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儿童需要心理护理
患病儿童需要心理护理
一 婴儿期(0—1岁)
新生儿时期对触觉刺激和温度变化等均很敏感,容易产生惊跳、哭叫和痉挛,故在护理上应以敏捷、熟练、轻巧的动作以减少刺激,同时注意及时满足生理需要,如吃饱、衣服温暖、姿势舒适等,使其经常处于愉快、安宁的情绪中。3~4个月婴儿可以出现愤怒、惊奇和悲伤的情绪,5~7个月可出现恐惧现象,尤其对陌生人和黑暗环境,6~8个月可出现对陌生人的怯生现象,7~8个月左右婴儿会出现与亲近的人保持密切关系的一种倾向,在心理学上称为依恋。依恋的最初对象是主要抚养人(通常为母亲或其他亲近的抚养者),对母亲或熟悉的人报以微笑,当陌生人接近时,会转身躲进母亲怀里,寻求安慰和保护。婴儿患病后最好有母亲陪护,因为患病婴儿蒙受着生理的痛苦与折磨,正需要依恋和支持的时候,如果母亲不在身边,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创伤。医护人员应以亲和的态度,轻柔的话语爱抚、安慰患儿,同他们建立亲密的信任关系,减轻他们的恐瞑与焦虑不安,配合治疗。病房最好设计为家庭式,以减少陌生感,同时要保持房间的安静、明亮和舒适。向家长宣传婴儿期的生理、心理卫生常识,指导家长做好婴儿期的卫生保健。
二 幼儿期(1~3岁)
幼儿期的情绪活动进一步分化,且很不稳定,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受到赞扬时高兴,受到批评时烦恼,受到委屈时悲伤,高兴与悲伤的转换较快,常常破涕为笑,并且语言发展迅速,喜欢讲话、听故事等。患病后情绪波动大,反应强烈,不易配合治疗。医护人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对患儿多加鼓励、安慰,不能训斥,以免激化情绪反应。病房中可设有色彩鲜艳的卡通画、玩具等,被罩、床罩可用花布来做,护士可穿戴花色的衣服,避免一律穿白大衣,平时多与患儿接触、说话、讲故事、游戏,用慈母般的爱心,温暖、爱护每颗受伤的幼小心灵,多称赞、鼓励他们做得好、真勇敢,使患儿不恐惧、不焦虑,配合治疗,尽快恢复健康。
三 学龄前期(3~6、7岁)
此阶段儿童的情绪体验已非常丰富,成人能体验到的情绪,学龄前期儿童基本上都能体验,但控制情绪能力差。焦虑与恐惧仍是此阶段主要的不良情绪经验。与家人分离,受到批评和伤害后会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应,患病尤其是住院后,与家人的分离、陌生的环境和疾病的痛苦,可引起明显的情绪反应,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对该年龄段的患儿,医护人员可利用游戏的方式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获得他们的喜爱,减轻不良情绪,在做检查、处置时可利用儿童注意力易被转移,喜欢表扬、鼓励、模仿等特点,鼓励他们勇敢坚强,学习那些配合治疗、顺从医嘱的小病友或动画片、卡通画里的小英雄,使其配合治疗,减轻痛苦,恢复健康。
四 学龄期及青春期(6、7~18岁)
年长儿由于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对疾病的体会逐渐深刻。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年长儿的情绪复杂,个性不同,需要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护理。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患儿,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患儿的身心受到的伤害更大,因此也更需要心理护理。例如:
1.哮喘患儿的常见心理因素是父母的态度和对待哮喘的行为方式。一种情况是父母面对哮喘子女时往往显得紧张、不安,对孩子采取过度关怀,过度保护的态度,这种紧张、焦虑的情绪反馈给患儿后则会造成更频繁的发作。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对孩子病情采取忽视、否认的态度,在行为表现上不闻不问,置之不理,儿童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保护,致使哮喘发作更加严重。而且哮喘患儿自身也常伴有焦虑、抑郁、紧张、多愁善感等情绪障碍。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改善家庭环境及家长的态度,与家长一道多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学会自我放松,开阔胸怀,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糖尿病患儿多具有焦虑、敏感、胆小、自我暗示的性格缺陷或称糖尿病易患素质,而家庭气氛不和睦,父母矛盾,亲子关系不佳等均是不可忽视的诱因。应帮助患儿及家长认清糖尿病后果的严重性,重视长期治疗的意义,使患儿学会自我保健密切配合治疗,去除“病人”角色,像正常儿童一样学习和生活。
3.消化道溃疡的患儿多表现为孤僻、好静、遇事过分思虑,苛求井井有条,情绪易波动,愤怒受压抑等。应鼓励患儿适时宣泄不良情绪,多参加集体活动,养成良好的起居饮食习惯,多关心、理解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4.癫痫患儿的心理问题多表现为自卑、孤僻、抑郁、焦虑、被动退缩、脾气暴躁、好与人对抗等,在治疗护理中,对患儿要无条件尊重,真诚的理解关心他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调动家庭、学校等社会支持系统,给患儿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及时解决他们的情绪问题,使其配合治疗,促使疾病的康复。
年长儿有病后往往主观感觉异常敏锐,事事询司:为什么打这个针?吃这个药?有没有后遗症等等。他们担心疾病耽误自己的学习,也对自身疾病给家庭、亲人带来负担而感到内疚。情绪变化强烈而不稳定,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疾病也是如此,当病情稍有好转,就盲目乐观,不再认真执行医疗护理计划,不按时吃药,病程较长或有后遗症的患儿,又易于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情绪变得异常抑郁而捉摸不定。由于疾病带来的巨大挫折,患儿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甚至导致理智失控,产生自杀念头,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患儿的情绪变化,要注意多给予他们心理支持,要多关怀、同情、理解和耐心疏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与疾病斗争,在战胜疾病的同时,也使自己心理成熟起来,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儿童心理护理技巧
一、做好心理护理首先要识别患儿的情绪变化及个体差异。患儿因病住进医院,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恐惧、担心和焦虑不安随时可以发生。而且从生理上来讲,一个人情绪紧张,可使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增高,相继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这对身体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就更加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帮助患儿耐心地适应医院的特殊生活方式。
1.学龄期患儿(6~14岁)此阶段的患儿有了一定的生活常识,懂得了一定的道理,因此对医院的生活能较快适应,他们对于打针吃药已不再恐惧,而往往担心自己的病是否很重,能否治好,能否继续上学,尤其是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孩子,整日忧郁,影响了食欲;一些在学校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对疾病康复方面的知识渴求程度更大。取得患儿的信赖是做好心理护理的首要条件,对于因生病住院而情绪低落,从而影响食欲的孩子,要耐心地解释身体健康与饮食的密切关系,同时鼓励他们战胜疾病。
2.学龄前患儿此阶段患儿生活和心理上都不成熟,尤其是独生子女平时衣食住行均由大人安排,依赖性更加突出,自立性较差,入院后很难适应,有的四五岁了还不能自己吃饭,整日哭哭啼啼,尤其怕打针吃药。对此,我们让他们看图片,并给他们讲故事等,做这个年龄段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根据这个年龄段孩子心理的随意性和好模仿的特点,让他们像配合治疗较好的大哥哥大姐姐学习,从而取得较好效果。一些婴儿哭闹时,我们尽可能地抱一抱,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的脸颊、四肢等,除特殊情况如饥饿、大小便等,他会很快停止哭闹。
二、要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掌握心理的技巧,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我们对入院的患儿进行心理安慰,以保持他们良好的情绪。有的孩子入院一星期还不适应,我们就尽可能地与他们谈心,交流思想,让他们感到医院里的阿姨一定能帮助他们战胜疾患,增加他们的信心,让他们知道他们最爱的爸爸妈妈都在盼望着他们早日康复,而这就需要他们自己首先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并且要与护士阿姨密切配合治疗,以缩短住院时间。
儿童白血病的心理护理
儿童白血病的心理护理
1.消除心理障碍①热情帮助、关心患儿,让年长患儿认识珍惜生命的重要意义,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向家长及年长患儿介绍白血病有关知识,宣传儿童白血病的预后已有很大改善。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95%以上,5年以上存活者达70%左右,部分患儿以获得治愈。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初治完全缓解率已达75%左右。目前已公认白血病不再被认为是致死性疾病;②阐述化学药物治疗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手段。让家长了解所用的化疗药物、剂量、不良反应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合并感染、出血、血尿、脱发等)。了解定期化验(血象、骨髓、肝、肾功能、脑脊液等)的必要性,以及患儿所处的治疗阶段。使患儿能积极接受治疗,使治疗方案有效进行;③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交流使患儿配合治疗、护理的经验,讲述不坚持治疗带来的危害;④定期召开联欢会,让新老患儿家长交流体会。让初治者看到已治愈者的健康情况,从而增加治愈的信心。
2.健康教育 鼓励患儿学习,注意体格锻炼,补充营养,增加抗病能力。使患儿的疾病、心理均获得治愈。持续完全缓解停止化疗者,应嘱定期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复发征象。
白癜风对儿童的危害
儿童白癜风的出现与遗传因素、微量元素缺乏、外伤等有一定关系,白癜风不易治疗,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患者和家属要协助医生,做好护理工作,这样白癜风才能早日康复。白癜风的出现会给儿童带来很多伤害,儿童身心发育不成熟,白癜风有可能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
白癜风给患者造成的最直接伤害就是皮肤,它会使患者皮肤上出现大小不一的白斑,而且这些白斑通常出现在身体暴露部位,无法遮挡,严重影响患者的外在形象,儿童患上白癜风,因对儿童皮肤的伤害,会间接对儿童心理造成伤害。
儿童心理不成熟、较脆弱,但很敏感,白癜风对儿童外表所造成的伤害,会使儿童无法融入同龄儿童中,会受到一些调皮小孩的嘲笑、质疑,社会上素质低下的人也可能会对白癜风患儿指指点点,面对这些,虽然儿童岁数小,但来自他人的疏远、嘲笑,会对儿童的心灵造成严重创伤,儿童是在不断成长的,因此可能会对儿童心理发育造成一定影响,儿童性格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白癜风不易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治疗药物或治疗方法,是药三分毒,白癜风治疗不是一朝一夕的,长期使用药物治疗,会对正在长身体的儿童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因用药不当而带来某些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是存在的,白癜风治疗药物、疗法都可能对儿童身体造成一定伤害。所以,一再强调,儿童白癜风治疗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不影响儿童成长发育的情况下进行治疗。
儿童白癜风的出现,不止是儿童受到伤害,家庭也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白癜风的出现一家人都会因此而沮丧、绝望。白癜风危害大,大家要远离白癜风,儿童患病率高,家长应多了解白癜风相关知识,为儿童做好白癜风防护工作,纠正儿童挑食、偏食的坏习惯,避免外伤出现,排除身边致病因素,让儿童健康长大。
儿童银屑病患者该怎样护理
“注意”1:最好选择中药治疗。儿童银屑病的治疗更不可忽视,应及早进行治疗。对于儿童银屑病患者最好的药物是选用纯中药治疗,这样可以最大限制减少药物对身体的毒副作用,切不可采用激素和免疫制剂来进行治疗,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转型。
“注意”2:做好高发期预防工作。银屑病好发于秋冬季,由于气候比较寒冷,儿童免疫力下降,很容易感染银屑病疾病。因此家长要及时观察患儿的病情反映,及时添加衣物,避免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若发病前有急性扁桃腺炎,应及时治疗。
“注意”3:尽量减少外界刺激。家长要多加注意,不要让患者受到外界的强烈刺激,以免加重病情。同时,要注意调控好饮食,避免发性食物,及时帮孩子做好心理调试。还有值得注意的是,避免让皮肤受到外伤,以免发生同形反应。
“注意”4:起居环境要适宜。一般情况下,对于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都要做好一定预防护理工作。比如,家长要保持孩子的居住环境要干燥、不要潮湿,经常提醒和督促他们更换贴身衣物,及时更换床单被褥等,这些对于银屑病的治疗都非常有利。
儿童白血病患者的口腔护理
(1)细软:即选用细软的食品。主食以馒头、软饭、面条等蒸煮食品为好,因其含水量高,故较松软;而油炸、烧烤等焦酥食品外壳较厚且硬,易划破粘膜,应该尽量少食用;肉类食物应剔除骨刺;蔬菜类食品粗纤维较多,与粘膜的摩擦较大,且易塞牙缝,烹调时切成细丝或菜粳为适宜;食用水果时可先用小刀将水果削成片状或小块,直接送人口腔后部慢慢咀嚼。
(2)勤漱:即经常洗漱口腔。洗漱液视口腔情况选用:未感染者可用0.9%盐水,23%硼酸液或1%3%,过氧化氢漱口; 牙龈糜烂及渗血者用0.05%碘伏或0.05%PV碘漱口;真菌感染者用1%制霉菌素或1%4%碳酸氢钠液漱口;合并溃疡时应在漱口后涂布1%的碘甘油。
(3)、少刺激:即避免有害的物理、化学因素对口腔粘膜的刺激作用。常见的物理刺激主要为冷、热刺激,机械刺激等;化学刺激主要是酸、辣等的刺激。因此,烹调食物时尽可能的不用或少用刺激性的调味品,如辣椒粉、辣椒酱、浓醋、芥末等;进食的温度要适宜,避免过冷、过热。牙刷的毛质要柔软;剔牙宜用牙线,以减少口腔粘膜及牙龈的损伤机会,提高病人的舒适感。
幼儿心理特征与年龄关系
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而时间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
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表现,即有不同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1、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2、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认识过程中的无意性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表现在幼儿的注意、记忆和想像等心理活动之中。幼儿的记忆也是以无意性为主。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或专门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而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记住。
3、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幼儿一般能够接受任务,坚持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任务完成情况也比较好。
强迫症的症状表现有什么
在谈强迫症之前,先谈一下强迫现象:几乎所有的人可能都经历过强迫现象:比如有时会有一首歌老在脑海里响起,或者出门后总在担心屋门是否忘记锁了? 煤气是不是没关好?甚至会因此回家检查。儿童、少年也会出现强迫现象,比如儿童在马路上行走时,走4步必须跳1步才能继续向前走等。可以说人人都可能会有强迫现象,如果一般来说这种强迫现象程度轻微,、持续时间短,不引起严重焦虑等情绪障碍的话,就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强迫症患病率大约为1%,1982年我国曾经做过一次12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实际上,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实际的患病率。结合临床实践,估计国内的强迫症大约有500-1000万,患病率约为5‰~10‰。80%的强迫症在25岁以前发病,男性比女性多。
其实患有了强迫症这种疾病之后,不仅仅是患者存在着一定的精神压力,对于患者的家属来说也会存在着一定的精神压力,我们都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当然了治疗强迫症也需要一定的心理护理才会达到一定的效果和目的。
我家小孩子是不是有自闭症啊,老是一个人呆在家里
自闭症是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此症患病时间越短,智能低下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好,这种情况可到儿童心理科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及早正规科学的治疗有利于孩子的康复。
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如何护理
避免感冒
在先心病患儿中,有70%~80%的心脏畸形是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等情况。这些孩子肺部充血,平时容易感冒,容易得肺炎,特别在冬季,更容易得呼吸道感染,并造成心脏功能的恶化。为此,家长平时要让孩子多到室外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尽量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以免发生传染性疾病,住的房间,要经常开窗换换新鲜空气,避免感冒和呼吸道感染。
有些孩子平时出汗特别多,内衣经常是湿的,而家长怕孩子感冒,仍给孩子穿得比较多。这种做法不科学。因为有先心病的孩子心脏负担过重,心功能往往较差,穿衣服过多只会加重孩子出汗。孩子体质弱,在给孩子换湿衣服时,孩子往往会着凉而引起感冒。建议家长给孩子换些宽松的内衣,不要穿过多的衣服保暖,并在胸前、后背衬上干的小毛巾,这样每天多换几次毛巾而不换衣服,孩子就不容易发生感冒。
加强营养
有相当多的先心病孩子胃口小,人长得比较瘦,家长往往很着急,千方百计让孩子多吃,或者让孩子吃些开胃的药。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孩子的胃口小,很大程度上是因心脏功能不全引起的。绝大部分孩子在心脏病治好后,胃口会增加,体重会增加,生长情况也会改善。在心脏手术或介入治疗以前,孩子光靠吃开胃药或多吃一些食物,效果不会很好。正确的做法是,平常应该选择营养丰富的食品喂养孩子,比如蛋、鸡肉、鱼、牛奶、瘦猪肉、新鲜蔬菜等。对喂养困难或者生长发育比较落后的患儿,应该争取早一些手术或介入治疗心脏病。对吃奶的婴儿,现在也有特殊配方的高营养素,可以使孩子不增加奶量的情况下,得到更加多的营养,但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患儿如有吸吮乏力或呼吸困难时,要耐心喂奶,可少量多餐,避免呛奶。如乳汁停留在气管内,可引起呼吸道通气障碍而加剧呼吸困难,还易发生气管炎或肺炎,甚至导致窒息死亡。
鼓励运动
除了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或一些特殊心脏畸形的孩子外,一般不须严格限制孩子的活动。相反,应该鼓励孩子参加适量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心脏畸形种类很多,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先心病孩子的活动量会有较大的差别。有条件的,可到医院做运动试验,了解心脏功能情况,了解孩子能承受多大的活动量最好。
应急缺氧
婴儿时期,如孩子长时间剧烈哭闹,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因此应尽量避免。患有青紫型先心病的小孩,在婴儿时期常可因哭闹、排便、寒冷或创伤等诱发缺氧发作,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发青加重、哭声微弱等,重者可危及生命。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立即将患儿下肢屈起,置胸膝卧位,有条件的可以给予吸氧等措施。如仍得不到缓解,应尽快到医院就治。有经常缺氧发作患儿的家庭,最好能备用一个氧气袋应急。
接种疫苗
为了提高先心病孩子的免疫力,在孩子生长过程中,可以接受各种计划免疫,即俗称“打预防针”,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疫苗、白喉疫苗、麻疹疫苗等。先心病不是预防接种的禁忌。孩子出现发烧、腹泻、肺炎等其他疾病时不能打预防针,可在这些疾病治好后补打。
注意服药
许多患先心病的孩子要较长时间地服用药物,如地高辛、开搏通、利尿剂等。这些药物有严格的服用方法,家长必须遵照医生处方,按时、按量服用,不能随意加减剂量和停药,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影响医生对病情作出判断的准确性,甚至会引起孩子药物过量而中毒。
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护理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分布广泛的慢性病,在美国,其患病数超过5000万,在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患病人数全国大约有9000万高血压病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在许多地区已成为超过肿瘤的最主要杀手。而目前高血压的控制情况并不理想,普遍认为高血压治疗的依存性不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病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而其中主要是精神神经因素,精神长期紧张、抑郁、焦虑,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血管运动中枢失调,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而导致外周小动脉收缩,外围阻力升高而血压升高。所以,精神因素、心理状态与疾病发生有直接关系,而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心理问题分析的目标是为了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使病人能有效的承受治疗所带来的压力,保持病人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高血压病人除有一般健康人的心理特征外,还有病态的特殊表现。
在治疗上药物的治疗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病人的心理上的护理与治疗。心理护理就是在掌握了病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后有目的地制定护理措施,加强心理护理,使病人病情稳定,早日康复。 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药物的作用,不良情绪可使机体的免疫机能和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由于高血压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有些患者产生紧张恐惧心理,首次确诊的病人对高血 压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忧心忡忡,思前想后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针对这些情况,护理人员就要认真分析病人的心理 状态。不同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用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表情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有一个心理准备,树立起勇气和信心,保持心情轻松愉快,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同时给病人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