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胆囊息肉常见的检查方法有哪几种

胆囊息肉常见的检查方法有哪几种

(1)B超检查。方法灵活、准确、无创伤、可重复、价廉、易为众多患者接受,能准确地显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B超典型的表现为胆囊壁有点状、小块状、片状的强或稍强回声光团,其后多无声影,可见到球状、桑葚状、乳头状及结节状突出,甚至可显示出息肉的蒂。

B超对PLG检出率为92.7%,特异性94.8%,假阳性5.2%,准确性明显高于CT,认为BUS能清晰地显示PLG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局部胆囊壁的变化,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

(2)三维超声成像。胆囊息肉三维超声成像可使胆囊具有空间方位的立体感,透声性好,有直视胆囊剖面的效果,可弥补二维显像某些不足。不仅可观察胆囊息肉的大小形态,更可分清息肉和胆囊壁的关系,尤其在胆囊后壁的息肉二维显像常不能清楚地分辨是否有蒂以及蒂与胆囊壁附着的范围和深度。

三维重建能通过不同切面的旋转来观察病变的连续性及病变表面的情况等信息,有助于提高胆囊息肉与胆囊腺瘤或癌肿的鉴别。

(3)内镜超声。即经内镜超声扫描,是将超声微小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探头为高频,将内镜插入消化道,进入十二指肠壶腹后此探头更接近胆囊,可排除肠气干扰或胆汁黏稠度等影响。EUS可将胆囊壁分为3层,内层为高回声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中层为低回声的肌纤维层,外层为高回声的浆膜下层及浆膜层。

如为息肉样病变可见清晰的3 层囊壁,而胆囊癌则囊壁的3层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浸润破坏。早期胆囊癌绝大多数是在结石和息肉等病变的掩盖下发展的,早期缺乏特征性声像图表现,鉴别困难。而EUS检查观察息肉样病变与胆囊壁之关系,有助于鉴别诊断。

如何鉴别胆囊息肉与胆囊癌

胆囊息肉与早期胆囊癌临床上都无明显的症状和特征,多数在进行体格检查做B超时.才发现胆囊息肉或可疑胆囊癌样改变。这给临床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胆囊息肉与胆囊癌的早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两者都可有消化道的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脯食物等。也可有右上腹的不适、隐痛或腹痛。不同的地方在于:中晚期的胆囊癌变有黄疸、右上腹包块及恶病质;而胆囊息肉则多无黄疸、右上腹包块,不发生恶病质。

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DNA流式细胞学分析有助于胆囊痛的诊断。电脑彩超观察息肉或癌肿内有无彩色血流,可与临床最常见的胆固醇性息肉相鉴别。对于较大的瘤体,行CT增强、扫描瘤体强化,有助于胆囊癌的诊断。

应用B超引导探针穿刺进行细胞检查以鉴别胆囊息肉和胆囊癌。在B超的随访过程中,胆囊息肉生长缓慢,没有粘膜浸润;而胆囊癌生长较快,且有周围粘膜浸润的改变。当息肉近期增长较快或有周围粘膜浸润时则考虑发生了癌变,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如何判断胆囊息肉是否癌变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社会、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等各种原因,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及癌变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卫生部资料统计显示:胆囊息肉平均癌变率由以前的1%—2%转变为现在的8%—12%,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胆囊息肉非小病,切勿轻视!

30岁的王先生可算是一个“资深”的胆囊息肉患者了,5年前就被检查出患有胆囊息肉,由于当时的息肉还比较小,王先生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大病,“再说了,医生也说是比较小的息肉,那肯定就没什么大事了”。但是最近半年来,王先生经常会感觉到右上腹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厌油、消化不良等症状。于是王先生就来到了北京京城国丹医院进行检查,胆病专家相艳英教授经检查发现,王先生的胆囊息肉已经非常严重了,已经发展成了腺瘤型巨大多发性息肉。胆囊功能基本丧失,胆囊壁破坏严重,胆囊有跟没有是一个样了。听到这样的检查结果,王先生是后悔莫及。

专家说,这样“意外”现胆囊癌变的并不是个案。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晚期胆囊癌的5年生存率不到10%。”如果王先生检查初期就认真的治疗,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目前,由于患者不及时治疗,癌变率高成为胆囊息肉对我们的致命杀手锏。据资料显示从80-90年代,因形成的胆囊息肉的性质不同,胆囊息肉的癌变率逐渐增高。而在癌变中或癌变后,许多胆囊息肉患者没有不适的感觉,不知不觉发展,不知不觉癌变,这也是胆囊息肉的危害中最可怕的特点。而且据国内资料报告显示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息肉,国外报告则高达54.3%~100%。而胆囊息肉有5%~1%几率引起胆囊癌变,胆囊癌的发生与息肉的大小关系密切,息肉越大、慢性胆囊炎病程越长,胆囊癌变的几率就越大。息肉直径小于10mm者癌发生的几率为1.0%;息肉直径20~22mm者的几率为2.4%;息肉直径在30mm以上者的几率可高达10%。所以以后大家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患了疾病就应该去医院治疗。

中医保胆治疗胆囊息肉是首选。北京京城国丹医院的中医中药结合体外物理调控疗法治疗胆囊息肉,能够最大限度的保住患者的胆囊及其功能,并且对人体的生理组织无损伤,能够减少康复后并发症。

多发性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最新研究表明胆囊息肉的发病,因于情志失调(压抑、抑郁、易怒)饮食所伤(过量饮食肥甘厚腻、过量饮酒)劳逸过度(劳累、劳神过度、安逸过度)感觉外邪(暑湿、风寒)等所致。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症瘕、积聚之症。虚实夹杂。

胆囊息肉中最常见的是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固醇的代谢紊乱有关。胆固醇性息肉常是多发,并且较小,大多在3到5毫米,一般不超过1厘米,不会很快长大。在观察过程中,息肉的数目可以有变化。有些息肉甚至可以脱落,随着胆汁排出。但是偶尔也有单发的,只有一个息肉,直径也可以大于1厘米,不常见。胆固醇息肉不会恶性变成为胆囊癌,但是有时可以形成胆囊结石。如果没有自觉症状,不需要治疗。

其次是炎性息肉,是因为胆囊的慢性炎症引起,所以常发生在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的情况,不是真正的肿瘤。需要治疗的是引起炎性息肉的病变,而不是炎性息肉本身。

分辨胆囊癌与胆囊息肉

1、明确胆囊息肉与胆囊癌的相似之处

早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两者都可有消化道的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脯食物等。也可有右上腹的不适、隐痛或腹痛。

2、胆囊癌与胆囊息肉不同的地方在于

中晚期的胆囊癌变有黄疸、右上腹包块及恶病质;而胆囊息肉则多无黄疸、右上腹包块,不发生恶病质。 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肿瘤标志物、DNA流式细胞学分析有助于胆囊痛的诊断。电脑彩超观察息肉或癌肿内有无彩色血流,可与临床最常见的胆固醇性息肉相鉴别。对于较大的瘤体,行CT增强、扫描瘤体强化,有助于胆囊癌的诊断。

3、应用B超引导探针穿刺进行细胞检查以鉴别胆囊息肉和胆囊癌

在B超的随访过程中,胆囊息肉生长缓慢,没有粘膜浸润;而胆囊癌生长较快,且有周围粘膜浸润的改变。当息肉近期增长较快或有周围粘膜浸润时则考虑发生了癌变,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到底切不切

胆囊息肉多数无症状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商昌珍副教授表示,胆囊息肉是胆道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多见于25-55岁的年龄段,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为综合性因素所致,其中,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和饮食不规律是胆囊“长”息肉的常见原因。胆囊息肉多数无明显症状,80%以上都是在定期体检做B超检查时被发现的。一小部分胆囊息肉患者会有上腹部饱胀不适、反酸嗳气、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的表现,所以常常自行当做“胃病”去服药治疗,效果不佳。

息肉>1cm,建议切除

超声检查是发现胆囊息肉最常用、最方便的检查手段,即使是小于5毫米的息肉,B超的检出率也可达90%以上。值得指出的是,B超检查难以区分胆囊息肉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如果想确定胆囊息肉究竟是良性还是恶性,还得进一步做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血管造影、内镜超声、CT或病理活检等检查。

是不是胆囊长息肉就意味着要切除胆囊呢?商昌珍指出,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是有指征的:对于经常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腹痛等明显症状的胆囊息肉,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建议考虑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对于无症状的胆囊息肉,当息肉直径超过1cm、定期B超检查发现息肉持续增大,且是基底宽大的腺瘤样息肉,为防止息肉进展或恶变也应考虑手术治疗。如果没有以上几种情况,可不必急于手术,但要定期检查,每3-6个月做一次B超观察息肉变化情况。

切除胆囊,消化很受影响?

当医生建议症状明显的胆息肉患者切除胆囊时,患者大都不愿意,有的是怕挨一刀,有的则担心切了胆囊,身体就“垮了”。他们最大的担忧是:胆囊是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切除胆囊会严重影响消化功能。

商昌珍指出,其实,胆囊只起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它并不产生和分泌胆汁。真正产生和分泌胆汁的器官是肝脏。胆汁是帮助消化食物的物质,切除胆囊后,胆汁储存和浓缩功能虽然丧失,但胆汁仍能在小肠内与食物混合,起到消化作用。此外,由于胆囊炎等的影响,发生病变的胆囊大多已丧失原有的功能,甚至可能癌变,胆囊已成为有害而无益器官,所以,对于胆囊息肉已达到手术治疗指征的患者来说,该手术时就应果断手术,一味追求“保胆”是不明智的。现在,胆囊切除术几乎全部都是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在切除胆囊后,一些患者会出现腹胀不适、腹泻等表现,但多为暂时性,一般在术后1-3个月可恢复,并正常饮食。

商昌珍提醒,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和饮食不规律是胆囊“长”息肉的常见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搭配膳食,避免过多地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及肥肉等);同时,规律三餐饮食,摒弃不吃早餐、常吃夜宵的不良习惯,这些都有助预防胆囊息肉的发生。

胆囊癌的检查方法

1、超声检查:B超为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方法,具有无创、简便、经济和病变检出率高和易普及等优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共同特点是向胆囊腔内隆起的回声光团,与胆囊壁相连,不伴有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固醇息肉常为多发,息肉样,有蒂,常小于10mm,蒂长者可在胆囊内摆动,高辉度不均一的回声光团,无声影,不随体位变动而移位。炎性息肉呈结节状或乳头状,多无蒂,直径常小于10mm,最大可达30mm,有蒂或无蒂,呈低辉度回声、无声影。腺肌瘤样增生B超下可见突入肥厚胆囊壁内的小圆形囊泡影像和散在的回声光点。超声检查的误诊率或漏诊率受胆囊内结石的影响,往往是发现了结石,遗漏了病变。也有因病变太小而未被发现者。

超声内镜检查(EUS)可清楚地显示出胆囊壁的3层结构,从内向外显示,回声稍高的黏膜和黏膜下层,低回声的肌纤维层和高回声的浆膜下层和浆膜层。在胆固醇息肉、腺瘤及胆囊癌的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于B超难以确诊的病例,用EUS检查有效。胆固醇息肉为高回声光点组成的聚集像或多粒子状结构,胆囊壁3层结构清楚。胆囊癌为乳头状明显低回声团块,胆囊壁的层次破坏或消失,并可了解肿瘤浸润的深度。此法对胆囊壁息肉样病变的显像效果明显优于普通B超检查,但对于胆囊底部病变的检查效果较差。

2、X线胆囊造影:包括口服胆囊造影、静脉胆道造影及内镜逆行性胆道造影等,是一项有用的诊断方法。影像特点主要为大小不等充盈缺损。但是大多数报道认为胆囊造影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偏低,一般约为50%(27.3%~53%)。检出率低受胆囊功能不良、病变过小或胆囊内结石等因素的影响。

3、CT检查:胆囊息肉样病变的CT检出率低于B超,高于胆囊造影,检出率为40%~80%不等。其影像学特点与B超显像相似。如果在胆囊造影条件下行CT检查,显像更为清楚。

4、选择性胆囊动脉造影:根据影像上羽毛状浓染像、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等特点,可区别胆囊肿瘤或非肿瘤病变。但是早期的胆囊癌和胆囊肿瘤均可能没有胆囊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像或均有肿瘤的浓染像,两者间的鉴别较困难。

胆囊息肉保胆手术的好处

胆囊息肉作为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有时与胆囊炎、胆囊结石这两种疾病互为因果。所以胆囊息肉的治疗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胆囊息肉常无症状,大部分人是在体检的时候发现的,而超声就是一种比较容易发现胆囊疾病的检查。现在还可以行微创胆囊息肉保胆手术。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对于年轻、直径小于10mm且无症状的则无需手术,直径小仅有消化不良症状时则可保守治疗。其他需要手术治疗。

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治疗胆囊息肉,除了体现保留胆囊功能的微创精神外,还体现了切口小,创伤轻,恢复快,美容佳,费用少,无复发的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该技术属于一种微创外科手术,是现代高科技与传统外科技术结合的产物。它最大的优点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腹部手术切口,避免了因手术切口带来的种种损伤和不适。

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技术特点:

1、干净彻底:在取净息肉的同时,完整保留患者的胆囊和胆囊功能。

2、创伤更小:整个手术微创、可视、安全系数高,让患者和家人都放心。

3、效果好,恢复快:一般在术后6~8小时可下床活动,最快1.5小时即可下床,术后第一天就可进食流汁。经适当输液、抗炎治疗两天,术后3~4天即可出院。

一般的,胆囊息肉是不需要手术的,可先行保守治疗。当有严重症状时则应该手术。现在有一种微创手术可保留胆囊。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福音。虽然这种微创手术有很多优点,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可以保留胆囊。

引起胆囊息肉的原因有哪些

1、胆囊息肉常会有忧思过度,睡不安稳。郁结伤脾,复被外邪所搏,脾主肌肉,忧思过度,伤及脾气,脾 虚则运化失常,肌肉失养,又受外邪,正邪相搏,逆于肉理而结成肿快。

2、消化功能紊乱,有慢性胆囊炎。肝脾不和,气血郁滞,肝主疏泻,脾主运化,肝藏血而脾统血,郁怒伤肝,思虑伤脾,疏泻运化失常,气血郁滞而成瘤。这也是重要的胆囊息肉的病因。

3、胆囊息肉患者常常是爱吃含胆固醇较高的食品。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劳倦过度,亦可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也是胆囊息肉的病因之一。经常不吃早餐的人,容易导致胆汁在胆囊内浓缩,从而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

胆囊良性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

本病无特异性试验室诊断指标。

1.超声检查 B超为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方法,具有无创、简便、经济和病变检出率高和易普及等优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共同特点是向胆囊腔内隆起的回声光团,与胆囊壁相连,不伴有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固醇息肉常为多发,息肉样,有蒂,常小于10mm,蒂长者可在胆囊内摆动,高辉度不均一的回声光团,无声影,不随体位变动而移位。炎性息肉呈结节状或乳头状,多无蒂,直径常小于10mm,最大可达30mm,有蒂或无蒂,呈低辉度回声、无声影。腺肌瘤样增生B超下可见突入肥厚胆囊壁内的小圆形囊泡影像和散在的回声光点。超声检查的误诊率或漏诊率受胆囊内结石的影响,往往是发现了结石,遗漏了病变。也有因病变太小而未被发现者。

超声内镜检查(EUS)可清楚地显示出胆囊壁的3层结构,从内向外显示,回声稍高的黏膜和黏膜下层,低回声的肌纤维层和高回声的浆膜下层和浆膜层。在胆固醇息肉、腺瘤及胆囊癌的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于B超难以确诊的病例,用EUS检查有效。胆固醇息肉为高回声光点组成的聚集像或多粒子状结构,胆囊壁3层结构清楚。胆囊癌为乳头状明显低回声团块,胆囊壁的层次破坏或消失,并可了解肿瘤浸润的深度。此法对胆囊壁息肉样病变的显像效果明显优于普通B超检查,但对于胆囊底部病变的检查效果较差。

2.X线胆囊造影 包括口服胆囊造影、静脉胆道造影及内镜逆行性胆道造影等,是一项有用的诊断方法。影像特点主要为大小不等充盈缺损。但是大多数报道认为胆囊造影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偏低,一般约为50%(27.3%~53%)。检出率低受胆囊功能不良、病变过小或胆囊内结石等因素的影响。

3.CT检查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CT检出率低于B超,高于胆囊造影,检出率为40%~80%不等。其影像学特点与B超显像相似。如果在胆囊造影条件下行CT检查,显像更为清楚。

4.选择性胆囊动脉造影 根据影像上羽毛状浓染像、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等特点,可区别肿瘤或非肿瘤病变。但是早期的胆囊癌和胆囊腺瘤均可能没有胆囊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像或均有肿瘤的浓染像,两者间的鉴别较困难。

诊断胆囊息肉的方法有哪些

1.临床表现 胆囊息肉大部分是体检时由B超检查发现,无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表现。极个别病例可引起阻塞性黄疽、无结石性胆囊炎、胆道出血,诱发胰腺炎等。体格检查有右上腹压痛。

2.辅助检查 对胆囊息肉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检查,但难以区分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病变。帮助确诊的方法:①常规超声加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声学血管造影检查;②CT增强扫描;③超声导引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

3.恶性危险因素 鉴于少数胆囊息肉可能为早期胆囊癌或可发生癌变,因此对本病有以下情况视为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①直径超过1cm;②年龄超过50岁;⑦单发病变;④息肉逐渐增大;③合并胆囊结石等。

胆囊息肉患者有哪些检查措施呢

胆囊息肉常用检查方法有B型超声肝胆扫描、彩超、CT、核磁共振、胆道造影等,而我们最常用、最经济而且确诊率最高的方式是B超,由于胆囊息肉体积较小,在CT及核磁共振检查中容易被遗漏,胆道造影具有一定痛苦及危险性,故极少应用。

B超是诊断胆囊息肉最简单而有效的手段,其诊断正确率高达95.5%,但在伴有胆囊结石时,息肉常常被B超所忽视。CT及口服胆囊造影的诊断正确率远较B超低。

因此,凡右上腹不适或怀疑有胆囊息肉的病人首选的应是B超检查。一般来说诊断并不困难。

相关推荐

胆囊息肉发病的4个特点

1、发病率高 高胆固醇饮食、长期酗酒、过多进食刺激性饮食、饮食规律紊乱、农药过多、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等都和胆囊息肉的形成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致使胆囊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2、症状隐蔽 胆囊息肉仅在胆囊内病变,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偶然的B超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即使已经癌变倾向,也没明显的不适感觉。 3、癌变率高 胆囊息肉患者因形成息肉的性质不同,癌变率逐渐增高。据统计,约0.5%-1%的胆囊息肉可并发胆囊癌,凡息肉大于2cm,年龄超过50岁,肿瘤家谱,胆囊壁厚大于1cm

胆囊息肉的患者应该怎样治疗

胆囊息肉在医学上归总为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 ,PLG),可分为假性息肉与真性息肉。 假性息肉也称非肿瘤性病变,约占明胆囊息肉病人中82%,多为胆汁代谢异常引起的胆固醇结晶析出,属良性病变,这是最常见的胆囊息肉,另一种假性息肉称为炎性息肉,是由于反复多次的胆囊炎症,在胆囊壁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的炎性隆起。 B超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胆囊息肉的方法,一般多发性息肉多为假性息肉,而单发性息肉真性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B超提示息肉血液供应,则表明其为真性息

胆囊息肉严重吗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亲切非结石性病变总称。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其他与慢性儿子胆囊炎相似主要同意表现为右上腹轻度周四不适伴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相当数量的患者不动并无症状置疑只是德技在做多说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该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为辅。 胆囊息肉严重吗? 胆囊息肉的隐蔽性非常的强 胆囊息肉多无症状,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在检查上,3-4mm以下的息肉在CT

胆囊息肉的鉴别与诊断

鉴定胆囊息肉是否为恶性 一般情况下,单发的息肉是可恶变的;而多发的息肉一般不会恶变。息肉直径多小于10mm多为良性;10~13mm者,则倾向于胆囊腺瘤;大于13mm者,应首先考虑到癌的可能。但是病变的数量大小不应该作为其良恶性的标志,必须嘱病人定期复查。如果病人年龄超过50岁,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属于单发、呈逐渐增大趋势,也多考虑恶变的可能。 胆囊息肉的病变 胆囊息肉在病理上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良性胆囊息肉分为良性肿瘤性息肉和假瘤性息肉两大类,良性肿瘤性息肉可来源于上皮组织(腺瘤)和支持组织(血管瘤

定期体检可以预防胆囊息肉发生恶变

胆囊息肉患者最担心的问题是息肉会发生恶变,由于胆囊息肉通常没特殊症状,所以很难判断息肉是否发生恶性病变。因此胆囊息肉患者一定要定期体检,以便能够尽早发现息肉的发展情况,如果恶变趋向可尽早对症治疗。 1. 胆囊息肉通常无症状,需要通过B超检查才能被查出。 大部分胆囊息肉患者均无明显症状,往往体检时经B超检查发现。症状的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症状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严重者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厌油等。极少数患者伴发热、黄疸,消化系统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2. 直径小

胆囊息肉0.9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胆囊息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如果患者出现胆囊息肉,那么伴随的临床症状腹痛,或者是会发生阵发性的呕吐腹胀以及不能够忍受脂肪性食物的摄入。但是绝大部分患者会没任何的临床症状,仅仅是在,B超体检的时候检查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检查是通过B超ct以及胆囊造影术来进行检查。这些检查都能够很好很准确的确认,胆囊息肉的大小以及部位。而胆囊息肉是否属于恶性肿瘤那么还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应该从综合方面来考虑,首先就应该考虑到胆囊息肉的大小,以及患者的年龄等,综合情况。 通常来说,

胆囊息肉是什么病哪些症状

胆囊息肉可完全无症状,仅在普查做B超时发生。也可固胆囊功能紊乱,出现上腹胆囊区不适(尤其在进食滑腻后更为明显),但一般较轻微,不引起注意。也可固胆道功能紊乱幽门功能减弱而发生胆汁返流,引起胃炎或溃疡病,出现关症状。 虽然纤维胃镜、胃肠钡餐检查也证实上述疾病,但相应药物治疗无效,进一步做B超才发现“根儿”在于胆囊息肉。 如胆囊息肉发生于胆囊颈部,且细长的蒂可活动,则可能阻塞胆囊管引起剧烈的胆绞痛,此时单靠症状难与胆石症、胆囊炎相鉴别。 现在的人都忙于上班,往往对自己身体不太注意,很容易使身体处于亚健

定期体检可以预防胆囊息肉发生恶变

1. 胆囊息肉通常无症状,需要通过B超检查才能被查出。 大部分胆囊息肉患者均无明显症状,往往体检时经B超检查发现。症状的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症状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严重者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厌油等。极少数患者伴发热、黄疸,消化系统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2. 直径小于1CM的多发性息肉患者,应当定期检查预防息肉恶变。 胆囊息肉是生长在胆囊内壁上,并向胆囊内突出的异常赘生物的总称,根据息肉数量可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由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检出之时体积较大,

胆囊息肉诊断方法是什么该如何治疗

胆囊息肉以B超为最佳诊断工具,如B超发现下述情况,即可诊断为胆囊息肉:胆囊内强回声或中等回声光团,后边无声影,回声光团不随体位的改变而移动。 其他发现:胆囊壁厚或正常,内膜粗糙或光滑。 如果光团后面声影且回声光团随体位的改变而移动,可诊断为胆结石或钙化点。 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mm、多个、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常规行冰冻切片,以明确病理类别。如

什么是胆囊息肉

1、胆囊息肉一般是没什么明显的症状的,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都是体检的时候检查出的。 3厘米以下的胆囊息肉在CT和核磁共振中都是很难被发现的,因此很容易被误诊。建议大家每年都要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身体出现什么异常状况尽早接受治疗。 3厘米以下的胆囊息肉在CT和核磁共振中都是很难被发现的。 2、临床研究显示,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着相似之处,主要的症状右上腹部轻度不适,胆囊息肉并发胆囊结石的时候会出现胆绞痛。 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尤其在伴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3、胆囊息肉的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