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如何诊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诊断依据
1.婴儿出生后即有一侧或双侧足部蹠屈内翻畸形。
2.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蹠屈,跟骨内翻蹠屈,跟腱,蹠筋膜挛缩。前足变宽,足跟变窄小,足弓高。外踝偏前突出,内踝偏后且不明显。 3.站立行走时蹠外缘负重,严重时足背外缘负重,负重区产生滑囊炎和胼胝。
4.单侧畸形,走路跛行,双侧畸形,走路摇摆。
5.X线摄片:距骨与第一蹠骨纵轴线交叉成角大于15°,跟骨蹠面和距骨纵轴线夹角小于30°。
诊断检查畸形明显,诊断不难,但出生儿的足内翻下垂较轻者,足前部内收,内翻尚不显著地常容易被忽略,无医学知识的家长亦不易识别。最简便诊断法,是家长用手握足前部,各个方向活动,如足外翻背有弹性阻力,应及时就医确诊为宜,以便早期手法治疗,足内翻下垂,更加严重,X线片显示跟骨下垂,其纵轴与距骨纵轴平行,足跗骨序列紊乱。
鉴别诊断
1、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累及四肢多关节,畸形较固定不易扳正,早期有骨性改变。
2、脑性瘫痪肌张力增强,反射亢进,有病理反射,以及其他脑受累的表现。
3、脊髓灰质炎后遗马蹄内翻足为肌力平衡失调所致,肌电图或体感诱发电位诊断可确定腓骨肌麻痹。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X线检查、B超检查、MRI、CT扫描
根据临床表现均能作出诊断,一般不需依据X线检查确诊。但对于判断马蹄内翻足畸形程度和对治疗疗效的客观评价,X线摄片是不可缺少的。正常新生儿足部X线片可见跟、距和骰骨的化骨中心。马蹄内翻足的病儿足部诸骨的骨化中心出现较晚。舟骨在3岁后方才出现。跖骨干生后骨化良好。
1.正位片
正常的足距骨纵轴与跟骨纵轴之间有30°左右的夹角,若小于20°,示足后部内翻。正常足第1跖骨与距骨纵轴、第5跖骨与跟骨纵轴平行或交叉角小于20°,大于20°时,示足前部内收。
2.侧位片
正常足距骨纵轴与第1跖骨平行,在马蹄内翻足患者则二者相交成角。
孩子小脚丫常见哪些异常
小脚丫的成长之路
●出生前
在胎儿期的第七周,胚胎的下肢末端出现了脚,但脚趾是连在一起的,就像鸭掌一样。第八周,脚趾开始分开,并长出了指甲。从胎儿期的第四个月起,胎宝宝脚的活动能力增强了,能够做出踢、蹬的动作。第六个月,脚部肌肉发育加快,手脚有时会猛烈地撞击子宫,孕妈妈隔着肚皮也能摸到宝宝小脚丫的轮廓。
●0-3岁
每个小宝宝的脚丫都是又胖又厚的。宝宝刚学会走路时,你会发现他的脚底没有像大人一样的足弓,十足一个小平足。不要担心,小宝宝平足是有原因的:宝宝的骨头和关节仍然很有弹性,所以当他们站立时就会平足;同时,宝宝脚底堆积的脂肪也会使足弓变得不明显。
满1岁时, 宝宝的脚差不多已有成人的一半长。你会发现,宝宝站立时多是内八字脚,这种习惯主要是来源于宝宝在妈妈子宫里的姿势。出于习惯,出生以后的宝宝仍然会保持着那种交叉腿的动作,并在几个月以后渐渐地自动纠正过来。
●3-8岁
4岁以前,孩子的足弓尚未开始发育,足底看上去还是扁平的,往往被误认为扁平足或者扁平外翻足,实际上这是一个生理性的扁平足阶段。4岁以后,足弓会逐渐增大,一般到8岁左右,孩子的足弓就能达到成人的水平。
1.小脚丫会遭遇哪些异常?
我们的脚由在韧带和神经末梢联结下的26根骨头组成,由许多有力的肌肉、韧带将各个足骨连接在一起而呈弓形,这就是常说的足弓。足弓具有很强的弹力,能缓冲震荡,保护人体,使人体的重力分散到脚的各点,并保证站立时的稳定性,同时可避免足底的血管、神经直接受压迫。足弓塌陷或消失就形成扁平足。
2.扁平足:功能性还是病理性?
扁平足分功能性和病理性两种。功能性扁平足看上去脚外形扁平,足弓小,是由于足底肌肉发达,软组织肥厚造成的。功能性扁平足足关节正常,正常的走、跑、跳都不受影响。
病理性扁平足较多见,由于足弓的作用减弱,使走、跑、跳受到影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就会感觉脚疼,从而妨碍孩子的全面锻炼。长大成人后,劳动能力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除少数与遗传有关外,大多数孩子的扁平足是由于后天因素导致足弓的韧带、肌肉松弛而造成的:
●脚的肌肉、韧带缺乏锻炼,力量不足。如宝宝长时间穿过小的鞋子,会影响脚的肌肉、韧带发育,以致足弓的正常发育受阻。
●脚的肌肉、韧带过度疲劳。让小宝宝长时间地行走、站立,都有可能造成扁平足。
●疾病的影响。宝宝先天性足部有疾病,肌肉萎缩,也可造成扁平足。要避免宝宝患扁平足,
下面几个细节不能忽略:
●为宝宝选一双合适的鞋,切忌让宝宝穿太小的鞋。
●宝宝没满9个月时,不要让他过早下地走,也不要长时间站立。
●如果宝宝的扁平足已经比较明显,可让他练习用脚尖或脚外侧走路,能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无法矫正的扁平足应去医院骨科进行矫治。
3.马蹄内翻足,松软型还是僵硬型?
马蹄内翻足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发病率为1/1000,男孩是女孩的2倍,单侧稍多于双侧,发病与骨骼、肌肉、神经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孩子出生后往往就出现单足或双足马蹄内翻畸形,表现为足跟小且内翻,各足趾向内侧偏斜,常合并小腿内旋畸形。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畸形逐渐加重,尤其在负重行走后,由于总是足背外侧缘着地,这些部位的的皮肤会变厚,甚至生出老茧。
马蹄内翻足通常分松软型和僵硬型。原则上,松软型以保守治疗为主,一般出生后1个月开始治疗。保守治疗的畸形矫正复发率约为40%-80%。虽然保守治疗可能无法从根本上矫治畸形,但它还是一件发现畸形必须立即做的事情,因为它也是手术前的重要准备过程。手术前,在儿童骨科专科医师指导下的手法按摩或阶段性矫形石膏固定也很重要,因为手法矫形或石膏矫形能使足部挛缩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得到充分牵伸,足后内侧皮肤得到充分扩张,减少了术后畸形复发和切口皮肤坏死、感染的机会,同时也能减少因错误的或不正确的手法按摩或矫形石膏固定所形成的“摇椅底”畸形,而这种畸形的治疗比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更难。
僵硬型以手术治疗为主,通常于出生后6个月开始治疗,术后石膏固定3个月。去掉石膏后,白天穿矫形鞋,夜间用支架保护1-2年。手术后2年内要坚持定期去儿童骨科检查,这是防止畸形复发的重要保证。
扁平足诊断鉴别
1.部分病人有家族史或先天性足骨畸形或外伤史。
2.久站或行走时足部疼痛或不适,跟外翻足扁平,前足外翻,舟骨结节处肿胀和压痛,休息可减轻或消失,晚期为痉挛性平足,经较长时间休息,症状亦难改善。
3.站立位X线足正侧位片可见舟骨结节完全塌陷,与载距突的距离增加,自跟骨结节底部至第一距骨头底部作连线,并从舟骨结节至此连线作垂直线,其长度多小于1cm。
扁平足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别,当诊断因韧带松弛所致的原发性扁平足时,应仔细做好鉴别诊断,除外因副舟状骨畸形,第一跖骨短缩,先天性马蹄内翻术后并发的扁平足,还要排除神经肌肉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所致的麻痹性扁平足,以及大脑性瘫痪所致的痉挛性扁平足,根据发病年龄,详细的病史及体格检查,X线检查,多可做出正确的诊断。
小儿先天性足畸形的表现是什么
先天性足异常:如足内翻、下垂内翻、足先天性垂直距骨等。
内翻足:由于腓骨长短肌瘫痪,引起行走和站立时仅能以足外侧负重和着地,脚向内侧翻倾,跟腱也向内侧偏斜。
马蹄足:又称下垂足,尖足由于胫前肌瘫痪,造成在站立时仅能以前足着地,踝关节过度跖屈,足跟不能负重着地,患足跟腱挛缩变短,马蹄足和内翻足常同时存在。
外翻足:由于胫骨前后肌瘫痪引起,与内翻足形状相反,仅能以足内侧着地和负重,内侧足弓往往下陷。
仰趾足:也称为跟足,跟行足多见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瘫痪和先天畸形所致,站立行走负重时,以足跟着地足尖上举踝关节背屈明显。
弓形足:足的纵弓明显高于正常足弓,测量时角度减少并无不适感,是由于足内在肌与外在肌受力不均衡引起。
锤状足:足横弓过度松弛所致。
上述各种足部异常,就是常见的先天性的足畸形。出现了足畸形后,不但直观上看起来非常的难看,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的一些行动,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些日常的生活。但是这些足畸形想要矫正难度比较大,所以如果没有特别影响到孩子的生活,有些家庭会放弃治疗。
扁平足诊断鉴别
诊断
1.部分病人有家族史或先天性足骨畸形或外伤史。
2.久站或行走时足部疼痛或不适,跟外翻足扁平,前足外翻,舟骨结节处肿胀和压痛,休息可减轻或消失,晚期为痉挛性平足,经较长时间休息,症状亦难改善。
3.站立位X线足正侧位片可见舟骨结节完全塌陷,与载距突的距离增加,自跟骨结节底部至第一距骨头底部作连线,并从舟骨结节至此连线作垂直线,其长度多小于1cm。
扁平足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别,当诊断因韧带松弛所致的原发性扁平足时,应仔细做好鉴别诊断,除外因副舟状骨畸形,第一跖骨短缩,先天性马蹄内翻术后并发的扁平足,还要排除神经肌肉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所致的麻痹性扁平足,以及大脑性瘫痪所致的痉挛性扁平足,根据发病年龄,详细的病史及体格检查,X线检查,多可做出正确的诊断。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饮食原则
1、乳类与乳制品 :牛、羊、马奶及其奶粉、乳酪、酸奶、炼乳、冰激凌。 500毫升鲜牛奶可补充 600毫克钙。
2、鱼虾蟹类与海产品 :鲫鱼、鲤鱼、鲢鱼、泥鳅、虾、虾米、虾皮、螃蟹、海带、紫菜、蛤蜊、海参、田螺等。
3、肉类与禽蛋 :羊肉、猪脑、鸡肉、鸡蛋、鸭蛋、鹌鹑蛋、松花蛋、猪肉松等。
4、豆类与豆制品 :黄豆、毛豆、扁豆、蚕豆、豆腐、豆腐干 ( 100克豆腐于可补充 200毫克钙 )、豆腐皮、豆腐乳等。
5、蔬菜类 :芹菜、油菜、胡萝卜、萝卜缨、芝麻、香菜、雪里蕻、黑木耳、蘑菇等。
6、水果与干果类 :柠檬、枇杷、苹果、黑枣、杏脯、桔饼、桃脯、杏仁、山楂、葡萄干、胡桃、西瓜子、南瓜子、桑椹干、花生、莲子、芡实等。
孩子小脚丫常见异常需警惕
出生前
在胎儿期的第七周,胚胎的下肢末端出现了脚,但脚趾是连在一起的,就像鸭掌一样。第八周,脚趾开始分开,并长出了指甲。从胎儿期的第四个月起,胎宝宝脚的活动能力增强了,能够做出踢、蹬的动作。第六个月,脚部肌肉发育加快,手脚有时会猛烈地撞击子宫,孕妈妈隔着肚皮也能摸到宝宝小脚丫的轮廓。
0-3岁
每个小宝宝的脚丫都是又胖又厚的。宝宝刚学会走路时,你会发现他的脚底没有像大人一样的足弓,十足一个小平足。不要担心,小宝宝平足是有原因的:宝宝的骨头和关节仍然很有弹性,所以当他们站立时就会平足;同时,宝宝脚底堆积的脂肪也会使足弓变得不明显。
满1岁时, 宝宝的脚差不多已有成人的一半长。你会发现,宝宝站立时多是内八字脚,这种习惯主要是来源于宝宝在妈妈子宫里的姿势。出于习惯,出生以后的宝宝仍然会保持着那种交叉腿的动作,并在几个月以后渐渐地自动纠正过来。
3-8岁
4岁以前,孩子的足弓尚未开始发育,足底看上去还是扁平的,往往被误认为扁平足或者扁平外翻足,实际上这是一个生理性的扁平足阶段。4岁以后,足弓会逐渐增大,一般到8岁左右,孩子的足弓就能达到成人的水平。
宝宝小脚丫会遭遇哪些异常?
我们的脚由在韧带和神经末梢联结下的26根骨头组成,由许多有力的肌肉、韧带将各个足骨连接在一起而呈弓形,这就是常说的足弓。足弓具有很强的弹力,能缓冲震荡,保护人体,使人体的重力分散到脚的各点,并保证站立时的稳定性,同时可避免足底的血管、神经直接受压迫。足弓塌陷或消失就形成扁平足。
1.扁平足:功能性还是病理性?
扁平足分功能性和病理性两种。功能性扁平足看上去脚外形扁平,足弓小,是由于足底肌肉发达,软组织肥厚造成的。功能性扁平足足关节正常,正常的走、跑、跳都不受影响。
病理性扁平足较多见,由于足弓的作用减弱,使走、跑、跳受到影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就会感觉脚疼,从而妨碍孩子的全面锻炼。长大成人后,劳动能力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除少数与遗传有关外,大多数孩子的扁平足是由于后天因素导致足弓的韧带、肌肉松弛而造成的:
脚的肌肉、韧带缺乏锻炼,力量不足。如宝宝长时间穿过小的鞋子,会影响脚的肌肉、韧带发育,以致足弓的正常发育受阻。
脚的肌肉、韧带过度疲劳。让小宝宝长时间地行走、站立,都有可能造成扁平足。
疾病的影响。宝宝先天性足部有疾病,肌肉萎缩,也可造成扁平足。要避免宝宝患扁平足,
下面几个细节不能忽略:
为宝宝选一双合适的鞋,切忌让宝宝穿太小的鞋。
宝宝没满9个月时,不要让他过早下地走,也不要长时间站立。
如果宝宝的扁平足已经比较明显,可让他练习用脚尖或脚外侧走路,能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无法矫正的扁平足应去医院骨科进行矫治。
2.马蹄内翻足,松软型还是僵硬型?
马蹄内翻足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发病率为1/1000,男孩是女孩的2倍,单侧稍多于双侧,发病与骨骼、肌肉、神经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孩子出生后往往就出现单足或双足马蹄内翻畸形,表现为足跟小且内翻,各足趾向内侧偏斜,常合并小腿内旋畸形。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畸形逐渐加重,尤其在负重行走后,由于总是足背外侧缘着地,这些部位的的皮肤会变厚,甚至生出老茧。
马蹄内翻足通常分松软型和僵硬型。原则上,松软型以保守治疗为主,一般出生后1个月开始治疗。保守治疗的畸形矫正复发率约为40%-80%。虽然保守治疗可能无法从根本上矫治畸形,但它还是一件发现畸形必须立即做的事情,因为它也是手术前的重要准备过程。手术前,在儿童骨科专科医师指导下的手法按摩或阶段性矫形石膏固定也很重要,因为手法矫形或石膏矫形能使足部挛缩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得到充分牵伸,足后内侧皮肤得到充分扩张,减少了术后畸形复发和切口皮肤坏死、感染的机会,同时也能减少因错误的或不正确的手法按摩或矫形石膏固定所形成的“摇椅底”畸形,而这种畸形的治疗比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更难。
僵硬型以手术治疗为主,通常于出生后6个月开始治疗,术后石膏固定3个月。去掉石膏后,白天穿矫形鞋,夜间用支架保护1-2年。手术后2年内要坚持定期去儿童骨科检查,这是防止畸形复发的重要保证。
小女孩发育不良要与哪些疾病鉴别呢
1、智力低下,本病常有运动发育落后,动作不协调,不灵活,原始反射、VOJTA姿势反射,调正反应和平衡反应异常,在婴儿早期易被误诊为脑瘫,但其智力落后的症状较为突出,肌张力基本正常,无姿势异常。
2、运动发育迟缓,有些小儿的运动发育稍比正常同龄儿落后,特别是早产儿。但其不伴异常的肌张力和姿势反射,无异常的运动模式,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反射。运动发育落后的症状随小儿年龄增长和着重运动训练后,可在短期内使症状消失。
3、先天性肌弛缓,患儿生后即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肌无力,深腱反射低下或消失。平时常易并发呼吸道感染,本病有时被误诊为张力低下型脑瘫,但后者腱反射一般能引出。
4、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出生时即有双足呈马蹄内翻畸形,不伴其他肌痉挛等异常。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诊断鉴别
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均能作出诊断,一般不需依据X线检查确诊,但对于判断马蹄内翻足畸形程度和对治疗疗效的客观评价,X线摄片是不可缺少的,正常新生儿足部X线片可见跟,距和骰骨的化骨中心,马蹄内翻足的病儿足部诸骨的骨化中心出现较晚,舟骨在3岁后方才出现。
鉴别诊断
1,新生儿足内翻:
新生儿足内翻与先天性马蹄足外观相似,多数为一侧,足呈马蹄内翻但足内侧不紧,足可以背伸触及胫骨前面,经手法治疗1~ 2 个月可完全正常。
2,神经源性马蹄足:
神经改变引起的马蹄足,随儿童发育畸形逐渐变的明显,应注意肠道和膀胱功能有无改变,足外侧有无麻木区,特别注意腰骶部小凹或窦道及皮肤的色素改变,必要时应行MR I 检查确定是否存在脊髓栓系,肌电图及神经传导功能检查对了解神经损伤有帮助。
3,脊髓灰质炎后遗马蹄足:
出生时足部外观无畸形,发病年龄多在6 个月以上,有发热史,单侧多见,伴有腓骨长短肌瘫痪,早期无固定畸形,大小便正常,可以有其他肌肉瘫痪。
4,脑瘫后马蹄足:
围产期或生后有缺氧史,大多于出生后就发现异常,马蹄足畸形随生长逐渐明显,但在睡眠中可消失或减轻,一经刺激畸形更明显,马蹄为主,内翻少,无内收,畸形多为双侧性或同侧上下肢,双下肢交叉步态,下肢肌痉挛明显,常伴有智力减退。
5,多关节挛缩症:
马蹄足呈双侧性,足畸形为全身多个关节畸形的一部分,全身大多数肌肉萎缩,变硬,脂肪相对增加,马蹄足僵硬不易矫正,髋,膝关节常受累。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类型
由于生后即能看到足部畸形,通常诊断并不困难。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一般可分为僵硬型(内因型)和松软型(外因型)。
1.僵硬型
畸形严重。踝与距下关节跖屈畸形明显,距骨跖屈,可从足背侧皮下摸到突出的距骨头。因跟骨后端上翘藏于胫骨下端后侧,足跟似乎变小,乍看似无足跟而呈棒形,故又称棒形足。跟腱挛缩严重。从后方看,跟骨内翻。前足也有内收内翻,舟骨位于足内侧深处,靠近距骨头,骰骨突向足外侧,足内侧凹下,踝内侧和足跟内侧皮纹增多,而足外侧及背侧皮肤拉紧变薄。当被动背伸外翻时呈僵硬固定,此种畸形不易矫正。患儿站立困难,走路推迟,跛行,扶持站立时可见足外侧或足背着地负重。年龄稍长,跛行明显,软组织与关节僵硬,足小,小腿细,肌萎缩明显,但感觉正常。长期负重后足背外侧可出现增厚的滑囊和胼胝,少数发生溃疡。患者常同时有其他畸形。
2.松软型
畸形较轻,足跟大小接近正常,踝及足背外侧有轻度皮肤皱褶,小腿肌肉萎缩变细不明显。最大的特点是在被动背伸外翻时可以矫正其马蹄内翻畸形,能使患足达到或接近中立位,容易矫正,疗效易巩固,不易复发,预后好。该型属于宫内位置异常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