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新生儿心律失常有哪些症状

新生儿心律失常有哪些症状

小儿心脏生理结构还在不断完善,不断发育健全,所以小儿心律不齐也很常见。然而小儿心律不齐时与成人的不一样,差别很大。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朋友应该做好预防工作,多了解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即便是健康的宝宝也会偶尔出现生理性的心律失常,诱因可能仅仅是呼吸引起的,这种心率偶尔出现的波动叫做窦性心律失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情况,不需要经过特殊的医学评估和治疗。

心脏跳动的节奏是由心脏壁上自律细胞释放出的电循环维持的,在这个电循环正常工作时,心跳的节奏就非常的规律;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心脏跳动的节奏不规则,也就是医学上定义的“心律失常”。

新生儿心律失常有哪些症状?

在宝宝体检时就可以发现这个问题,如果平时家人在照顾时发现宝宝出现这样情况,也要及时的到儿科医院做相应的检查进行确诊。

1、宝宝突然间脸色苍白、无精打采,而且身体变得非常软弱无力;

2、没有运动的状态下婴儿表现出心悸(心跳很快)的迹象;

3、宝宝表现得非常不舒服,软弱或无力。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哪些症状

一、症状

据报道40%~80%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先驱病毒感染史。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常取决于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症状轻重相差悬殊。轻型可无自觉症状,或表现为乏力、多汗、心悸、气短、胸闷、头晕、面色苍白。体征:心动过速(或过缓)、第1心音低钝,时有舒张期奔马律和第3,4心音,心尖区轻度收缩期杂音及各种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多见)。重型起病较急,可表现为心力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也可发生猝死。重型可有以下类型(可重叠出现):

1.急性泵衰竭引起的心力衰竭型

此型多突然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继而可发展为肝、胰腺、肾和脑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本型在急期超声心动检查有时可见室间隔为主的心室肥厚,随心功能改善心室肥厚亦平行减轻。心功能和心肌肥厚恢复到正常时间为数周或数年。急性期的心室肥厚可能为心肌细胞肿胀和间质水肿所致,肥厚持续时间长者,推测与细胞浸润等因素有关。

2.阿-斯综合征发作型

本型突然起病,极为迅速,临床表现为突然晕厥,重者意识完全丧失,面色苍白,常伴有抽搐及大小便失禁。听诊心动过缓(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以前者多见。心电图可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本型多有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等前驱症状,至出现心脏症状的时间较短(平均1.5天)。急性期(经临时起搏或终止室速发作)后,多可恢复正常。如治疗正确及时,预后较好。

3.心动过速型

本型可表现房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前者前驱症状至心脏症状出现的时间稍长(平均10天,即心房心肌炎型),多为一过性,预后一般良好。亦可发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或移行为慢性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血流动力学障碍)多属病情危重。亦可发生猝死。但多为一过性,急性期过后心动过速消失,预后较后。遗留室性期前收缩者应密切观察。

4.新生儿心肌炎型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初可先有腹泻、食少等前驱症状或突然起病。临床表现多为非特异症状且累及多个脏器或类似重症败血症的表现。据Cherry统计45例,喂奶困难占84%,心脏症状81%,呼吸急促75%,发绀72%,发热70%,咽炎64%,肝脾大53%、双峰型经过3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7%,出血或黄疸13%,腹泻8%。据Rozkovec报道,新生儿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超声心动图表现可呈类似扩张型心肌病,或呈心室壁瘤样改变。新生儿心肌炎的病情进展迅猛,病死率高,预后差,易有流行倾向。自Javett(1956)首次报道了柯萨奇B病毒引起新生儿心肌炎的流行(南非某医院婴儿室内,在1个月左右时间内有10例新生儿发病),10例中5例死亡,3例做了尸检,心肌以炎症及坏死为主。伴有多脏器损害。以后在罗得西亚、荷兰及美国等先后有多次暴发流行。近年我国也有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暴发流行的报道,东北地区某医院婴儿室(1993)发生新生儿柯萨奇病毒感染发病38例,合并心肌炎14例(占36.8%),其中8例除心肌损伤外伴多脏器受累(肝损害4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例,脑膜炎2例)并有类似重症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死亡8例。病原证实为柯萨奇B3及B5病毒。 我国9省市心肌炎协作组于1978年提出的临床和病毒学依据,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其诊断标准为:

二、诊断

(1)自患儿心包穿刺液、心包、心肌或心内膜分离到病毒,或特异性荧光抗体检查阳性。

(2)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分离出病毒,且在病的恢复期血清中同型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2.临床诊断依据 (1)主要指标: ①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脑综合征。 ②有奔马律和心包炎表现。 ③心脏扩大。 ④心电图示明显心律失常(指除偶发及频发期前收缩以外的异位节律,窦性停搏,二度以上的房室、窦房、完全左或右和双、三束支传导阻滞),或明显的ST-T波改变(除标准Ⅲ导联外的ST-T改变连续3天以上),或运动试验阳性。

(2)次要指标: ①发病同时或1~3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史。 ②有明显乏力、苍白、多汗、心悸气促、胸闷、头晕、心前区痛、手足凉、肌痛等症状,或至少两种,婴儿可有拒食、发绀、四肢凉、双眼凝视等,新生儿可结合母亲流行病学史作出诊断。 ③心前区可闻及第1心音明显低钝或安静时心动过速。 ④心电图有轻度异常(指除上述的明显心律失常以外的心电图异常)。 ⑤病程早期可有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AST)或乳酸脱氢酶(LDH)增高,病程中多有抗心肌抗体增高。

怀孕3个月后每月做个胎儿心电图检查

许多准妈妈觉得,孕期只要做好B超检查,就能了解胎儿的发育情况,做心电图检查是多此一举。其实不然,胎儿心电图检查是较好的胎儿监护方式之一,它与普通的心电图类似,只要胎儿超过3个月,就可以通过母体腹壁记录到胎儿的心脏情况。尤其在孕早期及孕中期,通过胎儿心电图检查可以筛查出胎儿是否患有先天性心脏疾病及是否存在畸形;孕晚期检查可以判断胎位及胎儿在母体内是否缺氧。

新生儿时期、5~10岁儿童期、40~50岁中年期,这三个阶段出现的早搏等一些临床情况可能都跟胎儿时期有关,也就是说可能在胎儿时就存在早搏等症状,只是很可惜,很多人的妈妈那时并未做胎儿心电图。

如果准妈妈在怀孕时通过胎儿心电图检查发现胎儿存在早搏、心律失常等问题,这主要和准妈妈患感冒、发烧及胎儿脐绕颈、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及时对母体本身进行治疗,调节胎儿内环境,胎儿早搏、心律失常等问题就可能解决了。即使没能解决,等到孩子出生后,还可以通过射频消融术治疗早搏等问题。

如果还没有治好,等到新生儿期、5~10岁儿童期、40~50岁中年期出现早搏等问题时,就可以知道他们是在胎儿期就存在的,从而可以排除是心肌炎、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引起的早搏,这时只要单纯治疗早搏就可以了。

此外,在新生儿时期,有些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出生后会出现面部口唇发绀(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称为紫绀)的症状,医生建议做心电图检查,结果查出了早搏。于是,家人便怀疑是在分娩过程中由于医疗器械牵拉或者手术创伤造成的。出现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及患者家人都无法说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很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倘若准妈妈在怀孕3个月后能自觉为患儿做心电图检查,知道孩子在胎儿期是否已经存在早搏情况,就能尽量避免这种医疗纠纷的发生。

准妈妈怀孕3个月后,每月都要做个胎儿心电图检查,这是一种最新的、绿色的检查,不会对胎儿产生任何不良影响,而且通过检查,还能了解孕妇的心脏情况,降低妊娠风险。

小儿心律失常病因

1.心律失常的解剖生理基础 (1)心肌细胞的生理性能:心肌细胞具有两种:一种是工作心肌细胞,具有收缩功能;另一种是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接区、房室束(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顷野纤维(图1)。心脏传导系统有形成心脏激动的功能,即自律性。两种心肌细胞均有接受及传播心脏激动的功能,分别称为应激性及传导性。工作心肌细胞在生理情况下无自律性,但在病理条件下,也可形成激动。心肌的自律性、应激性及传导性的改变,均可导致心律失常。

①自律性:自律性来源于心脏传导系统的起搏细胞,其电生理特性与一般心肌细胞不同,静息电位不稳定,发生自动缓慢除极,一旦达到阈电位,即可发生自发的除极过程而产生激动。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产生激动的频率最高,控制整个心脏活动,为心脏的起搏点,形成窦性心律。当窦房结起搏功能发生障碍时,则下一级的传导系统,通常是交接区可代替窦房结作为心脏的起搏点,以维持心脏收缩和舒张活动,形成逸搏或逸搏心律。如窦房结以外的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超过了窦房结而控制部分或整个心脏活动,即形成过早搏动或异位心动过速。近年来心肌电生理的研究,房室交接区自上而下可分为3部分:房结区、结区及结束区。结区无自律性。

②应激性:心肌对一定强度的刺激能引起反应,表现为电活动及机械性收缩。心肌在接受刺激后其应激性发生一系列变化,在一次激动之后,对接踵而来的刺激不产生反应,此期称为不应期。在不应期的初始阶段,不产生任何反应,称绝对不应期,其后一段很短的间期内,只有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微弱的反应,称相对不应期。心脏不同部位的不应期长短不一,房室结区最长,心室肌次之,心房最短,右束支较左束支长。正常情况下,心室肌的不应期大致相当于心电图中的Q-T间期,T波顶峰之前为绝对不应期,其后为相对不应期。心率愈慢,不应期愈长,心率愈快,不应期愈短。于心室相对不应期开始,大约相当于T波顶峰,其应激性可异常增强,较弱的刺激可导致很强的反应,称为易损期。如室性过早搏动发生在T波顶峰,易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在不应期之后的一段很短时间为超常期,此期发生反应所需阈电位较低。

③传导性:心肌可将冲动传导到邻近组织。心脏各部位的传导速度不同,房室交接区最慢为50~200mm/s,浦顷野纤维最快4000mm/s,房室束1000~1500mm/s,心室肌300~400mm/s。心肌的传导性与应激性密切关联,在心肌的绝对不应期中传导中断,在相对不应期传导速度明显减慢,这种生理现象称干扰。不应期异常延长,则发生传导阻滞。

(2)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电活动是各种离子在细胞内外分布不同和转运造成的。在静息时,K 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而Na 离子则相反。带正电的K 离子向细胞外渗出,而带负电的蛋白质和C1- 离子被留在细胞内。因而形成细胞膜内带负电,细胞膜外带正电的极化状态。多数心肌细胞膜内外电位差为-80~-90mV,称为膜静息电位。当心肌细胞应激时,极化状态转入除极过程,膜电位减低(按绝对数值计算,即负值变小),一旦降到阈电位水平即触发动作电位而激动。心肌细胞膜有不同离子的各自通道,在激动过程中通道开闭,形成离子转运。将微电极插入心肌细胞内,在心肌细胞激动过程中可记录到动作电位曲线。按曲线变化的顺序可分为5个相,以心室肌工作细胞动作电位曲线

婴儿心率正常范围

一、婴儿心率正常范围

年龄越小,心率越快,新生儿为120-14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次/分,8-14岁70-90次/分。哭闹,发热时心率增快,体温增高1°C,心率增加10-15次/分。

小儿年龄越小,呼吸越快。新生儿及3个月内的呼吸频率约45-50次/分,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减慢,至10-14岁为20次/分。小儿呼吸频率易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情绪波动、哭闹、体力活动、体温升高、贫血、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疾病均可使呼吸增快或减慢。

二、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特点

(1)功能性及暂时性心律失常多见。

(2)传导系统紊乱发生率高。

(3)常可自行消失,预后较年长儿及成年人好。

(4)心律失常的预后取决于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发病。

三、一般临床表现

心律失常时由于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房室收缩不协调等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视心脏是否正常及心脏代偿功能如何而定。常见的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昏,严重的可发生晕厥、休克、心力衰竭。婴儿可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拒食、呕吐、嗜睡等。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患儿常有反复发作的历史。

有些心律失常除频率、节律等的改变,还可出现心音的改变。如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第1心音常减弱。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第1心音加强。心房颤动时心音强弱不一,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第1心音有时很响称为“大炮音”。

小儿心律失常有什么特征

1. 窦性心律失常最常见

是小儿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一种,其次为异位心律及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失常中又以窦性心动过速占多数,窦性心律不齐也很常见,患者表现为吸气时心率增快,深吸气时更明显,吸气末期心率减慢,常在激烈运动、发热、哭闹烦躁、情绪不安时出现,应用阿托品后心律不齐可消失。小儿异位心律中过早搏动发病率最高。传导阻滞中以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病率最高。

2. 新生儿心律失常症状

约60%的儿童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约5%- 10%患者原有预激综合征,以1岁以内幼儿多见,随着其年龄增大,发育逐渐完善,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新生儿期的小儿窦性心律很不稳定,并且在婴儿期容易发生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紧张、哭闹、运动或体温过高时。

3. 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小儿心律失常出于先天性的为多。如果小儿在胚胎发育时出现房室结区和房室束不相互连接,出生后可出现先天性的房室传导阻滞。Ⅰ度一般无症状,心电图仅表现为P-R间期延长;Ⅱ度患者可出现心脏漏跳症状;Ⅲ度患者因为心率过慢,可出现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并会危及生命。

4. 学龄期心律失常症状

学龄期儿童多见窦性心动过缓、游走性心律失常和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应该如何护理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

定时观察并记录精神状态、面色、呼吸、心律、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对严重心律失常者需持续心电监护,并做好抢救药物和器械的准备。

2.适当休息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至热退后3~4周再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限制活动量,一般不少于6个月。重症患儿心脏扩大者,卧床1/2~1年。有心力衰竭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待心衰控制、心脏情况好转后再逐渐开始活动。

3.症状和药物副作用的护理

胸闷、气促、心悸应休息;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者要遵医嘱使用强心药和抗心律失常药,必要时可给予吸氧;心肌炎时,使用洋地黄时剂量应偏小些,避免洋地黄中毒。对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要了解其作用和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4.并发症的护理

心肌炎常有传导阻滞或早搏存在,如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严重心律失常存在,应进行连续心电监护。发现多源性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扑动或颤动,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进行紧急处理。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如何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定时观察并记录精神状态、面色、呼吸、心律、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对严重心律失常者需持续心电监护,并做好抢救药物和器械的准备。

2.适当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至热退后3~4周再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限制活动量,一般不少于6个月。重症患儿心脏扩大者,卧床1/2~1年。有心力衰竭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待心衰控制、心脏情况好转后再逐渐开始活动。

3.症状和药物副作用的护理:胸闷、气促、心悸应休息;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者要遵医嘱使用强心药和抗心律失常药,必要时可给予吸氧;心肌炎时,使用洋地黄时剂量应偏小些,避免洋地黄中毒。对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要了解其作用和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4.并发症的护理:心肌炎常有传导阻滞或早搏存在,如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严重心律失常存在,应进行连续心电监护。发现多源性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扑动或颤动,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进行紧急处理。

心肌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呢

心肌病(DDM)是一组由于心脏下部分腔室(即心室)的结构改变和心肌壁功能受损所导致心脏功能进行性障碍的病变。其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栓塞及心力衰竭等。病因一般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药物中毒和代谢异常等有关。按病理可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等。

典型症状: 呼吸困难(80%)、心脏肥大(77%)、心悸(77%)、心律失常(75%)、新生儿心力衰竭(75%)、头晕(75%)等。

心律失常是怎么回事 心律失常有什么症状

本病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可有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短暂昏厥或休克等症状,桡动脉有或快或慢的脉搏间歇。

胎儿心率能预测长QT综合征

近期一项针对胎儿长QT综合征(LQTS)的研究表明,对于正常和患有LQTS的胎儿,胎心率(FHR)随着胎龄(GA)发生变化。对于FHR≤GA第三百分位区间的患儿,新生儿出生后的评价可能会提高LQTS胎儿,新生儿和未确诊家庭成员的确诊。研究于2012年11月2日在线发表于《循环》(Circulation)杂志[Circulation 2012 Nov 2]。

胎儿长QT综合征(LQTS)与复杂的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二度房室(AV)传导阻滞相关。此外,胎儿LQTS还与窦性心动过缓相关,但这种节律表现尚不明确。该研究旨在评价LQTS胎儿的心率(FHR)/胎龄(GA)特征。

研究通过家族史(第1组)或胎儿心律失常医疗处置(第2组)确诊LQTS胎儿。比较LQTS受试胎儿与正常胎儿的FHR。为确定LQTS的FHR预测因素,研究者计算了“心动过缓指数”,即LQTS的FHR记录百分率≤110 bpm(产科标准)或≤GA的第三百分位区间。

在42例LQTS受试胎儿中,有26例在第1组,16例在第2组,共有536例正常胎儿。胎心率≤110次的胎儿心动过缓指数只有15%,而在FHR≤GA第三百分位区间者为66%。其中,10例患有复杂性心律失常的胎儿在整个妊娠期同时患有严重和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在第2组中,因识别胎儿先证而导致LQTS诊断者发生在6个家庭的9例意料之外的患儿。

心律失常的特点

小儿因处于生长、发育的最旺盛时期,心脑的生理(如心肌细胞传导系统、起搏系统)处于逐渐发育健全的时期。因此,其发生心律失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初生时易发生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症候群等,以1岁以内婴儿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发育日臻而自行消失。

(2)新生儿期窦性心律极不稳定,婴儿期易发生阵发性心动过速。

(3)如胚胎发育中,房室结区及房室束不相互连接,导致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4)小儿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其次为异位心律,第三是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动过速居首位,其次为窦性心律不齐,仅此两项占心律失常心电图的78 6%,二者多数为生理现象。小儿异位心律中以过早搏动(早搏)发病率最高,以室性最多,房性次之,结性较少见。传导阻滞中以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占首位,右束支传导阻滞次之。而室性过早搏动,常找不到肯定的原因。新生儿及婴儿早期过早搏动,可随年龄的增长而自愈。

(5)小儿窦性心动过缓、游走心律失常、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以学龄期儿童多见。

(6)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病与成人不同之处主要是心房颤动较成人显著减少,只占0.6%,成人心房颤动仅次于室性早搏,居第二位。

(7)小儿心律失常病因先天性因素占了一定比例。如三尖瓣下移易并发房性过早搏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大血管易位常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间隔缺损常发生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单纯心脏传导系统发育畸形可引起心律失常,如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关推荐

9个细节教你预防心律不齐

1、不要忽视定期体检,很多心律失常患者没心慌、胸闷等典型症状,是在体检时才发现心律失常的。而暂时没症状的心律失常对身体一样害,会伤害心脏或引发脑卒中,在严重疲劳状态下可能突然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2、发现心律失常后,要按医嘱进行治疗,且不可随意选药,或者病情稍好转就自行停药,应向医生咨询后再做决定。 3、运动要适量。对心律失常患者而言,绝不是运动量越大对身体越好,要本着“量力而动”的原则,不可勉强运动或活动过量。中老年人宜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较柔和的运动。 4、避免突然受到冷或热的刺激,

室性早搏的预防

1、缓解症状,对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治疗的第一步是判断无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如果明确心律失常相关的严重症状、不管无器质性心脏病或何种器质性心脏病,给予适当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是必须的,尽管该治疗不一定增加患者的存活率。 2、临床上并没专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异地用来治疗症状的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ⅰ类及ⅱ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各不同的成功率。 3、由于上述心律失常的症状大多是轻微的,应首先将心律失常的本质告诉患者,解除其焦虑状态,同时告诉患者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负作用,

心律失常什么症状 室颤

心室颤动是心律失常最致命的一种类型。由于心室处理了循环系统的大部分“重体力活”,室颤会导致血流几近停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戈登·托马斯利教授说:“室颤病人如果没能在几分钟内得到救治就会死亡”,可见其危险性之高。室颤常发生在潜在心脏病的人群之中,可通过植入除颤器(如果停止跳动,则电击心脏)来治疗。

心律失常危险吗

心律失常危险吗?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多见的病症之一,病情较轻者仅心悸症状,而病情严重者不仅可见头晕、胸闷等症状,恶性心律失常可以对血流动力学产生明显的负性影响,会诱发晕厥、循环崩溃、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等,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其危害性不可小觑。 因此,确诊具体类型的心律失常之后,应在医师指导下规律服药,定期复查心电图,保持愉快心情,从而良好控制

室性早搏属于哪种类型

对于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治疗,首要的是要判断无出现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若明确出现心律失常及相关的严重症状,则不论无器质性心脏病或何种器质性心脏病,都应当给予适当的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目前,临床上尚未出现专门用以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用来治疗症状的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已经出现的Ⅰ类及Ⅱ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则各自不同的成功率。对于轻微症状的心律失常患者,应当将心律失常的本质告知患者以解除患者的焦虑状态,同时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一并告知。 对于症状较严重,或确症状需要

心肌病的早期症状哪些呢

心肌病(DDM)是一组由于心脏下部分腔室(即心室)的结构改变和心肌壁功能受损所导致心脏功能进行性障碍的病变。其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栓塞及心力衰竭等。病因一般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药 物中毒和代谢异常等关。按病理可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等。 典型症状: 呼吸困难(80%)、心脏肥大(77%)、心悸(77%)、心律失常(75%)、新生儿心力衰竭(75%)、头晕(75%)等。 该病首发症状通常是活动后气促以及易于疲乏等,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衰)所致,当心肌病是

​老年人怎么预防心律失常?

对于老年人来说,不要忽视定期体检,很多心律失常患者没心慌、胸闷等典型症状,是在体检时才发现心律失常的。而暂时没症状的心律失常对身体一样害,会伤害心脏或引发脑卒中,在严重疲劳状态下可能突然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发现心律失常后,要按医嘱进行治疗,且不可随意选药,或者病情稍好转就自行停药,应向医生咨询后再做决定。运动要适量。对心律失常患者而言,绝不是运动量越大对身体越好,要本着“量力而动”的原则,不可勉强运动或活动过量。中老年人宜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较柔和的运动。 避免突然受到冷或热的刺激,小

心律失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心律失常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常见症状,除了生理性的正常心律失常外,不少疾病也是会引起心律失常的,比如心肌病.无论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都要引起重视.因为心脏健康对人类正常生活尤为重要,往往心律失常的发作和病人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很大的联系,所以患者除了正常的检查治疗外,生活中还要多加注意,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律失常者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项. 1尽量避免情绪的波动,严重的情绪波动可能会引发心律失常发作, 2适量运动。千万不能活动过量,否则很容易出现意外.中老年人宜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较柔和的运动。 3注

老年人心律失常的预防

1、不要忽视定期体检,很多心律失常患者没心慌、胸闷等典型症状,是在体检时才发现心律失常的。而暂时没症状的心律失常对身体一样害,会伤害心脏或引发脑卒中,在严重疲劳状态下可能突然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2、发现心律失常后,要按医嘱进行治疗,且不可随意选药,或者病情稍好转就自行停药,应向医生咨询后再做决定。 3、积极治疗原发病,这是预防心律失常非常重要的一环。 4、避免突然受到冷或热的刺激,小心感冒,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过低。 5、不要暴饮暴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喝咖啡、浓茶等饮品。 6、不可

导致心悸胸闷的原因哪些

步骤/方法: 01 能够引起心悸胸闷的疾病很多,比如说病毒性心肌炎,风湿热,猩红热,败血症,伤寒性心肌炎,新生儿心肌炎等各种疾病,这些疾病,在患者心悸胸闷的同时,可能还会伴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心肌收缩,心律失常等多种症状。 02 心悸胸闷还可能是因为一些心肌损害性疾病导致的,比如说风湿热活动期间,或者一些继发性的感染疾病都可能导致心悸胸闷,患者不但会心悸胸闷,还会感觉头晕腹痛,甚至是食欲不振心前区疼痛。 03 如果出现心悸胸闷的症状一定要去医院进行检查,的患者出现这种症状之后去做检查可能白细胞计数