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1.慢性心衰的病因:
(1)心肌舒缩功能障碍:这是引起心衰最常见原因,包括各种原因所致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心肌代谢障碍(如缺氧,缺血,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其中以舒张功能不全为主,见于高血压,左室肥厚,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和(或)肺动脉口狭窄,限制型心肌病等。
(2)心室前负荷过重: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瓣膜关闭不全,心内或大血管内分流性疾病,如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窦瘤破裂,动静脉瘘等。
(3)心室后负荷过重:包括各种原因所致肺动脉高压,体循环高压(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左,右心室流出道狭窄以及主,肺动脉口狭窄等。
(4)心室前负荷不足:导致左和(或)右心房,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淤血,这类疾病包括二,三尖瓣狭窄,心房黏液瘤,心包炎,心脏压塞和限制型心肌病等。
(5)高动力循环状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维生素B1缺乏,体循环动静脉瘘等。
2.慢性心衰诱因:
(1)感染:尤其呼吸道感染是心衰最常见的诱因,其次是风湿活动,泌尿系统感染及消化系统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导致心脏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重要原因。
(2)过度体力活动,疲劳,情绪激动和紧张。
(3)妊娠和分娩。
(4)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颤,阵发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严重心动过缓,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5)输血或输液(尤其含钠液体)过多,过快。
(6)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7)药物作用:如使用负性肌力药或抑制心肌收缩力药,潴留水钠制剂以及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用量不足或应用不当等。
(二)发病机制
1.决定心排血量的因素:心排血量是衡量循环系统效率(包括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决定心排血量的因素有以下6个方面。
(1)前负荷:心脏前负荷即收缩之前遇到的负荷,是指回心血量,或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或心室舒张末期心肌纤维周边长度(初长度),前负荷 (亦称容量负荷,先加负荷,容积负荷或舒张期负荷)主要受静脉回心血量和室壁顺应性的影响,是影响和调节心脏功能的第一重要因素,一般用左心室舒张末期压作为前负荷的指标,Frank-Starling心脏定律说明了前负荷与心排血量的关系,即在心肌收缩性允许的范围内,心搏量主要由回心血量所决定,心搏量与回心血量成正比,回心血量愈多,左心室心肌纤维就愈伸长(左室舒张期容积增大),于是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搏量增多,反之心搏量则降低,Frank-Starling心脏定律进一步阐明了心排血量与左室舒张末压之间的关系,以左室舒张末压为横坐标,反映前负荷;以每次心搏量或心搏做功或心脏指数为纵坐标,反映心室做功,根据左心室在不同前负荷下心排血量的变化关系画出一曲线,即为左心室功能曲线,可定量表示左室功能。
左室功能曲线表明在正常人和心力衰竭时左室收缩功能和左室前负荷的关系,在心衰时,心功能曲线向右下偏移,当左室舒张末压>18mmHg时,出现肺充血的症状和体征;若心排血指数<2.2L/(min·m2)时,出现低心排出量的症状和体征。
(2)后负荷:后负荷系心室射血时所面对的阻抗 (亦称喷血阻抗),即心室肌开始收缩后才遇到的负荷,故称后负荷,也称压力负荷或收缩期负荷,后负荷是指单位心肌在等张收缩状态下缩短时所承担的总力,此总力也就是心室射血时心室壁的张力,后负荷的大小取决于动脉血管的顺应性,总外周阻力,血液黏稠度及血容量等因素,其总外周阻力是后负荷的主要决定因素,但临床上无法正确测定后负荷,一般只能用动脉血压来粗略估计,广泛分布于体内的小动脉的阻力或张力是决定总外周阻力的最重要因素,易受血管扩张剂的影响,在心肌收缩力与前负荷恒定的情况下,后负荷与心搏量之间呈双曲线关系,即心搏量随后负荷的减少而增加,随后负荷的增加(动脉血压升高)而减少,总之,后负荷与心搏量呈负相关。
(3)心肌收缩性:心肌收缩性用心肌收缩力表示之,后者是指与心室负荷无关的心肌本身的收缩力,收缩性的强弱可用既定负荷下,等张收缩期心肌纤维缩短的最大速度表示之,换言之,心肌纤维初长度相同,收缩力较大者表示其收缩性较强,收缩性减弱是发生心衰的最常见原因,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讲,心肌收缩性的强弱即心肌收缩力的大小,取决于心肌内收缩蛋白滑行而缩短程度的影响,而肌节的缩短程度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
①肌球蛋白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点结合的速度和数量;
②收缩蛋白相互作用部位化学能转化的速率,即肌球蛋白头部(横桥)的ATP酶水解ATP的速度,这些变化,最终又决定于从肌浆网释放出来Ca2 的数量。
(4)心率:心率的变化可影响每搏输出量(搏出量或心搏量)及每分钟输出量(心排血量),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心率增快可增加心排血量,因为心排血量=心搏量×心率,但如果心率过快,心室舒张期明显缩短,使心室的充盈不足,虽然每分钟心脏搏动次数增加,但搏出量却减少,故心排血量降低,反之,如心率太慢,心排血量亦减少,因为心脏舒张期过长,心室的充盈早已接近最大限度,再增加心脏舒张时间,也不能相应提高搏出量,因此,心率过快或过缓均影响心排血量,此时纠正心律失常是改善心功能的关键。
(5)心室收缩与舒张的协调性:心室收缩时,室壁运动的协调一致,是获得最大心搏量的重要保证,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时,心室壁运动失调,使心搏量降低,从而使心排血量减少。
(6)心脏结构的完整性:心脏结构有异常,如急性心肌梗死时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及腱索断裂所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以及风心病引起的瓣膜损害等,均可使心排血量减少。
在决定心排血量的6个因素中,以前三者对心泵功能的调节作用更为重要。
2.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其主要机制有以下几方面:
(1)心肌丧失和构型重建(重塑):所谓构型重建(又称重塑,remodeling)就广义而言即包括心肌细胞大小,数量和分布的改建,又包括胶原间质的多少,类型和分布的改建,同时还包括心肌实质和间质两者的比例改建,任何形式的改建,都会引起心脏舒缩障碍乃至心衰的发生。
①心肌丧失:心肌丧失包括细胞的死亡和功能丧失两种含义。
引起心肌细胞死亡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心肌缺血,中毒和炎症等原因所致的被动性死亡,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坏死,纤维化,使大量心肌丧失了收缩性能,可引起心衰甚至心源性休克,另一种是单个细胞自我消化的主动性死亡,称为凋零性死亡(apoptosis),简称凋亡或称程序性死亡,正常情况下,细胞的增生和死亡是处于动态平衡,但当细胞死亡加速,使细胞死亡率超过细胞增生率时,可因平衡失调而出现各种病理现象或疾病,最近研究提示通过各种损伤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如缺血及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快速心室起搏,机械牵张和由主动脉狭窄引起的压力超载等,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心肌细胞功能丧失是指心肌细胞未死亡,尚具有收缩储备功能,主要见于心肌顿抑和心肌冬眠。
②间质改建(重塑):由心肌成纤维细胞产生,分泌的胶原蛋白(主要是Ⅰ型和Ⅲ型,两者的比为7∶1)组成的胶原网络,不但对心肌细胞起着支架和固定的保护作用,且对保证心肌的协调舒缩功能活动以及血液供应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间质改建表现为破坏性和增生性两种改变,破坏性改建主要见于急性心肌缺血和扩张型心肌病,增生性改建多见于心脏压力负荷过度导致的心肌肥大以及容量负荷过度的晚期时,随着心肌的肥大,其胶原网络的密度也过度增加,使心肌的僵硬度增高,影响心肌的舒张功能,总之,无论是胶原网络的破坏或增生性改建,均可通过不同机制导致心肌的舒张和(或)收缩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心衰的发生和发展。
③心肌舒缩协调性的改建:心脏舒缩协调性和(或)程序性发生了改建,则可降低其射血量甚至引起心衰,最常见的心脏收缩不协调性有:A,收缩减弱;B,无收缩;C,收缩性膨出;D,心肌收缩的不同步性,近来发现心脏的舒张也出现与收缩类似的不协调性。
④自由基在心肌改建和心衰中的作用:愈来愈多的资料证明,自由基在心肌改建和心衰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基参与心肌改建和心衰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通过对细胞膜(包括线粒体,溶酶体膜等)结构中的不饱和脂质过氧化作用,使结构和功能受损,轻者细胞功能障碍或丧失,重者细胞死亡。
(2)细胞能量“饥饿”和信息传递系统障碍:
①心肌细胞能量“饥饿”:心脏是一个高活力,高能量消耗的器官,无论心肌舒张或收缩都需要充足的能量供应,当心肌能量供不应求出现心肌能量“饥饿”状态时,则会导致心肌的舒缩障碍,从而发生心衰,在心肌收缩过程中,无论在推动Ca2 的运转上或者在粗细肌丝的滑行上,都必须有充分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否则,即使收缩蛋白正常,也将导致收缩性能的减弱,当原发性心肌病变,心肌缺血或梗死及心脏负荷过度等病变时,可发生心肌能量代谢障碍,都可引起心肌收缩减弱。
②心肌受体-信息传递系统障碍:心肌受体-信息传递系统尤其是β肾上腺受体-G蛋白-腺苷环化酶系统对心肌的变力和变时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当本系统激活时,可使细胞内环磷腺苷(cAMP)水平升高,后者再通过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的磷酸化作用,一方面使细胞膜Ca2 通道开放促进Ca2 的内流,加强心肌的收缩功能,另一方面又可通过磷酸接纳蛋白的磷酸化,促进肌浆网对Ca2 的摄取,而加强心肌的舒张;同时还能加速窦房结的冲动发放,使心率加快等,故当本调控系统发生障碍时,则可导致心脏的舒缩功能减弱或异常。
现证明心衰时,本传递系统可在下列环节上出现障碍:A.β受体下调:心肌β受体有β1和β2两个亚型,β1受体占总受体的80%,β2受体约占20%,心衰时β1受体下调(由80%可降至40%),而β2受体相对增加(由20%增至40%),因β1受体下调,故对儿茶酚胺类正性变力,变时物质调控效应弱化或丧失,从而可导致心肌的舒缩障碍;B.G蛋白改变和耦联障碍:G蛋白是多种激素信息传递的耦联因子和调节器,可分为激动性G蛋白(简称Gs)和抑制性G蛋白(简称Gi),现证明,心衰时Gi增加,Gs降低;同时由于β1受体下调,从而导致β肾上腺受体与Gs耦联障碍,影响心肌的舒缩功能;C.细胞内cAMP含量降低;D.肌浆网(SR)对Ca2 的摄取和释放障碍。
③基因结构和表达异常: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展,愈来愈多的事实证明许多心血管疾病及其心衰的发生,发展与其基因结构和表达异常有密切关系,认为心脏负荷过度和(或)内分泌激素所致的基因结构和表达异常是心衰发生的分子学基础。
3.心脏的代偿功能:心衰时心搏量和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机体组织所需要的能量,这时就要动用心脏储备以弥补心搏量的减少,心脏的代偿功能按其奏效的快慢可分为急性(如心率加快,收缩加强等),亚急性(心脏扩张,血容量增加等)和慢性(如心肌肥大)三种,其主要代偿机制有以下5个方面。
(1)增加前负荷以提高心搏量:按照Frank-Starling定律,心室肌纤维伸展越长,心肌收缩时的缩短也增量,心搏量亦增加,根据电镜研究,心肌肌节的最佳长度为2.2祄,在这个长度以内,心腔内体积和压力的增加都不致使粗细肌纤维的脱节,这种代偿也可称为心脏舒张期的储备。
(2)肾上腺素能心脏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增加儿茶酚胺的释放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也能使静脉收缩以增加回心血量,这种代偿主要是利用心脏的收缩期储备。
(3)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增加水,钠潴留,以增加血容量和前负荷,RAS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原,肾素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三部分,血管紧张素原通过肾素的作用成为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Ⅰ,AⅠ),再通过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的作用生成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Ⅱ),后者通过氨基肽酶的作用变成血管紧张素Ⅲ(angiotensinⅢ,AⅢ),AⅡ和AⅢ都有缩血管,升压和促进醛固酮分泌的作用,从而产生钠水潴留和扩容的生理效应,心衰时由于肾灌流量和灌注压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和血中儿茶酚胺增多等原因,引起肾小球旁器细胞分泌和释放肾素增多,RAS激活,致使血管收缩,钠水潴留和血容量增大,这对维持血压和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起着重要代偿作用,最近证明心血管局部的RAS也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和途径参与心衰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心脏的RAS可引起冠状血管收缩,诱发缺血性损伤,促进心内交感神经末梢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加心肌收缩力,并且还能促进心肌的肥厚,而血管的RAS,可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引起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并能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4)出现心肌肥厚以减少室壁张力和改善心肌收缩力:压力负荷增加的结果使心室壁张力升高,并刺激心肌蛋白和肌节的平行复制,形成向心性心肌肥厚,按照Laplace定律,室壁张力和室壁厚度呈反比,心肌肥厚的出现在起初足以使室壁的张力恢复正常,心脏虽有心肌肥厚而不扩大,但若压力负荷持续升高若干年后,肥厚的心肌也不能维持室壁张力时,心功能就进一步恶化。
(5)增加周围组织对氧的提取能力以提高单位心排血量的供氧能力:其结果是动静脉内氧含量差加大。
女性风湿性心脏病的特点表现
1、发育及营养:长期慢性心力衰竭可表现为恶液质。
2、神志及表情:严重缺氧可引起病人烦燥不安甚至神志恍惚。
3、体位:严重心力衰竭病人常被迫半卧位或坐位心包积液或心包填塞。患者常采取前倾坐位。
4、头及面部:两颊紫绀见于二尖瓣狭窄即所谓“二尖瓣面孔”,常是风湿热表现之一。
5、皮肤:风湿热或风湿活动表现为多汗;周围循环衰竭时皮肤苍白出冷汗;严重心力衰竭可有轻度黄疽关节周围皮下小结多属于风湿热。
6、紫绀:是心血管病的常见体征。当皮肤或粘膜表面毛细血管内还原血红蛋白增加(》5%)而出现紫蓝色时,临床上称之为紫绀或青紫紫绀。可分为三类:中心性紫绀、周围性紫绀及混合性紫绀。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周围循环过于缓慢,耗氧增多而产生周围性紫绀。而心功能不全多见于混合性紫绀。
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1、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如何检查
心力衰竭判定
心脏射血分数值在40%-49%之间(二级)的患者中,罕见有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射血分数值在25%-39%(三级)的患者中可能会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体征的严重程度和分级通常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的下降相关。
慢性左室心力衰竭
常见症状包括气促、慢性咳嗽等,但这些症状不具特异性,如发现第三或第四心音,利尿剂治疗后啰音能消失或改善,或X线胸片有间质性肺水肿,则表明这些体征和辅助检查和左室心力衰竭有关。
充血性心力衰竭
诊断基于肝脏增大、颈静脉压升高、双侧踝部水肿、体液潴留引起的体重增加(至少3kg)等,这些体征常在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发生,适当使用利尿剂治疗后,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体征可消失或改善,体重也可下降。
Tips:心力衰竭分级
ⅡB:体力活动轻度受限,静息时无症状,一般体力活动时有乏力、心悸或呼吸困难,利尿剂治疗后无心力衰竭体征。
ⅢA: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尽管静息时无症状,但稍微活动即产生症状,利尿剂治疗后无心力衰竭体征。
ⅢB: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尽管静息时无症状,但稍微活动即产生症状,利尿剂治疗后心力衰竭体征持续存在。
Ⅳ: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甚至静息时也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
老年人心衰是如何引起的
一、病因及特点
(一)病因
(1)常见病
因冠心病、高血压使老年人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心力衰竭患者中约70%以上为高血压和(或)冠心病引起。我国老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中40.86%为冠心病所引起,占老年心力衰竭病因的首位。即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已成为心肌梗死后的主要死因。
(2)其他原因
老年患者中非风湿性瓣膜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有初年增多趋势。主动脉瓣钙化、狭窄机关闭不全是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二尖瓣关闭不全、脱垂引起的返流也占有相当比例。
较少见而易被忽视的病因有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二)病因特点
多病因性,老年人往往患有几种心脏病和或其他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及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以七种一种疾病为主要病因,其他则参与并加重心力衰竭,使病情复杂化。据文献报道,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同时有2种以上心脏病者占38.61%。
心力衰竭病因
心力衰竭病因:
一、原发性心肌损害
1、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力衰竭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2、心肌炎和心肌病:各种类型的心肌炎及心肌病均可导致心力衰竭,以病毒性心肌炎及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最为常见。
3、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以糖尿病心肌病最为常见,其他如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的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等。
二、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左、右心室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的疾病。为克服增高的阻力,心室肌代偿性肥厚以保证射血量。持久的负荷过重,心肌必然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而终至失代偿,心脏排血量下降。
2、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见于以下两种情况:
(1)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反流,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2)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血管病如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此外,伴有全身血容量增多或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心脏的容量负荷也必然增加。容量负荷增加早期,心室腔代偿性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尚能维持正常,但超过一定限度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即出现失代偿表现。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什么
(1)心肌舒缩功能障碍:这是引起心衰最常见原因,包括各种原因所致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心肌代谢障碍(如缺氧、缺血,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其中以舒张功能不全为主,见于高血压、左室肥厚、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和(或)肺动脉口狭窄、限制型心肌病等。
(2)心室前负荷过重: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瓣膜关闭不全,心内或大血管内分流性疾病,如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窦瘤破裂、动静脉瘘等。
(3)心室后负荷过重:包括各种原因所致肺动脉高压,体循环高压(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左、右心室流出道狭窄以及主、肺动脉口狭窄等。
心力衰竭有哪些病因
现在有很多疾病的发病率都在升高,其中就包括心力衰竭这个疾病,而且心力衰竭的危害性有多大,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吧,因此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自己患上心力衰竭这个疾病,那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心力衰竭呢?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
心力衰竭绝非最终诊断,明确心力衰竭的病因、心力衰竭的加重因素以及合并其它疾病情况对于治疗有重要意义,对所有病人均应仔细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可能为:心肌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变、心包疾病或心律失常诱发、贫血、肾脏或甲状腺功能不良,抑制心脏药物可加重心力衰竭,偶尔也可以是心力衰竭的病因。
二、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的变化
在中国心力衰竭的病因也有了很大变化,根据资料,慢性心力衰竭病因中,风心病比例明显下降,而冠心病和高血压比例明显上升。
另据调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死亡率却占40%,提示预后严重,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国家对1980年、1990年、2000年 2400例三个年份的心衰病人的发病原因、患病率、治疗方法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发现20年来心衰的病因、发病年龄、病死率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心衰病人发病原因1980年主要是心脏瓣膜病变,风心病引起的心衰占47%,到了1990年和2000年分别只占24.3%和8.9%; 而冠心病引起的心衰呈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29.1%上升到1990年的38.8%和2000年的50%衰竭。其间,应当努力寻找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针对病因采取特异治疗措施疗效更好。
社会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导致心力衰竭的病因也是会有所改变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就是的补充自己关于心力衰竭的知识,从而让自己有办法去对付心力衰竭,那样才可以让自己健健康康的生活,避免心力衰竭的困扰。
慢性心衰如何治疗
一、心力衰竭的治疗。
1、减轻心脏负荷。
(1)休息
(2)控制钠盐摄入
(3)利尿剂的应用
(4)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2、加强心肌收缩力。
(1)洋地黄类药物的应用
(2)其他强心甙类药物
二、积极防治病因及诱因 心力衰竭发生后,如能应用药物和手术治疗基本病因,则心力衰竭可获改善。例如贫血性心脏病的纠正贫血,高血压心脏病的降压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的调整甲状腺机能,心脏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手术矫治等。均为防治该病发展至心力衰竭的重要方法。积极而有效地避免或控制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如急性感染风湿活动,心律失常,操劳过度,常可减少或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
三、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有些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对各项治疗措施包括:休息、饮食、洋地黄和利尿剂等均不能改善其心力衰竭状态,称之为难治性心力衰竭。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应逐个排除导致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
1、诊断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如隐匿型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等。
2、应注意有无并发症存在,如肺部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电解质紊乱、肺栓塞等。
3、洋地黄剂量是否适当,剂量不足或过量均可影响疗效。
4、所用利尿剂是否恰当。
5、所用药物中有无负性收缩能药物如心得安等,常可使心力衰竭加重。
6、原有心脏病如慢性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是否及时手术治疗,失去手术时机常发展为难治性心力衰竭。
7、电解质紊乱是否纠正。
心力衰竭应注意什么呢
1. 心力衰竭病人要限制盐的摄入,强调低盐饮食,防止水在体内潴留,导致浮肿和心脏负担加重。食物以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为宜。注意少量多餐,因进食过饱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
2. 冠状动脉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和肥胖者宜用低脂及低胆固醇饮食。严禁烟酒和刺激性食物。控制水份。就要适当控制水的摄入,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水的潴留主要继发于纳的潴留。身体内潴留7克氯化钠的同时,必须潴留1升水,才能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故在采取低钠饮食时,可不必严格限量进水量。事实上,摄入液体反可促进排尿而使皮下水肿减轻。对于严重心力衰竭,尤其是伴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由于排水能力减低,故在采取低钠饮食的同时,必须适当控制水分的摄入,否则可能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这为顽固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诱因之一。一旦发生此种情况,宜将液体摄入量控制为500~1000毫升,并采用药物治疗。
3. 要经常注意心律和心率的变化。对正常窦性心律病人,用测脉率即可;如有心房颤动的病人,可通过听诊器来测量心率。发觉病情有异常变化,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4. 心力衰竭病人应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要节欲或避孕,病情严重者应遵医嘱暂禁妊娠,以防止心力衰竭发作。
5. 气候转冷时要注意加强室内保暖措施,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减少发作诱因。
6. 心力衰竭是心脏病的危重表现。心脏病的重要特点是病情变化快,且有并发症的突然死亡的意外,故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如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症状:突然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或急性肺水肿症状:气急、紫绀、粉红色泡沫状痰、两肺布满湿性罗音,应及时送医院抢救。家属应学会识别上述病情。
心力衰竭病人饮食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心力衰竭病人饮食需要注意氯化钠的控制:心力衰竭病人摄入量每天不超过2克,可以多做一些糖醋和醋溜口味的菜肴,注意避免隐性高盐食品,如皮蛋、酱菜、腌肉等。
2、心力衰竭病人饮食需要注意少量多餐:不宜过饱,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要控制每天的食盐量,水分也不宜过多,心力衰竭病人出现水肿的原因是静脉和微血管淤血,细胞外液增加和钠盐潴留,因此,心力衰竭病人适当控制钠盐摄入极为重要。
3、心力衰竭病人饮食需要注意限制脂肪:肥胖心力衰竭病人应注意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宜按(40克~60克)/天。因脂肪产热能高,不利于消化,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使胃饱胀不适;过多的脂肪能抑制胃酸分泌,影响消化;并可能包绕心脏、压迫心肌;或腹部脂肪过多使横膈上升,压迫心脏感到闷胀不适。
4、心力衰竭病人饮食需要注意低盐:若有水肿时,则需无盐饮食和低钾饮食,如鸡蛋、鸭蛋、皮蛋、面筋、梨、西瓜等。用利尿药后,尿量增加时宜多食含钾高的食物如蘑菇、橘子、香菇、香蕉、百合、红枣等。各种咸食和腌制品心力衰竭病人均应禁食。
5、心力衰竭病人饮食需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一般胃纳较差,加上低钠饮食缺乏味道,故膳食应注意富含多种维生素,如鲜嫩蔬菜、绿叶菜汁、山楂、鲜枣、草莓、香蕉、橘子等,必要时应口服补充维生素B和C等。
引起4岁以后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风湿热及心肌病。风湿热主要因急性心肌炎或心脏炎、遗留的慢性瓣膜病引起心衰,在小儿时期以前者为主。心肌炎如病毒性心肌炎、白喉性心肌炎及急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感染性心肌炎常发生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贫血及维生素缺乏症等疾病,因影响心肌功能,也可引起心力衰竭。克山病为我国地方性心肌病,可于儿童期发病,为流行地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
老年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理病因
老年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理病因:
老年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虽与其他年龄组病人有共同之处,但在老龄阶段,衰老相关疾病引起继发性肾脏病的发生率增加,慢性肾衰也就更为常见,有些病因在较年轻病人是较少见的,如导致肾盂积水的前列腺癌或前列腺增生.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或肾衰,多发性骨髓瘤,药物引起的肾衰等,在老年人也很常见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肾前性氮质血症,Glickmen等报道,据病理检查结果,老年人CRF的病因依次为:肾硬化(36.5%),糖尿病(25.3%),新月体性肾炎(12.6%),淀粉样变(6.9%),多囊肾(6%)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林赛氏指甲危害有多大 可能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当身体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心脏无法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的需要,从而导致人体指甲短的血液减少,营养缺乏,从而出现林赛氏指甲,所以当出现林赛氏指甲时,要警惕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出现。
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出现可能发生在心肌本身比正常情况弱的时候,或者当心脏有缺陷阻止血液进入循环的时候。
心力衰竭中医治疗
一、桂枝赤芍治心力衰竭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益气通脉。主治心力衰竭。证见咳嗽,粘痰,咯之不利,胸闷气短,口唇紫绀,苔薄舌边有齿痕,脉数而时一止。
【处方组成】桂枝9克,赤芍12克,川芎6克,桃杏仁12克,丹参12克,葶苈子、万年青根、麦冬各15克,鱼腥草、开金锁、益母草各3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二、人参附子治心力衰竭
【功能主治】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人参9克,制附子9克,五味子9克,黄芪30克,丹参30克,麦冬30克,泽泻30克,猪苓30克,北五加皮6克,川芎10克,葶苈子15克。
【用法用量】熬成药膏(每毫升含生药1克),50毫升/日,分3次口服,2周1疗程。
三、黄芪茯苓治心力衰竭
【功能主治】温通血脉,利水渗湿。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黄芪、茯苓各50克,丹参、防己、葶苈子、车前子各30克,附子、桂枝各12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温服。
四、附子红参桂枝治心力衰竭
【功能主治】益气温中,活血凉血。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附子6~9克,红参3~6克,桂枝3~9克,白术10~15克,茯苓10~30克,赤芍、葶苈子各9~15克,黄芪15~30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10剂为1疗程。
【宜忌】服药期间一律停用洋地黄制剂及速效利尿剂,低盐饮食;因肺部感染、风湿性活动期而病情加重者,可酌用西药以祛除病因。
五、黄芪党参治心力衰竭
【功能主治】益气温中,活血凉血。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附子6~9克,红参3~6克,桂枝3~9克,白术10~15克,茯苓10~30克,赤芍、葶苈子各9~15克,黄芪15~30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10剂为1疗程。
【宜忌】服药期间一律停用洋地黄制剂及速效利尿剂,低盐饮食;因肺部感染、风湿性活动期而病情加重者,可酌用西药以祛除病因。
六、大枣枳实治心力衰竭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补中益气。主治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大枣15枚,积实30克,葶苈子4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