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病因病理
心悸的病因病理
心悸的发生,常与体质虚弱,精神刺激,劳累过度,脏腑失调,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其形成多由心脏的阴阳气血亏虚,或痰火扰心,水饮上逆,瘀血阻滞等所致。其病变位虽然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等脏常有密切关系。
1.精神刺激,心悸神摇,心虚胆怯之人,陡受惊恐,以致心悸神摇,渐至稍惊即心悸不已,而成本证。《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恐则精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即指出由于情志因素导致本病的发作。
此外,暴怒伤肝,影响脾运,湿聚痰生,郁而化火,痰火互结,上干于心;或素蕴痰热,复因郁怒,致胃失和降,痰火上逆,均可扰乱心神,发为本证。
2.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血虚者,多由素体血虚,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血耗,或劳神过度,营血暗亏,或脾运无权,化源不足,以致心失所养,而成心悸。
阴虚者,多由素体阴虚,或久病阴耗,或热病伤阴,或房室过度,导致肾阴不足,水不济火,心阳偏亢,神不能藏,发为心悸。
3.阳气虚衰,心无所主一般来讲,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心脏阳气之虚,多由禀赋不足,或年体衰,或汗下太过,或疾病转变,或病后失调等因素所致。心为阳脏,主血合脉,气虚则鼓动无力,阳虚则温煦失常,以致心无所主,而生心悸。或由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液,停而成饮,饮邪凌心,导致心悸。
4.外邪入侵,心脉痹阻风寒湿邪,入侵血脉,日久未愈,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导致心脉痹阻,气滞血厥,而为心悸。《素问.痹论》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即是说明风寒湿痹,内及于心,可是致心脉痹阻,发生心悸。
耳鸣的病因病理
一、病因
1.病理方面
一部分人的耳鸣是由于耳部疾病或人体其他部位疾病引起的。人体内部的各种噪音,在常态下人耳不易觉察到,这是因为外部音场的声波对内部声波起掩盖作用,同时人耳的耳膜、耳骨、韧带有使内部声波向外耳道散逸的功能。当耳部疾病,如外耳道阻塞、内耳压力增高等,患者容易出现耳鸣。此外,心肺病、高血压、药物过敏等原因,会使内部噪音增大,超过常规值,导致耳鸣。
2.心理方面
注意力从外部世界收回,而集中在本体感觉,有时也会削弱听觉的适应性导致耳鸣,由于注意力的集中,会强化耳鸣现象,强化耳鸣的感觉。
3.耳反射方面
一部分人的耳鸣是由于耳发射现象。耳是接受声音的器官,但近代医学发现耳还能发射声波。
二、临床表现
鼓膜张肌、镫骨肌、腭帆张肌及咽鼓管咽肌的异常运动和挛缩,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传至耳内,病人一耳或两耳听到“巴嗒”、“卡嗒”、“咯嗒”戴弹指样等类似声响或者因为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解剖变异、颈动脉瘤、颈静脉球体瘤、动脉静脉瘘以及耳部周围巨大血管瘤等病变,产生血液流动时的搏动性耳鸣。
3检查
根据检查者的感受情况可以区分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根据患者的主诉可以区分耳鸣和颅鸣,还可以利用器械来诊断耳源性耳鸣和非耳源性疾病。对耳鸣患者的诊断,需要最低限度的全面的听力学评估以及颞骨CT和头部MRI检查。
4诊断
耳鸣的诊断程序应该包括:采集病史,耳鼻喉科检查,听力学检查,如高频听力损失以及听力损失导致听觉交流障碍程度等,心理素质诊断:如性格特征、心理承受能力及抑郁症、焦虑程度等,影像学检查。耳鸣是一种临床症状。
职业病的病因病理
(一)环境因素
1.物理因素 对人体产生生物物理作用;也可因机械压迫和血管内空气栓塞而引起组织病理变化,如减压病。
2.化学因素 在生产中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物,成品和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渣等,凡少量即对人有毒性的,都称为毒物,毒物以粉尘,烟尘,雾,蒸气或气体的形态散布于车间空气中,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其危害程度与毒物的挥发性,溶解性和固态物的颗粒大小等因素有关。毒物污染皮肤后,按其理化特性和毒性,有的起腐蚀或刺激作用,有的起过敏性反应,有些脂溶性毒物对局部皮肤虽无明显损害,但可经皮肤吸收,引起全身中毒。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者较为少见,常由于毒物污染食品或吸烟等所致。从车间排出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中的毒物,虽不直接使工人患职业病,但能损害居民健康,影响生态,危害也大。
3.生物因素 生产原料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如炭疽杆菌,真菌孢子(吸入霉草粉尘所致的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森林脑炎病毒等。
(二)社会经济因素
国民生产总值(GNP),财富分配,文化教育水平,生态环境和劳动立法,医疗卫生制度,都可影响职业人群的健康,如生产管理水平低,设备简陋,需要更多体力工作,或生产布局不合理,导致无效劳动,或骨骼肌肉的损伤性疾病。
(三)生活方式
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有工作节奏的变动,工作过度紧张,换班和夜班工作,缺乏体育锻炼,吸烟或无节制地饮酒等,生活方式常与本人的心理状态有关,如个人漠视健康和预防的观念,则无视安全规范和自我保健。
(四)卫生服务的素质
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至为重要,加强医德,应是卫生服务中重要的观念,为此国际职业卫生协会(ICOH)在1992年订立了职业医学的医德准则,供会员们遵行。
以上职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环境因素,在某一环境中,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有害因素,对人起着综合作用,加剧危害程度,此外,同一种疾病也可由不同性质的有害因素引起,如稻田皮炎可由于物理,化学和机械刺激引起,接触有损于呼吸道健康的环境因素如粉尘,有害气体或蒸气,加上吸烟,可加剧呼吸道的病损。
脑震荡病因病理
过去一直认为脑震荡仅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性机能障碍,并无可见的器质性损害,在大体解剖和病理组织学上均未发现病变,所表现的一过性脑功能抑制,可能与暴力所引起的脑细胞分子紊乱、神经传导阻滞、脑血循环调节障碍、中间神经元受损以及中线脑室内脑脊液冲击波等因素有关。近代,据神经系统电生理的研究,认为因脑干网状结构受损,影响上行性活化系统的功能才是引起意识障碍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些学说还不能满意地解释脑震荡的所有现象,比如有因脑震荡而致死的病例,职业拳师发生慢性脑萎缩损害甚至痴呆,以及业余拳击者亦有脑机能轻度障碍的报道。同时,从动物实验中发现,遭受暴力部位的神经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推移、神经元轴突肿胀并有间质水肿。生物化学研究发现,脑震荡后不仅有脑脊液中乙酰胆碱升高,钾离子浓度增加,而且有许多影响轴突传导或脑细胞代谢的酶系统发生紊乱,导致继发损害。晚近,从新的临床观察中亦发现,轻型脑震荡病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有半数示有器质性损害,Jeret(1993)采用前瞻性研究,对连续712例GCS15分的轻微闭合性头伤病人作CT扫描检查,发现有急性损伤病变者,占9.6%。由此可见,脑震荡已经不能用“仅属一过性脑功能障碍而无确定的器质性损害”来概括了,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发现,必将为脑震荡这一诊断名词注入新的含义。
癣的病因病理
中医学诊断,癣是由外受风毒,凝聚皮肤,甚则皮肤不能濡润;或由于风寒外袭,营卫失调;或风热侵入毛窍,郁久血燥;或冲任失调,营血亏耗,血虚生风化燥等致皮肤失养;或被风湿所侵,留于腠理;或久居湿地,水浆浸渍,湿邪外浸,郁于皮肤;或因汗衣湿溻,淹淅肌肤,复受日晒,暑湿侵渍毛窍,而成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癣是由霉菌所致,而霉菌种类繁多,绝大多数不会致病,其中一小部分为条件致病菌,可存在于人的皮肤、粘膜、肠道等处。正常情况下,各菌群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平衡代谢。但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可造成体内菌群失调,当人体皮肤破损,抵抗力下降时,致病性霉菌则大量繁殖,侵入皮肤,皮下组织而引起癣的发生。本病多是接触接触传染,如通过衣物、用具或自身手足癣传染致病。环境条件亦有影响,如在温热季节和潮湿地区,肛门皮肤受轻微损伤,容易发病。
浅部真菌病是由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的致病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病原菌可分为:
一、皮肤癣菌:寄生在皮肤角蛋白组织致病真菌统称为皮肤癣菌。该菌凭其侵犯组织不同和培养特点差异把它再划分以下三属:
1、毛癣菌属:侵犯皮肤、毛发和甲。本菌属已查明有13种可使人类致病。常见有黄癣菌、红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彼等培养特点呈棒形大分子孢子,壁光滑。
2、孢子菌属:侵犯毛发及皮肤,在我国以铁锈色小孢子菌、羊毛样小孢子菌等为多见;这些培养特征是梭形大分子孢子,壁有刺。已报道有8种能引起人类发病。
3、表皮癣菌属:侵犯皮肤和甲。本菌属仅絮状表皮癣菌一种可使人类致病,其培养所见呈杵状或梨形大分子孢子。
上述三属的皮肤癣菌,感染人体后可引起组织反应而发生红斑丘疹、水疱、鳞屑、断发、脱发和甲板改变等。按其侵犯部位差别,临床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足癣,手癣,甲癣。
二、角层癣菌:寄生于皮肤角层或毛干表面的致病真菌可谓之角层癣菌。此类癣菌又分两型,即角层型和毛发型。前者有花斑癣菌、红癣微细棒状杆菌,曼逊氏癣菌及威尼克氏癣菌;后一型有腋毛癣菌。
由于角层癣菌是寄生于人体组织的表面,故一般不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即使有也极轻微。
性冷淡的病因病理
病因病理:
(一)西医:
1、精神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类。
(1)性恐惧因素:有过性创伤(被强奸、乱伦等),或害怕怀孕,或害怕感染性病等。
(2)慢性疲劳:工作紧张,或社会事物繁忙,或脑力劳动过度,影响高级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3)禁欲或纵欲过度,日久使脊髓中枢功能紊乱,逐渐厌恶性交,抑制了性欲。
(4)夫妻关系不和或对性的看法不同,或缺乏正确的性知识,或女性长期得不到高潮快感,从而厌倦了性生活。
2、器质性因素:几乎所有的慢性病都有可能导致性冷淡,其机理主要是影响神经、内分泌、,降低了血液中的性激素水平。
3、药物因素:口服某种药物可降低性欲。如抗组织胺药、大麻、苯妥英纳、利血平、安体舒通及抗雄激素药类等。
(二)中医:中医认为性冷淡的病位在心、肝、脾、肾;病因为先后天不足、情志内伤、久病体虚、痰湿内盛;基本病机为气郁、痰阻、精亏、气血不足。
心悸的病因
1、心血管疾病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
2、非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积液、气胸、肺部炎症、肺不张、腹水、肠梗阻、肠胀气等;还可见于应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阿托品等药物后出现的心悸。
3、神经因素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为常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惊恐或过度兴奋、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心悸。
心悸的发生常与平素体质虚弱、情志所伤、劳倦、汗出受邪等有关。平素体质不强,心气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忧思过度,劳伤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发为心悸;或肾阴亏虚,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病;或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而发本病。
头晕的病因病理
1.情志内伤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3.外伤、手术头部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心悸病严重吗
心悸病主要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心悸有严重的,也有不严重的,严重的主要是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比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还有阵发性的心房颤动,这些算是比较严重的,比较轻的,还有一些不伴有心律失常的心悸,比如正常人紧张或敏感的正常人,他有些可以感觉得到心悸的表现,还有一些剧烈运动的时候,有些人可以出现心悸。
心悸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1.起居有时:
作为心悸病人,为不耗伤心气,应做到生活有规律,起居有时。保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尤其是老年人睡眠时间不宜过短,更不可以夜代昼。心神得养,心悸自安。
2.寒温适宜:
心悸病人平素要注意气候的变化,避免,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因此,心悸病人,要寒温适宜,“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3.调摄精神:
心悸多因情志刺激和受惊恐而诱发,故心悸病人精神调摄是十分必要的。《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证治要诀》也指出:“心悸久思所受,触事不忘,虚耗其血,心血不足,遂成心悸”。因此,心悸的病人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刺激,可减少发病。
引起心悸的原因 心悸病因的初步判断
根据心悸的伴随症状可以对引起心悸的原因作一个初步判断。如心悸伴有胸痛这,应考虑冠心病、心包炎、心肌炎、心脏神经官能症;伴呼吸困难,常见于心肌梗塞、心里衰竭、重症贫血、心包炎和心肌炎等;伴晕厥、抽搐症状者,可见于房室传到阻滞、心室颤动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而引起的脑缺血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