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胆石症的中医辨证

胆石症的中医辨证

中医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分为以下类型:

1、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胁肋痛或绞痛时牵扯掣背部疼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脘腹胀满,不欲饮食,或呃逆嗳气,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排石止痛。

2、胆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胁肋及脘腹灼热疼痛,痛连肩背,口苦咽干,恶心,便干,或有黄疸,舌红苔黄干,脉弦滑或弦数。

治疗方法:清热泻火,利胆排石。

3、湿热内蕴证

临床表现:胁肋胀闷疼痛,背部酸沉疼痛,口苦而黏,恶心欲呕,厌油腻,周身困倦,大便不畅或便溏,目黄身黄,尿黄,舌红胖,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疗方法:清热祛湿,利胆排石。

4、毒邪炽盛证

临床表现:除有湿热内蕴证候外,尚有寒热往来,神昏谵语,持续腹痛,肌紧张,拒按或反跳痛,休克等征象。

治疗方法:宜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5、正虚邪陷证

临床表现:隐钝痛持续存在,神智不清或昏迷,面色枯萎,语声低微,皮肤黄晦,间成青紫,甚至有出血倾向;腹呈气臌,轻度压痛,肝脏肿大,并多有触痛,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质绛紫,舌苔干枯如砂皮样。脉象弦数或沉数。

治疗方法:芳香开窍、镇静、清热解毒。

尿崩症中医辨证治疗

大家都知道尿崩症的患者的危害很大,所以患了尿崩症的患者要尽快治疗,病情会越拖越重的。那么该如何治疗尿崩症呢?治疗尿崩症轻度尿崩的患者用一般处理的治疗手段就可以了,重度尿崩的患者要用药物治疗,下面看看中医辨证治疗的详细介绍。

中医认为本病属消渴中的上消和下消,以肺胃两脏虚证为主,总的治疗原则是滋肾养阴,益气生津,可选用知柏地黄丸、生脉饮、缩泉丸等中成药配合西药应用,也可根据辨证分型选方用药。

一、气阴两虚型:

证候:烦渴多饮,多尿,体瘦乏力,心慌气短,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宜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方药:从生脉散、竹叶石膏汤化裁,酌加固摄肾气之品:党参、麦冬、五味子、竹叶、生石膏、黄芪、山药、益智仁、肉苁蓉、白芍、生地、知母、山萸肉等。

二、肺胃阴虚型:

证候:烦渴多饮,多尿,口干舌燥,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宜清肺养胃,止渴生津

方药: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味:生石膏、知母、甘草、党参、天花粉、生地、藕汁、鲜石斜、乌梅、黄连、天冬、麦冬等。

三、阴阳俱虚型:

证候:烦渴多饮,尿频量多,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畏寒乏力,遗精阳痿,月经紊乱;舌红苔黄,脉细弱。

治法:阴阳并补

方药:对偏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麦冬、五味子、玄参、花粉、桑螵蛸、甘草。对偏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肉苁蓉、肉桂、附子、枸杞子、黄芪、五味子、人参、甘草。

温馨提示:经过以上对尿崩症的有关中医介绍之后,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了多少的了解。希望各位可以熟知这些的内容,为那些正受到尿毒症危害的病患者伸出应有的援助之手,知道这些知识,帮助就更加的有力。

化瘀消症来齐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方

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气滞血瘀)方

处方:益母草20克,血竭3克,川芎、三棱、莪术、当归各lo克,桃仁、红花各6克,元胡、川楝子各 12克,路路通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活血理气,化瘀消症。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症见经前经行小腹剧痛,经行不畅,量少,色紫黯有块,血块下则痛减,伴经前乳胀,舌紫黯有瘀点,脉沉弦或涩。

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寒凝血瘀)方

处方:小茴香、炮姜、乳香、没药各5克,乌药、蒲黄、五灵脂各6克,当归、川芎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属寒凝血瘀型。症见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冷痛,得热稍缓,经量少不畅,色紫黯有块,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紧或沉细。

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热郁瘀阻)方

处方:丹皮、赤芍、白芍、金银花各10克,泽泻、制大黄、桃仁各5克,薏苡仁、忍冬藤、红藤、败酱草各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除湿,化瘀止痛。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属热郁瘀阻型。症见月经先期量多,腹痛剧烈,色红有块,块下痛不减,伴经期延长,口干便燥,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胃病如何治疗

一、益阴养胃汤

方药组成: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白芍,甘草,石斛,川楝子,半夏,口渴甚加花粉;胃脘灼热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低酸者酌加乌梅、木瓜、山楂;大便艰涩加栝楼,决明子;便秘加郁李仁,麻仁;食少加谷芽、绿梅花。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嘈杂烧灼,知饥少纳,口干引饮,舌光剥或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或弦细;或胃酸缺乏,胃镜检查见胃黏膜轻度充血,分泌物偏少,或见腺体萎缩。中医辨证属肝脾阴伤,胃阴亏虚者。

二、清热和胃汤

方药组成:黄芩,连翘,败酱草,黄连,白花蛇舌草,白芍,蒲公英,吞酸加吴茱萸、海螵蛸、锻瓦楞子。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口苦且干,嘈杂易饥或泛吐酸水苦水,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胃镜见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等。中医辨证属中焦郁热,邪热犯胃者。

三、化瘀理胃汤

方药组成:丹参,檀香,砂仁,五灵脂,香附,元胡12g,川楝子,台乌。若挟郁热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若兼气虚加党参,白术。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或刺痛、锐痛,痛处固定,舌质暗红或暗紫瘀斑,舌底络脉多粗乱而长色青,脉涩滞不畅。胃镜多见腺体萎缩或伴肠腺化生、异型增生。中医辨证属肝脾气滞血瘀。气滞易致瘀,血瘀多夹气,临症要区分气滞与血瘀的主次,灵活用药,要注意气中血药、血中气药的选用。 四、疏肝安胃汤

方药组成:柴明,白芍,香附,元胡,川楝子,乌药,苏梗,炙甘草.痛甚加九香虫、元胡;胀剧加枳壳、佛手;嗳气加旋覆花、佛手;吞酸加左金丸。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或隐痛,痛引两胁,或攻撑作痛,舌红苔薄白,脉弦。中医辨证属肝失疏泄,木郁犯胃者。

五、化湿醒胃汤

方药组成:藿香,佩兰,薏苡仁,白蔻仁,苍术,厚朴,茯苓,菖蒲.偏寒湿加半夏、陈皮、干姜;偏湿热加黄芩、黄连。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胸脘痞闷,纳呆少食,口淡无味,渴而少饮,肠鸣漉漉,大便稀溏,身倦困重,苔腻(黄腻多湿热,白腻多寒湿),脉濡细或缓等症。中医辨证属湿阻中焦,困遏脾胃者。

六、苦辛调胃汤

方药组成:半夏,黄连,黄芩,吴茱萸,干姜,党参,甘草.偏寒者加良姜、川椒;偏热盛者加山栀。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食后为甚,或隐痛绵绵,便溏,兼见烧心泛酸,口苦而黏,以烧心而不喜凉饮食为突出表现,舌质淡红苔腻,或黄腻或淡黄腻,脉细弱。中医辨证属虚实寒热并见者。本证大多是在久病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或情志化火,或服食辛辣煎煿,郁而化火,或虚火内灼而引起,因此在用药上要掌握寒与热、虚与实的主次进行调治。

治疗老年头晕的偏方

偏方1

处方:枸杞子、山萸肉、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熟地、女贞子、旱莲草、丹参、天麻、葛根各15克,砂仁8克,酸枣仁、夏枯草各20克,菊花、甘草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补肝肾,养阴熄风。用于治疗老年眩晕症,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阴虚风动型。症见头目眩晕,步履不稳甚则跌仆,舌强,语言不利,少寐多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偏方2

处方:天麻、茯苓、法半夏、丹参、枳实各15克,钩藤(另包后下)、酸枣仁、葛根各20克,荷叶顶3个,砂仁8克(冲),陈皮、竹茹、甘草各10克,石菖蒲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化湿和中,祛风化痰。用于治疗老年眩晕症,中医辨证属脾胃不和,痰浊上扰型。症见患者眩晕时作时止,胸闷,心慌,胃脘不适,夜寐多梦,口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郁证中医辨证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纳呆食少,或恶心呕吐,大便不调,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喜冷饮,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满闷,胸胁疼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伤欲哭,多疑易惊,或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哭号叫骂,舌淡苔薄,脉弦。

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少便溏,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

胃热中医辨证

胃热,中医认为是胃受了邪热,或过量食用煎炒燥热的食物,出现口渴、口苦、口臭、口干、口腔糜烂、牙龈肿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胃热病人平常喜欢吃冰冷的食品,不喜欢吃热的食品,常常在大量饮食冰冷食品后有舒适感;胃热疼痛时,多伴有胃内糙杂感。部分胃热患者会感到胃胀、没食欲,而某些胃热患者则由于胃部过度活跃、蠕动加快,表现为胃口大开,不断进食。

引起胃热的原因有很多,嗜酒、嗜食辛辣、过量食用肥腻食物等饮食不当问题都可能引起胃热;而气滞、血淤、痰、湿、食积等也会郁结化热、化火,导致胃热(胃火);此外,肝胃不和,也会引起胃热(胃火)。

鼓胀中医辨证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怯寒肢肿,脘腹痞胀,头身困重,尿少便溏,苔白腻,脉濡缓或弦迟。

腹大坚满,脘腹绷急,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发黄,小便短赤涩,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数,

腹大胀满,入暮尤甚,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懒言,脘闷纳呆,怯寒肢冷,浮肿尿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唇紫口燥,心烦失眠,齿鼻时有衄血,小便短赤,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腹大胀满,按之即起,胁下痞胀或疼痛,食欲不振,食后胀甚,嗳气不适,小便短少,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

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胁下刺痛,面色黯黑,或面颈胸臂有红丝赤缕,口燥便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中医辨证梅毒

肝经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驱梅。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甘草泻火解毒祛湿;木通、车前子、泽泻、土茯苓清热利湿驱梅;柴胡疏达肝气,肝气畅达则无湿热留滞之患。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驱梅之功。

肺脾湿热证

治法:清泄肺脾,解毒驱梅。

方药:杨梅一剂散加减方中麻黄、白芷、蝉蜕、防风宣散在表之湿热以驱梅;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土茯苓清泄在里之湿热以解毒;皂角刺、炮山甲活血软坚以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泄肺脾,解毒驱梅之功。

痰湿流聚证

治法:化痰散结,祛湿驱梅。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方中贝母、半夏、陈皮、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散结;连翘、甘草、土茯苓、独活解毒祛湿驱梅;青皮、当归、川芎行气活血散结。

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驱梅。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方中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泻三焦实火;蒲公英、紫背天葵、紫花地丁、野菊花、金银花清热解毒驱梅。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解毒驱梅之功。

中医辨证脾虚

中医的“脾”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运化”;二是“升清”;三是“统血”。

中医学认为,人出生后,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与胃一起摄取饮食中的营养,化生气血,充养肌体,维持生命活动。历代中医非常重视脾的“运化”功能,认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尤其是对体虚者的调养,或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或延缓中老年衰老。对于患者而言,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疾病的预后良好。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肌肉丰满、强劲有力、脉搏充盈。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减退,会出现以下两类症状:一是对食物消化功能减退,表现为没有饥饿感,食欲减退,食量减少,食后脘腹胀满,尤其在劳累后,腹胀明显加重。消化功能减退,必然使营养吸收减少,其结果是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全身无力,舌色淡白,脉搏无力。其次,脾对水液的“运化”功能减退,可见大便稀薄不成形,劳累后下肢浮肿,入睡后口角流涎,舌胖大,舌边有齿痕等。

脾的第二个功能是“升清”。何谓“升清”?“升”就是向上输送之意;“清”是指体内的营养物质。脾的升清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把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头部,保持头部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升清功能正常的人,表现为精神振作,思维敏捷,耳聪目明,不易疲劳。升清功能减退,头部供养不足,就会出现精神疲倦,脑力不济,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目眩,或饭后困倦欲睡,或一时性两耳如塞,或入睡后两目闭合不全等。二是清气有“托举”脏腑组织的功能。人体的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之所以能够维系在体内相对固定的位置,与脾的升清功能有关。当这一功能减退,会出现“清气下陷”的症状,如内脏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清气下陷”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如饭后就想大便,喝冷饮或稍食油腻即泄泻,疲劳时尿液浑浊等。说明“清气下陷”使部分营养物质通过大小便流失。

相关推荐

尖锐湿疣的饮食保健

蛇舌草饮: 组成:白花蛇舌草30~60g 用法:水煎取汁,去渣,调入蜂蜜适量,频饮。 适应证:尖锐湿疣中医辨证属毒热者。 菝葜饮: 组成:菝葜根500g 甘草25g; 用法:水煎2次,滤液合并,再以文火浓缩至100mL,每服50mL,每日2次。 适应证:尖锐湿疣中医辨证属毒热者。

尿频的中医辨证

中医认为小便频数主要由于小儿体质虚弱,肾气不固,膀胱约束无能,其化不宣所致。此外过于疲劳,脾肺二脏俱虚,上虚不能制下,土虚不能制水,膀胱气花无力,而发生小便频数。因此尿频多为虚症,需要调养,多吃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的食品,少吃肉类,多吃蔬菜。 尿频的中医辨证 一、膀胱湿热: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小便短黄浑浊,口干而粘,小腹胀满,大便秘结,或见发热恶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肾阴亏虚:尿频而短黄,伴眩晕耳鸣,咽乾口燥,颧红唇赤,虚烦不寐,腰膝酸软,骨蒸劳热,五心烦热,盗汗,大便硬结,舌红苔少,脉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恐惧症

恐惧症属于神经症。恐惧心理的产生与过去的心理感受和亲身体验有关。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人在过去受过某种刺激,大脑中形成了一个兴奋点,当再遇到同样的情景时,过去的经验被唤起,就会产生恐惧感。恐惧心理还与人的性格有关。一般从小就害羞、胆量小,长大以后也不善交际,孤独、内向的人,易产生恐惧感。恐惧症可分为社交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幽闭恐惧症等多种类型,日常以社交恐惧症最为常见。 提到恐惧症的治疗,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心理疗法或是西药的药物疗法,殊不知,我国的中医里也有对恐惧症的疗法,称之为中医

生化汤的做法及烹饪技巧

1.准备材料当归、川芎、桃仁(去心)、干姜、炙甘草、江米酒水,先将米酒水500 毫升倒入中药,略微浸泡 2. 大火煮开后,慢火加盖熬煮45分钟 3. 此时约剩250-300 毫升药汁,倒入瓷碗中 4. 平均分为三次于每餐前饮用,也可当茶喝,每次小口 烹饪技巧 1、若产后恶露不能排出或量少,或色紫暗夹有血块,或出现腹痛、发热等症,中医称为“恶露不下”。这时,应及时到医院查找原因,做针对性治疗; 2、如经检查没有其他器质性病变的产妇,经中医辨证属于血虚、血淤夹寒引起的产后腹痛,可用生化汤。生化汤药性偏温,配方

胆石症的病因

1、细菌感染是原发性胆管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原发性胆管结石在亚洲十分常见。 感染源可能归咎于寄生虫如华支睾吸虫或其它不太清楚的病因。 2、人种因素亦与发病相关,如美国西部印第安人患病率超过75%,是全球胆石最高发的人群。 3、在饮食习惯中,凡蛋白质、脂肪、或糖类其中任何一类吃得多者,其胆囊结石或胆固醇结石发病率较高。 4、另外的因素则应归因于胆囊排空功能损害,它们共同作用,致使胆汁淤滞,促发胆石形成。 5、某些内分泌激素水平也与胆结石形成有关。 6、胆结石患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且好发于女性。育龄妇女与同龄

中医治胃炎

一、益阴养胃汤 方药组成:沙参15g,麦冬12g,玉竹15g,生地12g,白芍15g,甘草10g,石斛12g,川楝子10g,半夏3g.口渴甚加花粉;胃脘灼热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15g;低酸者酌加乌梅10g、木瓜12g、山楂12g;大便艰涩加栝楼15g,决明子12g;便秘加郁李仁12g,麻仁12g;食少加谷芽15g、绿梅花10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嘈杂烧灼,知饥少纳,口干引饮,舌光剥或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或弦细;或胃酸缺乏,胃镜检查见胃黏膜轻度充血,分泌物偏少,或见腺体萎缩。中医辨证属肝脾

中医辨证治痰多

1、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 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2、风痰 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 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 O克,银花1 2克。 3、热痰 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痴呆症

“肝气郁结”者,常见于长期精神紧张、忧郁哀愁者,症见精神恍惚、情绪低落、神情呆滞、记忆减退、悲伤欲哭、胸闷烦躁、舌暗脉弦;药方可用加味逍遥散、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 “脾失健运,痰浊上蒙”者,常见于食欲不佳的老人,症见口吐涎沫、肠胃胀闷、不思饮食、喜卧少动、喃喃自语加上神呆目滞、智力减退、精神抑郁;治疗可用涤痰汤加黄芪、党参、白术、郁金、石菖蒲等加减。 “气虚血瘀,痰瘀交结”者,常见于有中风史或慢性病人身上,症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表情淡漠呆滞,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可用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加减

治疗尖锐湿疣的偏方

1、蛇舌草饮 组成:白花蛇舌草30~60g, 用法:水煎取汁,去渣,调入蜂蜜适量,频饮。 适应证:尖锐湿疣中医辨证属毒热者。 2、菝葜饮 组成:菝葜根500g甘草25g, 用法:水煎2次,滤液合并,再以文火浓缩至100mL,每服50mL,每日2次。 适应证:尖锐湿疣中医辨证属毒热者。

中医辨证肺气虚

肺气虚证是指肺气虚弱、肺、功能活动减弱所表现证候。 多由久咳耗伤肺气或久病引起肺虚或气生成不足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咳喘无力 气短 动则尤甚, 痰多清稀;声低懒言、面色淡白、神倦疲乏;或有恶风自汗、易感冒;舌淡苔白、脉虚。 病机分析:本证以咳喘无力气短和全身功能减退为诊断要点;肺气亏损故咳喘无力,气短动则气促肺气不足,输布水液功能减弱水液停聚肺系,聚而成痰随肺气上逆所以痰多清稀; 肺气虚则声低懒言;面色淡白神倦疲乏;舌淡苔白脉虚为气虚之征,肺气虚不能卫外腠理不固故自汗恶风。防御功能减退因此易感冒。 相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