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肾同源是什么意思
中医肝肾同源是什么意思
由于肝肾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有“肝肾同源”之说,又称乙癸同源。因肝肾之间,阴液互相滋养,精血相生,故称。肝血有赖于肾精的资助,肾精足则肝血旺,肾精亦赖肝血的滋养,肝血旺则肾精充。如果肝血不足会引起肾精亏损,同样如果肾精亏损也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耳鸣、腰酸等问题。
“肝肾同源”理论源于《内经》。“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可采用“肾肝同治”的治疗法则。在先天,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在后天,肝肾共同受肾所藏的先后天综合之精的充养。
故“肝肾同源”又即肝肾的结构和功能体系通过某些中心环节而密切相关。“肝肾同源于精血”意即肝肾的结构和功能体系通过“精血”这一中心环节而密切相关。
眼睛干涩怎么办
这位朋友你好,根据你所说的情况,可能是肝肾阴虚引起来的表现,肝肾同源,肝开窍于目,在肝肾阴虚的情况下,目失所养,就会你所说的表现。
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滋补肝肾的措施进行调理,建议到中医科根据舌脉的表现做一个确诊,确定后可以服用一段时间明目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等。
女人补肾喝什么茶 枸杞菊花茶
中医上有肝肾同源的说法,所以补肾的时候不能忽视养肝,肾虚女性喝枸杞菊花茶是不错的选择,枸杞有养肝明目之功效,与菊花一同泡茶饮,能滋养肝肾阴津,有助于缓解因肾阴亏虚所致眼圈发黑症状。
原料:杭白菊5朵,枸杞1小把。
做法步骤:将枸杞和白菊洗净,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10分钟即可,如果在冲泡的同时放入几颗大枣,效果会更好。
经后腹痛怎么回事
经后腹痛源于血虚加肾虚
究竟何种原因导致了经后腹痛,其实早在古代医书中就有相关记述。
明代《景岳全书》论述:“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意思就是,月经前的腹痛多属于实证,而经后则多为虚证。
女性周期性的月经是气血充盛,血海满盈而泄溢的表现。中医认为,月经期疼痛的原因是局部阻塞、气血流通不畅造成的,也就是常说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荣”是草木茂盛的样子,在这里表示滋润、荣养的意思。就像河床里奔涌而下的河水一样,如果有障碍物阻挡,就会引起局部的不通畅,不通则痛;而如果河水干涸,充盈不了整个河床,那河水也一样不能畅通,这就是不荣则痛的道理。
女性的乳房与血海相通,因此,月经前典型的症状就是乳房胀痛,这是气血充盈,但有局部阻滞的表现。月经期间,气血随经下泄,如果受到寒湿的凝滞、淤血滞气的阻塞,自然就会不通而痛。月经后,血海空虚,这时如果身体不能很快地填充亏损,不能荣养经脉,疼痛和不适就在所难免了。可见,气血不足是引起经后小腹不适的主要原因。
古代妇科著作《傅青主女科》里还有一段话:“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人认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说出了经后腹痛腰酸的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肾虚。
中医认为下腹和腰骶是属于肝肾的位置,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月经期大量经血的溢泄,会出现肝肾一时的空虚。如果本来就有肝肾不足,同时又嗜食辛辣、油腻,体内湿热造成血海“沸腾”,经血就会增多,甚至月经时间延长,会愈发加重肝肾的亏损。
党参男人可以喝吗
可以的。
党参性平、味甘,有补血生津、健脾益肺、益气安神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不足、脾肺亏虚、四肢乏力、津伤口干者。党参为滋补药材,男性一样可以服用,中医有“肝肾同源”的说法,党参有保肝护肝的功效,男性服用可以补肝益肾。
肾虚是什么意思
生理学名词。又称乙癸同源。含义有三:
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
②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
③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相互制约,治疗上多兼顾二脏。《医宗必读》:“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肝肾同源”理论源于《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揭示了肝肾两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1“肝肾同源”的理论渊源
“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渊源于《易经》,医学基础根源于《内经》,临床实践丰富于汉唐金元,理论体系形成于明代,实验研究发展于现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髓生肝。”吴昆注曰:“髓生肝,即肾生肝,水生木也。”可见《内经》认为,“肾”是通过“髓”生养“肝”而体现“母子”联系的。“脑为髓海”,“肾生肝”的生理功能,必然受到“脑髓”的调控。不但“肝肾”生理联系如此,而且病理影响亦然。《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故有“恐伤肾”之说。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指出下焦病的治疗应“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此说原指肝肾寒热,以后逐步发展到指肝肾相火与真阴。北宋·钱仲阳在其《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有真水,有补而无泻。”至明·李中梓运用《易经》哲学思想,根据《内经》医学理论,参考历代医家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其《医宗必读》中提出著名的“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理论观点。“肾应北方壬癸”,“肝应东方甲乙”,肾藏精,肝藏血,精聚为髓,精髓化生为血(精血同源),由于肝肾同源于精血,故曰:“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故曰:肾肝同治。……然木既无虚,又言补肝者,肝气不可犯,肝血当自养也。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属也。壮水之源,木赖以荣。水既无实,又言泻肾者,肾阴不可亏,而肾气不可亢也。气有余者伐之,木之属也。代木之干,水赖以安。夫一补一泻,气血攸分;即泻即补,水木同府。”程文囿在《医述》引《医参》论述了脑与肾的关系,“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安可不为之珍惜!”钱镜湖在《辨证奇闻》中则论述了“脑气不足治在肝”的观点,“盖目之系,下通于肝,而上实属于脑。脑气不足,则肝之气应之,肝气太虚,不能应脑,……治之法,必须大补其肝气,使肝足以应脑,则肝气足而脑气亦足也。”由此可见,肝肾又同源于脑。
2 “肝肾同源”概念的含义
“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可采用“肾肝同治”的治疗法则。在先天,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在后天,肝肾共同受肾所藏的先后天综合之精的充养。“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肝肾同源”又即肝肾的结构和功能体系通过某些中心环节而密切相关。“肝肾同源于精血”意即肝肾的结构和功能体系通过“精血”这一中心环节而密切相关。
(1)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肾藏精,肝藏血,肾为肝之母。《张氏医通》曰:“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为清血。”此言肝血为肾精所化生,厥阴必待少阴之精足方能血充气畅,疏泄条达。正所谓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2)经气互通,八脉共隶 张介宾《类经·藏象类》云:“肝肾为子母,其气相通也”,指出肝肾通过经气相互灌注而沟通联系。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均循行于身体内侧,并在经脉循行上通过肝、膈、肺、肾相互直接联系;还通过交会于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和任脉的关元、中极穴间接联系。肝肾又和奇经八脉密切相关,肝肾同隶奇经,冲任督三脉均起胞中,胞胎为肝肾所主,故有“八脉隶于肝肾”之说。
(3)同居下焦,共寄相火肝肾同居下焦,内寄相火,相火源于命门。朱丹溪《相火论》云:“(相火)见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肝肾所寄相火,言其常为肝肾之动气,推动肝与肾完成各自生理功能。相火之源在命门,何梦瑶曰:“肾水为命门之气所蒸化上升,肝先受其益。”但相火内寄于肝肾,发挥其动气之功能全赖肝肾阴血的滋涵。若肝肾阴亏则相火易亢而为“邪火”、“元气之贼”而出现一系列病变。
3“肝肾同源”研究进展
尽管过去对藏象本质(包括肝、肾)的研究,多只注重单一脏器(肝或肾)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的探讨,对“肝肾同源”的相关机制尚缺乏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但有的研究客观上为“肝肾同源”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将“肝肾同源于精血”的认识推进到“肝肾同源于脑”,“肝肾同源于下丘脑-垂体-肝轴”,“肝肾同源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医传统的肝肾概念经历了“实体赋予功能”到“功能脱离实体”的演变过程,作为描述生命表现形式的肝肾概念,其功能表现必然有其明确的物质基础,脱离具体组织结构的功能系统是难以想象的,这既不符合中医“形神同一”和现代医学“结构决定功能”的基本概念,也违背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当然,如将肾单纯定位在下丘脑有嫌片面,将肝简单定位在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又有嫌笼统。这就需要将中医功能系统的肝肾概念与现代医学的功能和结构知识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相关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将肝肾的功能系统和组织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实体功能重组”),提出新的功能系统和组织结构统一的比较确切而科学的肝肾概念。而循着整体联系的研究思路研究“肝肾同源”,就必然首先解决将肝、肾两脏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学问题。有了切实可行的整体联系的研究方法,通过系统而深入研究,就有可能从中医药寻找出调节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功能紊乱的手段和方法,为医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肝火旺肾虚怎么办
首先要降肝火。中医里,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肝火一降,脾胃功能自然就会强健。降肝火,注意少熬夜,控制情绪,常按揉脚上的“消气穴”——太冲穴。
其次要补肝肾。肝火旺相应的肝血虚,肝开窍于目,时间一长就会出现眼睛干涩,手脚关节拘急不利,面白无华,失眠多梦等。肝肾同源,肝肾阴虚后要滋阴补肝肾,建议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丸。平时生活中多吃青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豆类食品。
最后则是要健脾胃。针对五脏六腑或不同部位的火气,服用清热解毒药物,如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但是这些中药仍须由专业中医师开处方才能服用,以免误食而引起不良副作用。注意少食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
中医如何看肝纤维化
活血化瘀法:肝藏血,主疏泄,肝受邪必将导致血运异常,血滞经脉,成为瘀血形成的生理基础。在慢性肝病的演变过程中,多种致病因素如湿热邪毒、酒精等导致肝纤维化,瘀血为致病的原因,故宜活血化瘀。
益气活血法:气为血之帅,气旺有助于鼓动血液运行,故用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
滋阴活血法:根据中医肝肾同源理论,肝病日久损及肾脏。因肝纤维化以湿热多见,热毒易损伤阴液,患者也多见肾阴亏损。因此,在治疗上除了健脾燥湿、化瘀通络外,滋补肝肾之阴也很重要。
行气活血法:肝主疏泄,肝气郁滞可致血瘀,血瘀引起气滞,因此行气活血法为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的常用治法。
解毒活血法:湿热毒邪是导致肝纤维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肝纤维化患者常兼有湿热毒邪未尽,因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常配以清热解毒之法。
化痰活血法: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为毒邪内侵,肝络阻滞,毒滞经络,日久化热,灼津成痰,加之毒邪留恋,蕴于脾胃,水湿不化,而致痰瘀互结,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因此,化痰活血也常用于治疗肝纤维化。
肝不好有什么症状 肝肾同源精血同生
其实,养肝之法,男女也各有侧重。肝肾同源,男人养肾先养肝中医自古就有"肝肾同源"、"精血同生"的说法,我们认为,男人补肾先养肝。肾虚在中医上有肾气虚、肾阴虚和肾阳虚三种情况,但无论哪一种,都要先补肝血。肝血充盈,血液才能顺利转化为肾精,肾精才能充满,肾藏精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可以说,补益肾精的时候应当先补充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