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传播媒介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
登革热是由蚊虫传播的病毒性虫媒病,也就是通过蚊虫的刺叮吸血传播的。在我国,埃及伊蚊是其主要传播媒介,其次为白纹伊蚊,而致倦库蚊不是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可经卵传递登革热病毒,在维持自然疫源地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登革热后遗症严重吗
登革热通常情况下不会留下后遗症。
什麽是登革热和登革热是如何传播的?
登革热最早是在西元l779年由david bylon在爪哇岛首先描述。由於可引起很厉害的高烧及肌肉疼痛,犹如裂骨一般,又俗称「断骨热」或「天狗热」。不同於肠病毒的人对人的传染,它必须藉由「蚊子」叮咬患者,成为病媒蚊,当病媒蚊再叮咬健康的人,才会使人致病。所以此病多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蚊子易滋生的地区,尤其以东南亚、非洲及印度为最多台湾中南部夏季酷热也易成为疫区。
它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斑蚊及白线斑蚊这两种蚊子,喜欢在白天咬人,栖息於阴凉有水处,不喜欢待在臭水沟,尤其喜欢下雨後的废轮胎及废弃的容器。登革热病毒必须藉由这些蚊子的叮咬,才可能传播出来,而依其抗原性的不同,登革热病毒又可分为l、2、3、4共四型。人若感染其中一型,其在体内产生的抗体并无法防护另外三型,以感染第2型最危险,易发生出血性登革热。这些病媒蚊叮咬登革热病患8至l5天後,就具有终生传染病毒的能力了。
登革热为何如此可怕?
登革热依其症状轻重分为两型:典型登革热及出血性登革热
典型登革热(即俗称的登革热) :此型较不具危险性,死亡率甚低,多为初次感染者。小孩症状较不明显,成人则出现严重症状,通常被病媒蚊叮咬後,经过一至七天的潜伏期,患者会出现突发性高烧(39至40℃) 、恶寒、前额及後眼窝的剧痛、肌肉痛,再经2至4天全身皮肤出疹,疹子由躯体开始向脸及手脚蔓延,整个病程约七天可结束,大部份病人可完全痊癒。
出血性登革热:这是最可怕的一型,死亡率高达15—5o%,喜犯八岁以下的小孩。多由於两次以上重复感染,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剧烈反应,造成全身血管的大量出血,临床症状上除了高烧、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全身倦怠外,常伴随流鼻血、吐血、血便、血尿、子宫出血及胸腹部积水。由於全身大量出血,常引起心肺衰竭及休克死亡,而其出血时间通常在发烧将退时才发生,所以常引起家长及医师的疏忽,因此登革热病人在退烧时,若出现皮肤湿冷、四肢冰凉、坐立不安时,更应提高警觉,即刻送大医院,不可轻忽。
登革热为什么可怕至极
登革热依其症状轻重分为两型:典型登革热及出血性登革热
典型登革热(即俗称的登革热) :此型较不具危险性,死亡率甚低,多为初次感染者。小孩症状较不明显,成人则出现严重症状,通常被病媒蚊叮咬後,经过一至七天的潜伏期,患者会出现突发性高烧(39至40℃) 、恶寒、前额及後眼窝的剧痛、肌肉痛,再经2至4天全身皮肤出疹,疹子由躯体开始向脸及手脚蔓延,整个病程约七天可结束,大部份病人可完全痊癒。
出血性登革热:这是最可怕的一型,死亡率高达15-50%,喜犯八岁以下的小孩。多由於两次以上重复感染,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剧烈反应,造成全身血管的大量出血,临床症状上除了高烧、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全身倦怠外,常伴随流鼻血、吐血、血便、血尿、子宫出血及胸腹部积水。由於全身大量出血,常引起心肺衰竭及休克死亡,而其出血时间通常在发烧将退时才发生,所以常引起家长及医师的疏忽,因此登革热病人在退烧时,若出现皮肤湿冷、四肢冰凉、坐立不安时,更应提高警觉,即刻送大医院,不可轻忽。
它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斑蚊及白线斑蚊这两种蚊子,喜欢在白天咬人,栖息於阴凉有水处,不喜欢待在臭水沟,尤其喜欢下雨後的废轮胎及废弃的容器。登革热病毒必须藉由这些蚊子的叮咬,才可能传播出来,而依其抗原性的不同,登革热病毒又可分为l、2、3、4共四型。人若感染其中一型,其在体内产生的抗体并无法防护另外三型,以感染第2型最危险,易发生出血性登革热。这些病媒蚊叮咬登革热病患8至15天後,就具有终生传染病毒的能力了。
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的影响
科学证据十分清楚,地球正在变暖,变暖的速度在加速。气象学家们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2008年4 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WHO 选定该主题是因为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全球卫生安全造成的威胁正在日益增长,旨在促进公众参与防范气候变化对健康不良影响的全球宣传运动。
气候变化将可能干扰地区的天气形式和生态平衡,从而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多方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影响传染源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增加及地理分布扩大;通过影响粮食产量导致营养不良型疾病;通过海平面升高引起的人口迁移导致传染病和心理疾病的增加;通过影响空气质量导致呼吸道传染病增多;通过影响社会,经济和人口导致更广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由气候变化产生的健康效应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许多传染病(尤其是虫媒传染病譬如疟疾、血吸虫病、病毒性脑炎和登革热等)的传播过程;全球趋暖还将使海平面和海表面温度上升,从而增加经水传播疾病(例如霍乱和贝类水产品中毒)的发病率。因此我们应积极发展疾病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对策,减少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可能影响。 1、气候变化对虫媒传染病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将影响虫媒传染病的传播,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虫媒的地区分布,增加虫媒繁殖速度与侵袭力和缩短病原体的外潜伏期。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血吸虫并登革热和其它虫媒病毒性疾病。
(1)疟疾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气候变化相关传染病,在非洲、欧洲、亚洲、美洲,甚至在全部病例均为输入型病例的大洋洲都开展了相关研究。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气温、降雨量与疟疾病例的增加呈正相关。疟疾也是全球流行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全世界有1/20的人口患有疟疾,每年有3亿5000万新病例,约200万人死于该病。疟疾在有些地区原已被消灭或控制,但现呈复发之势,这主要是由于疟原虫和传播疟疾的蚊虫已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气候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疟疾的传播,由于疟原虫一般在16℃以下难以存活,所以疟疾分布有地区性。 温度可直接影响疟原虫的生长和蚊虫的生命周期。充沛的雨量有利于蚊虫的滋生,适宜的气候条件可加强蚊虫的侵袭力。如1987年,疟疾在卢旺达大流行,主要是由于气温(尤其是最低气温)升高和连续下雨。计算机模型预测到2100年,世界人口受疟疾影响的比例将可能由现在45%增至60%,即每年将新增病例5000万~8000万。
(2)登革热是最常见的蚊虫传播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全球的登革热病例在过去的50年增加了30倍。大洋洲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和公共卫生措施,到2100年,登革热的传播地区可能向南(气温相对较低的地区)延伸1600公里,如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登革热向南的延伸可以控制在600公里之内 。中国和马来西亚也有天气变量与登革热关系的相关报道 。
每年全球有25万到50万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气温是影响登革热传播的重要因素,当气温升高时,病毒在蚊虫体内的潜伏期缩短,蚊虫叮咬人群的频率加快。目前,登革热主要分布在一些热带地区,但随着全球趋暖,登革热分布范围可能扩大(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虫易被霜冻和持续低温天气杀死)。
(3)乙脑和流行性出血热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较少。有限的研究表明,气温、降雨和湿度都可以影响乙脑的发病率,而且这种影响在农村和城市中均有体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经鼠类传播。目前,气候变化对啮齿类动物传播的疾病的影响尚不明确。安徽省的研究显示降雨量与出血热的发生存在负相关关系 ,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4) 立夫特山谷热(Rift vally fever,RVF)为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发生于南非、肯尼亚及埃及。该病经蚊传播,主要侵袭对象是牛、绵羊和山羊,病死率高尤以新生家畜为甚。立夫特山谷热病原立夫特山谷热病毒属布尼病毒科白蛉病毒属, 该病毒传播媒介众多,可由多种属蚊子传播,
也可经其它节肢动物传播。该病于2000年9月首次从非洲大陆入侵亚洲的沙特阿拉伯及也门,致使2国数百人发病。北京出入境动物疾病急诊中心报道,气候变化可导致立夫特山谷热的传播向北延伸,穿过地中海和阿拉伯海,对动物及人类健康带来新的威胁。
(5)血吸虫病现场和实验资料表明,气温可影响血吸虫和钉螺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并可影响人群和疫水的接触情况。一般在低气温时(9℃以下),血吸虫感染不会发生,但感染机率随气温升高而增加,气温在24℃~27℃时,血吸虫感染率可达最高。但气温过高时(39℃或以上),可造成钉螺死亡,血吸虫感染率反而下降。此外,钉螺分布还受到降雨量的影响。最近据数学模型预测,到2050年,由气候变化而增加的血吸虫病例数可高达500万。
登革热会人传人吗 哪些蚊子可以传播登革热
能传播登革病毒的伊蚊种类较多,由于各地生态环境不一样.蚊子分布的种类也不同,因此,各地的媒介伊蚊种类也会有一些差别,但主要传播媒介还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是登革热大部分流行区的主要传播媒介,在本病流行时.这种蚊虫的带毒率很高,是传播能力最强的蚊种。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在海南及其他少数沿海地区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出血热的早期常见表现
1.发热 这是本组疾病最基本的症状,不同的出血热,发热持续的时间和热型不完全相同,以蚊为媒介的出血热多为双峰热,各种症状随第二次发热而加剧,流行性出血热和新疆出血热,则多为持续热。
2.出血及发疹 各种出血热均有出血,发疹现象,但出血,发疹的部位,时间和程度各不相同,轻者仅有少数出血点及皮疹,重者可发生胃肠道,呼吸道或泌尿生殖系统大出血,现将我国及其他地区所见到的出血热疾病出血发疹情况简述如下:
(1)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病1~5天的发热期,呈急性病容,面,颊及上胸部充血,潮红,眼结膜充血,如酒醉貌,皮肤黏膜可见细小出血点,常分布于上腭,眼结膜,腋下及腋前后,呈簇集性分布或条状排列,部分病人在穿刺和压迫部位可见瘀斑,咽部多充血,结膜囊显着水肿,95%以上病人束臂试验阳性,到发病5~8天的低血压期各种症状加剧,此时充血现象消退,而出血现象加重,皮肤黏膜出血点增多,可融合成瘀斑,同时可伴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进入少尿期(多在病后第8~12天)时,出血现象更为显着,压迫部皮肤可见大片瘀斑,并可发生腔道大出血,如咯血,呕血,便血,鼻出血等。
(2)登革出血热:登革病毒可引起无出血倾向的登革热,但近20年来,在东南亚地区的登革热,常伴有严重的出血和休克的重症流行,称为“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症状有高热,肝脾肿大,休克和出血现象,多数病人在四肢,面部,腋下和软腭见有散在性瘀点,有时融合成瘀斑,此外,尚可发生红斑,斑丘疹及风团样皮疹,有些病人可发生鼻血,牙龈出血,胃肠出血和血尿等。
(3)新疆出血热:病人发热时伴有面颈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在胸,背,腋下,面部,颈部及四肢有瘀点及瘀斑,在腋下多呈条索状排列,出血点是上身多,下身少,眼,软腭及齿龈亦有瘀点,注射部位可见血肿及瘀斑,眼球结膜有水肿。
(4)远东出血热(far eastern hemorrhagic fever):本病由虫媒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啮齿动物,主要流行于美洲及朝鲜,突然发病,初起有发热,头痛,腰痛等全身症状,在结膜和皮肤(尤其是腋部)出现瘀点。
(5)阿根廷出血热(Argentinian hemorrhagic fever):本病由虫媒病毒的Junin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螨,有发热,头痛,腰痛,齿龈及鼻出血等。
(6)玻利维亚出血热(Belivian hemorrhagic fever):本病系由虫媒病毒的Machup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是啮齿动物,初起有发热,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部分病人皮肤感觉过敏,即使受光线照射后也能使皮肤产生疼痛,有明显结膜炎,眼眶周围水肿,但皮肤黏膜无瘀点,可有胃肠道出血,恢复期可发生弥漫性脱发。
3.低血压休克 各种出血热均可发生休克,但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异,流行性出血热休克发生最多而且严重。
4.肾功能衰竭 以流行性出血热的肾损害最为严重,其他出血热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但多轻微,仅表现为轻到中度的蛋白尿。
登革热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以发病前1d至发病后5d传染性最强,轻型和隐性感染者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其次为白纹伊蚊。蚊虫吸血受染后8-14d才有传染性,再次叮人即可传播疾病。伊蚊受染后终身具传染性,登革热病毒在白纹伊蚊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可大量复制。病毒在蚊体内可经卵传代,故伊蚊又是本病毒的储存宿主。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巩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的免疫力。流行季节与各地气候、蚊虫繁殖情况有关,广东省为5-10月,海南省为3-10月。
预防:
一、预防登革热要处理孳生地、消灭蚊蚴:
1、疏通沟渠、下水道,防止积水,填平洼地、翻盆倒罐清除积水。
2、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摧毁白纹伊蚊孳生地。
二、预防登革热要杀灭成蚊:在住宅、办公室、医院等及其他公共场所可采用药物杀灭成蚊。目前可采用下列几种:
1、敌敌畏: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及烟薰,特点是速效,迅速杀死成蚊。对人畜有毒性。使用时须小心,注意安全。
2、三氯杀虫酯(7504):对人畜毒性低,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及烟薰,特点是见效慢,但保持时间长,7~10天仍有效。可与敌敌畏混合使用,比例为4:1或3:1,其优点是速效且持续时间长。
3、人工合成除虫菊酯类:其制剂有二氯苯醚菊酯,胺菊酯等,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特点是杀虫效果强,对人畜毒性低。
4、溴氰菊酯:属于触杀药(即接触中毒)可采用药物稀释喷洒,杀虫作用强,对人畜毒性低。
三、预防登革热要认真做好个人防护
1、养成睡觉时放蚊帐的习惯。亦可用防蚊油涂搽暴露皮肤,室内可点燃蚊香。
2、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3、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四、预防登革热要隔断人为传染:一旦有病人发生,要早就诊,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避免向周围健康人群传播,病人在起病日算起应隔离防蚊叮咬5天。
出血热与登革热的区别
登革热同样会引起出血热,因为分属两类病毒,登革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媒介昆虫传播,可引起自限性的登革热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登革出血热或等各休克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是由节肢动物或啮齿类动物传播,引起病毒性出血热的一大类病毒的统称。今天就这两类病毒的传播媒介以及相应的症状进行如下介绍,希望对您有一定的帮助。
步骤/方法:
1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登革热病毒多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少数感染者可以发生登革热以及登革热出血/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热主要变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痛和骨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博纳悠皮疹或轻微的皮肤出血点,血小板减轻度减少。
2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多发生于再次感染异性登革病毒的患者或母亲为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的婴儿,初期有典型的登革热症状,随后并且讯孙发展,出现严重出血,表现为明显的皮肤出血和粘膜出血等,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进一步可发展为出血型休克,循环衰竭,死亡率高。
3出血热病毒为病毒性出血一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账期损伤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死亡率较高,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今年流行的埃博拉病毒就是其中的一种。
注意事项:
以上内容为我们所学的课本内容,希望对您有一定的帮助,一旦发现自己又相关病情,一定要即使进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祝您健康。
你了解登革热吗
登革热是自限性疾病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蚊子传播的急性热带传染病,其症状是:突起高热伴畏寒,骨关节和肌肉疼痛,还可能伴有颜面潮红、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出血、肝脾肿大等。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出血性登革热,后者可导致患者死亡。“登革热”和其他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一样,目前尚无特效药,但属于自限性疾病,轻的1至2天可自愈,重的7至10天也能全部恢复,症型严重导致死亡的发生几率在万分之一以下。临床上一般都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等待病毒“自生自灭”。
两种“伊蚊”传播登革热
登革热之所以在最近几年有扩大流行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气候变暖。这造成该病流行范围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地区扩展,并使蚊子活动季节延长,活动区域扩大,病毒在蚊体内增殖活跃,病毒的毒力增强。二是人口的大量流动。国际商贸、劳务、渔业及旅游、探亲等活动,都可能使处于病毒血症期的人输入其他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就会造成流行。现代化交通更促成登革热的远距离扩散。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有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在传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其祸害比白纹伊蚊大得多。我市没有埃及伊蚊但有白纹伊蚊,所以对此不能掉以轻心,所幸的是,“登革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市民们也无须过分紧张。
预防关键是消灭花斑蚊
人体对登革热病毒普遍易感,尤其是从非地方性流行地区进入地方性流行地区的人。那么,该如何预防登革热呢?
由于“登革热”病人在发病前3至5日传染性最强,且没有预防用的疫苗。所以,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前往“登革热”疫区,前往疫区者要注意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
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是消灭花斑蚊(即白纹伊蚊)。花斑蚊喜欢在小面积的积水上产卵,室内盆罐、花瓶、厨房及浴室的积水里,室外的坑洼、水凼、树穴、树洞、竹筒和叶腋等积水处,都是它繁衍孳生的优良环境。翻盆倒罐,填平坑洼、水凼、树洞,铲除杂草和疏通下水道是消灭蚊子、预防登革热等传染病的根本办法。另外,由于花斑蚊善飞,必须全民动手,群防群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杀虫剂滞留喷洒、空间喷洒、熏蒸和烟熏等消灭成蚊及安装纱窗纱门防蚊,都是治标的有效办法。
出血热与登革热的区别
01
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登革热病毒多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少数感染者可以发生登革热以及登革热出血/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热主要变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痛和骨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博纳悠皮疹或轻微的皮肤出血点,血小板减轻度减少。
02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多发生于再次感染异性登革病毒的患者或母亲为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的婴儿,初期有典型的登革热症状,随后并且讯孙发展,出现严重出血,表现为明显的皮肤出血和粘膜出血等,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进一步可发展为出血型休克,循环衰竭,死亡率高。
03
出血热病毒为病毒性出血一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账期损伤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死亡率较高,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今年流行的埃博拉病毒就是其中的一种。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什么 登革热是怎么传染人的
易感者被感染了登革热病毒的伊蚊叮咬后,无论是显性或者隐性感染,均可产生一定病毒血症(显性感染者的病毒血症期为发病前24小时至病后2-6天),此时如果被再被雌性伊蚊叮咬,吸血后,病毒穿过蚊虫中肠屏障经血淋巴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8-10天的外潜伏期再将病毒传播给新的易感者。
登革热是什么
1.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主要传播媒介是伊蚊(俗称花斑蚊)。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夏秋季节由于高温多雨,蚊虫容易孳生,因此是登革热的高发季节。
2.登革热主要症状和体征?
起病急,高热(39摄氏度以上),发热时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骨关节肌肉痛,早期脸、颈、胸皮肤潮红,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病程5至7天出现皮疹,可有皮肤黏膜出血等。少数患者会进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
3.登革热有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或者有特效药治疗吗?
目前,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只能对症治疗。因此,最根本措施是防蚊灭蚊,避免被蚊子叮咬,发病时及时就医。
4.传播登革热的蚊子有什么习性?哪些地方容易受到这种蚊子叮咬?
伊蚊主要孳生在各种人工和植物容器积水中,如:室内外积水缸罐、竹林中的竹筒、树洞、椰子壳、废旧轮胎、腌菜陶瓷器皿等。多在户外侵袭人体,吸血高峰在下午4至5点,次高峰在上午9至10点。
出血热与登革热的区别
1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登革热病毒多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少数感染者可以发生登革热以及登革热出血/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热主要变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痛和骨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博纳悠皮疹或轻微的皮肤出血点,血小板减轻度减少。
2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多发生于再次感染异性登革病毒的患者或母亲为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的婴儿,初期有典型的登革热症状,随后并且讯孙发展,出现严重出血,表现为明显的皮肤出血和粘膜出血等,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进一步可发展为出血型休克,循环衰竭,死亡率高。
3出血热病毒为病毒性出血一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账期损伤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死亡率较高,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今年流行的埃博拉病毒就是其中的一种。
登革热预防方案
一、疫情报告
将登革热列入国家乙类管理传染病,其疫情必须按照国家传染病报告要求及时上报,疫情经证实发生后应立即与有关的省、市及县、区通报,必要时组织联防。
二、监测
1.监测区的划分与任务:
(1)重点监测区:自1978年以来,曾发生或反复发生登革热流行,并有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分布的沿海地区。此类地区要设置长期监测点,开展经常性的监测工作。
(2)易感监测区:凡有白纹伊蚊分布,虽无病例报告,但与上述地区人员交往较频繁的地区,也要对流动人口和媒介进行定期监测工作。
2.媒介监测:对主要传播媒介伊蚊的分布、种群、密度、季节消长、抗药性、带毒情况进行监测。
3.病原学监测:采集病人或可疑病人(包括不明热患者)血清或伊蚊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毒株型别,观察其变迁,分析登革热发生流行的可能性及发展趋势。
4.血清学监测:了解人群抗体水平,用多型登革抗原监测人群血清抗体水平。
三、灭蚊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目前对登革热没有特异性预防措施,根据多年国内外防治工作的经验,控制和消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有关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将防治登革热及其媒介控制工作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充分发动群众开展以灭伊蚊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止登革热发生和流行。加强领导,在人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卫生部门要做好对灭蚊的技术指导工作。
2.灭蚊措施: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户内积水容器内,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盆、罐、竹节、树洞、废轮胎、花瓶、壁瓶以及建筑工地容器积水中,消灭和控制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一般以消灭孳生地和幼虫为主。处理孳生地时要针对不同蚊种采取措施,主要有:
(1)消除孳生地和幼虫:翻盆倒罐,填堵竹节、树洞,对饮用水容器勤洗刷,勤换水,加盖防蚊,也可采取水缸内放养食蚊幼虫的鱼类或其它生物灭蚊方法消除蚊幼虫。对难于彻底清除的非饮用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油类或缓释杀虫剂。
(2)杀灭成蚊:室内用喷洒或施用对人无毒的杀虫剂消灭成蚊。室外在搞好环境卫生的基础上重点对成蚊较多的竹、树林、陶器场、废轮胎堆积站等场所使用杀虫剂滞留喷洒处理。
四、疫点处理
1.疫点的划定:无论城市或乡村,凡已证实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划定以病家为中心半径50公尺周围的居民区作为疫点。
2.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新发疫点的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从病日起不少于6天。隔离室应有防蚊设施,如纱窗、纱门、蚊帐,没有防蚊设施者应在室周围100公尺范围内定期杀灭成蚊。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卫生部门要派出医疗队划片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减少远途就医,防止扩散和降低病死率。对疫点、疫区内不明热患者做好病家访视,接触者要进行15天医学观察。
3.紧急灭蚊:对疫点、疫区必须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尤其要作好流行区内医院和学校范围内的灭蚊工作,在灭蚊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蚊媒孳生地,限期将疫点范围内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4.加强个人防护,防止媒介蚊虫叮刺。
5.在流行区尽量劝阻减少集会。
6.必要时可实施对交通工具灭蚊和对有关人员进行检疫。
7.流行病学调查:
(1)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要进行一定数量个案调查并核实诊断。
(2)查明本次流行的地区分布、年龄、性别、职业发病专率、病死率、死亡率,确定疫区范围和流行特点。
(3)追踪本次流行的传染来源。
(4)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5)流行期间随时对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的孳生地和布雷图指数(调查户数不得少于50户)、房屋指数进行调查,有条件时也可对成蚊叮刺时停留率、室内栖息率、季节消长以及抗药性等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