的真实意图很可能被孩子误解,这直接导致问题不能解决。比如,父母带有强烈假设性的提问,会使孩子感到被审问,那怕没有几句话,孩子依然感到父母在唠叨和不信任自己。
亲子交流父母切勿说"反话"
事前先给孩子一些“心理准备”
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之前,可以先将时间安排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如,妈妈提前告诉洋洋,“现在是四点,我们可以先搭会儿积木,四点半妈妈就要做饭了,你要自己看会儿书或自己玩一会儿,等吃了饭,妈妈还可以陪你玩一个小时。”孩子虽然还没有时间观念,但大概会知道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就会比较有心理准备,到需要改变活动时,也能比较容易接受了。
模仿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在三岁以后已经开始能判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即有了一些简单的判断能力,孩子玩得高兴时,不肯结束游戏,也不愿意让妈妈离开,情绪会有一些表现,家长可以模仿这些表现,孩子看到大人做出这样的行为,很快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也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如看着孩子要哭,妈妈就假装哭,“我不干,我还想玩!”边假装哭边说。孩子一般都会破涕为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情绪也会有所缓解。
结束游戏要“事先声明”
在游戏之前告诉孩子时间安排,也会由于孩子的记忆力保持时间比较短而忘记,还要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事先声明”,以防孩子因为忘记而“变卦”。如,“宝宝,再玩十分钟妈妈就要去做饭了,只能再陪你搭完这个楼房了,刚才我们说好了,是不是?”让孩子想起自己的承诺,也提醒孩子兑现自己的承诺。
与逆反期孩子沟通的六个技巧
尊重孩子平等对待
孩子慢慢的长大,会有自己的主见,会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交流,这时候就是孩子的逆反期;这个时候家长们该怎么去跟孩子就留沟通呢?早教小编为您解答:与逆反期孩子沟通的六个技巧!
父母应避免对孩子的行为过多的不必要的限制,尊重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对待孩子,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去自由探索,这是从源头上治理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的办法,让孩子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纳、被理解。不要用高压手段或恐吓威胁。逆反心理的发生,正是出于孩子对父母的不满或愤怒。压服和威胁虽然一时可以使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减少,但却增加了孩子的内心的愤怒,助长了潜在的矛盾。
对孩子先说“是”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在剖析人性弱点时指出:人的思维有惯性,当你的思维朝某一方向倾斜时,就倾向于一直延续下去。我们如果牢记这一原理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就可能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具体来说,和孩子谈话或讨论问题时,不要一开始就批评孩子,或反驳孩子的意见,那样会将双方的观点对立起来,接下来你说什么孩子都可能说“不”。
相反,尝试先谈论一些你可以和孩子达成共识的话题,营造和谐愉快的谈话氛围,让孩子在温和的情绪中,从心理上接受父母。一旦从心理上接受了父母,对父母的观点就会认同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再逐渐过渡到双方可能存在分歧的话题。此时,由于前边的谈话氛围和心理定势做基础,孩子对于父母有分歧的问题反应就不可能太强烈,双方的沟通就容易进行下去。
让孩子感觉他是“大人”
有些父母习惯于在谈话开始便提出批评或不同意见,认为这样可以显示出自己的重要或权威。事实上,这是许多家庭亲子沟通陷入僵局的一个常见原因。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放下父母的架子,坦开自己的胸怀,尊重孩子的观点,和孩子平等地交谈。给孩子营造一种他已是大人的气氛,让他享受大人的部分权利,同时引导他自觉地履行大人的义务。如果做到这些,他与父母的共同语言就多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什么都告诉你的,父母和孩子就会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问题、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同时也让孩子做做当父母的角色,让他体验一下做父母的难处,角色的互换就很容易赢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不妨试试和孩子轮流做家长,让孩子体验一把做家长的感觉,负责整个家庭某一段时间的日常事务。到时候,他不和你们沟通,恐怕也不行了。
顺势方法化解孩子情绪
这是一种心理学方法。当孩子对父母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时,他会故意做一些事情来气父母,目的是激怒父母,如果父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使亲子关系陷入僵局。但是父母出乎意料地接受了他的行为,平静地接受他的反抗情绪,孩子就会感觉一拳打到棉花上,使不出力,从而转变态度,达到与父母沟通。
避免长篇大论的说教
批评孩子就事论事,不算旧账,不对孩子发出过多的指令。沟通的问题要具体化。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孩子把握不住,反倒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积极的方式是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这样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
给孩子做好表率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严以律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并为有这样的父母而引以自豪。这就给父母与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不要把工作和夫妻间的压力发泄到孩子身上,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随便对孩子发脾气,不要喜怒无常。如果父母自身在情绪处理上有问题,先要解决好自身的情绪问题。
口吃是怎么回事 早期教育不当
有些口吃,往往是父母教育不当引起的。幼儿的后期发育有快有慢,有的说话早,有的说话迟。对于说话迟的孩子,父母如果不着急,循循善诱,他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正常化,反之,如果父母十分焦急逼孩子把话说好,这样反而会造成小孩对说话的精神负担,引发不安而发生口吃。
父母教育孩子要常说这5句话
1.自己来做决定吧。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停止做某件事,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就事论事,这样,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时候,孩子会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不喜欢!”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等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你看做是他的对立面。当孩子在做不恰当的事情时,这样说还能让孩子懂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当孩子又在跟你讨价还价时,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这句话。你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孩子的表哥买了双新鞋,那是因为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小孩子都需要买双新鞋。
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说的4句话
1.“你来决定……”
如果你要让孩子来做什么事情,或者你想阻止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说这样的话——“你来决定吧,……”给他一个清晰的认识:我自己决定了我的行为,同时对我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你的孩子正和他的伙伴在家里疯闹,你可以对他们说:“这样大声会影响到邻居的休息,那么你们来决定吧,是安静一点儿呢还是到外面去玩儿?”如果他们已经选择出去玩儿了,但5分钟后他们还在屋里大喊大叫,你就可以接着说:“你们刚才已经答应了到外面去玩儿了不是吗?”这样做,既可以教会孩子明白选择就意味着承担后果,而且也可以使父母避免总是充当一个约束他们的坏警察的角色。你选择了,并且对它负责,这就是真正的自由。
2.“我爱你,但我不喜欢你的这种行为。”
教导和约束,对于孩子来说总是必要的。但你一定要把他不好的行为和他这个人分开——这会使你和他都懂得,不好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做这件事的人就是“坏人”。在你管教他的同时告诉他:“我为你指出什么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正是出于我爱你,尽管我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是我爱你!”这样同样能够给你自己一个提醒,你的目的是纠正和引导孩子的幼稚和无知,让他变得更加可爱和优秀,而不是仅仅为了教训或惩罚。同时,这也能够使你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更能保持平静平和,而不至于表现出低质量的、起不到榜样作用的咆哮。
3.“你要知道,不同的人会有自己不同的需求。”
当你的孩子又在重复那句“这不公平!”的时候,你需要做的不是呵斥或忽视他,而是要耐心地让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事实上,每个人并不是一定都会得到同等的待遇的,在这种状况下,“公平”真实的含义其实是“每个人在他需要这个东西的时候得到它”。于是,如果你买了什么礼物给亲戚的孩子,你不要再买一份给自己的孩子,以示“公平”或“安慰”。试想如果别的孩子生病了,你的孩子是不是也要一起吃药呢?
4.“告诉我,你心里真实的想法!”
当你的孩子在被激怒的时候,很可能会破口而出那些难听的话来:“你这混蛋!”或者“我讨厌你!”因为这是他们在情绪激烈的时候所能想到(或者说模仿到)的最“狠”最解气的话。但你作为父母,你需要帮助你的孩子更深一些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究竟是什么激怒了他,让他感到愤怒(或者是不安、委屈等等),帮他分析整个事实。比如在他自己暂时理不清头绪时,你可以给他一些帮助:“你不高兴是不是因为娜娜跟别人说了你告诉她的小秘密?”根据事实,帮孩子掌握自己的情感,教导他在这种时刻应该怎么想,让自己能平和,能和他人处理好关系。这样,将来在没有家长在身边的时候,他们也能学着克制和缓解自己的情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