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荆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理气和胃
牡荆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理气和胃
牡荆味辛,且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及酸性物质,可以刺激味蕾,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加快胃肠蠕动,从而达到提升食欲,缓解反酸、嗳气、呃逆等不适之症的作用,非常适宜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作用。
菊芋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食用方式
将新鲜菊芋清洗干净并去皮,然后就可以直接食用,这样能最大化的摄入菊芋的营养成分。
将新鲜的菊芋去除表面的根茎杂质,并用清水冲洗干净晾1-2天,取适量的水并加入花椒、丁香、桂皮、食盐一起煮开晾凉,将准备好的菊芋装入一个干净容器中,再将干煮好的汤汁倒入容器内密封严实,放置阴凉处腌制一星期左右即可。
将新鲜的菊芋表面的杂质去掉并清洗干净,然后将其放入锅中煮熟或者是蒸熟即可直接食用。
将菊芋处理清洗干净之后切成片或者是丝,然后可以将其和肉一起炒食,这样简单有美味,并且营养价值极高。
牡荆的功效与作用 除湿解毒
牡荆性味辛、微苦、温,归肺、胃、大肠经,使用后可以增加体内热气,将寒湿之气去除,缓解因湿毒所致的疾病,比如口臭、皮肤瘙痒、浑身乏力、消化不良、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幽门螺杆菌口臭治疗 中医治疗HP引起的口臭
症状:外邪凝滯,肺胃郁热上攻,而致口臭,鼻干燥,咽红肿疼痛,鼻涕色黄,苔少,舌红。治法:治以清热泻火。
方剂:芦荟汤加减(芦荟、甘草、麦冬、桑枝、赤芍、桔梗、薄荷、荆
芥、黑栀子、辛夷)。
用法用量:详情按中医师开具处方。
症状:可见口臭、口千,牙龈红肿,进食后很快感觉到饿,舌质红,舌苔黄,且舌上津液较少。
治法:治以消热泻火。
方剂:选清胃散加减(黄莲、生地黄、牡丹皮、藿香.紫苏梗、犀角)。
用法用量:详情按中医师开具处方。
症状:表现为口臭的同时伴有便秘,小便少而且颜色偏红,心烦,舌红,苔黄或黄燥。
治法:治以清热通便。
方剂:方选小承气汤加味(生大黄、白芍、枳实、厚朴、藿香、生地黄、槟榔)。
用法用量:详情按中医师开具处方。
症状:口臭,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口燥咽干。
治法:治以养阴滋肾。
方剂:方选左归饮加减(熟地黄、山药、构杞子、山茱萸、牡丹皮、麦冬、龟甲、杜仲)。
用法用量:详情按中医师开具处方。
小金桔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理气止咳
中医认为小金桔药性甘温,具有理气解郁、化痰止咳之效,可起到防治感冒、不思饮食、哮喘以及气管炎的效果,同时还具有生津利咽醒酒的作用。
艾草食用方式
1、艾叶饼。做法:将艾叶打成浆,再用糯米粉做成一个个艾叶饼,口感上有很香浓的艾叶香,并有少许的艾叶苦味,吃后齿颊留香。作用:有美容养颜的功能,是妇女坐月子的理想点心,并对感冒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做好了的艾叶饼
2、母鸡艾叶汤。做法:老母鸡1只,艾叶15g。将老母鸡洗净,切块,同艾叶一起煮汤,分2~3次食用。作用:补气摄血,健脾宁心,适用于女子体虚不能摄血而致月经过多,心悸怔仲,失眠多梦,少腹冷痛等。
3、艾叶甜汤。做法:艾叶15g,白糖20g,共煮汤饮用。作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适用于妇女经来烦燥,尿赤灼痛,口干口苦,喜冷水,便秘难下,舌红苔黄,脉数无力等。
4、艾叶阿胶粥。做法:阿胶20g,干艾叶10g,红糖1大匙。干艾叶先以3碗清水煎煮20分钟,倒出药汁。将阿胶捣碎,加入药汁中,煮至完全溶解(边煮边搅),加红糖拌匀。月经期间经量过多时服用。每日2次适合。
5、艾叶肉圆。做法:把猪肉和艾叶分别剁碎后加入适量盐、姜、味精、花生油、生粉、鸡蛋拌匀,然后用常法加工成肉圆或肉饼。或煮、或煎、或蒸,均可。作用:暖胃安神。
6、艾叶饺子。做法:1、艾叶300g,切碎;葱、豆芽、豆腐适量切碎。2、将以上材料拌匀,用盐、味精调味成馅。3、用面皮包馅成饺子形状,入锅中蒸熟或水煮均可。作用:增进食欲。
7、艾叶红糖水。做法:生姜5片,大枣5枚,艾叶15g,红糖适量,水煎服。作用:用于妇女痛经。
8、姜艾鸡蛋。做法:生姜15g,艾叶10g,鸡蛋2个,加水适量煮熟后,蛋去壳放入再煮,饮汁吃蛋。作用:用于女子月经过多。
9、面粉蒸艾叶。做法:将新鲜艾叶去掉硬梗、枯叶,用清水将泥沙淘净,然后按1kg艾叶拌250g面粉的比例,掺匀拌散,使艾叶全部沾有面粉。然后铺入笼屉蒸约30~40分钟后出锅。蒸熟的艾叶呈灰白色,无浓烈的芳香药味。再盛在碗里,调入以香油、辣面、葱、蒜泥等调制的味料即成。作用:开胃暖胃。
10、艾叶菜团。做法:将艾叶切碎,放适量面粉,用水、盐揉成面团,做成大小适中的艾叶菜团,入锅中蒸熟即可。作用:能通气血,祛寒湿,止血,安胎。尤其是端午节前后的艾叶,清嫩味鲜,具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的功效
防风的双向作用
防风,古代名“屏风”(见《名医别录》),喻御风如屏障也。其味辛甘,性微温而润,为“风药中之润剂”。临床随证配伍,具有不同的双向作用,兹琐志之。
能发汗,又能止汗
“用防风必兼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见《本草求真》),“若属外感证,用麻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用之最宜”(见《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可见荆芥与防风相配有达腠理、发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辅相成。张元素治四时外感,表实无汗用防风配羌活等(九味羌活汤);刘河间治三焦实热用防风配荆芥、硝、黄等(防风通圣散)。前者乃解表兼除湿热之剂,后者乃表里双解之剂。
防风配黄芪、白术,即玉屏风散。方中黄芪实卫,得防风则使邪去而外无所扰,得白术以培中固里,使脾健内有所据。所谓“发在芪防收在术”,内外兼顾,诚固表止汗之良方也。笔者用本方加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乌梅,治自汗、盗汗,均获佳效。
能止泻,又能通便
防风配柴胡、羌独活等,能散风胜湿,升清止泻。即《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泻”是也。吴鞠通取补中益气汤加防风,升清阳以止泻。孙一奎治泻取苍术防风汤,亦以防风能升脾阳而止泻。临床常见有因脾胃之虚,怠惰嗜卧,肢体酸疼,大便溏泄,小溲频数者,用升阳益胃汤(《脾胃论》),每奏捷效。若因外伤风邪,肝木乘脾,完谷不化,而泄泻者,用痛泻要方(《医方集解》引刘草窗方),取防风能舒脾泻肝胜湿,为引经之要药。
防风配枳实 (壳)能通便。方如《太平圣惠方》搜风顺气丸用防风升脾之清气,配枳壳、大黄以宽肠顺气,治中风而引起的风秘、气秘,使清阳升而浊阴降。王好古用防风合苍术、甘草为末(神术散),加生姜、葱白煎服,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而无汗者。笔者临床取本方加枳壳(实)、麦芽治心下虚痞,以行气除满,消食去滞。
能止血,又能通经
“ 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治崩中”(《经验后方》)。正因防风能升脾之清阳,炒黑,则入血分增强止血之效。槐角丸(《和剂局方》)方中用防风配槐角、地榆、枳壳等,治诸痔、脱肛及肠风下血。笔者临床治痔血等用槐花散(《本事方》:槐花、侧柏叶、荆芥、枳壳)加防风、升麻、大黄各等分,同炒黑、存性,共碾极细末,每日早晚空腹取5~6g,米饮汤调服。不仅能入血分而止血,又能引邪外出于气分,一举两得。但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以及气虚、阴虚者非宜。
治疗荨麻疹的中药配方
辨证论治 :
张志礼认为,本病初发多属实证,久病则多为虚证,而风邪是本病的主要外因。因此,治疗勿忘祛风。
他将本病分为以下四型:
(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
(2)风寒型,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
(3)阴血不足,血虚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阴血不足,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疏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
(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
骆文郁等认为,荨麻疹的病机为营卫失和,治法宜调和营卫,应以桂枝汤作为基本处方治疗,并适当配伍疏风药,除湿药,仿桂枝汤的变化以适应荨麻疹的复杂变化。
周有川治疗自始至终抓住一个“血”字,认为本病多属虚证。
(1)血虚受风,治宜养血疏风,方选四物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2)血热受风,治宜疏风凉血,清热解毒,处方:浮萍、防风、荆芥、蝉蜕各9g,生地黄、赤芍各18g,牡丹皮12g,紫金皮、刺蒺藜各30g,金银花、连翘各15g。
(3)表虚营卫不和,治宜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方选玉屏风散加减。(4)中虚兼风寒,治宜温中散寒,升 荨麻疹中医称为“风疹”、“瘾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特点为皮肤突然出现疹块,大小不一,此起彼消,瘙痒难忍。荨麻疹一般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近年来中药治疗荨麻疹取得了显著效果。
祖国医学认为,荨麻疹多由腠理不固,风邪侵袭,遏于肌肤而成;或因体质因素,不耐鱼虾荤腥等食物,导致胃肠积热,郁于肌表而发荨麻疹。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因对某种物质或某种刺激因素过敏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或其他介质引起微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渗出而引发。
张作舟根据临床特点,将慢性荨麻疹分四型治疗。
(1)表虚不固、营卫失和,治宜固卫和营,佐以酸敛,方用固卫御风汤(黄芪、白术、防风、党参、桂枝、白芍、乌梅、五味子、白鲜皮、秦艽、白芥子、甘草)。
(2)血虚气弱,风从内生,治宜养血熄风,方用养血熄风汤(当归、黄芪、何首乌、白芍、五味子、乌梢蛇、全蝎、白鲜皮、羌活)治疗。
(3)阴虚内热,治宜滋阴清热、潜阳熄风,方用养阴宁荨汤(生地黄、白芍、女贞子、黄芪、五味子、地骨皮、牡丹皮、生牡蛎、珍珠母、白鲜皮、秦艽)治疗。
(4)肠胃湿热,治宜清热理脾,宣化湿浊,方用平胃散加味治疗。
陈汉章将本病分为7型治疗。
(1)风邪袭表,治宜疏风散寒,解表透疹。方选荆防败毒散加减(羌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刺蒺藜)。
(2)邪侵肺卫,治宜清热宣肺,解表透疹。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浙贝母、蝉蜕)。
(3)邪陷少阳,治宜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方选达原饮加减(槟榔、厚朴、草豆蔻、知母、白芍、黄芩、甘草、柴胡、荆芥、防风)。
(4)邪入阳明:
①升降散证,治宜透郁泻热、升清降浊,方用升降散加减(白僵蚕、姜黄、大黄、蝉蜕、火炭母、凤尾草、茵陈蒿)。
②葛根芩连汤证,治宜解表清热,透疹止痒,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刺蒺藜、防风、珍珠草)。
(5)肾阴亏损,治宜滋补肝肾,祛风止痒,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刺蒺藜、防风)。
(6)血虚风燥,治宜养血祛风,方选当归饮子加减(熟地黄、当归、赤芍、川芎、刺蒺藜、黄芪、何首乌、荆芥、防风、甘草、蝉蜕)。
(7)情志内伤,治宜疏肝理气,方选逍遥散加减(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甘草、刺蒺藜、防风)。
龚国樑根据荨麻疹的临床特征辨证分型如下:
(1)风热型,治宜祛风清热,方用消风散加减。
(2)风寒型,治宜祛风散寒,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3)肠胃型,治宜祛风解表、通腑泄热。处方:荆芥、防风、制大黄、苍术、苦参、生甘草各9g,茵陈蒿15g,生山栀子6g。
(4)血虚型,治宜养血祛风,方用四物汤加味。
吴干银认为急性荨麻疹治在肺,肠胃型荨麻疹调肝脾,慢性荨麻疹治肾为主。(1)急性荨麻疹,属风寒束肺者,可用解表化饮汤加减;属风热犯肺者,用银翘散加减。
(2)肠胃型荨麻疹,治以疏肝解郁调脾法,方用逍遥散加味。
(3)慢性荨麻疹,偏肾阳虚者用肾气丸加减;偏肾阴虚者用大补阴丸加减。
李元文从肝脾论治慢性荨麻疹,将慢性荨麻疹分为3型:
(1)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健脾搜风,用自拟治荨I号方(柴胡、郁金、白术各 lOg,茯苓皮20g,大枣3~5枚,全蝎6g,丝瓜络lOg)。
(2)肝阴不足型,治以柔肝养阴熄风,方用自拟治荨Ⅱ号方(银柴胡、白芍、乌梅、五味子、当归、钩藤、白僵蚕各lOg,蝉蜕6g)。
(3)脾虚湿阻型,治以健脾除湿祛风,用自拟治荨Ⅲ号方(黄芪、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六一散(包)、浮萍、防风各lOg,自鲜皮30g)。
牡荆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祛风解表
牡荆味辛、微苦,而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因而牡荆在使用后可以促使机体发汗,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之功效,非常适宜风邪所致的风寒感冒之症。
牡荆叶的功效与作用 理气和胃
牡荆叶辛苦气平,善入胃与大肠经,功能理气和胃,祛湿解毒,故可用于胃痛腹痛,暑湿吐泻痢疾,脚气肿满,风湿疹痒,痈肿癣疮等证。凡气滞胃痛、腹痛者,可与木香、枳壳配伍,以理气和胃止痛。
风姜煲鸡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理气止痛
风姜为芳香温痛类中药,对心绞痛有快速止痛的作用,对轻度使肾上腺素引起的微动脉血流停止或减慢也有推迟作用,在热极法和乙酸扭体试验中可得知,风姜中的提取物都有明显镇痛作用,因此适当的吃些风姜煲鸡能有一定的理气止痛的作用。
荆芥的食用方法
荆芥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注意:荆芥宜晴天加工,必须抢水洗净,不宜久润,随切随晒,当天晒干,不用火烘烤,否则香味走失,影响药效。
1,荆芥可作调料,汤羹中放几片荆芥叶子可增加汤的香气,炖动物性原料时放荆芥可起到去腥的效果。
2,荆芥生食常见的有荆芥拌黄瓜、辣椒丝拌荆芥、凉拌荆芥等。
3,烙成煎饼(也叫荆芥托儿),作主食配粥或者汤羹也很好;用荆芥做馅料包饺子、肉饼也常用。
4,荆芥祛风解表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5,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
6,荆芥可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
荆芥粥的制作材料:
主料:粳米100克,荆芥穗100克
调料:盐2克
做法:
1、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
2、将荆芥苗摘洗干净,细切。
3、取锅放入冷水、粳米,先用旺火煮开,然后改小火熬煮,至粥将成时,加入荆芥苗、盐,待两三沸,即可盛起食用。
泡水喝的东西养生 山楂泡水
泡水方法:每天使用的山楂剂量为10克,如果山楂水中配以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效果会更好。(注意:空腹者不宜饮用)
1、活血化瘀
山楂泡水喝对于身体还能够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特别适合一些属于血瘀积聚型或血气不通的患者。
2、防治癌症
山楂水经常服用还具有防治癌症的作用,这是因为山楂中含有牡荆素,这个化合物对于癌症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3、促进消化
山楂中含有的解脂酶对于脂肪类的食物具有很好的消化作用,有效的促进身体中胃液的分泌,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消化能力。
橘红果的食用方式和注意事项 理气消痰
橘红果性温,味辛、苦。归肺经、脾经,具有一定理气作用,对于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等不适症状,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具有一定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