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的诊断与鉴别方法
肛瘘的诊断与鉴别方法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下端与肛门旁皮肤之间发生的异常通道。为肛管直肠下端和周围感染的后遗症。多见于成人,在肛门疾病中是常见病。肛瘘和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病。
肛瘘的诊断不难,在外口和肛门之间,皮下常可触及硬韧的索条。大多情况下,外口位于经肛门中心横线的后方者,其内口在齿状线的后方,瘘管多呈弯曲走行,而外口位于横线的前方者,其内口也在前方,瘘管大多短而直,常需借助于由外口注入美蓝才能找到内口。
诊断方法
1、病史
病人常有肛周脓肿或切开排脓的病史,此后伤口经久不愈。
2、临床表现
反复经瘘口流出少量脓液,肛周脓胀疼痛,肛周皮肤瘙痒;触压瘘口有脓液流出,皮下可触及硬的索条。
3、辅助检查
探针经外口可插入管道;经外口注入亚甲蓝,肛管内纱布蓝染,瘘口造影,可显示管道影像。
鉴别方法
1、肛门周围化脓性汗腺炎:
这是最易被误诊为肛瘘的肛门周围皮肤病,它的其主要特征是:肛周有脓肿形成和遗留窦道。窦道处常有隆起和脓液,有多个外口,故易误诊为多发性肛瘘或复杂性肛瘘。鉴别要点是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病变在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范围广泛,可有无数窦道开口,呈结节状或弥漫性,但窦道均浅,不与直肠相通,切开窦道后无脓液和瘘管,亦无内口。
2、骨盆骨髓炎:
骨盆化脓性或结核性病变引起的骨盆骨髓炎,常在会阴部发生窦道,与肛瘘的外口极为相似。但前者无内口,X 线片显示骨盆有病变。
3、骶骨前瘘:
由骶骨与直肠之间的脓肿在尾骨附近穿破形成,瘘管位于骶骨凹内,外口常位于尾骨尖两侧,探针可探入8~10cm,瘘管与直肠平行。
4、骶尾部骨结核:
发病缓慢,无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变化,破溃后流出稀薄脓液,外口较大,边缘不整齐,且经久不愈。X 线片显示骶尾骨有骨质损害和结核病灶。
5、骶尾部畸胎瘤:
破溃后可形成尾骨前瘘或直肠内瘘。大型畸胎瘤可突出骶尾部,容易诊断;小型无症状的肿瘤,可在直肠后方扪及平滑、有分叶的肿块。X 线片可见骶骨和直肠之间有肿块,内有不定形的散在钙化阴影,可见骨质或牙。
6、晚期肛管直肠癌:
破溃后可形成肛瘘,特点是肿块坚硬,分泌物为脓血,恶臭。病理切片可确诊。
鉴别诊断肛瘘
1、括约肌间肛瘘多为低位肛瘘,最常见,约占70%,为肛管周围脓肿的后果。瘘管只穿过内括约肌,外口常只有一个,距肛缘较近,约3~5cm。少数瘘管向上,在直肠环肌和纵肌之间形成盲端或穿入直肠形成高位括约肌间瘘。
2、经括约肌肛瘘可以为低位或高位肛瘘,约占25%,为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内括约肌、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之间,外口常有数个,并有支管互相沟通。外口距肛缘较近,约5cm左右,少数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到直肠旁结缔组织内,形成骨盆直肠瘘。
3、括约肌上肛瘘为高位肛瘘,少见,占5%。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窝穿透皮肤。由于瘘管常累及肛管直肠环,故治疗较困难,常需分期手术。
4、括约肌外肛瘘最少见,占1%,为骨盆直肠脓肿合并坐骨直肠窝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肛提肌直接与直肠相通。这种肛瘘常由于克隆病、肠癌或外伤所致,治疗要注意其原发病灶。以上分类在高低位方面较细致,有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
如肛管左右侧均有外口,应考虑为“蹄铁型”肛瘘。这是一种特殊型的贯通括约肌肛瘘,也是一种高位弯型肛瘘,瘘管围绕肛管,由一侧坐骨直肠窝通到对侧,成为半环型,如蹄铁状故名。在齿线附近有一内口,而外口数目可多个,分散在肛门左右两侧,其中有许多支管,向周围蔓延。蹄铁型肛瘘又分为前蹄铁型和后蹄铁型两种。后者多见,因肛管后部组织比前部疏松,感染容易蔓延。
肛瘘的诊断与鉴别方法
诊断方法
1、病史
病人常有肛周脓肿或切开排脓的病史,此后伤口经久不愈。
2、临床表现
反复经瘘口流出少量脓液,肛周脓胀疼痛,肛周皮肤瘙痒;触压瘘口有脓液流出,皮下可触及硬的索条。
3、辅助检查
探针经外口可插入管道;经外口注入亚甲蓝,肛管内纱布蓝染,瘘口造影,可显示管道影像。
鉴别方法
1、肛门周围化脓性汗腺炎:
这是最易被误诊为肛瘘的肛门周围皮肤病,它的其主要特征是:肛周有脓肿形成和遗留窦道。窦道处常有隆起和脓液,有多个外口,故易误诊为多发性肛瘘或复杂性肛瘘。鉴别要点是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病变在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范围广泛,可有无数窦道开口,呈结节状或弥漫性,但窦道均浅,不与直肠相通,切开窦道后无脓液和瘘管,亦无内口。
2、骨盆骨髓炎:
骨盆化脓性或结核性病变引起的骨盆骨髓炎,常在会阴部发生窦道,与肛瘘的外口极为相似。但前者无内口,X 线片显示骨盆有病变。
3、骶骨前瘘:
由骶骨与直肠之间的脓肿在尾骨附近穿破形成,瘘管位于骶骨凹内,外口常位于尾骨尖两侧,探针可探入8~10cm,瘘管与直肠平行。
4、骶尾部骨结核:
发病缓慢,无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变化,破溃后流出稀薄脓液,外口较大,边缘不整齐,且经久不愈。X 线片显示骶尾骨有骨质损害和结核病灶。
5、骶尾部畸胎瘤:
破溃后可形成尾骨前瘘或直肠内瘘。大型畸胎瘤可突出骶尾部,容易诊断;小型无症状的肿瘤,可在直肠后方扪及平滑、有分叶的肿块。X 线片可见骶骨和直肠之间有肿块,内有不定形的散在钙化阴影,可见骨质或牙。
6、晚期肛管直肠癌:
破溃后可形成肛瘘,特点是肿块坚硬,分泌物为脓血,恶臭。病理切片可确诊。
肛管癌鉴别诊断
肛管癌的临床表现易与肛瘘,息肉,肛裂,肛周脓肿,性病肉芽肿,肛管皮肤结核,肛周皮肤癌相混淆,应予鉴别。
1.直肠癌中下段直肠癌同样以血便,大便习惯改变较频,里急后重等为主诉,有的肿瘤可侵犯齿状线,造成临床上难以区分直肠癌或肛管癌,但只要注意到直肠癌肛门疼痛较少见或较韧,指检或直肠时可以判定肿瘤中央位置在齿线上或下,另外,活检直肠癌多数为腺癌,直肠腺癌较少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除非晚期,上行淋巴道堵塞才逆行至腹股沟淋巴结,一般直肠腺癌的预后较肛管癌为佳。
2.肛瘘 临床上多见,一般以肛旁脓肿开始,局部疼痛明显,脓肿破溃后形成瘘,疼痛亦随之减轻,肛瘘多数在肛管后正中处,并与齿状线相连,肛管黏膜完整,有时形成硬结或条索状,指检时挤压可见瘘口流出脓性分泌物,往往在坐浴和抗感染后症状好转,肛瘘用探针检查即可证实,如疑有癌变,则应活检明确诊断。
3.肛周皮肤癌 肛周皮肤癌常伴肛门不适,明显瘙痒,肛门缘有小肿物并逐渐增大,生长缓慢,疼痛较轻,形成溃疡后有腥臭分泌物,边缘隆起外翻,活检为分化较好的鳞状细胞癌,角化多,恶性度低,不易发生转移,放射治疗效果良好,检查时只要细心观察,可见肿瘤中心点是在肛门缘以下,尽管已发生溃疡,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也不多。
4.恶性黑色素瘤该肿瘤在肛管处少见,典型的黑色素外观似血栓性内痔,但触诊为硬性结节,偶有压痛,表面有色素及溃疡,诊断不难,值得注意的是,半数黑色素瘤可无色素而致误诊,活检可确诊。
肛瘘应该怎么检查
检查时在肛周皮肤上可见到单个或多个外口,呈红色乳头状隆起,挤压时有脓液或脓血性分泌物排出。外口的数目及与肛门的位置关系对诊断肛瘘很有帮助:外口数目越多,距离肛缘越远,肛瘘越复杂。
1.直肠指诊
确定内口位置对明确肛瘘诊断非常重要。肛门指检时在内口处有轻度压痛,有时可扪到硬结样内口及索样瘘管。
2.肛门镜检查
肛镜下有时可发现内口,自外口探查肛瘘时有造成假性通道的可能,宜用软质探针。以上方法不能肯定内口时,还可自外口注入亚甲蓝溶液1~2ml,观察填入肛管及直肠下端的白湿纱布条的染色部位,以判断内口位置。
3.影像学检查
碘油瘘管造影是临床常规检查方法。肛管超声和磁共振检查能提高肛瘘的诊断率。
对于复杂、多次手术的、病因不明的肛瘘患者,应做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以排除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存在。
肛瘘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会阴部尿道瘘:这种瘘管是尿道球部与皮肤相通,常在泌尿生殖三角区内,排尿时尿由瘘口内流出。
2先天性瘘:由骶尾部囊肿化脓破裂形成,原发外口常在臀沟中点,尾骨尖附近,瘘内可见毛发,由胚胎发生。
3骶尾部瘘:常由臀部损伤,如打击,脚踢和擦伤引起,在骶尾部形成脓肿,从而形成瘘管。
4肛门周围化脓性汗腺炎 这是最易被误诊为肛瘘的肛门周围皮肤病,因其主要特征是肛周有脓肿形成和遗留窦道,窦道处常有隆起和脓液,有多个外口,故易误诊为多发性肛瘘或复杂性肛瘘,鉴别要点是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病变在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范围广泛,可有无数窦道开口,呈结节状或弥漫性,但窦道均浅,不与直肠相通,切开窦道后无脓液和瘘管,亦无内口,Wiltz报道43例肛周化脓性汗腺炎,35例初诊为肛瘘,藏毛囊肿,窦道和肛管脓肿,确诊前多有6年以上病史。
5骨盆骨髓炎 骨盆化脓性或结核性病变引起的骨盆骨髓炎,常在会阴部发生窦道,与肛瘘的外口极为相似,但前者无内口,X线片显示骨盆有病变。
6骶骨前瘘 由骶骨与直肠之间的脓肿在尾骨附近穿破形成,瘘管位于骶骨凹内,外口常位于尾骨尖两侧,探针可探入8~10cm,瘘管与直肠平行。
7骶尾部骨结核 发病缓慢,无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变化,破溃后流出稀薄脓液,外口较大,边缘不整齐,且经久不愈,X线片显示骶尾骨有骨质损害和结核病灶。
8骶尾部畸胎瘤 破溃后可形成尾骨前瘘或直肠内瘘,大型畸胎瘤可突出骶尾部,容易诊断;小型无症状的肿瘤,可在直肠后方扪及平滑,有分叶的肿块,X线片可见骶骨和直肠之间有肿块,内有不定形的散在钙化阴影,可见骨质或牙。
9晚期肛管直肠癌 破溃后可形成肛瘘,特点是肿块坚硬,分泌物为脓血,恶臭,病理切片可确诊。
容易与大肠癌混淆的五种疾病
结肠结核、痢疾
专家表示,左半结肠或直肠癌常有黏液血便或脓血便,大便频或腹泻,常误诊为结肠炎,通过乙状结肠镜检查和细致的体检可以鉴别诊断。
消化道溃疡、胆囊炎
专家指出,右半结肠癌特别是肝曲结肠、横结肠癌引起上腹不适或疼痛、发热、粪隐血试验阳性、右上腹块等,有时会被误诊为溃疡病、胆囊炎,但结合病史以及X线检查,可以将两者区分。
阑尾炎
盲肠癌常有右下腹疼痛及右下腹肿块,且常发热,易误诊为阑尾炎或阑尾脓肿,临床误诊率达25%。专家表示,只要结合病史和X线检查就可以明确诊断。如不能鉴别,应以手术探查。
肛瘘
专家介绍,肛瘘一般先有肛旁脓肿,以局部疼痛开始,脓肿破溃后成瘘,症状缓解,无直肠癌或肛管癌的排便习惯和粪便性质改变。
内痔
一般内痔的症状是无痛性出血,可能是肛门滴血或线状流血。直肠癌患者也会有便血,但就诊时常有肛门直肠刺激症状。两者鉴别极为容易,肛门直肠指检或直肠镜检查便可见分晓。
大肠癌如何鉴别诊断
大肠癌须与其他一些具有腹部肿块、腹部绞痛,直肠出血或大便习性改变等症状的肠道病变相鉴别,包括大肠的良性肿瘤或息肉要产病变如腺瘤、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肠壁脂肪瘤、血管瘤、平滑肌瘤等;大肠各类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bn氏病、阿米巴肠炎、日本血吸虫病、肠结核、结肠憩室炎、阑尾炎周围炎症性包块、放射性肠炎、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良性直肠、肛管疾患如痔、肛裂、肛瘘等。
其他如肠套叠、乙状结肠粪块积贮及罕见的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亦属于鉴别之列。由于大肠癌症状并不特异,与肠道多种疾病临床表现相重叠,故在临床诊断中多采取主动性诊断方式,排除诊断法少用,对于可疑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后仔细检查,配合纤维结肠镜或X线钡餐灌肠及病理活检往往能作出明确诊断。结肠癌主要应与结肠炎症性疾病鉴别,包括肠结核、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肉芽肿、阿米巴病肉芽肿等。
此外,还应与原发性肝癌、胆道疾病、阑尾脓肿相鉴别。直肠癌应与菌痢、阿米巴痢疾、痔、血吸虫病、慢性结肠炎等相鉴别。
膀胱瘘如何鉴别诊断
口服吡啶姆使尿呈橙黄色,一小时后置3个棉球于阴道内,然后将甲基美蓝注入膀胱,嘱患者稍散步后检查棉球,若最外侧棉球被湿染成橙黄色,即提示为输尿管阴道瘘,若最内侧棉球被染成蓝色,则可诊断为膀胱阴道瘘,若仅为最外侧棉球呈蓝色,患者可能为尿失禁。
尿路感染诊断时会与什么疾病混淆
在临床上,不典型的尿路感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对于这类患者进行尿路感染诊断是重要的。本病主要应与尿道综合征、肾结核、肾小球疾病、前列腺炎、尿路结石、发热性疾病、腹部器官炎症等进行尿路感染诊断鉴别。
尿路感染诊断鉴别一、尿道综合征:
在有尿道症状的妇女中,约70%的患者有脓尿和细菌尿,为真性尿路感染,而另外30%的患者,不是真正的尿路感染,而属于尿道综合征。所以这在尿路感染诊断上需要鉴别的。这类病例在临床上常常容易被误诊为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诊断鉴别二、发热性疾病:
有部分急性尿路感染的病人以发热为主症,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尿路感染诊断症状易与发热性疾病,如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疟疾、败血症等混淆。尿路感染诊断鉴别要及时查尿沉渣,甚至作尿细菌学检查,则鉴别诊断不难。
尿路感染诊断鉴别三、腹部器官炎症:
有些尿路感染病例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白细胞数增高,尿路感染诊断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阑尾炎、附件炎等,若能及时查尿,易于鉴别。
肛瘘如何鉴别诊断
会阴部尿道瘘:这种瘘管是尿道球部与皮肤相通,常在泌尿生殖三角区内,排尿时尿由瘘口内流出。
先天性瘘:由骶尾部囊肿化脓破裂形成,原发外口常在臀沟中点,尾骨尖附近,瘘内可见毛发,由胚胎发生。
骶尾部瘘:常由臀部损伤,如打击,脚踢和擦伤引起,在骶尾部形成脓肿,从而形成瘘管。
肛门周围化脓性汗腺炎 这是最易被误诊为肛瘘的肛门周围皮肤病,因其主要特征是肛周有脓肿形成和遗留窦道,窦道处常有隆起和脓液,有多个外口,故易误诊为多发性肛瘘或复杂性肛瘘,鉴别要点是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病变在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范围广泛,可有无数窦道开口,呈结节状或弥漫性,但窦道均浅,不与直肠相通,切开窦道后无脓液和瘘管,亦无内口,Wiltz报道43例肛周化脓性汗腺炎,35例初诊为肛瘘,藏毛囊肿,窦道和肛管脓肿,确诊前多有6年以上病史。
骨盆骨髓炎 骨盆化脓性或结核性病变引起的骨盆骨髓炎,常在会阴部发生窦道,与肛瘘的外口极为相似,但前者无内口,X线片显示骨盆有病变。
骶骨前瘘 由骶骨与直肠之间的脓肿在尾骨附近穿破形成,瘘管位于骶骨凹内,外口常位于尾骨尖两侧,探针可探入8~10cm,瘘管与直肠平行。
骶尾部骨结核 发病缓慢,无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变化,破溃后流出稀薄脓液,外口较大,边缘不整齐,且经久不愈,X线片显示骶尾骨有骨质损害和结核病灶。
骶尾部畸胎瘤 破溃后可形成尾骨前瘘或直肠内瘘,大型畸胎瘤可突出骶尾部,容易诊断;小型无症状的肿瘤,可在直肠后方扪及平滑,有分叶的肿块,X线片可见骶骨和直肠之间有肿块,内有不定形的散在钙化阴影,可见骨质或牙。
晚期肛管直肠癌 破溃后可形成肛瘘,特点是肿块坚硬,分泌物为脓血,恶臭,病理切片可确诊。
肺动静脉瘘的鉴别诊断
(1)肺内转移瘤
肺动静脉瘘尤其是多发性的肺动静脉瘘,其胸部CT显示肺部有多处的占位病变,极易误诊为肺内转移瘤,应根据其病历还有血气分析等资料进行辨别,尤其要分清楚两者在CT上的区别。
(2)肺结核
PAVF与其他类型肺结核的主要鉴别要点有:
(1)肺结核多有发热、纳差、乏力、盗汗等中毒症状,而PAVF则少见;
(2)活动性肺结核病人血红细胞沉降率及白细胞多轻至中度升高,而PAVF一般无明显变化;
(3)肺结核病人PPD试验多强阳性,而PAVF一般阴性;
(4)肺结核病人在X线胸片上的病灶多位于肺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而PAVF常位于两下肺叶及中叶近胸膜脏层;
(5)肺结核病人痰检抗酸酐菌多阳性,而PAVF病人均为阴性。另外,给予抗结核治疗后,肺结核病人的症状很快好转,复查X线胸片(或胸部CT)亦可见病灶有吸收,但PAVF病人的症状及肺部病灶则无明显变化。
(3)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及肺动静脉瘘在临床症状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反复地咳嗽、咯血,因此临床诊断时应对两者进行鉴别。一般来说,如果有以下几个特点时,都应考虑肺动静脉瘘:
①胸片上可见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的肿块,边界清楚,可有分叶征象,有时在肿块的近心端可见两个条索状阴影与肺门相连,这就是肺动静脉瘘的流入和流出血管;
②透视下可见肺门血管搏动,作Valsalva操作法(紧闭声门的持续而用力的呼气)由予胸内压升高,流入胸腔的血液减少,可见圆形阴影显著缩小;
③患者可有紫绀,杵状指(趾)及红细胞增多征,确诊可行肺动脉造影,可以看到瘘的大小,部位及血管数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