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人群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人群
本病是一种普及全世界的营养缺乏性疾病,而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达30-90%,
我国属发病率高的国家之一,其中我国农村发病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7岁以下的小儿均可发病,特别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本症是一种可以预防及治愈率高的疾病。只要注意小儿的饮食搭配,增加膳食铁含量即可预防此病,但一旦发病,必须及时治疗,以免危害儿童的健康。我国有1亿多人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其中孕妇占40%,儿童占50%。因此,孕产妇、婴幼儿、儿童及一些贫血的人,应多吃些能促进造血功能的食物,以防止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怎么办
1。去除病因缺铁性贫血常可找到明确原因,只能在去除病因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彻底治疗,忽视原发病而补铁治疗只能改善贫血。
2。补充铁剂常用口服铁剂,传统方法成人口服硫酸亚铁,此法在目前市场诸多铁剂中仍不失为首选,多数患者能耐受,但也有少数患者有消化道反应。口服铁剂后患者症状可很快改善,3~5d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7d达高值,血红蛋白一般于2周后明显上升。血红蛋白达正常值后,仍需继续服药3~6个月,以补充体内储存铁。口服铁剂无法耐受者可用注射铁剂,常用右旋糖酐铁或山梨醇铁,治疗方法应准确计算。注射铁剂后约有5%患者可有注射局部疼痛、头晕、头痛、肌肉关节痛、淋巴结炎或荨麻疹等反应,若铁剂治疗3周无反应,应考虑原发病是否控制和诊断是否正确。此外部分患者合并缺铜,单用铁剂治疗反应不好,加用铜可能有效。
如何避免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摄取充足的热量及蛋白质
蛋白质 是合成红血球的原料之一,奶类、蛋、鸡肉、猪肉、牛肉、鱼肉及海产、黄豆制品都是良好的蛋白质来源。饮食必须配合均衡饮食,摄取足够的热量,才能改善贫血现象。
2、摄取富含铁质的食物
动物性来源的吸收率优于植物性来源。
动物性来源:肝脏、蛋黄、瘦红肉(牛肉、猪肉)等。
植物性来源:葡萄(干)、黑枣、绿叶蔬菜及强化铁质的谷类或面包等。
3、增加维生素 C 的食物
蔬菜 、水果中富含的维生素 C,有助铁质被人体吸收,最好能于餐后同时补充。
4、减少影响铁质吸收的食物
酒精、制酸剂的胃药、茶(含有单宁酸)、浓咖啡、过多的纤维素、人工甘味剂及高钙食物,容易与铁质结合,减少铁质吸收,最好避免与富含铁质的食物同时摄取。
5、孕期需要增加B群等营养物的摄入
孕期营养不足或饮食中缺乏铁质、维生素B群、叶酸等都可能引起贫血。除了补充富含铁质的食物与铁剂之外,也可以服用孕妇专用维生素B群和维生素C;怀孕初期(前三个月)亦可补充叶酸。
如须补充铁剂,要注意:
a. 饭后半小时内服用。
b. 粪便呈黑色是正常的。
c. 可配合果汁以利吸收。
d. 服铁剂后两小时内,禁止饮用含揉酸之荼、咖啡等,避免影响铁剂之吸收。
在此,还要鼓励产后的妈妈们哺喂母乳,母乳能提供最完整最适合宝宝成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尽管婴儿配方奶粉是以母奶为仿效的标准,但母奶所含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铁质、钙质比一般婴儿配方奶粉更容易消化与吸收。无论您是现在人生发展到那个时期,都尽可能的摄取均衡且天然的食物,尽量不要靠药物、维生素等。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有哪些表现
一.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逐渐苍白或苍黄,以口唇、口腔粘膜及甲床最为明显。易感疲乏无力,易烦躁哭闹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二.造血器官表现
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淋巴结常轻度肿大。年龄愈小,病程愈久、贫血愈重,则肝脾肿大愈明显,但肿大程度罕有超过中等度者,淋巴结肿大程度较轻,质韧不硬。
三.其他症状和体征
由于上皮损害可出现反甲,口腔粘膜及肛门发炎,舌乳头萎缩等。消化系统症状常有食欲低下,异食癖,时有呕吐或腹泻。呼吸,脉率加快,心前区往往可听到收缩期杂音。贫血严重者可有心脏扩大,甚至并发心功能不全。
孕妇怎么补铁
铁是人体生成红细胞的主要原料之一,孕期的缺铁性贫血,不但可以导致孕妇出现心慌气短头晕乏力,还可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生长发育迟缓,生后智力发育障碍,生后6个月之内易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等。孕妇要为自己和胎儿在宫内及产后的造血做好充分的孕期防缺铁性贫血需补铁。
铁是人体生成红细胞的主要原料之一,孕期的缺铁性贫血,不但可以导致孕妇出现心慌气短头晕乏力,还可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生长发育迟缓,生后智力发育障碍,生后6个月之内易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等。孕妇要为自己和胎儿在宫内及产后的造血做好充分的铁储备,因此,在孕期应特别注意补充铁剂。
在怀孕早期,每天应至少摄入15~20毫克铁;怀孕晚期,每天应摄入20~30毫克铁。富含铁的食物有瘦肉猪肝鸡蛋海带绿色蔬菜(芹菜油菜苋菜等)干杏樱桃等。
一般来说,孕妇补充铁剂,主要是补硫酸亚铁,一般选择复方药片,一次吃两片,一天吃三次。如果选择单纯的铁片,每次只需补充200-400毫克,不要过量。同时每天最好口服两片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但是,铁剂对肠胃有一定的刺激,最好在饭后再吃,不能空腹吃。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主要和铁有关。 (1)铁摄入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2)生长发育过快 (3)铁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 (4)铁的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措施
1、注意休息,适量活动
本病病程较长,贫血程度一般较轻,患儿对日常活动均可耐受。但剧烈运动(运动产品,运动资讯)时较同龄正常儿童(少年儿童营养产品,少年儿童营养资讯)易感疲乏,甚至头昏目眩。因此,应让患儿生活有规律,做适合个体的运动。勿需卧床。对严重贫血者,应根据其活动耐力下降程度制定休息方式、活动强度及每次活动持续时间。
2.合理安排饮食
①向家长及年长患儿解释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会导致本病,帮助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②指导合理搭配患儿的膳食。让家长了解动物血、黄豆、肉类含铁(补铁产品,补铁资讯)较丰富,是防治缺铁的理想食品;维生素(维生素产品,维生素资讯)c、肉类、氨基酸(氨基酸产品,氨基酸资讯)、果糖、脂肪酸可促进铁吸收,可与铁剂或含铁食品同时进食;茶、咖啡、牛奶、蛋类、麦麸、植酸盐等抑制铁吸收,应避免与含铁多的食品同时进食。
③婴儿膳食种类较少,且多为低铁食品,应指导按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或补充铁强化食品,如铁强化牛奶、铁强化食盐。人乳含铁虽少,但吸收率高达50%,一般食物铁的吸收率仅有1%--22%,应提倡人乳喂养婴儿。
④指导家长对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及早(约2月龄)给予铁剂(元素铁0.8~1.5mg/(kg•d)。
食疗•饮食营养
⑤鲜牛奶必须加热处理后才能喂养婴儿,以减少因过敏而致的肠道出血。
3.应用铁剂的护理要点
①剂量以元素铁计算,口服量为4~6mg/(kg•d),分2~3次口服,疗程为2~6个月。长期服用可致铁中毒。
健食品维生素麦
②由于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可引起胃肠不适及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故口服铁剂从小剂量开始,在两餐之间投药。
③可与稀盐酸和维生素c,维生素c资讯)同服,以利吸收;忌与抑制铁吸收的食品同服。
④服铁剂后,牙往往黑染,大便呈黑色,停药后恢复正常,应向家长说明其原因。消除顾虑。
⑤观察疗效:铁剂治疗有效者,于投药后3—4天网织红细胞上升,1周后可见血红蛋白(蛋白补充产品,蛋白补充资讯)逐渐上升、如服药3~4周无效,应查找原因。
病健康中心保健
⑥注射铁剂应精确计算剂量,分次深部肌内注射,每次应更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组织坏死。偶见注射右旋糖酐铁引起过敏性休克,故首次注射应观察1小时。
4.健康教育
贫血纠正后,仍应坚持合理安排小儿膳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这是防止复发及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缺铁贫血而诱发的智商减低,学习成绩下降者,应加强教育和训练。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检查
1.外周血象
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数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平均红细胞容积(MCV)0.9/~mol/L(500~g/d1)即提示细胞内缺铁。如SF值降低、FEP升高而未出现贫血,这是缺铁IDE期的典型表现。FEP增高还见于铅中毒、慢性炎症和先天性原卟啉增多症。
(3)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这三项检查是反映血浆中铁含量,通常在IDA期才出现异常:即SI和TS降低,TIBC升高。SI正常值为12.8~31.3μmol/L(75~175μg/d1),62.7μmol/L(350ug/d1)有意义;其生理变异较小,在病毒性肝炎时可增高。TS
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铁剂治疗
(1)口服铁剂: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若无特殊原因,应采用口服法给药;二价铁盐容易吸收,故临床均选用二价铁盐制剂。常用的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含元素20%)、富马酸铁(含元素铁33%)、葡萄糖酸亚铁(含元素铁12%)、琥珀酸亚铁(含元素铁35%),力蜚能(含元素铁46%)等,口服铁剂的剂量为元素铁每日4~6mg/kg,分3次口服,一次量不应超过元素铁1.5~2mg/kg;以两餐之间口服为宜,既可减少胃肠副反应,又可增加吸收。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增加铁的吸收。
(2)注射铁剂:注射铁剂较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可发生过敏性反应致死,故应慎用。
(3)铁剂治疗后反应:口服铁剂12~24h后,细胞内含铁酶开始恢复,烦躁等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增加。网织红细胞于服药2—3天后开始上升,5~7日达高峰,2~3周后下降至正常。治疗1~2周后血红蛋白逐渐上升,通常于治疗3~4周达到正常。如3周内血红蛋白上升不足20g/L,注意寻找原因。如治疗反应满意,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增加铁储存。
相信现在大家对于如何改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已经有一段了解了,不过一些情况比较严重的贫血患者是需要采取输红细胞的治疗办法的。因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会引起心力衰竭的情况,所以家长一定要及时发作孩子的症状并采取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