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底贲门腺癌的治疗
胃底贲门腺癌的治疗
虽然手术,放化疗技术均在不断地发展,其对胃底癌的治疗也有较为直接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弊端仍然存在,这会给胃底癌患者的后续治疗带来困难。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已有越来越多的医药专家对中西医结合防治胃底癌的优势较为认同。认为其发病一方面是由于人体正气虚,特别是脾胃功能虚弱造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节制,情志不舒畅,逐渐形成痰火胶结,气滞血瘀而成。
对胃底癌的治疗以扶正固本、祛邪攻毒为主。扶正固本的作用在于调整机体、提高患者免疫力,祛邪包括软坚散结、祛痰利湿、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其作用在于直接抑制胃底癌细胞和改善肿瘤组织的微循环,有利于抗癌药物和免疫活性细胞深入肿瘤内,杀灭肿瘤细胞。
胃底贲门腺癌
胃底癌的癌肿的肿块直径大于2cm的占小多数,小于2cm的比较少见。根据细胞类型,胃底癌腺癌的类型又可分为:低分化腺癌、腺癌、印戒细胞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总的来说,胃底癌患者中隆起溃疡型发生率最高,多为低分化腺癌,直径大于2cm病灶多见,较少受到Hp的感染。
早期胃底癌的治疗推荐采用手术治疗;进展期病变的治疗方法多样,如放、化疗,中医中药的治疗等。手术根治胃底癌包括病灶及其周围正常组织的切除,局部淋巴结(如左右、胃大小弯侧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等)清扫,由于胃底癌的位置,根据肿瘤大小及侵犯范围常决定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或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一般辅以中医药治疗。
胃底贲门癌治疗方法
第一、贲门癌手术治疗
贲门癌早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外科手术的切除为主。手术切除的范围是需要根据患者恶性肿瘤的位置、大小及肿瘤浸润情况等多种因素综合来考虑的。虽然贲门癌早期采用手术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因为患者需要承受开胸大手术的痛苦,对患者身体造成大的创伤,而且术后容易发生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第二、贲门癌放射治疗
传统的观念认为腺癌对放射线的治疗不敏感,而且贲门癌又是腺癌,所以一般不强调贲门癌使用放疗的方法来治疗。但是经过近些年来的相关研究,对于贲门癌的放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报道称贲门癌术前放疗组织剂量(DT)40Gy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手术切除率,降低了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明显的提高了患者的 1年至3年的生存率。
虽然近些年来放疗治疗贲门癌的疗效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放疗在改善患者的远期疗效上并没有优势,而且在治疗的时候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
第三、贲门癌化学治疗
贲门癌化疗一般适用于手术后或不能手术的贲门癌患者。常用的贲门癌化疗药有环磷酰胺、顺铂、长春新碱、丝裂霉素、博莱霉素、阿霉素、紫杉等。虽然临床上贲门癌化疗应用的较多,而且多数是结合中药的治疗,但是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了单纯化疗对贲门癌的治疗效果较差,且其副作用较大,不如联合用药的效果好。
第四、细胞免疫疗法治疗
生物免疫疗法贲门癌的治疗方法可以实现对贲门癌患者肿瘤细胞进行特异性杀伤、启动人体免疫机制、增强人体免疫能力,清除贲门癌患者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和转移灶,达到控制肿瘤生长、预防肿瘤复发的目的,且几乎没有副作用。但是相对于中药治疗以及辅助综合治疗,细胞免疫治疗的费用很高,对于患者的家庭经济条件有较高的要求。
第五、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贲门癌无论是单独治疗还是配合贲门癌手术治疗都有着很好的疗效。由于贲门癌对放射治疗几乎无效,化学治疗效果也不很理想,所以术后采用贲门癌中药治疗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中医中药治疗不但可以起到减轻贲门癌手术后或化学治疗后的身体虚弱,还能增强抵抗力。还可以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起到遏制肿瘤的目的。
科学家研究发现,冬虫夏草强效免疫调节剂“硒”不仅具有强氧化性,其在机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甲基烯醇还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对多种癌症有积极的防治作用,调查数据显示,人体缺硒患癌症的几率大大增加,而癌症患者体内普遍缺硒。
这个研究成果振奋了整个医学界,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冬虫夏草中硒的防癌抗癌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类似麦芽硒等先进的补硒产品也在不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不论是日常防癌,还是辅助抗癌、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都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
首都医科大学不但运用了先进的工艺在冬虫夏草提取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还研制了相关产品并且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冬虫夏草吞噬肿瘤细胞的能力是硒的4倍,冬虫夏草所含虫草素能明显增强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的能力,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能明显提升白血球和血小板数量,迅速改善放化疗后的呕吐恶心、胃口差、头发脱落、失眠等症状。
但并不是所有的冬虫夏草都有药用效果,医学界认为只有产于西藏那曲或青海玉树海拔4200米的野生天然虫草才有显著的医药作用。譬如国内知名品牌福临门冬虫夏草,抗癌天然虫草素以及天然氨基酸含量最高,其功效更为显著,是临床抗癌首选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众多成功的病例显示,冬虫夏草对抗癌症,防肿瘤效果同样显著。
贲门癌治愈率是多少
贲门癌病人存活率,专家强调:贲门癌发生于胃贲门部,胃和食管腺癌的分界线是在距离50px。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癌,食管癌,应区别。但它与不同的组织解剖学胃癌的其他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临床表现,贲门癌生存率患者的功能和物理治疗。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晚期贲门癌,患者应该调养,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可以延长贲门癌的生存,即多长时间能有一个好的趋势。但据临床统计:晚期癌症的保守治疗的5年生存率的中药治疗可以达到85%以上。这是值得贲门癌晚期患者必须关注的一个数字。
【对于早期贲门癌患者而言】:贲门癌治愈率是多少?主要取决于是否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一般来说,早期贲门癌很小,没有发生转移,对早期贲门癌切除手术切除的最有效的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到60%~90%,术后接受化疗,以防止复发的中医治疗。
【对于中晚期贲门癌患者而言】:主要取决于病人的治疗和物理条件的充分性。对化疗和中医治疗晚期贲门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晚期贲门癌症状减轻放疗后70%的患者,放疗剂量和分割量可以缓解原发或转移灶的局部症状,但由于正常细胞的辐射损伤,晚期贲门癌患者的身体很弱,放疗应谨慎使用。
鉴于放化疗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可在中晚期贲门癌治疗中医综合治疗,以发挥协同效应。为一个范围广泛转移,身体虚弱,晚期贲门癌患者已难以耐受化疗,中药保守治疗,虽然短期效果没有化疗明显,但远期效果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有显著的影响。
贲门癌的存活率
贲门癌benmenai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的发病率也很高,据这些地区及肿瘤研治机构的统计,食管癌与贲门癌的比例约为2∶1。正确的贲门癌定义是发生在胃贲门部,也就是食管胃交界线下约2cm范围内的腺癌。它是胃癌的特殊类型,应和食管下段癌区分。但是它又与其他部位的胃癌不同,具有自己的解剖学组织学特性和临床表现,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较差的外科治疗效果。
那贲门癌的存活率是怎样的呢?
贲门癌的手术疗效比食管癌要差。国内三大组切除率73.7%~82.1%,切除死亡率1.7%~2.4%。三大组的5年生存率19.0%~24.0%,10年生存率8.6%~14.3%。
影响贲门癌远期生存的主要因素为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是否浸润浆膜以及切除性质(根治或姑息)。贲门癌的国际TNM分期,由于综合了前两个可变因素,同样是预测病人转归的有效指标。
残胃贲门癌远侧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囊发生癌的报告日益增多。其发生率为0.55%~8.9%,其中发生在贲门部的占全部的16.4%~58.5%,残胃贲门癌在贲门癌中的发生率为1.5%~2.7%。
贲门癌如何治疗
贲门癌是较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是肿瘤中心位于贲门近端和远端5cm以内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分为Ⅰ型(食管远端的腺癌)、Ⅱ型(真性贲门癌)、Ⅲ型(贲门下胃癌)。
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率高达57%~88%,贲门癌多向腹腔内和胸腔内淋巴结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主要途径是沿胃小弯的淋巴管转移,可转移到胃的任何一组淋巴结;胸腔内淋巴结转移率在20%左右。
手术治疗是首选,手术治疗目的:1.切除肿瘤并预防或缓解贲门的狭窄与梗阻,延长病人的生命;2.尽可能保证切除原发瘤后食管及胃切缘无癌组织残留,减少复发率;3.彻底清扫可疑的引流区域或局部淋巴结。研究表明:贲门癌切除术中,食管下段的切除及其切除的长度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手术切缘距肿瘤上下缘的长度达到或超过5cm,更加广泛地清扫肿瘤引流区的淋巴结,可提高病人的5年生存率。常见的手术方式有:1.经左胸后外侧切口 ,切开膈肌;2.经左胸腹联合切口,切开膈肌;3.经腹。
结合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我认为选择左胸腹联合切口是较好的手术方式,可用于各型的贲门癌,术中可根据需要向胸部或腹部延长切口,能满足彻底切除病灶及淋巴结清扫的要求,可用于绝大多数的贲门癌患者。经左胸后外侧切口可用于Ⅰ型患者,可满足胸腔淋巴结的彻底清扫,但对腹腔的操作较困难,同时对肺功能要求较高,术后疼痛较明显。经腹手术往往对肿瘤上缘的切除范围不够,易引起术后的复发,故仅用于早期的Ⅲ型患者及不能耐受开胸手术,或无法根治而梗阻症状明显的姑息性手术治疗。
贲门癌治疗
01
首先,贲门癌发病原因尚不明确,通常认为和我们平时的饮食以及环境等因素有关,认为是人类上消化道各种癌肿的两种主要致癌因素,所以大家平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抽烟和大量喝酒等等。
02
其次,贲门癌容易出现和食道癌很类似的症状,比如:食物通过时有异样感、剧痛等情况,需要引起注意。通常症状初期会有胸骨后胀闷或轻微疼痛的现象,随着病情慢慢发展,有可能出现贫血以及水肿等不同的情况。
03
最后,对于贲门癌患者来说,一般在经X线、细胞学及内镜确诊以后,没有发生转移或是腹水等情况良好者,最好的方法就进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是近侧胃次全切除术。并且注意术后配合中医进行调理,除帮助患者提高抵抗力,还可以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为什么会得贲门癌
与其他肿瘤一样,病因不详,可能与饮食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另外存在诸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黏膜上皮细胞化生及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等癌前变化。目前,对贲门癌的发病原因了解还很少,加之在一些亚洲、北美及欧洲国家贲门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需要对贲门癌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高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水平以及病人的术后5年生存率。
贲门癌的病因复杂。一般认为生活环境与饮食是人类上消化道各种癌肿的两种主要致癌因素,也与胃食管反流及食管裂孔疝可能有一定关系。胃癌的组织发生学中,胃溃疡、胃息肉(腺瘤)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过去皆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期病变。近年的研究发现上述几种情况发生癌变的机会很小,贲门癌作为胃癌的特殊类型,上述病变与贲门癌的组织发生关系不大。目前比较多认为贲门癌是起源于有多方向分化潜能的贲门腺的颈部干细胞,干细胞可以形成具有贲门或腺上皮特点的腺癌。光镜、电镜和组化研究发现贲门癌是混合型,有力支持该观点。不典型增生是贲门癌的癌前病变,它也是在上述与贲门癌发病有关的溃疡、息肉、萎缩性胃炎共有的关键病理过程。当他们发生不典型增生的改变时才可能癌变,其中结肠型发生多数具有不典型增生的性质。
慢性糜烂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但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其突出病变。主要表现在胃黏膜固有腺的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同时还伴有炎性细胞浸润,上皮增生及化生等。
腺体萎缩是萎缩性威严的基本病变,也是病理诊断的主要依据。萎缩多发生与腺体颈部以下的腺体,腺体变短,数量减少,重者腺体可以完全消失,粘膜变薄。在萎缩区可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常波及粘膜全层。可形成淋巴滤泡。如果在粘膜浅层中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即可诊断胃活动性萎缩性胃炎,这时的粘膜上皮常常发生坏死,或形成糜烂。
一、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
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是萎缩性胃炎常见的病理改变。
化生的程度一般与固有腺体萎缩程度呈正相关,即固有腺体萎缩越重,化生腺体也越多。
肠上皮化生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完全型化生,又称为I型化生、小肠型化生,完全型化生的上皮与小肠上皮相似,含有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
另一种胃不完全型化生,又称II型化生,不完全型化生又分为胃型化生和结肠型化生。胃型不完全化生的柱状细胞像胃的腺窝上皮细胞,可以分泌中性粘液,结肠型不完全化生的柱状细胞分泌酸性粘液。一般认为结肠型不完全化生与胃癌的关系密切。因为不典型增生是起始于不完全化生。
假幽门腺化生是指胃体或胃底粘膜中出现类似正常幽门腺的腺体,主要由柱状粘液细胞组成,一般不见内分泌细胞。而真幽门腺有较多的胃泌素细胞,假幽门腺化生可能与胃黏膜的损失有关。
二、值得关注的是
萎缩性胃炎贲门炎,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窦炎,它与胃贲门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可以认为是贲门癌的癌前状态,特别是与高分化肠型胃癌的发生更为密切。由于贲门部癌的特殊性,X线及胃镜检查,常常容易漏诊,而组织学又常为高分化腺癌,不易与良性病变区分。所以对于萎缩性胃炎贲门炎要加强重视,定期复查。检查时,一定要仔细认真查看,才可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避免漏诊误诊。
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认识后,治疗胃炎的时候,都是要根据患者症状进行,而且胃炎疾病治疗前,身体检查也是很关键,这样对患者疾病具体情况,都是有一些了解,使得疾病治疗方法选择,都是能够正确进行,这点患者也是要配合做的。
喷门癌是如何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与其它肿瘤一样,病因不详,可能与饮食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另外存在诸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粘膜上皮细胞化生及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等癌前变化。目前,对贲门癌的发病原因了解还很少,加之在一些亚洲、北美及欧洲国家贲门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需要对贲门癌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高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水平以及病人的术后5年生存率。
贲门癌的病因复杂。一般认为生活环境与饮食是人类上消化道各种癌肿的两种主要致癌因素,也与胃食管反流及食管裂孔疝可能有一定关系。胃癌的组织发生学中,胃溃疡、胃息肉(腺瘤)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过去皆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期病变。近年的研究发现上述几种情况发生癌变的机会很小,贲门癌作为胃癌的特殊类型,上述病变与贲门癌的组织发生关系不大。目前比较多认为贲门癌是起源于有多方向分化潜能的贲门腺的颈部干细胞,干细胞可以形成具有贲门或腺上皮特点的腺癌。光镜、电镜和组化研究发现贲门癌是混合型,有力支持该观点。不典型增生是贲门癌的癌前病变,它也是在上述与贲门癌发病有关的溃疡、息肉、萎缩性胃炎共有的关键病理过程。当他们发生不典型增生的改变时才可能癌变,其中结肠型发生多数具有不典型增生的性质。
Schottenfeld(1984)对北美和欧洲食管癌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饮酒和吸烟是食管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在食管腺癌与贲门的发病原因中,其作用并不明确。
二、发病机制
1.大体分型
(1)进展期
胃肠道肿瘤分型一般用Borrman分型,其基本分类为蕈状、溃疡Ⅰ型、溃疡Ⅱ型与浸润型。我国作者据此对贲门癌分4型。
肿瘤为边缘较清晰的向腔内隆起的肿块,呈菜花、结节巨块或息肉状,可有浅溃疡。
肿瘤为深溃疡,边缘组织如围堤状隆起,切面与正常组织境界清晰。
溃疡之边缘不清晰,切面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肿瘤在贲门壁内浸润生长,受累处均匀增厚,与周围组织无界限,周围黏膜常呈放射状收缩。
大体分型与组织学类型有关,1、2两型以高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较多。浸润溃疡型以低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的比例为多。浸润型则多数是低分化弥漫型腺癌或黏液腺癌。外科治疗预后以隆起型最好,局限溃疡型第二,浸润溃疡型较差,浸润型最差。
贲门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主要有二类:腺癌与有明显黏液分泌的黏液腺癌。此二类又根据分化程度各自分为高分化、低分化和弥漫型三个亚型。分化程度之高低与手术预后关系密切。除了腺癌与黏液腺癌,贲门癌还有一些少见的组织学类型,如腺鳞癌、未分化癌、类癌(嗜银细胞癌)以及癌肉瘤等。
(2)早期:
早期贲门癌大体形态与胃其他部位和食管的早期癌相似。可以简单分为三型,
癌瘤部黏膜呈不规则的轻度凹陷,有少数为浅溃疡,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不明确,镜下分化常较差。
癌变部黏膜增厚粗糙,稍有隆起,部分表现为斑块、结节或息肉状,以高分化腺癌占多数。
病变部黏膜颜色略深,质地略粗,此外大体无明显改变,经组织学检查始确诊,是3型中比较最早的形态。
2.贲门癌的扩散与转移规律
(1)直接浸润蔓延于食管下端胃的其他部分,
裂孔部膈肌、肝左叶、肝胃韧带、胰尾、脾门,脾以及其他腹膜后结构。
(2)淋巴道转移:
贲门壁内,尤其是黏膜下和浆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网与食管淋巴网交通,汇集而成壁外淋巴管,向上引流至纵隔,向下引流至腹腔丛,最后进入胸导管。有的作者提出贲门的3条淋巴引流系统为:
沿食管壁上行至纵隔。
从胃小弯沿胃左血管和贲门食管支到腹腔动脉旁。
向后壁沿大弯到胰上缘和腹膜后。
又可分大弯支、后胃支及膈支。各系统沿线皆有淋巴结。原第一站的是贲门旁(左、右),下段食管旁及胃小弯淋巴结,第二站有胃左血管旁、脾血管旁及网膜淋巴结。远处者有腹腔动脉旁、腹主动脉旁、肝门区、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
(3)血运转移:
①经过门静脉入肝,通过下腔静脉人体循环。
②经器官间静脉径路直接入体循环。前者是最常见转移通路。
(4)种植:癌细胞可脱落种植到腹膜网膜等处,可伴发血性腹水
3.贲门癌的临床病理分期
T指原发肿瘤:Tis原位癌在表皮内,尚未侵及固有层,T1肿瘤侵及固有层或黏膜下,T2肿瘤侵及肌层及浆膜下,T3肿瘤穿透浆膜(脏腹膜),未达相邻结构,T4肿瘤侵及相邻结构(指脾、横结肠、肝、膈肌、胰、腹壁、肾上腺、肾、小肠及后腹膜)。
N指区域淋巴结,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1997年新版改为PN0需要检查15个以上区域淋巴结阴性,N1区域淋巴结有1~6个转移,N2区域淋巴结有7~15个转移,N3区域淋巴结转移数超过15个。
分期中ⅢB为T3 N2/M0,取消T4N2M0,Ⅳ期分为三类:①T4N1~3M0;②T1~3N3M0;③任何T任何N M1。
M指远处转移,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还可标明转移部位,如肺为PUL,骨为OSS,肝为HEP,脑为BRA,腹膜为PER等。
4.影响贲门癌预后的病理因素
肿瘤体积、浸润深度、大体分型、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血管淋巴管瘤栓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预后,其中关系较密切的有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转移等三项。病变早期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时,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组织学分化好的癌预后好,分化差的癌预后差。
近年来反映机体免疫状态和其他机体防御性反应的病理形态改变已被人们重视,已经发现:
如为滤泡增生或淋巴增生,其预后比无改变或衰竭型的好。癌四周有淋巴细胞反应或纤维包裹的比无反应或无包裹的好。
高分化癌中的Ⅰ级腺癌手术后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56.5%和40%,Ⅰ级腺癌如果同时存在癌周淋巴细胞反应,癌周纤维包裹和淋巴结免疫反应三项阳性指标,5年生存率达100%(52/52)。
贲门癌可能的发病原因
贲门是一个特殊的解剖部位,是食管通向胃的开口,组织学上食管的鳞状上皮与胃的柱状上皮在此截然分界,其远方0.5~4cm的一圈环形区内有不规则分布的贲门腺体,或呈管状,或呈分支状。此区域大多宽约2cm。贲门癌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的发病率很高,那么引发贲门癌的原因是什么呢?
与其它肿瘤一样,病因不详,可能与饮食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另外存在诸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粘膜上皮细胞化生及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等癌前变化,目前,对贲门癌的发病原因了解还很少,加之在一些亚洲,北美及欧洲国家贲门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需要对贲门癌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高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水平以及病人的术后5年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