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每天大便几次算正常 混合喂养每日3-4次
新生儿每天大便几次算正常 混合喂养每日3-4次
混合喂养儿粪便:当母乳不足添加牛奶及淀粉类食物时,大便呈黄色或淡褐色,质软,有臭味,新生儿大便一般3-4次而且量多,头几天里数可能多达6次,都属正常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相应减少,变为1-3次。
新生儿拉肚子症状
1、生理稀便
不同喂养方式的大便性状也存在明显区别,当宝宝出现大便次数多及稀便等“腹泻”表现时,可能还无法断定宝宝得了“腹泻”。如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可以多达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较稀薄,如果宝宝精神好,吃奶好,体重增长正常,就不必担心。当然,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如每天大便5次以上,或大便中出现像鼻涕状的黏液,或含大量的水分,应及时找专家检查治疗。
症状: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次数较多、较稀、色黄。宝宝精神好,吃奶正常,体重增长正常。
2、喂养不当
给新生儿喂食的奶粉过浓、奶粉不适合、奶粉中加糖、奶液过凉或过早添加米糊等淀粉类食物,都容易导致新生儿积食,从而引起宝宝腹泻。
症状:腹泻,大便含泡沫,带有酸味或腐烂,有时混有消化不良的颗粒物及黏液。常伴有呕吐、哭闹。
3、奶粉过敏
100名宝宝中有2~7名会对奶粉蛋白质过敏,这种症状多出现于2~3个月的宝宝。有遗传性过敏体质的新生儿更容易产生对奶粉蛋白质的过敏症状。
症状:使用牛奶或奶粉喂养后有难治性、非感染性腹泻超过2周,大便可混有黏液和血丝,伴随皮肤湿疹、荨麻疹、气喘等症状。
婴儿大便的次数
1.新生儿大便次数
新生儿出生后十小时内开始排出胎便,为黑绿或深绿色,粘稠、无臭。胎便是由胆汁、肠道分泌物等构成,一般需要2-3天排尽,每天约3—5次。若生后二十四小时不见胎便,应怀疑是否消化道先天畸形而致粪便梗阻,须及时诊治。
2.人工喂养的大便次数
0-4个月的宝宝,倘若是人工喂养,每天大便1-2次,基本上1-3次都是正常的。5个月添加辅食后,人工喂养的宝宝大便次数为1-2天一次,也可能3天一次。
3.母乳喂养的大便次数
喝母乳的孩子大便多呈金黄色,微带绿色,有酸味,无臭,每日排便2-4次。孩子刚出生时可能大便次数多些,每天4-5次,甚至每次哺乳后都要排便。这是因为母乳容易消化,利于排出,以及肠道输入食物后的反射性蠕动。因此,吃母乳的宝宝如果出现大便较稀、次数较多等情况,只要精神和吃奶情况良好,体重增加正常,没有解便困难、腹痛、胀气的情形,就都是正常的,父母没有必要担忧。
宝宝出生后一到两个月内,由于孩子神经发育不健全,可能每次排便浑身使劲,脸涨得通红,该情况随着年龄长大而变淡。
倘若每日排便4—5次或更多,再或者二至三天才排一次,但只要大便性状如常,孩子体重增加,精神状态好,则不必过虑。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能存在每天排便超过5次,这是生理性腹泻。5个月后,母乳喂养宝宝大便次数明显减少,1-2天一次,3天内一次也是正常的。
四十天宝宝一天大便几次呢
通常在新生儿大便次数较多,一般为一天排便2-5次,但有的婴儿会一天排便7—8次。随着孩子月龄的增长,大便次数会逐渐减少,2-3个月后大便次数会减少到每天1-2次。
如果新生儿吃的是配方奶,那么大便通常呈淡黄色或土黄色,比较干燥、粗糙,如硬膏样,常带有难闻的粪臭味。对于奶粉喂养的宝宝,大便主要不是看多少天一次,而是周期规律和性 状如何。有的宝宝一天一次,有的宝宝两三天一次,有的甚至更长,但只要周期有规律,大便糊状无泡沫,颜色正常,就都是正常的。
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养的宝宝,新生儿大便一般3-4次而且量多,头几天里数可能多达6次,都属正常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相应减少。质稍柔软,有明显臭味,一般为暗褐色。您宝宝 可能有点腹泻,妈妈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冰冷的食物。不要吃得太油腻,保证营养前提下,清淡为好,适合宝宝消化。
刚出生的宝宝一天拉几次大便正常
宝宝每天大便四五次并不需要担心,因为这是正常的。
混合喂养的宝宝,每天大便5-6次,只要大便不稀,没有奶瓣、泡沫、绿色、酸臭味道,就不必担心,建议你要多给宝宝喝水,注意腹部保暖,不要给宝宝吃的过多。
每个新生儿大便的次数都是不太一样的。这和喂养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喂养好一点的小孩,大便次数可以多一点,有些可达十几次。大便多为糊状。没有明显的臭味。和腹泻的区别在于小孩没有食欲及精神上的改变,也没有脱水的表现。出生后喂养不好的小孩在排完几次胎粪后就不太有大便啦。还有看你喂养的东西。母乳喂养的小孩大 便次数可多一点。稍释,而人工喂养的小孩大便少一点。稍稠。
新生儿晚上拉几次大便 混合喂养1-2次
混合喂养是指让新生儿母乳和奶粉交替吃,这种情况每日大便次数在3-4次之间,夜间排便1-2次。通常大便大便呈黄色或淡褐色,质软,有臭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便次数还会相应减少,变为每日1-3次,都属正常现象。
新生儿混合喂养好不好呢
现在的新手妈妈大多是上班族,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工作任务重,生育年龄偏大,乳量偏少,难以满足宝宝的需要。混合喂养成了更多妈妈的选择。
但是有的妈妈不知道自己宝宝适不适合混合喂养,所以混合喂养宝宝的方式好不好成了妈妈们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其实想要知道宝宝适不适合看一下宝宝便便就知道了。
什么类型的宝宝需要混合喂养
对于不能完全拥有母乳的宝宝来说,混合喂养确实是很好的选择。混合喂养虽不如母乳喂养好,但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母亲的乳房按时受到婴儿吸吮的刺激。
从而维持乳汁的正常分泌,能让婴儿每天能吃到2~3次母乳,对婴儿的健康仍然有很多好处。
混合喂养对妈妈有什么好处
混合喂养会让刚刚分娩的妈妈轻松一些,有助于妈妈产后身体状况的恢复。产后体虚的妈妈在母乳不足或极需休息时,可添加配方奶给宝宝做营养补充。
但不要先用奶瓶给宝宝喂奶,可以先用小勺或杯子喂,等宝宝习惯吸吮母乳后再用奶嘴。因为奶嘴比乳头更好吮吸,宝宝若是习惯了吮吸奶嘴便不愿意费力去吮吸妈妈的乳汁了。
混合喂养好还是母乳喂养好
对宝宝来说混合喂养再好,也不如母乳喂养好!母乳中特别是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细胞及多种免疫球蛋白,可避免小儿受各种微生物的侵袭。
所以母乳喂养儿在6个月以前比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的小儿不易受各种疾病的威胁。在哺乳过程中母子肌肤密切接触,可以增强母子之间的感情,并且母亲可以及时感觉婴儿体温是否正常,及早发现某些疾病。
混合喂养的方法
如果采用混合喂养,要额外给宝宝喂些白开水。尤其是炎热的夏季,更应该适当补充水分,缩短饮水间隔时间。
4个月以内的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不饮水,但混合喂养的宝宝每天应摄取60毫升开水,分3-4次饮用,即两次喂奶之间加喂一次水,4-6个月的宝宝每天应摄取100毫升开水,分3-4次饮用。满6个月的宝宝每天应摄取120毫升开水,分3-4次饮用。
观察宝宝便便了解消化情况
如果父母们多观察宝宝的大便,就会有经验,就会知道你的宝宝的食物和奶里含有什么改变大便质量的东西。
宝宝的肚子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什么样的大便是异常的,以及异常是发生在宝宝肚里的哪个部位了。
其实,消化不良属于轻度大便异常,如果父母们发现宝宝有以上现象,只要注意孩子的饮食,稍微减轻一点宝宝消化系统的负担,适当减少喂食量即可。
爸爸妈妈们首先要知道宝宝什么样的大便是正常的,不要把正常的大便当做异常。婴儿出生后,会排出绿、黑色的胎粪,光滑、粘稠。
在喂奶阶段,宝宝的大便是黄色的,也可以带点绿,药膏状、有小颗粒、成形都有可能,这些可以随奶的种类不同而变化。
如果大便较臭有奶瓣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在辅食喂养阶段,大便会成形成条。大便的次数,一天解两三次或者两三天解一次,只要排便有规律,大便质软,也不用担心。
消化不良便便是什么样
大便太臭。如果婴儿大便的臭味明显,则表示蛋白消化不良,这时应适当减少奶量或将奶冲稀。
大便有太多泡沫。如果大便中多泡沫,则表示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也有可能是妈妈让宝宝的糖摄入过多,这是就必须减少甚至停止喂食淀粉类的食物。
大便呈奶油状。可能是宝宝食物添加过量不能消化的脂肪,应减少油脂类食物的摄入。
呈绿色混有白色颗粒。一般母乳喂养儿的大便偏酸性,正常大便略呈绿色,有时会混杂一些白色颗粒。
奶粉喂养儿若排出绿色大便,则表示肠的蠕动加速,或肠道有炎症,为腹泻的一种象征。
如果在给宝宝混合喂养中出现这些症状,应暂时停止吃奶粉,可以适当添加米汤,也可以吃5-7天的妈咪爱,每天1袋,分3次吃。
新生儿大便带水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的胎粪一般在生后3~4天内排尽,现已转为正常的黄色粪便。如果新生儿是用母乳喂养的,则大便呈金黄色、稀糊状。如果新生儿是完全用牛奶或奶粉喂养的,则大便呈淡黄色、常常较干可堆起来。混合喂养者则大便性状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新生儿每天大便次数不定,一般为2~5次,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次数要多一些,有的新生儿每次换尿布时尿布上都有大便,如果大便较均匀、水分不多、不含粘液或者偶尔带有少许奶块,这都是正常现象。
新生儿大便带水多见于秋季和冬季,多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新生儿大便次数多在每天10次以上,呈水样,量较多。由于小孩丢失水分多,常常出现脱水表现如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眼泪少或无眼泪、小便少或无、皮肤弹性差等,新生儿还可出现精神不振、吐奶、不吃奶等表现,应及早就诊,并应注意新生儿用具如橡皮奶头等的消毒。
有时宝宝大便的量和次数会增加,而且可能就像是从宝宝的屁股里喷射出来一样,这些是宝宝腹泻的症状。不过,吃母乳的宝宝不太会腹泻,因为母乳有助于抑制导致腹泻的细菌。
吃配方奶的宝宝更容易腹泻,所以你一定要消毒喂奶器具并经常彻底洗手。宝宝腹泻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感染,比如得了肠胃炎、吃了太多的水果或果汁、正在长牙、受到正在接受的药物治疗的影响,或者对某种食物过敏或敏感。
一般新生儿大便带水应该不需治疗,在24小时内就能停止。但如果不是这样,就要带宝宝去看医生。如果你觉得是配方奶的原因,最好能在更换配方奶之前,向儿科医生咨询一下,看是否还有其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