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分型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作用
免疫分型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作用
免疫分型是根据细胞表面标志,进行细胞系列和亚群的识别。它能区分白血病细胞起源,划分细胞分化发育阶段,对提高白血病分类的准确性进行预后评估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白血病免疫分型需要选择一组单克隆抗体.这些抗体针对白细胞分化抗原,与细胞系列相关,并在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出现较早。如髓系单克隆抗体为CD33、CD13,T淋巴细胞有CD2、CD3、CD4、CD7、CD8,B淋巴细胞有CD19、CD20、CD22;红系细胞有GPA;巨核细胞则为CD41、CD42等等。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其抗原表达不遵循正常细胞分化发育的规律而表现出各种抗原表达紊乱,因此迄今为止尚无一种表面抗原是白血病细胞所特有的,它只是反映分化发育的阶段和系列特异性,正常血细胞有的白血病细胞也有。所以免疫表型不能单独用于诊断白血病,必须在形态学的基础上,综合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才能准确做到白血病分型。
天冬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抗肿瘤
经过多次体外试验证明,天冬的块根具有抗肿瘤功效。
天冬对于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及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脱氢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它能够抑制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的呼吸。
淋巴瘤白血病发病机制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的病理类型属低中度恶性的小细胞型及小裂细胞型高度恶性中原始淋巴细胞型为多见低度恶性B细胞小淋巴细胞型最多见。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占66%~82%,免疫分型T细胞较B细胞更易合并白血病。
由于淋巴瘤细胞浸润骨髓,因此可出现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数增高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瘤细胞,骨髓可显示淋巴瘤细胞呈一致性地增多。
淋巴瘤骨髓浸润的方式可分为4种:①间质型:幼稚的淋巴瘤细胞散在于粒、红、巨三系正常造血细胞之间;②结节型:瘤细胞呈结节状分布于骨小梁旁或之间,结节与结节之间为正常造血组织;③混合型:结节及间质型同时存在于一张切片中。④弥漫均一型:淋巴瘤细胞弥漫均一性浸润,粒、红巨三系细胞显著减少或缺乏。①及②型化疗缓解率高预后较好尤其①型疗效最好此型在临床上未见伴发脾大及淋巴瘤细胞白血病②型绝大多数为B-细胞性淋巴瘤最容易合并脾大。④型化疗缓解率最低,最容易合并淋巴瘤细胞白血病,预后最差。淋巴瘤累及骨髓的过程是由间质型→结节型→向弥漫均一型发展的。通过半定量观察把淋巴瘤细胞在骨髓中的容量分为“轻中、重度浸润”,淋巴瘤累及骨髓越轻并发淋巴瘤细胞白血病发生率越低,疗效越好反之累及越重越易并发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疗效越差。
白血病是怎么引起的
RNA病毒在鼠、猫、鸡和牛等动物的致白血病作用已经肯定,这类病毒所致的白血病多属于T细胞型。
电离辐射有导致白血病的可能。一次大剂量或多次小剂量照射均有可能导致白血病。诊断性照射是否会致白血病尚无确切根据,但孕妇胎内照射可增加出生后婴儿发生白血病的危险性。
苯的致病作用比较肯定,所致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红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为主。烷化剂和细胞毒药物可致继发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及特征
急性白血病(AL)是一种急性恶性血液疾病,由于造血祖细胞在增殖发育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基因的改变使造血祖细胞增殖失控和分化停滞,大量原始细胞集聚在骨髓和外周血中,并抑制了正常的造血细胞,导致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特征的一种疾病
一.1.急性白血病分型:(形态学,流式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分子诊断学MICM)
①.FAB分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包括(L1,L2,L3)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或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包括(M0,M1,M2,M3,M4,M5,M6,M7)
②.免疫学分型
T细胞:CD2、CD3、CD7
B细胞:CD10、CD19、CD22
粒细胞:CD13、CD33
单核细胞:CD14
造血干/祖细胞:CD34
红细胞:抗血型糖蛋白
巨核细胞:CD41、CD42、CD61
③.细胞遗传学、分子诊断学辅助更好的分型。
2.急性白血病发病情况:
病情发展迅速,骨髓及周围血中主要是异常原始和幼稚细胞
成年人ANLL多见,儿童ALL多见
3.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毒:已经证实多种病毒是引起急性白血病的主要原因
(例如:1.ATL的T细胞中分离出HTLV-Ⅰ
2.ATL患者血清检出HTLV-Ⅰ抗体等)
分享急性白血病一些常识
急性白血病是白血病的一种,现在白血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疾病了,但是大家对于急性白血病的了解还是很少,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急性白血病一些常识。
急性白血病实验室检查
(1)染色体和基因改变
白血病常伴有特异的染色体和基因改变。例如90%的M3有t(15;17)(q22;q21),该易位使15号染色体上的PML(早幼粒白血病基因)与17号染色体上RARα(维A酸受体基因)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这是M↓3发病及用全反式维A酸治疗有效的分子基础。常见AML的染色体异常。
(2)血液生化改变
血清尿酸浓度增高,特别在化疗期间。尿酸排泄量增加,甚至出现尿酸结晶。患者发生DIC时可出现凝血象异常。M↓5和M↓4血清和尿溶菌酶活性增高,其他类型AL不增高。
出现CNSL时,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数增加,蛋白质增多,而糖定量减少。涂片中可找到白血病细胞。
急性白血病诊断
(3)血象
大多数患者白细胞增多,超过10×10↑9/L以上者,‘称为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也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低者可<1.0×10↑9/L,称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血涂片分类检查可见数量不等的原始和幼稚细胞,但白细胞不增多型
病例血片上很难找到原始细胞。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少数患者血片上红细胞大小不等,可找到幼红细胞。约50%的患者血小板低于60×10↑9/L,晚期血小板往往极度减少。
(4)骨髓象
是诊断AL的主要依据和必做检查。FAB协作组提出原始细胞≥骨髓有核细胞(ANC)的30%为AL的诊断标准,WHO分类将骨髓原始细胞≥20%定为AL的诊断标准。多数病例骨髓象有核细胞显著增生,以原始细胞为主,而较成熟中间阶段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成熟粒细胞,形成所谓“裂孔”现象。
M↓3以多颗粒的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此类患者的原始细胞也可能<30%,正常的巨核细胞和幼红细胞减少。在原始和幼稚红细胞≥50%时,若非红系有核细胞(NEC)中原始细胞≥30%,即可诊断为EL,不管这些原始细胞在ANC中是否大于30%。少数骨髓增生低下但原始细胞仍占30%以上者称为低增生性AL。Auer小体仅见于AML,有独立诊断意义。
(5)免疫学检查
根据白血病细胞表达的系列相关抗原,确定其系列来源。造血干/祖细胞表达CD34抗原,其他常用的免疫分型标志。APL除CD13和CD33阳性外,还表达CD9和CD68,而HLA-DR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分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包括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细胞同时表达髓系和淋系抗原)、双克隆(两群来源各自干细胞的白血病细胞分别表达髓系和淋系抗原)或双系列(除白血病细胞来自同一干细胞外余同双克隆型)白血病,其髓系和一个淋系积分均>2。
急性白血病临床症状
1、贫血。白血病患者易贫血,患者的典型表现是脸色苍白,身体无力。自觉虚弱乏力、多汗。不论在活动或是休息时,都觉得气促、心跳加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适逐新加重。贫血越重往往提示白血病起严重。但需排除因其他原因如痔疮、消化道出血、月经量过多等失血所引起的贫血,偏食等原因也会引起营养缺乏性贫血。
2、发热。发热也是急性白血病的明显症状,一般发热较急。可为38度以下的低热.或39度甚至40度以上的高热。多数为反复不规则的发热。发热时往往有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尿频、尿急等泌尿道感染症状.常造成误诊。此时如查一下患者的外周血,可见大量的异常细胞。要注意,最好不要随意用退热药。
3、出血。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出血比较普遍,但是不同患者可有不同的表现,部位可遍及全身,可见瘀斑、视网膜出血、血尿、黑便等。严重病例可发生颅内出血。出血发生率在67%~75%之间。视物模糊往往提示患者有眼底出血,剧烈的头痛伴恶心、呕吐往往提示患者有颅内出血。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4、淋巴结肿大、疼痛等。急性白血病患者出现疼痛现象比较大,而且易造成淋巴结肿大。ALL患者肝、脾肿大约占50%,淋巴结肿大可高达80%。 ①大部分白血病患者有浅表淋巴结的肿大,以颌下、颈部、锁骨上、腋下及腹股沟处多见,往往没有明显疼痛;②一侧性睾丸无痛性肿大;③部分患者感到右上腹肝区、左上腹脾区不适和。
急性白血病分类
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inimallydifferentiatedAML)骨髓原始细胞>30%,无嗜天青颗粒及Auer小体,核仁明显,光镜下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苏丹黑B阳性细胞<3%;在电镜下,MPO阳性;CD33或CD13等髓系标志可呈阳性,淋系抗原通常为阴性。血小板抗原阴性。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AMLwithoutmaturation)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粒细胞浆中无颗粒为Ⅰ型,出现少数颗粒为Ⅱ型)占骨髓非红系有核细胞(NEC,指不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巨噬细胞及所有红系有核细胞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的90%以上,其中至少3%以上细胞为MPO阳性。
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MLwithmaturation)原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其他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I。)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此类细胞在NEC中>30%。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myelomonocyticleukemia,AMMI。)骨髓中原始细胞占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
M↓4Eo(AMLwitheosinophilia)除上述M↓4型各特点外,嗜酸性粒细胞在NEC中≥5%。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monocyticleukemia,AMoL)骨髓NEC中原单核、幼单核及单核细胞≥80%。如果原单核细胞≥80%为M5a、<80%为M5b。
M↓6(红白血病,erythroleukemia,EL)骨髓中幼红细胞≥50%,NEC中原始细胞(Ⅰ型+Ⅱ型)≥30%。推荐阅读:简述贫血症症状检查和治疗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cutemegakaryoblasticleukemia,AMel。)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30%。血小板抗原阳性,血小板过氧化酶阳性。
ALL共分3型。
L↓1: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直径≤12μm)为主。 L↓2: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直径>12μm)为主。
L↓3(Burkitt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细胞内有明显空泡,胞浆嗜碱性,染色深。
异型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增多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因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及病毒性肝炎、风疹、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性感染。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不一定就是淋巴细胞白血病。比如,有一种叫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疾病,就可以出现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甚至达20%~30%。(参考值为<10%)。这种病为EB病毒感染,多数是经唾液感染,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EB病毒的抗体来证实感染的存在。其他病毒的感染有时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有的药物也会引发淋巴细胞的应激反应,所以出现几个异型淋巴细胞时不必草木皆兵。但是,如果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持续增多,则不能大意,还应该再做一些其他的检查,比如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细胞化学染色等,以排除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分为哪几类
一、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来源的恶性克隆性血液系统疾病。临床以感染、出血、贫血和髓外组织器官浸润为主要表现,病情进展迅速,自然病程仅有数周至数月。一般可根据白血病细胞系列归属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两大类。
(一)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分型
1.FAB分型:
M0:未分化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M1:部分分化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M2:分化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M3: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M4:粒单细胞性白血病
M5: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M6:红白血病
M7: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2.WHO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相关前驱细胞肿瘤2008分类
1997年来自美、欧、亚等各大洲的国际血液病学家和肿瘤学家组成的临床医师委员会与病理学家共同讨论,提出血液肿瘤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的新分类方法。在白血病FAB、MIC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WHO分类法,经过2年的临床试用后,于1999年及2000年对新分类修定,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认定,形成WHO 2000分类,在此基础上又形成2008分类。
(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分型
ALL根据免疫表型不同可分为B-细胞和T-细胞两大类。2000WHO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为三种亚型:(1)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亚型):t(9;22)(q34;ql1),(BCR/ABL);t(4;llq23),(MLL重排);t(1;19) (q23;p13);(E2A/PBX1);t(12;21) (p12;q22),(ETV/CBFα)。(2)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3)Burkitt细胞白血病。FAB分型中的急淋形态学亚型分型方法,因可重复性较差,现已基本放弃,不再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L2、L3。骨髓中幼稚细胞》25%时诊断采用ALL的名称,幼稚细胞≤25%称为母细胞淋巴瘤。
二、慢性白血病:其特征是有功能的已分化成熟细胞过度增生,因此慢性白血应是一种由于信号传导不良或细胞增殖失控所至的疾患,而非成熟障碍所至。慢性白血病常见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
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
白血病这种血液系统疾病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治疗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白血病这种疾病的治疗上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为此我们应该为努力治疗白血病这种疾病而总结相关的临床经验,但是今天专家在这里阐述的是白血病这种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红蛋白、血小板进行性减少,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减少,分类可见原始或幼稚细胞。
2.骨髓象 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方法,骨髓涂片有核细胞大多数是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也有少数为增生活跃或增生减低。增生的核细胞主要是原始细胞和早期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原始粒细胞Ⅰ型+Ⅱ、原单+幼单或原淋+幼淋)>30%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的形态一般与正常原始及幼稚细胞不同,细胞大小相差甚大,胞浆少,胞核大,形态不规则,常有扭折、分叶、切迹或双核等。核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数目多、核分裂象多见。核浆发育不平衡,胞核发育往往落后于胞浆。胞浆内易见空泡,胞浆出现Auer小体是急性非淋白血病诊断的重要标记之一。骨髓中其他系列细胞减少,巨核细胞增生显著减少或缺如(除M7外),红系细胞增生明显抑制(降M6外)。
3.细胞化学染色 白血病的原始细胞有时形态学难以区分,可借助细胞化学作出鉴别有条件应做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基因分型。
以上就是我们专家阐述的白血病这种疾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相关的工作,但是需要我们临床注意的就是白血病的患者需要给予保护性治疗,因为患有这种血液病的患者身体的抵抗力是很低下的,为此我们应该在临床上给予患者最好的护理措施。
如何减少白血病的治疗费用
第一、尽管费用昂贵 但初诊时全面评估的费用不能省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疾病,患者一旦诊断往往需要立即治疗,费用高昂,多数患者存在费用不足情况。于是,尽量节省费用就成了必须面对的难题。建议患者从一开始就要和医生尽可能的多多沟通,了解诱导缓解及缓解后治疗的整个治疗安排。只有全面了解治疗程序和治疗内容才可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流程。绝对不能节省的费用是刚刚诊断时需要进行的全面评估,包括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分析及特殊基因异常等检查。这样才能确定患者本人的危险程度,才能合理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避免走弯路,才能选择最优化治疗方法。
第二、白血病要定期复诊、多次治疗
白血病患者需要多次住院治疗,因而,或多或少对白血病有所了解,对治疗方案和药物有所了解,因而,部分自主性很强的患者会在诊疗过程中坚持自己的片面理解,并提出要求。固然,在诊疗活动中,多多沟通和提出自己的意见很重要,但是告诫患者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而非看病如同进超市一样随意“点菜”,指导医护的工作。临床问题非常复杂,化疗和治疗方案需要随着患者的不同情况、治疗的不同时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不可能一种化疗方案用到底,同样的治疗方案对不同病人,同一病人不同时期可能带来不同的治疗反应和疗效及副作用。随意改变就诊时间,随意决定出院时间,往往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的机会。这样的片面理解和固执往往适得其反,增加了风险,降低了控制疾病的机会,最终后悔莫及。
第三、家人要精心护理才能减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白血病病人发病和化疗过程中及化疗后的一段时间里,身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重要器官的功能受到影响,机体免疫力往往显著降低。所以,极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最常见的合并症是感染,出血。正常人具有完整的皮肤黏膜等天然防线,同时,具有强大的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所以抵抗力强。受白血病细胞和化学药物的影响,白血病患者的抵抗能力非常低下。这时,由于正常细胞被白血病细胞替代,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同时伴随着体液免疫的下降,所以天然屏障往往是这些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因而,口腔、皮肤,肛门,穿刺部位等地方的护理和清洁就显得极其重要。护理得当,可以大大降低感染和出血的风险,反之,大大增加了危险,因而发生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一般症状 约1/4患者无症状,因检查血常规而偶然发现。疲乏、体力活动能力下降和虚弱为常见症状。多在患者发生贫血或淋巴结、肝脾肿大前发生。其他少见症状包括 CLL细胞鼻黏膜浸润所致慢性鼻炎,感觉运动神经的多发性神经病变,对蚊虫叮咬过敏等。在疾病的进展期,患者可有体重减轻、反复感染、出血或严重贫血症状。此外,CLL患者多为老年人,可合并有肺、心脏和脑血管疾病的表现。
2.淋巴结肿大 80%的CLL患者诊断时有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部位为颈部、锁骨上及腋窝淋巴结区。典型CLL淋巴结肿大无压痛,但在合并感染时可有触痛。高度淋巴结肿大可引起局部压迫症状和影响器官功能,如口咽部淋巴结肿大可引起上呼吸道梗阻,腹腔淋巴结肿大可引起泌尿道梗阻和肾盂积水,压迫胆管引起梗阻性黄疸。但CLL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很少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若出现此综合征,高度怀疑合并肺部肿瘤。
3.肝脾肿大 约半数CLL患者诊断时有轻度或中度肝脾肿大,常伴有饱满感和腹胀。病程中部分患者脾大可超过脐水平,甚至延伸至盆腔,少数脾大者可伴有脾功能亢进,造成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部分CLL患者可有肝大。肝大者肝功能异常多为轻度,多不伴黄疸。但如腹腔淋巴结肿大压迫胆道者可产生梗阻性黄疸。
4.结外累及 对CLL患者尸检时常发现有脏器浸润表现,但引起器官功能异常者少见。例如,一半以上患者尸检发现肾间质有白血病细胞浸润,但罕见肾功能衰竭者。在某些器官和组织伴有白血病细胞浸润时可产生症状,如在眼球后、咽部、表皮、前列腺、性腺及淋巴组织,白血病细胞浸润可引起突眼、上呼吸道阻塞、头皮结节、尿道梗阻等相应症状。肺间质浸润者肺X线摄片显示结节或粟粒样改变,可致肺功能障碍。胸膜浸润可产生血性或乳糜样胸腔积液。白血病细胞浸润可致消化道黏膜增厚,产生溃疡、出血、吸收不良。CL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少见,可产生头痛、脑膜炎、脑神经麻痹、反应迟钝、昏迷等症状。
5.少见临床表现
(1)转化为侵袭性淋巴瘤/白血病:10%~15%患者转化为侵袭性淋巴瘤/白血病。最常见转化为Richter综合征,表现为进行性肝、脾、淋巴结增大、发热、腹痛、体重减轻,进行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外周血淋巴细胞迅速增多。淋巴结活检病理为大B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淋巴瘤。通过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DNA序列分析等研究,证明有1/2 Richter综合征患者其大淋巴细胞来源于CLL的单一克隆。Richter综合征患者对全身化疗反应很差,一般生存期4~5个月。CLL还可转为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淋巴瘤等。
(2)自身免疫性疾病:约20%的CLL患者可合并 Coombs试验阳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其中一半患者有明显临床表现。2%CLL患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CLL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与是否合并免疫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无相关。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一般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良好。对肾上腺皮质激素若无效者可试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脾切除或脾区照射。
(3)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报道CLL合并纯红细胞再障患者可高达6%,临床表现为严重贫血,骨髓幼红细胞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减低,但不伴有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有短暂疗效。大多数患者对化疗有效,可升高血红蛋白数值,同时伴CLL病情减轻。环孢素A并用或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合并纯红细胞再障的CLL患者也有效,但常仅为血红蛋白量升高,CLL病情无改善。
6.继发恶性肿瘤 CLL患者可因自身免疫缺陷或化疗导致继发性恶性肿瘤。最常见为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其他肿瘤有霍奇金淋巴瘤,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1.国内诊断标准 综合近15年国内报告并参考国外文献,CLL的诊断标准归纳修订如下。
(1)临床表现:
①可有疲乏、体力下降、消瘦、低热、贫血或出血表现。
②可有淋巴结(包括头颈部、腋窝、腹股沟)、肝、脾肿大。
(2)实验室检查:
①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淋巴细胞比例50%,绝对值>5×109/L,形态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幼稚淋巴细胞和不典型淋巴细胞。上述异常持续≥3个月。
②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③免疫分型:B-CLL:CD5、CD19、CD20阳性;小鼠玫瑰花结试验阳性;sIg弱阳性,呈κ或λ单克隆轻链型;CD10、CD22阴性。T-CLL:CD2、CD3、CD8和(或)CD4阳性;绵羊玫瑰花结试验阳性;CD5阴性。
(3)排除其他疾病:①除外淋巴瘤合并白血病和幼淋细胞白血病;②排除病毒感染、结核、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其他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疾患者。
根据外周血及骨髓中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及不典型淋巴细胞的不同比例可将B细胞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分为3种类型:①典型 CLL:90%以上为类似成熟的小淋巴细胞;②CLL伴随幼淋巴细胞增多(CLL/PL):幼稚淋巴细胞>10%,但<50%;③混合型:有不同比例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细胞体积大、核/质比例减低,胞质呈不同程度嗜碱性染色,有或无嗜天青颗粒。
2.国际诊断标准 国际CLL工作会议(IWCLL)及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CLL协作组标准。
(1)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加>5×109/L,经反复检查,至少持续4周以上(NCI),或10×109/L,持续存在(IWCLL)。
(2)以成熟的小淋巴细胞为主,形态分型:①典型CLL:不典型淋巴细胞≤10%。②LL/PL:外周血幼淋巴细胞占11%~54%。③不典型CLL:外周血中有不同比例不典型淋巴细胞,但幼淋巴细胞<10%。
(3)B-CLL免疫分型:SMIg+/-,呈κ或λ单克隆轻链;CD5 ,CD19 ,CD20 ,CD23 ,FCM7+/-,CD22+/-。
(4)至少进行一次骨髓穿刺和活检,涂片显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淋巴细胞>30%;活检呈弥漫或非弥漫浸润。
诊断评析:患者年龄是诊断CLL的重要参数,因为95%的CLL发生在50岁以后。病史中颈部和(或)左上腹无痛性肿块有提示价值,据此应即查血常规。如显示白细胞总数增高,淋巴细胞绝对数≥5×109/L,并持续存在,应高度疑似CLL,在除外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其他原因后可做出基本诊断。进一步行血涂片显微镜下复核,如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占60%以上则可确诊。骨髓涂片通常和血涂片的结果是一致的,具有辅助诊断作用。骨髓病理切片可了解病变的程度,在核实诊断的同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由于B-CLL的白血病细胞有较特异的免疫表型,对不典型病例有助于鉴别诊断。各种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了解疾病范围,不是诊断的依据。
从上述剖析中可看出,病史及体格检查可提供诊断线索,而血液学检测则具决定价值,免疫学检查有辅助作用。
白血病的分类方法
目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白血病的分类标准,需要采用细胞形态学(M)、免疫学(I)、遗传学(C)及分子生物学(M)分析方法才能作出较准确的诊断与分类,更好地帮助进一步选择治疗方案,确定治疗的强度和时间,判断疗效、估计今后的治疗效果(预后)。
形态学分析是指在显微镜下技术人员观察骨髓及血液细胞、或骨髓组织形态、结构。形态学方法简便、快速、经济,是恶性血液病的最基本诊断方法,也是各医院普遍采用的方法。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主要抽取少量的骨髓细胞悬液来观察细胞形态,再进行细胞化学染色。有时候为了了解骨髓组织各组织的结构,造血组织的比例,观察一些难以抽取的细胞,医生要取小块骨髓组织(称为活检)来进行病理学检查。形态学方法可对90%以上的急性白血病作出诊断,对慢性白血病可作出一些初步的估计。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原始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的比例来确定,因此如果单纯根据此标准诊断急性白血病,一些早期急性白血病会漏诊。形态学方法对急性白血病分型的准确性不太高。据报告,由法国、英国、美国(FAB)三国的七位顶级血液病形态学专家对同样的急性白血病标本分型,仅对70%左右的标本分型一致,也就是说约有30%的病例难以用形态学分析的方法来作出正确的分型。如果是普通形态学分析技术人员,其误差就更大。而且,单纯用形态学分析方法很难对慢性白血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及分型。
免疫学分析方法主要是先用多种单克隆抗体来标记细胞的抗原,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来检测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多种标记,并将数据存入计算机,最后用一些分析软件分析这些数据,从而对细胞分群。在细胞形态学分析的基础上再采用免疫学分析,对急性白血病分型的准确性可达到90%以上。可以准确地区分恶性细胞是来源于T、B淋巴细胞、髓系细胞,而且可以区分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免疫学分析在诊断一些慢性淋巴细胞系列疾病及其分型中起到关键作用。从形态上看,很难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些低度恶性淋巴瘤与病毒感染等良性淋巴细胞增多区分开来,而免疫学分析可以较好地区分细胞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免疫分析还能检测出很少量恶性细胞(又称为微小残留病灶),1万个细胞里如有1个恶性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可能检测出来。由于大多数白血病细胞都有一些异常的免疫学标志,因此可用该方法检测大多数患者的残留白血病细胞。
遗传学方法是通过对骨髓白血病细胞的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或用探针检测某些染色体部位来了解恶性细胞有无染色体异常。患者的染色体分析具有独立的诊断价值,帮助选择治疗方法的价值,以及对治疗疗效预测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及研究人员的重视。比如要诊断慢性髓性白血病必须有t(9;22)或累及22号染色体的异常,或有这些异常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否则不能诊断。如果患者有一些急性白血病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如t(8;21)、t(15;17)、inv(16)等,即使原始细胞未达到急性白血病的标准也可以早期诊断急性白血病。再比如,具有t(15;17)染色体异常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用维甲酸及砷剂治疗疗效很好,具有t(8;21)、inv(16)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对大剂量阿糖胞苷的疗效好,可以不首先选择移植;而具有t(9;22)染色体异常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复杂染色体异常、-5、-7等染色体异常的患者用化疗效果很差,要尽快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因此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对恶性血液病的分型方案将染色体和/或基因异常放到很重要的位置。遗传学分析方法是特异性最高的检测方法,一旦发现有克隆性异常染色体,有很高的把握确定细胞有异常。但是很多恶性细胞不能检测出染色体有异常。
分子生物学分析可以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基因有无异常。同遗传学方法一样,分子生物学分型具有独立的诊断及预后价值。一些染色体异常可以产生白血病细胞特有的基因,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这些白血病特有的基因来反应染色体异常,如t(9;22)移位可产生bcr/abl融合基因,t(15;17)移位可产生PML/RARα融合基因,t(8;21)异常可产生AML1/ETO融合基因等。而且,有时白血病细胞染色体正常,分子生物学分析可检测出一些异常或突变基因,如FLT3、 WT1、NPM等,这些基因异常可以帮助选择治疗方法,判断治疗效果及今后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是敏感性最高的分析方法,每十万个细胞里有一个异常细胞都能检测出来,但是特异性不如遗传学分析方法好。而且每种异常基因的检测须经过研究分析出基因序列后才能设计出临床常规的检测方法。
总之以上各种分析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每种方法可从不同侧面反映细胞的特性,综合起来就能较全面地反映细胞的特性,更好地帮助选择治疗,判断预后,判断治疗疗效。
白血病能治好吗
由于白血病分型和预后分层复杂,因此没有千篇一律的治疗方法,需要结合细致的分型和预后分层制定治疗方案。目前主要有下列几类治疗方法: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移植等。通过合理的综合性治疗,相当多的患者可以获得治愈或者控制病情长期稳定。所以,只要得到及时的治疗,一般来说,白血病的治愈还是大有希望的。
幼儿期的白血病如能及时发现发热、出血、贫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关节痛、头痛、恶心、呕吐和神经系统症状,以及血化验报告异常(如白细胞增多)等情况,早期作出诊断,并采用恰当的治疗手段,往往都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检测与诊断
体格检查可见增大的肝脏和脾脏,皮肤青紫(瘀斑)及出血现象(瘀点、紫癜等)。
白细胞(WBC)计数异常。
全血细胞计数(CBC)提示贫血及血小板计数偏低
骨髓穿刺结果示细胞数增加(细胞过多)以及淋巴母细胞增加。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也可能改变以下检验项目的结果:
T(胸腺内生成的)淋巴细胞计数
细胞表面抗原研究(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平台)
1、骨髓象:骨髓涂片,细胞化学。
2、免疫分型:根据白血病细胞表面不同的分化抗原,采用单克隆抗体及流式细胞仪,可以诊断ALL并将其分为不同亚型。
3、生化检查:多数病人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并且与白血病细胞负荷及预后相关。白血病细胞负荷较大的病人常见血尿酸水平升高,白血病细胞浸润肝、肾可引起肝肾功能的相应改变。
4、外周血:绝大部分患者在诊断时有贫血,外周血涂片分类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为主,可占10%~90%,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减少,但要注意有15%左右的患者外周血涂片找不到原始或幼稚淋巴细胞,而骨髓象可见大量的白血病细胞。这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检查诊断方法之一。[1]
白细胞分化
现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分类依赖于许多特殊的复杂的检验,如免疫表型、核型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TdT)的活性。综合这些检验项目的结果可获得精确的分子学诊断,从而有助于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并较准确地预测可能的预后。
例如,一些白血病细胞中存在染色体异常。那些含有费城染色体或 t(4;11)易位的患者趋向于不良预后,但是强力疗法和早期骨髓移植可能优先推荐。其它基因(如TEL/AML1重排)预示着很好的预后。
异型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因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及病毒性肝炎、风疹、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性感染。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不一定就是淋巴细胞白血病。比如,有一种叫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的疾病,就可以出现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甚至达20%~30%。(参考值为<10%)。这种病为EB病毒感染,多数是经唾液感染,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EB病毒的抗体来证实感染的存在。其他病毒的感染有时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有的药物也会引发淋巴细胞的应激反应,所以出现几个异型淋巴细胞时不必草木皆兵。但是,如果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持续增多,则不能大意,还应该再做一些其他的检查,比如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细胞化学染色等,以排除淋巴细胞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